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稳定性斑块的血管内超声 被引量:7
1
作者 仲琳 张运 +6 位作者 陈文强 张梅 季晓平 丁士芳 陈玉国 李贵双 纪求尚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稳定性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特征。方法  3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 2 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应用血管内超声分别观察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性质 ,同时测量冠状动...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稳定性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特征。方法  3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 2 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应用血管内超声分别观察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性质 ,同时测量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其参考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狭窄率 ,并计算斑块的偏心指数及血管重构指数。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脂质斑块占 77.8% (2 8/ 36 ) ,其中 10例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主要为纤维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 ,脂质斑块仅占 10 % (2 /2 0 ) ,无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两组斑块的特征包括偏心性、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狭窄率具有显著性差异。不稳定性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 ,占 72 .2 % (2 6 / 36 ) ,而稳定性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 ,占 75 % (15 /2 0 )。结论 血管内超声能够准确地识别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不稳定性斑块的影像学特征 血管内超声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不稳定性斑块 心绞痛
下载PDF
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庆 凌文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7期384-386,F003,共4页
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作为急性炎症标志物,其升高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于AS斑块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预测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发生和预后方面也有着较高的价值。通过药物... 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作为急性炎症标志物,其升高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于AS斑块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预测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发生和预后方面也有着较高的价值。通过药物和膳食干预来减少炎症反应,降低CRP水平将可能成为延长冠心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不稳定性斑块 CRP 动脉粥样硬化(AS) 膳食干预 急性冠脉综合症 冠心病患者 手段 价值 延长
下载PDF
不稳定性斑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3
作者 陈文强 张运 季晓平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3年第6期439-443,共5页
不稳定性斑块破裂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不稳定斑块的破裂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其早期识别的技术手段正日臻完善 ,人们正探索建立不稳定斑块的动物模型及有效的干预手段。
关键词 不稳定性斑块 急性冠脉综合征 发病机制 影响因素 斑块破裂
下载PDF
冠心病不稳定性斑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梁波 王艳霞 张迎春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1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入院即刻、入院1周、出院时的血清ICAM-1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ACS组血清ICAM-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 目的探讨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与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在入院即刻、入院1周、出院时的血清ICAM-1浓度,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ACS组血清ICAM-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AM-1与冠脉斑块不稳定性呈密切相关,可望作为诊断冠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斑块切除术 冠心病 不稳定性斑块
下载PDF
不稳定性斑块的超声评估现状
5
作者 李淑玲 张小杉 +1 位作者 付文艳 张雷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5年第3期300-302,共3页
近年来,脑血管病正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脑血管病已成为国民第一位的致死原因,病死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1]。心血管病综合性预防研究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为196-220/10万[2],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医疗费用等特点... 近年来,脑血管病正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脑血管病已成为国民第一位的致死原因,病死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1]。心血管病综合性预防研究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为196-220/10万[2],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医疗费用等特点,所以,对该疾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约70%-80%)、出血性卒中(约20%-30%),和混合性卒中(约占3%~5%)[3]等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斑块 颈动脉超声
下载PDF
血清TBIL、Hcy、hs-CRP、UA水平与老年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间的关系 被引量:18
6
作者 张倩 袁静 +2 位作者 徐小英 范家伟 吴发国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22年第1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BIL)、Hcy、hs-CRP、UA与老年CHD病人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198例CHD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组(n=54)与稳定组(n=144)。对比...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BIL)、Hcy、hs-CRP、UA与老年CHD病人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198例CHD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组(n=54)与稳定组(n=144)。对比2组基线资料信息及血清学指标水平,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老年CHD病人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性别、年龄、BMI、心率(HR)、SBP、DBP、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及血清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组血清TBIL水平显著低于稳定组(P<0.05),血清Hcy、hs-CRP、U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TBIL、Hcy、hs-CRP、UA均能用于老年CHD病人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预测,AUC分别为0.956、0.647、0.870、0.84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TBIL≤7.985μmol/L、Hcy≥12.725μmol/L、hs-CRP≥3.895 mg/L、UA≥340.645μmol/L为老年CHD病人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老年CHD病人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与血清TBIL、Hcy、hs-CRP、UA水平关系密切,TBIL≤7.985μmol/L、Hcy≥12.725μmol/L、hs-CRP≥3.895 mg/L、UA≥340.645μmol/L是预测病人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最佳截断值,值得临床医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老年人 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 尿酸 总胆红素 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TBIL、HCY、Hs-CRP、UA水平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29
