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86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英译全景扫描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国月 朱斌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3期62-71,共10页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英译由英文版文学杂志肇始,逐渐发展到以单行本的英语出版为主流方式。随着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单行本的英译出版也由过去单一的“译入”模式发展到现在的“译入”与“译出”模式并举,昭示了国际社会了解真实中国的...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英译由英文版文学杂志肇始,逐渐发展到以单行本的英语出版为主流方式。随着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单行本的英译出版也由过去单一的“译入”模式发展到现在的“译入”与“译出”模式并举,昭示了国际社会了解真实中国的迫切需求,也反映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非虚构文学所承载的独有价值与作用。非虚构文学面向事实,依赖真人真事展开叙事,其英译和传播对构建真实的中国国际形象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覆盖整个翻译传播链,开展以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英译为专题的理论研究,以强化我国非虚构文学英译的应有价值和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 英译出版 英译研究
下载PDF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思考——以“十七年”时期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杨长胜 宋松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0-74,共5页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具有鲜活的时代性,教学内容具有迷人的魅力,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中国故事”高度契合,在课程思政方面颇具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某些教学改革的困惑。本文从中国当代...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具有鲜活的时代性,教学内容具有迷人的魅力,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中国故事”高度契合,在课程思政方面颇具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某些教学改革的困惑。本文从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特点出发,结合“十七年”时期的战争题材小说,分别从修订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完善考核方式,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具体探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以期切实提高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课程思政 “十七年”战争题材小说 实践路径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史料编纂与“十七年”作家的历史评价——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兼谈现实主义再认识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吴秀明 葛舒沁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52,共14页
在近些年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渐成气候,并向时段、地域、形态、传媒等全方位铺开之际,有一套研究资料似乎有必要引起关注,即1978年提出设想后陆续出版,一直延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结束,总计有近90册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以下简称... 在近些年当代文学史料研究渐成气候,并向时段、地域、形态、传媒等全方位铺开之际,有一套研究资料似乎有必要引起关注,即1978年提出设想后陆续出版,一直延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结束,总计有近90册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集体合作的大型丛书,不仅对后来的史料编纂及其批评和研究产生了影响,而且其本身就具有重要文献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大型丛书 集体合作 当代文学史料 史料编纂 现实主义 十七年
下载PDF
中国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传播
4
作者 王海波 李金云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2-109,共8页
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传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特征是以政府为主导,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第二阶段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时期译介传播的主体开始多元化,译介作品的审美性开始得到关注;... 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传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特征是以政府为主导,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第二阶段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时期译介传播的主体开始多元化,译介作品的审美性开始得到关注;第三阶段为21世纪以来,此时译介传播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审美性更加凸显。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传播已经取得一定进展,相对有影响的是莫言、余华、苏童等作家的小说和近年来有较大影响的《狼图腾》《三体》等单部作品。以这些为具体考察对象,结合亚马逊网站的读者评论、Proquest学位论文库和Jstor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发现:当代小说英语译作数量虽多,但是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十分有限。当代小说的译介传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与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的文学格局密切相关,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预期效果。此外,在译者选择、译作挑选和出版推广模式方面,需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需求和传播目的地的图书市场运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当代小说的译介传播,服务于提高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小说 译介传播 文学外译
