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1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燕琳 许衡 《人民珠江》 2024年第5期28-33,共6页
为探究近10 a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变化,运用清单分析法,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涉及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9个城市的农田化肥、禽畜养殖、水产养殖、农田固体废弃物和农村生活农业面源污染... 为探究近10 a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变化,运用清单分析法,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涉及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9个城市的农田化肥、禽畜养殖、水产养殖、农田固体废弃物和农村生活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及时空分布变化。结果表明:2010—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面源等标污染总负荷量下降17.77%,其中COD等标污染负荷量下降了8.20%,TN等标污染负荷量下降了21.04%,TP等标污染负荷量下降了8.18%;等标污染负荷贡献率表现为肇庆>江门>惠州>广州>佛山>中山>珠海>东莞>深圳;农田化肥和禽畜养殖污染物排放强度分别下降了26.01%、37.07%,水产养殖、农田固体废弃物和农村生活污染物排放强度分别上升了36.62%、22.79%、14.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 时空变化 清单分析法 珠江三角洲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刘铭 杨槿 徐辰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9期139-146,共8页
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是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科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经济社会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研究,有助于认识不同类型区域乡村振兴示范村地域分异的规律性特征,并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以长江三角... 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是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科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经济社会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研究,有助于认识不同类型区域乡村振兴示范村地域分异的规律性特征,并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案例区,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312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分布呈现微弱聚集特征和不均衡态势;②乡村振兴示范村主要在沿河沿湖、临近交通干道以及城市中部郊区等地集聚,具有长江沿线地区分布最密,从沿江向南北延伸呈先疏后密的分布特征。总体呈现“一带两翼、两极三区”的空间分异格局;③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异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单因子影响力看,人均GDP、与周边城市距离、路网密度、河网密度等因子的影响比较大;从因子交互作用看,区位交通条件和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示范村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有助于识别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空间分布规律,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示范村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区渔业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3
作者 刘朋 景福涛 +1 位作者 王欣 于本淑 《中国水产》 CAS 2024年第9期72-74,共3页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现代渔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本文介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渔业产业现状,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渔业高质量发展限制因素及存在问题,并依此提出夯实种业基础、提升渔业科技创新能力等...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现代渔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本文介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渔业产业现状,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渔业高质量发展限制因素及存在问题,并依此提出夯实种业基础、提升渔业科技创新能力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黄河三角洲地区渔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政策建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渔业 乡村振兴 科技创新能力 对策建议 限制因素 黄河三角洲地区 绿色低碳发展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区南美白对虾温室大棚养殖效益高
4
作者 李项岳 高兆明 +1 位作者 刘帅 焦爱民 《农村百事通》 2024年第2期38-40,共3页
近些年,山东省滨州市南美白对虾温棚养殖面积迅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现总结黄河三角洲地区南美白对虾温棚高效养殖技术要点如下:一、温棚建造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0.6~1.0亩,长方形,呈东西走向,池深1.8~2.0米,配套完善的进、排水系统。... 近些年,山东省滨州市南美白对虾温棚养殖面积迅速增长,经济效益显著。现总结黄河三角洲地区南美白对虾温棚高效养殖技术要点如下:一、温棚建造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0.6~1.0亩,长方形,呈东西走向,池深1.8~2.0米,配套完善的进、排水系统。池壁为混凝土结构或塑料膜(厚度为0.35毫米,黑色HDPE防渗膜)铺设,池底呈锅底形,中间设排污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DPE防渗膜 南美白对虾 锅底形 塑料膜 山东省滨州市 温室大棚 黄河三角洲地区 排水系统
下载PDF
以上海科技创新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建设
5
作者 范剑勇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8-90,共3页