7
作者 蒋薇 闵祖良 +1 位作者 刘杰杰 陈锡创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年第3期304-308,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总胆红素(TBIL)、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水平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冠心病患者186例,根据颈动脉... 目的探讨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总胆红素(TBIL)、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水平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冠心病患者186例,根据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斑块回声特征分为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组51例,无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组135例。对比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心率(HR)、肱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BIL、HCY、Hs-CRP、UA],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清TBIL、HCY、Hs-CRP、UA水平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将有差异信息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行量化赋值,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明确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性别、BMI、HR、SBP、DBP、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TC、TG、LDL-C、HDL-C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TBIL水平显著低于无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HCY、Hs-CRP、UA水平显著高于无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组(P<0.05)。经ROC分析血清TBIL、HCY、Hs-CRP、UA水平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8、0.825、0.832、0.768。经Logistic回归性分析证实血清TBIL≤10.700、HCY>14.810、Hs-CRP>2.630、UA>337.990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TBIL、HCY、Hs-CRP、UA水平是预测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形成的可行性指标,测定这些指标可以为临床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冠心病 尿酸 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 风险
下载PDF
知信行干预联合舒适护理在瑞舒伐他汀治疗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患者期间的应用效果
8
作者 姚明松 程贺勤 谭秋荣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757-761,共5页
目的:探讨知信行护理干预联合舒适护理在瑞舒伐他汀干预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1月医院诊治的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知信行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所有... 目的:探讨知信行护理干预联合舒适护理在瑞舒伐他汀干预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1月医院诊治的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知信行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都给予瑞舒伐他汀干预,连续口服用药24周。对照组在用药期间给予常规舒适护理,知信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知信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及主要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知信行组服药依从性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知信行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知信行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知信行组主要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知信行护理干预联合舒适护理在瑞舒伐他汀干预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中能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自我护理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主要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信行护理干预 舒适护理 瑞舒伐他汀 颈部血管不稳定性斑块 服药依从性 自我护理能力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MHR、血浆Lp-PLA2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赵帅 赵鲜 +5 位作者 李合华 常利 刘丽 张建龙 韩英博 葛晓敏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7期2084-2087,共4页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收治的190例首次急性脑梗...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收治的190例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斑块情况,并依据超声结果将其分为无斑块组50例、稳定性斑块组42例、不稳定性斑块组98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常规、血脂、血浆Lp-PLA2等相关指标,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各项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患者年龄、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血压病、单核细胞计数、血浆Lp-PLA2、MH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HR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患者吸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单核细胞计数、MHR、血浆Lp-PLA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MHR、血浆Lp-PLA2是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MHR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UC=0.787,95%CI=0.707~0.866,P<0.05,敏感度为81.6%,特异度为61.9%;血浆Lp-PLA2预测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受试者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UC=0.768,95%CI=0.689~0.847,P<0.05,敏感度为79.6%,特异度为52.4%。结论:血浆Lp-PLA2及MHR是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斑块的不稳定性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对高水平的血浆Lp-PLA2及MHR尽早干预,能够减少因斑块破裂导致的脑梗死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颈动脉斑块 斑块不稳定性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患者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苏琳 张庆文 +5 位作者 李卫 康丽萍 周全 杨素敏 郭远 张万蕾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855-1858,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4例,根据颈动脉斑块性质将患者分为稳定性斑块组27例和不稳定性斑块组37例;另...