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2篇文章
< 1 2 10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部中生代上叠造山系 被引量:1
1
作者 任纪舜 刘建辉 朱俊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3,共12页
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时期两次十分重要的造山运动。由这两次造山运动形成的构造带,既不是陈国达所说的地壳演化第三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一些学者所谓的由板块内部动力产生的陆内(或板内)造山带。它们是在古太平洋动力体系... 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时期两次十分重要的造山运动。由这两次造山运动形成的构造带,既不是陈国达所说的地壳演化第三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一些学者所谓的由板块内部动力产生的陆内(或板内)造山带。它们是在古太平洋动力体系作用下,在中国东部先成大陆地壳之上形成的上叠造山系,过去我们曾称其为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活化)带。中生代时期,在古太平洋动力体系作用下,于俄罗斯东北部—锡霍特阿林—日本—琉球—中国台湾—巴拉望一带形成亚洲东缘造山系,在邻接亚洲东部陆缘的中国东部大陆地壳之上形成中国东部上叠造山系。二者在同一动力体系作用下,同步发展,共同组成亚洲东部太平洋构造域规模宏大的巨型中生代造山系,彻底改变了亚洲东部印支造山前的构造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叠造山带 印支造山旋回 燕山造山旋回 中国东部中生代上叠造山系 太平洋构造域
下载PDF
中国东部木犀科一新种--陈氏女贞
2
作者 谢文远 梅旭东 +2 位作者 刘西 何海荣 陈锋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265-269,共5页
描述了采自中国东部木犀科Oleaceae女贞属Ligustrum L.一新种--陈氏女贞L.chenii W.Y.Xie,X.D.Mei et F.Chen,并附有线描图.新种形态与台湾地区特有种阿里山女贞L.pricei Hayata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或尾... 描述了采自中国东部木犀科Oleaceae女贞属Ligustrum L.一新种--陈氏女贞L.chenii W.Y.Xie,X.D.Mei et F.Chen,并附有线描图.新种形态与台湾地区特有种阿里山女贞L.pricei Hayata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上面中脉隆起,连同侧脉密被微柔毛,叶柄长3~5 mm,密被微柔毛;花序梗长0~1.4 cm,花梗长1.5~2 mm,花萼长1.1~1.6 mm,花冠淡黄绿色,外面有时带紫色,稀白色,花药长约4 mm;果实顶端常具宿存花柱,长1~2 mm,喙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科 陈氏女贞 新种 浙江 中国东部
下载PDF
基于野外观测实验的中国东部湿润区降雨入渗模拟分析——以宁波画龙溪流域为例
3
作者 林芷欣 周才钰 +3 位作者 许有鹏 王强 于志慧 罗爽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2-1101,共10页
本文以中国东部湿润区典型小流域浙江宁波画龙溪为例,将野外原位定点观测与模型模拟分析相结合,建立了HYDRUS-1D土壤水模拟模型,选取2016年9月29日、2016年10月7日典型降雨事件分别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并对2016―2020年不同降雨强度... 本文以中国东部湿润区典型小流域浙江宁波画龙溪为例,将野外原位定点观测与模型模拟分析相结合,建立了HYDRUS-1D土壤水模拟模型,选取2016年9月29日、2016年10月7日典型降雨事件分别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并对2016―2020年不同降雨强度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场次土壤水分入渗开展了观测与模拟,以揭示中国东部湿润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降雨-入渗规律。结果表明:(1)从土壤水分变化过程模拟来看,HYDRUS-1D模型模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具有较高的精度,90%模拟结果的纳什效率系数达到0.80以上。(2)在同等降雨强度下,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下渗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农田、杨梅林、坡耕地、竹林。下渗率受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影响较大,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下渗量随着降雨强度增强而显著增加。(3)土壤下渗量同时也受到降雨历时与前期降雨情况深刻影响。当降雨强度从小雨逐级增加到大暴雨,各土地利用类型下渗量略微增加,但增加量均小于5%。对于历时短、强度高的极端降雨事件,降雨强度超过了下渗强度,形成超渗产流,将出现降雨量大但下渗量反而小的现象。本研究成果可为中国东部湿润区农业生产、三水转化规律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降雨 下渗 HYDRUS-1D模型 中国东部湿润区
下载PDF
基于孢粉数据的白垩纪中国东部地貌解读
4
作者 曲天泉 李素萍 +1 位作者 刘惟庆 陈璐琦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372,共19页