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支撑点,是中央转移支付的重要税收来源,对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社会和谐、西部地区稳定等功能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开放示范、江海联动... 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支撑点,是中央转移支付的重要税收来源,对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社会和谐、西部地区稳定等功能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开放示范、江海联动发展的重要窗口与节点,完善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高水平的一体化,有必要划出一块区域进行制度创新和新的产业布局,如上海青浦区、苏州吴江区与嘉兴嘉善县等部分区域,建立长江三角洲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示范区,并对该区域内产业布局进行重新审视,以上海作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节点的高度,从发挥上海重要的科技引领作用出发,谋划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示范区的更优质量产业集群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上海青浦区 一体化建设 科技创新 质量 中国经济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 产业布局
下载PDF
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被引量:74
6
作者 章波 濮励杰 +3 位作者 黄贤金 周青 吕敏眸 李宪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3,共6页
以正处于一个新的成长期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内在驱动机理。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区域各地类面积比例的动态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面是建设用... 以正处于一个新的成长期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内在驱动机理。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区域各地类面积比例的动态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面是建设用地比例的增加以及耕地和水域面积比例的减少。在此基础上建立驱动因素体系,利用相关分析和主因子分析方法,并构建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得出长江三角洲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的增长和非农化、经济总量的增加以及劳动力的非农化。但是不同的时期,主要驱动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土地利用的特点不断变化:人口的非农化(城市化率)的作用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明显的减弱;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建设用地比例增加的驱动作用越来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区域 土地利用变化 长江三角洲地区 非农化 增加 建设用地 驱动机制 地类 比例 相关分析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沉积相和古地理 被引量:59
7
作者 李从先 陈庆强 +2 位作者 范代读 张家强 杨守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12-25,共14页
未次盛冰期低海平面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划分为2个古地理单元:古河谷和古河间地.下切河谷底部侵蚀面和古河间地顶面构成了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的底界面,它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层序界面.位于河口湾—浅海相中的最大海侵面将冰后期海侵... 未次盛冰期低海平面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划分为2个古地理单元:古河谷和古河间地.下切河谷底部侵蚀面和古河间地顶面构成了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的底界面,它相当于层序地层学中的层序界面.位于河口湾—浅海相中的最大海侵面将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分为其下的海侵层序和其上的海退层序.随着δ^(18)O3期的海平面下降,长江开始下切,至δ^(18)O2期低海面时形成巨大的下切河谷.冰后期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海侵造成了长江古河谷系的充填和河床、河漫滩—河口湾和部分河口湾—浅海相的形成,尔后的进积产生了部分河口湾—浅海相及三角洲相等.溯源堆积是产生下部河流沉积单元的主要过程,其中河漫滩沉积中出现的潮汐层理和少量小个体有孔虫说明了海洋因素的影响,河口湾—浅海相泥质沉积主要形成于最大海侵之时,三角洲的进积则产生了具有多期河口坝的三角洲.古河间地表面的硬粘土层经历了沉积和成壤作用交替、持续成壤作用和早期成岩作用,它们大致分别对应于δ^(18)O3期、δ^(18)O2期和δ^(18)O1期,硬粘土层中留下了这3种作用的烙印.长江三角洲古河间地的古土壤母质属河漫滩相.持续成壤阶段河流基面和地下水位均较低,年降雨量约为 500~800mm,相当于现今的温带地区,干湿周期变化明显,地下水升降频繁.所有这些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盛冰期 长江三角洲地区 沉积相 古地理 古气候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臭氧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赵春生 彭丽 +4 位作者 孙爱东 秦瑜 刘洪利 李维亮 周秀骥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25-533,共9页
将NCAR的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MM5和作者开发的化学模式相耦合,建立了一个中尺度区域空气质量模式.利用该模式选取了2个典型个例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臭氧化学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模式再现并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物理化学过... 将NCAR的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MM5和作者开发的化学模式相耦合,建立了一个中尺度区域空气质量模式.利用该模式选取了2个典型个例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臭氧化学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模式再现并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物理化学过程,结合地面观测资料进一步定量分析控制该地区臭氧浓度的物理和化学因子.通过个例模拟和分析表明,模式基本反应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物理化学过程,进一步的因子分析解释了模拟区域内1999 06 18(个例2)臭氧浓度普遍比1999 08 07(个例1)的臭氧浓度高的原因.模拟结果表明天气条件决定的大气动力过程对区域空气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个例2区域臭氧浓度普遍偏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分析表明,物理因子(平流输送,垂直湍流输送)的作用和化学因子的作用同样重要.同时还做了模式参数的敏感性实验研究,并对中尺度云雨化学模拟及其对臭氧化学的影响做了初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 臭氧 长江三角洲地区 污染物 天气系统
