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7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民族复兴与人类文明发展--兼论新时代统一战线要对标中国式现代化
1
作者 余源培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0-82,共13页
读懂中国,关键在于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如何找到自己的复兴之路,实现从传统文明到现代文明的转型,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面临的核心问题。转型归根结底是人性的改造和人的发展,并与社会改造紧密相连。现代化对于所有民族和国家而言,... 读懂中国,关键在于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如何找到自己的复兴之路,实现从传统文明到现代文明的转型,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面临的核心问题。转型归根结底是人性的改造和人的发展,并与社会改造紧密相连。现代化对于所有民族和国家而言,都是一项普遍的、不可避免的历史性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两条互补的思路:一条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另一条是东方落后民族和国家的非西方现代化道路。后一条道路的开辟,会遇到一系列的历史难题,需要用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方法来破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塑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也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新时代统一战线要对标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复兴 世界文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统一战线
下载PDF
从民族解放到国家统一:台湾地区统左派陈其昌的中华民族复兴实践
2
作者 黄佳作 《台湾历史研究》 2024年第4期72-87,共16页
陈其昌是台湾地区统左派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青年时期前往祖国内地求学,接触社会主义,后奔波两岸参与革命运动和抗日斗争,晚年在台推动统一运动。陈其昌以民族复兴、国家统一、人民幸福为理想,坚定认为台湾地区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 陈其昌是台湾地区统左派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青年时期前往祖国内地求学,接触社会主义,后奔波两岸参与革命运动和抗日斗争,晚年在台推动统一运动。陈其昌以民族复兴、国家统一、人民幸福为理想,坚定认为台湾地区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地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并且,他笃定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从主张民族解放到国家统一,从践行“反帝”到“反独”,陈其昌为台湾地区回归祖国、中华民族复兴奋斗了近80年。陈其昌的一生彰显了老一辈台湾地区人的民族情怀和爱国传统,是反驳“台独”人士构建的“去中国化”历史叙事的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其昌 台湾地区民众党 台湾地区统左派 《远望》 中华民族复兴
下载PDF
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与精神底蕴
3
作者 刘敏 《重庆行政》 2024年第1期93-96,共4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五个方面科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其中一方面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这一论断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精神富足”和“物质富裕”共同发展的现代化.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根基 精神底蕴 中华民族复兴 五个方面 物质富裕 科学阐释 精神文明
下载PDF
吹响科技强国的冲锋号 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在政产学研各界产生强烈反响
4
作者 杨伊静 《中国科技产业》 2024年第7期5-8,共4页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在2024年6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系统阐...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在2024年6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前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强国 科技创新发展 两院院士大会 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性成就 中华民族复兴 政产学研 习近平总书记
下载PDF
中华民族复兴内部视域下复兴主体中华民族的建设研究
5
作者 朱丽梅 《时代人物》 2024年第30期0025-0027,共3页
中华民族复兴是一个中国国家实力不断走向国际核心前列、中华民族整体振兴而于世界民族之林拥有日益 卓然之自信力的过程。其复兴的内容是多领域、多层面的,复兴的维度在之“其内”也在“其外”,是一个内部因素与外 部条件共同作用、相... 中华民族复兴是一个中国国家实力不断走向国际核心前列、中华民族整体振兴而于世界民族之林拥有日益 卓然之自信力的过程。其复兴的内容是多领域、多层面的,复兴的维度在之“其内”也在“其外”,是一个内部因素与外 部条件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但,内因起决定性、基础性作用。复兴的核心主体和根本动能只有一个、在其内部, 那就是“中华民族”。协调“三对”关系,强化共同体意识,才能铸牢国族基础,激发内生力量,故而建设好中华民族于民 族复兴而言具有根本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建设 三对关系 内生力量
下载PDF
红色文化视角下的抗美援朝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之路
6
作者 靳继龙 《中国军转民》 2024年第20期130-132,共3页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展现出非凡的战斗意志,为中华人民带来了一个和平的中国。站在红色文化视角下,分析抗美援朝战争与民族复兴之路,可以探寻中华民族崛起之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指明方...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展现出非凡的战斗意志,为中华人民带来了一个和平的中国。站在红色文化视角下,分析抗美援朝战争与民族复兴之路,可以探寻中华民族崛起之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指明方向。本文站在红色文化视角下,分析抗美援朝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感悟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抗美援朝 中华民族复兴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研究综述
7
作者 俞祖华 《晋阳学刊》 2024年第4期12-26,共15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党史的鲜明主题。近年来,学界以中华民族复兴话语建构为视角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其相关概念研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史...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党史的鲜明主题。近年来,学界以中华民族复兴话语建构为视角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其相关概念研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史主题、百余年党史视阈下中华民族复兴话语梳理、四个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话语建构、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话语建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类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百年党史主题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前提、现实基础及世界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杜志章 吴家臣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17,共9页
党领导人民历经百余年的艰苦奋斗,使社会主义中国在21世纪的今天显现出一种独特的现代性,既而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确立的党的中心任务之一。现代化的全球进程以及随之产生的民族解... 党领导人民历经百余年的艰苦奋斗,使社会主义中国在21世纪的今天显现出一种独特的现代性,既而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确立的党的中心任务之一。现代化的全球进程以及随之产生的民族解放问题构成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前提;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互动实践奠定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现实基础;面向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彰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中华民族复兴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 被引量:1
9
