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何文铸 李贝弗 +1 位作者 刘永红 荣廷昭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4期397-402,共6页
本文针对四川丘陵旱区小麦受水分影响,产量不稳不高的问题,通过不同耕作方式,初步研究了花后小麦干物质积累及相关生理指标。明确了2m带距间作是丘陵旱区小麦的高产栽培模式,其中,间作高于净作,平作高于垄作;分蘖成穗率和最大灌浆速度... 本文针对四川丘陵旱区小麦受水分影响,产量不稳不高的问题,通过不同耕作方式,初步研究了花后小麦干物质积累及相关生理指标。明确了2m带距间作是丘陵旱区小麦的高产栽培模式,其中,间作高于净作,平作高于垄作;分蘖成穗率和最大灌浆速度是丘陵区高产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耕作方式 小麦 干旱 扬花后 干物质积累 生理指标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环境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伟 张冬梅 +2 位作者 樊修武 刘恩科 池宝亮 《山西农业科学》 2010年第7期44-47,共4页
为了探明干旱地区玉米抗旱播种的有效方法,进行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环境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探墒播种条件下,2~7cm土层土壤容重较旋耕增加了4.31%,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旋耕较免耕探墒提高了地温,但免耕探墒条件下0... 为了探明干旱地区玉米抗旱播种的有效方法,进行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环境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探墒播种条件下,2~7cm土层土壤容重较旋耕增加了4.31%,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旋耕较免耕探墒提高了地温,但免耕探墒条件下0~20cm土壤水分含量最高;少耕处理的产量最低,为6555.38kg/hm2,免耕探墒播种的产量为6591.82kg/hm2,较旋耕降低553.36kg/hm2,减产效果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免耕探墒播种是旱地农业生产中有效的抗旱播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耕作方式 免耕探墒 旱地 玉米 产量
下载PDF
西藏林芝市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翟云霞 臧建成 苏成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1-147,共7页
为了解西藏林芝市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于2014年5-10月对西藏林芝市巴宜区青稞田、玉米田、油菜田及草地采用直径10 cm×10 cm土钻五点取样法,采用改良的Tullgren漏斗分离和收集土壤动物。共捕获土壤动物872... 为了解西藏林芝市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于2014年5-10月对西藏林芝市巴宜区青稞田、玉米田、油菜田及草地采用直径10 cm×10 cm土钻五点取样法,采用改良的Tullgren漏斗分离和收集土壤动物。共捕获土壤动物872只,隶属于4门12纲30目,共计50种,其中节肢动物构成了西藏林芝农田土壤动物的主要类群,占总体个数的85.68%;其次是线虫动物门,占总体个数的9.51%。Simpson优势度指数D(油菜)>D(草地)>D(青稞)>D(玉米);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草地)>H(油菜)>H(青稞)>H(玉米);Pielou均匀度指数E(油菜)>E(草地)>E(青稞)>E(玉米)。在Sorensen相似性系数中,草地-青稞、草地-油菜和玉米-油菜为中等相似,草地-玉米、青稞-玉米和青稞-油菜为中等不相似,且Sorensen相似性系数低于Morisita-Horn系数。本试验表明,西藏林芝市不同土地土壤动物群落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的种类构成和数量随季节变化相对较大,优势类群的种类构成和数量变化较小;通过Sorensen和Morisita-Horn相似性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耕作方式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西藏林芝
下载PDF
稻麦轮作不同耕作方式冬小麦田杂草的发生与防除
4
作者 陈庆华 杨德斌 +1 位作者 陈晓娟 叶慧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4期111-112,共2页
对四川主要的稻麦轮作区冬小麦田杂草进行了普查和定点调查。结果表明,翻耕田杂草为害普遍较免耕田重,覆盖稻草的免耕田杂草为害较轻,覆盖量为5 000 kg/hm2时,可抑制杂草发生。根据调查把杂草按出现的频率进行分组,对不同的杂草群落提... 对四川主要的稻麦轮作区冬小麦田杂草进行了普查和定点调查。结果表明,翻耕田杂草为害普遍较免耕田重,覆盖稻草的免耕田杂草为害较轻,覆盖量为5 000 kg/hm2时,可抑制杂草发生。根据调查把杂草按出现的频率进行分组,对不同的杂草群落提出了防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耕作方式 冬小麦 杂草防除
下载PDF
渭北旱塬小麦玉米轮作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8
5
作者 柏炜霞 李军 +1 位作者 王玉玲 王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80-894,共15页
【目的】陕西渭北旱塬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干旱对旱地农作物生产威胁严重,降水短缺及其季节分布不均制约着旱地冬小麦和春玉米生长发育,是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论文旨在探索渭北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区在不同轮... 【目的】陕西渭北旱塬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干旱对旱地农作物生产威胁严重,降水短缺及其季节分布不均制约着旱地冬小麦和春玉米生长发育,是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论文旨在探索渭北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区在不同轮耕措施下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作物增产增收效应。