晚中生代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使中国东部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格局。关于白垩纪中国东部是否存在高原或山脉仍存在争议,故对高原或山脉的演化过程、古高程以及其延伸范围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笔者收... 晚中生代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使中国东部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格局。关于白垩纪中国东部是否存在高原或山脉仍存在争议,故对高原或山脉的演化过程、古高程以及其延伸范围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笔者收集了白垩纪中国各地的双气囊花粉和喜干植物花粉的孢粉数据,通过它们百分含量的变化来分析中国东部的古植被演替和古气候演变,为白垩纪中国东部地形地貌的解读提供证据。孢粉分析表明,白垩纪中国大致分为3个气候区:东北地区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暖温带气候区;北方地区为半干旱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过渡区;南方和西藏、新疆地区为炎热干旱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在古气候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孢粉数据对白垩纪中国东部地貌进行解读,结果显示:早白垩世早期中国东北地区存在1个高海拔地貌区;早白垩世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存在1个较高海拔的山脉,范围大致在闽浙地区;晚白垩世早期,中国东部海岸山脉范围达到最大;晚白垩世最晚期至古新世最早期,中国东部山脉逐步垮塌。推测至古新世早期,中国东部山脉基本已经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中国东部 孢粉数据 古气候 古地貌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不同污染环境中气溶胶吸湿性的差异及其成因
5
作者 崔晨 王玉莹 +1 位作者 张睿 吴昊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2-603,共12页
气溶胶吸湿性与其光学性质、活化能力和生命周期等密切相关。本研究基于华北和长三角地区6个典型站点的吸湿性-串联差分电迁移率分析仪观测数据,开展气溶胶吸湿性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华北地区气溶胶吸湿性整体强于长三角地区,不同污染... 气溶胶吸湿性与其光学性质、活化能力和生命周期等密切相关。本研究基于华北和长三角地区6个典型站点的吸湿性-串联差分电迁移率分析仪观测数据,开展气溶胶吸湿性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华北地区气溶胶吸湿性整体强于长三角地区,不同污染环境下粒子混合状态存在明显差别。人为一次排放产生的大量疏水性物质能够削弱气溶胶吸湿性,增强粒子外混程度;而二次生成过程(如光化学反应)产生的强吸湿性物质能够增强气溶胶吸湿性,同时增强粒子内混程度,造成两个地区不同站点间同一模态气溶胶吸湿性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一般情况下,积聚模态粒子吸湿性强于核模态粒子。特别地,受频繁的新粒子生成事件影响,邢台站点的核模态气溶胶也具有较强的吸湿性。以上结果表明,不同污染环境中气溶胶吸湿性存在明显差异,在进行气溶胶吸湿性的模拟实验及研究其对雾霾形成的影响时应注意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吸湿性 H-TDMA 外场观测 中国东部
下载PDF
不同区域海温对中国东部冬季雾日年际变化影响的对比研究
6
作者 岑琦胜 刘鹏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3-1506,共14页
利用观测资料,发现中国东部冬季雾日数明显高于其余月份,且冬季雾日数的气候统计诊断变量分布不均匀,从而可将中国东部分为南、北方两个区域。又根据雾日数变化趋势的强弱,以及南北方间雾日数相关性的特点,可将冬季分为早冬(11-12月)和... 利用观测资料,发现中国东部冬季雾日数明显高于其余月份,且冬季雾日数的气候统计诊断变量分布不均匀,从而可将中国东部分为南、北方两个区域。又根据雾日数变化趋势的强弱,以及南北方间雾日数相关性的特点,可将冬季分为早冬(11-12月)和晚冬(次年1-2月)。通过分析早晚冬时南北方雾日与海表温度的关系发现,在早冬,南北方两区域的雾日都受热带太平洋区域海温显著影响;在晚冬,北方雾日受北大西洋区域海温影响显著,而南方仍受热带太平洋区域海温显著影响。通过分析环流发现,早冬时,热带太平洋区域海温的暖异常,有利于中低纬西太副高显著增强北抬,促使中高纬日本北部上空出现深厚的反气旋异常、西伯利亚高压明显减弱,从而使整个中国东部出现一致的偏南风异常,有利于南北方雾日都增加。在晚冬,热带太平洋对东亚中高纬地区的影响显著减弱,异常偏南风仅能维持在南方,仅使南方雾日偏多,并不能影响北方的雾日变化;而此时北大西洋区域海温暖异常通过波列的作用,对东亚中高纬地区的影响显著,使得北方地区受到异常东南风控制,有利于北太平洋水汽的输送,配合冬季气候态极强的下沉气流,大气层结相对稳定,使得北方地区雾日显著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冬季雾日 海表温度 年际变化
下载PDF
中国东部海区重点盆地演化与中深层油气资源潜力
7
作者 王明健 陈晓辉 +3 位作者 朱晓青 黄龙 李汞 潘军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3,共13页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开拓油气勘探新领域和寻找后备油气基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近些年海洋区域调查实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中国东部海域重点盆地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分析...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开拓油气勘探新领域和寻找后备油气基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近些年海洋区域调查实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中国东部海域重点盆地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各盆地油气成藏要素和成藏条件,并指出有利勘探区域。研究表明:按照盆地发育位置和成因,中国东部海域沉积盆地可划分为2种类型;受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控制,各盆地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历史,发育明显不同的构造和地层特征,进而导致油气成藏要素和成藏模式截然不同;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主要赋存于古近系中上部、新近系下部和前新生界潜山,北黄海盆地勘探重点是东部坳陷中生界,南黄海盆地应以中—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为重点,东海陆架盆地则应兼顾中生界和新生界油气勘探。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东部海域沉积盆地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海区 沉积盆地 油气 成藏 有利勘探区域
