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微卫星和下颌骨形态分析法对不同昆明小鼠种群进行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韩喜彬 王立辛 +1 位作者 苏玉虹 巴彩凤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38-42,共5页
目的为丰富昆明小鼠的遗传学数据,探究其遗传监测方法,应用微卫星和下颌骨形态分析法对不同昆明小鼠种群进行遗传分析。方法从辽宁省两个种群选择SPF级昆明小鼠各30只,选取小鼠不同染色体上10个多态信息丰富的微卫星位点,以PCR扩增和PAG... 目的为丰富昆明小鼠的遗传学数据,探究其遗传监测方法,应用微卫星和下颌骨形态分析法对不同昆明小鼠种群进行遗传分析。方法从辽宁省两个种群选择SPF级昆明小鼠各30只,选取小鼠不同染色体上10个多态信息丰富的微卫星位点,以PCR扩增和PAGE电泳分型技术测定两个种群的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遗传距离(DA)等遗传参数;常规方法测定下颌骨11项形态变异参数。结果两个昆明小鼠种群共检测出28个等位基因,31个基因型,he为0.472,PIC为0.382;A种群共检出27个等位基因,28个基因型,he为0.525,PIC为0.402,B种群共检出26个等位基因,27个基因型,he为0.418,PIC为0.361,两个种群遗传距离为0.076,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B种群。两个种群下颌骨形态存在差别,有5项参数达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结论两个昆明小鼠种群的遗传距离相近,存在微弱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小鼠 微卫星 遗传分析 遗传距离 遗传分化 下颌骨形态
下载PDF
成釉细胞瘤开窗减压治疗后下颌骨形态改变的临床观察2例 被引量:5
2
作者 雷东辉 安世昌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5-417,共3页
成釉细胞瘤为颌面外科常见的牙源性肿瘤,常累及下颌体及下颌角部,本文对2例累及髁突的下颌骨单囊型巨型成釉细胞瘤开窗治疗后下颌骨形态的改变进行跟踪观察并分析其原因。
关键词 单囊型成釉细胞瘤 开窗减压术 下颌骨形态
下载PDF
基于CBCT的后段平面和下颌骨形态间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刘之奥 徐卫华 郑之峻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78-1083,共6页
目的:用CBCT研究后段[牙合]平面角(POP)和下颌骨形态间的相关性。方法:从患者影像资料库中选取71例符合纳入标准正畸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使用InVivo Dental Software测量[牙合]平面和颌骨形态并输出数据,将数据导入SPSS 25.0对数据进行P... 目的:用CBCT研究后段[牙合]平面角(POP)和下颌骨形态间的相关性。方法:从患者影像资料库中选取71例符合纳入标准正畸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使用InVivo Dental Software测量[牙合]平面和颌骨形态并输出数据,将数据导入SPSS 25.0对数据进行Pearson’s积矩相关系数(r)检验,检验水平为α=0.05。结果:(1)上颌第二前磨牙高度(U5 Ht)和前下面高正相关,(2)POP和Co-Go,Co-Gn以及Go-Gn负相关,(3)POP和关节结节高度(AE Ht)负相关,(4)POP和U5 Ht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OP和上颌第二磨牙高度(U7 Ht)呈负相关。结论:(1)控制U7 Ht是整平POP的关键;(2)在POP较大的人群中,下颌骨形态多较小且位置靠后,下颌骨处于后旋状态;(3)POP与AE Ht之间有较强的负相关性,且两者可以共同影响下颌骨的形态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合]平面 后段[牙合]平面 下颌骨形态 CBCT
下载PDF
下颌骨形态分析法判别函数图象显示 被引量:2
4
作者 曹国宪 肖为红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 1994年第4期51-53,共3页
关键词 实验动物 遗传监测 小鼠 下颌骨形态分析 近交系
下载PDF
骨性II类错畸形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三维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营 王建国 魏志强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342-344,共3页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对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II类错畸形患者下颌骨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随机选取骨性II类错畸形患者高角、均角、低角成人CBCT图像各30组,选取10项测量指标,比较各组下颌骨形态特征。结果:高角组患者Co-Go,Co-C...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对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II类错畸形患者下颌骨的形态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随机选取骨性II类错畸形患者高角、均角、低角成人CBCT图像各30组,选取10项测量指标,比较各组下颌骨形态特征。结果:高角组患者Co-Go,Co-Co’,Go-Go’,∠Go-Me-Go’,∠Go-N-Go’,∠Go-S-Go’,∠Co-Me-Co’较均角组患者小,∠Co-Go-Me较均角组患者大;低角组患者Co-Go,Go-Go’,Go-Me,下颌联合深度,∠Go-Me-Go’,∠Go-N-Go’,∠Go-S-Go’较均角组患者大,∠CoGo-Me较均角组患者小。高角组患者各项测量指标均较低角组小。结论:骨性II类高角患者具有较短的下颌升支高度,下颌骨后部较窄;低角患者具有较长的下颌升支高度和下颌体长度,下颌骨后部较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II类错 畸形 垂直面型 下颌骨形态
下载PDF
成人骨性Ⅲ类错下颌骨联合形态与下切牙位置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姚源 贾绮林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9年第3期167-170,共4页
