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6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
1
作者 钟永宁 《粤海风》 2024年第2期37-40,共4页
五卷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下文简称《通史》)由黄修己先生主编,刘卫国、姚玳玫、吴敏、陈希分别撰著,于2020年4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套书将1917年至2000年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历史,按照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中国现代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黄修己 通史 五卷本
下载PDF
“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
2
作者 张福贵 朱国华 +7 位作者 张法 沈杏培 周志强 李松 单小曦 段吉方 曾军 刘康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163,共14页
2024年5月24-26日,“地方性与世界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译介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25日下午设置了“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原计划1小时的对话一经展开,思想火花的碰撞便让现场的气氛迅速升温,专家之间的辩... 2024年5月24-26日,“地方性与世界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译介与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25日下午设置了“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式”圆桌论坛。原计划1小时的对话一经展开,思想火花的碰撞便让现场的气氛迅速升温,专家之间的辩论让原本文质彬彬的会场充满张力与强度。现将记录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思想火花 文质彬彬 译介与传播 圆桌论坛 研究范式 马克思主义 地方性
下载PDF
性别: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纠葛
3
作者 臧晴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3,共8页
自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被引入国内以来,关键词研究一度成为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一股热潮:以“关键词”直接命名的各种专著有三四十余种,其中不乏《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关键词》等名作,以此命名的各类... 自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被引入国内以来,关键词研究一度成为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一股热潮:以“关键词”直接命名的各种专著有三四十余种,其中不乏《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关键词》等名作,以此命名的各类专栏与译著更是不胜枚举。然而,不少研究仍停留在词典编纂式的研究阶段,从知识论的角度来梳理特定词源的语义源流和古今演绎,尚无法呈现词语背后生活与思想的复杂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艺术研究 西方文论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文化与社会 雷蒙·威廉斯 关键词研究 词典编纂 现代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制度”概念的发现与文学研究的本土现代性——读《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增订本)》
4
作者 王小惠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4年第10期116-121,共6页
王本朝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增订本)》,以作者、读者、文本、社会四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体,构建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体性”视野。此书既从单一到综合,彰显文学史研究的非本质主义认知;又从静止到变化,展示了文学研究的... 王本朝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增订本)》,以作者、读者、文本、社会四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体,构建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总体性”视野。此书既从单一到综合,彰显文学史研究的非本质主义认知;又从静止到变化,展示了文学研究的动态视野;再从封闭到开放,打通了文学研究的内外关联;同时还提出了诸多具有中国文学特色的新概念。此书呈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本土化、综合性学术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本朝 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增订本)》 本土现代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互构——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研究》
5
作者 赵凌河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理论品格,《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研究》一书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理论视阈中展开的,其理论视角在现代文学批评研究中比较新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实践作为现代文学批评的生成土壤,使得现代文学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理论品格,《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研究》一书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理论视阈中展开的,其理论视角在现代文学批评研究中比较新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实践作为现代文学批评的生成土壤,使得现代文学批评内生地指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参与并作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社会实践,二者实现历史互构,共同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 新民主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 生成土壤 理论品格 实践属性 互构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巴金《家》的“手稿”
6
作者 姚明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3-75,共3页
新文学问世以来,巴金的《家》是第一部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声势浩大地描写封建家族在社会革命背景下逐步走向崩溃的作品。它系统深入地呈现青年的希望与新生革命力量的成长,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家》原名《激流》,于1931年4... 新文学问世以来,巴金的《家》是第一部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声势浩大地描写封建家族在社会革命背景下逐步走向崩溃的作品。它系统深入地呈现青年的希望与新生革命力量的成长,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家》原名《激流》,于1931年4月18日起在《时报》连载,但《家》的原稿在《时报》登载后丢失了。[2]似乎是《家》原稿的丢失激发了巴金的留档存档意识,之后关于作品的修订稿本他都有意识地留存备查,后来又把这些留有大量手写笔迹的图书版本捐赠给由他倡议并推动建立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将其作为珍贵的历史档案、文学史料存放在“手稿库”中保藏。[3]2023年12月26日,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1935年巴金《家》手稿”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史料 国家一级文物 《时报》 历史档案 修订稿 革命力量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7
作者 田德芳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4年第9期51-53,共3页
在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为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内容重构、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等方面不断探索,力求从思维、素质、能力三个层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新文科 中国现代文学 讲演读评 混合式教学
下载PDF
“薪火相传,守正创新”——黄修己学术研究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综述
8
作者 李婷 张坡 《粤海风》 2024年第2期46-51,共6页
