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60篇文章
< 1 2 2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沸石膜用于BDO副产丁醇脱水的中试研究
1
作者 程晋曦 薛明明 +1 位作者 王建平 文婷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386-390,共5页
为了解决现有1,4-丁二醇(BDO)装置副产丁醇回收的问题,设计了一套沸石膜丁醇脱水中试样机,并进行了中试研究。中试采用循环脱水的操作方式,在丁醇水溶液循环流量为500 kg/h、膜管外侧压力约为0.5 MPaG(表压)、内侧压力约为10 kPaA(绝对... 为了解决现有1,4-丁二醇(BDO)装置副产丁醇回收的问题,设计了一套沸石膜丁醇脱水中试样机,并进行了中试研究。中试采用循环脱水的操作方式,在丁醇水溶液循环流量为500 kg/h、膜管外侧压力约为0.5 MPaG(表压)、内侧压力约为10 kPaA(绝对压力)的条件下,考察了温度从90℃到130℃时ZEBREX^(TM)ZX0和ZEBREX^(TM)ZX2两种型号沸石膜的丁醇脱水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操作温度和含水率的升高,沸石膜通量会升高,最佳操作温度为130℃,最大膜通量为12.45 kg/(m^(2)·h);在中试条件下,水与丁醇的分离因子>3900,ZX0和ZX2膜都对水和丁醇有较好的分离效果。沸石膜脱水技术在BDO装置副产丁醇回收上的应用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石膜脱水 膜分离 BDO副产丁醇 丁醇脱水 丁醇回收
下载PDF
利用非产溶剂梭菌合成生物丁醇研究进展
2
作者 于乐永 于海瑞 +3 位作者 赵有志 王利华 袁紫乙 庄文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23-330,共8页
丁醇作为一种重要的大宗化学品和潜在的生物燃料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化石燃料的枯竭和合成生物技术的进步重新引起了人们对生物丁醇生产的兴趣。传统的生物丁醇可以由产溶剂梭菌发酵多种碳源生产,其途径被称为丙酮-丁醇-乙醇途... 丁醇作为一种重要的大宗化学品和潜在的生物燃料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化石燃料的枯竭和合成生物技术的进步重新引起了人们对生物丁醇生产的兴趣。传统的生物丁醇可以由产溶剂梭菌发酵多种碳源生产,其途径被称为丙酮-丁醇-乙醇途径。然而,其相对缓慢的生长速度、较低的丁醇耐受性和生产效率阻碍了其进一步应用。最近,研究者们对于一些其他有前景的工业宿主作为底盘生产丁醇进行了研究,包括酿酒酵母、大肠杆菌、酪丁酸梭菌等。该文全面总结了不同非产溶剂菌株用于生产丁醇的优势和挑战,以更好地确定用于生产丁醇的理想非溶剂宿主。此外,还提出了进一步提高丁醇产量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醇 非产溶剂微生物 丙酮-丁醇-乙醇发酵 代谢工程
下载PDF
二甲苯、正庚烷和正丁醇对脂肪组织透明效果的比较研究
3
作者 王芳 马红 刘娣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5-57,64,113,共5页
为了找到安全、高效、可替代二甲苯的脂肪组织石蜡切片透明剂,试验采集2月龄健康民猪背部脂肪组织,经固定、脱水后,分别用二甲苯、正庚烷、正丁醇处理不同时间(二甲苯处理1 h,正庚烷处理1 h、2 h、3 h、4 h,正丁醇处理1 h、2 h、3 h、4 ... 为了找到安全、高效、可替代二甲苯的脂肪组织石蜡切片透明剂,试验采集2月龄健康民猪背部脂肪组织,经固定、脱水后,分别用二甲苯、正庚烷、正丁醇处理不同时间(二甲苯处理1 h,正庚烷处理1 h、2 h、3 h、4 h,正丁醇处理1 h、2 h、3 h、4 h、10 h)进行透明,观察透明效果,然后进行石蜡包埋和切片;选取3种透明剂将脂肪组织完全透明用时最短的石蜡切片,经脱蜡和水化处理后用苏木精染液和伊红染液进行H.E.染色,探究3种透明剂对脂肪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的表达情况,探究3种透明剂是否会影响蛋白质的表达和定位。结果表明:二甲苯处理1 h、正庚烷处理2 h后脂肪组织可完全透明,而正丁醇处理10 h后脂肪组织才完全透明;正庚烷、正丁醇作为透明剂制备的脂肪组织石蜡切片细胞形态清晰、结构完整、着色好,与二甲苯作为透明剂的效果相似;在3种透明剂制备的脂肪组织石蜡切片中,PPARγ均清晰且准确地表达在脂肪细胞的细胞核中。说明正庚烷和正丁醇对脂肪组织的透明效果与二甲苯相似,但正庚烷透明速度较快,正丁醇透明速度很慢,因此实际应用中推荐使用正庚烷作为二甲苯的替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 石蜡切片 二甲苯 正庚烷 丁醇
下载PDF
西洋参果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4
作者 金银萍 张浩 +1 位作者 张志东 王英平 《特产研究》 2024年第2期123-127,共5页
为探究西洋参果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本研究采用硅胶、MCI、RP-C18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西洋参果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分析及文献比对鉴定其结构。从西洋参果中共分离得到25个人参皂苷类化合物,分别... 为探究西洋参果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本研究采用硅胶、MCI、RP-C18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西洋参果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分析及文献比对鉴定其结构。