目的了解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患者下颌骨联合形态结构与下切牙位置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需接受正颌手术的严重骨性Ⅲ类错患者70人(ANB<-3°),男性37名,女性33名,年龄范围18~28岁。根据下颌平面角的大小将患者分为均角(43例)... 目的了解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患者下颌骨联合形态结构与下切牙位置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需接受正颌手术的严重骨性Ⅲ类错患者70人(ANB<-3°),男性37名,女性33名,年龄范围18~28岁。根据下颌平面角的大小将患者分为均角(43例)及高角(27例)二组。利用X线头影测量进行下颌骨联合形态结构与下切牙位置的相关分析。结果高角组较均角组下颌骨联合形态更高、更窄,高角组下切牙倾斜程度与下颌骨联合长轴的倾斜度有密切关系(r=0.78117),而均角组下切牙倾斜程度与下颌骨联合牙槽骨长轴倾斜度有密切关系(r=0.81774),同时下颌骨联合基骨唇侧骨板的舌倾角度在高角组较均角组有减小的趋势。结论治疗骨性Ⅲ类错患者时需考虑下颌骨联合的形态,尤其高角病例由于下颌骨联合的形态较高较窄,提示我们去代偿或代偿性移动下切牙的范围可能要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Ⅲ类错 下颌联合形态 下切牙 倾斜度
下载PDF
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及下颌骨形态位置特点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吕文馨 刘乙澍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1-108,共8页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及下颌骨形态位置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颅面部大视野CBCT共51例,按下颌平面角(∠MP-FH)以及下颌-前颅底平面角(∠MP-SN)大小分为低角组和均角组,其中低角组纳入病例27例,均角组...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及下颌骨形态位置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颅面部大视野CBCT共51例,按下颌平面角(∠MP-FH)以及下颌-前颅底平面角(∠MP-SN)大小分为低角组和均角组,其中低角组纳入病例27例,均角组纳入病例24例,测量均角及低角患者双侧反映下颌骨形态位置的各项测量指标共17项。结果 低角组与均角组颞下颌关节窝的形态大小及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主要表现在下颌骨的形态大小,低角组髁突后倾角明显小于均角组(P<0.01),下颌体部长度明显大于均角组(P<0.01),低角患者的下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结论 低角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发育无明显异常,在对低角患者进行正畸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患者髁突方向及下颌骨的形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角患者 下颌关节 下颌骨形态位置 锥形束CT
原文传递
不同年龄段Ⅲ类偏颌患者髁突位置和下颌骨形态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钱尧娟 王明锋 +1 位作者 秦小语 王珺璆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2年第2期61-65,共5页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组骨性Ⅲ类伴下颌偏斜患者髁突位置和下颌骨形态的研究,探讨各年龄组该类患者下颌偏斜特征,为下颌偏斜患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骨性Ⅲ类伴下颌偏斜患者34例(未成年和成年人各17例),术前拍摄锥形束CT,... 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组骨性Ⅲ类伴下颌偏斜患者髁突位置和下颌骨形态的研究,探讨各年龄组该类患者下颌偏斜特征,为下颌偏斜患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骨性Ⅲ类伴下颌偏斜患者34例(未成年和成年人各17例),术前拍摄锥形束CT,采用三维测量软件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分析:关节间隙、髁突、下颌升支、下颌体的相关指标。结果髁突位置:未成年人组左右髁突-关节窝的相对位置[偏斜侧:(-1.15±11.99),对侧:(7.58±1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斜侧髁突相对靠后,对侧相对靠前。下颌骨形态:未成年人组下颌体长度[偏斜侧:(85.05±7.06)mm,对侧:(88.01±5.89)mm]、下颌骨总长度[偏斜侧:(121.82±9.69)mm,对侧:(127.55±9.53)mm]、下颌角[偏斜侧:(123.45±3.91)°,对侧:(125.19±4.21)°]的测量项目,对侧>偏斜侧(P<0.01);成年人组髁突高度[偏斜侧:(16.98±2.51)mm,对侧(19.10±2.43)mm]、髁突内外径[偏斜侧:(18.01±2.69)mm,对侧:(19.56±1.80)mm]、下颌升支高度[偏斜侧:(55.63±4.14)mm,对侧:(59.49±5.22)mm]、下颌体长度[偏斜侧:(92.06±5.52)mm,对侧:(93.59±5.87)mm]、下颌骨总长度[偏斜侧:(131.68±6.66)mm,对侧:(137.75±6.36)mm]、下颌角[偏斜侧:(123.92±6.18)°,对侧:(125.94±5.55)°]的测量项目,对侧>偏斜侧(P<0.05),其余项目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Ⅲ类伴下颌偏斜患者,未成年人以左右髁突位置不对称为主,成年人以双侧颌骨形态不对称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Ⅲ类错 下颌偏斜 髁突位置 下颌骨形态 锥形束CT
原文传递
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阻生的局部牙列及颌骨形态的三维分析
9
作者 周志捷 洪越扬 许衍 《口腔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1008-1013,共6页