下载PDF
基于时空综合分型的El Niňo事件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差异
8
作者 任宏利 刘芊仪 +1 位作者 刘明竑 王润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1-532,共12页
基于1961—2022年中国高分辨率降水格点资料、合成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揭示了时空综合分型得到的生命史较长-异常中心位置偏东的低频-东部(LF-EP)型和生命史较短-异常中心位置偏西的准两年-中部(QB-CP)型El Niňo事件对中国东... 基于1961—2022年中国高分辨率降水格点资料、合成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揭示了时空综合分型得到的生命史较长-异常中心位置偏东的低频-东部(LF-EP)型和生命史较短-异常中心位置偏西的准两年-中部(QB-CP)型El Niňo事件对中国东部降水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LF-EP型事件对降水的影响显著且稳定:自发展年秋季到衰减年夏季长达近4个季节,长江以南区域降水持续地显著偏多,且异常雨带中心自衰减年春季起逐步北抬。QB-CP型事件发生时降水异常特征变化更加复杂多变:发展年夏秋季其空间分布与LF-EP型事件中的特征大致相反,长江以南区域降水整体偏少,冬季开始长江以南逐渐有正异常降水出现,且春季以后异常雨带表现出逐渐南退特征,至衰减年夏季发展为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地区降水异常“正-负-正”分布。进一步通过比较不同类型事件中大尺度水汽输送的差异探讨了其影响不同的可能机制,发现由海温异常纬向位置差异导致的西太平洋区域大气环流直接响应以及衍生模态响应差异是造成中国东部降水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同时,两类时空事件持续性和转相时间的差异也会使得对降水影响的时间尺度出现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ňo 时空综合分型 中国东部降水异常 雨带演变 衍生模态
下载PDF
1961—2022年中国东部高温日数区域差异特征
9
作者 李蕾 吴琼 邓超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24年第2期104-112,共9页
基于1961—2022年5—10月中国东部43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数据,利用相关系数分析方法对华南、长江、黄淮、华北高温区域进行划分,同时采用最小二乘法、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地区区域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以及相关的大气环流特征开... 基于1961—2022年5—10月中国东部43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数据,利用相关系数分析方法对华南、长江、黄淮、华北高温区域进行划分,同时采用最小二乘法、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地区区域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以及相关的大气环流特征开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61—2022年华南、长江、华北地区高温日数呈增加趋势。华南地区高温日数增加趋势最为显著;其高温日开始最早、结束最晚,且存在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迟的趋势;持续性高温事件发生次数最多。长江流域高温日数发生最多,年均达37.94 d;也存在高温日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迟的趋势;其持续性高温事件的持续时间最长。黄淮地区持续性高温事件在6开始8月结束,区域年均高温日数为19.58 d,其增加趋势不显著。华北高温发生时段集中,主要出现在6、7月。华南地区、长江流域的高温日数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和西伸影响显著,黄淮和华北地区则受其上空大陆高压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日数 变化趋势 持续性高温 中国东部
下载PDF
MJO对2020年夏季中国东部持续性降水的维持作用
10
作者 赵起帆 周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7-1172,共16页
