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小震经验格林函数研究中等地震破裂方向性:以2008年攀枝花M_(S)6.1地震为例
1
作者 罗艳 赵里 朱音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5,共12页
中小地震破裂方向性研究在确定实际发震面以及地震灾害评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_(S)6.1地震为研究实例,以较小余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地震,利用表观震源时间函数随台站方位角变化特性,确定了主震的破裂方向... 中小地震破裂方向性研究在确定实际发震面以及地震灾害评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M_(S)6.1地震为研究实例,以较小余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地震,利用表观震源时间函数随台站方位角变化特性,确定了主震的破裂方向、破裂尺度以及破裂速度,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主震的破裂方向为几乎正南的184°,破裂长度8.05 km,破裂速度3.35 km·s^(-1),进一步确认了主震震源机制解其中沿南北向的节面是地震实际发震面,主震在水平方向沿着南北向元谋断裂从北往南破裂.攀枝花地震震源破裂速度接近地壳剪切波速度,这可能是造成此次地震虽然震级不大但破坏性严重的重要原因.本文综合分析主震的矩心深度、震源机制解、破裂方向性以及构造应力背景等信息,探讨了地震发生的破裂过程以及灾害严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地震 破裂方向性 经验格林函数 2008年攀枝花地震
下载PDF
东北地区M≥5.0地震前中等地震集中活动的震兆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曹凤娟 焦明若 +2 位作者 王亮 王岩 李彤霞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5-393,共9页
定义了描述东北地区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的3个参量E、T和R,并对东北地区11次M≥5.0地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辽宁地区和嫩江断裂以西地区M≥5.0地震前均存在4级地震集中活动的现象,且预期的5级... 定义了描述东北地区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的3个参量E、T和R,并对东北地区11次M≥5.0地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辽宁地区和嫩江断裂以西地区M≥5.0地震前均存在4级地震集中活动的现象,且预期的5级以上地震大部分发生在最近1次4级地震后的半年内;嫩江断裂以东地区5级地震前没有中等地震集中活动的特征。ETR方法在中等地震活跃后判定未来5级地震的震中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震兆 嫩江断裂 中等地震 集中活动
下载PDF
中等地震活动增强作为强震标志的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焦远碧 丁鉴海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19,共5页
通过对 ( 1 990~ 1 996年 )发生在我国大陆及边境地区 2 4次 6级以上地震的分析研究表明 ,80 %的强震主震前在震源区及附近有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的过程。异常表现出共同的基本特征 ,即长期平静→增强活动→震前平静→发震。震前平静至发... 通过对 ( 1 990~ 1 996年 )发生在我国大陆及边境地区 2 4次 6级以上地震的分析研究表明 ,80 %的强震主震前在震源区及附近有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的过程。异常表现出共同的基本特征 ,即长期平静→增强活动→震前平静→发震。震前平静至发震大约经历几个月到 2年时间 (平均1 0个月左右 ) ,可以作为中短期地震预报判据。用岩石蠕变声发射实验来解释这一现象 ,可把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看作是稳态蠕变阶段后期发生的广义前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地震 活动增强 广义前震 地震活动 强震标志
下载PDF
宁夏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前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特征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任雪梅 马禾青 +1 位作者 赵知军 谢晓峰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7-272,共6页
通过对 1 96 5年以来宁夏及邻区ML ≥ 5.0以上地震前中等地震资料的分析 ,发现大多存在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特征 .在A区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异常结束后 7个月内发生 5级地震的概率为 0 .71 ;B区在 3年内发震概率为 0 .6 0 .发震地点位于异常... 通过对 1 96 5年以来宁夏及邻区ML ≥ 5.0以上地震前中等地震资料的分析 ,发现大多存在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特征 .在A区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异常结束后 7个月内发生 5级地震的概率为 0 .71 ;B区在 3年内发震概率为 0 .6 0 .发震地点位于异常分布范围的外围连线附近的概率为 0 .79.其预测效能R值评分为 0 .75.因此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可以作为本区 5级以上地震的一种中期预测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中等地震活动 发震概率 地震预测 地震资料
下载PDF
川滇地区强震孕育过程中的中等地震动态演化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永莉 苏有锦 +1 位作者 李忠华 刘丽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9,共9页