【方法】于2007—2013年在陕西合阳实施了免耕/深松、深松/翻耕、翻耕/免耕、连续翻耕等不同耕作处理田间定位试验,测定休闲期和作物生育期土壤水分及作物收获期土壤理化性状,分析各耕作处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1)3种耕作处理均能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且以免耕/深松轮耕处理效果最佳,与连续翻耕相比,免耕/深松轮耕处理平均土壤容重较连续翻耕处理降低3.6%,平均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4.4%、11.6%和6.9%。(2)在6个试验年度的3个休闲期间,平均土壤蓄墒率:免耕/深松>翻耕/免耕>深松/翻耕>连续翻耕,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平均土壤蓄墒率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22.4个百分点、4.4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增墒效果显著;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高18.2、1.3和11.8 mm。(3)在冬小麦生长期,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13.2、1.7和14.6 mm;在春玉米生长期,免耕/深松和深松/翻耕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17.8和15.1 mm,深松/翻耕处理低于连续翻耕处理5.0 mm。(4)在冬小麦生产年度,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平均产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产8.1%、8.9%和4.9%,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4.3%、13.8%和10.2%;在春玉米生产年度,免耕/深松和深松/翻耕处理平均产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产10.2%和6.4%,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4.6%和8.2%,翻耕/免耕与连续翻耕处理平均产量接近,水分利用效率接近。【结论】综合可知,3种轮耕模式中,与连续翻耕处理相比,深松/翻耕轮耕模式土壤水分状况较差,但其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翻耕/免耕轮耕模式土壤水分状况较好,但其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差;而免耕/深松轮耕模式对于改善土壤耕层物理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作物增产效应最佳,为渭北旱塬区麦玉轮作田较适宜的休闲轮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 不同耕作方式 冬小麦 春玉米 土壤水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成都平原麦稻轮作模式下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闫宇翡 李少昆 +1 位作者 李玉鹏 王玉霞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4-96,共3页
为了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成都平原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麦—稻轮作、麦免稻旋、麦免+稻旋+秋作、麦稻双免、麦稻垄作5种耕作方式定位试验,研究不同处理下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为了明确不同耕作方式对成都平原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麦—稻轮作、麦免稻旋、麦免+稻旋+秋作、麦稻双免、麦稻垄作5种耕作方式定位试验,研究不同处理下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差异,其中麦免稻旋模式产量最高。免耕不仅对小麦苗期生长、成穗、干物质积累均影响较大,而且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并且省工、培肥、效益好,可作为成都平原的主要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耕作方式 成都平原 小麦 产量
下载PDF
稻田保护性耕作研究——Ⅱ.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生理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姚珍 黄国勤 +4 位作者 张兆飞 彭剑锋 吴孙娟 章秀福 高旺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2-186,共5页
不同耕作方式的田间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结果表明,早免晚耕和双季免耕的耕作方式能有效提高水稻群体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同时能提高水稻产量,一般免耕可以增加有效穗数,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免耕抛秧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有效... 不同耕作方式的田间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结果表明,早免晚耕和双季免耕的耕作方式能有效提高水稻群体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同时能提高水稻产量,一般免耕可以增加有效穗数,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免耕抛秧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水稻千粒重,促进水稻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 水稻产量 生理生态 病害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赤红壤甘蔗产量、糖分及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刘逊忠 林群艳 黎国安 《中国糖料》 2012年第3期27-29,共3页
