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4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1
作者 张良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5期153-155,共3页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210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5例。对...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210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水平、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Harris各维度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提高髋关节功能评分,降低围术期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 髋关节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两种手术方式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2
作者 王梁 季烈峰 曹浙标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8期1197-1199,共3页
目的比较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经皮加压钢板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行双极长柄人工股骨... 目的比较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经皮加压钢板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行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B组行经皮加压钢板。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各时间点的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结果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术后1、3、6、12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明显提高(P<0.05);术后1、3、6个月,A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与经皮加压钢板相比,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改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情况及髋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作用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 经皮加压钢板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下载PDF
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三种手术策略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阳杰 王叶武 +2 位作者 朱博 贺天磊 李智 《云南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对比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三种手术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8月-2023年5月收住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的81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32例、女49例,年龄最小66岁、最大103岁、平均(79±11.6)岁,分... 目的对比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三种手术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8月-2023年5月收住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的81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32例、女49例,年龄最小66岁、最大103岁、平均(79±11.6)岁,分为AFHR、PFLP、PFNA)。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术后12个月评估患者的髋关节Harris功能优良率。结果PFNA组术中出血少于PFLP组和AFHR组(120.39±49.76)mL VS(243.53±102.22)mL VS(194.62±65.62)mL,(P<0.01)。三组手术耗时无差异(78.07±7.26)min VS(86.59±9.55)min VS(82.66±13.38)min,(P>0.05)。AFHR组术后下床时间明显短于PFNA组和PFLP组(1.88±0.65)d VS(4.03±0.78)d VS(6.00±1.00)d,(P<0.01)。AFHR组术后负重时间明显短于PFNA组和PFLP组(0.40±0.13)W VS(7.26±2.15)W VS(10.24±1.72)W,(P<0.01)。随访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AFHR和PFNA组优于PFLP组(84.6%VS 84.2%VS 76.5%,P<0.05),AFHR组与PFNA组无差异(84.6%VS 84.2%,P>0.05)。结论AFHR、PFNA和PFLP三种手术策略均属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有效疗法。AFHR策略手术耗时短、术后下床早、术后功能恢复满意,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老年 关节置换 手术方式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动力髋钢板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110例 被引量:20
4
作者 苏厂尧 谢文伟 +2 位作者 姚汉刚 余占洪 李再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407-2409,共3页
目的:评价人工关节置换、DHS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手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11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48例,女62例,平均年龄76岁,95%合并内科疾病。根据手术治疗... 目的:评价人工关节置换、DHS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手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11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48例,女62例,平均年龄76岁,95%合并内科疾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两组:DHS固定组(n=65例),人工关节置换组(n=4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并于术后末次随访时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关节功能及术后有无内科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18个月。DHS固定组,骨折均愈合,其中3例出现髋内翻畸形,无不愈合及死亡病例。人工关节组,2例出现术后早期脱位、人工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疗效满意。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DHS组90%,人工关节组92.3%。两组患者在术后末次随访时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关节功能、内科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方面人工关节组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以作为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不能代替内固定治疗。对于远期疗效仍需进行观察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术 骨折内固定术 高龄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随访研究
下载PDF
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27例 被引量:9
5
作者 张一 韩伟 +3 位作者 李波 孙立 胡如印 王远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1-664,共4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甚至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经皮微创钢板固定,疗效肯定。但此类方法并非适应所有转子间骨折,尤其是年龄在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多为不稳定型,大...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股骨近端髓内钉,甚至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经皮微创钢板固定,疗效肯定。但此类方法并非适应所有转子间骨折,尤其是年龄在75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多为不稳定型,大多合并有内科疾病,内固定失败率较高。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27例,男11例,女16例,平均年龄84.6岁。采用髋关节后外侧改良Gibson入路,将大转子解剖复位,作为测量肢体长度和安装假体的一个重要标志。所有患者均使用骨水泥加长股骨假体柄,除2例合并有髋关节炎的患者行全髋置换外,其余患者均为双动股骨头置换。结果与结论:本组患者均安全渡过手术期,术后开始负重行走时间为置换后7~16d。27例随访6~48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骨折有满意骨痂生长。置换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78~94分,平均达85.4分,优良率达78%。1例因护理不当发生髋关节后脱位,2例在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相应治疗后均痊愈。提示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卧床时间短,能早期负重行走,并发症少,肢体功能恢复佳等优点,近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骨质疏松 骨水泥 人工假体
下载PDF
双极股骨头置换修复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评价 被引量:9
6
作者 谭章勇 汪建良 +1 位作者 郭峰 许科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6期4118-4122,共5页