从西洋参果中共分离得到25个人参皂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人参皂苷Rg_(6)(1)、人参皂苷Rh_(2)(2)、20(22)E-人参皂苷Rh_(4)(3)、拟人参皂苷RT_(5)(4)、人参皂苷Rh_(1)(5)、20(R)-人参皂苷Rh_(1)(6)、人参皂苷F_(1)(7)、拟人参皂苷F_(11)(8)、人参皂苷Rg_(1)(9)、人参皂苷Rg_(2)(10)、20(R)-人参皂苷Rg_(2)(11)、人参皂苷F_(2)(12)、人参皂苷Rg_(3) (13)、20 (R)-人参皂苷Rg_(3) (14)、人参皂苷Re (15)、人参皂苷Rs_(3) (16)、人参皂苷Rc (17)、人参皂苷Rd (18)、人参皂苷Rb_(1)(19)、人参皂苷Rb_(2)(20)、人参皂苷Rb_(3)(21)、人参皂苷Ro(22)、绞股蓝皂苷Ⅶ(23)、三七皂苷R_(1)(24)和三七皂苷Fe(25)。化合物1、3、6、11、12、16和23~25为首次从西洋参果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16和24为首次从西洋参中分离得到,该研究可为西洋参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化学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洋参果 丁醇部位 化学成分
下载PDF
莫西沙星+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化疗方案与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化疗方案治疗初治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及对CT病灶吸收率、痰菌阴转率的影响
5
作者 李继燕 胡海英 +1 位作者 冷洁 宫希涛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640-642,共3页
目的 探究莫西沙星+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4MRZE)化疗方案与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HRZE)化疗方案治疗初治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及对CT病灶吸收率、痰菌阴转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初治肺结核患... 目的 探究莫西沙星+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4MRZE)化疗方案与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HRZE)化疗方案治疗初治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及对CT病灶吸收率、痰菌阴转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初治肺结核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患者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行HRZE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行4MRZE化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个月时病灶吸收率、治疗1、2、3、4个月时痰菌阴转率、治疗前和治疗4个月时炎症因子[IL-10、IL-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NF)-γ]水平、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治疗2、3、4个月时的痰菌阴转率与治疗4个月时病灶总吸收率均明显更高(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IL-10、IL-18、TNF-α、INF-γ水平均明显降低;且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上述炎性因子水平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4MRZE化疗方案相较HRZE化疗方案治疗初治肺结核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灶吸收和痰菌阴转,提高整体疗效,并减轻炎症反应,其用药安全性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西沙星+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化疗方案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化疗方案 CT病灶吸收率 痰菌阴转率
下载PDF
钛酸四丁酯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与正丁醇酯交换反应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彭世仁 王燕 蔡旺锋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由于设备腐蚀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甲基丙烯酸丁酯生产工艺逐渐倾向于更为经济环保的酯交换生产工艺。以钛酸四丁酯为催化剂,甲基丙烯酸甲酯与正丁醇通过酯交换法合成甲基丙烯酸丁酯的反应及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根据路易斯酸催化理论... 由于设备腐蚀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甲基丙烯酸丁酯生产工艺逐渐倾向于更为经济环保的酯交换生产工艺。