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37篇文章
< 1 2 1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视化信息交互系统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兴珍 党星波 +5 位作者 苏晓丽 密弘飞 鲁宗高 王华 韩冬 郑芸辉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探讨可视化信息交互系统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1日—2021年9月30日陕西省人民医院院前急救科未使用可视化信息系统的11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男性78例,女性34例;年龄18~7... 目的探讨可视化信息交互系统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1日—2021年9月30日陕西省人民医院院前急救科未使用可视化信息系统的11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男性78例,女性34例;年龄18~74岁,平均43.1岁;道路交通伤81例,高处坠落伤16例,刀砍伤12例,爆炸伤3例。2021年10月1日—2022年9月30日的10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应用可视化信息交互系统,该系统包含院前急诊可视化、救护车版、急诊室版、医护版、实现信息共享及数据沉淀,完成质控数据上报国家创伤医学中心。观察组应用该系统进行院前院内患者信息传输、病情评估衔接及院前病历书写,男性75例,女性32例;年龄18~74岁,平均44.9岁;道路交通伤79例,高处坠落伤15例,刀砍伤10例,爆炸伤3例。比较两组患者院前院内衔接相关指标、抢救效率相关指标、院前病历完成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院前诊断时间、院内预警准备时间、院内交接时间短于对照组[(5.0±1.7)min vs.(7.9±1.8)min、11(8,14)min vs.18(16,19)min、(3.3±0.9)minvs.(4.7±1.3)min,P均<0.05],而到达院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急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5%vs.87.5%,P<0.001);观察组的急诊手术准备时间、院前病历完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病历完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失血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可视化信息交互平台的使用,可提升严重创伤院前救治效果,院前院内衔接顺畅,可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院前病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可视化信息交互系统 院前急救
下载PDF
优质护理干预对急诊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曦 魏云欣 吴春燕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744-747,共4页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干预在急诊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急诊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对患者的个人资料展开回顾分析,采用数字标记方式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干预在急诊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急诊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0例,对患者的个人资料展开回顾分析,采用数字标记方式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优质护理)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有效率、满意度、休克指数、不良反应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抢救有效率(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8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患者的休克指数(0.91±0.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5±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1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中,采用优质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效果,增强患者的满意度,并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 急诊患者 优质护理 应用效果
下载PDF
肝素结合蛋白、总胆红素和白细胞计数联合预测严重创伤合并脓毒症的效能评价
3
作者 何黎 伍莹 +5 位作者 季晓珍 甘榜佳 唐劲涛 张琴琴 应健智 许永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92-1299,共8页
目的:评价肝素结合蛋白(HBP)联合脏器功能指标对严重创伤合并脓毒症患者预警诊断和预后预测效能评价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9月期间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的多发伤并完成HBP检测患者184例,根据SEPSIS... 目的:评价肝素结合蛋白(HBP)联合脏器功能指标对严重创伤合并脓毒症患者预警诊断和预后预测效能评价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9月期间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医学科的多发伤并完成HBP检测患者184例,根据SEPSIS 3.0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n=89)和非脓毒症组(n=95),追踪患者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n=43)和非死亡组(n=141)。连续测定患者HBP水平,比较两组HBP峰值差异,评估其诊断脓毒症的效力,以HBP峰值的中位数为界值进一步分析其与临床预后相关性,评估HBP单独及联合总胆红素(TBil)及白细胞(WBC)评估预后的效力。结果:(1)脓毒症组(n=89)与非脓毒症组(n=95)HBP的峰值(71.7±68.6 vs 52.5±56.1)无显著差异(P=0.051)。(2)184例患者中HBP峰值与WBC计数呈正相关(r=0.244,P<0.01),与TBil水平呈正相关(r=0.241,P<0.01)。(3)TBil水平、WBC计数及PCT水平独立诊断脓毒症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618、0.631和0.718,三者联合AUC为0.684,诊断敏感度为60.7%,特异度为71.6%(P<0.05)。(4)死亡预后相关分析显示:高HBP水平组患者死亡率要显著高于低水平组(30.4%vs 16.3%,P<0.05);WBC计数值也是死亡组显著高于非死亡组(17.5±6.9 vs 12.8±4.7,P<0.01),尤其合并脓毒症者,该值有显著差异(P<0.01)。HBP峰值、TBil水平、WBC计数、SOFA评分及APACHE-II评分对预测脓毒症死亡预后的AUC分别是:0.618、0.603、0.719、0.823及0.811,HBP联合TBil及WBC评估脓毒症预后的AUC为0.750,评估的敏感度为74.4%,特异度为74.5%(P<0.05)。(5)三者联合评估在预测脓毒症预后效力上与人工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P、TBil及WBC三者联合用于评估多发伤患者发生脓毒症风险的预测效力较高,对于合并脓毒症的外伤患者死亡风险预测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结合蛋白 脓毒症 严重创伤 总胆红素 白细胞
下载PDF
腹腔负压装置在严重创伤和腹腔感染合并腹腔高压综合征中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钟铁刚 陈一杰 +2 位作者 施建设 陈智炜 杜振双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5期390-392,共3页