通过设置纵横深耕松土、覆盖蔗叶;单向深耕松土、覆盖蔗叶;常规犁耕松土、覆盖蔗叶(CK)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酸性赤红壤春植糖料蔗产量与糖分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纵横深耕松土、覆盖蔗叶栽培方式优于单向深耕松土、覆盖蔗叶栽培... 通过设置纵横深耕松土、覆盖蔗叶;单向深耕松土、覆盖蔗叶;常规犁耕松土、覆盖蔗叶(CK)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酸性赤红壤春植糖料蔗产量与糖分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纵横深耕松土、覆盖蔗叶栽培方式优于单向深耕松土、覆盖蔗叶栽培方式和常规犁耕松土、覆盖蔗叶栽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不同耕作方式 产量 糖分 效益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和产值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勰 李文武 +1 位作者 谢峰 王显立 《耕作与栽培》 2018年第6期42-43,共2页
为了找出赫章县小麦玉米分带套作麦区最佳的耕作方式,开展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和产值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和产值均是牛翻﹥微耕机﹥免耕。
关键词 小麦 不同耕作方式 产量 产值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和植被覆盖对土壤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秋华 《现代农业》 2014年第2期18-21,共4页
为研究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及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中养分流失的变化规律,根据当地不同的种植模式,在野外标准径流小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①在相同降雨条件下,顺垄耕作的坡面侵蚀产沙量大于横垄耕作。30°天然坡面次降雨... 为研究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及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中养分流失的变化规律,根据当地不同的种植模式,在野外标准径流小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①在相同降雨条件下,顺垄耕作的坡面侵蚀产沙量大于横垄耕作。30°天然坡面次降雨过程平均侵蚀产沙量远小于三个坡面的径流小区。②次降雨过程中,玉米顺垄耕作土壤养分流失量大于横垄,30°天然坡面土壤养分流失量低于三个坡面的径流小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耕作方式 植被覆盖 水土流失 养分流失
下载PDF
浅析不同耕作方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张卫艳 《农技服务》 2015年第5期101-101,共1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冬种马铃薯的栽种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冬种马铃薯更是有着相当高的栽种率,然而由于每个地方的马铃薯的耕作方式不同,所以冬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也就各有差异,文章将针对不同耕作方式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冬种马铃薯的栽种范围也在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冬种马铃薯更是有着相当高的栽种率,然而由于每个地方的马铃薯的耕作方式不同,所以冬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也就各有差异,文章将针对不同耕作方式对冬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耕作方式 冬种马铃薯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慧 吴燕 +3 位作者 马静 冯怀章 杨茹薇 徐林黎 《新疆农业科技》 2017年第6期15-16,共2页
本试验以马铃薯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土壤含水量、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浅耕(对照)、深耕与粉垄耕作三者相比较,马铃薯土壤含水量变化是依次增加的,说明深耕与粉垄耕作能达到保水抗旱能力。粉垄与深耕栽培植... 本试验以马铃薯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土壤含水量、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浅耕(对照)、深耕与粉垄耕作三者相比较,马铃薯土壤含水量变化是依次增加的,说明深耕与粉垄耕作能达到保水抗旱能力。粉垄与深耕栽培植株性状优于浅耕栽培,根系表现发达,产量提高幅度大,尤其是粉垄耕作增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耕作方式 马铃薯 土壤含水量 产量
原文传递
不同耕作方式对甘蔗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莫志往 卢荣显 +2 位作者 韦春满 韦善方 韦目阔 《中国农技推广》 2010年第9期28-29,13,共3页
试验设横直深松,蔗叶覆盖;横直深松,不覆盖蔗叶;单向深松,蔗叶覆盖;单向深松,不覆盖蔗叶;常规耕犁,蔗叶覆盖;常规犁耕,不覆盖蔗叶(CK)6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春植甘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横直深松,蔗叶覆盖栽培处理的甘蔗产量优... 试验设横直深松,蔗叶覆盖;横直深松,不覆盖蔗叶;单向深松,蔗叶覆盖;单向深松,不覆盖蔗叶;常规耕犁,蔗叶覆盖;常规犁耕,不覆盖蔗叶(CK)6个处理。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春植甘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横直深松,蔗叶覆盖栽培处理的甘蔗产量优于单向深松,蔗叶覆盖栽培方式和常规犁耕,蔗叶覆盖栽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不同耕作方式 产量研究
原文传递
基于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商洛桔梗有效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14
作者 何念武 王银平 彭晓邦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901-3906,共6页