以钛酸四丁酯为催化剂,甲基丙烯酸甲酯与正丁醇通过酯交换法合成甲基丙烯酸丁酯的反应及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根据路易斯酸催化理论,在合理假设和简化的基础上对该反应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基于理想溶液和非理想溶液的动力学模型。通过酯交换反应实验,主要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物初始物质的量之比和催化剂量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回归得到了动力学模型参数和反应的基本热力学数据。结果显示,该酯交换反应为吸热反应,标准摩尔反应焓为14.406 kJ·mol^(-1),正、逆反应活化能分别为70.2和51.1 kJ·mol^(-1)。通过模型计算值与实验数据的比较,证明了推导得到的动力学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将为钛酸四丁酯催化甲基丙烯酸甲酯与正丁醇酯交换合成甲基丙烯酸丁酯反应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交换反应 甲基丙烯酸甲酯 反应动力学 甲基丙烯酸丁酯 丁醇 钛酸四丁酯
下载PDF
设计改造羧酸还原酶合成医药中间体(S)-2-氨基丁醇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晓辉 覃宗敏 +3 位作者 李聪聪 路福平 曲戈 孙周通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3,93,共9页
(S)-2-氨基丁醇同时具有羟基及氨基官能团,是多种重要药物分子的关键手性中间体,生物合成(S)-2-氨基丁醇尚缺少有效的酶元件。以塞格尼氏菌(Segniliparus rugosus)来源的羧酸还原酶SrCAR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验室已有SrCAR突变文库进行... (S)-2-氨基丁醇同时具有羟基及氨基官能团,是多种重要药物分子的关键手性中间体,生物合成(S)-2-氨基丁醇尚缺少有效的酶元件。以塞格尼氏菌(Segniliparus rugosus)来源的羧酸还原酶SrCAR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验室已有SrCAR突变文库进行筛选测试,结合活性位点共进化分析,同时利用组合活性中心饱和突变策略(Combinatorial active-site saturation test,CAST)构建新的突变体文库,经测试最终获得优势突变体XH7(G430V/E533F/A627N)。该突变体催化底物N-Boc-(S)-2-氨基丁酸到醛产物的活性(kcat/Km)较野生型SrCAR提高2.1倍,热熔值(Tm)提升2.3℃。进一步通过引入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来源的醇脱氢酶PfADH,可还原N-Boc-(S)-2-氨基丁醛到醇产物。XH7和PfADH的双酶共表达体系反应5 h即可将20 mmol/L底物实现几乎完全转化,转化率达到99%,并经脱Boc保护与分离纯化获得终产物(S)-2-氨基丁醇,得率为60%。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解析最优突变体活性及热稳定性提高的分子机制,为SrCAR酶设计改造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拓展酶法合成(S)-2氨基丁醇的生物酶工具箱,可为类似高附加值医药中间体的生物合成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酸还原酶 理性设计 生物催化 双酶级联 (S)-2-氨基丁醇
下载PDF
基于一次回归正交设计的船舶柴油机掺烧丁醇性能优化
8
作者 杨晨曦 才正 +3 位作者 黄朝霞 范金宇 李品芳 黄加亮 《船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1,共9页
为优化丁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性能,以4190ZLC-2型船用中速柴油机为原型,利用AVL-FIRE仿真软件建立双燃料发动机高压循环模型,并通过原机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在确定丁醇掺混比例为20%后,运用一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燃油系统5个参数... 为优化丁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性能,以4190ZLC-2型船用中速柴油机为原型,利用AVL-FIRE仿真软件建立双燃料发动机高压循环模型,并通过原机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在确定丁醇掺混比例为20%后,运用一次回归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燃油系统5个参数进行优化,找出指示功率最大值和NOx排放量最小值的参数组合。结果表明:建立的指示功率、NOx排放量预测模型的准确度较高,可用于参数优化匹配研究;指示功率最大参数组合为废气再循环率0%、进气压力0.233MPa、进气温度325.15 K、喷油提前角22.6°CA、喷油孔直径0.26 mm;NO排放量最低参数组合为废气再循环率12.5%、进气压力0.173 MPa、进气温度355.15 K、喷油提前角16.6°CA、喷油孔直径0.32 mm;相较于原机,优化后的指示功率和NOx排放量分别提升7.4%和降低9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料发动机 一次回归正交 NOX排放量 指示功率 丁醇
下载PDF
毛梗豨莶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9
作者 颜蓉 陈钟文 +5 位作者 张玉珂 黄晓璐 雷彬 易宏婷 刘峰 刘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64-3671,共8页
