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初的诗”与“味海”——梵语文学传统中的《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
1
作者 范晶晶 《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3期112-118,共7页
《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向来被视为印度的两大史诗而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然而,若是回到梵语文学传统本身,会发现这两部作品并不同于希腊、罗马传统中的“史诗”,它们对后世梵语文学发展的影响要广泛、深入得多。《罗摩衍那》作... 《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向来被视为印度的两大史诗而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然而,若是回到梵语文学传统本身,会发现这两部作品并不同于希腊、罗马传统中的“史诗”,它们对后世梵语文学发展的影响要广泛、深入得多。《罗摩衍那》作为“最初的诗”,很早就开始将戏剧理论作品《舞论》中的“情味论”贯彻于创作实践之中,成为后世诗人效仿的典范,是南亚、东南亚一系列罗摩诗、罗摩戏的源头。《摩诃婆罗多》则因其“百科全书式”的性质,吸纳了许多王朝传说与民间故事,成为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这些素材被文论家喻为“味海”。二者在梵语诗学“情味论”的发展中可谓奠基性的典范文本。直到现在,这两部作品还在印度当代文学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 《罗衍那》 《摩诃婆罗多》 情味
下载PDF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成因考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孟昭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7-52,共6页
"史诗"不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产物,据考证,它源于欧洲,是希腊语"Epic",原意是"说话"、"叙事"。印度"史诗"一词的原义是"过去如是说",即历史传说。这里所论及的"史诗&qu... "史诗"不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产物,据考证,它源于欧洲,是希腊语"Epic",原意是"说话"、"叙事"。印度"史诗"一词的原义是"过去如是说",即历史传说。这里所论及的"史诗"实际上是古代的英雄史诗,即以描写英雄情味为主。叙事重点放在历史传说中的某一个部落、民族或者一个种族的命运系于一身的英雄或半神半人的人物身上,重在赞扬他们的英雄业绩。本文认为,印度古代两大史诗相比较而言,《摩诃婆罗多》神话史诗的色彩更浓重一些,体现了人类原始思维从神话精神发展到史诗构想的延续性。史诗通常以神话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是民族精神的再现。这种古代的长篇叙事诗一般具有广泛的叙事性质和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意义。只有这样的艺术特征,才能充分表现各民族中那些象征整个部落或民族的英雄人物,如何以大无畏的英勇精神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人间的奇迹,并在和自然与社会的斗争中取得最初的胜利。这也恰恰反映了史诗《摩诃婆罗多》作为神话传说与历史传说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 《摩诃婆罗多》 成因考论 神话传说
下载PDF
《摩诃婆罗多》在中国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汝良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56-62,共7页
史诗《摩诃婆罗多》是一部认识和研究印度文化、东方文化的重要典籍。在中国,《摩诃婆罗多》同样受到重视,对其进行的译介和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 《摩诃婆罗多》 中国 译介 研究
下载PDF
《格萨尔》与《摩诃婆罗多》人物言语模式比较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和建伟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45-48,共4页
《格萨尔》与《摩诃婆罗多》的言语结构模式分别呈现了各自的特征。《格萨尔》史诗的韵文部分较突出地表现出了程式化特征,而《摩诃婆罗多》中大量出现的敬语反映了印度史诗言辞委婉的柔情特质。
关键词 《格萨尔》 《摩诃婆罗多》 言语模式
下载PDF
法与婚姻——《摩诃婆罗多》中的婚姻研究
5
作者 许见军 和建伟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1-64,共4页
《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百科全书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婚姻是法的思想的生动演绎。关于法与婚姻的关系、法存在于婚姻中的结论,主要通过天神、仙人、凡人与动植物、无生命体的结合,天神、仙人与凡人的结合,凡人与凡人的结合三个方面得以证实。
关键词 印度 《摩诃婆罗多》 婚姻
下载PDF
《摩诃婆罗多》与《三国演义》的英雄观
6
作者 和建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48-149,共2页
