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晏殊词的中和之美
1
作者 刘天禾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1-109,共9页
晏殊词的中和之美可从两方面进行发掘。首先是情感表达,情绪未发时是为“中”,节制地抒发则谓之“和”,晏殊常在情感达致高潮前及时遏制,在结句将思绪宕开,利落收束又余味无穷,以迂回方式达致蕴旨表达的圆融,更显内敛、蕴藉,这种克制感... 晏殊词的中和之美可从两方面进行发掘。首先是情感表达,情绪未发时是为“中”,节制地抒发则谓之“和”,晏殊常在情感达致高潮前及时遏制,在结句将思绪宕开,利落收束又余味无穷,以迂回方式达致蕴旨表达的圆融,更显内敛、蕴藉,这种克制感主要通过以理节情、以景节情、以情节情三种方式实现。其次是意象择取,晏殊词常着眼于流动与对立意象,前者即在时序之转中呈流动状态之物,以中正平和为主要表征,通常与晏殊对时间和生命的敏锐感知相联;后者即在词境中表现为相互对立关系的意象,这种对立并不激烈,而是轻柔舒缓、无所偏倚,不断趋向中和之境,晏殊对于这两类意象群的建构,拓展了词作的表达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晏殊 中和之美 节情 流动 对立
下载PDF
刘熙载《艺概》的艺术教育思想研究——以“中和之美”为例
2
作者 曹鹤凡 《成长》 2024年第9期37-39,共3页
刘熙载在艺术教育领域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其思想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技巧与方法。关于《艺概》中的“中和”美学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全面认识刘熙载的美学思想观念,可以丰富利用美学视角去研究艺术及中小学教育的相关思想。该... 刘熙载在艺术教育领域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其思想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技巧与方法。关于《艺概》中的“中和”美学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全面认识刘熙载的美学思想观念,可以丰富利用美学视角去研究艺术及中小学教育的相关思想。该选题从中西方“中和”观念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运用相关的理论,分析中和观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这一问题,突破传统的从中国美学视角去研究中国学者思想的模式,使“中和”美学研究能从教育角度去获得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育 《艺概》 学视角 中和之美 艺术教育思想 刘熙载 中和 学思想
下载PDF
礼乐教化与中和之美——中华美学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被引量:15
3
作者 曾繁仁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共11页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是我国首部多卷本美育思想通史,具有填补空白之意义。全书由九卷构成,从先秦一直写到当代,基本呈现了中国五千年美育发展的全貌,揭示古代美育与现当代美育之关系;同时尽量写出与通常的美学史不同的美育史特色,并注...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是我国首部多卷本美育思想通史,具有填补空白之意义。全书由九卷构成,从先秦一直写到当代,基本呈现了中国五千年美育发展的全貌,揭示古代美育与现当代美育之关系;同时尽量写出与通常的美学史不同的美育史特色,并注意从现代美育学科建设的眼光考察我国从古代以来文化与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所包含的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因素及其在整个社会文化之中的地位作用与价值意义。《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着重阐述中国古代相异于西方美育的"礼乐教化",以"中和之美"作为整个中华美学精神之主要特点,并以之为中心线索,在此前提下着重探讨了与此相关的礼乐教化、风骨与境界等观念,阐述了主要立足于"以美育人"的中华美育思想的基本特点,勾勒出其五千年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同时,也力图揭示促进中国五千年美育发展的诸多关键性因素,如儒道互补、阴阳相生、中外对话融通以及审美与艺术统一等的内涵与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育思想通史 中和之美 礼乐教化 育人
下载PDF
再论中和之美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国庆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42-52,共11页
本文在总结近几十年中和之美研究基本状况及其得失的基础上 ,进一步论证了作者早先提出的中和之美具有两种理论形态的观点。在文中 ,作者对于为何要将中和之美“一分为二” ,诗教何以也能称为中和之美以及两种中和之美的理论特征及异同... 本文在总结近几十年中和之美研究基本状况及其得失的基础上 ,进一步论证了作者早先提出的中和之美具有两种理论形态的观点。在文中 ,作者对于为何要将中和之美“一分为二” ,诗教何以也能称为中和之美以及两种中和之美的理论特征及异同等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之美 温柔敦厚 诗教
下载PDF
“中和之美”规范下的情与景——论中国古代戏曲导演理论的“意境”观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晓春 陈彩玲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126,共6页
