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国乡土文学英译路径探析:以莫言与贾平凹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冯正斌 汪学冰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50-58,共9页
作为中国乡土文学的集大成者,莫言与贾平凹创作体量相当,所获荣誉相近,国内影响力难分伯仲,然就中长篇小说英译情况而言,二者在英译作品数量及译介效果方面相去甚远。莫言小说在译者、出版社及作家等的共同努力之下得以有效推介,而贾平... 作为中国乡土文学的集大成者,莫言与贾平凹创作体量相当,所获荣誉相近,国内影响力难分伯仲,然就中长篇小说英译情况而言,二者在英译作品数量及译介效果方面相去甚远。莫言小说在译者、出版社及作家等的共同努力之下得以有效推介,而贾平凹小说却因创作手法、译者模式、传播途径以及读者定位的不足尚未取得良好传播实绩。系统梳理莫言与贾平凹中长篇小说英译活动的差异,并借鉴传播学相关概念,可以构建中国乡土文学的英译传播路径,助力中国乡土文学“走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乡土文学 英译 莫言 贾平凹 传播学
下载PDF
当代中国乡土文学在英语国家的翻译和接受——以莫言与贾平凹为例
2
作者 陈雨欣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10期779-784,共6页
莫言和贾平凹均为我国乡土文学领域的璀璨之星,他们在创作成就和所获荣誉方面难分伯仲,国内影响力也几乎等同。然而,在中长篇小说的英文翻译领域,本文研究发现,莫言的小说在翻译数量、出版时间跨度、再版次数以及读者接受度方面都优于... 莫言和贾平凹均为我国乡土文学领域的璀璨之星,他们在创作成就和所获荣誉方面难分伯仲,国内影响力也几乎等同。然而,在中长篇小说的英文翻译领域,本文研究发现,莫言的小说在翻译数量、出版时间跨度、再版次数以及读者接受度方面都优于贾平凹,这与他们的创作手法、翻译模式、传播渠道和读者定位等因素密切相关。莫言的作品更具国际性,叙事技巧丰富,主题深刻,并得到了稳定的译者团队和成熟的出版商支持,从而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贾平凹的作品则略显小众,翻译模式和传播渠道相对薄弱,读者定位不够清晰,导致其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度有待提高。本文深入分析莫言与贾平凹作品英译的差异,以期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国际化传播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As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of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Mo Yan and Jia Pingwa have achieved comparable success in their creative endeavors and received similar honors, yielding substantial domestic influence. 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ir novel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Mo Yan’s novels have been more successful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translations, publication span, reprint rate, and reader acceptance compared to Jia Pingwa’s works. This difference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ir artistic styles, translation models, dissemination channels, and reader positioning. Mo Yan’s works are more international in style, featuring rich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profound themes. He has benefited from a stable team of translators and established publishers, contributing to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In contrast, Jia Pingwa’s works are more niche, with weaker translation models and dissemination channels, and unclear reader positioning, resulting in limited acceptance in the anglophone world.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Mo Yan’s and Jia Pingwa’s works, with the aim of exploring an effective path for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乡土文学 翻译与接受 莫言 贾平凹
下载PDF
开掘中国乡土文学的宝藏——序《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流变论》 被引量:2
3
作者 刘赤符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10-111,共2页
我不是研究现当代文学的,也没有研究过乡土文学,因此对"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这样一个课题实在说不出什么来;但我又是喜爱现当代文学的,也很喜爱乡土文学,因此当夏子把厚厚的一本<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流变论>放在我面前时... 我不是研究现当代文学的,也没有研究过乡土文学,因此对"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这样一个课题实在说不出什么来;但我又是喜爱现当代文学的,也很喜爱乡土文学,因此当夏子把厚厚的一本<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流变论>放在我面前时,我不由产生了一种阅读的渴望--因为它正是我很长时间所想了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乡土文学 《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流变论》
下载PDF
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乡土文学写作
4
