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2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前提意识之思——“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视角
1
作者 曹典顺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0,共9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以下简称“范式建设”)的研究,既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学术研究,也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研究。这种研究表明,范式建设研究就是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过程,在此进程中首先要进...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以下简称“范式建设”)的研究,既是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学术研究,也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研究。这种研究表明,范式建设研究就是哲学范式自我证成的过程,在此进程中首先要进行范式建设的前提意识之思:范式建设的理论前提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理论前提研究离不开对“实践性”与“学术性”的理论性思维的关注。范式建设的问题意识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问题意识研究离不开对“现实关切”与“真正哲学”的哲学理想的探讨。范式建设的理论根据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理论根据研究离不开对“理论实践性”与“学徒学术性”的学术反思的研究。范式建设的学术性话语之思表明,范式建设的学术性话语研究离不开对“现实实践性”与“科学学术性”的理论融合的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 范式建设 前提意识之思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的规律论和规范论路径 被引量:2
2
作者 强乃社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34,共12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取得很多成果,其背景是中国哲学界实践哲学研究受到重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关研究中,实践概念受到高度重视。从一定角度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研究有两个路径:一个是规律论的路径,一些学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问题,重视实践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尤其是劳动与财产的关系,重视实践和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本体地位。这个思路重视寻求社会实践的必然规律。另外一个是规范论的路径,一些研究者重视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所包含的内在的规范意义和价值。我们引进了很多国外的研究,比如语言学转向以后,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规范及其基础如何理解,需要重视话语和商谈,重视文化对实践的规范意义。这个思路重视实践的规范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 规律论 规范论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段吉方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5-161,F0003,共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百年文艺的理论经验与历史经验的深刻表达,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存在历史...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百年文艺的理论经验与历史经验的深刻表达,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存在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相通性,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塑造起到重要作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化主体性在主体性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实践意识、本土化的理论塑造与文化建构努力、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思想凝结与理论锤炼三个方面展现内蕴与特征,并对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创造产生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文化主体性 文化创新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
作者 刘永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共9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即确立了科学主体的地位,并在20世纪40年代确立了其民族科学大众的根本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三大体系”有...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即确立了科学主体的地位,并在20世纪40年代确立了其民族科学大众的根本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三大体系”有其丰富的内涵但三者发展并不平衡“;三大体系”建设具有开创性和范式性,对后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早期建设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
5
作者 李西建 尚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6,共8页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习近平对当代中国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设做出的原创性贡献。这一理论创新不仅只是知识谱系的转换,而是代表了马...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习近平对当代中国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设做出的原创性贡献。这一理论创新不仅只是知识谱系的转换,而是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整体建构与创造。其内涵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创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文艺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内在培植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的精神沃土与根基;以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推进文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科学构建了一种具有中国风格和凸显现代价值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谱系,继而从根本上促进和实现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范式转换,展现为一种思想“合力”的力量,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提供了一种完整系统的价值引领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百年历程
6
作者 高建平 卢晓庆(翻译)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2024年第3期113-128,共16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艺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引入到中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初的准备阶段“左翼十年”的引入和研究,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和“根据地... “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艺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引入到中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初的准备阶段“左翼十年”的引入和研究,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和“根据地”的分别发展,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80年代的“美学热”,以及21世纪以来的“美学的复兴”。百年的历程,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发展,既有学理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吸收各种理论资源而丰富自身,同时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也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马克思主义美学所倡导的审美和艺术促进社会进步,审美欣赏时的积极参与意识,以及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他律”“介入”与“为民”三个重要概念,这些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美学大讨论 美学的复兴
下载PDF
解构与还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重建之路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7,共6页
