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益阳市“三区空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1
作者 颜紫科 刘唱唱 +1 位作者 向云波 邓楚雄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0,共7页
揭示国土空间变化的规律及其生态响应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重要基础。以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益阳市为例,基于2000,2010和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区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分类体系,采用转移矩阵、生态... 揭示国土空间变化的规律及其生态响应是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重要基础。以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益阳市为例,基于2000,2010和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区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分类体系,采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方法分析“三区空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益阳市生态空间波动减少,城镇空间持续增加,呈“核心+点状”空间扩张特征,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补偿生态空间的趋势增加;(2)生态环境指数呈“L”型变化特征,与“三区空间”的数量变化特征基本一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由西南的山地、丘岗向东北平湖梯次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3)耕地转化成林地、水域转化为未利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导因素,生态环境退化的主导因素是林地转建设用地和林地转耕地,次要因素是耕地转建设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三区空间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质量 益阳市
下载PDF
东北地区“三区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9
2
作者 魏伟 尹力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4-336,共13页
采用空间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分析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量变–形变”两个维度切入,研究2000—2020年东北地区“三区空间”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近20 a东北地区城镇空间剧烈扩张的同时常住人口不断减少,中小城镇... 采用空间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分析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量变–形变”两个维度切入,研究2000—2020年东北地区“三区空间”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近20 a东北地区城镇空间剧烈扩张的同时常住人口不断减少,中小城镇“人口-土地”失衡问题显著;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规模有所减少;(2)农业空间是城镇扩张的主要来源,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中农业空间流失严重;“生态-农业”空间的相互交叉转换现象明显,集中发生在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3)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内景观破碎化、异质化趋势明显,农产品主产区中农业空间作为优势类型的地位下降,重点生态功能区景观格局变化不明显;(4)国土开发政策是东北“三区空间”演化的关键驱动力;地理基础条件是基本动力,对形态变化的驱动作用更强;社会经济条件是重要驱动力,对交叉转换规模的作用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区空间 东北全面振兴 主体功能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近1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三区空间”时空演化特征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魏伟 王宁 尹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7-310,共14页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交汇期,现有研究对地形复杂、生态脆弱且经济高速发展的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缺乏关注。分析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329个县区级行政单元在2010~2019年土地利用结构和“三区空...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交汇期,现有研究对地形复杂、生态脆弱且经济高速发展的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缺乏关注。分析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329个县区级行政单元在2010~2019年土地利用结构和“三区空间”的时空演化特征,从人地关系视角探究演化的驱动机制,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参考。结果表明:(1)近1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城镇空间持续扩张,分别占用2191.25 km^(2)农业空间和413.19 km^(2)生态空间,4223.89 km^(2)农业空间转为生态空间。(2)2010~2015年,以农业空间转城镇空间为主导,主要分布在成渝、黔中和滇中城市群地区;2015~2019年,以农业空间转生态空间为主导,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东侧山区。(3)“三区空间”交叉转换受到客观承载环境(地)、人类发展活动(人)以及两者的交互影响,体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需求,受土地使用的价值观与社会客观运行规律约束,在自然环境现状承载与发展适宜性格局的基础上,驱动“三区空间”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上游地 三区空间 时空演化 驱动机制 人地关系理论
原文传递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山东省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薄立明 尹力 +2 位作者 魏伟 赵浪 夏俊楠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6,共10页
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判读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是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及协调国土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抓手。该文以“主体功能”为标尺,运用空间转换矩阵、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山东省国... 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判读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是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及协调国土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抓手。该文以“主体功能”为标尺,运用空间转换矩阵、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山东省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山东省城镇空间剧烈扩张、生态空间稳步增加,农业空间大规模缩减,各主体功能区内国土空间格局不断向其主体功能定位演变;②农业空间转城镇、生态空间是山东省主导交叉转换类型,邻近中心城市的农产品主产区中城镇空间大规模退化为农业空间,沿湖沿海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填湖造田”“围海造地”导致“由水转地”演变现象显著;③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受社会经济政策、自然地理交通因素的综合驱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政府财政投入、重大土地工程和第一、二产业发展诉求等因素尤其关键,不同因素对不同类型空间转换的驱动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 国土空间规划 三区空间 空间格局 影响因子 山东省
