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斯顿的伦敦漫游——奥威尔《1984》心理地理学解读
1
作者 李兆前 《新余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2-58,共7页
乔治·奥威尔《1984》中温斯顿的数次伦敦漫游揭示了他的心理和行为与这座城市的关系。通过漫游全景监狱式的伦敦,他既感受到了疏离、仇恨、恐惧以及人性的压制,也最终发现了英社的本质,找到了希望之光,因此他的伦敦漫游是发掘真相... 乔治·奥威尔《1984》中温斯顿的数次伦敦漫游揭示了他的心理和行为与这座城市的关系。通过漫游全景监狱式的伦敦,他既感受到了疏离、仇恨、恐惧以及人性的压制,也最终发现了英社的本质,找到了希望之光,因此他的伦敦漫游是发掘真相之旅、颠覆之旅。温斯顿的伦敦漫游既表现了心理地理学的政治本源,也验证了奥威尔文学创作与政治行动密不可分的写作目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斯顿 《1984》 乔治·奥威尔 伦敦 漫游 心理地理学
下载PDF
《1984》不同中文译本语料浅析
2
作者 胡昕怡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5期207-210,共4页
通过对《1984》董乐山译、孙仲旭译、富强译三个不同中文译本的语料进行浅析后发现,总体而言孙仲旭译本质量更高。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中英语言表达的不同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用词上,原文中词汇较少重复,用词时而严肃、时而较为轻松... 通过对《1984》董乐山译、孙仲旭译、富强译三个不同中文译本的语料进行浅析后发现,总体而言孙仲旭译本质量更高。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中英语言表达的不同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用词上,原文中词汇较少重复,用词时而严肃、时而较为轻松。而译文中会出现重复用词的情况,以此使句子更为通顺、连贯;且译者在处理时尽可能做到保持译文前后风格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奥威尔《1984》 译本对比 语料分析 译者本心
下载PDF
《动物庄园》和《1984》中极权统治方式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苏绘泉 《绥化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80-83,共4页
乔治·奥威尔是20世纪最著名的政治小说家之一。他的两部政治讽喻小说《动物庄园》和《1984》!"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极权社会的图景,两部小说都反映了反极权主义的主题。这篇文章主要针对这两部小说进行重新解读,重... 乔治·奥威尔是20世纪最著名的政治小说家之一。他的两部政治讽喻小说《动物庄园》和《1984》!"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极权社会的图景,两部小说都反映了反极权主义的主题。这篇文章主要针对这两部小说进行重新解读,重点分析小说中极权社会的统治方式,指出语言在政治中的强大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庄园》 《1984》 极权主义 统治方式 语言
下载PDF
性与爱对极权统治的摧毁与建构——论王小波对乔治·奥威尔《1984》的接受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文庭 《湘南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53-58,共6页
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王小波的小说创作吸收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1984》中反抗极权压迫、呼唤自由理性的精神。事实上,由于个人书写方式的不同,王小波并没有采用《1984》中冷峻客观的写作模式,将政治欺骗血淋淋地展现在人们眼... 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王小波的小说创作吸收了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1984》中反抗极权压迫、呼唤自由理性的精神。事实上,由于个人书写方式的不同,王小波并没有采用《1984》中冷峻客观的写作模式,将政治欺骗血淋淋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而是将性与爱作为一把投向极权统治的长矛,摧毁了那个看似正常,实则充满政治恐怖的荒谬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与爱 极权统治 王小波 《1984》 摧毁 建构
下载PDF
《1984》中的反抗与革命 被引量:4
5
作者 董英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66-69,共4页
在《1984》中,奥威尔写出了极权主义统治的严酷性,但整部小说又是围绕着主人公对于极权的反抗来叙事的,包括以思想犯罪的方式进行的心灵的反叛;以身体为武器,用性爱来反叛极权主义的性政治;以及通过革命暴动来动员无产者推翻极权统治。... 在《1984》中,奥威尔写出了极权主义统治的严酷性,但整部小说又是围绕着主人公对于极权的反抗来叙事的,包括以思想犯罪的方式进行的心灵的反叛;以身体为武器,用性爱来反叛极权主义的性政治;以及通过革命暴动来动员无产者推翻极权统治。《1984》中所有的反抗和革命都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没有价值,它们本身彰显了人性的力量。同时,作者也对革命崇拜本身进行了反思,认为其可能仍然内在地蕴涵着极权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威尔 《1984》 极权政治
下载PDF
《1984》与奥威尔的童年“创伤性情景” 被引量:1
6
作者 赵玉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64-66,共3页
