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3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7年关于中国哲学遗产继承问题的“百家争鸣”
1
作者 李燕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4-186,共13页
1957年,北京大学先后召开“中国哲学史座谈会”“中国哲学史工作会议”,中国哲学遗产继承问题均是中心议题之一。两次会议前后相继,性质一致、内容相近,对遗产继承的意义、方法、内容及标准等展开“争鸣”,是学界贯彻“双百”方针的宝... 1957年,北京大学先后召开“中国哲学史座谈会”“中国哲学史工作会议”,中国哲学遗产继承问题均是中心议题之一。两次会议前后相继,性质一致、内容相近,对遗产继承的意义、方法、内容及标准等展开“争鸣”,是学界贯彻“双百”方针的宝贵实践。从更深层次看,中国哲学遗产继承涉及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其背后则反映出对教条主义思想束缚的突破,关于这些问题的学术“争鸣”,符合学科发展的逻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实为中国学术发展和“双百”方针实施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遗产 中国哲学史座谈会 中国哲学史工作会议 北京大学 “双百”方针
下载PDF
中国哲学“直觉”论内涵辨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丽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39,150,共9页
笼统的“直觉”概念内涵缺乏清晰度,中国哲学的直觉概念有自己的特殊规定从而天然与西方哲学区别开来,在中国哲学内部具有语境统一性。这个统一性在实际话语氛围中还必然判别为本体论、认识论、生存论等多个意义侧面,从表现上看各侧面... 笼统的“直觉”概念内涵缺乏清晰度,中国哲学的直觉概念有自己的特殊规定从而天然与西方哲学区别开来,在中国哲学内部具有语境统一性。这个统一性在实际话语氛围中还必然判别为本体论、认识论、生存论等多个意义侧面,从表现上看各侧面的直觉具有特定意趣。另外“中国哲学”是以儒、佛、道三教为代表的,三教的直觉内容和形式都有差异,这让“直觉”内涵更加丰富隽永。所以中国哲学“直觉论”有自身的特点,为此要做必要的澄清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觉 中国哲学 直觉论 智的直觉
下载PDF
中国哲学中的“心”之性能与精神——以“心无限量”为中心的考察
3
作者 李承贵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4-57,193,共15页
“心无限量”是继承儒、佛、道相关思想而形成的一种观念,由程颐最早完整表述出来。所谓“心无限量”是指“心”之性能的无限性,主要包括“心”对万事万物及其变化的全面主宰力、对万事万物及其奥秘的无限认识力、对天下百姓生命的深沉... “心无限量”是继承儒、佛、道相关思想而形成的一种观念,由程颐最早完整表述出来。所谓“心无限量”是指“心”之性能的无限性,主要包括“心”对万事万物及其变化的全面主宰力、对万事万物及其奥秘的无限认识力、对天下百姓生命的深沉关怀力和对精神意识系统的自主调适力。“心无限量”的根据是“性无内外”。第一,“性”是万物所以然,“形”“理”“心”因“性”而有,“性”贯通万事万物;第二,“性”“物”为一,“性”“理”为一,“性”“心”为一;第三,“心无限量”是“性无内外”的内在逻辑使然。“心无限量”义理根据的揭示与性能多向度的呈现,似可传递给我们殊为难得的信息:“心无限量”是人生命内在力量的释放,其前提条件源自生命本身,其展开的所有向度是相互贯通、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这不仅显示了中国哲学对“心”的认知情状,亦展示了中国哲学的生命关怀精神,而且蕴含了中国哲学与创造这种哲学的主体民族的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无限量 性无内外 中国哲学 性能 精神
下载PDF
中国哲学话语的“精神”概念解析
4
作者 柴文华 姜楠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127,共8页
“精神”是研究所有精神谱系的基础性概念,汉语语境中的“精神”语义是指与“物质”相对的人的意识。“精神”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有人类精神、民族精神、地域精神、个人精神等。“精神”的主要特性之一是相互关联,按照中国哲学的话语,“... “精神”是研究所有精神谱系的基础性概念,汉语语境中的“精神”语义是指与“物质”相对的人的意识。“精神”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有人类精神、民族精神、地域精神、个人精神等。“精神”的主要特性之一是相互关联,按照中国哲学的话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普遍联系不仅是“精神”的特性,也是宇宙人生的重要规定。“精神”与中国哲人所说的“心”大体相同,对人生、社会等有巨大的激励功能。“精神”还具有明显的创造功能,即基于人的主体性,不断更新对对象世界的认知,不断提高对对象世界的实践能力,从而推进人类社会和自身不断进步,如汤之《盘铭》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梁漱溟从生命哲学的角度论证了创造是宇宙生命的本性,亦即人的本性。人类能创造的依据在于人有智慧、心或精神,它可以使人由“无能”变为“无所不能”,从而“转物”而不为“物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精神” 语义分析 类型分析 特征分析
下载PDF
浸润“中国哲学元素”教学范式创新研究
5
作者 旷开源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72,共4页
“组织行为学”依然是新时代培养新商科人才的基础必修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将“中国哲学元素”与本体模块、创新模... “组织行为学”依然是新时代培养新商科人才的基础必修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将“中国哲学元素”与本体模块、创新模块、实践体验模块、能力模块、文化模块等五个教学模块有机嵌入,充分浸润,重构“组织行为学”课程体系与知识体系,并通过完善教学质量闭环反馈机制,创建“中国哲学元素”浸润“组织行为学”课程嵌入式教学新范式,构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组织行为学”课程体验式教学新范式,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元素” 组织行为学 课程教学 范式创新