印度著名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都是英雄的颂歌,但二者之英雄观却不甚相同。二者描述之英雄均为人文英雄,道德高尚,但在具体道德观上,却有不同。
关键词 《摩诃婆罗多》 《三国演义》 正法 仁义
下载PDF
《格萨尔》和《摩诃婆罗多》比较研究的两个维度
7
作者 和建伟 《安康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82-85,共4页
《格萨尔》和《摩诃婆罗多》作为世界知名的史诗,虽然思想内容迥异,传播流变不同,但在文学与文学人类学维度的观照下,当二者作为文学作品以及"民族志诗学"、"人类学诗学"文本时,它们有着诸多可供比较研究之处。
关键词 《格萨尔》 《摩诃婆罗多》 文学 文学人类学
下载PDF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成因考论——基于印度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的分析
8
作者 和建伟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82-85,共4页
世界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与印度地理环境及其历史文化关系密切。史诗的生成离不开印度独特的地理环境,其对印度自然风光的多处描写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蕴;史诗文本呈现的"深刻而糊涂"这一特点也是印度先民思维特征之反映。《... 世界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与印度地理环境及其历史文化关系密切。史诗的生成离不开印度独特的地理环境,其对印度自然风光的多处描写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蕴;史诗文本呈现的"深刻而糊涂"这一特点也是印度先民思维特征之反映。《摩诃婆罗多》的生成鲜明表征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诃婆罗多》 地理环境 印度文化 深刻而糊涂
下载PDF
人性的复杂与自我超越——《摩诃婆罗多》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比较
9
作者 和建伟 武抒祖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6年第5期11-12,共2页
《摩诃婆罗多》和《西游记》是两部很有意义的作品,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二者的主题思想进行探讨和比较,通过比较,可看出两书作者对于复杂人性的思索以及对人类实现自我超越的理想。
关键词 《摩诃婆罗多》《西游记》 主题思想 精神分析
下载PDF
远古时代的身份焦虑——《摩诃婆罗多》的主题研究
10
作者 和建伟 《安康师专学报》 2006年第5期39-41,45,共4页
世界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内容驳杂,结构宏大,多年来各国学者基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其主题进行了种种探讨,自是见仁见智。倘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则可以看出本史诗显示出的人类普遍的身份焦虑意识。
关键词 《摩诃婆罗多》 主题 身份 焦虑
下载PDF
环喜马拉雅史诗比较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以《格萨尔》《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为中心 被引量:2
11
作者 多布旦 仁欠卓玛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4期79-83,共5页
藏族史诗《格萨尔》、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是喜马拉雅文化圈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承载了印度和中国藏民族古代宗教、历史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随着比较文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学者开启了印... 藏族史诗《格萨尔》、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是喜马拉雅文化圈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承载了印度和中国藏民族古代宗教、历史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随着比较文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学者开启了印藏史诗比较研究的先河,成为我国跨境文学研究领域中一个全新的命题。文章对环喜马拉雅史诗比较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归纳,同时对已存在的学术问题做了全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喜马拉雅 《格萨尔》 《罗衍那》 《摩诃婆罗多》 现状 问题
下载PDF
《格萨尔》和《摩诃婆罗多》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古今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64-68,63,共6页