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商洛桔梗品质差异的影响,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野生、间作和纯种3种耕作方式下的商洛桔梗,进一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比色法检测其桔梗皂苷D、桔梗多糖及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商洛野生桔梗中桔梗皂苷... 为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商洛桔梗品质差异的影响,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野生、间作和纯种3种耕作方式下的商洛桔梗,进一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比色法检测其桔梗皂苷D、桔梗多糖及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商洛野生桔梗中桔梗皂苷D、桔梗多糖及总黄酮含量最高,与安徽亳州产野生桔梗不相上下;其次是间作型桔梗,最后是纯种桔梗。其中间作和纯种桔梗有效成分含量略低于安徽亳州产野生桔梗。由此可见,耕作方式对桔梗有效成分含量有明显的影响,可以说明立体农业系统中商洛桔梗品质优于纯种桔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梗 不同耕作方式 有效成分 含量比较
原文传递
玉米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沈学善 屈会娟 +3 位作者 李金才 黄钢 陈尚洪 刘定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3-149,共7页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于2008~2009年在淮北砂姜黑土区,设置玉米秸秆不还田(CK)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翻埋还田(HM)、旋耕还田(HX)、覆盖还田(HG)4种处理方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和... 以冬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于2008~2009年在淮北砂姜黑土区,设置玉米秸秆不还田(CK)和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翻埋还田(HM)、旋耕还田(HX)、覆盖还田(HG)4种处理方式,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1)小麦成熟期籽粒是干物质和养分的主要积累器官,其次为茎秆和叶片;在成熟期,籽粒积累的干物质、氮、磷、钾素分别占地上部总积累量的43.31%~46.13%、75.14%~76.83%、75.79%~77.99%、12.37%~12.82%。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和养分的转运量以叶片最高,其次为茎秆和颖壳;营养器官转运干物质和氮、磷、钾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30.40%~36.54%、81.86%~86.10%、65.34%~74.83%、98.91%~125.85%。(2)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处理的小麦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与营养器官转运量均显著高于玉米秸秆不还田处理;玉米秸秆还田后不同耕作方式中,玉米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处理的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和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显著高于其它耕作方式,但氮、磷、钾的积累量和转运量在各耕作方式间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在砂姜黑土区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覆盖还田处理更有利于小麦群体养分的积累与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不同耕作方式 冬小麦 积累 转运
下载PDF
西南岩溶区粉垄耕作和免耕方式下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 被引量:21
16
作者 陈晓冰 严磊 +3 位作者 陈廷速 李振东 甘磊 SAEED Rad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66,共9页
以西南岩溶区的典型农地甘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染色示踪技术,利用形态学解析手段,并结合土壤水分分层评价方法,对粉垄耕作和免耕方式下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粉垄耕作甘蔗地水分下渗湿润锋... 以西南岩溶区的典型农地甘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染色示踪技术,利用形态学解析手段,并结合土壤水分分层评价方法,对粉垄耕作和免耕方式下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外部供水条件下,粉垄耕作甘蔗地水分下渗湿润锋迹线较免耕甘蔗地平缓,呈均匀整体形式下渗,平均下渗深度是免耕甘蔗地的0.95倍,其优先流染色形态相对于免耕甘蔗地的枝状分化状态,多以零散团块状分化形式为主;在相同外部条件下,免耕甘蔗地最先发生优先流现象,优先流的发生速度是粉垄耕作甘蔗地的1.45倍,平均优先流比达88.61%,大于粉垄耕作甘蔗地(82.89%),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沿土壤深度的增加,优先流在粉垄耕作甘蔗地土壤空间中的发展变化程度表现为"次活跃—活跃—次活跃—相对稳定—次活跃",而免耕甘蔗地表现为"次活跃—活跃—次活跃—相对稳定",免耕甘蔗地的优先流空间发展变化程度较高,主要发生在5—35cm土层范围内,相比粉垄耕作甘蔗地10—30cm土层深。粉垄耕作方式与免耕方式相比,降低了岩溶区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的发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的保肥蓄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不同耕作方式 优先流 空间变化程度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对苕子养分吸收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7