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4例,根据颈动脉斑块性质将患者分为稳定性斑块组27例和不稳定性斑块组37例;另选同期在我院体检血压正常且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38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血脂、血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颅脑CT检查,采用改良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量表)进行认知功能测定。结果不稳定性斑块组LDL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HDL水平低于稳定性斑块组,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0.05)。3组受试者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2型糖尿病、脑白质病变及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和对照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低于稳定性斑块组、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性斑块组2型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性斑块组MoCA量表分项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延迟回忆得分均较稳定性斑块组和对照组降低(P<0.05)。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与脑白质病变发生率呈正相关(r=0.187,P<0.05),与HDL水平呈负相关(r=-0.536,P=0.033),与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无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伴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患者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及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增高,血脂异常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时,应配合合理的调脂治疗及膳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 腔隙性脑梗死 认知障碍 老年人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秦锋 孙羽东 +1 位作者 周建 赵志青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2期122-125,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严重的脑卒中会导致残疾甚至死亡。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在老年人(】65岁)中的发病率大约为6.9%[1]。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颈动脉内...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严重的脑卒中会导致残疾甚至死亡。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在老年人(】65岁)中的发病率大约为6.9%[1]。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两种方法为主,患者年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狭窄 ENDARTERECTOMY CAROTID 外科手术 不稳定性斑块 脂质核心 纤维帽 影像学评估 狭窄程度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评价不稳定性血管斑块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章晓国 陈继远 《实用医技杂志》 2009年第2期114-115,共2页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 ularultrasound,IVUS)是近年来临床诊断血管病变的新诊断手段之一。它将超声探头嚣于血管腔内,可观察动脉管腔的大小、管壁的组成、形态结构、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变化;还可对病变行定性分析与精确测量分析,明...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 ularultrasound,IVUS)是近年来临床诊断血管病变的新诊断手段之一。它将超声探头嚣于血管腔内,可观察动脉管腔的大小、管壁的组成、形态结构、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变化;还可对病变行定性分析与精确测量分析,明显优于离体的组织学检查等其他检查手段。因此,血管内超声有“活体组织学”检查之称。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IVUS在血管疾病,特别是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可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可以评价各种介入性治疗的效果,弥补了血管造影的某些不足。现将我院临床收治的150例行IVUS的不稳定性斑块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评价 不稳定性斑块 临床价值 血管斑块 冠状动脉疾病 组织学检查 血管病变 血管腔内
下载PDF
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心肌梗死及脑梗死关系的探讨
13
作者 武永丽 姜桂艳 刘森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1年第S2期404-406,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梗死性痰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77例脑梗死病人,75例心肌梗死病人及80例健康志愿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颈动脉斑块是否存在,同时将斑块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统计各组斑块的发生率及...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梗死性痰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77例脑梗死病人,75例心肌梗死病人及80例健康志愿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查颈动脉斑块是否存在,同时将斑块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统计各组斑块的发生率及不稳定性斑块所占的百分比。结果:77例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约72.7%,其中不稳定性斑块占69.6%。75例心肌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约65.3%,其中不稳定性斑块占59.2%。80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约23.8%,其中不稳定性斑块占1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密切相关,尤其是发生不稳定斑块,应积极治疗,控制危险因素,以降低脑梗死及心肌梗死的发生及致死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粥样硬化 稳定性斑块 不稳定性斑块 心肌梗死 脑梗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尿酸与斑块不稳定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郭华涛 徐丽华 常哲兴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6期755-758,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血尿酸与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CHD)患者148例为实验组,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依据WHO诊断标准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PA...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血尿酸与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CHD)患者148例为实验组,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组;依据WHO诊断标准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PA)、稳定型心绞痛(SAP)3组;冠脉造影排除CHD的40例为对照组.测定所有患者的血尿酸及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析两者与斑块不稳定性、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狭窄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各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尿酸水平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3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与IMT、冠脉Gensini积分之间正相关(r=0.506,P<0.05;r=0.345,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呈正相关,两者与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有助于临床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提高对冠心病的预诊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尿酸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不稳定性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与新生血管的关系 被引量:4
15
作者 程蕴琳 刘莉 钱进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06-408,共3页