下载PDF
中国当代科幻作品的数字化路径及其启示
5
作者 张晶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0-186,共7页
数字化时代对中国当代科幻作品的传播方式、创作特点、产业发展均产生重要影响。数字化为科幻作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便捷的传播渠道,推动了科幻文化的普及和发展,也对科幻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数字化时代对中国当代科幻作品的传播方式、创作特点、产业发展均产生重要影响。数字化为科幻作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便捷的传播渠道,推动了科幻文化的普及和发展,也对科幻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创作者应在保持科幻作品独特性的同时,不断提升作品的质量和可读性。对中国当代科幻作品的数字化路径进行梳理、并分析其中蕴含的风险和可能性,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当代科幻作品数字化路径的理解,并为其他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科幻 数字化路径 文化传播 跨媒介传播
下载PDF
中国当代价值论美学的先声--黄药眠“美是评价”观点的学术史审视
6
作者 谭好哲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2期70-80,I0002,I0003,共13页
黄药眠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最初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与朱光潜、蔡仪等人美学观点的批判性对话与争鸣中提出了“美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的评价”的观点。“美是评价”的观点将美学问题的研讨置于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 黄药眠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最初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与朱光潜、蔡仪等人美学观点的批判性对话与争鸣中提出了“美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的评价”的观点。“美是评价”的观点将美学问题的研讨置于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论之上,以“美是人类社会生活现象”的基本论断为理论逻辑前提,提出并阐发了美以人的存在而存在、“审美现象首先应从生活与实践中去找寻根源”、“美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的把握”三大理论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在当时占据主流形态的认识论美学范式笼罩之下发出了价值论美学研究的先声,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学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具有理论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药眠 中国当代美学 价值论美学 生活实践 美是评价
下载PDF
诗性的艺术 关于中国当代油画本体语言和写意性研究的思考
7
作者 张祖英 《美术大观》 2024年第5期4-9,共6页
油画艺术作为从西方引进来的外来艺术,应该说在发展过程中中国艺术家比西方艺术家更为艰难,因西方艺术家只需在自身传统基础上,根据艺术规律继续前行即可;而中国艺术家不但要了解掌握这门外来艺术的精粹,还需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 油画艺术作为从西方引进来的外来艺术,应该说在发展过程中中国艺术家比西方艺术家更为艰难,因西方艺术家只需在自身传统基础上,根据艺术规律继续前行即可;而中国艺术家不但要了解掌握这门外来艺术的精粹,还需要在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努力,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还需要完成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因此在发展道路上,中国艺术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艺术家 外来艺术 中国当代油画 写意性 油画艺术 本体语言 创造性
下载PDF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当代音乐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8
作者 钱彤 杜迅 《当代音乐》 2024年第7期162-164,共3页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和人文交流,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有助于加深不同国家文化的沟通,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在这一...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和人文交流,促进沿线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有助于加深不同国家文化的沟通,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当代音乐与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促进文化沟通。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但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面临着保护和传承问题。通过将传统文化与当代音乐创新融合,可以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当代音乐与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旨在探索相关音乐文化融合的创新价值,从而总结并提出有效发展策略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国当代音乐 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中国当代区域性舞剧创编的文化想象
9
作者 于平 黄丹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3期21-36,共16页
中国当代舞剧创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舞剧创编的区域性文化想象以“弘扬革命精神”“复活历史图像”“呼唤生命意识”“铸造中华脊梁”为主题,在区域性题材选择和叙述语言建构上,再现历史真实,实现其“当代性在... 中国当代舞剧创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舞剧创编的区域性文化想象以“弘扬革命精神”“复活历史图像”“呼唤生命意识”“铸造中华脊梁”为主题,在区域性题材选择和叙述语言建构上,再现历史真实,实现其“当代性在场”;同时聚焦现实题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舞剧艺术主题提升,焕发区域性舞剧创编的精神伟力。梳理中国当代区域性舞剧创编文化想象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创编者的全域性视野和前瞻性思维至关重要,他们将地域文化符号融汇于文化想象,创编出弘扬时代精神、凝聚民族意志的当代舞剧,体现出当代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舞剧 区域性舞剧 题材选择 语言建构 民族舞剧创编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蒙译论析(1976—2000)