2023年10月28日,“黄修己先生学术研究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中文堂隆重举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萨支山主持本次会议颁奖典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为黄修己先生颁发了“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 2023年10月28日,“黄修己先生学术研究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中文堂隆重举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萨支山主持本次会议颁奖典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为黄修己先生颁发了“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贡献荣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黄修己 广州中山大学 学术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学术研究 会议综述 守正创新
下载PDF
新时期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书写的突破与局限——以王永生《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为例
9
作者 周明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6,共13页
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首次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史”的研究和历史描述。1939年出版的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文艺思潮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研究现代文艺思潮的第一部专著。自1922开始,朱自清、周作人、王哲甫、伍... 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首次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史”的研究和历史描述。1939年出版的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文艺思潮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研究现代文艺思潮的第一部专著。自1922开始,朱自清、周作人、王哲甫、伍启元、李何林等学者,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王瑶、蔡仪、张毕来、刘绶松、唐弢等学者对现代文学史都有考察和研究。相较于数量庞大的新文学史或现代文学史,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却一直未得到有效的梳理。直到1986年王永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册)出版,才终结了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无史的局面,开创了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先河。这本以通史体例写作的理论批评史,文类的涵盖面、资料的丰富度都是最全的。然而,这部多有创建的理论批评史,因与时代共名脱节,而淹没在历史中,令人唏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永生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 文学史编撰 新时期 批评史
下载PDF
互联网思维视域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探析
10
作者 姚艳玉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0期169-171,共3页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时代新思维。互联网思维视域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生态现状包括教育环境和教育双主体,教学内容、方法及文学价值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此新变,应重新定位教育双主体的师生关系,突显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体...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时代新思维。互联网思维视域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生态现状包括教育环境和教育双主体,教学内容、方法及文学价值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此新变,应重新定位教育双主体的师生关系,突显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体验思维”等在教学中的合理实践与应用,并守住互联网思维的“底线思维”。互联网思维视域下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它体现了人才培养结构中的核心价值理念,亦契合学习主体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 中国现代文学 教学改革 实践 价值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教育救国叙事的谱系追踪与价值探究
11
作者 刘秀珍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9-108,共10页
教育救国叙事是现代文学创作的独特一面。现代文学作家糅合多元教育体验与自觉启蒙意识,造就了纷繁多样的教育救国叙事。现代文学教育救国叙事融文学和救国教育于一体,构成了多重主题的现代文学类型,而教育救国文学也开辟了文学写作的... 教育救国叙事是现代文学创作的独特一面。现代文学作家糅合多元教育体验与自觉启蒙意识,造就了纷繁多样的教育救国叙事。现代文学教育救国叙事融文学和救国教育于一体,构成了多重主题的现代文学类型,而教育救国文学也开辟了文学写作的新路径,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学内涵及创作风格。现代文学所展示的教育救国探索史,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意义深刻的思想与价值重要的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救国 中国现代文学 叙事 话语 谱系
下载PDF
城市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理论、视角与案例
12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当前学术界盛行的城市文学研究范式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以及文化史研究方法的影响,不太重视城市及其历史文化本身的“实在”性,导致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著者基于自身在该领域多年的研究... 中国城市文学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当前学术界盛行的城市文学研究范式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以及文化史研究方法的影响,不太重视城市及其历史文化本身的“实在”性,导致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著者基于自身在该领域多年的研究经验,反思当前城市文学研究范式存在的缺陷及其根源,探寻解决相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路径,坚持在中国文学“整体史”框架内审视城市文学主体“在场”的体验与叙事,分析城市文化视野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革新的理论要素,从理论、视角与案例三个方面,深入系统地阐述城市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若干重要问题,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发展与革新,彰显中国人的城市记忆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范式 文化史研究 文学主体 整体史 文化认同 文化视野 范式革新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家国情怀传承
13
作者 任现品 田明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1-36,共6页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最为突出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核心所在;依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内容的特点,从现代文学发生的根本动因、现代经典作家的人生选择、代表性文本的内在意蕴等三个方面加强课堂教学对家国情怀的强化与传承...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最为突出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核心所在;依据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内容的特点,从现代文学发生的根本动因、现代经典作家的人生选择、代表性文本的内在意蕴等三个方面加强课堂教学对家国情怀的强化与传承,这种传承既有助于彰显专业教育的人文内涵,又有利于凸显课程学习与个人价值实现、民族复兴的互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 家国情怀
下载PDF
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方法探析
14
作者 李贤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2-56,共5页