下载PDF
秦巴山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5
作者 尹力 魏伟 +2 位作者 薄立明 张轲 夏俊楠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8-293,共16页
[目的]科学认知秦巴山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时空演化过程与形成机理,是助力全国空间发展格局统筹协调和推动中西部崛起的关键,更是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方法]基于空间转移矩阵、地形位分析和随机森林回归等方法... [目的]科学认知秦巴山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时空演化过程与形成机理,是助力全国空间发展格局统筹协调和推动中西部崛起的关键,更是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方法]基于空间转移矩阵、地形位分析和随机森林回归等方法,从“格局规模―地形位置”2个维度切入,研究2000-2020年间秦巴山区国土空间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1)近20年秦巴山区城镇剧烈扩张、农业和生态空间持续缩减,占比58.33%的县区人口减少的同时城镇用地依然呈扩张态势,“人口总量―城镇规模”出现严重两极分化;(2)城镇、农业空间“上山爬坡”、生态空间“下谷”现象明显,新增城镇和农业空间平均上移1~2个地形位,下游丹江口水库坝体加高工程对山区整体国土空间分布梯度产生显著影响;(3)“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动态调整置换是秦巴山区主导转换类型,财政支出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农业空间是新增城镇的主要来源,同时秦巴山区城镇退化为农业、生态空间的规模显著;(4)国土开发政策、山地地形属性、交通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制约影响秦巴山区国土空间演化结果,各类型因素在不同转换方向上的作用强度和显著因子数量有明显差异。[结论]推动新增城镇向重点开发区集中,科学引导农业和生态空间顺应地形梯度布局,慎重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整体谋划区域“三区三线”布局,将对秦巴山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起到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三区空间 时空格局 地形梯度 驱动机制 秦巴山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新疆地区“三区空间”演化解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尹力 魏伟 +1 位作者 薄立明 夏俊楠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2-64,共13页
科学认知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与国土空间演化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是助力主体功能区战略传导、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支撑体系的关键。以主体功能区为空间参照,运用空间转换矩阵、Dagum空间基尼系数、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及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科学认知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与国土空间演化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是助力主体功能区战略传导、构建高质量国土空间支撑体系的关键。以主体功能区为空间参照,运用空间转换矩阵、Dagum空间基尼系数、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及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从“测度主体功能区内特征—对比主体功能区间差异—挖掘演化形成机制”3个方面,研究1990—2020年新疆地区“三区空间(即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近30年新疆地区城镇空间持续扩张,西北沿边地区“由牧转耕”“三山”及“两盆”边缘地区“由黄变绿”显著,主体功能区划具有显著区分效果,重点开发区内功能定位与空间演化最为吻合,但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有所错位。②全疆“三区空间”演化的主体功能区“内/间”差异显著,不同空间转换类型的差异来源分解各有区别,但主导变化方向仍以主体功能区内部差异为主。③国土开发政策、自然地理条件相较于新疆自身社会经济因素对整体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作用更显著,城镇扩张和道路交通建设对地区生态空间扩张具有正向作用,退耕还林、沙化土地治理、边境政策相较于主体功能区有更强的空间塑造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战略 国土空间规划 三区空间 由牧转耕 绿色生态空间 演化机制 新疆
原文传递
基于四叉树算法的“三区空间”形态效率评价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夏俊楠 魏伟 +2 位作者 尹力 洪梦谣 薄立明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0-467,共18页
面向多尺度、全要素、长时序“三区空间”形态效率格局解析及其演化机制分析,构建基于“四叉树”算法的“三区空间”识别方法,以“形态效率值”作为空间形态效率的核心衡量手段,构建统一、可比较的“三区空间”形态效率衡量渠道;运用Du... 面向多尺度、全要素、长时序“三区空间”形态效率格局解析及其演化机制分析,构建基于“四叉树”算法的“三区空间”识别方法,以“形态效率值”作为空间形态效率的核心衡量手段,构建统一、可比较的“三区空间”形态效率衡量渠道;运用Dugam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回归分析方法,验证基于“四叉树”算法对国土空间形态描述的有效性,并挖掘形态效率及其变化的影响机制,为宏、中、微观各尺度国土空间的形态监测提供数据适应性强、判别精度高的基础支撑方法。以长江经济带为实证对象,对该典型区域“三区空间”形态效率的特征、变化差异及演化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近40年来,城镇空间成片开发水平快速提升,形态效率提升0.46,而农业空间集中连片水平剧烈下降0.17,生态空间基本不变;(2)长江经济带“三区空间”开发保护存在中西部后发地区城镇空间无序开发、全域农业空间形态破碎以及东部地区大规模侵蚀生态空间完整性的风险;(3)关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脆弱、社会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区位条件相对较差地区的“三区空间”形态效率变化,并制定空间结构与形态优化的相关政策,是优化长江经济带三区空间形态效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叉树 长江经济带 三区空间 土地利用 形态效率 国土空间形态 国土空间规划 国土空间监测
原文传递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黄河流域“三区空间”演化特征及机制 被引量:24
8
作者 魏伟 尹力 +1 位作者 谢波 薄立明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55,86,共13页