目的研究毛梗豨莶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毛梗豨莶正丁醇部位采用硅胶、ODS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orientalin B(1)、ent-2-oxo-15,16,19-trih... 目的研究毛梗豨莶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毛梗豨莶正丁醇部位采用硅胶、ODS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orientalin B(1)、ent-2-oxo-15,16,19-trihydroxypimar-8(14)-ene(2)、ent-12α,16-epoxy-2β,15α,19-trihydroxypimar-8-ene(3)、ent-12α,16-epoxy-2β,15α,19-trihydroxypimar-8(14)-ene(4)、奇壬醇(5)、benzyl-O-β-D-glucopyranoside(6)、hexyl-β-glucopyranoside(7)、(Z)-3-hexenyl-β-D-glucopyranoside(8)、phenylethyl-O-β-D-glucopyranoside(9)、(6 R,9S)-3-oxo-α-ionol-β-D-glucopyranoside(10)、2-methoxy-4-(2-propenyl)phenyl-β-D-glucoside(11)、4-allyl-2,6-dimethoxyphenyl glucoside(12)、2-hydroxy-methylphenyl-1-O-β-D-glucopyranoside(13)、icarside B 2(14)、everlastoside D(15)、(2 S,4R,5S,7S,9S,10R,13S,15R)-2,7,15,16,19-pentahydroxypimar-8(14)-ene(16)、benzyl-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7)。化合物9显示较弱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化合物15显示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较强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结论化合物7~9、14、15为首次从豨莶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7~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和15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梗豨莶 丁醇部位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下载PDF
叔丁醇暴露对HSPA1L敲除型雄性小鼠甲状腺的影响
10
作者 董思林 赵振军 石慧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48-54,共7页
以HSPA1L基因敲除(HSPA1L^(-/-))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甲状腺组织形态和细胞凋亡情况,分析Caspase-3蛋白表达,探讨叔丁醇(TBA)的毒性以及HSPA1L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HSPA1L^(-/-)小鼠甲状腺的重量随TBA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 以HSPA1L基因敲除(HSPA1L^(-/-))雄性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甲状腺组织形态和细胞凋亡情况,分析Caspase-3蛋白表达,探讨叔丁醇(TBA)的毒性以及HSPA1L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HSPA1L^(-/-)小鼠甲状腺的重量随TBA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甲状腺上皮滤泡细胞随TBA剂量增加而增大,高剂量组甲状腺滤泡甚至发生融合现象;甲状腺细胞凋亡增强,甲状腺组织Caspase-3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HSPA1L^(-/-)小鼠对TBA暴露更为敏感,TBA造成的伤害显著增强,提示HSPA1L可能通过负调控Caspase-3表达,抑制细胞凋亡,维持细胞稳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PA1L 敲除小鼠 丁醇 甲状腺 凋亡
下载PDF
我国正丁醇生产及市场分析预测
11
作者 牛经鹏 梁文博 +2 位作者 刁翠莲 丁国荣 赵庆国 《化学工业》 CAS 2024年第1期53-57,共5页
对我国正丁醇的生产、市场供需、价格、进出口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简述了正丁醇的技术进展;指出:预计未来五年,我国将会有多套正丁醇装置陆续投产,但随着行业供需矛盾加剧,后期拟建项目或将存在不确定性。
关键词 丁醇 生产 市场研究 技术进展 发展趋势
下载PDF
乙胺丁醇诱发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1例
12