下载PDF
“道法自然”与“道由心悟”(上)--庄玄禅本体论和中国哲学的构建发展
6
作者 徐良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5-47,共13页
庄玄禅葆光互照,在中华文化史上释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它们的本体论思想,突出地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会通深度与思辨高度,三位一体构建并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主导了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心灵主义及个体生命精神,展示了中国哲... 庄玄禅葆光互照,在中华文化史上释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它们的本体论思想,突出地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会通深度与思辨高度,三位一体构建并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主导了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心灵主义及个体生命精神,展示了中国哲学丰厚的内在底蕴和壮阔的思想境界。其互相传承同构的“本体论根据、形而上理念、思想方法、实践追求、社会价值、人生安顿”等诸多领域,凝聚代表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成就,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风貌和价值取向,闪烁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光彩,推动中国哲学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心悟 本体论 中国哲学
下载PDF
“道法自然”与“道由心悟”(下)——庄玄禅本体论和中国哲学的构建发展
7
作者 徐良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1-50,共10页
庄玄禅葆光互照,在中华文化史上释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它们的本体论思想,突出地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会通深度与思辨高度,三位一体构建并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主导了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心灵主义及个体生命精神,展示了中国哲... 庄玄禅葆光互照,在中华文化史上释放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它们的本体论思想,突出地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会通深度与思辨高度,三位一体构建并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主导了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心灵主义及个体生命精神,展示了中国哲学丰厚的内在底蕴和壮阔的思想境界。其互相传承同构的“本体论根据、形而上理念、思想方法、实践追求、社会价值、人生安顿”等诸多领域,凝聚代表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成就,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风貌和价值取向,闪烁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光彩,推动中国哲学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心悟 本体论 中国哲学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会通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追求
8
作者 胡海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表征的是中国人对其生命体验的自我理解,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塑造“哲学自我”与实现“马中会通”,二者是一致的:一方面,当代中华民族在思想与实践上创造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表征的是中国人对其生命体验的自我理解,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塑造“哲学自我”与实现“马中会通”,二者是一致的:一方面,当代中华民族在思想与实践上创造性地理解、运用与实现自己的文明理念,需要在现实性、实践性、哲学性以及历史时代性等方面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另一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需要超越用西方哲学的模式解释中国哲学的哲学观,消解直观性、外在性、机械性的思维方式,以各自保有其个性特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为基础,实现二者的真正会通。实现“马中会通”,需要真实地把握其思想实质、现实基础与哲学使命,阐明相关哲学观及其变革,揭示二者的内在契合性,澄明会通的连续性与时代超越性。只有在“马中会通”的基础上,才能憧憬当代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文明境界与塑造新的“哲学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哲学自我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会通