以时空维度对2000、2010、2020年黄河流域438个县区的土地利用及“三区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面向国土空间规划选取演化方向、演化规模和演化位置三个维度研究“三区空间”演化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流域城镇... 以时空维度对2000、2010、2020年黄河流域438个县区的土地利用及“三区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面向国土空间规划选取演化方向、演化规模和演化位置三个维度研究“三区空间”演化机制。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流域城镇空间不断侵占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空间破碎化明显;农业空间在城镇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双重侵占下规模锐减;生态空间在中游地区明显优化,但上游有所退化;黄河源区、“几字弯”地区、“潼关―入海口”沿线是“三区空间”交叉转换的密集区。“三区空间”演化结果由演化方向、演化规模和演化位置共同确定,三个维度同时受到文化、政策、经济、人口、地理区位和工程技术等多因子制约;不同类型空间的演化机制有所区别,各因子的作用强度在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 国土空间规划 三区空间 演化机制 黄河流域 土地利用类型 生态保护
原文传递
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岸地区“三区空间”演化特征及机制分析(2010—2017) 被引量:19
9
作者 魏伟 缪江波 +1 位作者 夏俊楠 武静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2-142,共11页
研究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岸地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对于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实现沿江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时空维度对2010、2015及2017年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岸15 km内的土地利... 研究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岸地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对于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实现沿江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时空维度对2010、2015及2017年湖北省长江经济带沿岸15 km内的土地利用及“三区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7年,城镇空间不断侵占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农业空间同步占据生态空间,生态空间明显减少;生态空间转化为农业空间最为显著,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转变为城镇空间是空间交叉转换的主流趋势;地理基础条件决定了“三区空间”的总体分布特征,相关政策推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镇产业模式调整,但在农业空间的功能提升、城镇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底线控制等层面还存在政策短板和有效的落地机制,总人口和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以及乡村人口规模的稳定,是城镇空间与农业空间增长的内在动力,“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耦合机制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 国土空间规划 长江经济带 三区空间 城镇开发边界 永久基本农田
原文传递
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10
作者 魏伟 赵浪 +2 位作者 尹力 夏俊楠 薄立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9,共8页
运用空间转换矩阵、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城镇空间扩张剧烈,扩张幅度达174.42%,未表现出明显的... 运用空间转换矩阵、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变化显著,城镇空间扩张剧烈,扩张幅度达174.42%,未表现出明显的扩张中心;生态空间持续扩张6537.47 km^(2),集中发生在1990—2000年;农业空间在全域范围大规模减少20604.19 km^(2)。(2)农业空间向城镇空间的转换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主导交叉转换类,农业空间不断转出支撑城镇空间发展的同时,也与生态空间发生了剧烈的空间置换,引起地区内的国土空间格局变化。(3)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交叉转换在全域尺度上受到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且影响作用在局域尺度存在显著空间分异;治淮政策加剧了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交叉转换并干扰其他影响因素的驱动作用。未来,淮河生态经济带需要进一步科学优化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生态空间3类国土空间布局,支撑区域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三区空间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淮河生态经济带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时空特征和响应过程 被引量:3
11
作者 林树高 诸培新 +3 位作者 陆汝成 陈昌玲 毕佳港 罗金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4-316,共13页
揭示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内在机制对缓解国土空间冲突具有现实意义。在探讨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交互机制的基础上,采用地学图谱、核密度估计等模型分析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时空特征,借助双变量空间自相... 揭示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内在机制对缓解国土空间冲突具有现实意义。在探讨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交互机制的基础上,采用地学图谱、核密度估计等模型分析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时空特征,借助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识别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20 a内城镇空间扩张29559.54 km^(2),迫使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分别减少25162.63、3268.36 km^(2),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互换及其内部结构重组主导国土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国土空间格局演变速度呈现上游快于中游快于下游的地域分异规律。2)长江经济带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均值分别由0.129、0.287、0.646提升至0.343、0.456、0.698,中、下游地区国土空间功能发展由城镇功能拉动、农业功能推动,上游地区国土空间功能发展由生态功能主导、农业功能抬升,国土空间功能演变强度具有下游高于中游高于上游的区域差异特征。3)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具有双向非线性响应关系,城镇空间扩张与其功能扩容呈现“双增”的空间正相关性,农业、生态空间收缩与其功能提质呈现“一减一增”的空间负相关性,上、下游国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的响应程度较高,中游地区因面临上游地区城镇、农业功能的虹吸效应和下游地区生态功能的溢出效应,响应程度较低。应以国土空间功能提质、增效、扩容为导向,形成互补、融合、协调的城镇空间开发、农业空间保护、生态空间修复的国土空间格局,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三区空间" 格局演变 功能演变 响应过程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三区空间”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分析(1992-2020年)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轲 魏伟 +2 位作者 周婕 尹力 夏俊楠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55-1770,共16页
