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针方六集》论“八脉交会穴”
1
作者 杨帅 秦丽娜 宋裕如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3期69-72,共4页
《针方六集》是明代医家吴昆晚年之作,其中有大量篇幅对八脉交会穴进行了论述,有较强的实用性,被称为“针家纪纲”。文章对《针方六集》中“八法”相关内容进行了分类、分析、归纳,总结出“八法”形成不晚于元代窦杰的《针经指南》,并... 《针方六集》是明代医家吴昆晚年之作,其中有大量篇幅对八脉交会穴进行了论述,有较强的实用性,被称为“针家纪纲”。文章对《针方六集》中“八法”相关内容进行了分类、分析、归纳,总结出“八法”形成不晚于元代窦杰的《针经指南》,并通过《医学小经》以歌诀形式流传。《针方六集》提出了“列缺本络手阳明,心主犹乎心,又肝肾之邪同一治,皆不及之及也”,将十二经脉以及奇经八脉全部囊括其中;首次以伤寒六经“表、里、半表半里”理论解释“八脉”交会穴的治疗原理,提出了后溪穴与申脉穴主治在表之疼痛性疾病,内关穴与公孙穴主治在里之胃肠、心胸疾病,临泣穴与外关穴主治在半表半里之肝胆、三焦疾病。系统整理了八脉交会穴定位(值得注意的是照海穴、申脉穴、列缺穴的定位),强调“解结”与四穴同取,同时需要在针刺得气基础上进行补泻,以症状好转为一次治疗结束的标志等。文章最后以临床案例进行验证,并对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现状予以分析,提出了相应观点,以期为八脉交会穴的临床运用提供少许启发,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部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针方六集》 八脉交会穴
下载PDF
吴崑《针方六集》针药并用思想浅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耀帅 周惠芬 +1 位作者 李成 张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145-146,共2页
《针方六集》是古代医籍中具有显明特色的针灸专书之一,书中通过"以药明针"的比较方法,阐述了针药在治疗疾病中的同等重要性,并提出针药并用的学术思想。从吴崑尚古而不泥古、针药二理殊途同归、针药治病各有侧重、针药功效... 《针方六集》是古代医籍中具有显明特色的针灸专书之一,书中通过"以药明针"的比较方法,阐述了针药在治疗疾病中的同等重要性,并提出针药并用的学术思想。从吴崑尚古而不泥古、针药二理殊途同归、针药治病各有侧重、针药功效相通、针药并用的临床运用等方面对其思想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于现代针药并用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方六集》 吴崑 药并用 文献研究
下载PDF
论《针方六集》的学术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江雁 高希言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44-45,共2页
《针方六集》为吴昆所著,刊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吴昆(1551-1621?),字山甫,号鹤皋,明代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生于儒家世家,幼嗜岐黄之术,自束发修儒,即“游心《灵》、《素》诸砭焫针经,皆时讨究”,因科举失志而感世态之炎凉... 《针方六集》为吴昆所著,刊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吴昆(1551-1621?),字山甫,号鹤皋,明代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生于儒家世家,幼嗜岐黄之术,自束发修儒,即“游心《灵》、《素》诸砭焫针经,皆时讨究”,因科举失志而感世态之炎凉,自度不能兼善天下,则欲拯斯民于沉疴,遂以医为业,矢志勤学,不耻下问,初悬壶于桑梓,后为提高技艺,乃外出云游,遍访天下名师,凡有长于已者,皆屈尊俯就,数十年惨淡经营,终至业精.晚年致力著述,其著有《医方考》、《药纂》、《脉语》、《素问吴注》、《十三科证治》、《砭焫考》、《针方六集》、《参黄论》等.《针方六集》是集中反映其针灸学术思想的典型著作.在书中他主张针灸药并用,是我国历史上提倡综合治疗的医家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方六集》 吴昆 明代 学术价值 药并用
下载PDF
略论吴昆《针方六集》的学术特色
4
作者 吴毅明 胡兴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9年第15期1731-1732,共2页
关键词 吴昆 学术特色 《针方六集》
下载PDF
吴崑《针方六集·开蒙集》中“五门针方”思路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立志 许能贵 +1 位作者 孙健 易玮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55-656,共2页
《针方六集·开蒙集》将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形成了以五腧穴为主的'五门针方'针灸取穴体系。古代大多数医家多从注释的角度对其进行整理,而对针刺处方中蕴含的深层次中医思路涉及较少。本文归纳和分析明代医家吴崑在... 《针方六集·开蒙集》将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形成了以五腧穴为主的'五门针方'针灸取穴体系。古代大多数医家多从注释的角度对其进行整理,而对针刺处方中蕴含的深层次中医思路涉及较少。本文归纳和分析明代医家吴崑在其医学著作《针方六集》中提出的'五门针方',并从脉症合参、重视腹诊、蕴含八卦、首推五腧等方面分析其思路。笔者认为其取穴少而精、配伍精当,为五腧穴的临床运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发,应进一步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方六集》 吴崑 五门 探析