下载PDF
革故鼎新:中国哲学转型期脉络
9
作者 宋志明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0-46,共7页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广泛传入,使中国哲学发生了显著变化,涌起三次浪潮。第一次叫作“西情东渐”,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第二次叫作“西技东渐”,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第三次才叫作“西学东渐”,发生在戊戌变法前后。西方哲学在此过程...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广泛传入,使中国哲学发生了显著变化,涌起三次浪潮。第一次叫作“西情东渐”,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第二次叫作“西技东渐”,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第三次才叫作“西学东渐”,发生在戊戌变法前后。西方哲学在此过程中传入中国,中国近代哲学没有照着西方哲学讲,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作了创造性的诠释,促使中国哲学发生第二次变革。中国现代哲学发生第三次变革,实现由自发哲学转向自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学东渐 学科自觉 资源扩大
下载PDF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互为“他者”:以葛瑞汉等人的研究为中心
10
作者 周炽成 《管子学刊》 2024年第2期69-78,共10页
以西方哲学看中国哲学,这是很多研究者都做过的工作;而以中国哲学看西方哲学,这种工作做得相对少些。两种哲学互看对方而开展对话、交流,可使双方都有触动。英国著名汉学家、哲学家葛瑞汉经常做此“互看对方”的工作,成就斐然。由葛瑞... 以西方哲学看中国哲学,这是很多研究者都做过的工作;而以中国哲学看西方哲学,这种工作做得相对少些。两种哲学互看对方而开展对话、交流,可使双方都有触动。英国著名汉学家、哲学家葛瑞汉经常做此“互看对方”的工作,成就斐然。由葛瑞汉的研究可知,一方面,作为西方哲学的“他者”,中国哲学成为解决西方哲学一些难题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葛瑞汉又用作为中国哲学“他者”的西方哲学,来阐释中国哲学中的关联思维及庄子哲学、墨子哲学等。在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互视对方为“他者”的过程中,各自的特色可以更好地呈现出来,这一过程也显示了双方的平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葛瑞汉 “他者”
下载PDF
专业良知、文化自信与中国哲学主体性——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片论
11
作者 许苏民 《船山学刊》 2024年第1期1-19,共19页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界有一个光辉传统,即建立在专业良知基础上的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国哲学主体性的执着持守,其建树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论证并确认了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二是论证并确认了中国哲学在立千古人极、明万有相通、尽中庸精微...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界有一个光辉传统,即建立在专业良知基础上的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国哲学主体性的执着持守,其建树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论证并确认了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二是论证并确认了中国哲学在立千古人极、明万有相通、尽中庸精微、审言意之辨、通古今之变等方面的理论创造;三是论证并确认了中国自身能够孕育出近代哲学启蒙,融会中西而自创新说。文章还对海外学界以所谓“意识形态化”来全盘否定我国老一辈学者的哲学史研究、以所谓“唐宋变革论”来取代“早期启蒙说”的观点作了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专业良知 文化自信 主体性 早期启蒙说
下载PDF
从萧萐父的“两化”主张反思中国哲学的建构
12
作者 景海峰 《船山学刊》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萧萐父先生是20世纪后期到新世纪初的重要哲学家、哲学史家,他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耕耘多年、成绩斐然,对推动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哲学史方法论和中国哲学的形态反思方面,他亦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其中关于“中国传统文... 萧萐父先生是20世纪后期到新世纪初的重要哲学家、哲学史家,他在中国哲学研究领域耕耘多年、成绩斐然,对推动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哲学史方法论和中国哲学的形态反思方面,他亦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其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西方先进文化的中国化”论述,尤为精到,特显重要。从萧先生的“两化”思考与指向出发,反思中国哲学史的建构历程,并审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于“中国哲学”形态的不断认识与理解、把握和调整,将有助于深化今天中国哲学学科的自我认知,并促进其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萐父 “两化” 中国哲学 制度化背景