下载PDF
不同控制指标下的大气PM_(10)浓度对人群的健康影响——以200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被引量:20
9
作者 谢鹏 刘晓云 +3 位作者 刘兆荣 李湉湉 钟流举 向运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5-29,共5页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16个典型站点2006年监测的PM10浓度数据,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人群2006年PM10暴露浓度作为基准,采用泊松回归模型和寿命表方法,评价PM10浓度对人群健康影响.该区2006年PM10年均浓度达到73μg/m3,若所有监测城市PM10浓度...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16个典型站点2006年监测的PM10浓度数据,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人群2006年PM10暴露浓度作为基准,采用泊松回归模型和寿命表方法,评价PM10浓度对人群健康影响.该区2006年PM10年均浓度达到73μg/m3,若所有监测城市PM10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100μg/m3),成人(≥30岁)可避免死亡人数为2300人,人群平均期望寿命延长0.13a.当PM10年均浓度达到WHO推荐过渡指标值(70,50,30μg/m3)及指导值(20μg/m3)后,成人可避免死亡人数分别为8700,19700,32600,38500人;人群平均期望寿命分别延长0.47,1.1,1.9,2.3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控制目标 可避免死亡人数 期望寿命 珠江三角洲地区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环境问题与生态农业建设 被引量:28
10
作者 程炯 吴志峰 +2 位作者 刘平 陈俊坚 王继增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6-120,共5页
本文从水、土壤、食品安全、农村生态等4个方面,阐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环境现状,提出了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农业、丘陵山区立体种养农业、基塘农业和观光农业等与区域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适应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最后给出了区域产业化... 本文从水、土壤、食品安全、农村生态等4个方面,阐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环境现状,提出了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农业、丘陵山区立体种养农业、基塘农业和观光农业等与区域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适应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最后给出了区域产业化、绿色化和生活化的生态农业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地区 农业环境 生态农业 农村生态环境 食品安全 水环境 土壤环境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分析 被引量:30
11
作者 黄贤金 濮励杰 +4 位作者 周峰 葛向东 张晓玲 彭补拙 李宪文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70-676,共7页
在分析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产生背景及区域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运行效果评价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根据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认为2005年这一地区是有可能实现耕地... 在分析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产生背景及区域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运行效果评价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根据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认为2005年这一地区是有可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一政策目标的。但是,2010年该地区耕地拥有量将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相差9.12%,因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难度较大。同时,研究区域所属的11个城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不一样,具体有4种类型:一是可以实现平衡的,为江苏省泰州市和浙江省湖州市;二是较难实现平衡的,有江苏省南通市、镇江市、常州市和浙江省嘉兴市;三是难以实现平衡的,有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和扬州市;四是实现平衡可能性不大的,为上海市。同时,文章还认为耕地质量的改善对于区域耕地保护具有实质性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土地政策 可能性分析 土地资源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特征 被引量:23
12
作者 郭秀红 陈玺 +10 位作者 黄冠星 孙继朝 刘景涛 汪珊 荆继红 支兵发 陈慧川 杜海燕 何俊美 梁向阳 刘昱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98-799,共2页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地区 有机氯农药 浅层地下水 污染特征 有机污染物 河流底泥 环境介质 污染状况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变化及保护对策——以吴江市为例 被引量:25
13
