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0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论创新视域下“两个结合”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刚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3,共8页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本文认为,需要从“结合”的哲学意蕴来看待“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方式,“第一个结合”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向度,“...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本文认为,需要从“结合”的哲学意蕴来看待“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方式,“第一个结合”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向度,“第二个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维度。通过历史和现实分析,“两个结合”在理论创新中展现的世界观,体现为立足现实、立根中国的实践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同时,在方法论上体现为“六个必须坚持”之间环环相扣的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 两个结合 理论创新 世界观 方法论
下载PDF
“两个结合”思想的问题逻辑 被引量:1
2
作者 任洁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59,共1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第一个结合”内在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即“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当代特定历史语境下提出的重要课题。“两个结合”是既成事实,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第一个结合”内在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即“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是当代特定历史语境下提出的重要课题。“两个结合”是既成事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从现实层面回答了“两个结合”的可能性。但是,“两个结合”为何必要、如何可能、何以实现、意义何在等问题,还需要从理论上作出诠释。细致梳理“两个结合”思想涉及的基本问题,展现其中蕴含的理论逻辑,对于深刻把握“两个结合”思想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个结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夏一璞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4年第2期69-75,共7页
“两个结合”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的原创性理论贡献。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通过深刻认... “两个结合”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的原创性理论贡献。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通过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来准确理解“两个结合”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将作为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作为魂脉的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源源不断地从丰厚的文化母体和科学的指导思想中获得鲜活的能量,坚守理论文化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华文明 突出特性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域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成逻辑 被引量:1
4
作者 艾四林 李函珂 《长白学刊》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我们党百年积淀的历史经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总结我们党百年积淀的历史经验,创造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从“两个结合”视域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生成逻辑,有助于完整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世界观 方法论 两个结合
下载PDF
从“两创”“两个结合”到“贯通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境界论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凯锋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7-50,共1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适逢新时代,“两创”“两个结合”“贯通融通”等一系列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论断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继续走文化结合之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境界,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适逢新时代,“两创”“两个结合”“贯通融通”等一系列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论断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继续走文化结合之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新境界,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入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适应并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全人类共同价值贡献中国智慧,在新的高度实现精神自立和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创造性 创新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从“两个结合”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理论创新
6
作者 李海林 王刚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119,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共同体、民族共同体,赋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对21世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发展的原创性贡献,是“两个结合”的典范。一方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共同体、民族共同体,赋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对21世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发展的原创性贡献,是“两个结合”的典范。一方面,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分析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交往交流交融史这个“中国具体实际”,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性和价值性,从根源上讲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性和客观实在性。既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也避免陷入三重“困境”,即共同体理论唯心史观窠臼困境、“只讲民族之分,不讲民族之融;只讲差异性,不讲共同性”困境和“为少数人服务”困境。另一方面,深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的活力和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
下载PDF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两分法”对敌宣传策略的确立与展开——基于“两个结合”视角的考察
7
作者 赵新利 牛昆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8,共8页
中国共产党一贯注重“孤立极少数,团结大多数”。这种“两分法”对敌宣传策略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得到广泛运用。“两分法”策略在大革命及土地革命时期的对敌宣传实践中确立,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对敌宣传实践中展开。“两分法”对敌宣传策... 中国共产党一贯注重“孤立极少数,团结大多数”。这种“两分法”对敌宣传策略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得到广泛运用。“两分法”策略在大革命及土地革命时期的对敌宣传实践中确立,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对敌宣传实践中展开。“两分法”对敌宣传策略,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两个结合”的早期探索成果,在当前依然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传策略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分法 两个结合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