引用有关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1 ] ,对川滇地区 1970年以来 6 7级以上强震前后的中等地震活动进行研究 ,发现强震的S值在震前和震后的异常变化特征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主要表现为 :在震前S值异常为高值或低值异常 ,震后下降... 引用有关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1 ] ,对川滇地区 1970年以来 6 7级以上强震前后的中等地震活动进行研究 ,发现强震的S值在震前和震后的异常变化特征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主要表现为 :在震前S值异常为高值或低值异常 ,震后下降或上升 ;对特定区域研究发现 ,滇西南地区强震的孕震区中等地震活动的S值震前异常主要为高值 ,而滇西地区强震孕震区中等地震活动的S值震前异常主要表现为低值。表明对川滇地区强震孕震区中等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的动态追踪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孕育 中等地震 动态演化 川滇地区
下载PDF
安徽两次中等地震发震断层参数测定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泽民 张军 +2 位作者 沈小七 李敏莉 郑先进 《华南地震》 2008年第3期89-94,共6页
根据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利用拐角频率的方向变化,用最小二乘法反演了2005年寿县ML4.1级、2006定远ML4.7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参数。结果表明,反演得到的中等地震的发震断层参数与震中附近实际断层的参数基本一致,破裂速度均小于... 根据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多普勒效应,利用拐角频率的方向变化,用最小二乘法反演了2005年寿县ML4.1级、2006定远ML4.7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参数。结果表明,反演得到的中等地震的发震断层参数与震中附近实际断层的参数基本一致,破裂速度均小于S波的速度,且破裂长度为0.2~0.3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效应 拐角频率 断层面参数 中等地震 安徽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前川滇地区中等地震密集活动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小艳 苏有锦 +1 位作者 王强 刘自凤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7-353,共7页
通过分析川滇地区12组4~5级地震密集活动及其对应强震的时空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地震密集活动中的最大地震震级与后续强震震级不相关;对应地震与密集活动的时间间隔多在半年内;利用4、5级地震密集活动作为M≥6.7地震1年尺度的预报... 通过分析川滇地区12组4~5级地震密集活动及其对应强震的时空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地震密集活动中的最大地震震级与后续强震震级不相关;对应地震与密集活动的时间间隔多在半年内;利用4、5级地震密集活动作为M≥6.7地震1年尺度的预报异常,预报效能R值为0.258 5;在云南地区,强震多发生在密集地震集中区,而四川的强震多发生在4、5级地震不活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 0级地震 中等地震密集活动 川滇地区 R值
下载PDF
从中等地震活动分析华北应力水平变化过程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双凤 王想 +1 位作者 李守勇 张冀东 《华北地震科学》 2017年第3期56-60,72,共6页
分析汶川地震以来,华北地区M≥4.0中等地震的时间序列、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华北应力水平在汶川M8.0地震、东日本MW9.0地震前后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对华北的影响基本止于华北西部的汾渭地震带,影响最大的时间段为2010年;东日本M... 分析汶川地震以来,华北地区M≥4.0中等地震的时间序列、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华北应力水平在汶川M8.0地震、东日本MW9.0地震前后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对华北的影响基本止于华北西部的汾渭地震带,影响最大的时间段为2010年;东日本MW9.0地震对河北平原地震带及以东地区的地震活动影响大,特别是距离板块边界越近,影响越大,影响最大的时间段为2013年;华北地区的中等以上地震活动与周边较大尺度的构造运动具有一定关系;华北周边发生大地震,但并没有引起强震发生,可能与华北处于第四地震活动期的平静幕、应力水平低有重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板块 青藏块体 华北地区 应力水平 中等地震
下载PDF
包头西6.4级地震前显著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和丛集异常 被引量:6
9
作者 薛丁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1-76,共6页
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前,在震中西部临河盆地出现了显著的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和丛集异常,而且中等地震活动在时间上也表现出了集中的特征。其中5次中等地震强烈有感,引起了地震学者高度的重视,这是一次显著的地震活动中期异常。但是,主... 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前,在震中西部临河盆地出现了显著的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和丛集异常,而且中等地震活动在时间上也表现出了集中的特征。其中5次中等地震强烈有感,引起了地震学者高度的重视,这是一次显著的地震活动中期异常。但是,主震是在距离异常区200km以外的地方发生,造成了震前地点预测误差较大的问题。文中详细描述了这次中等地震活动异常的情况,并且通过震区地震地质构造条件分析,探讨了主震发生在距离异常区较远的原因,这对今后地震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头 中等地震 地震预测 地震预测 地震活动性 活动异常