新媒体的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学课堂教学带来新变化。教学方法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借助影视资源,感性呈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背景知识。直观的影视画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文学发生和现代文学思潮嬗变的外部环境,拉近学生与现代文... 新媒体的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学课堂教学带来新变化。教学方法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借助影视资源,感性呈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背景知识。直观的影视画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文学发生和现代文学思潮嬗变的外部环境,拉近学生与现代文学课程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对现代文学的兴趣;二是化用音像图文,解读现代文学作品。教师可以把文学史相应的音像图文变成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三是善用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多种渠道拓展学生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中国现代文学 教学方法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的“树形教学法”
15
作者 张连义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6-21,共6页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注重“史”的梳理还是重点作家作品的介绍成为教学的两种思路,虽各有所长但也各有不足。“树形教学法”注重“史”的梳理又不忽视重点作家作品的讲解,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现...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注重“史”的梳理还是重点作家作品的介绍成为教学的两种思路,虽各有所长但也各有不足。“树形教学法”注重“史”的梳理又不忽视重点作家作品的讲解,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现代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改革 中国现代文学 树形教学法
下载PDF
传播与场所:中国现代文学中文学公共领域的两个维度
16
作者 王唯州 《社科纵横》 2024年第4期136-146,共11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谱系中,文学公共领域研究这一术语由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初提,原指公共领域的过渡阶段,后续却激发了深厚的文学内涵,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了丰富的内在勾连。这说明在作家作品研究之外,也可从文学公...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谱系中,文学公共领域研究这一术语由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初提,原指公共领域的过渡阶段,后续却激发了深厚的文学内涵,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了丰富的内在勾连。这说明在作家作品研究之外,也可从文学公共领域的传播和场所两个维度挖掘中国现代文学的材料和新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公共领域 传播 场所
下载PDF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蒙古语译介的接受背景、选择与影响
17
作者 阚海英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2024年第1期137-149,共13页
新时期以来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为中国现代文学蒙古语译介传播提供了条件。当时的翻译事业客观与主观条件为中国现代文学蒙古语译介传播提供了可能,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进、必然性为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蒙古语译介的接受带来了... 新时期以来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为中国现代文学蒙古语译介传播提供了条件。当时的翻译事业客观与主观条件为中国现代文学蒙古语译介传播提供了可能,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进、必然性为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蒙古语译介的接受带来了必然性。中国现代文学蒙古语译介在内容与形式上做出某种选择,为蒙古族文学实践中在艺术形式和文学语言方面起到了某种影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中国现代文学 蒙译 背景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现场感”“立体化”与“流动性”——重读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
18
作者 战玉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1-97,共7页
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包含大量具体的地理空间单位,这一方面增添了文学史的“现场感”,另一方面又在文本内外共同构筑了多元、丰富、立体的“中国文学地图”想象。同时,书中的中国文学或“文学中国”又是时时处于世... 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包含大量具体的地理空间单位,这一方面增添了文学史的“现场感”,另一方面又在文本内外共同构筑了多元、丰富、立体的“中国文学地图”想象。同时,书中的中国文学或“文学中国”又是时时处于世界文学流动过程之中的,这种流动性既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本身的复杂面貌,也透露出吴福辉所具有的世界性眼光。此外,书中大量的插图、表格等也可视为文学空间与“文学地图”的形式化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插图本)》 文学地图 文学 书评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现实意义
19
作者 王诗文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8期8-10,共3页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虽然时间并不长,但是大量的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于世,其历史价值无可替代。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之后便蓬勃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已经完全成熟,而且形态基本定型。现代文学刻画了中国的社会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虽然时间并不长,但是大量的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于世,其历史价值无可替代。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之后便蓬勃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已经完全成熟,而且形态基本定型。现代文学刻画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描绘现实,有一定的价值。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意义发现其内在含义及作用,为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经典 中国现代文学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优秀文化 内在含义 时代背景 现实意义 发展历程
下载PDF
“三寓三式”模式下“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育人探究
20
作者 苏雨婷 《品位·经典》 2024年第12期158-161,共4页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核心课程,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重要作家和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在“三寓三式”模式下,探索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从“寓道于教、寓德...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核心课程,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重要作家和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在“三寓三式”模式下,探索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从“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和“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中坚持价值引领挖掘思政元素,聚焦于人发展的关键性能力和必备品格,探索思政实现育人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寓三式” 中国现代文学 课程思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