作者 张旭东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48-50,共3页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乡土文学更是面临严峻挑战.资本的无孔不入和消费主义、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人文学科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倾诉欲望、书写城市自...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乡土文学更是面临严峻挑战.资本的无孔不入和消费主义、读图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人文学科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倾诉欲望、书写城市自然也成了这个时代文学写作的主题."乡土文学"的创作,在整个20世纪可以说实绩斐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也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作家,但在崭新的"全球化"语境下,乡土文学却逐渐变得失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这种困境体现在两方面:一天受大气候、大环境的影响,乡土文学受到读者的冷遇;另一就是作家们和正在变化中的乡村是隔膜的,写不出真正反映农村变革的好作品.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并不意味着乡土文学已没了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关键是,作家们要顺应时代,不断调整自己,寻求乡土文学创作更广阔的空间,以全新的文学品格来应对挑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语境 中国乡土文学 新空间
下载PDF
关联理论视角下中国乡土文学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以莫言小说《生死疲劳》及其英译本为例
5
作者 吴婷婷 方娇娇 戴瑞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第6期53-53,共1页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乡土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生死疲劳》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蕴含丰富的文化负载词,这些文化负载词具有浓厚的乡土性和鲜明的地域色彩,从关联理论视角探讨这些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能够帮助其他...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乡土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生死疲劳》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作,蕴含丰富的文化负载词,这些文化负载词具有浓厚的乡土性和鲜明的地域色彩,从关联理论视角探讨这些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能够帮助其他国家的人了解中国别有一番风味的乡土社会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理论 中国乡土文学 文化负载词 翻译
下载PDF
作为批评概念的“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
6
作者 王再兴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6期169-179,共11页
批评实践中的"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概念,长久以来显得粗略和本质化;它应该表现出来的历史化底蕴和内在肌理,也一直显得模糊不定。这一概念的诸多义项,实际上都植根在文学史的遗留论域,阐释的概念、资源和结构,以及叙述的混... 批评实践中的"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概念,长久以来显得粗略和本质化;它应该表现出来的历史化底蕴和内在肌理,也一直显得模糊不定。这一概念的诸多义项,实际上都植根在文学史的遗留论域,阐释的概念、资源和结构,以及叙述的混沌与罅隙等所构成的互文系统中:"20世纪"已经具有了区别于传统"时间"的内质、结构、特征和意义;处在阐释方法、独特性空间和知识装置等层面中的"中国",也让我们在整体化地运用这一概念时充满了犹疑;"乡土"的复杂面向,则不仅包括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内容,还包括典型的阐释难题。这些都在"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叙述和批评中留下了广泛的征候。我们就此提出"研究‘乡土文学’,将思何为"的自我警醒,或许并不是多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乡土文学 批评实践 历史化 概念肌理 阐释难题
下载PDF
对中国乡土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考之一
7
作者 张志忠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39,共7页
百年中国乡土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研究成果颇丰。从五四新文学的开创者鲁迅对于绍兴水乡的精深刻镂,到当下的“新山乡巨变”的创作倡引,其中的源流与脉络,经过众多学人的梳理与评述。但是,以此为前提而凝练生成为系统... 百年中国乡土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研究成果颇丰。从五四新文学的开创者鲁迅对于绍兴水乡的精深刻镂,到当下的“新山乡巨变”的创作倡引,其中的源流与脉络,经过众多学人的梳理与评述。但是,以此为前提而凝练生成为系统性、有深度的乡土文学理论建构,有待吾侪继续努力。文学史研究者多注重实证的作家作品研究,对理论建设的命题有所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理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五四新文学 山乡巨变 作家作品研究 中国乡土文学 开创者 研究成果
原文传递
土地伦理·精神漂泊·自由向往——论中国台湾后乡土文学中“人与乡土”关系的三种表现模式
8