本文利用美国NOAA的CMORPH降水和NCEP的CFSv2再分析资料、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数据、Wheeler和Hendon的MJO指数等资料和敏感性数值试验分析了MJO对2020年夏季中国东部持续性降水的影响机制。通过相关、回归、波源分析等方法发现:(1)与... 本文利用美国NOAA的CMORPH降水和NCEP的CFSv2再分析资料、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数据、Wheeler和Hendon的MJO指数等资料和敏感性数值试验分析了MJO对2020年夏季中国东部持续性降水的影响机制。通过相关、回归、波源分析等方法发现:(1)与往年相比,2020年夏季风雨带在我国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时间维持,使得该地区季风降水具有明显的极端性特征;(2)同时,我国东部大气中高层位势高度出现负异常,伴随着水汽辐合和低层大气不稳定,均有利于2020年夏季强降水的维持;(3)2020年夏季MJO活跃于1、2位相,其振幅在10~30天具有显著的周期。MJO在非洲和印度洋产生显著的Rossby波源,该波源激发的波列沿急流传播,造成了我国东部位势高度负异常的维持,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维持;(4)通过敏感性试验进一步验证,MJO的在10~30天的信号有利于在我国东部500 hPa上空形成负的位势高度异常,有利于该区域降水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dden-Julian振荡(MJO) Rossby波源 季风降水 中国东部
下载PDF
CMIP6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评估
11
作者 郑帅 孙博 +1 位作者 李万玲 薛茹帆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48-1461,共14页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年代际变化会对中国东部旱涝情况以及人民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因此了解及预测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尤为重要。第六次国际间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年代际变化会对中国东部旱涝情况以及人民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因此了解及预测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尤为重要。第六次国际间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能够再现出不同尺度的气候要素,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及预测气候要素在未来的变化。那么CMIP6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是怎样的?模拟结果较好或较差的原因是什么?面向上述问题,本文运用CN05.1降水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资料以及30家CMIP6模式历史试验数据评估了CMIP6对1961-2014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1961-2014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发生了两次年代际变化,分别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90年代初,21世纪后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热带海温等气候要素年代际变率的减弱,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不明显。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物理机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热带海温的协同作用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及90年代初的年代际变化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同时加强或减弱,且热带太平洋多个海域的海表温度在上述两次年代际变化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上述变化引起了长江以南地区(18°N-30°N,105°E-122°E)850 hPa及200 hPa风场及散度场的变化,从而导致长江以南地区水汽输送、经向环流以及大气低层稳定度的变化,进而导致长江以南地区降水的年代际变化。选用的30家CMIP6模式虽然能较好地模拟出1961-2014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气候态,但仅有5家CMIP6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及90年代初的两次年代际变化,取得了0.7及以上的泰勒评分,其余模式对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较弱。此外,优选模式集合平均对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及90年代初的两次年代际变化的模拟结果显著优于模式单独模拟结果,这是因为优选模式集合平均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上述两次降水年代际变化前后西太副高、南亚高压的同时增强或减弱以及部分热带太平洋海区的海温变化,进而较好地模拟出了我国东部经向环流的变化,最终能够较好地模拟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夏季降水的空间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非典型大西洋尼诺对中国东部前、后汛期降水的影响
12
作者 杨萌洲 袁潮霞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0-272,共13页
