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6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悬而未决的途中——重读《桃花源记》
1
作者 韩再彬 李杰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57,共4页
《桃花源记》表征了个体在通向悬而未决的途中的人生进路和抉择。“渔人”自然进入桃花源和“问津者”有意识地折返桃花源的过程,分别表征着两种身份的两种选择,也喻示着两种不同的人生进路。“太守”“不复得路”和“刘子骥”“寻病终... 《桃花源记》表征了个体在通向悬而未决的途中的人生进路和抉择。“渔人”自然进入桃花源和“问津者”有意识地折返桃花源的过程,分别表征着两种身份的两种选择,也喻示着两种不同的人生进路。“太守”“不复得路”和“刘子骥”“寻病终”的重返桃花源的不同结局,隐喻着不同选择带来不同的人生结局。《桃花源记》表达了对“你是谁”“选择怎样的道路”“你成了谁”等关乎个体处境与命运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状态 人性幽暗 《桃花源记》
下载PDF
理想与现实:《桃花源记》情节构建矛盾揭橥
2
作者 白笑天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0-35,共6页
《桃花源记》文本存在桃花源与隐居村落名实矛盾、渔人寻得桃花源与再找时迷路矛盾、避世隐居与好客民风矛盾、太守与刘子骥寻找与“后遂无问津者”矛盾等。造成名实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标题误导及情节构设,又有读者望文生义的因素。因隐... 《桃花源记》文本存在桃花源与隐居村落名实矛盾、渔人寻得桃花源与再找时迷路矛盾、避世隐居与好客民风矛盾、太守与刘子骥寻找与“后遂无问津者”矛盾等。造成名实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标题误导及情节构设,又有读者望文生义的因素。因隐居村落为理想虚构,故情节设计上作者有意用渔人再找时迷路解决虚构与真实之间的矛盾。陶渊明按照老子思想构建隐居村落,但村落居民十分好客,与老子“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有所不同,反映出陶渊明的个性特征。太守与刘子骥先后寻找,曾相信隐居村落为真,但“后遂无问津者”,表明时人不相信能再找到。通过对以上矛盾的解读,可以进一步理解《桃花源记》的文本内涵,以及陶渊明构筑桃花源理想世界时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与现实 《桃花源记》 矛盾 揭橥
下载PDF
一幅诠释生态意识的诗学画卷——生态批评视野中的《桃花源记》
3
作者 孙宏新 田宏宇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6-42,共7页
陶渊明作为伟大的田园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呈现于字里行间。然而陶渊明于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不仅是对自然美的欣赏与陶醉,其中也融注了自然的原始生态美、生态整体主义与和谐共生的思想。以生态美学为理论依托,以《桃花源记》文本重读为基础... 陶渊明作为伟大的田园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呈现于字里行间。然而陶渊明于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不仅是对自然美的欣赏与陶醉,其中也融注了自然的原始生态美、生态整体主义与和谐共生的思想。以生态美学为理论依托,以《桃花源记》文本重读为基础,以道家自然思想为渊源,结合文学、美学、哲学的视角,对陶渊明的早期生态意识进行全面考察。可以发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呈现的生态意识本质上是深刻的生命反思与批判,是陶渊明看待一切事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陶渊明在这篇散文中着力表现三个主题:从自然美的欣赏到生态美的反思,从桃花源的梦幻到生态整体主义的前瞻,从传统人性的素朴到渔人形象功能的隐忧。陶渊明作为时代的清醒者,在表达对桃花源的乌托邦向往的同时已经意识到了生态的危机,并在文章末尾表达了对未来的忧患意识。这部作品蕴藏了早期的生态意识,为传统文化中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提供了较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记》 生态思想 生态整体主义 和谐共生
下载PDF
《桃花源记》教学实录及反思
4
作者 刘蓓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4年第3期8-10,共3页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品读个性化语言,感受桃花源的“静”与“齐”,理解现实社会的“动”与“乱”。2.多元探讨,感受神秘桃花源的“逼真”,明确美好理想的“虚构”。【教学过程】一、复述课文,初步感受桃花源的“美”与“好”师:桃花...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品读个性化语言,感受桃花源的“静”与“齐”,理解现实社会的“动”与“乱”。2.多元探讨,感受神秘桃花源的“逼真”,明确美好理想的“虚构”。【教学过程】一、复述课文,初步感受桃花源的“美”与“好”师:桃花源,一个美好的所在,一个神秘的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述课文 个性化语言 《桃花源记》 教学实录 桃花源 重难点 教学目标 品读
下载PDF
变译理论视域下《桃花源记》林语堂译本的分析
5
作者 李霜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3期21-25,共5页