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成为学术史领域的一门新兴的显学。这项研究的转型升级,应从解构与还原两个方面着手。反思和解构以往研究中形成的以下预设或定论: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历史学发展的终极形态,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是政治与学... 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成为学术史领域的一门新兴的显学。这项研究的转型升级,应从解构与还原两个方面着手。反思和解构以往研究中形成的以下预设或定论: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历史学发展的终极形态,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是政治与学术合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史学等同于中共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统一性。解构之后,更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尽力还原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本相。这一工作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相关原始材料作细致梳理,从求证式阅读转向发现式阅读;二是站在新的历史制高点上进行审视和反思,与研究对象形成对话。还原工作乃是主客观的统一,还原的同时也是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 预设误区 解构 还原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卓红 牟修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4,284,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世界交往,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世界交往,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的新时代阐释,是倡导人类共同价值和构建未来人类社会理想图式的中国智慧,是以世界各国人民为主体,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点,以“立己达人”为实现径路,以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目标,在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大格局中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目标奋斗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持胸怀天下 世界观和方法论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方案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视域下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9
作者 冯游游 黄旭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71,共9页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作为全球文明倡议中的第一个“共同倡导”,其所涉及的是对文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以及对待这一规律所应采取的态度。超越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各种版本的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话语,在百年未有之大...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作为全球文明倡议中的第一个“共同倡导”,其所涉及的是对文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以及对待这一规律所应采取的态度。超越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各种版本的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话语,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格局中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世界文明新秩序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出场逻辑与时代语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全新交往范式。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不仅是对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积极回应,更是为破解当代世界文明格局所面临的矛盾冲突,回应“人类文明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所提出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文明观 全球文明倡议 世界文明多样性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构建及其意义——评《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
10
作者 饶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0,共7页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为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由陈先达、袁贵仁教授任顾问,杨耕教授任总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为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由陈先达、袁贵仁教授任顾问,杨耕教授任总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以下简称《文库》)皇皇100卷,涵盖11个系列,4000余万字,从宏观整体的高度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从多维的视角呈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学说,包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等,可谓是一部综合性的鸿篇巨制。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具有显著的时代特点和深刻的实践本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理论形态,建构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学者的使命。因此,汇集当代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成果,再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观点及热点问题,反映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基础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当代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张申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11
作者 曾嵘 王立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81,共13页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张申府是一位不应被遗忘的学者。他在学理层面首倡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相结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综合”派的开创者;他提出的“孔子、列宁、罗素三流合一”的哲学设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张申府是一位不应被遗忘的学者。他在学理层面首倡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相结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综合”派的开创者;他提出的“孔子、列宁、罗素三流合一”的哲学设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层面上的第一次理论尝试;他的学说中始终贯穿着“辩证综合”说的总方法论,这是在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路径的独特探索,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申府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流合一” “辩证综合”
下载PDF
“两个结合”的逻辑证成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构
12
作者 苏培君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61,共10页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原创性命题,也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根本前提。这一根本前提集中体现在问题逻辑、理论逻辑...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原创性命题,也是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根本前提。这一根本前提集中体现在问题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在问题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本土出场的具体化与形态化诉求以及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限度回答了为何应当结合的问题(必然性问题),此回答全面描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土化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协同演进的历史图谱;在理论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动生成论之本性及其在价值观上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契合性回答了何以能够结合的问题(可能性问题),此回答为“两个结合”打开了可能性空间;在实践逻辑层面,时代场域转换引起的哲学立场与结合方式的转变,以及从碎片化、抽象继承向整体性、历史性梳理的变革回答了以何种方式结合的问题(实践路径问题),此回答清晰厘定了新旧全球化格局转换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从问题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出发揭示“两个结合”的出场逻辑,有助于基于“两个大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培育其系统而深厚的理论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出场逻辑 历史性梳理
下载PDF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走向“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13
作者 苏培君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3,共12页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走向中国”向“中国走向世界”时代坐标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作者中心地位”用中国话语、中国精神重新书写马...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走向中国”向“中国走向世界”时代坐标转换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站在“作者中心地位”用中国话语、中国精神重新书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对于它的构建来说,其首要环节即是从宏观层面树立起构建的理论目标,明确其理论范式,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构建成为可能。尝试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视界、21世纪高新技术发展与当代全球新变局的哲学之思、中国传统哲学致思的基本向度与未来走向等三个维度出发,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范式,会发现只有以“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合理性与正当性的哲学视域,才能通向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由之路,创造出一种符合时代语境、中国语境乃至世界语境的新的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范式 “21世纪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下载PDF