下载PDF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中的中国哲学精神书写
13
作者 汪顺来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8-22,共5页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用英语阐释中国的民族传记作品,也是他以幽默体悟中国的文学史诗。他熟谙中国传统哲学要义,积极传播以中国哲学精神为核心的中国智慧。通过中西文化对比,他向西方读者展示了自己想象中的人文主义中国形象,某种程... 《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用英语阐释中国的民族传记作品,也是他以幽默体悟中国的文学史诗。他熟谙中国传统哲学要义,积极传播以中国哲学精神为核心的中国智慧。通过中西文化对比,他向西方读者展示了自己想象中的人文主义中国形象,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西方读者对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误解。结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他在《吾国与吾民》中揭示了儒家哲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道家哲学的理想主义精神,并充分肯定中国哲学精神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中国形象的塑造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吾国与吾民》 中国哲学精神
下载PDF
从“照着说”到“自己说”——对自主性中国哲学史话语建构的思考
14
作者 柴文华 郭佳明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60,I0006,共7页
中国哲学史话语是以“哲学”概念的引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以及中国哲学史书写为助力,逐步走向学界的。它的建构过程已经从“以西释中”“以马释中”的“照着说”过渡到如今多维度的“自己说”阶段,这代表着中国哲学史的话语开始由... 中国哲学史话语是以“哲学”概念的引入、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以及中国哲学史书写为助力,逐步走向学界的。它的建构过程已经从“以西释中”“以马释中”的“照着说”过渡到如今多维度的“自己说”阶段,这代表着中国哲学史的话语开始由外来主导转向独立自主。当下,面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三次转向,选择“自信与自主相统一”“特性与共性相统一”“传统与现代相统一”的自主性中国哲学史话语建构原则,采取自织“滤网”,融合现代化的人文语境、选取现代化的汉语文本为建构路径来书写中国哲学史,可以进一步推进自主的中国哲学史话语的建构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照着说” “自己说” 自主性 中国哲学史话语
下载PDF
中国哲学深层逻辑的学理地位及其现代意义观察——基于中西哲学视角的比较
15
作者 程少川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4年第1期234-244,276,277,共13页
《周易》价值判断的逻辑范畴,是人类迄今唯一具有完备定性判断功能的逻辑范畴。起源于《周易》的中国哲学,从基础的逻辑形式和立足点起便与西方哲学不同。《周易》彖辞“元亨利贞”是关于关系判断的逻辑范畴,是中国哲学之价值逻辑的核... 《周易》价值判断的逻辑范畴,是人类迄今唯一具有完备定性判断功能的逻辑范畴。起源于《周易》的中国哲学,从基础的逻辑形式和立足点起便与西方哲学不同。《周易》彖辞“元亨利贞”是关于关系判断的逻辑范畴,是中国哲学之价值逻辑的核心。《周易》基于关系的价值逻辑哲学具有独特的学理内涵,归属于实践理性学理体系。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之林拥有优越的学理地位,是时空结合、面向未来的价值理性哲学,具备对各个研究领域的科学性进行定性判断的逻辑权柄和学理高度。中国哲学学术空间深邃广博,在容纳一切现代科学体系进展的同时,也可以提供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与价值创造的逻辑空间以及推理途径。中国哲学所具备的学理高度与广大的应用空间,不仅可以用于提高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可以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周易》 价值逻辑 中国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 实践理性 德学
下载PDF
中国哲学典籍翻译传播的行动者网络研究——以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为例
16
作者 蔡瑞珍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4年第3期67-74,共8页
陈荣捷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推动了中国哲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本研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结合布迪厄场域资本概念探讨《中国哲学文献选编》翻译传播的行动者网络。陈荣捷凭借其在哲学场域内较为丰厚的社会文化资本,联合发起《中国哲学文... 陈荣捷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推动了中国哲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本研究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结合布迪厄场域资本概念探讨《中国哲学文献选编》翻译传播的行动者网络。陈荣捷凭借其在哲学场域内较为丰厚的社会文化资本,联合发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项目的翻译,并在项目进行中成功招募到出版社、基金、编辑人员、学界专家等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完成翻译生产的网络。译本出版后,出版机构的运作、专家学者以及网络读者的评论构成译本传播的行动者网络,各网络之间相对自主,但在行动进程上层层递进、交互联结,共同促进中国哲学典籍在海外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荣捷 中国哲学典籍 翻译传播 行动者网络理论 社会文化资本