目的通过CBCT三维测量比较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阻生患者与非阻生患者下颌第二磨牙区域牙列及颌骨形态的差异,分析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阻生患者的局部牙列及下颌骨形态特征。方法选取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阻生与非阻生患者总计148例,共分为三组,第... 目的通过CBCT三维测量比较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阻生患者与非阻生患者下颌第二磨牙区域牙列及颌骨形态的差异,分析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阻生患者的局部牙列及下颌骨形态特征。方法选取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阻生与非阻生患者总计148例,共分为三组,第一组(G1):下颌第二磨牙单侧阻生患者(50例);第2组(G2):双侧阻生患者(48例);第3组(G3):对照组(50例)。收集患者治疗前的CBCT影像,共测量15个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牙性指标10个,骨性指标5个。结果单侧及双侧阻生患者下颌第二磨牙牙冠长度、宽度均大于对照组,而萌出间隙颌骨高度均小于对照组;双侧阻生患者萌出间隙长度及宽度均显著小于单侧阻生患者;单侧阻生患者萌出间隙长度及高度均小于非阻生侧(P<0.05)。结论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阻生患者下颌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牙冠相对较大;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阻生患者萌出间隙不足,且双侧阻生较单侧萌出间隙不足更为严重,而下颌第三磨牙的存在及性别差异与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阻生无显著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二磨牙阻生 下颌骨形态 三维测量
下载PDF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下颌骨对称性的三维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倪初蕾 贾绮林 《口腔医学》 CAS 2015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三维分析成年期前未行腭裂修复术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UCLP)的下颌骨形态对称性。方法对9例5岁前完成唇裂修复术、成年前未行腭裂修复术的UCLP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选择7个下颌骨标志点进行定点测量,分析下颌骨的三维... 目的三维分析成年期前未行腭裂修复术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UCLP)的下颌骨形态对称性。方法对9例5岁前完成唇裂修复术、成年前未行腭裂修复术的UCLP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选择7个下颌骨标志点进行定点测量,分析下颌骨的三维形态。结果成年前未行腭裂修复术UCLP患者下颌骨各个部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对称,其中CoGo、Cor-Go、∠Co'-Co-Me裂侧大于健侧;其他各指标裂侧均小于健侧。但配对t检验提示裂侧与健侧测量值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成年前未行腭裂修复术的UCLP患者下颌骨无明显不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三维测量 下颌骨形态 对称性
下载PDF
正颌外科术后髁状突移位的三维CT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爱民 张震康 +2 位作者 王兴 林野 刘剑雨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68-170,共3页
探讨正颌手术后髁状突在三维方向上位置变化的规律。方法 应用 3 -DCT观查了正颌手术矫正的患者 10例。结果 CT片上横断面双侧髁突角的变化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 ,而冠状面值变化无差异。多元逐步回归检验结果只有横断面左侧髁状突... 探讨正颌手术后髁状突在三维方向上位置变化的规律。方法 应用 3 -DCT观查了正颌手术矫正的患者 10例。结果 CT片上横断面双侧髁突角的变化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 ,而冠状面值变化无差异。多元逐步回归检验结果只有横断面左侧髁状突的角度变化可构成方程 ,入方程的变量为左右移动幅度。结论在冠状面上髁状突内外无明显移位 ,而横断面上髁状突长轴发生了旋转。髁状突移位与左右移动幅度显著相关 ,与原下颌骨形态、下颌骨前后及上下移动幅度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颌外科 术后 髁状突移位 三维CT检查 下颌骨形态 移动幅度
下载PDF
CBCT观察自锁托槽矫治器矫治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变化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朱辛奕 洪洋 +5 位作者 季海宁 张健 梅帅 路明 梁钰洁 王仁兰 《中国地方病防治》 CAS 2019年第1期109-110,共2页
目的对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进行矫治,通过口腔锥形束CT(CBCT)观察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的变化。方法选取31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进行矫治,矫治前、后使用CBCT对患者下颌骨进行扫描、成像... 目的对儿童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进行矫治,通过口腔锥形束CT(CBCT)观察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的变化。方法选取31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进行矫治,矫治前、后使用CBCT对患者下颌骨进行扫描、成像,分析颞下关节变化及后髁突在关节窝中位置变化情况。结果矫治后颞下颌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和髁突高度3方面均有所增长;在髁突前斜面斜度角、SNB角和MP-NS角3方面均有所增加;矫治前髁突前移位、中间位和后移位的比例分别为22.58%、58.06%和19.35;矫治后髁突前移位、中间位和后移位的比例分别为51.61%、41.94%和6.45%。以上对应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锁托槽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进行矫治后,颞下颌关节相关参数发生一定变化,髁突有向前移动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 口腔锥形束CT 下颌关节 下颌骨形态