在寄宿学校度过的六年童年时光是奥威尔一生中最不愿提及的回忆。这段经历让他对人生产生了极深的挫败感,也让他形成了错误的女性认知,并影响了他的人格塑造。尽管这段经历灰暗惨淡,却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奥威尔,并通过... 在寄宿学校度过的六年童年时光是奥威尔一生中最不愿提及的回忆。这段经历让他对人生产生了极深的挫败感,也让他形成了错误的女性认知,并影响了他的人格塑造。尽管这段经历灰暗惨淡,却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奥威尔,并通过《1984》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威尔 童年创伤 《1984》 创作心理
下载PDF
《1984》的震撼和警示 被引量:1
7
作者 耿春红 《衡水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51-52,共2页
《1984》是一个关于现代专制的天才寓言。它告诉人们:在任何一个集权社会,专制主义最终会以它的暴力摧残和思想清洗战胜"最后一个人"。良知、思考、意志、自由、独立、爱情、忠诚……统统被出卖,人终于成了不存在的"非人... 《1984》是一个关于现代专制的天才寓言。它告诉人们:在任何一个集权社会,专制主义最终会以它的暴力摧残和思想清洗战胜"最后一个人"。良知、思考、意志、自由、独立、爱情、忠诚……统统被出卖,人终于成了不存在的"非人"。它对专制极权统治的深刻认识和生动表达将给人类带来永恒的震撼和警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4》 专制 寓言 震撼 警示
下载PDF
极限境遇下的人性恶——《1984》与《蝇王》人性阴暗面的对照阅读 被引量:1
8
作者 仲敏义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1期53-56,共4页
《1984》与《蝇王》在描写人性恶的探索性实验中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层面的侧重,这说明两者对人性恶的描写是相互补充的。《蝇王》可以看作《1984》的前传,《1984》可以看作《蝇王》的幕后背景。将两者相互对照,可以互相补充人性探索中... 《1984》与《蝇王》在描写人性恶的探索性实验中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层面的侧重,这说明两者对人性恶的描写是相互补充的。《蝇王》可以看作《1984》的前传,《1984》可以看作《蝇王》的幕后背景。将两者相互对照,可以互相补充人性探索中的盲点,使人们对人性阴暗面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4》 《蝇王》 人性恶 互为补充
下载PDF
奥威尔《1984》解读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巧丽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48-49,共2页
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为我们描述极权主义统治下人们追求真理、思索未来的艰难与困惑。通过对"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力量、自由即奴役"的辩证解读,揭示极权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和对自身罪恶的粉饰。
关键词 乔治.奥威尔 《1984》 辩证法
下载PDF
《1984》与《2010》的比较研究
10
作者 黄曦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80-86,共7页
本文对英国著名政治讽喻作家乔治·奥威尔的长篇小说《1984》与中国最具创造性的作家王小波的中篇小说《2010》进行了比较研究。《1984》作为《2010》的前文本,无疑为《2010》的解读提供了参照;但与此同时,《2010》的出现也丰富了... 本文对英国著名政治讽喻作家乔治·奥威尔的长篇小说《1984》与中国最具创造性的作家王小波的中篇小说《2010》进行了比较研究。《1984》作为《2010》的前文本,无疑为《2010》的解读提供了参照;但与此同时,《2010》的出现也丰富了读者对《1984》的理解。文章从反乌托邦小说、黑色幽默风格和所蕴含的身体政治理论三个方面解读了两部作品的异同,通过多元共生的文本观及文学增值的现象,对比两个文本并弘扬文本所蕴藏的对自由的渴望及对人性的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4》 《2010》 比较研究 身体政治
下载PDF
2014年初春飞雪中读《1984》
11
作者 曹勇军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4-87,共4页
2014年大年初八(2月7日),我与经典夜读小组同学商定,在读书QQ群里组织一次奥威尔《1984》的讨论。事先准备了几个讨论的问题放在群里,讨论就按照这些问题推进展开。
关键词 《1984》 奥威尔 QQ群
下载PDF
《1984》的宗教原型解读
12
作者 尹丽颖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86-88,共3页
《1984》是20世纪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之一。从宗教与文学的角度入手分析这部小说的宗教原型。通过人物、情节、主题和事物意象的宗教原型的分析,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无产者的同情及对极权主义统治的憎恨。
关键词 《1984》 乔治·奥威尔 宗教原型
下载PDF
《1984》的空间解读 被引量:3
13
作者 丁卓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0-122,共3页
《1984》不仅是一部反乌托邦作品,在文学审美意义上更探讨了人在西方文明解体背景下的生存状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空间视角切入,分别解读三种空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揭示以往研究的盲点,进一步阐发《1984》的价值。
关键词 《1984》 反极权 空间
下载PDF
《1984》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董英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01-103,共3页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审视《1984》,其女性角色之形象特征从两个方面被构建:首先,在小说中被以老大哥为代表的现代极权主义构建;其次,男性叙事者本着男性中心思想预设了这些女性的形象特征。《1984》中的女性形象处于一种被双重塑造的处境。
关键词 《1984》 社会性别 女性形象 极权主义