8
作者 杨金卫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3,共9页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一百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发展了科学社...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一百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奋斗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路,用一系列重大成就书写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篇章”。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蕴涵贯穿着极其深刻的理论创新逻辑、历史发展逻辑、实践探索逻辑、目标导向逻辑、价值追求逻辑,极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规律性认识,更加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价值旨归。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两个结合”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辉煌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创新逻辑 历史发展逻辑 实践探索逻辑 目标导向逻辑 价值追求逻辑
下载PDF
从“两个结合”看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9
作者 方旭 徐文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103,共14页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的理论对于开展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具有现实指导作用...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的理论对于开展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具有现实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物质效用,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中国共产党 历史性贡献 两个结合
下载PDF
“两个结合”指导下文艺美学的“出发”与“再出发”
10
作者 李永新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9期24-35,I0001,I0002,共14页
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现代转换,是胡经之提出文艺美学的重要初衷之一,也是在美学研究领域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两个结合”精神的引领下,文艺美学积极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 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现代转换,是胡经之提出文艺美学的重要初衷之一,也是在美学研究领域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在“两个结合”精神的引领下,文艺美学积极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彰显中国古典美学重视审美经验并对其进行抽象概括的独特特点。文艺美学的“出发”,意味着这一理论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密切关注现实,努力诠释和重建中国古典美学中富有生命力的美学范畴。在此基础上,“再出发”的文艺美学一方面深入到文学艺术的物性媒介层面,通过对不同艺术的跨媒介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把握超越具体艺术作品与艺术门类的统一性特点,另一方面将文学艺术视为表意实践活动,从汉语的民族特性的角度揭示文艺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复杂关联,进一步推动“汉语文学”“汉语诗学”“汉语美学”等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文艺美学 马克思主义 中国古典美学 表意实践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方法论
11
作者 张师伟 朱垚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93,M0006,共14页
“两个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两个结合”原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就是中国共产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智慧... “两个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两个结合”原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就是中国共产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智慧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辩证特质。因为这二者在方法论层面上具有互通性,所以它们才能在现代化实践中互动融合,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有辩证思维。二者的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辩证理性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互嵌共生,展现了传统思想资源现代转换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紧密结合的现代智慧。它既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矫正公共决策偏差和把握历史主动,又有利于在实践中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 传统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下载PDF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及启迪——基于“两个结合”的视域
12
作者 许加彪 胡锦辉 《未来传播》 CSSCI 2024年第5期16-23,136,137,共10页
延安时期,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信息“封锁”和“污化”传播,准确阐明党的方针和政策,展现真实的党的形象,积极争取更多的外援,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对外话语传播策略。党对外话语体系的传播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 延安时期,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信息“封锁”和“污化”传播,准确阐明党的方针和政策,展现真实的党的形象,积极争取更多的外援,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对外话语传播策略。党对外话语体系的传播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共不仅通过各种出版物和广播向国内外宣传自身的政策和成就,还积极邀请外国记者和学者访问延安,以其亲身经历,客观报道延安的真实情况。通过这些对外传播手段,中共成功地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信息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探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话语体系,对当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对外宣传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个结合
下载PDF
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13
作者 张荣军 邵云贺 《兰州学刊》 CSSCI 2024年第6期5-13,共9页
文章论述了“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提出“两个结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三个重要方面推动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推动中国自... 文章论述了“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提出“两个结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三个重要方面推动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加强对“两个结合”的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充实人才队伍,处理好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关系,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文明互鉴,从而不断推进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建构路径
下载PDF
在“两个结合”的维度中理解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14
作者 田润锋 张颖 《新丝路》 2024年第31期0027-0030,共4页
历史和现实已充分证明“两个结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进入新时代,在“两个结合”的维度中理解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通过“两个结合”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和现实已充分证明“两个结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进入新时代,在“两个结合”的维度中理解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通过“两个结合”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明确国家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把握问题导向,找准正确道路,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和思想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野下的中华古体诗词创作研究