中国传统戏曲,融合了歌舞、文学、武术、杂技、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是一个别具特色、自成体系的综合艺术样式。中华民族注重和谐与平衡、追求统一与完美的审美取向,使中国传统戏曲长期展转流连于奇妙幽远的“中和之美”乐土,出现... 中国传统戏曲,融合了歌舞、文学、武术、杂技、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是一个别具特色、自成体系的综合艺术样式。中华民族注重和谐与平衡、追求统一与完美的审美取向,使中国传统戏曲长期展转流连于奇妙幽远的“中和之美”乐土,出现了众多探讨“以和为美”的戏曲理论文献,而以情与景完美统一的具象要求,来实现“中和之美”的美学精神规范下的和谐统一、均衡稳定,一直是古代戏曲导演领域历久弥新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戏曲 导演理论 意境观 中和之美
下载PDF
《易传》的中和之美与文学精神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庆利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2-135,共4页
《易传》对《易经》的阐释,以"中"为标准推断吉凶,以"和"为宗旨申说易理,以刚柔相济为尚,以刚柔适中为善,以追求崇高与美好为宗旨,以师法自然、生生不息为旨归,并以和融的语言为媒介,充满了中庸和穆的思想,反映了... 《易传》对《易经》的阐释,以"中"为标准推断吉凶,以"和"为宗旨申说易理,以刚柔相济为尚,以刚柔适中为善,以追求崇高与美好为宗旨,以师法自然、生生不息为旨归,并以和融的语言为媒介,充满了中庸和穆的思想,反映了以中和为美的观念,体现出中正和谐的文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和谐思想 刚柔相济 中和之美 文学精神
下载PDF
中国古典舞与“中和之美”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晔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6-117,112,共3页
“中和之美”是我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在情感抒发上反对情之过甚,倡导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反对执其一端,强调不同的、对立的因素参和济成、综合协和,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中国古典舞无论就情感言还是就艺... “中和之美”是我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在情感抒发上反对情之过甚,倡导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反对执其一端,强调不同的、对立的因素参和济成、综合协和,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中国古典舞无论就情感言还是就艺术表现手法言,呈现的都是“中和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 中和之美 和谐
下载PDF
中华文化审美基因初探——在中和之美研究基础上对“中”范畴的理解 被引量:6
8
作者 谢金良 樊高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121-131,共11页
在综述以往关于中和之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结合《周易》《论语》《中庸》等典籍中相关的文本材料,从易学与美学的视角来理解“中”范畴的本源流变。本文认为,《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本源和核心,《周易》学说内蕴的中和之美理... 在综述以往关于中和之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结合《周易》《论语》《中庸》等典籍中相关的文本材料,从易学与美学的视角来理解“中”范畴的本源流变。本文认为,《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本源和核心,《周易》学说内蕴的中和之美理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精髓,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和之美乃是中华审美文化的一大基因;“中”作为哲学与美学范畴,其形成和确定与“和”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在探寻中华审美文化基因的研究过程中,易学与美学研究者们应该对“中和之美”高度重视,并尽快加以认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之美 “中” 文化 基因
下载PDF
论元杂剧悲剧的中和之美 被引量:4
9
作者 虞江芙 《湖北社会科学》 2003年第11期114-115,共2页
元杂剧悲剧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中“中和”的审美特征。在保持悲剧冲突的严肃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以喜衬悲,寓哭于笑,情节结构形成悲喜交集、苦乐相间的格局,使审美感情保持在参差统一的中和状态中;以象征性的圆合模式,在... 元杂剧悲剧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中“中和”的审美特征。在保持悲剧冲突的严肃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以喜衬悲,寓哭于笑,情节结构形成悲喜交集、苦乐相间的格局,使审美感情保持在参差统一的中和状态中;以象征性的圆合模式,在“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之后,象征性地加上一条“亮色的尾巴”,减轻或抑制人们精神上的恐惧和极度哀伤,使悲剧结局带有审美感情上的中和性。达到儒家诗教所倡导的“哀而不伤”的悲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杂剧悲剧 中和之美 哀而不伤 圆合模式
下载PDF
中和之美 诗意栖居——访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设计师、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胡洁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道隆 庞贝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0年第8期8-14,共7页
