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译《伊索寓言》中的中西文学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黄幼岚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85-88,共4页
文章以林译小说《伊索寓言》为基础,研究林纾在小说中的中西文学比较活动。林纾从小说的文学功能和社会作用方面比较中西文学作品,寻找、比较中西文学中一些相似的题材典故,并且以中国古代史实阐释伊索寓言,显示了初步的中西文学比较意... 文章以林译小说《伊索寓言》为基础,研究林纾在小说中的中西文学比较活动。林纾从小说的文学功能和社会作用方面比较中西文学作品,寻找、比较中西文学中一些相似的题材典故,并且以中国古代史实阐释伊索寓言,显示了初步的中西文学比较意识,对比较文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伊索寓言》 中西文学比较
下载PDF
钱穆与梁实秋关于中西文学比较的笔战
2
作者 管新福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4-22,共9页
钱、梁二人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中西语言文学孰优孰劣、中西文学的世界性与地方性、中西文学的雅俗演进分化、中西文学产生背景差异等方面。就语言文学的优劣而言,钱穆认为中国文字是优秀文字的代表,故中国文学亦是优秀的文学;而梁实秋则... 钱、梁二人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中西语言文学孰优孰劣、中西文学的世界性与地方性、中西文学的雅俗演进分化、中西文学产生背景差异等方面。就语言文学的优劣而言,钱穆认为中国文字是优秀文字的代表,故中国文学亦是优秀的文学;而梁实秋则认为中西文字和文学不存在优劣之分,各有长短;从中西文学的世界性和地方性范畴来看,钱穆坚持中国文学着眼世界性后稍微兼顾地方性,而梁实秋则坚持西方文学更具世界性;就文学发展演化的雅俗路径来说,钱穆认为中国文学是雅化的文学、西方文学是俗化的文学,而梁实秋则论说中国文学也明显有俗化的一面,西方文学也多有雅化的情形;对于中西文学发生的背景问题,钱穆认为中国文学生成于大环境,重视时间的绵延,西方文学则产生于小环境,更关注空间的散播,而梁实秋则认为西方文学也有生成于大环境,这并非中国文学的特例。从二人论争过程和结论来看,他们的观点各有合理性,亦各有片面性,但都为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提供了不少富有启发的观念与视角,值得当下比较文学研究者去梳理和汲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梁实秋 中西文学比较 笔战和论争
下载PDF
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比较方法论略
3
作者 陈永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93-99,共7页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随着西方文学作品和文艺美学思想的翻译和介绍,既促进了中西文学的交流,引起了我国近代文学审美观念的变革,也推动着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探讨这种方法的产生和特点,对于加深理解我国近代文学的性质,...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随着西方文学作品和文艺美学思想的翻译和介绍,既促进了中西文学的交流,引起了我国近代文学审美观念的变革,也推动着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探讨这种方法的产生和特点,对于加深理解我国近代文学的性质,对于更好地借鉴外来文化,开展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加速当代文艺学科的建设都有重要意义.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比较方法,是在中国近代社会和时代审美意识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鸦片战争,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一批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纷纷寻求救亡图存的方略,并从实践中认识到,中国要变革自强,不能只走“实业救国”的道路,单纯仿效西方的物质文明,还必须从政治思想上唤醒民众、启迪民智.这样他们从初期热衷于翻译介绍西方历史和自然科学资料,转而大量翻译西方的哲学和文学方面的书籍.19世纪末,由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等人发起的维新变法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学比较 中国近代文学 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方法论 文艺美学思想 比较研究方法 审美意识 梁启超 审美观念 康有为
下载PDF
朱明王朝时期的中西文学比较
4
作者 韩玉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1988年第2期98-104,共7页
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遗产,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都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要么是“国粹主义”:中国一切都好,西方一切都坏,因而采取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态度;要么是“全盘西化”:西方一切都好,中国一切都不如西方,采取民族... 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遗产,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都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要么是“国粹主义”:中国一切都好,西方一切都坏,因而采取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态度;要么是“全盘西化”:西方一切都好,中国一切都不如西方,采取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这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不幸。科学的态度应该是“损益古今,权衡中外”,即吸收西方一切优秀的东西,摒弃其腐朽的东西;继承和发扬中国一切优秀的遗产,摒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把中西的优秀文明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为了在这方面作出贡献,我校20多位教师与有关单位合作,近两年来开展了《中西500年比较》(1549年——2049年)的研究。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探索。它将为正确贯彻执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本刊拟陆续发表他们的一些初步研究成果,以期引起广泛的注意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王朝 中西文学比较 中华民族 文艺复兴 “前后七子” 历史虚无主义 “全盘西化” 遗产 市民文学 资本主义
下载PDF
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初探
5