三江源地区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科学认知三江源地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对于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入手,分析1992―2020年的变化... 三江源地区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科学认知三江源地区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对于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入手,分析1992―2020年的变化特征;然后结合土地分类和量化评价辨识出农牧空间,进而界定出“三区空间”并对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变化背后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三江源地区城镇空间增幅达774.56%;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以2005年和2015年为转折点,分别呈“U”字型和倒“U”字型变化趋势;②研究区仅发生了4种交叉转换:生态空间转农业空间规模为1154.1 km^②,多发生在气候变化主导区,转化量大但速度在逐步放缓;农业空间转生态空间规模为1140.8 km^②,多分布在气候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区,转化速度呈明显变快趋势;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转为城镇空间的总量分别为41.0 km^②和12.3 km^②,多分布在县(市)驻地镇附近,转化速度在三个阶段表现为“缓慢增长―变快―减缓”的态势;③地理基础条件是“三区空间”格局演化的基本动力和前提,制约着交叉转换的位置和方向;社会经济因素是演化的关键驱动力,对交叉转换规模和速度均具有显著影响;生态保护政策在2005年之后驱动作用显著,尤其在“生态―农业”空间的相互置换过程中发挥着稳定作用。本研究可为牧业地区主体功能降尺度传导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新思路,可应用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和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源 空间格局 演变特征 驱动机制 土地利用 农牧空间 三区空间 地理探测器
原文传递
2000—2020年河西走廊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13
作者 薄立明 尹力 +2 位作者 魏伟 赵浪 夏俊楠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5-897,共13页
河西走廊是我国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干旱地区,明晰河西走廊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有助于缓解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矛盾。采用空间转换矩阵、景观格局指数、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量变”“形变”2个维度定量研究2000—202... 河西走廊是我国人类活动最密集的干旱地区,明晰河西走廊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有助于缓解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矛盾。采用空间转换矩阵、景观格局指数、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量变”“形变”2个维度定量研究2000—2020年河西走廊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城镇空间、农业空间以及其他生态空间持续扩张,绿色生态空间剧烈减少了2758.87 km^(2),国土空间开发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态保护效果尚不显著。(2)国土空间主导转换类型是生态空间内部“荒漠-绿地”交互演变,不同主体功能区中交叉转换规模差异显著。伴随国土空间交叉转换,其景观格局呈现出破碎化、分散化、复杂化演变特征。(3)河西走廊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受到多维度影响因子驱动,其中“量变”过程受到的驱动作用包括国家政策指引、自然地理支撑、交通区位约束和社会经济催化,而“形变”则是以自然地理为基础,在交通区位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下进一步发生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 三区空间 土地荒漠化 耕地扩张 河西走廊
下载PDF
贸易—经济—人口系统对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区域差异的影响——以中越边境带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林树高 诸培新 +1 位作者 陆汝成 毕佳港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50-1569,共20页
厘清人—地—业关系是揭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地域异质性规律的理论基础。在探讨贸易—经济—人口系统对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区域差异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以中越边境带广西段和云南段为例,运用转移图谱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城镇、农业... 厘清人—地—业关系是揭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地域异质性规律的理论基础。在探讨贸易—经济—人口系统对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区域差异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以中越边境带广西段和云南段为例,运用转移图谱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城镇、农业、生态空间演变特征,并利用泰尔指数测度贸易、经济和人口因素对其区域差异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中越边境带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存在先慢后快的时序化差异,广西段变化速度呈先减后增的“U”型演化特征,云南段呈急剧探底后加速回升的“V”型变化过程。(2)中越边境带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响应地区发展系统具有本地化差异,抵边地区农业、生态空间频繁转为城镇空间,非抵边地区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互竞加快。(3)中越边境带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存在西北急东南缓的空间化差异,城镇、农业空间的重心位置西移北进,生态空间重心位置由东南偏西北移动,云南段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强度高于广西段。(4)贸易—经济—人口系统对中越边境带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区域差异的影响逐渐减弱,贸易子系统对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扰动程度高于经济和人口子系统。边境贸易、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塑造边境地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时序、本地和空间差异化特征,调控边境贸易对国土空间的影响是纾缓边境地区空间冲突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三区空间 域差异 人地系统 边境地 中越边境带