采用1979—2020年共42 a的降水观测和再分析资料,使用多变量EOF、傅立叶滤波、线性回归、T-N波通量等方法,研究了非典型大西洋尼诺(Non-Canonical Atlantic Ni1o,NCA)对中国东部夏季前、后汛期降水的影响及物理机制。结果显示,NCA在前... 采用1979—2020年共42 a的降水观测和再分析资料,使用多变量EOF、傅立叶滤波、线性回归、T-N波通量等方法,研究了非典型大西洋尼诺(Non-Canonical Atlantic Ni1o,NCA)对中国东部夏季前、后汛期降水的影响及物理机制。结果显示,NCA在前汛期引起中国南方降水增加,但在后汛期导致华南沿海地区降水减少而北方降水增加。这是由于在前汛期,NCA的暖海温异常位于热带北大西洋,可通过“风-蒸发-海表温度”正反馈引起拉尼娜,进而激发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其西北侧的异常西南气流有助于将暖湿水汽输送至我国南方,导致前汛期南方降水增加。在后汛期,NCA的暖海温异常南移至赤道大西洋,通过调节沃克环流增强拉尼娜,使得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进一步增强并覆盖华南地区,导致华南降水减少而北方降水增加。此外,与NCA相关的东传罗斯贝波列在前/后汛期位于副热带/中高纬地区,其在我国东部引起的环流异常也有助于NCA在前/后汛期影响我国南/北方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大西洋尼诺(NCA) 中国东部 前、后汛期 降水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区域物流效率评价研究——来自中国东部十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13
作者 黄永福 《商业经济》 2024年第9期46-51,67,共7页
以中国东部十省市物流效率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模型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东部十省市物流效率进行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物流效率整体情况较好,无论是物流产业综合效率还是纯技术效率以及规... 以中国东部十省市物流效率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模型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东部十省市物流效率进行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物流效率整体情况较好,无论是物流产业综合效率还是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东部均值均高于全国均值,但有少数省市其数值低于东部均值还存在提升空间,中西部地区物流效率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正在逐步缩小。综合考虑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研究情况,提出加大物流技术创新开发力度和应用程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物流运作水平和运作效率、深化行业企业及区域协作、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等提高物流效率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DEA模型 Malmquist模型 中国东部十省市 物流效率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生代晚期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构造成矿特征与金-多金属矿田勘查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宝林 吕古贤 +2 位作者 沈晓丽 汤贺军 张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0-519,共10页
中国东部中生代晚期发育伸展构造,诱发强烈的岩浆活动,出现大规模成矿事件。本文将伸展构造核部出露中生代晚期岩浆杂岩、边部出露拆离断层作为主要标志,将多期岩浆侵入形成的变质核杂岩和伸展穹窿均归入中生代晚期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 中国东部中生代晚期发育伸展构造,诱发强烈的岩浆活动,出现大规模成矿事件。本文将伸展构造核部出露中生代晚期岩浆杂岩、边部出露拆离断层作为主要标志,将多期岩浆侵入形成的变质核杂岩和伸展穹窿均归入中生代晚期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构造范畴。前者主要形成深源金-多金属矿床,后者主要形成浅源有色金属矿床。前者主要产于古老变质岩区,后者主要产于古生代沉积-火山岩区。岩浆上侵的诱因,主要与晚中生代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折返机制有关。结合地球物理资料,探讨了岩浆核杂岩的深部控制因素。基于“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岩浆期后热液成矿模式,总结了岩浆热液型贵金属、有色金属矿床的分布规律、成矿条件和找矿标志,提出了中尺度“矿田找矿”的新方向,在辽南、皖北地区预测了有利的隐伏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中生代晚期 岩浆核杂岩隆起-拆离带 构造控矿 隐伏矿田勘查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热异常区深层高温分布特征与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健 方桂 何雨蓓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6-332,共17页
中国东部的东北地热异常区、华北及华东地热异常区、东南丘陵-沿海地热异常区是中国重要的地热资源区,研究其深部地温分布特征与动力学背景对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地热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中国东部自北向南,地热地质条件及热源成因... 中国东部的东北地热异常区、华北及华东地热异常区、东南丘陵-沿海地热异常区是中国重要的地热资源区,研究其深部地温分布特征与动力学背景对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地热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中国东部自北向南,地热地质条件及热源成因各不相同。东北地区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长白山、松辽盆地、二连盆地以及依兰-伊通裂谷地堑,是火山、裂谷地堑、深断裂活动区,其深部热源与地温分布主要与西太平洋现代俯冲板片的岩浆活动有关。华北及华东地区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湾盆地、南华北盆地群、郯庐断裂带的临沂-郯城段以及苏北盆地,是裂谷地堑、活动深断裂、岩溶热储发育区,其深部热源及地温分布主要与青藏高原东向挤出、太平洋俯冲后撤导致的盆地伸展、断陷以及深大断裂带走滑活动有关。