下载PDF
浅析乔治·奥威尔《1984》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嘉逸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42-43,共2页
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小说深刻地反映出极权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充满了作者对未来社会的忧虑之情。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不仅有利于揭示作品主题,还能增添读者的审... 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小说深刻地反映出极权主义对人性的摧残,充满了作者对未来社会的忧虑之情。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不仅有利于揭示作品主题,还能增添读者的审美愉悦。本文拟通过分析文本中典型的象征物来展示《1984》的独特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4》 象征 无产者
下载PDF
《1984》悲观政治图景的存在论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驰 张少清 《湘南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62-65,共4页
奥威尔《1984》中描写的"管理型集权社会"对人类悲观、绝望、噩梦似的政治前景作出想象。从尼采的"权力意志"思想对该政治预言进行多方面的开掘与解读,能够对奥威尔这一悲观而暴虐的政治图景作出一定解释,即权力的... 奥威尔《1984》中描写的"管理型集权社会"对人类悲观、绝望、噩梦似的政治前景作出想象。从尼采的"权力意志"思想对该政治预言进行多方面的开掘与解读,能够对奥威尔这一悲观而暴虐的政治图景作出一定解释,即权力的扩张欲望是发自生命本身的原始意志,但这又会致使人类陷入自我创造与自我毁灭的怪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视角提出了人类所应追求的终极目标——存在的意义,从而走出被权力欲望所操控的迷惘境地。通过存在论的视域,能够发现奥威尔这一悲观政治想象的内在哲学意蕴,即反思自身存在的境遇,反观个体存在的姿态和价值,从而得到个人存之于社会的价值认知和哲学体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奥威尔 《1984》 权力意志 存在论
下载PDF
禁锢中的人性——乔治·奥威尔的《1984》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璐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3年第5期32-32,共1页
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很多评论都是从小说的政治和形式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析。本文透过文中在恶劣政治环境下对人性的深刻分析,来解读这部作品的广泛影响力。
关键词 乔治·奥威尔 《1984》 人性
下载PDF
从《1984》到《1Q84》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迅雷 《观察与思考》 2010年第8期64-64,共1页
乔治·奥威尔有一部描写西班牙内战的名著《向加秦罗尼亚致敬》.而村上春树以他的《1Q84》向奥威尔最伟大最杰出的作品《1984》致敬。当初我一听到这个“致敬”的消息,我就向村上春树表示致敬了。
关键词 《1984》 村上春树 西班牙内战 奥威尔 罗尼亚
下载PDF
《1984》的原型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平 《新余高专学报》 2011年第4期96-97,共2页
《1984》是奥威尔的著名的反极权主义小说。对《1984》的研究多基于极权主义和反乌托邦文学等问题,研究范围有待于进一步的开拓。《1984》即是取自于弗莱原型意义理论中表现魔怪意象的地狱原型,以弗莱的原型理论为指导,探索《1984》中... 《1984》是奥威尔的著名的反极权主义小说。对《1984》的研究多基于极权主义和反乌托邦文学等问题,研究范围有待于进一步的开拓。《1984》即是取自于弗莱原型意义理论中表现魔怪意象的地狱原型,以弗莱的原型理论为指导,探索《1984》中蕴含的原型因素,能更深一步了解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威尔 《1984》 原型 地狱 魔怪意象
下载PDF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交错:《理想国》与《1984》的相似性对比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嘉 《海外英语》 2022年第8期200-201,204,共3页
乌托邦思想的萌芽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构造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政治模式。人类在现代社会的危机感与焦虑意识又产生了反乌托邦小说,尤其以乔治·奥威尔的《1984》最为典型。尽管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是两种不同的... 乌托邦思想的萌芽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构造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政治模式。人类在现代社会的危机感与焦虑意识又产生了反乌托邦小说,尤其以乔治·奥威尔的《1984》最为典型。尽管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是两种不同的文学类型,但如果将《理想国》和《1984》放在乌托邦文学这一维度相比,它们在国家统治方式、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方面有众多相似点。文章将以《理想国》和《1984》为分析对象,从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角度来比较这两部作品的相似性并从中找出它们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国》 《1984》 谎言 老大哥 哲人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