为进行更为深入的跨文化交流,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原作作者想要传达的精神内核,从而更有效地传播蕴含中国文化的文学作品,运用相应理论处理原作显得至关重要。变译理论作为一种适合运用于实践的本土译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合理、灵... 为进行更为深入的跨文化交流,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原作作者想要传达的精神内核,从而更有效地传播蕴含中国文化的文学作品,运用相应理论处理原作显得至关重要。变译理论作为一种适合运用于实践的本土译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合理、灵活地运用变译理论,译文的表达能够更为贴切、自然、流畅。该文选取林语堂译版的《桃花源记》为研究对象,以变译理论为指导,通过采用变译理论中的“增”“编”“改”三种具体手段,对林语堂译版的《桃花源记》展开分析,旨在向读者呈现该理论在原作中的具体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 本土译论 林语堂 《桃花源记》 变译理论
下载PDF
理想净土“乌托邦”的“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缺失美
6
作者 孟令芝 《中学语文》 2024年第27期65-67,共3页
对《桃花源记》中“乌托邦”的构建进行阐述,分析陶渊明以桃花源构建的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探究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缺失美,明确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恰是精神上的乌托邦的理想寄予、精神追思。
关键词 理想净土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乌托邦 缺失美
下载PDF
诵读·比读·猜读: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实践研究——以《桃花源记》教学为例
7
作者 邓小丹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8期111-113,共3页
当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课堂多采用朗读、背诵、默写相结合,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而诵读、比读、猜读为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水平提供了教学方法上的参考。因此,本文将以《桃花源记》的教学为例,详细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实施... 当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课堂多采用朗读、背诵、默写相结合,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而诵读、比读、猜读为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水平提供了教学方法上的参考。因此,本文将以《桃花源记》的教学为例,详细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实施诵读、比读、猜读这三种教学策略,探究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他们的文言文理解能力,为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提供了实践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诵读 比读 猜读 文言文教学 《桃花源记》
下载PDF
让初中生散文写作插上翅膀——借鉴《桃花源记》篇章结构用于习作例谈
8
作者 毕华蓥 《语文世界(中旬刊)》 2024年第4期48-49,共2页
《桃花源记》独特的篇章结构和叙事展开方式,对初中生写作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桃花源记》的写作方式,写出有深度和吸引力的写景、写人散文。
关键词 《桃花源记》 篇章结构 叙事展开方式 习作例谈
下载PDF
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桃花源记》为中心的内容与议题选择
9
作者 温旭光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4年第6期74-77,共4页
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具备综合性、开放性与时代性特点,为阅读教学开辟了新路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具备优化阅读教学成果、培养学生阅读... 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具备综合性、开放性与时代性特点,为阅读教学开辟了新路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具备优化阅读教学成果、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实现深度、广度阅读的意义。本文以《桃花源记》为中心,基于群文阅读的特点和应用价值,从多个方面提出了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及注意事项,以期帮助教师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落实能力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文阅读 语文教学 《桃花源记》
下载PDF
“生命语文”视野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为例
10
作者 胡娟 《文教资料》 2024年第3期154-157,共4页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淡薄、教师教学模式固化以及生命意识传达浅层化等问题。以“生活性”与“生命性”为特征的“生命语文”教学理念的出现,无疑为初中文言文教学打开了新视角。本文阐释了“生命语文”教学理念...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淡薄、教师教学模式固化以及生命意识传达浅层化等问题。以“生活性”与“生命性”为特征的“生命语文”教学理念的出现,无疑为初中文言文教学打开了新视角。本文阐释了“生命语文”教学理念的内涵及其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总结文言文教学困境的基础上,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为例,从“生命语文”视角出发,通过构建情境、设置游戏、师生对话等教学策略,以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体会文本中蕴含的生命意义和人文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语文 文言文教学 《桃花源记》