作者 吴鵾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2-39,共8页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以及土地变革的深入开展,中国台湾的乡土时空已变为资本累积的场域,土地成为逐利的载体或手段。“工具理性”的侵入造成了人的思维混乱和精神困扰,人与乡土之间原本质朴亲密的关系也沦为资本收编的对象。这种“关系...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以及土地变革的深入开展,中国台湾的乡土时空已变为资本累积的场域,土地成为逐利的载体或手段。“工具理性”的侵入造成了人的思维混乱和精神困扰,人与乡土之间原本质朴亲密的关系也沦为资本收编的对象。这种“关系”的异变,成为中国台湾后乡土文学关注的焦点,后乡土文学以“土地伦理”“精神漂泊”“自由向往”三种关系模式的书写对此进行了探索。无论是人与乡土的健康互动,还是人对乡土的返而又舍,抑或人对乡土的翻转改写,都指向知识分子内心的焦虑与救赎期望。后乡土文学不再是对现实的客观再现或简单描摹,而是对人的内在生命的真正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伦理 精神漂泊 自由向往 人与乡土 中国台湾后乡土文学
下载PDF
翻译策略下乡土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改写--以葛译《檀香刑》为例
9
作者 姜乐 余樟亚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1期102-105,共4页
葛译《檀香刑》展现了中国乡土文学的重新创作和改写,成为海外翻译传播的成功典范。试以此为例,探讨葛浩文对原作翻译的动态处理。研究发现,葛浩文对文化负载词进行了成功的改写,但也存在着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现象,前者在一定程度上促... 葛译《檀香刑》展现了中国乡土文学的重新创作和改写,成为海外翻译传播的成功典范。试以此为例,探讨葛浩文对原作翻译的动态处理。研究发现,葛浩文对文化负载词进行了成功的改写,但也存在着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现象,前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乡土文学的传播,后者则呈现出翻译过程中忠实性与创造性平衡的挑战,如何在翻译中实现二者平衡,是当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檀香刑》 葛浩文 中国乡土文学 创造性改写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以葛浩文译《红高粱家族》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菲菲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90-92,共3页
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因其独特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在海外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如何将承载着这些乡土气息的文化负载词用英语表达出来成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翻译的难点。本文以葛浩文所译的莫言作品《红高粱家族》为... 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因其独特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在海外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如何将承载着这些乡土气息的文化负载词用英语表达出来成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翻译的难点。本文以葛浩文所译的莫言作品《红高粱家族》为例,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对其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进行研究,试图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文化负载词海外译介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负载词 功能翻译理论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 《红高粱家族》
下载PDF
中国乡土文学在日本的译介模式探析——以阎连科小说《受活》为例
11
作者 黄邦莉 《汉字文化》 2020年第24期140-142,共3页
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乡土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分支,其作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含有大量的乡土语言,在风俗和地方色彩上极具特色,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受到... 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乡土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分支,其作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含有大量的乡土语言,在风俗和地方色彩上极具特色,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阎连科小说《受活》在日本的译介为例,从译介的主体、内容、途径、受众以及效果这五个方面考察其传播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该作品在日本的译介模式,对推动中国乡土文学"走进"日本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乡土文学 译介模式 阎连科 《受活》
原文传递
以生态作为方法:中国台湾乡土文学中的环境意识和人地关系
12
作者 赖清波 《华文文学》 2023年第2期5-14,共10页
1960年代以降,被归类为中国台湾乡土作家的黄春明、陈映真、洪醒夫、王拓等的作品对人与土地/自然关系的思考主要着眼于底层阶级(渔民、农民、劳工)为解决生计问题与大自然的惨烈斗争,透过乡间小人物的悲欢喜乐表达了乡村在现代化、工... 1960年代以降,被归类为中国台湾乡土作家的黄春明、陈映真、洪醒夫、王拓等的作品对人与土地/自然关系的思考主要着眼于底层阶级(渔民、农民、劳工)为解决生计问题与大自然的惨烈斗争,透过乡间小人物的悲欢喜乐表达了乡村在现代化、工业化、资本主义冲击下的环境倾颓、今昔的环境变迁,乃至人与动物/自然命运共同体的情感,在在体现了素民的环境伦理关怀。如果把乡土文学放在环境运动的脉络来看,这种对人地关系的思考为自然生态文学/生态批评论述提供了另类的思想资源,一种可亲的、从土地和社会生发出来的素民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台湾乡土文学 环境伦理 人地关系 生态
下载PDF
乡土文学语言翻译的认知理据分析
13
作者 刘秀娟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8年第8期55-56,共2页