作者 张祥明 左庆 +2 位作者 郭熙盛 武际 李胜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2期244-247,249,共5页
[目的]针对砂姜黑土区绿肥恢复和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免耕和翻耕不同耕作方式对苕子生长、养分吸收特性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旨在为苕子简化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2年定位试验,研究砂姜黑土水旱轮作不同耕作措施对苕子产量... [目的]针对砂姜黑土区绿肥恢复和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免耕和翻耕不同耕作方式对苕子生长、养分吸收特性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旨在为苕子简化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2年定位试验,研究砂姜黑土水旱轮作不同耕作措施对苕子产量、养分吸收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翻耕利于苕子的生长,促进氮磷钾养分的累积。翻耕处理返青期、现蕾期和开花结荚期2年平均鲜草产量分别较免耕处理增产3.89%、5.34%和4.23%,差异不显著;免耕和翻耕对不同时期苕子养分含量差异较小,但各期对氮、磷、钾的累积吸收量有一定的差异,开花结荚期翻耕处理比免耕处理分别提高10.17%~11.90%、10.84%~16.60%和3.99%~14.05%。翻耕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免耕处理,且存在一定的年际间差异,但不同年份不同处理差异都较小。[结论]在砂姜黑土利用冬闲田免耕栽培苕子是适合大力推广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耕作方式 苕子 鲜草产量 养分吸收 土壤肥力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黄土旱塬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18
作者 孟婷婷 孔辉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第9期11-12,共2页
为明确黄土旱塬区农田长期免耕耕作对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产量是否存在威胁,建立适宜的高产高效耕作技术体系。在陕西省长武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选择连续3年进行免耕耕作的试验田,于2015年9月,在冬小麦播种... 为明确黄土旱塬区农田长期免耕耕作对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产量是否存在威胁,建立适宜的高产高效耕作技术体系。在陕西省长武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选择连续3年进行免耕耕作的试验田,于2015年9月,在冬小麦播种前分别进行免耕、翻耕和旋耕3种耕作处理。2016年冬小麦收获后,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下0~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小麦产量。结果表明:0~30cm土层,3种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都沿剖面呈减少趋势。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0~10cm土层表现为免耕耕作>旋耕耕作>翻耕耕作,每1hm2冬小麦实际产量表现为翻耕耕作>旋耕耕作>免耕耕作,且只在免耕耕作和翻耕耕作下冬小麦实际产量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 不同耕作方式 有机碳 全氮 小麦产量
下载PDF
绿洲灌区水肥耦合对连作饲用型高粱‘近甜1号’生长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亮 董建斌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140-2150,共11页
以荒漠绿洲沙荒地饲用型‘近甜1号’(BJ0601)高粱(Sorghum bicolor)头茬种植的最佳水肥需求(灌溉量7800 t·hm^(−2);施肥量600 kg·hm^(−2))和栽培模式(株距×行距:23 cm×40 cm)为依据,以头茬和轮作为对照,对连作3年的... 以荒漠绿洲沙荒地饲用型‘近甜1号’(BJ0601)高粱(Sorghum bicolor)头茬种植的最佳水肥需求(灌溉量7800 t·hm^(−2);施肥量600 kg·hm^(−2))和栽培模式(株距×行距:23 cm×40 cm)为依据,以头茬和轮作为对照,对连作3年的‘BJ0601’生长适应性(生长发育、茎秆鲜重、种子产量和质量等)、茎秆糖含量及土壤地力(有机碳、矿质养分)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头茬相比,‘BJ0601’轮作茎秆鲜重无显著差异(P>0.05),但种子产量(925.1 kg·hm^(−2))显著低于头茬(2029.5 kg·hm^(−2))(P<0.05)连作3年后‘BJ0601’生长适应性受到明显抑制;与头茬相比,‘BJ0601’连作3年后出苗数、成苗率及株高分别降低了11.5%、11.4%和43.7%,茎秆鲜重(57.8 t·hm^(−2))和种子产量(677.2 kg·hm^(−2))分别降低了26.4%和71.5%;各处理茎秆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差异。‘BJ0601’连作3年后土壤地力显著下降。与头茬和轮作相比,连作3年后‘BJ0601’根区1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降低了34.4%和36.7%,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了71.9%和43.9%、85.7%和38.8%、30.9%和16.9%(其他耕作层养分变化同10-20 cm土层)。然而,在高水肥耦合(灌溉量9000 t·hm^(−2);施肥量825 kg·hm^(−2))下,‘BJ0601’连作3年茎秆鲜重(74.9 t·hm^(−2))和种子产量(962.6 kg·hm^(−2))与最佳水肥下连作3年相比分别提高了29.6%和66.3%,且茎秆鲜重和茎秆可溶性糖含量与头茬和轮作相比无显著差异。连作显著影响‘BJ0601’的生长适应性及土壤地力状况,但高水肥耦合和轮作能够减轻连作对‘BJ0601’生长的抑制作用,减缓土壤地力衰退。在荒漠绿洲区须对‘BJ0601’的灌溉施肥方式、耕作措施和栽培管理等进行综合改善,以减缓连作障碍对‘BJ0601’生长及土壤肥力造成的不利影响,才能保证‘BJ0601’高生产力和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灌区沙荒地 饲用型高粱(BJ0601) 不同耕作方式 最佳水肥耦合 连作障碍 生长性能 土壤养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