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中天山北坡断裂带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温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宫恒瑞 郑玉萍 苗运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6期84-90,共7页
研究中天山断裂带从高山带到准噶尔盆地边缘整个过渡带的土壤温度分布特征有助于理解干旱区土壤环境特征,从而为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提供依据。本文选取新疆中天山断裂带海拔高度呈梯度分布的6个气象站2005年至2020年各层土壤温度的日观... 研究中天山断裂带从高山带到准噶尔盆地边缘整个过渡带的土壤温度分布特征有助于理解干旱区土壤环境特征,从而为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提供依据。本文选取新疆中天山断裂带海拔高度呈梯度分布的6个气象站2005年至2020年各层土壤温度的日观测数据,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地形、不同深度土壤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中天山北坡土壤温度变幅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升高。不同地形的土壤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年温差浅层大于深层,由浅至深年最高温度和年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逐渐推迟;年内中天山北坡不同海拔高度0~20 cm的土壤日平均温度曲线大致呈余弦函数曲线,320 cm深度的土壤温度基本呈正弦函数分布,较0~20 cm地温的最高和最低晚3个月左右。研究区土壤温度随海拔高度降低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海拔为3539~600 m高度范围,土壤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600~441 m高度范围,土壤温度随着海拔的下降而下降;0~20 cm为土壤温度变化的活跃层,40 cm深度的土壤温度可称之为过渡层,320 cm深度称为土壤温度的稳定层,80~160 cm称为土壤温度的次稳定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天山北坡 海拔高度 土壤温度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中天山北坡冬季降雪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苗运玲 于永波 +2 位作者 霍达 潘存良 李如琦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8,共10页
利用中天山北坡17个国家级气象站1978—2020年冬季逐日降水、气温要素等观测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冬季降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雪日数和降雪量区域分布相似,均呈“城区多,山区少”分布特征;小雪日减少... 利用中天山北坡17个国家级气象站1978—2020年冬季逐日降水、气温要素等观测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冬季降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雪日数和降雪量区域分布相似,均呈“城区多,山区少”分布特征;小雪日减少是导致总雪日减小的直接原因,中雪和暴雪显著增多是造成总降雪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持续1 d降水过程是冬季主要降雪过程,随着持续时间的增长,降水过程显著减少,≥5 d降水过程仅占2.8%;近43 a中天山北坡气候呈现较明显的暖湿化趋势,1987年、1994年分别发生降雪量由少变多和平均气温由低变高的突变;降雪量与年降水量、冬季平均最低气温、降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年降水量越大、冬季最低气温越低、出现降雪日数越多,冬季降雪量就越大,反之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量级降雪 时空分布 持续性 中天山北坡
下载PDF
新疆中天山北坡40a夏季降水量变化 被引量:27
3
作者 高子毅 张建新 +1 位作者 廖飞佳 林柯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81-585,共5页
对新疆中天山北坡1961—2000年夏季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山区夏季降水集中,年际变化小,是进行人工增水试验和作业的理想场所。
关键词 新疆 中天山北坡 降水量 统计分析
下载PDF
中天山北坡垂直带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徐华君 王文欣 王丹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5-38,共4页
以乌鲁木齐河流域为重点研究区,利用实测典型土壤剖面特征数据估算土壤有机碳密度,就剖面有机碳和表层有机碳之间,剖面有机碳、表层有机碳和海拔高度之间,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与发生层深度之间以及不同土壤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 以乌鲁木齐河流域为重点研究区,利用实测典型土壤剖面特征数据估算土壤有机碳密度,就剖面有机碳和表层有机碳之间,剖面有机碳、表层有机碳和海拔高度之间,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与发生层深度之间以及不同土壤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中海拔区域,土壤有机碳的密度最大且含量最高。发生层越厚,土壤的发育程度就越高,土壤有机碳密度也就越大,有机碳的含量就越高。全剖面和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值分别为46.91,13.95kg/m2。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着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中天山北坡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基于DERF2.0的中天山北坡经济带秋季延伸期强降温过程预报检验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淑娟 毛炜峄 +2 位作者 陈静 于晓晶 贾孜拉·拜山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1年第2期49-58,共10页
基于观测及DERF2.0预报数据,应用多种气候检验指标,针对1983—2013年间中天山北坡经济带8个代表站的秋季日最低气温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秋季日最低气温的预报效果存在空间和年际差异。东部奇台、木垒预报效果优于中西部6站;整体预报... 基于观测及DERF2.0预报数据,应用多种气候检验指标,针对1983—2013年间中天山北坡经济带8个代表站的秋季日最低气温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秋季日最低气温的预报效果存在空间和年际差异。东部奇台、木垒预报效果优于中西部6站;整体预报能力延伸期弱于中短期,且随预报时效延长而减弱。(2)预报与观测的相关程度较高,但滤除秋季降温背景趋势后日最低气温预报与观测之间的相关程度降低明显,在延伸期时段相关系数从0.8降至0.3以下。不论是否去趋势,温度序列由暖向冷转变的季节趋势越明显,预报的相关性就越好。(3)逐日最低气温预报偏差以偏低为主,随季节推进由9月初的最大-6℃逐渐转变为11月底的2℃以内;多年综合预报PS评分普遍低于60分,站点之间差别较大,奇台站评分相对最高,乌鲁木齐最低,乌鲁木齐的逐年PS评分与其秋季年平均温度分布反向对应,年平均温度越高(低),评分越低(高)。(4)24 h变温的预报偏差整体小于逐日温度,但预报的整体相关程度和相对于观测的离散程度均较逐日温度差,预报时效在5 d内的24 h变温预报效果相对最好。(5)强降温过程的预报能力整体偏弱,初始过程的温度预报偏低,结束过程的温度预报偏高,过程降温幅度预报偏小,过程降温幅度越大,偏小程度越严重,预报时效越长,预报偏差越大。DERF2.0模式的延伸期预报产品对于中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秋季强降温过程预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支持能力有限,需要考虑更多方法来探讨提高延伸期预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RF2.0 中天山北坡 延伸期 预报效果
下载PDF
中天山北坡焚风时空分布特征及预报效果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毛姈·阿依提看 李霞 +2 位作者 玉素甫·木沙 李淑婷 钟玉婷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23-834,共12页