毛泽东《讲话》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的理论构建
14
作者 沈文秀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1-178,共8页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毛泽东文艺人民性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理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经典文献。《讲话》创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理论形态——“人民文艺”,文...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毛泽东文艺人民性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理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经典文献。《讲话》创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理论形态——“人民文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是其核心精神,文艺的民族风格与中国气派是其理论格调,政治诉求、人民情怀与知识经验的统一是其美学表征。《讲话》奠定了新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基础,开辟了新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作为意识形态的文艺成为实现民族国家独立、人民自由解放的建设性力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变革,对中国现当代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艺人民性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下载PDF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创造性贡献
15
作者 谢辉元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60,共12页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他将历史知识视作指导革命运动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推动了延安马克思主义史学重镇的形成;亲自参与中国史学的理论构建,掀起中共党史学习和研究运动,主持起草《关于若干历...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他将历史知识视作指导革命运动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推动了延安马克思主义史学重镇的形成;亲自参与中国史学的理论构建,掀起中共党史学习和研究运动,主持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史鉴智慧出色地运用于革命实践中,从史学价值论、史家群体与史学机构建设、史著创作、史学活动、史学经世等多个层面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毛泽东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延安史学
下载PDF
“新哲学”启蒙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探索——以新启蒙运动为中心
16
作者 崔海亮 刘蕊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0-37,F0002,共9页
新启蒙运动本质上是“新哲学”启蒙,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国防动员来挽救国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启蒙运动中担当了唤起民众、阐释现实、挽救国难的重要使命。新启蒙运动期间,“新哲学”者和自由主义者、文化保守主义者展开论战,就... 新启蒙运动本质上是“新哲学”启蒙,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国防动员来挽救国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启蒙运动中担当了唤起民众、阐释现实、挽救国难的重要使命。新启蒙运动期间,“新哲学”者和自由主义者、文化保守主义者展开论战,就“新哲学”的内涵地位、“新哲学”对社会人生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新哲学”者认为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初步提出了“两个结合”的思想。“新哲学”启蒙明确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方向,培养了一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队伍,形成了一系列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成果,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哲学” 新启蒙运动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黄楠森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
17
作者 刘明诗 冷诺岚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44-155,335,共13页
黄楠森是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时代跨越中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首先,黄楠森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而且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 黄楠森是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时代跨越中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首先,黄楠森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而且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的拓荒者。其次,黄楠森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构建的前提性、原则性问题,构建了“唯物辩证法体系草图”,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构建的接力者。最后,黄楠森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领域,在部门哲学、人学、文化哲学方面进行了有创见性的探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创新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楠森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下载PDF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的路径
18
作者 周良武 《河南教育(高教版)(中)》 2024年第8期27-29,共3页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中融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内容和精神,对于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即把《决议》体现的政治立场、包含的具体内容、蕴含的分析方法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教学中融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内容和精神,对于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即把《决议》体现的政治立场、包含的具体内容、蕴含的分析方法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路径 分析方法
下载PDF
新闻舆论“四力”视角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探析
19
作者 申婧博 《品位·经典》 2024年第4期31-34,共4页
历史和现实都在告诉我们,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乎治国理政和定国安邦的大事。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四力”(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视角出发,归纳、分析、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历史和现实都在告诉我们,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乎治国理政和定国安邦的大事。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四力”(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视角出发,归纳、分析、解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观念、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为党的新闻事业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舆论“四力”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出场的现实生活世界意蕴
20
作者 张丽霞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53,共8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出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由一般规律意义上的改造世界范式向与中国道路相统一的现实改造范式的创造性发展。这一转向突破了传统哲学范式研究的困境,标志着现实改造范式的出场,科学地确立了现实改造意义的...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出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由一般规律意义上的改造世界范式向与中国道路相统一的现实改造范式的创造性发展。这一转向突破了传统哲学范式研究的困境,标志着现实改造范式的出场,科学地确立了现实改造意义的哲学范式出场的理论目标,属于范式意蕴的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转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出场之所以蕴含着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关切,是因为其在关注现实的唯物史观东方逻辑的同时,还实现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研究、道路研究、目标研究的创新,使得唯物史观东方逻辑研究趋向微观化、现实化、客观化。由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现实生活关切就是对中国道路的关切,所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出场话语应该是表征中国道路的哲学话语,或者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出场话语应该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根据,能够阐明中国道路的建设问题,并且接受中国道路建设实践检验的哲学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 范式出场 现实生活世界关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