期刊文献+
共找到35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评析《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魅力
1
作者 车素芳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9-52,共4页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很多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对中国作家和读者影响极大。其小说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因为其思想内容深刻,更因为在艺术形式方面造诣颇深。文章通过对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很多作品在中国广为流传,对中国作家和读者影响极大。其小说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因为其思想内容深刻,更因为在艺术形式方面造诣颇深。文章通过对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深刻的思想内容、跌宕的故事情节以及丰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此来探究列夫·托尔斯泰小说蕴含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艺术魅力
下载PDF
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对立矛盾与艺术性
2
作者 韩沛辰 《艺术科技》 2023年第8期96-98,共3页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新旧交替时期人物矛盾彷徨的现实写照。其塑造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神秘优雅、追求自我的安娜,有虚伪冷酷、自我感动的卡列宁,有纠结扭捏、善良大度的列文,也有风流随性、冷漠自私的渥伦斯基。他们...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新旧交替时期人物矛盾彷徨的现实写照。其塑造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有神秘优雅、追求自我的安娜,有虚伪冷酷、自我感动的卡列宁,有纠结扭捏、善良大度的列文,也有风流随性、冷漠自私的渥伦斯基。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角色,但他们身上也有共同点,即存在对立矛盾,也是处于新旧之交的俄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安娜·卡列尼娜》中无处不在的一个主题就是在社会现实中,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时代中寻求出路或平衡,人物的内心矛盾及悲剧结局都是社会历史因素造成的。在矛盾的时期,无论是婚姻与爱情、现实与理想、生与死,还是信仰与利己角度,都反映着矛盾的对立性,而在对矛盾的选择中,人们往往选择了客观的一方面。这些选择往往透露出人们的积极态度以及对生命力的彰显,往往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如安娜张扬自己生命的美,列文探索精神世界,想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矛盾 对立 现实性 艺术性
下载PDF
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铁路景观
3
作者 曾楷越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17期20-23,共4页
文章主要以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铁路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铁路意象所代表的心理景观、现代化景观和时代景观,思考铁路意象在文本层面下的深层内涵。文章主要采用文本细读法,结合俄罗斯民族传统的人文精神及工业化现... 文章主要以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铁路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铁路意象所代表的心理景观、现代化景观和时代景观,思考铁路意象在文本层面下的深层内涵。文章主要采用文本细读法,结合俄罗斯民族传统的人文精神及工业化现代进程中的时代冲突,分析铁路与安娜命运的关联,探讨安娜人物形象背后蕴含的现代性问题,揭示铁路所传达的俄罗斯工业时代的社会问题。最终认为,铁路景观同工业化时代自身一样,具有辩证性,在扼杀人性、泯灭爱意的同时,也带来着自由解放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铁路景观 自然之爱 人性关怀 民族命运
下载PDF
《安娜·卡列尼娜》与《德伯家的苔丝》中女性角色的对比分析
4
作者 仇家玉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19期77-80,共4页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本文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苔丝和安娜的性格与命运进行比较研究。她们都以飞蛾扑火的勇气去追求个性解...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长篇小说。本文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苔丝和安娜的性格与命运进行比较研究。她们都以飞蛾扑火的勇气去追求个性解放和真爱,同时她们的结局也都是悲惨的,社会传统道德的压迫和女主人公性格上的弱点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这两部作品都给我们带来了关于爱情的思考,告诫当代女性要有思想、有主见、有个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浪漫 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 《德伯家的苔丝》
下载PDF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蜜蜂及养蜂人
5
作者 王继法 周凤英 《蜜蜂杂志》 2023年第3期I0020-I0021,共2页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中不仅有对蜜蜂生活的描述,并且也有对养蜂人形象的塑造,而且托尔斯泰在暮年也成为了一位养蜂人。“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中不仅有对蜜蜂生活的描述,并且也有对养蜂人形象的塑造,而且托尔斯泰在暮年也成为了一位养蜂人。“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蜂人 《安娜·卡列尼娜》 尼古拉 幸福的家庭 蜜蜂 托尔斯泰
下载PDF
《安娜·卡列尼娜》: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被引量:4
6
作者 郭晓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7-88,共2页
近些年掀起了一股将小说文本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热潮,但是由于受电影性质的影响,电影改编需要考虑诸多的方面,如人物性格的塑造、造型的设计、时间与空间的转换、文字符号与视听符号的转换等,通过摄影机将文本信息影像化,通过影像延伸人... 近些年掀起了一股将小说文本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热潮,但是由于受电影性质的影响,电影改编需要考虑诸多的方面,如人物性格的塑造、造型的设计、时间与空间的转换、文字符号与视听符号的转换等,通过摄影机将文本信息影像化,通过影像延伸人物的情绪表现力,使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影片传达的意境,从而使小说文本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展现另一种艺术价值。本文将分析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从情节精简、人物重塑两方面探究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情节精简 人物重塑
下载PDF