作者 唐戈 杨永红 杨德雨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9-80,共2页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少见的母系遗传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视力下降。乙胺丁醇作为抗结核分枝杆菌的重要药物可诱发LHON,而国内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乙胺丁醇诱发的LHON如下。1病例患者,女性,36岁,农民,因“进展性双眼视力下...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是少见的母系遗传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视力下降。乙胺丁醇作为抗结核分枝杆菌的重要药物可诱发LHON,而国内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乙胺丁醇诱发的LHON如下。1病例患者,女性,36岁,农民,因“进展性双眼视力下降9个月”入院。9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力下降,无疼痛、流泪,无头痛、呕吐,无肢体无力、麻木,无头晕、行走不稳,无骨骼、肌肉疼痛等,双眼视力下降进行性加重,双眼不能识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视力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进行性加重 抗结核分枝杆菌 乙胺丁醇 肌肉疼痛 LHON 母系遗传
下载PDF
高丁醇耐受性丙酮丁醇生产菌株选育研究进展
13
作者 丁欢欢 黄思怡 +3 位作者 周秋香 卜京 施超越 李汉广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0-306,共7页
以化石燃料为主的传统不可再生能源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新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全球能源领域重要方向。生物丁醇因具有环境友好、可再生等优点而成为生物质能源领域... 以化石燃料为主的传统不可再生能源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新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全球能源领域重要方向。生物丁醇因具有环境友好、可再生等优点而成为生物质能源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丁醇的毒害作用导致丙酮丁醇发酵过程中出现低产物浓度、低产率及低转化率现象,因此提高发酵菌株的丁醇耐受性是增强丙酮丁醇发酵经济性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综述了不同诱变育种、适应性驯化策略、合成生物学手段等不同方法提高丁醇生产菌株的丁醇耐受性的原理及国内外研究进展,讨论了各方法在实践中的优缺点与挑战等问题,以期为提高微生物细胞的丁醇耐受性菌株的选育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丁醇发酵 耐受菌株 菌种选育 基因工程 合成生物学
下载PDF
后处理厂红油可能组分丁醇及其衍生物与HNO_(3)的绝热量热研究
14
作者 徐晓琴 刘巍 +2 位作者 余勇斌 吴瑞才 唐双凌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7,I0006,共9页
通过绝热加速量热仪(ARC)探究丁醇、丁醛、丁酮及丁酸四种组分与HNO_(3)的放热行为,对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热危险性综合评估指数(THI指数)法评估体系危险性。结果表明:在零氧平衡条件下,丁醛-HNO_(3)体系自放热最明显,当丁醛含... 通过绝热加速量热仪(ARC)探究丁醇、丁醛、丁酮及丁酸四种组分与HNO_(3)的放热行为,对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热危险性综合评估指数(THI指数)法评估体系危险性。结果表明:在零氧平衡条件下,丁醛-HNO_(3)体系自放热最明显,当丁醛含量仅0.14 g时体系的绝热温升达到118.4℃,放热量为776.6 J/g;丁醇-HNO_(3)体系在40.2℃左右时开始发生放热,自反应放热段最高温度达到145.7℃,最大压力达到34 bar(1 bar=10^(5)Pa)左右;丁酮-HNO_(3)体系从50℃开始放热至136℃结束,放热量为564.0 J/g;丁酸-HNO_(3)体系在小于140.0℃的温度范围内未观察到放热点。随着HNO_(3)浓度的增加(2.0→6.0 mol/L),丁醇-HNO_(3)体系危险性从中等增加到较高级别;丁醇、丁醛、丁酮及丁酸与4.0 mol/L HNO_(3)的反应体系的危险性分别在较高、较高、中等、中等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油 丁醇 丁醛 丁酮 丁酸 HNO_(3) 绝热加速量热仪 THI指数
下载PDF
赛北紫堇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15
作者 邓超凡 南泽东 +5 位作者 王真真 杨静玲 安振宇 吴秀丽 马晓莉 江志波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71-3676,共6页
目的研究赛北紫堇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正丁醇部位采用硅胶、ODS、MCI、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DPPH法和酪氨酸酶法测定抗氧化活性。结果从中... 目的研究赛北紫堇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正丁醇部位采用硅胶、ODS、MCI、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DPPH法和酪氨酸酶法测定抗氧化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烟酰胺(1)、L-焦谷氨酸甲酯(2)、bungeanoline F(3)、富马酸单甲酯(4)、5-羟甲基糠醛(5)、对羟基苯甲酸(6)、hydroxybenzoate(7)、原儿茶酸甲酯(8)、阿魏酸甲酯(9)、二甲基咖啡酸(10)、dimethyl feruloyl malate(11)、(-)-4-O-阿魏酰奎宁酸甲酯(12)、丁香酯素(13)和黑麦草内酯(14)。