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科学的特点及其文化基因初探 被引量:12
1
作者 钱兆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5-30,共6页
科学是一种文化,不同的文化土壤会孕育出不同的科学形态。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中西方科学之间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传统科学的主要特点是:偏重于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偏重于经验总结,偏重于实用,偏重于用直觉和意会的... 科学是一种文化,不同的文化土壤会孕育出不同的科学形态。由于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中西方科学之间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传统科学的主要特点是:偏重于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偏重于经验总结,偏重于实用,偏重于用直觉和意会的方式理解问题,不重视对知识的检验和论证。这些特点与其传统的文化基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中国传统科学 文化基因
下载PDF
中国传统科学与西方现代科学范式的融合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红兵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68-171,共4页
从近代科学范式向复杂性科学范式转型以及复杂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相似点两方面,探讨了当代中西方科学走向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 科学范式 中国传统科学 复杂性科学 西方现代科学
下载PDF
中国传统科学范式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曙华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1-8,共8页
中国传统科学研究模型及其体系具有“形而中”的性质 ,形而中既非道 ,也非器 ,而是象。象乃道的隐性显现 ,乃器的直接生成之源。依此观之 ,西方传统科学属于以“心物二分”为前提而产生的原子论为基础的构成论研究传统 ,可谓“机械式”... 中国传统科学研究模型及其体系具有“形而中”的性质 ,形而中既非道 ,也非器 ,而是象。象乃道的隐性显现 ,乃器的直接生成之源。依此观之 ,西方传统科学属于以“心物二分”为前提而产生的原子论为基础的构成论研究传统 ,可谓“机械式”的“器物学” ,长于分析和机械制造 ;而中国传统科学属于以“心物合一”为前提而产生的“气象学”为基础的生成论的研究传统 ,长于对生命和整体的把握。二者是彼此独立的两大科学传统。中国传统科学在近代的命运 ,不是被证伪 ,而是被打败。世界未来科学的发展 ,将取决于中西两大科学传统的会通与互补。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的存在价值及其地位作出恰当的评价 ,才能在中国文化现代发展中摆正中国传统科学的位置 ,才能在世界文化和世界科学的未来发展中 ,做出中华民族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科学 研究范式 西方传统科学 形而上 形而中 形而下 器物学 气象学 生成论 阴阳五行模型 学科体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科学内在价值的现代审视
4
作者 黎康 王一平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58-63,共6页
古代中国早在秦汉之际就已初步建立起天文、算术、农学和医学四大学科体系,并在不断演进和嬗变中逐渐形成了以生成论自然观为基础和以整体论模型化为特征的科学传统。于众多领域内有着世界性独特贡献的中国传统科学,在自然记录、科学方... 古代中国早在秦汉之际就已初步建立起天文、算术、农学和医学四大学科体系,并在不断演进和嬗变中逐渐形成了以生成论自然观为基础和以整体论模型化为特征的科学传统。于众多领域内有着世界性独特贡献的中国传统科学,在自然记录、科学方法与思维取向等层面对当代科技前沿的探索与创新仍然具有极其重要而深刻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对于中国传统科学的内在价值,必须以世界眼光和现代意识加以审视,并通过合理而有效的"互释重构"与"综合创新",使本土思想成为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鲜活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科学 内在价值 现代审视 创新
下载PDF
论哈丁的科学文化哲学思想——兼论对中国传统科学的解读
5
作者 朱勤 关丽丽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79-184,共6页
哈丁的后殖民科学文化哲学从非欧洲的"立场认识论"对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科学提出了批判,提出任何科学都是"地方性知识",力图描绘一种多元文化的科学。同时,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认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 哈丁的后殖民科学文化哲学从非欧洲的"立场认识论"对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科学提出了批判,提出任何科学都是"地方性知识",力图描绘一种多元文化的科学。同时,后殖民主义理论对认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丁 后殖民主义 科学文化哲学 中国传统科学
下载PDF
中国传统科学观的特殊品格及当代科技价值
6
作者 张俊芳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4,共4页