作者 金长胜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54-60,共7页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整个世界文化格局发生普遍变化的国际环境。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越来越小,只要花十几小时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另一面。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会遇到外来文化及文学的挑战。 (一) 在以电脑化、信息化为特征的世界各国...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整个世界文化格局发生普遍变化的国际环境。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越来越小,只要花十几小时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另一面。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会遇到外来文化及文学的挑战。 (一) 在以电脑化、信息化为特征的世界各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人类对宇宙、对社会、对人本身的认识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学比较 文化格局 爱因斯坦 外来文化 二十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 国际环境 信息化 民族 比较文学
下载PDF
从中西文学现象的比较看“意识公式”的原型阐释功能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7年第1期89-94,共6页
荣格把从原始人的心理经验的历史“蒸发”中遗传下来的“没有意义的形式”称为原型,并把这种原型所具有的文化遗传影响,形象地概括为群体意识活动所必然要遵循的一种“意识的公式”。本文从文学阐释的角度,通过中西比较的方式,具体... 荣格把从原始人的心理经验的历史“蒸发”中遗传下来的“没有意义的形式”称为原型,并把这种原型所具有的文化遗传影响,形象地概括为群体意识活动所必然要遵循的一种“意识的公式”。本文从文学阐释的角度,通过中西比较的方式,具体分析了由于中西原始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作为一种“意识的公式”的“天人关系”,在中西文化发展中所体现的不同的原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学比较 原型 原型阐释 文学传统 原始文化
下载PDF
唐君毅的中西文学比较思想探析
7
作者 巴文泽 《芒种》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3-54,共2页
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被称为"文化意识宇宙之巨人"。中西文化比较是他文化思想的重点,而文学是文化的重要部分,故而他对中西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唐君毅从中西文学擅长的表现形式、中西文学中推崇的人物形象、中西文学中对... 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被称为"文化意识宇宙之巨人"。中西文化比较是他文化思想的重点,而文学是文化的重要部分,故而他对中西文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唐君毅从中西文学擅长的表现形式、中西文学中推崇的人物形象、中西文学中对爱情的描述等方面做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一些独特、深刻的见解,体现了哲学家比较文学思想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中西文学比较思想 文化
原文传递
比较文学中可比性原则的探讨——兼论中西文学可比性原则及实践
8
作者 刘波 夏冬红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9-35,共7页
本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借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评估《红楼梦》,鲁迅先生1907年发表了《摩罗诗力说》,不仅分析和评价“摩罗”诗人,而且还同中国封建礼教与诗教相观照并提出“别求新声于异邦”,林紆介绍西洋文学并在其序跋中就中西文学加以评... 本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借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评估《红楼梦》,鲁迅先生1907年发表了《摩罗诗力说》,不仅分析和评价“摩罗”诗人,而且还同中国封建礼教与诗教相观照并提出“别求新声于异邦”,林紆介绍西洋文学并在其序跋中就中西文学加以评点,直至30年代吴宓先生在清华开设讲座,这一系列史实标志着中西比较文学正式兴起了。从它产生起,就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一,该学科的产生是中西文化交流与影响的产物,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历史条件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关;其二,该学科的研究成果大都是单向阐发性的。即以当时西方流行的、影响巨大的文艺理论来验证并解释国内文艺作品与文艺现象。这种单向性阐发即构成中西文学可比性原则,但该原则的确立与运用却远非易事,本文试图综合大陆、港台及国外学者就该原则所阐述的观点,并结合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实际,提出一些自己的陋见,以期望因此而获得新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比性原则 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中西文学比较 文学与自然 平行研究 影响研究 美学 跨学科研究 尼采思想 堂吉诃德
下载PDF
中西文学叙事结构比较研究
9
作者 彭艳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Z期17-18,共2页
中国文学叙事理论和西方文学叙事理论的建构,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由此创造了与该理论相适应的叙事概念。一线穿与整一性、间与障碍、间架与插曲这三对概念,就是典型的中西文学叙事的理论遗产。
关键词 叙事 概念 中西文学比较
下载PDF
比较的视野和高度——评《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
10
作者 陈开俊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6-116,共1页
《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李万钧著,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以下简称《比较史》),是一个从文学类型入手.对中西文学进行系统比较的学术新成果.它对中西文学比较自身进行了纵向的史的考察与研究,也反映了当前中西文学比较的新趋势... 《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李万钧著,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以下简称《比较史》),是一个从文学类型入手.对中西文学进行系统比较的学术新成果.它对中西文学比较自身进行了纵向的史的考察与研究,也反映了当前中西文学比较的新趋势.然而.《比较史》的突破与超越不仅体现在这些方面.比较的视野开阔与否,往往关系到审视的结果是否全面、正确和深入.《比较史》可贵之处,首先在于有着广阔的视野.从而在占有丰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独特而深邃的透视.全书六十七万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学比较 比较的视野 类型比较 文学类型 突破与超越 西方文学 中国文学 中西小说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中西长篇小说
下载PDF
试论民初文坛的中西文学比较
11
作者 袁荻涌 《中国比较文学》 1997年第4期47-56,共10页
关键词 中西文学比较 欧美小说 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小说 比较研究 周作人 王国维 西方小说 社会功用 陈独秀
原文传递
中西文学中的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比较——以契诃夫短篇小说与《醒世恒言》为例
12