下载PDF
两次中等地震短临预测实践 被引量:1
10
作者 平建军 张清荣 +2 位作者 解用明 秦清娟 魏连生 《华北地震科学》 2002年第2期16-21,共6页
20 0 1年 6月 2 8日至 7月 1 1日先后在大同—阳高、唐山陡河发生 ML4 .1和 4.0地震 ,此前我们曾根据大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背景异常、区域中小地震活动特征以及部分地震短临前兆观测异常 ,对这两次中等地震进行了尝试性短临预测。本文... 20 0 1年 6月 2 8日至 7月 1 1日先后在大同—阳高、唐山陡河发生 ML4 .1和 4.0地震 ,此前我们曾根据大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性背景异常、区域中小地震活动特征以及部分地震短临前兆观测异常 ,对这两次中等地震进行了尝试性短临预测。本文系统总结了对这两次中等地震的预测过程 ,这对于我们坚定地震预测信心、进一步做好中等甚至中强以上地震的预测可能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地震 前兆异常 短临预测
下载PDF
北京地区地震波速比异常变化与首都圈中等地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岳晓媛 王林瑛 武安绪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8年第3期10-13,共4页
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P波和S波到时资料,选取北京地区有5个以上记录台站共76个地震事件,计算北京地区地震波速比的平均值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发现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前北京地区地震波速比出现了较明显的低值异常。因此,依据北... 利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P波和S波到时资料,选取北京地区有5个以上记录台站共76个地震事件,计算北京地区地震波速比的平均值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发现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前北京地区地震波速比出现了较明显的低值异常。因此,依据北京地区地震的波速比变化特征,可以为首都圈地区发生的中等地震提供一定程度的跟踪预测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波速比 首都圈 中等地震
下载PDF
乌鲁木齐地区地下流体中等地震源兆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小其 周俊 +1 位作者 李新勇 李艳萍 《高原地震》 2001年第3期16-23,共8页
初步总结了乌鲁木齐地区地下流体中等地震源兆的特征。认为中等地震源兆具体表现为震前 1~ 2年 ,多个监测点出现相互配合的前兆异常、或同一测点的绝大多数主测项出现同步性高值异常 ,临震前可能表现出异常过程的转折或反向 ,震后异常... 初步总结了乌鲁木齐地区地下流体中等地震源兆的特征。认为中等地震源兆具体表现为震前 1~ 2年 ,多个监测点出现相互配合的前兆异常、或同一测点的绝大多数主测项出现同步性高值异常 ,临震前可能表现出异常过程的转折或反向 ,震后异常由强到弱 ,直至消失。最后对震兆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鲁木齐 地下流体 中等地震 前兆 地震预报
下载PDF
华北块体中等地震活动平静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宇卫 张军 +2 位作者 黄显良 闫素萍 庆梅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5年第5期11-18,共8页
采用累计频度方法,对华北活动地块Ms≥5.5地震前中等地震聚集活动区的地震做了时空扫描,并对平静现象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对各Ⅱ级活动地块采用不同的扫描方法,在强震前都表现出明显的增强、平静过程,平静的时间长短与所给定的构... 采用累计频度方法,对华北活动地块Ms≥5.5地震前中等地震聚集活动区的地震做了时空扫描,并对平静现象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对各Ⅱ级活动地块采用不同的扫描方法,在强震前都表现出明显的增强、平静过程,平静的时间长短与所给定的构造区域有关。本文给出了华北3个Ⅱ级活动地块的发震模式。对各活动地块分别进行了R值检验,表明3个活动地块采用不同的发震模式均具有较高的预报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静 中等地震活动 累计频度 活动地块
下载PDF
辽宁地区ML≥5.0地震前中等地震集中活动的震兆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曹凤娟 郭晓燕 +3 位作者 乔艳芬 王亮 张颖 贾晓东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年第2期22-30,共9页
定义了描述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的3个参量E、T和R,通过对辽宁地区13次ML≥5.0地震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辽宁地区Mi≥5.0地震前确实存在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的现象,且主震77%发生在中等地震增强活动中的最后一次中等地震后3个月内,震... 定义了描述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的3个参量E、T和R,通过对辽宁地区13次ML≥5.0地震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辽宁地区Mi≥5.0地震前确实存在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的现象,且主震77%发生在中等地震增强活动中的最后一次中等地震后3个月内,震中距离第一次或最后一次中等地震震中约5~70km,概率80%。震级与中等地震增强活动参数E,T,R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地震 参量 震中
下载PDF
辽宁地区中等地震活动增强与后续最大震级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曹凤娟 乔艳芬 +2 位作者 贾晓东 王亮 王帅 《东北地震研究》 2008年第2期18-23,共6页