作者 朱振华 濮励杰 +1 位作者 彭补拙 刘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2-322,共11页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耕地资源却日益减少 ,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吴江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位置 ,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有利的区位条件使土地资源得以高速地开发利用 ,它是长江三...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耕地资源却日益减少 ,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吴江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位置 ,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有利的区位条件使土地资源得以高速地开发利用 ,它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耕地数量变化上一个较典型的地区 ,在土地整理方面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以吴江市为例 ,定性和定量地对耕地数量变化的人文驱动力进行分析 ,得出影响本地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 :工业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这些驱动因素的影响下 ,必然会造成耕地数量的进一步减少。如何保护长江三角洲地区现有的有限的耕地资源 ,实现国家新的《土地管理法》中所要求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本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进行保护对策研究时 ,除了采用通常各地已采取的一些措施外 ,还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对本地区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数量变化 趋动力 耕地保护 长江三角洲地区 吴江市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种植年限保护菜地土壤质量初探 被引量:58
14
作者 杜连凤 张维理 +2 位作者 武淑霞 黄锦法 张继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3-137,共5页
关键词 土壤质量 长江三角洲地区 保护地 种植年限 土壤微生物区系 菜地 蔬菜栽培 土壤pH 细菌数量 次生盐渍化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次辐射雾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4
15
作者 樊琦 王安宇 +2 位作者 范绍佳 吴兑 梁嘉静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CAR)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研制的第 5代中尺度气象模式系统MM5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夏季出现的一次辐射雾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的结果在辐射雾出现的时间以及辐射雾的高度方面都与实况十分相近...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CAR)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研制的第 5代中尺度气象模式系统MM5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夏季出现的一次辐射雾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的结果在辐射雾出现的时间以及辐射雾的高度方面都与实况十分相近。我们对辐射雾的形成机制也进行了分析和数值试验 ,结果表明 ,地面的长波辐射冷却促使辐射雾形成 ,而短波辐射的加热是辐射雾消散的主要原因。另外 ,增加模式的垂直分辨率以及改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下垫面类型都可以使模式模拟的辐射雾的结果有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地区 辐射雾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评价研究 被引量:33
16
作者 孙清 张玉淑 +1 位作者 胡恩和 吕春花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1997年第1期58-64,共7页
气候变暖导致的全球性海平面加速上升严重威胁着沿海国家和地区的持续发展。作为世界五大三角洲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及其邻近的地区(苏北至杭州湾的沿海地区),其地势低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而所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更加严重。根据... 气候变暖导致的全球性海平面加速上升严重威胁着沿海国家和地区的持续发展。作为世界五大三角洲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及其邻近的地区(苏北至杭州湾的沿海地区),其地势低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而所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胁更加严重。根据IPCC拟定的方案,对于未来海平面加速上升所造成的沿海地区脆弱性影响评价,取海平面上升30、65和100cm三种情况进行研究。本地区内岸段是我国海岸侵蚀最为严重的岸段。长江口的潮水上溯使盐水入侵,造成水质恶化。海平面上升将导致风暴潮灾加剧,如果海平面上升65cm,原来100年一遇的极值高潮位便变为10年一遇。本文对海平面上升所导致的国民经济损失进行了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上升 经济损失 环境影响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下载PDF
基于MODIS时序数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42
17
作者 安佑志 刘朝顺 +2 位作者 施润和 高炜 殷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23-1927,共5页
在快速城市化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状况变化问题已经引起公众的关注并且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植被指数作为监测植被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有效指标而得到广泛应用。基于2000—2011年的Terra Modis NDVI植被指数数据集,从时间尺度和空间... 在快速城市化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状况变化问题已经引起公众的关注并且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植被指数作为监测植被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有效指标而得到广泛应用。基于2000—2011年的Terra Modis NDVI植被指数数据集,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变化上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应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方法和更适合研究非正态分布数据的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植被覆盖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Terra Modis NDVI数据可以很好地从宏观上监测长江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2)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快速城市化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更为剧烈,并且植被覆盖变化对人类活动做出积极的响应。