通过回顾性分析,共纳入118例严重创伤和腹腔感染合并腹腔高压综合征(ACS)患者,其中实验组68例,接受腹腔负压装置治疗;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治疗。对两组进行胃肠道功能评估,结果显示,实验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缩短[(3.9±0.6)d比... 通过回顾性分析,共纳入118例严重创伤和腹腔感染合并腹腔高压综合征(ACS)患者,其中实验组68例,接受腹腔负压装置治疗;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治疗。对两组进行胃肠道功能评估,结果显示,实验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缩短[(3.9±0.6)d比(6.2±0.8)d,P<0.05],胃肠道排空时间缩短[(4.7±0.5)d比(7.4±0.5)d,P<0.05],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住院天数[(10.8±1.9)d比(16.3±3.6)d,P<0.05]、ICU住院天数[(5.6±1.7)d比(9.2±2.5)d,P<0.05]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均有所减少[(3.4±1.1)d比(6.3±1.9)d,P<0.05],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对于严重创伤和腹腔感染合并ACS的患者,腹腔负压装置治疗可显著改善胃肠道功能,缩短恢复时间,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腹腔负压装置治疗在这类患者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负压装置 严重创伤 腹腔感染 腹腔高压综合征 胃肠道功能
下载PDF
预防性加温输液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
5
作者 陈浩 胡佳颖 管佳慧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4期192-195,200,共5页
目的 探讨预防性加温输液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急诊严重创伤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和常规保温措施,观察组在对... 目的 探讨预防性加温输液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急诊严重创伤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和常规保温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预防性加温输液。比较两组体温值、凝血指标和酸碱指标变化,28 d存活率,寒战、低体温发生率。结果 两组体温组间、时间点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组内各时间点体温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入院后4、8、12、24 h体温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T水平组间、时间点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入院后24 h TT水平高于入院时,观察组入院6、12、24 h T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FI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入院后24 h FIB水平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入院后6、12、24 h血乳酸水平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 H值水平组间、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入院后6、12、24 h p H值水平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寒战、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8 d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性加温输液可减少寒战和低体温的发生,并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 加温输液 严重创伤 复温效果 凝血功能 酸碱指标
下载PDF
对比高仿真严重创伤救治演练与传统教学方式在急诊创伤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陈卫鑫 孙超 +1 位作者 李江 牛陆杰 《中国卫生产业》 2024年第10期192-194,共3页
目的探讨在实施急诊创伤临床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以及高仿真严重创伤救治演练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3—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0名急诊创伤临床教学实习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研究。以教学模式不同分为两组。参照组(30名)采... 目的探讨在实施急诊创伤临床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以及高仿真严重创伤救治演练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3—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0名急诊创伤临床教学实习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研究。以教学模式不同分为两组。参照组(30名)采用传统教学;研究组(30名)采用高仿真严重创伤救治演练。对比两组考核成绩及教学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急救技能操作成绩(80.25±13.26)分、临床理论知识成绩(80.14±13.14)分、沟通合作能力评分(80.22±13.44)分、综合判断以及处理能力评分(80.45±14.28)分高于参照组(70.14±12.25)分、(81.66±14.22)分、(71.77±12.25)分、(71.66±14.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7、18.954、2.545、2.397,P均<0.05)。研究组教学满意度评分较参照组有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开展急诊创伤临床教学中,高仿真严重创伤救治演练方法的有效应用,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仿真严重创伤救治演练 传统教学方式 急诊创伤临床教学
下载PDF
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作用
7
作者 陈琳 姜秀琴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9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74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分组,对照组(n=37)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n=37)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对比效果。结... 目的:探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74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分组,对照组(n=37)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n=37)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急救、会诊、辅助检查、有效抢救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用于严重创伤患者中,效果显著,能够争取更多抢救的时间,有效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衔接一体化 急救护理 严重创伤患者
下载PDF