背景: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因一般情况差,骨质条件差,如予骨折内固定,一方面可能导致骨折不愈合,另一方面治疗后仍需较长时间卧床、髋关节固定从而导致长期卧床并发症,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一种安全的修复方式,可较早解决患者早期... 背景: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因一般情况差,骨质条件差,如予骨折内固定,一方面可能导致骨折不愈合,另一方面治疗后仍需较长时间卧床、髋关节固定从而导致长期卧床并发症,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一种安全的修复方式,可较早解决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问题。目的:观察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2005至2014年解放军第101医院骨科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80-96岁,平均85岁,均进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测定置换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以评估疗效,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3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年。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各种心脑血管意外,均安全渡过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置换后1年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法进行评估:优13例,良20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5%,均无脱位并发症发生。提示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修复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置换后卧床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理想修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人工假体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双极股骨头置换 骨植入物 高龄 随访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0
7
作者 谢晓敏 陈宇飞 +2 位作者 周晓庆 贾斌 苟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1期90-93,共4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6年3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治疗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7例...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6年3月在宝鸡市中医医院治疗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7例。A组采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B组患者采用PFNA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并于术后1年随访,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功能和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且无死亡病例。B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引血量、住院天数、术后负重时间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A组术后愈合较慢,且钢板较易断板;B组愈合良好,正位片显示患侧骨折无移位。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B组临床效果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恢复快、手术操作简单、稳定性强、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老年人
下载PDF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动力髋部螺钉内固定术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周迎锋 刘晓潭 +1 位作者 路坦 徐海斌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9期693-695,共3页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动力髋部螺钉(DHS)内固定术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49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组、DHS内固定组和PFNA内固...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动力髋部螺钉(DHS)内固定术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49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组、DHS内固定组和PFNA内固定组,对3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下床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3组患者住院后均在5 d内手术,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DHS内固定组(P<0.05),而PF-NA内固定组与人工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低于人工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下床时间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明显短于DHS内固定组(P<0.05),而人工关节置换组明显短于PENA内固定组(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的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组的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 高龄患者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下载PDF
不同植入物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相容性特征 被引量:14
9
作者 曾浩 刘忠 伍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9期6339-6344,共6页
背景:目前临床对于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外科治疗方式较多,如髋关节置换及内固定等,但对各种治疗方式的利弊存在诸多争议。目的:评估全髋关节置换、半髋关节置换及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背景:目前临床对于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外科治疗方式较多,如髋关节置换及内固定等,但对各种治疗方式的利弊存在诸多争议。目的:评估全髋关节置换、半髋关节置换及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103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43例,女60例,年龄62-80岁,28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修复,34例采用半髋关节置换修复,41例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修复,对比3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修复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1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组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及半髋关节置换组(P<0.05),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术后假体并发症发生率:全髋关节置换组低于半髋关节置换组及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组(P<0.05),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髋关节功能恢复:随访12个月,全髋关节置换组、半髋关节置换组优于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组(P<0.05),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全髋关节置换及半髋关节置换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较好疗效,可显著恢复髋关节功能,并且全髋关节置换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骨科植入物 骨植入物 全髋关节置换 半髋关节置换 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老年患者
下载PDF
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在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0
作者 郑晓青 郑秋坚 昌耘冰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3583-3585,共3页