12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总体呈下降趋势,尤其是研究区中的城市及周边地区则以显著下降趋势为主,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植被覆盖状况正面临着恶化。(3)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方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植被变化趋势的检测总体上趋于一致,两者可以相互印证,但局部有差异。因此,当进行局部区域植被覆盖变化的深入研究及驱动力分析时,需要较高分辨率的数据作为辅助数据。研究揭示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规律,从而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提供有利的依据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一元线性回归 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无机碳库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许乃政 张桃林 +2 位作者 王兴祥 刘红樱 梁晓红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38-1044,共7页
土壤碳库变化对于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的影响。研究基于最新完成的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及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9.2、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长江三角洲地区0-20、0-100、0-180 cm深度土壤无机... 土壤碳库变化对于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的影响。研究基于最新完成的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及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9.2、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长江三角洲地区0-20、0-100、0-18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密度及储量做出实测统计。长江三角洲地区0-20、0-100、0-18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储量分别为50.99、356.47、677.26Tg,无机碳密度分别为0.70、4.90、9.30 kg/m2。研究区主要分布土壤为水稻土、潮土,水稻土0-20、0-100、0-18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密度分别为0.57、3.85、8.86 kg/m2;潮土无机碳密度分别为1.17、8.54、15.37 kg/m2。研究提供最新的土壤无机碳库实测统计信息,弥补中国区域土壤无机碳库清单的空白,完善了中国区域土壤碳库清单,为研究中国区域土壤碳固定潜力、深入全面理解区域碳循环提供了基准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土壤无机碳库 土壤无机碳密度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地区两次夏季典型雷电天气系统的雨滴谱特征观测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廖菲 邓华 +3 位作者 万齐林 钱嘉星 黄辉军 毛伟康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98-808,共11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夏季典型雷电天气系统影响下降水微物理特征,选取2008年6月13日锋面过程和6月25日台风登陆过程所引起的两次降水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测量系统获取的雨滴尺度谱和速度谱的观测信息,... 为了进一步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夏季典型雷电天气系统影响下降水微物理特征,选取2008年6月13日锋面过程和6月25日台风登陆过程所引起的两次降水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测量系统获取的雨滴尺度谱和速度谱的观测信息,对这两次降水的雨滴谱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锋面和台风影响下的两次降水过程中雨滴平均立方根直径的大小基本相当,分别为1.14mm和1.18mm;台风降水的平均雨滴数密度为1 082个.m-3,而锋面降水的平均雨滴数密度为717个.m-3,但锋面降水的最大瞬时雨强较大。两次降水过程中,除雨水含量与雨强有较好的相关外,其他各谱特征量与雨强的相关表现不一。云系不同部位雨滴谱各谱特征量有所不同,对流性降水区雨滴直径相对较大,雨滴数密度也较大,含水量的贡献主要来自大雨滴。锋面降水中雨滴的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均匀性,各粒径档内雨滴数浓度的起伏变化剧烈,尤以较大直径的雨滴数浓度在不同降水阶段时变化最为明显,降水过程雨滴谱的谱宽一直较大,且在降水旺盛时期表现出双峰(多峰)的谱型分布;台风降水中除较小粒径内雨滴数浓度变化较大外,同一时刻其他各粒径档内雨滴数浓度基本相当,雨滴谱是典型的单峰型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地区 雨滴谱 雷电天气系统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度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刘贤赵 王渊 +3 位作者 张勇 田艳林 王春芝 王志强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7-132,共6页
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域东营市和滨州市为例,构建了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选用主成份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应用互动度对黄河三角洲... 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黄河三角洲核心区域东营市和滨州市为例,构建了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选用主成份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应用互动度对黄河三角洲地区2001—2011年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东营市、滨州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度11年间整体呈上升趋势,互动水平由一般互动发展型向中等互动发展型演进,但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在空间分布上,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度在由低到高的演进过程中呈现出由分散到集中的趋势,即较高水平的县(区)相对集中分布,但县(区)之间互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最后,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 互动度 黄河三角洲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