约75%的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和60%新近发生的有症状的颈动脉疾病均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破裂造成的。尽管由无症状的纤维斑块进展为易损斑块的机制并不明确,但近来提出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与出血为不稳定性斑块形成... 约75%的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和60%新近发生的有症状的颈动脉疾病均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破裂造成的。尽管由无症状的纤维斑块进展为易损斑块的机制并不明确,但近来提出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与出血为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血管形成 稳定斑块 颈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 易损斑块 斑块形成
原文传递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健煜 唐逸 +1 位作者 史颖 何明利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9-193,共5页
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作为一个新的预测因子,可以为脑卒中防控、风险分层、高危人群筛查提供更加精准的监测指标,故深入探索其理想水平与调控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 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作为一个新的预测因子,可以为脑卒中防控、风险分层、高危人群筛查提供更加精准的监测指标,故深入探索其理想水平与调控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现围绕不稳定性斑块的易损机制、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以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的预测价值、理想水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不稳定性斑块 缺血性脑卒中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原文传递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郝炎 陈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08-710,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临床上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如冠心病等的病理基础,它已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而AS斑块的不稳定性或破裂是许多临床急性综合征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原因。斑块的不稳定性系多因素所致...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临床上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如冠心病等的病理基础,它已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而AS斑块的不稳定性或破裂是许多临床急性综合征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原因。斑块的不稳定性系多因素所致,包括斑块的大小,斑块自身构成,纤维帽的厚度及细胞凋亡,细胞因子及各种酶类的释放等。本文就斑块侵蚀、剪切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不稳定性 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综合征 病理基础 细胞凋亡 细胞因子 常见病
下载PDF
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及主要形成机制 被引量:27
18
作者 周志斌 郭毅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4年第2期137-140,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是导致斑块破裂、溃疡致使动脉内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深入研究不稳定性斑块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临床标志物对于稳定斑块、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特点 形成机制 标志物 卒中 影响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ACS患者细胞因子变化对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如平 叶健烽 +3 位作者 张晓明 简政威 黄志超 李大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1182-1184,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的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变化与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探讨其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于本院行冠...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的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变化与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探讨其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于本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患者240例,其中188例确诊为ACS患者根据诊断结果将其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0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82例;CAG检查阴性患者52例设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各组血清中IL-6、IL-10、IL-6/IL-10、TNF-α与hs-CRP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血清中IL-6、IL-10、TNF-α含量、IL-6/IL-10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清IL-6含量与hs-CRP含量呈正相关的关系(P<0.05);IL-6含量与TNF-α含量呈正相关的关系(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IL-6/IL-10比值、TNF-α及hs-CRP的含量与ACS的病症具有一定相关性,有对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临床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细胞因子 粥样斑块不稳定性 预测价值
下载PDF
Mac-2结合蛋白与经超声造影诊断的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左鹏飞 李亚峰 顿国亮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6期1743-1747,共5页
目的探讨Mac-2结合蛋白(M2BP)与经超声造影诊断的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经常规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血... 目的探讨Mac-2结合蛋白(M2BP)与经超声造影诊断的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和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经常规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7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M2BP在患者血浆中的含量,M2BP蛋白及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及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采用Pearson方法分析M2BP表达与斑块中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及胶原蛋白等其他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M2BP在人颈动脉斑块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处高表达,而在平滑肌细胞标记物α-SMA处甚少表达。M2BP在含有坏死中心的晚期斑块(Ⅱ型)和破裂斑块(Ⅲ型)中的表达比在纤维完整的斑块(Ⅰ型)中的表达高。M2BP在有临床症状患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无临床症状患者,在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一过性黑朦患者,在症状持续时间1个月及1~3个月患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3个月患者,在无回声斑块和不均质回声斑块患者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有回声斑块患者(P<0.05)。M2BP阳性表达与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及细胞凋亡呈正相关(P<0.05),与平滑肌细胞标记物α-SMA及胶原蛋白阳性面积呈负相关(P<0.05)。结论M2BP在人颈动脉斑块易损区和晚期斑块中高度表达,并且与临床缺血表现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2结合蛋白 超声 超声造影 炎症 斑块不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