中国先哲们的“中和之道”,凝聚着几千年来无数的人生经验和思索,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浑然一体”的生存智慧。先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万物是相互依存的,他们不反对改造自然,而强调需遵循自然的生存规律以达到和合万物。跨越1... 中国先哲们的“中和之道”,凝聚着几千年来无数的人生经验和思索,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浑然一体”的生存智慧。先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万物是相互依存的,他们不反对改造自然,而强调需遵循自然的生存规律以达到和合万物。跨越18、19世纪的德国涛人荷尔德林的《在可爱的蓝色中》,因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对其中一句的深刻阐释——“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而闻名遐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园林规划设计 中和之美 诗意栖居 设计师 研究所 北京
下载PDF
和而不同,不同而和——从琵琶演奏看江南丝竹的“中和之美” 被引量:3
11
作者 龚瑛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1-152,共2页
江南丝竹是我国丝竹音乐的重要分支,长期以来,学界对其审美风格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其"支声性复调织体"结构也多有探讨。但对于各声部乐器之间,具体如何配合来表现丝竹织体审美特征的问题,论述尚嫌不够充分。故笔者拟从... 江南丝竹是我国丝竹音乐的重要分支,长期以来,学界对其审美风格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其"支声性复调织体"结构也多有探讨。但对于各声部乐器之间,具体如何配合来表现丝竹织体审美特征的问题,论述尚嫌不够充分。故笔者拟从琵琶声部的演奏为切入点,来具体地审视和分析这一问题,并试图从音乐丈化的角度对江南丝竹的"中和之美"给出一定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丝竹 琵琶 中和之美 点性音形态
下载PDF
从中菜的命名看汉民族文化的中和之美 被引量:6
12
作者 段益民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7-10,共4页
中菜的命名十分复杂。在中菜命名的体系中,大多数菜名构成原料、方法、属性等的多元组合。个别菜名只注重菜名的形式美感,忽略了菜名的语义指代。而确切地运用比喻,将菜名的语义指代和形式美感结合起来,是体现汉民族文化中和之美的重要... 中菜的命名十分复杂。在中菜命名的体系中,大多数菜名构成原料、方法、属性等的多元组合。个别菜名只注重菜名的形式美感,忽略了菜名的语义指代。而确切地运用比喻,将菜名的语义指代和形式美感结合起来,是体现汉民族文化中和之美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菜命名 汉民族史化 中和之美
下载PDF
日常生活的诗意化与意义化:铁凝创作的“中和之美” 被引量:1
13
作者 闫红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0-73,共4页
铁凝以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化和意义化的创造性抒写,实现了对诗化小说叙事传统的继承和超越,是对当下日常生活叙事中诗意消解、意义流失的补救。其极具东方美学风貌的"中和之美"的审美建构,涤荡污秽暴力的美学褊狭,是对当今文学... 铁凝以对日常生活的诗意化和意义化的创造性抒写,实现了对诗化小说叙事传统的继承和超越,是对当下日常生活叙事中诗意消解、意义流失的补救。其极具东方美学风貌的"中和之美"的审美建构,涤荡污秽暴力的美学褊狭,是对当今文学创作中审丑与审美失衡的纠偏。铁凝创作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审美价值提供了当代文学所缺乏的东西,对建构文学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开启了新世纪文学通往艺术审美的回归之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凝创作 诗化小说 中和之美 价值
下载PDF
中和之美:作为一种语言结构意义分析之初探 被引量:2
14
作者 梁玉水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2年第3期69-71,共3页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的美学命题 ,本文通过对“中和”二字之语言、语境意义及语言结构的谨慎考释 ,对“中和之美”提出质疑。倚藉“中”的工具理性意义与“和”的价值理性意义分析 ,求证“中和之美”之“中”的谓词性意义 ;再次探讨...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的美学命题 ,本文通过对“中和”二字之语言、语境意义及语言结构的谨慎考释 ,对“中和之美”提出质疑。倚藉“中”的工具理性意义与“和”的价值理性意义分析 ,求证“中和之美”之“中”的谓词性意义 ;再次探讨“中和之美”,对“中和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命题 中和之美 语言结构 '中' 工具理性 '和' 价值理性
下载PDF
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祖龙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78-82,85,共6页
人文价值取向作为中和之美的意义域长期以来被忽视。作为中国古代以“中”为正确的审美方法 ,以“和”为审美内涵的普遍的和谐观 ,它具有一定的辩证精神和人文色彩 ;它集哲学范畴、审美理想和伦理学目标于一体 ,从而构成其丰富的人学内... 人文价值取向作为中和之美的意义域长期以来被忽视。作为中国古代以“中”为正确的审美方法 ,以“和”为审美内涵的普遍的和谐观 ,它具有一定的辩证精神和人文色彩 ;它集哲学范畴、审美理想和伦理学目标于一体 ,从而构成其丰富的人学内涵。作为一种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 ,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精神 价值取向 现代意义 中国 古代 中和之美