焚风是一种特殊的山地气候现象,是由地形造成的高温、低湿的强下坡风,在天山北坡乌鲁木齐及其周边地区频繁发生。焚风影响飞机起降、陆路运输,对建筑设施以及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潜在威胁,并且在重污染天气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焚风是一种特殊的山地气候现象,是由地形造成的高温、低湿的强下坡风,在天山北坡乌鲁木齐及其周边地区频繁发生。焚风影响飞机起降、陆路运输,对建筑设施以及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潜在威胁,并且在重污染天气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对中天山北坡的焚风研究,多局限于乌鲁木齐焚风天气个例的分析,对焚风的时空分布特征的认识不够细致深入,对焚风的形成机理依然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本研究采用2018—2020年中天山北坡9个气象站逐时风速风向资料、欧洲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乌鲁木齐及其周边焚风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检验了欧洲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对焚风最大风速的预报效果。结果表明:(1)近3年乌鲁木齐南郊乌拉泊出现大于等于17.00m·s^(-1)的焚风1213时次,其次是西郊八钢(480时次)、峡谷内部柴窝堡(329时次)和乌鲁木齐市区(101时次)。焚风着陆点春季偏向南郊乌拉泊以北地区,冬季则偏向其以南地区;(2)上述4站平均瞬时风速由大到小依次为乌拉泊21.24m·s^(-1)、八钢20.21m·s^(-1)、乌鲁木齐19.61 m·s^(-1)、柴窝堡18.36 m·s^(-1)。秋季八钢平均风速大于乌拉泊。4个站点出现东东南(ESE)风向频率最高;(3)近3年焚风天气过程共发生27次,其中春季发生14次(51.85%)、冬季7次(25.93%)、秋季6次(22.22%);(4)与南郊乌拉泊相比,乌鲁木齐市区焚风过程持续时间相对较短;(5)欧洲细网格10 m风场预报产品对八钢、乌鲁木齐、乌拉泊焚风最大风速的预报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均达0.80以上,但预报偏差较大;欧洲细网格850 hPa风场预报产品对八钢、乌鲁木齐、乌拉泊焚风最大风速预报偏差较小。本研究可为中天山北坡焚风天气监测预警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天山北坡 焚风 时空分布 欧洲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 预报检验
下载PDF
2018年春季中天山北坡两场强降雪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海花 张云惠 +1 位作者 张萌 洪月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年第3期28-35,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及ECMWF 0.25°×0.2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2018年3月17—18日(简称"03·17"过程)和2018年4月11—12日(简称"04·11"过程)中天山北坡两场强降雪天气成因。结果表...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及ECMWF 0.25°×0.2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2018年3月17—18日(简称"03·17"过程)和2018年4月11—12日(简称"04·11"过程)中天山北坡两场强降雪天气成因。结果表明,两者有共性也有差异,其相同点:500 hPa均为两脊一槽的经向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为西西伯利亚至中亚的低槽向南加深,低空西北气流与中高层西南气流叠加使迎风坡维持强垂直上升运动和对应的垂直螺旋度呈高层负、低层正的分布是强降雪产生的动力机制;均由低层西北、中层偏西和西南路径的水汽输送;风廓线雷达反映强降雪时低层西北风与中高层西南风明显增强及突增并维持。不同点":04·11"过程500 hPa低槽前西南气流、低空西北气流、锋区、地面冷高压、垂直速度及螺旋度等均强于"03·17"过程;水汽追踪表明,"04·11"过程有一支明显西北路径远距离水汽接力输送,而"03·17"过程有一支低层弱偏东路径水汽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机制 水汽输送 中天山北坡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中天山北坡一次区域暴雪气候背景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万瑜 曹兴 +2 位作者 窦新英 陆辉 王健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91-897,共7页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和中天山近30 a气象观测资料,对2011年3月发生在中天山北坡区域性暴雪过程形成的气候背景、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其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物理特征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此次区...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和中天山近30 a气象观测资料,对2011年3月发生在中天山北坡区域性暴雪过程形成的气候背景、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其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物理特征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暴雪500 hPa环流形势场为南北两支锋区汇合型;水汽通量场、水汽通量散度场都反映出该区域内有大量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红外云图显示南北两个不同性质的冷暖云团交绥至中天山,西南暖湿气流沿着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形成水汽输送带,为此次暴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物理量诊断表明,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辐合及锋生函数的最强区与暴雪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同时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最大辐合区基本位于400~600 hPa,对降雪强度预报有指示意义;正差动假相当位温平流加剧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热力强迫作用增强了上升运动,有助于降雪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天气 气候变暖 环流形势 物理量场 Q矢量散度 中天山北坡
原文传递
乌鲁木齐河流域土壤有机碳与气候因子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徐华君 王丹彤 王文欣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8-82,共5页
为了解土壤有机碳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对乌鲁木齐河流域6种不同土壤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与水热指标之间呈现不同性质和程度的相关性,与降水指标呈较显著正相关,与各温度指标呈较显著负相关;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变化与... 为了解土壤有机碳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对乌鲁木齐河流域6种不同土壤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与水热指标之间呈现不同性质和程度的相关性,与降水指标呈较显著正相关,与各温度指标呈较显著负相关;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变化与水热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呈现不同特征,相关程度虽有不同,但总体符合与降水正相关温度负相关的特征;通过人为控制研究区气温与降水指标条件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温度的条件下降水增加有机碳含量可能减少;在控制降水的条件下温度升高有机碳含量可能增加。研究认为在未来较长时间序列,气候变化不会导致研究区土壤碳库容量大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气候 中天山北坡
下载PDF
Recent Climate Trends on the Northern Slopes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Xinjiang, China 被引量:3
10
作者 ZHANG Hongfeng OUYANG Zhiyun ZHENG Hua WANG Xiaoke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9年第3期255-265,共11页