语言文化学视域下托尔斯泰文学创作中“火车”文化观念域的象征意义研究——以《安娜·卡列尼娜》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彭文钊 刘思彤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0年第2期60-66,共7页
托尔斯泰文学创作中充满着俄罗斯文化观念表达的象征意象。文化观念作为语言文化学的重要研究维度,可望为托尔斯泰文学研究提供新的问题领域和研究路径。“火车”作为典型文化观念在托尔斯泰文学书写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对《安娜·... 托尔斯泰文学创作中充满着俄罗斯文化观念表达的象征意象。文化观念作为语言文化学的重要研究维度,可望为托尔斯泰文学研究提供新的问题领域和研究路径。“火车”作为典型文化观念在托尔斯泰文学书写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对《安娜·卡列尼娜》中“火车”文化观念域的场性分工式建构、描写与阐释,可以发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火车”文化观念域是一个三层结构,分别围绕“火车”“站台”“旅客”等观念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观念系统。通过对不同层级典型文化观念的分析与描写,“火车”文化观念域所表达的象征评价意义,也呈现出由“灾难”“地域”等负面象征评价向着“通往新世界道路”等正面象征评价的转变。“火车”作为《安娜·卡列尼娜》文学书写中重要的文化观念,其象征意义主要体现为一个两层结构,一是闯入俄罗斯的欧洲文明,二是光明与希望、沉闷与压抑的对立统一。从整体上看,“火车”文化观念域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起到了重要的背景和烘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火车 文化观念域 象征意义
下载PDF
列夫·托尔斯泰和《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形象的悲剧意识透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努丽亚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65-67,共3页
本文以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小说为参照,分析了他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人翁安娜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女性形象 悲剧意识 小说评论
下载PDF
《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形象浅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卢慧玲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3期68-71,共4页
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名著中,列文的命运给人很大的震撼。他对爱情、事业执着追求,永不放弃,其疑虑自卑与忠厚善良的个性活生生地展现出一个典型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形成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列文 人物形象 矛盾综合体
下载PDF
“火车”意象的影像文化内涵——影片《周渔的火车》和《安娜·卡列尼娜》情爱观读解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74-75,共2页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周渔的火车》与《安娜·卡列尼娜》两部作品,借"火车"这一意象厘清爱情与生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揭示理想的爱情与现实的生活这一存在于文学艺术中永恒的矛盾。由此扩展作品的现实意义,即以深厚的哲理意蕴...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周渔的火车》与《安娜·卡列尼娜》两部作品,借"火车"这一意象厘清爱情与生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揭示理想的爱情与现实的生活这一存在于文学艺术中永恒的矛盾。由此扩展作品的现实意义,即以深厚的哲理意蕴启示人们追求爱情、追求诗意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车 《周渔的火车》 《安娜·卡列尼娜》
下载PDF
《安娜·卡列尼娜》的电影之旅 被引量:1
11
作者 滕威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2期118-123,共6页
从1910年起,《安娜·卡列尼娜》就在世界各地不断被改编成电影,至今已经有超过20个的电影版本。本文全面梳理这一百年改编历史,并结合历史文化语境简析《安娜·卡列尼娜》在大屏幕上经久不衰的原因。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电影改编
下载PDF
生命的终极探求——浅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生命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丰 罗婷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94-95,共2页
19世纪70年代,在列夫·托尔斯泰求索人生的精神危机和俄国现实的社会危机交迫之时,他对生命的终极探求在其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体现得更为明确。他拷问生命的目的,无奈于时空的无限和生命的渺小,剖析生命的矛盾,寻找心灵... 19世纪70年代,在列夫·托尔斯泰求索人生的精神危机和俄国现实的社会危机交迫之时,他对生命的终极探求在其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体现得更为明确。他拷问生命的目的,无奈于时空的无限和生命的渺小,剖析生命的矛盾,寻找心灵的归宿。在这部史诗般的作品中构筑出他独特的生命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 生命信仰
下载PDF
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三个女性形象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慧云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6年第4期54-57,共4页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三个女性形象安娜、陶丽和吉娣,陶丽主要是作为母亲而存在,吉娣是好妻子的范本,家庭中的天使,而安娜则是一个摆脱了女人三种固有身份的原初状态的女人,她为自己而活然而却终究无法摆脱对男人的内在依附性。...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三个女性形象安娜、陶丽和吉娣,陶丽主要是作为母亲而存在,吉娣是好妻子的范本,家庭中的天使,而安娜则是一个摆脱了女人三种固有身份的原初状态的女人,她为自己而活然而却终究无法摆脱对男人的内在依附性。三个女人各自散发出了独特的光芒,但她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受着男权社会形式各异的束缚。这是她们共同的悲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男权社会 女性形象
下载PDF
从《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之死说起 被引量:1
14
作者 辛守魁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5,共5页
力图通过从生活原型升华为伟大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在表现贵族女性安娜对爱情执著追求以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社会大变动的同时,阐释列夫.托尔斯泰留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的宗教思想和某些迷信意识,从而使读者了解到:... 力图通过从生活原型升华为伟大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在表现贵族女性安娜对爱情执著追求以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社会大变动的同时,阐释列夫.托尔斯泰留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的宗教思想和某些迷信意识,从而使读者了解到:一个即使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能完全摆脱时代、社会乃至家庭给他留下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宗教思想 迷信意识