作者 倪国良 郭朋成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7-25,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蓝图的叙述性表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目标。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守正创新、解决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不相匹配和将...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蓝图的叙述性表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目标。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守正创新、解决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不相匹配和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大众化、分众化的现实需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核是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主体、本质要求、发展机制等具体内容的生动诠释。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坚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前进方向,筑牢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彰显出丰富的时代价值,能让世界更为直观、立体、多方位地了解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 话语体系 基本内核 时代价值
下载PDF
以种业创新夯实中华民族复兴之基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川汇 王家欣 李晓珏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年第9期49-52,共4页
复兴之路不能没有中国粮,种子和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处理好这两个关键问题,着力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对国家粮食产量稳步增长意义重大。种业创新对于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以及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具有重大... 复兴之路不能没有中国粮,种子和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处理好这两个关键问题,着力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对国家粮食产量稳步增长意义重大。种业创新对于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以及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国种业振兴面临着重视品种选育而轻创新,种业科研人才创新创业不充分,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需要继续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加快重视种业科研体制改革、实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以推动我国种业振兴目标的实现来夯实中华民族复兴之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业创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家粮食安全
下载PDF
百年以来中共“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以建党纪念文本为重点 被引量:8
11
作者 俞祖华 程慧荣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共13页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之一。建党纪念文本等文献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作了深刻阐述,建构了以“中华民族”“民族解放”“民族复兴”等为核心术语的、“一个梦想、两大任务、三次飞...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之一。建党纪念文本等文献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作了深刻阐述,建构了以“中华民族”“民族解放”“民族复兴”等为核心术语的、“一个梦想、两大任务、三次飞跃、四个选择”的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体系:党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其他政治力量无力扫除民族复兴两大障碍、无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之时,接过了救中国与发展中国、争取民族解放与民族复兴的接力棒,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党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致力于争取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解放与复兴”,革命时期相关文本强调党要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实现民族解放的重大责任,建设时期文本强调党要承担起建设新中国、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改革时期文本强调党要担当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使中华民族迎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相关文本建构了革命时期“做了一件事”,革命、建设时期做了“两件大事”,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作出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使中华民族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次伟大飞跃的宏大叙事。近代以来历史与人民的“四个选择”,即“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三次伟大飞跃”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建党纪念文本 中华民族复兴 话语
下载PDF
论五四时期李大钊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喻春梅 郑大华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7-36,共10页
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和《青春》中以"白首中华"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过去和现在,而以"青春中华"来喻意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尤其是文中使用了"中华之再生"、"民族之复活... 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和《青春》中以"白首中华"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过去和现在,而以"青春中华"来喻意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尤其是文中使用了"中华之再生"、"民族之复活"等具有民族复兴之思想涵义的词汇,这些都是对清末民初萌发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不久,在《新中华民族主义》和《新中华民族主义》中,他不仅第一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同时还提出了"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思想,而"中华民族之复活"思想的提出,则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的基本形成。李大钊还探讨了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之复活"或"复兴"的问题。十月革命前,他把实现"中华民族之复活"或"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中国青年的身上,这也就是他写着《〈晨钟〉之使命》和《青春》等文、呼吁青年努力于"青春中华之创造"的重要原因。十月革命后,他把实现"中华民族之复活"的希望寄托在了马克思主义的身上,走俄国Bolsheviki的道路,这便是李大钊对实现"中华民族之复活"或"复兴"的道路选择,也是他能成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杰出代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李大钊 中华民族复兴
下载PDF
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 被引量:11
13
作者 孙占元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46,55,共9页
近代以降,中华民族的复兴与认同经历了多种路向和选择。孙占元认为,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华民族为探索救亡图存之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变法图强、反帝爱国、振兴中华的疾呼,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声浪,既延缓... 近代以降,中华民族的复兴与认同经历了多种路向和选择。孙占元认为,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华民族为探索救亡图存之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变法图强、反帝爱国、振兴中华的疾呼,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声浪,既延缓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也推进了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李帆认为,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关键时期。"政治民族"认同与"文化民族"认同,是考量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点。由此而言,辛亥革命前"中华民族"并未得到普遍认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才使得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起来,中华民族认同终得实现。俞祖华认为,在近代中国,"民族精神"概念与民族复兴观念几乎是同步生成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积淀,但其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摄取时代精神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进而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认同 甲午战争 辛亥革命 民族精神