以"天人调谐"、"天人合一"为实质和核心的中国传统科学观,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在对事物的观察、研究中,注重事物的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和统一性;要求科学活动注重人伦,强调"... 以"天人调谐"、"天人合一"为实质和核心的中国传统科学观,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在对事物的观察、研究中,注重事物的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和统一性;要求科学活动注重人伦,强调"人和",严明纪律,崇尚集体协作;尤为强调科技发明和科学成果要"经世致用",以实用为最高准则。这种科学观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表现出中国传统科学观的独特品格,不仅曾引导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走向世界,指导中国近代科技走出低谷,而且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整体化、社会化趋势相一致,能够成为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科学 特殊品格 科技价值
下载PDF
浅论中国传统科学的物质体系
7
作者 赵斌 《河南中医》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252-254,共3页
根据《周易》解释,世界任何事物都由阴质阳质及其冲气合和所构成,即元气。阴阳即元气,它同时含有'极大'、'极小'的双向内容。'极大'则为太虚,'极小'在于万物各体中不易用肉眼检出的单体。限于当时生产... 根据《周易》解释,世界任何事物都由阴质阳质及其冲气合和所构成,即元气。阴阳即元气,它同时含有'极大'、'极小'的双向内容。'极大'则为太虚,'极小'在于万物各体中不易用肉眼检出的单体。限于当时生产水平的低下,人们无法精确掌握'极大'、'极小'两极端的物质领域,但先贤们都遵循取类比象和远近合取方法,依然认识了世界总图和其中道理。所以,中国传统科学的物质体系,上则广罗宇宙,下及微观离子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气 阴阳 中国传统科学 物质体系
下载PDF
弘扬中华民族科学思想——评《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史论》
8
作者 丽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133-134,共2页
郭金彬的新著《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史论》最近由知识出版社出版。此书是作者研究中国科学思想史的一部力作,她与《中国科学百年风云——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想史论》“相互表里”,二书“实堪称是绝好的一对姐妹篇”。这二部书都有著名数学家... 郭金彬的新著《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史论》最近由知识出版社出版。此书是作者研究中国科学思想史的一部力作,她与《中国科学百年风云——中国近现代科学思想史论》“相互表里”,二书“实堪称是绝好的一对姐妹篇”。这二部书都有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题签,著名科学史家杜石然先生作序。出版后,得到学术界广泛好评。 《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史论》共39.5万字,全书分三个部分。其上编为传统学科体系中的科学思想,下编为传统科学思想个例研究,还有一个附录: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史料概述。作者不仅论述了中国传统学科产生和发展的思想依据、思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科学 思想史论 传统科学思想 近现代科学 华民族 中国科学 学科体系 科学思想史研究 生物地球化学找矿 科学体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历史总结和理论省思——读《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嬗变》
9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7年第1期123-124,共2页
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历史总结和理论省思——读《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嬗变》朱在以分析的、原子论的科学方法为核心的西方科学主义思潮主宰着现代社会的情况下,如何深刻地认识和科学地总结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成就,从而为我们今天努力... 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历史总结和理论省思——读《中国传统科学方法的嬗变》朱在以分析的、原子论的科学方法为核心的西方科学主义思潮主宰着现代社会的情况下,如何深刻地认识和科学地总结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成就,从而为我们今天努力追求的现代化事业提供借鉴,这无疑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方法 中国传统 历史总结 科学方法论 逻辑分析方法 中国传统科学 中国古代 和理论 明清之际 阴阳互补
下载PDF
意象、联想与体用关连——中国传统科学文明的思维特点
10
作者 闵龙昌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49-53,58,共6页
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指出,在古代,科学还处于襁褓时期,它所使用的是各民族的自然语言,因而是人类学家所说的“属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的特有的科学,称之为民族的科学。”它是在世界统一的现代科学技术文明诞生之前所形成的、隶属于各民... 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指出,在古代,科学还处于襁褓时期,它所使用的是各民族的自然语言,因而是人类学家所说的“属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的特有的科学,称之为民族的科学。”它是在世界统一的现代科学技术文明诞生之前所形成的、隶属于各民族的独特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独特的科学文明。 自然的民族的语言是民族科学的外在形式,而这种形式,反过来对于民族的思维方式,从而对于民族的科学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从语言的分析入手,也是了解古代科学思维特点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文明 思维特点 中国传统文明 热力学分析 动力学分析 中国传统科学 意象联想 体用 中国传统思维 思维方式