下载PDF
探寻《桃花源记》中的“中国式浪漫”
11
作者 陈玫玫 《中学语文》 2024年第26期85-87,共3页
《桃花源记》是传统经典名篇,从桃花源之幻境、桃花林之美景、桃源人之乐活、写法之含蓄四个方面探寻其中的“中国式浪漫”。
关键词 陶渊明 《桃花源记》 中国式浪漫
下载PDF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对策研究——以潘庆玉《桃花源记》教学为例
12
作者 刘晓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1期98-100,共3页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进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上述目... 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言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进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成为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此,以《桃花源记》一课教学为例,探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 文言文教学 《桃花源记》
下载PDF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农耕文化与理想社会
13
作者 苏娟 《语文世界(中旬刊)》 2024年第6期34-35,共2页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展现了一个隐秘而和谐的世外桃源,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更以其独特的农耕文化底色和理想社会构建引发了广泛思考。文章通过解读《桃花源记》,深入探讨陶渊...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展现了一个隐秘而和谐的世外桃源,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更以其独特的农耕文化底色和理想社会构建引发了广泛思考。文章通过解读《桃花源记》,深入探讨陶渊明作品中的农耕文化与理想社会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桃花源记》 农耕文化 理想社会
下载PDF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桃花源记》教学为例
14
作者 周易菲 《科研成果与传播》 2024年第2期0031-0034,共4页
本文以《桃花源记》为例,探讨初中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通过整合文学、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设计综合教学目标和跨学科内容,采用多样教学方法和跨学科作业,有效实施跨学科教学。此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 本文以《桃花源记》为例,探讨初中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通过整合文学、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设计综合教学目标和跨学科内容,采用多样教学方法和跨学科作业,有效实施跨学科教学。此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了跨学科素养,还引发了教师对跨学科融合教学在初中语文中更深入应用的思考。这一实践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作业 跨学科融合 《桃花源记》
下载PDF
两个桃源的对话——《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关系的再探讨
15
作者 李光摩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2-169,共8页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思想差异,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桃花源。《桃花源记》对应的是仙境桃源,它是陶渊明根据当时社会传说故事润色而成,体现的是当时一般社会大众的道教信仰,即追求洞天福地、长生久视的思想;而《桃...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思想差异,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桃花源。《桃花源记》对应的是仙境桃源,它是陶渊明根据当时社会传说故事润色而成,体现的是当时一般社会大众的道教信仰,即追求洞天福地、长生久视的思想;而《桃花源诗》则对一般社会大众的道教信仰提出了批评,它展现的人间桃源是一种带有复古倾向的羲皇之想。这才是陶渊明所欲表达的。《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文本——《桃花源记并诗》。这既是一次文体的创新,也是一次思想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记并诗》 《桃花源记》 桃花源诗》 文体创新 思想对话
下载PDF
陶渊明的“文学”与“文化”——以《桃花源记》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文娟 《语文教学通讯》 2023年第28期81-83,共3页