东南丘陵-沿海地区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广东中西部、江西中南部以及福建东北部,是火山、岩体放射性高值区,其深部热源及地温分布主要与南海张裂、岩石圈减薄的岩浆活动有关。深部地温及居里面计算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热异常区热流值≥80 mW/m^(2)的点在10 km深度的地温分别为,东北260~360℃,华北及华东270~400℃,东南丘陵-沿海地区260~340℃。在居里温度统一取475℃的条件下,居里面深度分别为:东北14.7~23.7 km,平均20.5 km;华北及华东18.4~26.5 km,平均22.1 km;东南丘陵-沿海地区16.9~24.9 km,平均21.9 km。综合分析认为,中国东部存在3种不同特征的地热资源区:长白山、东营等地,浅层地温高,居里面浅,地幔热源浅;松辽盆地中部的大安-大庆之间、渤中坳陷北侧的唐山等地,浅层地温高,但居里面深,地幔热源深;泉州-漳州之间浅层地温低,但居里面浅,地幔热源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东北地热异常区 华北及华东地热异常区 东南丘陵-沿海地热异常区 深层高温地热资源 居里面
下载PDF
中国东部季风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特征
16
作者 李涛辉 尹鹏飞 +4 位作者 吕爱锋 张文翔 尹继清 熊静 刘永毫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2-69,91,共9页
以中国东部季风区为研究区域、植被气候生产潜力为研究对象,以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公布的气候变化数据库(CRU TS v.4.06)中0.5°×0.5°月尺度时空分辨率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集的气象数据(时间尺度为1981—2021年)、... 以中国东部季风区为研究区域、植被气候生产潜力为研究对象,以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公布的气候变化数据库(CRU TS v.4.06)中0.5°×0.5°月尺度时空分辨率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集的气象数据(时间尺度为1981—2021年)、中山大学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组2013年开发的中国陆地表面土壤数据库的土壤数据为数据源,采用迈阿密模型(Miami)、桑斯威特纪念模型(Thomthwaite Memorial)分析1981—2021年中国东部季风区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特征,采用冗余分析(RDA)法分析植被气候生产潜力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结果表明:过去40a,中国东部季风区气温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蒸散生产潜力的时间演变,均分为2个阶段,气温生产潜力的第Ⅰ阶段为1981—2001年、第Ⅱ阶段为2002—2021年,降水生产潜力的第Ⅰ阶段为1981—2014年、第Ⅱ阶段为2014—2021年,蒸散生产潜力的第Ⅰ阶段为1981—2013年、第Ⅱ阶段为2013—2021年,2个阶段均呈现出生产潜力增加趋势,其中第Ⅱ阶段生产潜力增加幅度显著高于第Ⅰ阶段。气温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和蒸散生产潜力均存在1个22 a的显著周期转变,敏感性分析显示气温和降水均对蒸散生产潜力有显著正相关影响。在空间上,气温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蒸散生产潜力,都呈现出从华南地区往东北地区递减的趋势,且第Ⅱ阶段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增速显著高于第Ⅰ阶段,第Ⅱ阶段增速显著的区域多出现在高值区。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季风区土壤表层理化性质对降水生产潜力、蒸散生产潜力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气温生产潜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季风区 植被气候生产潜力 陆地植被生态系统 土壤理化性质 时空特征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洪庆 程飞飞 +1 位作者 宋红艳 陈明慧 《水利经济》 2023年第5期29-37,98,共10页
以中国东部沿海5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年、2015年、2020年遥感影像分析土地利用格局与变化,基于景观格局评价沿海城市景观生态风险等级。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城市土地利用总体呈现以北耕南林为主的陆域多类型混合区域的宏观格局特征... 以中国东部沿海5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年、2015年、2020年遥感影像分析土地利用格局与变化,基于景观格局评价沿海城市景观生态风险等级。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城市土地利用总体呈现以北耕南林为主的陆域多类型混合区域的宏观格局特征,耕地和林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0.71%和34.47%;2010—2020年东部沿海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为主,耕地面积减少了5769.33 km^(2),建设用地增加了3907.29 km^(2),在临海区、各城市中心周边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较为明显,临海区域(尤其是渤海湾和莱州湾)人工湿地扩增明显,水域面积大幅增加;2010—2020年东部沿海城市生态状况以较低风险为主,较低风险城市数量占总城市数量的64.15%,低风险与中低风险城市数量在上升;沿海城市景观生态风险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以杭州湾为界线,杭州湾以北地区的生态风险高于以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沿海城市 中国东部