下载PDF
浅论十六世纪前的中国传统科学
11
作者 胡幸福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5期84-87,共4页
浅论十六世纪前的中国传统科学胡幸福中国的传统科学技术是自16世纪才由盛而衰的。在此之前整个漫长的中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曾远远超过西方,创造了不可胜数的世界第一,写下了世界科技史上辉煌的篇章,为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作出了... 浅论十六世纪前的中国传统科学胡幸福中国的传统科学技术是自16世纪才由盛而衰的。在此之前整个漫长的中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曾远远超过西方,创造了不可胜数的世界第一,写下了世界科技史上辉煌的篇章,为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对其丰硕成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世纪前 中国传统科学 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科技 李约瑟 中国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 文艺复兴 纺织业 郭守敬
下载PDF
王船山: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近代科学精神的冲突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亚宗 《船山学刊》 CSSCI 1992年第1期10-23,共14页
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激烈变化的时期。早期启蒙思潮的兴起,西方科学文化的东渐,
关键词 王船山 传统哲学思想 思问录 近代科学 阴阳二气 张子正蒙注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科学 卦气 政治局势
下载PDF
《博物志》对推进中国传统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13
作者 陈玲 许晓东 《宏德学刊》 2023年第1期239-249,共11页
《博物志》是晋代张华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该书鲜明地反映出中国古代研究自然哲学的一种知识形态。《博物志》充分展示了魏晋时期天文、数学、农学、物理、化学的前科学知识,这种知识形态对推进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博物志 中国传统科学 前知识形态
原文传递
竺可桢:开发中国科学传统现代科技创新功能的奠基人——庆祝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50周年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正海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7-13,共7页
竺可桢是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领导人之一,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在历史气候学、历史天文学、历史地震学、中国自然科学史等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创办了"... 竺可桢是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领导人之一,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他在历史气候学、历史天文学、历史地震学、中国自然科学史等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创办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使我国的自然国学研究走上了建制化的道路。在他的身上具有很崇高的科学精神,但他是人不是神,他的学术研究不可能摆脱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他曾提出过"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观点,这是一种过分把西方近代科学中的实验基础本质化的观念。另外,西方科学的还原论思维特点,也限制了他对中国古代科学体系能够作出更高的认识。他奠基、开创和领导的"发掘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事业,其宗旨不是为了传统而研究传统,更大的目的是古为今用,即开发中国科学传统的现代科技创新功能,这种开拓性贡献是无人能比的。为了继承他的精神,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在保持几十年来的分科传统的同时,还要开拓综合性研究,以发掘中国传统科学中的宝贵矿藏,促进和实现全人类的现代科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竺可桢 中国科学传统 现代科学创新 中国科学事业
下载PDF
中国传统科学的核心理念
15
《新华文摘》 2010年第4期168-168,共1页
谷兴荣、姚启明、何哲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6期撰文说,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理念是五行、阴阳、天人感应、格物致知等。这四大理念是各学科的核心理念。阴阳五行理念贯穿于各门科学之中,这两个基本概念是各门科学的... 谷兴荣、姚启明、何哲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6期撰文说,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理念是五行、阴阳、天人感应、格物致知等。这四大理念是各学科的核心理念。阴阳五行理念贯穿于各门科学之中,这两个基本概念是各门科学的理论基石。五行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阴阳是世间万物的基本类别与运动发展机制。历朝历代对五行阴阳学说不断从概念上发掘扩展,少有质疑,少有另辟蹊径地对事物运动发展机制的其他观点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科学 心理 阴阳五行 社会科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科学 运动发展 科学的理论