对中国乡土文学的海外译介多年以来都是国际文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这不仅是因为中国乡土语言的多元化特征,还涉及到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认知模式上的制约、识解和转换过程。本文提出了乡土文学语言翻译的基本范围与课题研究思路,并对... 对中国乡土文学的海外译介多年以来都是国际文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这不仅是因为中国乡土语言的多元化特征,还涉及到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认知模式上的制约、识解和转换过程。本文提出了乡土文学语言翻译的基本范围与课题研究思路,并对它的多重认知理据进行了深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乡土文学语言 范围 维度识解 转换
下载PDF
论90年代四种乡土小说成因
14
作者 周礼红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64-67,共4页
9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大致分为四种范型,我们试图从城市化意义的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整合、"人文精神"的反思和现实主义冲击波来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中国乡土文学 进城乡土小说 历史乡土小说 理想乡土小说 现实乡土小说
下载PDF
中国首届乡土文学创作论坛 中国首届乡土文学创作论坛暨中国′2007乡土文学征文启事
15
《短小说》 2007年第7期79-79,共1页
一、征文主题:1、表现全国农村各地三个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人生喜怒哀乐;2、对中国乡土文学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研究论述。二、征文要求:1、倡导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一般以1500字至3000字为宜,最长不要超过5000字,论坛文章一般在3000字左右... 一、征文主题:1、表现全国农村各地三个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人生喜怒哀乐;2、对中国乡土文学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研究论述。二、征文要求:1、倡导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一般以1500字至3000字为宜,最长不要超过5000字,论坛文章一般在3000字左右;已发表的作品可直接参评。2、文体不限,免收参赛费用;3、全国各地作者均可投稿,应征作品需提供作者的照片,并注明作者的单位、职务、详细通讯地址、邮编和联系电话;4、活动组委会收到应征作品后,立即编号,送专家初评,获得复评资格的作品,即寄发入选通知;5、请各地作协、文联代为组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创作 中国乡土文学
原文传递
主持人按语
16
作者 杨国伟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31-31,共1页
故乡是什么?在人们心中,它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自己的生长之地,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日夜思念却又回不去的地方,由此便产生了某种乡愁。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表达乡愁的途径也许就是一杯酒、一个仰望抑或一通电话。但对于作家来说,乡愁的... 故乡是什么?在人们心中,它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自己的生长之地,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日夜思念却又回不去的地方,由此便产生了某种乡愁。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表达乡愁的途径也许就是一杯酒、一个仰望抑或一通电话。但对于作家来说,乡愁的产生也许就是一部经典的产生。在百年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故乡就这样给作家带来了极大的叙事便利和丰富的写作资源,百年中国乡土文学就是这样被建构起来的。在城市中落脚多年的广西作家凡一平,不免也存在这种乡愁,于是他说:“上岭,是我生命中最亲切的土地,更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和宝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发展史 凡一平 广西作家 乡愁 文学创作 一杯酒 写作资源 中国乡土文学
下载PDF
时代的喻象及其精神样本——论乔叶长篇小说《宝水》兼谈新乡土叙事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攀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0-135,共6页
一“新乡土叙事”或说“新乡土文学”是近年来学界讨论较为热烈的命题,因其直接对应着当代中国尤其是新时代以来的山乡巨变,成为此一时代重要的文化和精神样本。本人曾在探讨此一话题时,对何谓“新乡土”及其所展露的历史新义进行过界定... 一“新乡土叙事”或说“新乡土文学”是近年来学界讨论较为热烈的命题,因其直接对应着当代中国尤其是新时代以来的山乡巨变,成为此一时代重要的文化和精神样本。本人曾在探讨此一话题时,对何谓“新乡土”及其所展露的历史新义进行过界定:“‘新乡土叙事’脱胎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乡土文学的多元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叙事 喻象 山乡巨变 乡土文学 中国乡土文学 长篇小说 20世纪90年代
原文传递
破碎的与完整的,隐秘的与日常的——罗伟章“三史”中的乡村书写与乡村问题
18
作者 周维东 《阿来研究》 2023年第1期10-17,共8页
罗伟章的“三史”(《寂静史》《声音史》《隐秘史》)构成了乡村历史书写的新样态,它摒弃了乡村书写中惯有的“启蒙”“革命”和“牧歌”模式,以“寂静”“声音”“隐秘”等具有碎片化特征的元素,考察当代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激发读者... 罗伟章的“三史”(《寂静史》《声音史》《隐秘史》)构成了乡村历史书写的新样态,它摒弃了乡村书写中惯有的“启蒙”“革命”和“牧歌”模式,以“寂静”“声音”“隐秘”等具有碎片化特征的元素,考察当代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激发读者重新思考“乡村”的意义。罗伟章“三史”的乡村书写,首先针对当下中国的乡村问题,同时对中国乡土文学传统提出了挑战。其中,中国乡村社会的完整性和日常性,是理解罗伟章乡村题材小说需要正视的问题,也是考察其文学史价值的入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书写 罗伟章 历史书写 乡村题材小说 中国乡村社会 日常性 文学史价值 中国乡土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