基于网格化护理管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吴静 湛孝蓉 +1 位作者 樊燕 偰俊平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研究基于网格化管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对照组按照传统急救流程模式救治患者,实验组将网格化管理模式应用于严重创伤患者,对两组患者抢救室滞留时间、提出输... 目的:研究基于网格化管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对照组按照传统急救流程模式救治患者,实验组将网格化管理模式应用于严重创伤患者,对两组患者抢救室滞留时间、提出输血申请到开始输血时间、建立人工气道时间、急诊行影像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开始时间、抢救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抢救室滞留时间、提出输血申请到开始输血时间、建立人工气道时间、急诊行影像检查时间、入院至手术开始时间、抢救成功率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将网格化管理模式应用于严重创伤患者,缩短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时间,提高院内创伤救治效率及成功率;优化严重创伤患者院内救治流程;建立整体性与高效性高度统一的全流程一体化救治提供管理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患者 网格化护理管理 危重症护理
下载PDF
PDCA循环对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绿色通道滞留时长的影响
9
作者 吴姝玲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24年第2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对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绿色通道滞留时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急诊绿色通道接受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285例,将2020年就诊的136例设为对照组,2021年就诊的149例设为研究组。对照组按照医院规范化创伤患者抢救流程进...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对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绿色通道滞留时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急诊绿色通道接受救治的严重创伤患者285例,将2020年就诊的136例设为对照组,2021年就诊的149例设为研究组。对照组按照医院规范化创伤患者抢救流程进行救治,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PDCA循环模式,查找流程的不足,并对抢救流程进行持续改进。比较2组患者滞留时长、患者各项抢救措施完成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结果研究组各项抢救措施完成时长,在急诊绿色通道滞留时长均短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85.23%比75.00%,P<0.001)。结论采用PDCA循环模式能显著缩短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绿色通道滞留的时长,并能提高抢救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PDCA循环 急诊绿色通道 滞留时长 抢救成功率
下载PDF
严重创伤患者损伤严重度评分的一致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逸凡 刘中砥 +1 位作者 张鹏 黄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0,共4页
目的:通过3名临床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进行一致性分析,确定该评分对于临床严重创伤患者病情评估的准确性及对医疗资源分配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收治... 目的:通过3名临床医师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进行一致性分析,确定该评分对于临床严重创伤患者病情评估的准确性及对医疗资源分配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重伤或严重创伤患者(ISS≥16分),将患者入院后的一般信息(性别、年龄)、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数据分别交由3名创伤外科专业临床医师作为评价者进行回顾性诊断,并进行ISS评分,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对各项数据的观察值进行描述,并使用Fleiss kappa检验对3名医师之间ISS评分可信度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通过3名评价者对10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ISS评分进行一致性分析得出总Fleiss kappa值为0.581,整体一致性为中等。根据ISS评分计算规则对不同分值进行一致性分析,其中单部位严重创伤简明损伤评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为4分或5分、ISS评分为16或25分的患者,3名评价者间Fleiss kappa值分别为0.756及0.712,有较高的一致性;各部位AIS均≥4分,即ISS总评分≥41分的严重创伤患者,3名评价者间Fleiss kappa值均≥0.8,有高度的一致性。结论:根据3名评价者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的ISS评分一致性分析可知,当救治或转运ISS≥16分的严重创伤患者时,该评分在用于科室间沟通或医院间转运时存在一定的准确性误差,不同评价者对于同一损伤的评分一致性中等,可能造成对于病情严重程度的误判以及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当,但对于单部位或多部位AIS评分≥4分的创伤患者,ISS评分在不同评价者间高度一致,可准确表明及传达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损伤严重 一致性
下载PDF
血管旁路移植术对四肢严重创伤伴主干血管缺损患者术后血管通畅率的影响
11
作者 于晋辉 田宇 张士伟 《医师在线》 2024年第7期50-52,共3页
目的探究血管旁路移植术对四肢严重创伤伴主干血管缺损患者术后血管通畅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3年4月收治的20例四肢严重创伤伴主干血管缺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管移植术治... 目的探究血管旁路移植术对四肢严重创伤伴主干血管缺损患者术后血管通畅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3年4月收治的20例四肢严重创伤伴主干血管缺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管移植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一般临床指标、血管通畅率及生命质量评分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移植血管长度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随访,对照组血管通畅5例,成功保肢7例,吻合口破裂1例,血栓形成3例,研究组均血管通畅、成功保肢,且均未发生吻合口破裂与血栓形成;但两组患者的成功保肢率、吻合口破裂率、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管通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随访,研究组患者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物理职能、社会功能、活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总体健康等各项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旁路移植术应用于四肢严重创伤伴主干血管缺损患者效果较好,可提高术后血管通畅率,缩短住院时间,加速患者康复,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旁路移植术 四肢严重创伤 主干血管缺损 血管通畅率
下载PDF
5G远程超声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救治中的应用
12
作者 汤小斌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5期0155-0158,共4页