15
作者 孙书文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9期36-45,I0002,共11页
语言是文化传承核心性的载体。当下社会中存在的语用能力降低问题,不仅阻碍有效信息的交流,长此以往也将会影响民族文化传承,不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推进中华古体诗词创作,在摹习经典诗词作品的过程中,将新词融入传统文学形式,... 语言是文化传承核心性的载体。当下社会中存在的语用能力降低问题,不仅阻碍有效信息的交流,长此以往也将会影响民族文化传承,不利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推进中华古体诗词创作,在摹习经典诗词作品的过程中,将新词融入传统文学形式,能够为解决“词穷”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在“两个结合”的视野下研究中华古体诗词的当代价值、创作机理、发展动力,会获得许多新的发现。优秀的诗词作品是声音、形象、意蕴的完美结合,体现出汉字特有的声、韵、调,是汉语的“母语境界”的集中彰显。中国传统文论“修辞立其诚”的命题,厘清了达此境界的路径,但未能解决其动力性的问题,而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提供了答案。当代古体诗词创作中将新语入诗词,是把当下时代的“热词”放入格律熔炉中加以“淬火”。这一重要的语词“实践”,推动了当代汉语的发展,在网络用语带来强力冲击、数字虚拟写作方兴未艾等的背景下显得格外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华古体诗词 语用能力提升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坚持“两个结合”解决时代和实践重大问题
16
作者 张建云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49-455,共7页
当今时代,在数字智能技术体系推动的新质生产力及其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的背景下,时代和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任务,主要是在经济发展上,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型生产方式变革的要求,促进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共管,发展数... 当今时代,在数字智能技术体系推动的新质生产力及其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的背景下,时代和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任务,主要是在经济发展上,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型生产方式变革的要求,促进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共管,发展数字经济;在精神文化发展上,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内容生产的客观要求,提升文化的创造力和引领力。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正确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数据资源即时即地共建共享、共用共管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还要基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改造和升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供的海量原始数据资源,提升数字内容生产即文化生产的创造力和引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两个结合 数智技术 数字经济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域下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价值与启示
17
作者 苏久青 《传媒》 CSSCI 2024年第10期24-26,共3页
延安文艺座谈会明确了党的文艺方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在“两个结合”视域下对延安文艺座谈会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的历史启示进行考察,既有助于以党的文艺工作为切口,拓展“两个结合”历史逻辑研究的新维... 延安文艺座谈会明确了党的文艺方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在“两个结合”视域下对延安文艺座谈会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的历史启示进行考察,既有助于以党的文艺工作为切口,拓展“两个结合”历史逻辑研究的新维度,也有助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推动社会主义文艺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延安文艺座谈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域下“民为邦本”思想的传承创新
18
作者 王新刚 王煜尧 《理论导刊》 2024年第8期48-54,共7页
“民为邦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的政治主张、“庶矣哉,富之、教之”的为政理念和“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目标。尽管这一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存在性质上的差异,但其“... “民为邦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倡“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的政治主张、“庶矣哉,富之、教之”的为政理念和“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目标。尽管这一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存在性质上的差异,但其“重民”“利民”“教民”理念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具有高度契合性。“民为邦本”在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地形成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教化思想。传承发展这一思想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其为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文化根基,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文化根脉,打开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广阔创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民为邦本” 人民主体地位
下载PDF
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
19
作者 孙洪波 金龙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39-44,共6页
百年党史也是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发展史。在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方面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始终坚持... 百年党史也是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发展史。在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方面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彰显和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思想伟力。如何把握“两个结合”这个党百年辉煌的成功密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必然选择,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逻辑体系
下载PDF
“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三维向度
20
作者 韩影 迟戈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4年第2期77-81,共5页
“两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走稳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为重要的指导方略,也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抓手。高校要从“两个结合”赋能引领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强化立德树人实效、坚定学生理... “两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走稳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为重要的指导方略,也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抓手。高校要从“两个结合”赋能引领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强化立德树人实效、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这一价值向度领悟“两个结合”的价值意蕴;从立足点、出发点、切入点这一本体向度探寻“两个结合”赋能思政课的现实逻辑;从以“两个结合”和“六个必须坚持”为指导的实践向度探析“两个结合”为思政课高度赋能的实践路径,从而进一步挖掘“两个结合”的深层力量,加强“两个结合”对思政课的科学引导、实践指导,开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高校思政课 价值 实践路径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