原文传递
把中国人的名字写进科学史——关于中国科学传统的思考
16
作者 董光璧 《前进论坛》 1999年第8期35-37,共3页
关键词 科学传统 科学 生成论 中国古代科学 构成论 中国传统科学 近现代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科学 诺贝尔奖
下载PDF
渗透逻辑是中国传统辩证思维逻辑科学化的成果——兼论辩证逻辑研究的两个方向
17
作者 柳昌清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第2期31-33,共3页
辩证逻辑研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现代逻辑(数理逻辑)的辩证化;另一个是中国传统辩证思维逻辑的现代化、科学化。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逻辑只能算是"前辩证逻辑"或"准辩证逻辑"。要将其提升为科学,需从到辩证思维实际... 辩证逻辑研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现代逻辑(数理逻辑)的辩证化;另一个是中国传统辩证思维逻辑的现代化、科学化。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逻辑只能算是"前辩证逻辑"或"准辩证逻辑"。要将其提升为科学,需从到辩证思维实际中抽取辩证思维形式的基础工作做起。渗透逻辑正是沿着科学抽象与实际应用良性互动的道路,创立了中国现代的逻辑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理逻辑辩证化 中国传统辩证思维逻辑科学 渗透逻辑
下载PDF
中国科学文化必将复兴——科技史学家访谈录之五 被引量:2
18
作者 万辅彬 朱清时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2-7,共6页
朱清时院士认为,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一些精粹内容将要复兴,这是大势所趋.因为科学发展到今天,作为对 还原论"方法的补充,还需要从整体上研究复杂性事物的方法.而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又在这一方面做得最成功,积累最多的经验.中国传统... 朱清时院士认为,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一些精粹内容将要复兴,这是大势所趋.因为科学发展到今天,作为对 还原论"方法的补充,还需要从整体上研究复杂性事物的方法.而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又在这一方面做得最成功,积累最多的经验.中国传统科学文化最精粹的内容之一,就是从整体上研究世界、研究人类、研究事物的.离开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你要想从整体上去研究复杂性事物是非常之难的.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前一直都没有掌握这种方法,而中国早就掌握了,到现在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经验.西方文化要从头去创立这种方法很难,不是说几十年、几百年就能突破的.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只要总结得好,去芜存精,把确实迷信、愚昧的东西去掉,保留它的精髓,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再加上学习西方文化,中国的科学文化一定会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清时 中国传统科学文化 复兴
下载PDF
中国近代科学社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4
19
作者 樊洪业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7年第3期34-39,79-80,共8页
一、关于科学社会史科学,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一是把它作为知识体系,二是把它作为研究活动,三是把它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此相应,科学史研究也应该在这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展开。把科学作为知识体系的历史研究,形成了所谓... 一、关于科学社会史科学,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一是把它作为知识体系,二是把它作为研究活动,三是把它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此相应,科学史研究也应该在这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展开。把科学作为知识体系的历史研究,形成了所谓“内部史”。18世纪诞生的“学科史”和19世纪发展起来的“综合史”,都属于内部史。对综合史作出了宝贵贡献的大家们,如孔德(A.Comte,1798—1857,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科学 科学社会史 科学知识体系 中国科学 科学史研究 中国科学 三个层次 中国传统科学 科学体制化 社会系统
下载PDF
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新探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锡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5期138-141,共4页
关键词 中国传统科学 中国近代科学 近代科学革命 落后原因 范式 中国天文学 文艺复兴 科学发展 卡尔·波普尔 哥白尼革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