下载PDF
基于热带和热带外独立影响途径的中国东部冬季阴天频次的季节预测
18
作者 谭辉 朱志伟 +2 位作者 蒋薇 郝立生 李琳菲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3-697,共15页
本文利用中国东部1078个测站1961~2003年逐日云量数据资料,揭示了中国东部冬季阴天频次主模态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形成的两条独立影响途径,并根据影响机理建立了季节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冬季阴天频次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本文利用中国东部1078个测站1961~2003年逐日云量数据资料,揭示了中国东部冬季阴天频次主模态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形成的两条独立影响途径,并根据影响机理建立了季节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冬季阴天频次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一模态独立且显著,解释了其59%的总方差。该模态基本呈现空间一致型的分布,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率特征。当该模态为正位相时,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存在显著的大尺度反气旋环流异常,其西侧异常偏南风能够将热带海洋的水汽输送至中国东部地区,导致该地区阴天频次增多。(2)前期8月和9月北太平洋副热带持续性海温异常的纬向偶极型分布(NPD)和副热带北大西洋海平面气压9至11月的短期变化(LPA)是该模态的两个主要驱动因子。当NPD中的西极为冷异常时,在局地低层气旋性异常环流的作用下冷海温异常向南平流,发展至热带西太平洋。而当热带西太平洋冷海温异常形成后,皮耶克里斯反馈作用能够发展和维持太平洋“西冷东暖”海表温度异常分布。“西冷东暖”的海表温度异常导致的热带纬向偶极型对流异常能够进一步激发北太平洋“北正南负”的偶极型高度场异常。北部反气旋异常西侧的偏南风有利于水汽输送至中国东部,从而导致阴天频次增多;LPA主要反映的是中高纬准定常罗斯贝波列由秋季至冬季的迅速转变。当副热带北大西洋海表面气压在前秋由正转负时,罗斯贝波列在东北亚上空冬季形成准正压的异常反气旋,其西侧偏南风异常同样能够导致中国东部阴天频次增多。(3)依据以上热带和热带外的两条独立影响机理途径,我们建立了具有物理意义的季节预测模型,利用2004~2013年间数据进行独立预测获得良好预测效果,可供业务预测部门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冬季阴天频次 热带和热带外影响 季节预测
下载PDF
中国东部爵床科一个新记录种
19
作者 叶鹏程 刘兴剑 +1 位作者 赵晓 武建勇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3年第4期93-96,共4页
报道了浙江省发现的爵床科(Acanthaceae)马蓝属(Strobilanthes Blume)新记录植物——奇瓣马蓝(Strobi⁃lanthes cognata Benoist)。至此,浙江省记录到的马蓝属植物增加至8种。奇瓣马蓝分布于中国中西部(湖北、湖南、贵州),在浙江省为新记... 报道了浙江省发现的爵床科(Acanthaceae)马蓝属(Strobilanthes Blume)新记录植物——奇瓣马蓝(Strobi⁃lanthes cognata Benoist)。至此,浙江省记录到的马蓝属植物增加至8种。奇瓣马蓝分布于中国中西部(湖北、湖南、贵州),在浙江省为新记录,且是该物种在中国最东端以及海拔最低的分布记录。该发现为进一步丰富和补充浙江省野生植物资源物种多样性提供了宝贵资料。凭证标本保存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N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爵床科 中国东部 新记录 马蓝属 浙江省
下载PDF
基于海洋温度分布模态最优组合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预测研究
20
作者 吴荣 陈星宜 +1 位作者 牛旭东 党张利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391-396,402,共7页
通过EOF-CCA方法,以热带太平洋5月海洋表面温度为预测因子,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进行预测研究.首先,通过热带太平洋5月海洋表面温度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前15个EOF模态进行CCA分析,对不同个数CCA模态,对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交叉检验.然后,... 通过EOF-CCA方法,以热带太平洋5月海洋表面温度为预测因子,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进行预测研究.首先,通过热带太平洋5月海洋表面温度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前15个EOF模态进行CCA分析,对不同个数CCA模态,对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交叉检验.然后,通过交叉检验的技巧评分对所建预测模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5月热带太平洋表面温度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有密切的联系,前7个CCA模态比15个CCA模态建立的中国东部夏季降水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好,且前7个CCA模态建立的降水预测模型对长江流域的预测效果较好,1966—2015年长江流域区域夏季平均降水的预测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夏季降水预测 EOF-CCA 交叉检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