探讨5G远程超声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2年01月—2022年12月期间由金华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救治的6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非同期队列研究方法将其分为两组,2021年01月—2021年12月救治的30例患者作... 探讨5G远程超声在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2年01月—2022年12月期间由金华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救治的6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非同期队列研究方法将其分为两组,2021年01月—2021年12月救治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在救治过程中实施非5G介导下传统医疗急救模式,将2022年01月—2022年12月救治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在救治过程中实施5G通信网络技术介导的医疗急救模式。救治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院前院内衔接相关指标、抢救效率相关指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院前诊断时间、院内预警准备时间、院内交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但在到达院内时间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急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急诊手术准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失血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非5G介导下传统医疗急救模式而言,5G远程超声可有效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院前救治效果,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远程超声 严重创伤 院前急救
下载PDF
严重创伤病人术中低体温管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晓敏 付阿丹 +2 位作者 陈锐 张静 张怡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2-666,共5页
从严重创伤病人低体温的概述、术中低体温影响因素、术中低体温评估工具、术中低体温管理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开展术中低体温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严重创伤 手术 低体温 综述
下载PDF
急诊外科应用休克指数评估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雷毅 李静 《贵州医药》 2024年第1期142-143,共2页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应用休克指数评估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0例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以休克指数为指导评估实施针对性急救护理)各45例,比较两组急救相关指标、...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应用休克指数评估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0例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以休克指数为指导评估实施针对性急救护理)各45例,比较两组急救相关指标、抢救成功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预检分诊的时间、构建静脉通道时间、急救总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外科应用休克指数评估严重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分诊急救时间,在减少并发症的同时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外科 休克指数 严重创伤 失血性休克 护理
下载PDF
惠州地区严重创伤救治规范体系的建立和推广
15
作者 陈创造 唐银 +6 位作者 李王安 林才 施志国 曾贤梁 陈仪 高咏萱 薛倩茹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710-713,共4页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立“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复苏—损害控制手术—重症创伤管理—创伤康复”一体化严重创伤救治规范体系,通过创伤回顾审核及构建创伤数据库推动创伤中心的高质量发展,规范救治和持续改进使笔者医院严重创伤患...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建立“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复苏—损害控制手术—重症创伤管理—创伤康复”一体化严重创伤救治规范体系,通过创伤回顾审核及构建创伤数据库推动创伤中心的高质量发展,规范救治和持续改进使笔者医院严重创伤患者病死率仅为4.88%。创办“惠州市初级创伤生命支持培训班”、“惠州市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班”,向基层医院推广笔者医院严重创伤救治规范体系,总体提高全市严重创伤综合救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救治规范 推广
下载PDF
无菌生物护创膜在严重创伤致软组织缺损创面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6
作者 季盟烜 黄春辉 +6 位作者 徐军 范姝雯 刘晓 吴义珠 赵小瑜 钱汉根 沈国良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目的探讨无菌生物护创膜在严重创伤致软组织缺损创面早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0例严重创伤致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护创膜组(20例)与纱布组(20... 目的探讨无菌生物护创膜在严重创伤致软组织缺损创面早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0例严重创伤致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护创膜组(20例)与纱布组(20例),护创膜组患者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局部创面早期行无菌生物护创膜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纱布组患者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局部创面早期行灭菌凡士林纱布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创面疼痛评分、创面基底准备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创面一次性愈合比值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创膜组患者治疗第7天时创面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纱布组(Z=-2969,P=0003),创面基底准备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纱布组(Z/t=-2394、-2782、3186,P=0017、0005、0003),而创面一次性愈合比值与纱布组无明显差异(χ^(2)=0173,P=0677);护创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0%,与纱布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无明显差异(χ^(2)=0173,P=0677)。结论无菌生物护创膜可有效减轻严重创伤致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疼痛程度,缩短创面基底准备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软组织缺损 创面 无菌生物护创膜 生物敷料
下载PDF
急诊科严重创伤病人绿色通道就诊流程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17