化合物1、8、11和13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IC 50值为54.47~97.4μmol/L;化合物13对酪氨酸酶有潜在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4~14为首次从紫堇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8、11和13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北紫堇 丁醇部位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辣蓼黄酮正丁醇部位对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小鼠抗氧化作用研究
16
作者 柏晶晶 张文 +3 位作者 黄昌巧 袁海峰 周淑棉 胡庭俊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9-64,共6页
旨在探究辣蓼黄酮正丁醇部位(FNB)对小鼠氧化应激反应的调节作用。将72只SPF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伪狂犬病病毒(PRV)模型组、芦丁对照组,3个FNB处理组(25、50、100 mg/kg体重)。采用注射联合滴鼻的方式感染10^(2.33)TCID_(50)PRV... 旨在探究辣蓼黄酮正丁醇部位(FNB)对小鼠氧化应激反应的调节作用。将72只SPF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伪狂犬病病毒(PRV)模型组、芦丁对照组,3个FNB处理组(25、50、100 mg/kg体重)。采用注射联合滴鼻的方式感染10^(2.33)TCID_(50)PRV,以建立小鼠体内氧化应激模型,病毒感染后1 h,用不同剂量的FNB灌胃给药,0.3 mL/只。连续灌胃7 d后采样测定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并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期间记录小鼠的临床表现。结果显示,PRV感染后,小鼠脾脏、肺脏和肝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FNB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小鼠脾脏、心脏指数(P<0.05,P<0.01);FNB能增强血清中CAT、SOD、HO-1和NQO1的活性,升高血清中GSH、NO、T-AOC和脾脏中T-AOC的水平,剂量为100 mg/kg体重的FNB效果最为显著。结果表明,FNB具有良好抗氧化应激作用,并可有效缓解小鼠PRV感染引起的氧化应激对机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蓼黄酮正丁醇部位 伪狂犬病病毒 小鼠 氧化应激
下载PDF
辣蓼黄酮正丁醇部位对PRV感染RAW264.7细胞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及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影响
17
作者 柏晶晶 张文 +3 位作者 黄昌巧 袁海峰 周淑棉 胡庭俊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85-91,共7页
试验旨在探究辣蓼黄酮正丁醇部位(FNB)对猪伪狂犬病毒(PRV)感染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氧化应激反应的干预作用及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影响。采用CCK-8法检测FNB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不同浓度的FNB(25、50、100 mg/L)处理PRV感染的RA... 试验旨在探究辣蓼黄酮正丁醇部位(FNB)对猪伪狂犬病毒(PRV)感染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氧化应激反应的干预作用及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影响。采用CCK-8法检测FNB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不同浓度的FNB(25、50、100 mg/L)处理PRV感染的RAW264.7细胞4、8、12 h,测定氧化应激相关因子和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结果显示,与PRV感染组相比,25 mg/L FNB作用于PRV感染的RAW264.7细胞12 h后,细胞内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及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水平降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小鼠血红素氧合酶1(HO-1)和小鼠醌氧化还原酶1(NQO1)活性升高,iNOS mRNA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下调(P<0.01),HO-1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NQO1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与PRV感染组相比,25 mg/L FNB组处理12 h时后,细胞内组蛋白乙酰化酶(HAT)的活性降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活性升高,细胞内HAT mRNA的表达水平下调,HDAC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研究表明,FNB对PRV感染RAW264.7细胞诱导的氧化应激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通过提高细胞内多种抗氧化酶的基因表达水平发挥抗氧化作用,调节细胞内的乙酰化水平,降低PRV感染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蓼黄酮正丁醇部位 猪伪狂犬病毒 氧化应激 组蛋白乙酰化