目的探讨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操作技巧、术中C臂X线的评估、手术效果及其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66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所有患者均在牵引床下经C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小... 目的探讨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操作技巧、术中C臂X线的评估、手术效果及其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66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所有患者均在牵引床下经C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小切口将PFNA导入,术后常规抗感染、抗骨质疏松和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对症治疗,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功能锻炼,术后随访采用Harris评分。结果本组随访12~25个月,骨折均愈合。根据Harris评分:优39例,良19例,可8例,优良率为87.9%。结论微创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可靠的方法,骨折复位情况、术中手术操作的技巧对手术效果及术后临床疗效有重要的意义。微创PFNA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时间短,固定牢靠,允许早期功能锻炼,能减少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手术操作技巧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Gamma钉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杨建伟 唐坚 +3 位作者 孙月华 俞超 龚伟华 史定伟 《临床骨科杂志》 2014年第5期566-568,571,共4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和Gamma钉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33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法分为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组55例和Gamma钉组7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技巧、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和...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和Gamma钉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33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内固定方法分为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组55例和Gamma钉组7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技巧、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和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及髋关节功能(末次随访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Gamma钉组出现2例髋螺钉切割,1例远端锁钉断裂,1例股骨干骨折;PFNA组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PFNA和Gamma钉均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与Gamma钉相比,PFNA显著降低了术后并发症,更适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老年人 骨折固定术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GAMMA钉
下载PDF
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单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军 刘峰 +2 位作者 闫楚奇 朱耿耀 王海侠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4753-4756,共4页
目的探讨在老年单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单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32例实施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为改良组;28例实施常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为常... 目的探讨在老年单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单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32例实施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为改良组;28例实施常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为常规组。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耗时、出血量、引流量、切口长度,不同时刻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内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改良组手术耗时、出血量、引流量与常规组均相近(P>0.05),改良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Harris评分时间、组间、交互作用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刻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每2个时刻Harris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刻改良组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1年改良组与常规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改良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组相近(P>0.05)。结论对老年单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相较于常规半髋关节置换术能够减小手术切口,改善髋关节功能及其恢复情况,安全性与常规半髋关节置换术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 单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HARRIS评分
下载PDF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现状及进展
13
作者 刘恒志 王华(综述) +1 位作者 胡爱心 梁杰(审校)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94-299,共6页
股骨转子间处于股骨干与股骨颈的交界处,是承受剪切应力最大的部位,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手术治疗已有基本共识。手术可选择髓外固定、髓内固定以及髋关节置换。随着内置物系统技术的更新及临床应用的需要,内置物相关技术应用也... 股骨转子间处于股骨干与股骨颈的交界处,是承受剪切应力最大的部位,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手术治疗已有基本共识。手术可选择髓外固定、髓内固定以及髋关节置换。随着内置物系统技术的更新及临床应用的需要,内置物相关技术应用也在迅猛发展。该文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股骨近端结构特点 内置物 髋关节置换
下载PDF
内固定方式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的影响
14
作者 彭建功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2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讨内固定方式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2月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内侧壁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 目的:探讨内固定方式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2月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内侧壁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对照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每组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以及髋部骨折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操作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失血量以及置管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髋关节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9、3.270、6.021、6.670、12.054;χ^(2)=4.713、3.914;P<0.05)。结论:内固定方式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的影响显著,选取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可加快术后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 不稳定型 股骨转子骨折 并发症
下载PDF
合并外侧壁骨折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15
作者 彭硕 黄菲菲 +2 位作者 易乾彦 蒋慧韬 黄坚汉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2期152-155,共4页
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外侧壁对股骨近端骨折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外侧壁完整性的恢复有助于对破碎的股骨近端骨折块形成初始固定,恢复髋部外展肌群的有效长度,可有效预防内固定失效、髋内翻畸形、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 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外侧壁对股骨近端骨折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外侧壁完整性的恢复有助于对破碎的股骨近端骨折块形成初始固定,恢复髋部外展肌群的有效长度,可有效预防内固定失效、髋内翻畸形、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对合并外侧壁骨折的转子间骨折重要性的认识、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案的确立未能达成一致,本文经查询国内外相关文献后对合并外侧壁骨折的转子间骨折的研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期待可提高临床上对外侧壁骨折治疗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骨折 外侧壁 骨折稳定 内固定 股骨头置换
下载PDF
PFNA与DHS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洪海 张跃 +1 位作者 朱江 郭伟文 《中国现代医生》 2013年第6期106-107,共2页
目的探讨PFNA与DHS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别采用PFNA钉内固定手术与DHS钉内固定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 PFNA组的优良率及各项临床指标疗效均优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目的探讨PFNA与DHS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别采用PFNA钉内固定手术与DHS钉内固定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 PFNA组的优良率及各项临床指标疗效均优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NA DHS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下载PDF