本文定义了描述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的三个参量E、T和R,通过对辽宁地区13次ML≥5.0地震的统计分析,分别给出了辽西-辽蒙交界、营-海-岫和辽南及两侧海域地区主震震级对E、T、R的回归方程并与实际震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等地震活动增... 本文定义了描述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的三个参量E、T和R,通过对辽宁地区13次ML≥5.0地震的统计分析,分别给出了辽西-辽蒙交界、营-海-岫和辽南及两侧海域地区主震震级对E、T、R的回归方程并与实际震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参量E、T、R与未来主震震级间存在一定的定量关系,在震级预测上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地区 中等地震 参量 回归方程
下载PDF
中国大陆西部中等地震平静作为6.5级以上强震标志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玉华 孙洪斌 《高原地震》 2004年第4期8-12,共5页
选取中国大陆西部地区1970年以来的6 5级以上强震,对其震前周边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分析研究表明,88%的6 5级以上强震前震源区及附近区域ML4 0~5 0级中等地震呈现出大面积平静现象。研究认为平静-发震为该区强震的主要发震模式。平静时... 选取中国大陆西部地区1970年以来的6 5级以上强震,对其震前周边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分析研究表明,88%的6 5级以上强震前震源区及附近区域ML4 0~5 0级中等地震呈现出大面积平静现象。研究认为平静-发震为该区强震的主要发震模式。平静时段以6~15个月为主,平均为10个月左右。强震发生部位在平静区内部者居多,其余位于平静区边缘地带。该异常特征可以作为未来强震时间、地点预测的主要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5级强震 中等地震平静 强震标志
下载PDF
中等地震对华南中强地震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向东 刘特培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4年第3期42-47,共6页
研究了华南地区 14次中强地震前中等地震活动特征 ,据此提出了本区中强震短期预测判据 :中期 (或中短期 )中等地震累积频度呈指数 (加速 )增长 ,短期至发震中等地震持续平静 (通常小于 3个月 )。
关键词 中等地震 增强和平静 指数增长 预测判据 华南地区
下载PDF
北京地区小震活跃与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兰从欣 岳晓媛 +1 位作者 李菊珍 丁晗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5年第3期35-40,共6页
通过研究北京地区的小震活跃与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关系,发现1999年到2003年间频度异常与首都圈地区MS4.0以上地震具有一定对应关系,但频度异常对未来地震地点判定的意义不大,需要将北京地区小震频度异常和首都圈及附近地区小震活... 通过研究北京地区的小震活跃与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活动的关系,发现1999年到2003年间频度异常与首都圈地区MS4.0以上地震具有一定对应关系,但频度异常对未来地震地点判定的意义不大,需要将北京地区小震频度异常和首都圈及附近地区小震活动的有序性特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把握中等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指出,频度异常指标具有一定的时间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震频度异常 北京地区 中等地震
下载PDF
北京及邻区中等地震前的近南北向异常小震条带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红彬 岳晓媛 武敏捷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0年第5期1-6,共6页
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等有感地震会引起极大的社会影响。北京地区面积小、地震较少,缺少有效的中等地震短期预测指标。通过对1970年以来首都圈中部地区的小震活动图像全时空扫描与研究,认为该地区的近南北向异常小震条带... 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等有感地震会引起极大的社会影响。北京地区面积小、地震较少,缺少有效的中等地震短期预测指标。通过对1970年以来首都圈中部地区的小震活动图像全时空扫描与研究,认为该地区的近南北向异常小震条带可以作为北京及邻近地区中等地震前短期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近南北向小震条带 中等地震 短期指标
下载PDF
山西流动地磁观测异常与中等地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靳玉贞 林木金 +4 位作者 范晓瑜 刘晓萍 何佳 杨世英 孟彩菊 《山西地震》 2015年第3期1-6,共6页
运用2007年以来山西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分析研究2009年以来山西ML≥4.0以上中等地震与流动地磁异常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地磁变化与该区的地震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震前异常持续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9个月,且有2个或2个以上测点同时出... 运用2007年以来山西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分析研究2009年以来山西ML≥4.0以上中等地震与流动地磁异常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地磁变化与该区的地震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震前异常持续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9个月,且有2个或2个以上测点同时出现异常,异常特征为下降的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地磁 中等地震 异常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