10
作者 特日格乐 阚海英 《民族翻译》 2024年第3期5-12,共8页
1976—2000年间,中国当代文学蒙译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以及90年代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作品的选择、生产、传播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特点。中国当代文学蒙译参与到蒙古族当代文学建构中,丰富了蒙古族当代文学史系统,促进了中国多民... 1976—2000年间,中国当代文学蒙译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以及90年代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作品的选择、生产、传播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特点。中国当代文学蒙译参与到蒙古族当代文学建构中,丰富了蒙古族当代文学史系统,促进了中国多民族文学交流与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蒙译 翻译文学
下载PDF
中国当代协奏曲创作中中西方乐器演奏技法与音响音色的拓展方式初探
11
作者 杨正君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2-109,共8页
由于协奏曲作为大型交响音乐的体裁属性及其炫技性与竞奏性的体裁特征,在中国协奏曲创作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通过中西方传统乐器间演奏技法的相互模仿、借鉴与吸收、融合,以及作曲家为了追求独奏乐器与协奏乐队之间的音... 由于协奏曲作为大型交响音乐的体裁属性及其炫技性与竞奏性的体裁特征,在中国协奏曲创作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通过中西方传统乐器间演奏技法的相互模仿、借鉴与吸收、融合,以及作曲家为了追求独奏乐器与协奏乐队之间的音响平衡与多样的协作关系,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法与音响音色获得了极大的拓展与突破,其艺术表现力也得以大幅度丰富与提升;西方乐器协奏曲在演奏技法与音响音色方面也展现出了诸多中国民族风格与本土化特征。协奏曲中集中展现演奏技巧的华彩段对中西方乐器演奏技法与音响音色的拓展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 协奏曲 中国民族乐器 西方乐器 演奏技法 音响音色
下载PDF
生态翻译视域下中国当代文学英译及传播研究
12
作者 杨梅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4期171-173,共3页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需要破除语言壁垒,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思想、审美和文化特色,通过英译和传播,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但当下很多中国优... 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需要破除语言壁垒,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思想、审美和文化特色,通过英译和传播,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但当下很多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尚未得到重视,其译作也没能得到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对此,可以通过英译和传播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提升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跨文化交流做出积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翻译 中国当代文学 英译
下载PDF
文学史书写中的当代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评析
13
作者 赵晶晶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159,共7页
中国当代文学界第一本当代文学史编写史著作《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较为创新地以编写史视角进入当代文学史场域展开史学研究。作者曾令存以编写史研究者的身份探寻文学史编写镜像中的“当代史”,试图辨晓70年当代文学史中... 中国当代文学界第一本当代文学史编写史著作《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1949—2019》,较为创新地以编写史视角进入当代文学史场域展开史学研究。作者曾令存以编写史研究者的身份探寻文学史编写镜像中的“当代史”,试图辨晓70年当代文学史中文学“史”与“文学”史互为辩证的关系。同时作者在编写史的视域中一方面嫁接不同时代背景下当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之间的关系,以结构的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开展学科研究;另一方面又不断挖掘当代文学史发展过程中“自我解构”的特性,促使当代文学史在共性的网格中另展“新颜”。作者通过编写史中当代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互文”关系,将当代文学“当代性”作为研究契机,展现文学史中“另类的”当代文学史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史编写史》 曾令存 中国当代文学史 当代
下载PDF
从“城乡交叉地带”到“城乡共同体”——中国当代文学的空间转换
14
作者 郜元宝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共8页
1980年代以来城乡区隔逐渐松动,作家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城乡交叉地带”或“城乡结合部”。1990年代末和新世纪,中国文学力图把握真正的城乡融合,超越最初的“城乡交叉地带”,朝着“城乡共同体”演化。在这一历史性剧变过程中,城乡两处... 1980年代以来城乡区隔逐渐松动,作家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城乡交叉地带”或“城乡结合部”。1990年代末和新世纪,中国文学力图把握真正的城乡融合,超越最初的“城乡交叉地带”,朝着“城乡共同体”演化。在这一历史性剧变过程中,城乡两处众多人物及其家庭和社群的悲欢离合,乃是考察最近数十年中国当代文学时应该特别给予关注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城乡交叉地带 内部移民群落 城乡共同体
下载PDF
弥合断层,走向互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公众面向”
15
作者 谢慧英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57-67,共11页