作者 林丽丽 李超雄 陈惠强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6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就诊流程在急诊科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福州市第二医院6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2021年10月底为分界线,2021年1月至10月创建绿色通道前,抽选30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202...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就诊流程在急诊科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福州市第二医院60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2021年10月底为分界线,2021年1月至10月创建绿色通道前,抽选30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创建绿色通道后,抽选30例患者设置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特殊检查时间(拍片与CT检查用时)、急诊候诊时间以及手术时间等。结果观察组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急诊候诊时间以及送血、送检时间,特殊检查时间等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严重创伤患者在绿色通道就诊流程中的应用价值高,缩短患者在各环节所等待的时间,提升抢救患者的时效性及临床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严重创伤患者 绿色通道 救治成功率
下载PDF
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在不良预后中的价值
18
作者 唐宁健 刘佳雨 +1 位作者 吴忠俊 刘纪宁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2-1107,1113,共7页
目的:探究严重创伤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潜在类别分析不同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患者不良预后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74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后24 h内... 目的:探究严重创伤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潜在类别分析不同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患者不良预后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74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后24 h内大量输血或死亡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36例)和预后不良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因素;采用聚类分析和潜在类别分析探讨不同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患者不良预后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降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D二聚体(D-D)升高、纤维蛋白原(Fib)降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升高、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升高、淋巴细胞水平降低是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因素(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不良预后风险呈明显聚集性,可将患者分为不良预后高风险组(淋巴细胞水平≤0.90×10^(9)L^(−1),72例)和低风险组(淋巴细胞水平>0.90×10^(9)L^(−1),102例),高风险组不良预后发生率[33.33%(24/72)]明显高于低风险组[13.73%(14/102)](P<0.05);潜在类别分析结果显示,不良预后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存在3种潜在类别分布模式,高风险组“低GCS评分患者D-D未升高型分布”比例明显高于低风险组,“危险因素较少型分布”比例明显低于低风险组(P<0.05),两组“低GCS评分患者D-D升高型分布”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CS评分降低、APTT延长、D-D升高等均与严重创伤患者不良预后相关,淋巴细胞水平≤0.90×10^(9)L^(−1)患者不良预后风险较高,影响因素主要为“低GCS评分患者D-D未升高型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不良预后 影响因素 淋巴细胞 潜在类别分析
下载PDF
分层创伤团队启动标准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识别效果
19
作者 黄惠娟 马秀霞 +3 位作者 罗珊 杨君 王东晓 何文东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56-259,共4页
目的:探讨分层创伤团队启动(TTA)标准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识别效果。方法:以2023年6月至11月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05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TTA标准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创伤严重程度评分量表(ISS)、急诊紧急干预措... 目的:探讨分层创伤团队启动(TTA)标准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识别效果。方法:以2023年6月至11月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05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TTA标准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创伤严重程度评分量表(ISS)、急诊紧急干预措施和患者结局指标确认患者是否为严重创伤,计算分层TTA标准下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学科创伤团队救援组长和预检分诊护士应用该标准分检的一致性。结果:预检分诊护士判断结果与救援组长判断结果一致病例数为83例,评定者间一致率为83.0%,κ系数=0.735(P<0.05);分层TTA标准与严重创伤识别金标准一致性较好(κ系数=0.792,P<0.05);分层TTA标准的假阳性率为2.75%,假阴性率为18.75%,灵敏度为85.48%,特异度为96.30%,ROC曲线的AUC=0.909(95%CI:0.861~0.945,P<0.05)。结论:分层创伤团队启动模式在保持良好特异度和灵敏度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假阳性率,提高了TTA标准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团队启动 严重创伤 急诊 灵敏度 特异度
下载PDF
严重创伤早期救治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20
作者 聂超 刘明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8-43,共6页
严重创伤是45岁以下青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损伤控制手术、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REBOA)及体外膜氧合(ECMO)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严重创伤的救治成功率大幅提高。除上述确定性外科治疗,一些通用的创伤干预、标志物检测及预防措施的优... 严重创伤是45岁以下青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损伤控制手术、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REBOA)及体外膜氧合(ECMO)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严重创伤的救治成功率大幅提高。除上述确定性外科治疗,一些通用的创伤干预、标志物检测及预防措施的优化同样值得关注,如止血带使用的止血带转换/止血带替换(TC/TR)方案和“致命三联征”的进一步扩展等。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创伤救治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临床对创伤及相关并发症发病机制的认知,为今后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等不同救治阶段的创伤综合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 止血带 氨甲环酸 低钙血症 创伤性凝血病 创伤超声重点评估 创伤疫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