一、史诗的内容和结构 《摩诃婆罗多》的内容情节主要是这样的:婆罗多国的福身王与恒河女神婚后生出毗湿摩。毗湿摩的弟弟有两个儿子,长子持国是瞎子,他有一百个儿子,长子叫难敌。次子般度有坚战、怖军、阿周那、偕天、无种五个儿子。... 一、史诗的内容和结构 《摩诃婆罗多》的内容情节主要是这样的:婆罗多国的福身王与恒河女神婚后生出毗湿摩。毗湿摩的弟弟有两个儿子,长子持国是瞎子,他有一百个儿子,长子叫难敌。次子般度有坚战、怖军、阿周那、偕天、无种五个儿子。这五兄弟的母亲在婚前与太阳神还生了迦尔纳,被一个车夫收养。般度王死后,持国继承王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诃婆罗多》 《格萨尔》 难敌 史诗 格萨尔王 公主 对比研究 国王 战争 善与恶
下载PDF
印度教传统中的战争观——对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欧东明 《南亚研究季刊》 1998年第4期58-62,3-4,共7页
一、三种宗教关于战争的最基本态度的比较和平是宗教的祷词,仁爱、宽容与忍耐是宗教的普遍立场。但是,在这个一走向极端就碰上悖论的世界上,并没有一种毫无条件的东西。对于宗教而言,和平也好,仁爱也好,都还须服从一个至少同样普... 一、三种宗教关于战争的最基本态度的比较和平是宗教的祷词,仁爱、宽容与忍耐是宗教的普遍立场。但是,在这个一走向极端就碰上悖论的世界上,并没有一种毫无条件的东西。对于宗教而言,和平也好,仁爱也好,都还须服从一个至少同样普遍和基本的准则,此即(神的或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诃婆罗多》 印度教 战争观 个案分析 史诗 《奥义书》 宗教 和平主义 基督教 甘地非暴力思想
下载PDF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在中国藏族地区的译介与接受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佳瞳 增宝当周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1年第5期125-141,157,158,共19页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自吐蕃时期传入中国藏族地区以来,曾以佛教赞诗、格言、诗歌、散文注释等形式出现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之中。在中国藏族地区独特的历史语境和文化氛围下,通过不同藏族作者的翻译与改写,摩诃故事逐渐融入藏族文...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自吐蕃时期传入中国藏族地区以来,曾以佛教赞诗、格言、诗歌、散文注释等形式出现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之中。在中国藏族地区独特的历史语境和文化氛围下,通过不同藏族作者的翻译与改写,摩诃故事逐渐融入藏族文学发展史中,演变为具有"藏文化特色"的经典故事。《殊胜赞》《胜天赞》及其注释是摩诃故事在已知藏文文献中的最早记载,打开了藏族人民了解印度史诗的最初窗口;随着佛教在中国藏族地区的再度复兴,部分藏族史书将摩诃故事迦尔纳的出生情节"挪用"到第一代藏王的身世建构之中,推动了聂赤赞普"印度出身说"在藏族历史书写中的流行;格言诗集方面,萨迦班智达在《萨迦格言》中首次将印度史诗与藏族格言体裁相结合,成为摩诃故事在藏族文学发展中的新形式;《诗镜》自13世纪传入中国藏族地区后,对藏族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深刻影响,其广泛传播无形中助力了摩诃故事的流传;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藏族地区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摩诃故事:根敦群培译《薄伽梵歌》集中体现了摩诃故事的思想精髓,为当时的藏族人民了解印度及印度教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拉敏·益西楚臣著《般度五子传》全文以诗体形式写成,体现了藏族作家的创造性,是近代藏族文学作品中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诃婆罗多》 中国藏族地区 译介 接受 藏族文学
下载PDF
全球文化传播和融合的“经”与“纬”——以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英国和北美地区的传播与接受为例
15
作者 高稳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0-17,共8页
文化作品翻译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桥梁。文化译本的质量与数量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在英国的引介远远早于美国,而美国在20世纪中期以后对两部史诗的译介和传播超越了英国。对译本文化的研究以... 文化作品翻译是文化传播与融合的桥梁。文化译本的质量与数量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在英国的引介远远早于美国,而美国在20世纪中期以后对两部史诗的译介和传播超越了英国。对译本文化的研究以及对原作的再创作、再改编是他族文化得以广泛传播的路径。他族文化被传入民族生活是他族文化被接受的体现。目前这两部史诗已经进入英国、北美地区一些高校文学课堂,而且进入历史、宗教、艺术、社会、伦理等研究领域。以《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为基础的戏剧、电影和电视剧在英国和北美地区也不断推出、公演并受到广泛好评。以史料为基础,梳理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在英国和北美地区的翻译、传播和接受情况,对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交流具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播和融合 《摩诃婆罗多》 《罗衍那》 英国和北美地区 传播与接受