原文传递
校企协同共建创新创业基地探讨
15
作者 黎品良 《广西教育》 2020年第27期180-181,共2页
本文论述校企协同共建创新创业基地,分析校企协同共建创新创业基地在缓解职业教育人才创新创业面临的问题、促使高等院校提升教育教学的创新要求两方面的意义,从校企合作关系、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等... 本文论述校企协同共建创新创业基地,分析校企协同共建创新创业基地在缓解职业教育人才创新创业面临的问题、促使高等院校提升教育教学的创新要求两方面的意义,从校企合作关系、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校企协同共建创新创业基地的具体措施,并探讨“三区一平台一空间”的校企协同共建创新创业基地实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企协同 创新创业基地 一平台一空间
下载PD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cities in China based on high resolution emission gridded data 被引量:10
16
作者 Bofeng Cai Jinnan Wang +2 位作者 Shuying Yang Xianqiang Mao Libin Cao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7年第1期58-70,共13页
Based on the China high resolution emission gridded data (I km spatial resolution), this article is aimed to create a Chinese city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 data set using consolidated data sources as well as ... Based on the China high resolution emission gridded data (I km spatial resolution), this article is aimed to create a Chinese city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 data set using consolidated data sources as well as normalized and standardized data processing methods. Standard method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city CO2 emissions, including scope I and scope 2. Cities with higher CO2 emissions are mostly in north, northeast, and eastern coastal areas. Cities with lower CO2 emissions are in the western region. Cites with higher CO2 emissions are clustered in the Jing-Jin-Ji Region (such as Beijing, Tianjin, and Tangshan),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such as Shanghai and Suzhou). The city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is larger in the north than the south. There are obvious aggregations of cities with high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in the north. Four cities among the top 10 per capita emissions (Erdos, Wuhai, Shizuishan, and Yinchuan) cluster in the main coal production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This indicates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coal resources endowment on city industry and CO2 emissions. The majority (77%) of cities have annual CO2 emissions below 50 million tons. The mean annual emission, among all cities, is 37 million tons. Emissions from service-based cities, which include the smallest number of cities, are the highest. Industrial cities are the largest category and the emission distribution from these cities is close to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Emissions and degree of dispersion, in the other cities (excluding industrial cities and service-based cities), are in the lowest level. Per capita CO2 emissions in these cities are generally below 20 t/person (89%) with a mean value of 11 t/person. The distribution interval of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within industrial cities is the largest among the three city categories. This indicates greater differences among per capita CO2 emissions of industrial cities. The distribution interval of per capita CO2 emission of other cities is the lowest, indicating smaller differences of per capita CO2 emissions among this city category. Thre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irst, city CO2 emission inventory data in China should be increased, especially for prefecture level cities. Second, city responsibility for emission reduction, and partition- ing the national goal should be established, using a bottom-up approach based on specific CO2 emission levels and potential for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ach city. Third, comparative and bench- marking research on city CO2 emissions should be conducted, and a Top Runner system of city CO2 emission reduc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Y carbon dioxideemission China China highresolution emission griddeddata (CHRED)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sources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in Shenjia River watershed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被引量:10
17