Intertan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骨固定术治疗老年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17
作者 游红林 胡松 高大新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8期931-935,941,共6页
目的 对比Intertan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DHS)两种骨固定方式治疗老年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骨固定方式将128例老年外侧壁不稳定型IFF患者分为Intertan组(n=65例)和DHS组(n=63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 目的 对比Intertan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DHS)两种骨固定方式治疗老年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IF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骨固定方式将128例老年外侧壁不稳定型IFF患者分为Intertan组(n=65例)和DHS组(n=63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失血量)及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开始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使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估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并于术前、术后3个月使用血液流变仪检测两组血液流变学水平;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同时使用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功能评分量表评价两种骨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Intertan组老年外侧壁不稳定型IFF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开始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DHS组,术后失血量少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均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患者术后3个月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红细胞比容均低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与DHS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Intertan组优良率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DHS内固定术比较,Intertan髓内钉治疗外侧壁不稳定型IFF的效果较好,能够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老年 Intertan髓内钉 动力髋螺钉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与内固定在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高军胜 张陆 +2 位作者 刘志昂 姚帅辉 高松明 《中国伤残医学》 2015年第13期38-40,共3页
目的:研究探讨运用人工股骨头与PFNA内固定在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为我院骨科于2010年5月1日~2014年5月31日收治的121例7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 目的:研究探讨运用人工股骨头与PFNA内固定在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为我院骨科于2010年5月1日~2014年5月31日收治的121例7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转予间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给予对照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PFNA内固定治疗方案;给予观察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比观察2组股骨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内置物并发症、Harris功能评分、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以具体明晰人工股骨头与内固定在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结果。结果:121例均获得12个月随访,观察组6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假体无脱位、假体柄无下沉。对照组60例骨折愈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无髋内翻畸形发生。观察组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早(P〈0.05),内科并发症发生率低(P〈O.05),住院时间短(P〈0.05),手术时间相当(P〉0.05),但术中出血量多(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2个月时2组Harris评分无差别(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下床时间早,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股骨 PFNA内固定 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下载PDF
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天照 覃睿铭 蔡迎峰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3期51-53,共3页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67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其中34例行人工关节置换(关节组),33例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内固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67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其中34例行人工关节置换(关节组),33例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内固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3、6个月Harris评分。结果关节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多于内固定组(P<0.05),下地时间早于内固定组(P<0.05)。术后1、3个月,关节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内固定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关节组(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均适用于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更有利于患者尽早下地活动及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 锁定钢板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下载PDF
Gamma钉与锁定钛板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髋关节功能对比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金伟 常甲楠 梁伟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1期4994-4999,共6页
背景:随着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方式选择的多样化,同一种类型骨折的内固定方式往往根据术者的习惯选择,无统一标准。目的:比较Gamma钉和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钛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劣。方法:武警山西总队医院200... 背景:随着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方式选择的多样化,同一种类型骨折的内固定方式往往根据术者的习惯选择,无统一标准。目的:比较Gamma钉和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钛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劣。方法:武警山西总队医院2009年4月至2012年9月对94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内固定治疗,根据内固定方案分为两组,其中Gamma钉组46例,股骨近端锁定板组48例。从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治疗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负重时间及并发症等方面对两种内固定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两种内固定方式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治疗后负重时间及并发症方面比较,Gamma钉优于股骨近端锁定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年髋关节功能Gamma钉组优良率为96%(44/46),股骨近端锁定板组优良率为92%(44/4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Gamma钉和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钛板置入内固定修复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均能实现良好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但Gamma钉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治疗后并发症及负重时间等方面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骨植入物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钛板 GAMMA钉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