下载PDF
十年磨一剑社科社出版印度大型史诗《摩诃婆罗多》
16
作者 刘兰 《出版参考》 2006年第02X期12-12,共1页
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摩诃婆罗多》 史诗 印度 学术经典 大众阅读 2006年
下载PDF
学术成就与付出的辛劳成正比——访《摩诃婆罗多》中译本主持人黄宝生研究员
17
《学术动态(北京)》 2006年第13期8-11,共4页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黄宝生研究员主持,院内外多位学者参与翻译的《摩诃婆罗多》中文译本,全六卷,计四百余万字,于2005年月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行。《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史诗,原文为梵文。该书成书于公元前...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黄宝生研究员主持,院内外多位学者参与翻译的《摩诃婆罗多》中文译本,全六卷,计四百余万字,于2005年月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行。《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古代史诗,原文为梵文。该书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和公元4世纪之间,以英雄传说为主线,汇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宗教、哲学、伦理、政治、军事、格言、谚语等,是一部古代印度文化的百科全书。此前印度梵文学者历时半个世纪完成《摩诃婆罗多》精校本。中文版《摩诃婆罗多》依据这个精校本翻译,前后花费十多年时间,堪称传世工程。日前本刊编辑郑瑞萍就《摩诃婆罗多》的翻译过程、“梵文”学科的发展等采访了课题主持入黄宝生研究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诃婆罗多》 研究员 主持人 学术成就 中译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印度文化 翻译过程 神话传说
下载PDF
弓箭与黑羚羊皮:《摩诃婆罗多》中刹帝利与婆罗门两种传统的纠葛
18
作者 张雪杉 《亚非研究》 2021年第1期72-86,共15页
在印度传统中,弓箭与黑羚羊皮分别是刹帝利和婆罗门两个种姓的象征。然而从《摩诃婆罗多》的文本来看,这两种象征物与两个种姓之间的对应关系,却并非泾渭分明。同时,对于史诗中的不同人物而言,弓箭与黑羚羊皮的象征意义也大异其趣。这... 在印度传统中,弓箭与黑羚羊皮分别是刹帝利和婆罗门两个种姓的象征。然而从《摩诃婆罗多》的文本来看,这两种象征物与两个种姓之间的对应关系,却并非泾渭分明。同时,对于史诗中的不同人物而言,弓箭与黑羚羊皮的象征意义也大异其趣。这其实反映了在《摩诃婆罗多》的流变过程中,刹帝利与婆罗门两种传统在冲突中彼此消长的过程,也体现了史诗形成时期剧烈变化的种姓关系与社会状况,即刹帝利与其他种姓开始挑战婆罗门的权威,而后者则竭力维护自身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诃婆罗多》 黑羚羊皮 刹帝利 罗门
下载PDF
《摩诃婆罗多》开篇叙事的框架结构及其仪式起源
19
作者 刘潋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95,共24页
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开篇部分的框架叙事结构呈现为递归式同心对称结构,这是印度文学中框架叙事的初期结构形态,在同属雅利安人文化传统的阿维斯塔颂歌中也能够看见。印度吠陀祭祀文化的发展催生了以同心对称结构为基础的框架故事... 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开篇部分的框架叙事结构呈现为递归式同心对称结构,这是印度文学中框架叙事的初期结构形态,在同属雅利安人文化传统的阿维斯塔颂歌中也能够看见。印度吠陀祭祀文化的发展催生了以同心对称结构为基础的框架故事。应仪式之需,框架结构成为重要的仪式阐释技巧,之后又随吠陀祭祀文化的式微逐渐衍变为纯粹的文学技巧。《摩诃婆罗多》标志着框架结构开始迈向成熟,是框架叙事转向纯粹文学技巧的重要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诃婆罗多》 框架叙事 同心对称结构 仪式
原文传递
《摩诃婆罗多》开篇叙事的框架结构及其仪式起源
20
作者 刘潋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7期154-154,共1页
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开篇部分运用了框架式多重嵌插结构,其情节屡屡中断。通过提取以镇群蛇祭为核心的开篇章节内容模块,可发现其框架叙事结构呈现为递归式同心对称结构。这一结构将众多文本融入了更为宏大的、具有象征性意义的... 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的开篇部分运用了框架式多重嵌插结构,其情节屡屡中断。通过提取以镇群蛇祭为核心的开篇章节内容模块,可发现其框架叙事结构呈现为递归式同心对称结构。这一结构将众多文本融入了更为宏大的、具有象征性意义的仪式化思维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结构 象征性意义 《摩诃婆罗多》 仪式化 对称结构 内容模块 框架式 开篇章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