原文传递
Twinblock矫治Ⅱ~1高角错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文静 左艳萍 +4 位作者 董福生 卢海燕 马文盛 吴建瓴 胡骁颖 《河北医药》 CAS 2008年第8期1153-1154,共2页
目的研究应用Twinblock治疗安氏Ⅱ1错高角病例前后颌骨形态的变化,评价功能矫治器对矫治Ⅱ1错高角病例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例(平均年龄11.4岁)Ⅱ1分类错高角病例应用Twinblock治疗,拍摄治疗前、后头颅... 目的研究应用Twinblock治疗安氏Ⅱ1错高角病例前后颌骨形态的变化,评价功能矫治器对矫治Ⅱ1错高角病例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例(平均年龄11.4岁)Ⅱ1分类错高角病例应用Twinblock治疗,拍摄治疗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测量骨性标志点的垂直与矢状向变化,分析颌骨形态的变化。结果矫治后,明显促进了下颌的生长,对上颌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上前牙唇倾度减小,有效的改善了面型。结论早期应用Twinblock矫治Ⅱ1伴下颌发育不足高角病例,矫治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影测量 安氏Ⅱ^1类错[牙合] 下颌骨形态 TWINBLOCK矫治器
下载PDF
凹面畸形诊断、分类与生长趋势预判 被引量:4
14
作者 沈刚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9-454,共6页
根据面部特征、牙槽相对基骨代偿程度、咬合关系及颌骨形态等要素,凹面畸形可分为牙槽性、颌位性、骨源性(包括上颌源型、下颌源型及上、下源型)3大类.在头颅侧位片,牙槽性、颌位性及骨源性上颌源型,其下颌形态均呈扁长方形,而骨源性下... 根据面部特征、牙槽相对基骨代偿程度、咬合关系及颌骨形态等要素,凹面畸形可分为牙槽性、颌位性、骨源性(包括上颌源型、下颌源型及上、下源型)3大类.在头颅侧位片,牙槽性、颌位性及骨源性上颌源型,其下颌形态均呈扁长方形,而骨源性下颌源型及上、下源型均呈厚重三角形.从生长发育高峰初始期直至停止期,牙槽性、颌位性及骨源性上颌源型的生长型发展比较稳定,正畸矫形疗效较可靠;而骨源性下颌源型及上、下源型,其生长型严重程度呈增加趋势,而且下颌厚重三角形正中联合凹势越深,预后越差,表明即使在早期经过正畸矫形治疗,将来畸形复发或仍需要手术干预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面畸形 诊断 分类 下颌骨形态 生长预判
下载PDF
Foraging behavior of Chleuastochoerus(Suidae, Artiodactyla): A case study of skull and mandible morpho-functional analysis 被引量:3
15
作者 HOU SuKuan DENG Tao +1 位作者 HE Wen CHEN ShanQ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5期988-998,共11页
The skull and mandible of a Late Miocene fossil pig,Chleuastochoerus,are compared morphologically with those of extant pigs and peccaries,and subjected to a functional analysis.The presence of a rostral bone in the sk... The skull and mandible of a Late Miocene fossil pig,Chleuastochoerus,are compared morphologically with those of extant pigs and peccaries,and subjected to a functional analysis.The presence of a rostral bone in the skull and relatively strong rostral muscles indicates that Chleuastochoerus possessed considerable digging ability,though the relatively narrow occipital surface and the shortness of the skull would have restricted the range of motion through which the skull could be swung.The distinctive pre-zygomatic plate and over-canine arch-niche may have played a role in protecting the skull and canines during digging.The massive masticatory muscles,reconstructed based on well-developed parietal and zygomatic crests,would have enabled the mouth to close quickly and contributed to moving the mandible both longitudinally and laterally.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cranio-mandibular joint and its relatively high position show clearly that Chleuastochoerus was capable of both crushing and grinding movements during mastication.The comparatively simple structure of the crown surfaces of the cheek teeth suggests that the food of Chleuastochoerus may have been softer than that of extant suids.The diet of Chleuastochoerus is postulated to fall between those of true forest pigs and open habitat pigs,and the habitat of Chleuastochoerus to be relatively humid forest edge or nearby areas of open step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IDAE Late Miocene Linxia Basin morpho-functional analysis foraging behavio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