作者 WANG Yong-yan WEN An-bang +2 位作者 GUO Jin SHI Zhong-lin YAN Dong-chu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2期325-335,共11页
Surface soil/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Water-Level Fluctuation Zone(WLFZ), cultivated land and forest land at 50 different grid points from Shenjia watershed,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n August 2... Surface soil/sedimen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Water-Level Fluctuation Zone(WLFZ), cultivated land and forest land at 50 different grid points from Shenjia watershed,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n August 201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sources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for Arsenic(As), Cadmium(Cd),Chromium(Cr), Copper(Cu), Nickel(Ni), Lead(Pb)and Zinc(Zn) we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all tested metals had similar distribution patterns except Ni and Cr, with areas of high concentrations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west(WLFZ and watershed outlet) of the study area. Ni and Cr,which were high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and present in high concentrations, were primari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 and middle zones of the study area. Lower concentration areas of all metals were uniformly distributed west of the high-elevation zones and forest land. Factor analysis(FA) and factor analysis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FA-MLR) showed that the major sources of Cd were fertilizer and traffic sources,which together accounted for 87% of Cd. As, Zn and Cu levels were primarily supplied by industrial and domestic sources, accounting for 76% of As, 75% of Cu and 67% of Zn. Surface soils/sediments of the study watershed contaminated by Cd represent a high ecological risk, whereas other metals represent low ecological risks. 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PERI)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it had a low(widerange) ecological risk and a moderate(small-range)ecological risk primarily distributed in the outlet of the study watershed. Fertilizers and traffic are the primary sources of Cd pollution, which should be more closely controlled for the purposes of water quality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al distribution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Water-level fluctuation zone Heavy metals Three Gorges Reservoir
下载PDF
Road Impacts on Spatial Patterns of Land Use an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 Three Parallel Rivers Region,Yunnan Province,China 被引量:8
18
作者 LIANG Jun LIU Ye +3 位作者 YING Lingxiao LI Peng XU Yue SHEN Zehao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1期15-27,共13页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etwork is a central issue in landscape ecology.Road networks with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landscape dynamics.In this study,we compared the distribution of na...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network is a central issue in landscape ecology.Road networks with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landscape dynamics.In this study,we compared the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road,provincial road,county road and rural road in the Three Parallel Rivers Region(TPRR)in Yunnan Province of China,and estimated the effect of roads(and other factors)on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with logistic regression.In addition,we analyzed the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an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 1989–2005 along a buffer zone of the primary traffic corridor,national road G214.The results showed that,county and rural roads had much higher percentage of length extending into more natural habitats at higher elevation and steeper slope,compared with the higher level roads in this region.While the distributions of natural land cover types were dominat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human land use types i.e.,building land and farmland type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roads,linking more closely with lower level roads.The LUCC dynamics(1989–2005)of the G214 buffer zone showed a general trend of land transformation from conifer forests and valley arid shrubs to building land and farmland,and from ice and snow to alpine shrubs and forests.With the length of G214 unchanged during the time,the overall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d little in the buffer zone,but 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area decrease had occurred for the natural vegetation types,in contrast to patch mergence and expansion of human land use types,an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was intensified above 2500 m a.s.l.but declined below the elevation.