下载PDF
基于“中和之美”的新中式家具设计实践 被引量:3
16
作者 温建良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年第8期42-44,共3页
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青睐新中式家具。如何通过对"中和之美"的解读和应用,连接当下的生活需求进行新中式家具的设计实践,是本文的主要议题。"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审美的核心思想,既蕴涵... 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青睐新中式家具。如何通过对"中和之美"的解读和应用,连接当下的生活需求进行新中式家具的设计实践,是本文的主要议题。"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审美的核心思想,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揭示出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状态,并指引着新中式家具的发展方向,对新中式家具的设计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之美 新中式家具 中式 家具设计
下载PDF
从中国古典戏曲看“中和之美”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奕祯 《当代戏剧》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共3页
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之树上的丰硕果实,是意格独出的戏剧文化样式,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与审美情趣。“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通过古典戏曲这一艺术样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中国戏曲自形成之日起,便置... 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之树上的丰硕果实,是意格独出的戏剧文化样式,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与审美情趣。“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通过古典戏曲这一艺术样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中国戏曲自形成之日起,便置于这种美学思想的指导之下,使中国戏曲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戏剧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戏曲 中和之美 学思想 艺术样式 中国戏曲 中华文化 戏曲艺术 戏剧文化
下载PDF
一个美学的核心范畴——“中和之美”再探 被引量:6
18
作者 牛芙珍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7-12,共6页
“中和之美”范畴来源于儒家“中庸”的哲学思想和以艺求道的方式。在儒家思想的统筹下,“中和之美”成为一个核心范畴,对后世的文艺学美学有着多方面的渗透和巨大的影响。文章就“中和之美”范畴的理论起点、重要性以及对后世文艺学美... “中和之美”范畴来源于儒家“中庸”的哲学思想和以艺求道的方式。在儒家思想的统筹下,“中和之美”成为一个核心范畴,对后世的文艺学美学有着多方面的渗透和巨大的影响。文章就“中和之美”范畴的理论起点、重要性以及对后世文艺学美学的影响进行了论述与评价,提出了个人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中和之美
下载PDF
中锋·中庸·中和之美 被引量:4
19
作者 熊洪斌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3期6-10,29,共6页
中锋是书法中最重要的笔法。其间有技术和艺术的原因,更有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的主导。透过中锋笔法,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整体性与同构性,一以贯之的"道"的无所不在。儒家所倡导的中正平和思想,是"中和"之美的哲学... 中锋是书法中最重要的笔法。其间有技术和艺术的原因,更有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的主导。透过中锋笔法,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整体性与同构性,一以贯之的"道"的无所不在。儒家所倡导的中正平和思想,是"中和"之美的哲学依据。社会内容的制约,历史文化的渗透,哲学观念的统领,使作为"技"的书法获得了"道"的支撑,从而成为非凡的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锋 中庸 中和之美 以技进道
下载PDF
“中和之美”下二胡演奏艺术发展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恋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90-93,共4页
"中和之美"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美学理论,是表现综合美、协调美的一种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在"中和之美"思想的指导下,从继承中华民族音乐传统与借鉴吸收西方音乐文化上... "中和之美"是一种重要的音乐美学理论,是表现综合美、协调美的一种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在"中和之美"思想的指导下,从继承中华民族音乐传统与借鉴吸收西方音乐文化上创新发展民族音乐,使得民族音乐符合潮流的发展趋势,这同时也是"中和之美"思想在民族器乐中最完美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之美 二胡演奏 继承传统 借鉴吸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