对陶渊明文本的解读,“文学”与“文化”分析是两个重要方向。“文学”是指文本在语言锤炼与章法考究等方面的运用;“文化”是指文本背后的审美倾向、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等。以《桃花源记》为例,探究其内蕴的“文学”与“文化”,以求达... 对陶渊明文本的解读,“文学”与“文化”分析是两个重要方向。“文学”是指文本在语言锤炼与章法考究等方面的运用;“文化”是指文本背后的审美倾向、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等。以《桃花源记》为例,探究其内蕴的“文学”与“文化”,以求达到举一反三的解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文学 文化 《桃花源记》
下载PDF
基于《桃花源记》空间意象的陵园叙事性设计研究--以黄石市章山生态人文纪念园为例
17
作者 邱岚 甘伟 +1 位作者 张紫薇 洪宗禹 《中外建筑》 2023年第1期81-86,共6页
生老病死的话题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陵园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桃花源”在我国传统文化里被视为理想世界,符合人们对美好家园的期盼。针对陵园空间这一特殊的空间,研究引入文学叙事相关方... 生老病死的话题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陵园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桃花源”在我国传统文化里被视为理想世界,符合人们对美好家园的期盼。针对陵园空间这一特殊的空间,研究引入文学叙事相关方法,运用叙事性设计建构形成新的设计架构,即梳理“事件线索”—搭建“结构模式”—提炼“主题元素”—编排“空间情节”4个层面探讨陵园空间设计。以黄石市章山生态人文纪念园为实践案例,以“桃花源”的空间意象为基础,对叙事性设计方法进行验证和讨论,通过叙事空间设计组织以及空间认同感的塑造,有效打造出符合人们想象的理想空间,以期为陵园空间设计提供新的借鉴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记》 叙事性设计 空间意象 陵园设计
下载PDF
文言文以写促学教学探索--以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为例
18
作者 董董 李金成 陈玮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68,共3页
本文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对建构主义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研究,明确文言文以写促学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经验、理解文本意蕴和感悟文化魅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本文认为,文言文的... 本文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对建构主义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研究,明确文言文以写促学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经验、理解文本意蕴和感悟文化魅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本文认为,文言文的写作有“积累性的写”“理解性的写”和“发展性的写”三种主要形式。笔者以《桃花源记》一文的以写促学教学实践为例,较为充分地验证了文言文以写促学的真正指向,即基于课标,从学生角度出发,致力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 文言文 以写促学 《桃花源记》
下载PDF
渴望与失望:《桃花源记》与《遗失的桃园》互文性研究
19
作者 金哲 吴欣颖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3年第3期86-94,107,共10页
韩国著名小说家吴永寿的晚年作品《遗失的桃园》以“桃源”为母题,通过大量引述构筑出心中“桃源”叠影般的理想社会,而其文章中的人称变化及“金蛇”的独特幻性则与“桃源”互文经纬网中诸韩国衍生中心点相呼应,呈现出文本所具有的独... 韩国著名小说家吴永寿的晚年作品《遗失的桃园》以“桃源”为母题,通过大量引述构筑出心中“桃源”叠影般的理想社会,而其文章中的人称变化及“金蛇”的独特幻性则与“桃源”互文经纬网中诸韩国衍生中心点相呼应,呈现出文本所具有的独特异质性。《遗失的桃园》作为“桃源”互文经纬网之新的中心点,引导读者将文本置于整个韩国“桃源”发展史中去阅读和理解,并通过与中国作家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的互文对话,表达出作者对于“桃源”的深切渴望与不懈追寻,以及其内心深处由于明晰韩国社会及人性的不可逆性而产生的痛苦与失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失的桃园》 《桃花源记》 吴永寿 互文性
下载PDF
《桃花源记》说课
20
作者 余映潮 《语文教学通讯》 2023年第6期28-28,共1页
【课文精析】《桃花源记》是虚构的故事。第1段略写,渔人出场,从渔人的视角再现了桃花林的纯净优美,为整个故事奠定了美好安逸的氛围,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铺垫。其中,对“船”的暗写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第2段承上启下,写渔人... 【课文精析】《桃花源记》是虚构的故事。第1段略写,渔人出场,从渔人的视角再现了桃花林的纯净优美,为整个故事奠定了美好安逸的氛围,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铺垫。其中,对“船”的暗写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第2段承上启下,写渔人进入世外桃源后的所见所闻,由景及人,描叙了众多世外桃源人及其快乐的生活,照应了第1段的神奇与美好,是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其中,众多的世外桃源人为后续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记》 世外桃源 精析 铺垫 渔人 故事情节 承上启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