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dynamics of landscape composition and patch type level distribution in spite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overall landscape pattern,and implied the potential role of roads,especially the low level roads on landscape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ad network road level ecological impacts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the Three Parallel Rivers Region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ubmerged Scope for Storm Surg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19
作者 LI Kuo LI Guo-sheng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1年第1期113-118,137,共7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ubmerged scope for storm surg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PRD) region.Based on the data of storm surges in the PRD region in the past 30 years,the retur...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ubmerged scope for storm surg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PRD) region.Based on the data of storm surges in the PRD region in the past 30 years,the return periods of 12 tide-gauge stations for storm surges were calculated separately with the methods of Gumbel and Pearson-III.The data of another six tide-gauge stations in Guangdong Coast was quoted to depict the overall features of storm surges in Guangdong.Using least-square method,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models of storm surges in different return periods were established to reveal the distribution rule of the set-up values of storm surge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urves of storm surges in different return periods in the PRD Region were drawn up based on the models and the terrain of Guangdong Coast.According to the curves,the extreme set-up values of storm surges in 1 000,100,10 a return periods were determined on each spot of Guangdong Coast.Applying the spatial analysis technology of ArcGIS,with the topography data of the PRD Region,the submerged scopes of flood caused by storm surge in 1 000,100,10 a return periods were drawn up.The loss caused by storm surges was estimated.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orm surges and the topography of PRD region jointly led to the serious flood in the PRD region.This assessment would be useful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department to make decision and provide government scientific basis for storm surge prediction,coastal engineering designing and the prevention of storm surge disas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orm surg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models Spatial distribution curve Submerged scope
下载PDF
珠江流域地域主体功能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20
作者 魏伟 段云生 +2 位作者 尹力 薄立明 夏俊楠 《热带地理》 2024年第11期1933-1948,共16页
为构建珠江流域高质量国土空间格局,推动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文章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切入视角,运用交叉转换矩阵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1990—2020年珠江流域“三区空间”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30年间珠江流... 为构建珠江流域高质量国土空间格局,推动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文章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切入视角,运用交叉转换矩阵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1990—2020年珠江流域“三区空间”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30年间珠江流域城镇空间剧烈扩张,生态空间微增,但农业空间大量减少,上-中-下游“三区空间”演化空间差异显著;全域农业空间面积大幅减少,主要在下游地区转换为城镇空间,在上、中游地区恢复为生态空间;2)不同主体功能区中,城市化地区城镇空间增长最为剧烈,生态功能区生态空间恢复显著,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空间大量减少;3)珠江流域“三区空间”演化受社会经济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和道路交通要素的共同驱动,不同驱动因子对于不同类型空间演化的作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产业发展大幅推动了城镇空间的扩张,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有力地推动重点生态区地生态空间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战略 国土空间规划 三区空间 演化特征 驱动机制 珠江流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