下载PDF
《安娜·卡列尼娜》小说电影改编的继承与超越
15
作者 陈丽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61-63,共3页
从小说到电影,虽然小说人物形象及情节不断地被重塑或重构,但都没有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只为突出电影的主题而服务。从小说到电影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改编者要在精确把握小说所传达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意蕴的同时,结合电影本身的特性探... 从小说到电影,虽然小说人物形象及情节不断地被重塑或重构,但都没有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只为突出电影的主题而服务。从小说到电影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改编者要在精确把握小说所传达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意蕴的同时,结合电影本身的特性探索适当的方式和手段,不断拓宽、拓深电影表情达意的能力。从小说到电影,在继承与超越间的平衡点应在于:力图抓住原著的精髓,同时寻求电影自身的独立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继承 超越 平衡点
下载PDF
论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重构
16
作者 陈丽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0-122,共3页
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不是简单地将文字转变成影像,而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由于电影和小说的性质以及表达方式迥异,不同编剧的改编方式与创作风格以及对同一部小说的理解和想要传达的思想意境也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因而他们改编后作品的... 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不是简单地将文字转变成影像,而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由于电影和小说的性质以及表达方式迥异,不同编剧的改编方式与创作风格以及对同一部小说的理解和想要传达的思想意境也都存在极大的差异,因而他们改编后作品的整体风貌与原著会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原著出发,将分析类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不同电影改编版本间情节的异同,以探讨从小说到电影情节重构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电影改编 情节重构
下载PDF
论英文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翻译策略
17
作者 于嘉琪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56-157,共2页
俄国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前苏联导演亚历山大·扎尔西于1967年导演的,是部有研究价值的电影。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文电影涌入中国,随着中国电影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原声电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 俄国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是由前苏联导演亚历山大·扎尔西于1967年导演的,是部有研究价值的电影。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文电影涌入中国,随着中国电影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原声电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看电影的质量和兴趣。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电影《安娜·卡列尼娜》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并从英文电影翻译策略的角度对《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电影的字幕翻译进行了探析,以期为英文电影的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文电影 《安娜·卡列尼娜》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从《安娜·卡列尼娜》看俄罗斯小说作品超越历史现实的艺术性
18
作者 赵静 《山西档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9-131,共3页
《安娜·卡列尼娜》作为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安娜悲剧人生的描绘揭露俄国历史现实的本质,并在小说意义的多样化解读中实现了历史现实的超越。这一独特的艺术性对我们反思社会现实下的文明与理性具有深远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作为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安娜悲剧人生的描绘揭露俄国历史现实的本质,并在小说意义的多样化解读中实现了历史现实的超越。这一独特的艺术性对我们反思社会现实下的文明与理性具有深远意义。小说以母爱与爱情对话后的同一、自我生命尊严与社会矛盾的冲突、本然回归的自我救赎为主线,批判与呐喊着人性异化,推崇与向往着自然和善,肯定与讴歌了生命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
下载PDF
《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结构探论
19
作者 贺天忠 唐明生 《襄樊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73-77,共5页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采用了"主副线平行发展,侧线穿插钩连,人物盘根错节,揭示心灵辩证发展"的结构方法,使其艺术结构具有"圆拱"史诗般的整体性、时空异常式的开放性和突入心灵深处的现代性的三大特征。
关键词 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艺术结构
下载PDF
论“杰尼西耶娃组诗”对《安娜·卡列尼娜》的影响
20
作者 陈世旺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6期43-45,共3页
在俄罗斯文坛上,丘特切夫是与普希金、莱蒙托夫相提并论的19世纪三大诗人之一.丘特切夫一生共创作400来首诗.他的爱情诗首首是惊世骇俗之作,其中以"杰尼西耶娃组诗"(1850-1868)尤为著名.前苏联评论家列夫*奥泽罗夫指出:"... 在俄罗斯文坛上,丘特切夫是与普希金、莱蒙托夫相提并论的19世纪三大诗人之一.丘特切夫一生共创作400来首诗.他的爱情诗首首是惊世骇俗之作,其中以"杰尼西耶娃组诗"(1850-1868)尤为著名.前苏联评论家列夫*奥泽罗夫指出:"丘特切夫的抒情自白作为世界爱情诗的高峰之一,……具体体现在著名的‘杰尼西耶娃'名下的组诗中,它们构成了一部独特的‘诗体抒情小说'."[1](P4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俄罗斯 丘特切夫 爱情诗 “杰尼西耶娃组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