In arid regions, mountains fulfill important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functions for the surrounding lowlands. In the scenario of global warming, mountain ecosystems change rapidly, especially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 In arid regions, mountains fulfill important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functions for the surrounding lowlands. In the scenario of global warming, mountain ecosystems change rapidly, especially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ern China. This paper provides an assessment of the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climate on the northern slopes of the ea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A Mann-Kendall nonparametric trend and Sen's tests a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interannual changes and innerannual variability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fi in the regions of low to high altitude. The present study finds that the largest increases in annual temperature are observed at stations in the low altitude regions. The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in temperature tend to occur mainly in late winter and early spring at stations from middle to high altitude, but in summer and autumn at stations of low altitudes. The increasing trends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are found from the middle to high altitude areas, but decreasing trends are found in the low altitude areas. The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s in precipitation occur mostly in winter and earlier spring at stations from the middle to high altitudes, while the 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trend coexists at stations of low altitude with most of the significant trend changes occurring in March, June and Aug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untainous region Climate chang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China
下载PDF
Region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Oasis Urban Agglomeration in Arid Area——A Case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Northern Slope of Tianshan Mountains,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2
11
作者 ZHANG Yufang YANG Degang +2 位作者 ZHANG Xinhuan DONG Wen ZHANG Xiaole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9年第4期341-348,共8页
It is great important to the health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law of regional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Employing the analysis methods like fractal... It is great important to the health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law of regional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Employing the analysis methods like fractal theory and quantitative statistics,coupling with the use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 and other spatial data,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oasis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an arid area,and conducts the researches on its city scale,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individual form from 1990 to 2005.The result shows that it has loose hierarchical scale structure and polarization trend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while its hierarchical scale structure tends to mature.Under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conditions,the spatial layou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of oasis has macro characteristics that suggest cities distributed along oasis edges(dense or sparse),spatially expand along rivers,and cluster around traffic branches.The connectivity among the cities is high and shows an internal organization form of a banding distribution.The whole spatial shape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ities presents a "dumbbell" form,with mononuclear phenomenon receding and multi-nuclear appearing gradually.Individual cities spatially expand along rivers,portraying a long strip appearance.It indicates that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oasis shows regular and close structure but with a tendency to be complicated form and the loose structure.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the authors recomme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with goo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ditions should be strengthened,and more attention be put into regional pla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al theory scale structure urban agglomeration of oasis Tianshan Mountain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