下载PDF
解决台湾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明廷权 张奎力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9-52,共4页
台湾问题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多重性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这三个层次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必须解决台湾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复兴 台湾问题 多重性影响
下载PDF
近代中日关系与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及历程 被引量:6
15
作者 俞祖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44,共9页
日本侵华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生成的重要外部刺激因素,中日关系史上的1894、1915、1931、1937、1945年这几个关键年度成了民族复兴观念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中国先进分子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西方殖民侵略、成为世界强国中得... 日本侵华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生成的重要外部刺激因素,中日关系史上的1894、1915、1931、1937、1945年这几个关键年度成了民族复兴观念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中国先进分子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西方殖民侵略、成为世界强国中得到了振衰起弱、实现复兴的启示,把日本作为赶超发展的目标与寻求复兴道路的借鉴。作为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学理基础的西方民族观念、国粹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输入,都与"日本路径"有关。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向下沉沦到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中日关系 中华民族复兴
下载PDF
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可荣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54-60,共7页
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观念滥觞与萌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具雏形于五四时期,普遍流行于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战争时期。是现当代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直接源头。其内涵丰富,取向悬殊,局限性明显。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复兴 观念 历史考察
下载PDF
孙中山和中华民族复兴思想 被引量:8
17
作者 林家有 《历史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5-19,共5页
中华民族到了19世纪中叶,遇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造成中国社会和民族的危机.为了救亡图存,在1840年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振兴中华、复兴中国的办法,产生了强大的爱国主义潮流.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到了19世纪中叶,遇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造成中国社会和民族的危机.为了救亡图存,在1840年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振兴中华、复兴中国的办法,产生了强大的爱国主义潮流.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主义思想勃然大兴,爱国主义思潮形成,"救亡图存"成为振荡全中国的话语.孙中山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的复兴努力奋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标志中国的民族觉醒和复兴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是他遗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中华民族复兴思想 爱国主义 民族危机
下载PDF
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研究述评 被引量:5
18
作者 俞祖华 《晋阳学刊》 CSSCI 2018年第4期10-23,共14页
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与有关话语,在清季与民国时期即已发酵,"九·一八"事变后广泛流行,但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思想仍缺乏研究。此后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大有改观,已有研究涵盖了近代中华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与有关话语,在清季与民国时期即已发酵,"九·一八"事变后广泛流行,但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思想仍缺乏研究。此后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大有改观,已有研究涵盖了近代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轨迹、基本内涵、兴起缘由、个案分析、话语谱系及现代价值等诸多方面,并进一步向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现代 中华民族复兴观念 研究综述
下载PDF
近代中日关系与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形成 被引量:3
19
作者 俞祖华 赵慧峰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75-87,共13页
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生成与演变,与民族危机的发展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刺激息息相关。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成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酝酿;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使民... 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生成与演变,与民族危机的发展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刺激息息相关。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成中华民族复兴观念的酝酿;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使民族危机继续加深,刺激了民族复兴话语的进一步发酵,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初具雏形;1931年"九一八"事变把中华民族推到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复兴观念迅速定型,并很快流衍为一种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社会思潮;1937年"七七事变"的发生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随着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发展,九一八事变后成为流行话语的民族复兴思潮趋于深化、高涨;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近代以来抗击外国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弱走向复兴的转换枢纽与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 中日关系 中华民族复兴
下载PDF
“中国文化复兴论”与中华民族复兴话语的建构 被引量:2
20
作者 俞祖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8-143,共6页
"中国文化复兴论"的生成受到了"以复古为解放"的国学发展模式、西方"文艺复兴"和日本国粹主义的启发。近代先哲在建构民族复兴话语时,都从不同视角强调了"中国文化复兴"对全面振兴中华民族的... "中国文化复兴论"的生成受到了"以复古为解放"的国学发展模式、西方"文艺复兴"和日本国粹主义的启发。近代先哲在建构民族复兴话语时,都从不同视角强调了"中国文化复兴"对全面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认为"中国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必需途径与精神动力。近代以来,"古学复兴""中国文化复兴""儒学复兴""中国的文艺复兴""恢复固有道德""第三种文明"等不同文化流派在涉及如何实现中国文化复兴以及怎样以此促进中华民族复兴时,其观点和路径选择并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复兴 儒学复兴 中华民族复兴 话语构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