从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谋求文化发展、确认文化身份的路径看,当代艺术应当能成为国际交流中塑造国家形象、彰显国家文化活力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本土当代艺术能够为具备明确的当代意识和时代感的国人提升参与社会文化事务的能力与审美... 从全球化时代各国各民族谋求文化发展、确认文化身份的路径看,当代艺术应当能成为国际交流中塑造国家形象、彰显国家文化活力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本土当代艺术能够为具备明确的当代意识和时代感的国人提升参与社会文化事务的能力与审美水准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出于历史背景、当代艺术自身对观念阐释的依赖,以及消费主义和泛娱乐性文化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中国当代艺术与大众之间尚有巨大的审美“断层”。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迫切需要重新思考其“公众面向”的应有之义,以切实寻求与公众互动的有效路径,展现出应有的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艺术 审美断层 公众传播 艺术当代 艺术普及
下载PDF
中国当代室内设计的意象化构建
16
作者 陶海鹰 《中国艺术》 2024年第4期76-81,共6页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更新迭代,建筑与室内设计从专注“有形物质载体”转向追求“无形文化认同”的意识愈加强烈。同时,基于传统文化基因与意象化造物理念的现代设计表现形式又为建筑与室内空间“同体共生”的设计趋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 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更新迭代,建筑与室内设计从专注“有形物质载体”转向追求“无形文化认同”的意识愈加强烈。同时,基于传统文化基因与意象化造物理念的现代设计表现形式又为建筑与室内空间“同体共生”的设计趋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契机,室内空间“情理结构设计”与室外环境“气质神韵表达”的交融与呼应愈加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设计 室内空间 意象化表达
下载PDF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跨文化传播与接受
17
作者 张立友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3-118,共6页
当代科幻小说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新生力量。海外媒体关注与读者评价显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跨文化传播与接受具有良好的效果。域外媒体报道呈现中国当代科幻小说迎合受众的消费需求与文化娱乐的商业化传播倾向,而媒体评价有效地引导了... 当代科幻小说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新生力量。海外媒体关注与读者评价显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跨文化传播与接受具有良好的效果。域外媒体报道呈现中国当代科幻小说迎合受众的消费需求与文化娱乐的商业化传播倾向,而媒体评价有效地引导了读者的阅读选择、制造了丰富的阅读体验。海外读者评论表明题材书写、情感力量、生存关照、艺术底蕴等文本因素是影响中国科幻小说跨文化传播成效的关键。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跨文化接受经验对当下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 域外媒体 读者评论 跨文化出版
下载PDF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译介传播探索——汉学家程异教授访谈录
18
作者 刘立胜 刘翔宇 程异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4期50-57,共8页
近些年,中国文学在海外的译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受制于语言、出版平台及代理人等因素,其海外传播之路仍不畅通。本篇访谈中,汉学家程异教授从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实践、理论反思及译介个案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了中国文学“走出去”进程的影响... 近些年,中国文学在海外的译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受制于语言、出版平台及代理人等因素,其海外传播之路仍不畅通。本篇访谈中,汉学家程异教授从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实践、理论反思及译介个案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了中国文学“走出去”进程的影响因素与海外传播路径。他就中国文学海外代理人、国外出版社与编辑需求、译者模式等因素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过程中的角色做了详细论述,并以《钟鼓楼》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为例,探讨了当下中国文学海外译介的诸多议题,为本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海外译介传播 程异
下载PDF
“文学”的有无——评《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
19
作者 叶立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74,共3页
一.近年来,随着人文学科研究范式的转换,作为一种知识话语的文学理论也渐有移除“文学”、再造新质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文论界有不少学者都致力于祛除文学理论的工具论色彩,认为文学理论是一种可以无需文学经验的独立的知识系统,它... 一.近年来,随着人文学科研究范式的转换,作为一种知识话语的文学理论也渐有移除“文学”、再造新质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文论界有不少学者都致力于祛除文学理论的工具论色彩,认为文学理论是一种可以无需文学经验的独立的知识系统,它不仅依靠自身生产知识(比如做某一文学理论知识的学理性阐发),而且还能借此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简言之,“文学理论无文学”的学术思潮,或者说“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业已改变了我们对理论和创作之关系的固有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小说 文学理论 文论界 学术思潮 理论发展史 工具论 知识话语 理性阐发
下载PDF
论生态审美在中国当代自然题材舞蹈中的生成逻辑
20
作者 尹航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9期124-126,共3页
以大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表现对象的中国当代自然题材舞蹈有着生态审美内涵。从学理上看,这一审美活动是沿循“舞蹈审美——自然审美——生态审美”的逻辑路线,在观众对舞蹈作品所反映与表现的大自然之美及人与自然之和谐共生关系的... 以大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表现对象的中国当代自然题材舞蹈有着生态审美内涵。从学理上看,这一审美活动是沿循“舞蹈审美——自然审美——生态审美”的逻辑路线,在观众对舞蹈作品所反映与表现的大自然之美及人与自然之和谐共生关系的审美观照中生成的。对中国当代自然题材舞蹈中的生态审美及其生成逻辑进行分析有利于扩展学术界对该类舞蹈审美活动的认识,也能够揭示该类舞蹈在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的独特而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自然题材舞蹈 生态审美 生成逻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