下载PDF
1902年的“中国哲学”——聚焦中国哲学学科化历史起步的考察
17
作者 黄前程 《怀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5-100,共6页
1902年的“中国哲学”在哲学观念上有了重要的历史突进;在哲学研究上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在哲学专门化、学科化发展上迈出了重要步伐。在此过程中,中国哲学初步认识到了自身讲求“实理”的民族特点,并开始构想一种“富于包容性”的哲学... 1902年的“中国哲学”在哲学观念上有了重要的历史突进;在哲学研究上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在哲学专门化、学科化发展上迈出了重要步伐。在此过程中,中国哲学初步认识到了自身讲求“实理”的民族特点,并开始构想一种“富于包容性”的哲学概念。这是当代中国哲学参与世界哲学合作共建和实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可贵财富。它为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启发性示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学科化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下载PDF
坚持“两个结合”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18
作者 宋文新 《新长征》 2024年第9期52-53,共2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是党中央立足完成新的文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这是党中央立足完成新的文化使命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部署,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指导和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史 文化使命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中国式现代化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引领作用
下载PDF
基于哲学维度的研究生“翻转式”互动教学探索——以2022届“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课程为例
19
作者 柴文华 于跃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0期48-50,共3页
“翻转式”互动教学是指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研究生演讲为主,辅之以教师的总结、点评、答疑,属于互动式教学的一种。基于哲学维度的“翻转式”互动教学依据哲学对人的本体论规定,旨在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实施过程是以... “翻转式”互动教学是指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研究生演讲为主,辅之以教师的总结、点评、答疑,属于互动式教学的一种。基于哲学维度的“翻转式”互动教学依据哲学对人的本体论规定,旨在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实施过程是以选择、演讲、评价的方式进行,分别对应“思考、准备、领悟”3个阶段。文章以黑龙江大学中国哲学专业2022届研究生班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课程为例,对“翻转式”互动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维度 研究生教育 “翻转式”互动教学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课程
下载PDF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最早法语全译本《论语导读》研究
20
作者 吕颖 孙梦 《国际汉学》 2024年第1期17-29,150,共14页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是“四书”中《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语译本,是儒家思想西传欧洲的奠基之作,与欧洲“中国热”及启蒙思想密切相关。该译本出版后,很快被转译为西方多国文字,其中最早出现的全译本是贝尼耶的法译本《论语导...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是“四书”中《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语译本,是儒家思想西传欧洲的奠基之作,与欧洲“中国热”及启蒙思想密切相关。该译本出版后,很快被转译为西方多国文字,其中最早出现的全译本是贝尼耶的法译本《论语导读》。由于所处背景不同,两部作品的译者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耶稣会士的拉丁语译本基于传教经历和需要,试图从哲学与宗教角度解读孔子思想,以在“礼仪之争”中为其采取的“适应政策”进行辩护。贝尼耶的法译本则援儒入政,意在从政治角度对孔子思想进行阐释,以培养欧洲君王的政治美德与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 《论语导读》 儒学经典法译本 儒家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