下载PDF
吴昆的针灸学术思想探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袁宜勤 王泽涛 《中医文献杂志》 2006年第4期30-31,共2页
本文阐述了吴昆的钟药同理、针药兼施、五门主治、修《金针赋》等针灸学术思想。这些针灸学术观点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吴昆 学术思想 《针方六集》 文献研究
下载PDF
吴崑“针药一理”学术思想探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左海燕 吴生兵 +5 位作者 吴欣 张倩 张蕊 刘苗苗 王堃 周美启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81-83,共3页
通过对明代新安医家吴崑著作《针方六集》中的《神照集》、《旁通集》相关论述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在《神照集》中,除了论述经脉的循行、腧穴以及相关针灸专著的刺灸法以外,还继承和发扬了针药共同的指导思想—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旁通集... 通过对明代新安医家吴崑著作《针方六集》中的《神照集》、《旁通集》相关论述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在《神照集》中,除了论述经脉的循行、腧穴以及相关针灸专著的刺灸法以外,还继承和发扬了针药共同的指导思想—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旁通集》对针、药的性质作用、治则治法、配伍处方、审气保元、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以药理明针理。针药一理思想是吴崑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提出的独到观点,不论是理论价值还是对于临床的指导意义来说,其地位都非同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崑 药一理 《针方六集》 文献研究
下载PDF
吴注《标幽赋》之针灸特色浅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苏利梅 吴云云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39-1442,共4页
吴崑所著《针方六集·开蒙集·窦太师标幽赋(吴注)》对《标幽赋》的注解在阐发窦氏针灸思想的基础上,展现了吴氏重视脾胃、“针药并因于病”及重视调神的针刺思想,“八法针方”“五门针方”“两尺、两寸”经络诊法及金针拨障术... 吴崑所著《针方六集·开蒙集·窦太师标幽赋(吴注)》对《标幽赋》的注解在阐发窦氏针灸思想的基础上,展现了吴氏重视脾胃、“针药并因于病”及重视调神的针刺思想,“八法针方”“五门针方”“两尺、两寸”经络诊法及金针拨障术等特色针法和诊治经验,特色鲜明,临床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幽赋》 《针方六集》 吴崑 刺特色 注解
原文传递
吴崐著作版本考
9
作者 王旭光 陆翔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14-117,F0004,共5页
吴崐是新安医学名家之一。1584年,吴崐撰成《医方考》6卷。1594年,撰成《素问吴注}24卷。1618年,撰成《针方六集》6卷,由程标捐资刊刻。吴崐尚撰有《脉语》2卷,成书年代不详。《医方考》有明刊本、日本及朝鲜刊本、旧抄本、现代版... 吴崐是新安医学名家之一。1584年,吴崐撰成《医方考》6卷。1594年,撰成《素问吴注}24卷。1618年,撰成《针方六集》6卷,由程标捐资刊刻。吴崐尚撰有《脉语》2卷,成书年代不详。《医方考》有明刊本、日本及朝鲜刊本、旧抄本、现代版本4类版本。《吴注素问》有明清刊本、日本刊本、旧抄本、影印本、现代版本5类版本。《针方六集》有明刊本、抄本、影印本及现代版本4类版本。《脉语》多与《医方考》合刊,除部分现代版本未附《脉语》之外,《脉语》的版本大致同于《医方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崐 《医考》 《吴注素问》 《针方六集》 《脉语》 版本考证
原文传递
关于血海穴简便取穴法准确性的探讨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成想 李素荷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96-1196,共1页
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为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穴位,其首载于《针灸甲乙经》。诸家针灸著作所载关于血海穴定位各有不同,而简便取穴法在明代吴昆著《针方六集》以前更无相关记载。血海穴简便取穴法因其操作简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简... 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为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穴位,其首载于《针灸甲乙经》。诸家针灸著作所载关于血海穴定位各有不同,而简便取穴法在明代吴昆著《针方六集》以前更无相关记载。血海穴简便取穴法因其操作简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简便取穴法的准确性则有待于进一步探讨。1定位记载有关血海穴最早的定位记载出现在《针灸甲乙经·卷三》中:血海在膝髌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足太阴气所发,刺入五分,灸五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海穴 取穴法 《针灸甲乙经》 《针方六集》 临床治疗 足太阴脾经 灸著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