下载PDF
叔丁醇制备叔丁基过氧化氢的专利技术综述
18
作者 陆涛 曹婧 《化工管理》 2024年第24期84-86,118,共4页
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作为高分子聚合引发剂、有机合成中间体和氧化剂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叔丁醇是制备叔丁基过氧化氢的重要来源,也是最常见的制备叔丁基过氧化氢的方法之一。文章综述了国内外专利文献中... 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作为高分子聚合引发剂、有机合成中间体和氧化剂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叔丁醇是制备叔丁基过氧化氢的重要来源,也是最常见的制备叔丁基过氧化氢的方法之一。文章综述了国内外专利文献中由叔丁醇制备叔丁基过氧化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为叔丁基过氧化氢制备方法的应用以及新的制备工艺的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丁基过氧化氢 丁醇 专利综述
下载PDF
配体缺陷Pd@UiO-66催化乙醇合成正丁醇
19
作者 王栋 何耀辉 +13 位作者 周丹枫 关伟鑫 何亚军 冯启龙 王鹏 侯少文 陈欣辉 王奕星 苟焕其 郭锋浩 王梦闯 王天姿 刘金德 倪珺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4-1263,共10页
选择乙酸作为调节剂,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制备含有不同配体缺陷数量的UiO-66-xHAc载体,通过浸渍-反应法将金属Pd封装入UiO-66-xHAc中,得到了一系列Pd@UiO-66-xHAc催化剂,考察了其催化乙醇合成正丁醇的反应性能。通过N2物理吸附-脱附、X射... 选择乙酸作为调节剂,采用溶剂热合成法制备含有不同配体缺陷数量的UiO-66-xHAc载体,通过浸渍-反应法将金属Pd封装入UiO-66-xHAc中,得到了一系列Pd@UiO-66-xHAc催化剂,考察了其催化乙醇合成正丁醇的反应性能。通过N2物理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热重分析(TG)等表征技术,发现改变乙酸用量时,配体缺陷数量会随着乙酸用量的提高而增加,同时催化剂的Lewis酸的强度和数量也随之线性增加。虽然增加乙酸用量能够提升乙醇的转化效率,但是过量的Lewis酸量反而会促进乙醚等副产品的生成。当使用Pd@UiO-66-50HAc催化剂时,在温度为250℃、压力为2 MPa、LHSV为4 h^(-1)的反应条件下,乙醇转化率可以达到60.1%,同时正丁醇的选择性达到40.5%,正丁醇的收率达到2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丁醇 UiO-66载体 配体缺陷 LEWIS酸
下载PDF
Cu-Mn-Si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仲丁醇脱氢反应中的应用
20
作者 陈超群 张莹 张丽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分别采用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Cu-Mn-Si催化剂,考察其在仲丁醇脱氢制甲乙酮反应中的催化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程序升温还原、N_(2)吸附-脱附和程序升温氧化对两种方法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其中的... 分别采用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Cu-Mn-Si催化剂,考察其在仲丁醇脱氢制甲乙酮反应中的催化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程序升温还原、N_(2)吸附-脱附和程序升温氧化对两种方法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其中的铜锰络合物(CuMn_(2)O_(4))晶相结构不同。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催化剂中CuMn_(2)O_(4)晶相分别归属于JCPDS 71-1142和JCPDS 34-1400。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催化剂晶粒小、分散性好、比表面积大,因而活性较高,Mn的加入没有提高催化剂的性能。Mn的加入可以降低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的还原温度,提高催化剂中Cu组分的分散程度,因而提高了催化剂的性能。溶胶凝胶法所制备的催化剂中,Cu SiO_(2)催化剂具有最高的仲丁醇转化率、甲乙酮选择性和甲乙酮收率,分别达99.26%,99.19%,98.45%;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当n(Cu)∶n(Mn)∶n(Si)=0.8∶0.2∶1.0时,具有最高的仲丁醇转化率,可达94.92%,其甲乙酮选择性略低于Cu SiO_(2)催化剂,为98.53%,甲乙酮收率为93.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淀法 溶胶凝胶法 Cu-Mn-Si催化剂 丁醇 甲乙酮 脱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