作者 易俪俪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96-99,共4页
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本是中西绘画理论中的技巧手法,但在中西文学之中也可以发现作者焦点透视写作与散点透视写作的异趣。从契诃夫短篇小说和《醒世恒言》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从景物描写、叙述视角和叙事线索处理三个方面,中西文学均有... 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本是中西绘画理论中的技巧手法,但在中西文学之中也可以发现作者焦点透视写作与散点透视写作的异趣。从契诃夫短篇小说和《醒世恒言》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在从景物描写、叙述视角和叙事线索处理三个方面,中西文学均有不同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点透视 散点透视 中西文学比较 契诃夫短篇小说 《醒世恒言》
下载PDF
中西文学价值观的经与纬——评姜文振《文学何为——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比较研究》
13
作者 梁芳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年第11期80-82,共3页
201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姜文振教授的《文学何为——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比较研究》是一部扎实的比较诗学力作。本书以跨文化的视野力图在经度上勾勒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的演变路径,在纬度上比较中西价值观的异同,体现了作者纵穿古今、横... 201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姜文振教授的《文学何为——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比较研究》是一部扎实的比较诗学力作。本书以跨文化的视野力图在经度上勾勒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的演变路径,在纬度上比较中西价值观的异同,体现了作者纵穿古今、横贯东西的学术素养,彰显了比较诗学研究的意义。其研究模式、内容、方法和结论在本学科领域中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文振 文学何为——中西传统文学价值观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轫期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志啸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53-59,共7页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轫期肇始于近代改良派人物黄遵宪,经过林纾、严复、梁启超、王国维、鲁迅等人的各自建树,结束于民初的刘师培。发轫期的比较文学未必是纯文学研究。作者们与当时政治和社会改良运动紧密配合,以比较为手段,旨在唤起...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轫期肇始于近代改良派人物黄遵宪,经过林纾、严复、梁启超、王国维、鲁迅等人的各自建树,结束于民初的刘师培。发轫期的比较文学未必是纯文学研究。作者们与当时政治和社会改良运动紧密配合,以比较为手段,旨在唤起国人,拯救民族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比较文学 《摩罗诗力说》 王国维 梁启超 黄遵宪 中西文学比较 中国文学 刘师培 《红楼梦》 鲁迅
下载PDF
简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
15
作者 刘圣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68-72,共5页
比较方法是比较文学主要运用的一种方法。正如雷马克所指出的:“总的目的、重点和处理都必须是比较的。”但是,这种比较又绝不能盲目地进行,也不是“为比较而比较”的“纯比较”。它有其特殊的要求,要求之一就是先要确定用以进行比较的... 比较方法是比较文学主要运用的一种方法。正如雷马克所指出的:“总的目的、重点和处理都必须是比较的。”但是,这种比较又绝不能盲目地进行,也不是“为比较而比较”的“纯比较”。它有其特殊的要求,要求之一就是先要确定用以进行比较的文学必须具有内在的可比性。没有可比性的比较是荒唐的比较。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存在的客观基础,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先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可比性 中西文学 钱钟书 平行研究 《管锥编》 各民族 共同规律 思想感情 王熙凤
下载PDF
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16
作者 徐志啸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63-66,共4页
比较文学在中国,作为一门学科,它起步较晚,但具体涉足比较文学的历史,却可追溯至千年以上。早在西汉时代(甚至更早),史书上已有关于跨国度、跨民族的文化史料与神话传说方面比较的记载;之后,
关键词 比较文学研究 中西文学比较 外国文学 神话传说 中国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中国文学 中外文化 可追溯 30年
下载PDF
从历年诺贝尔文学奖文献管窥中西文学差距
17
作者 张华艳 《文教资料》 2015年第7期11-13,共3页
本文对历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分布及特点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从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中西文学存在的差距,得出了以下结论:我国的文学构成不合理,各类文学作品发展缓慢;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制约了我国文学的发展;我国文学作品的价值需要... 本文对历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分布及特点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从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中西文学存在的差距,得出了以下结论:我国的文学构成不合理,各类文学作品发展缓慢;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制约了我国文学的发展;我国文学作品的价值需要提升;我国作家的修养尚需提高,并据此提出了提升中国文学水平的具体可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 中西文学比较 中国文学
下载PDF
中西浪漫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和理想问题
18
作者 潘利锋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10期81-83,共3页
18、19世纪,欧美出现了最壮丽的浪漫主义文学景观。与古希腊神话与以《西游记》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神话不同,它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方式激起人们开拓自然领域即以科学世界观为其前提的,既有无限的主体性,又是绝对内在的。拜伦、雪莱、欧... 18、19世纪,欧美出现了最壮丽的浪漫主义文学景观。与古希腊神话与以《西游记》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神话不同,它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方式激起人们开拓自然领域即以科学世界观为其前提的,既有无限的主体性,又是绝对内在的。拜伦、雪莱、欧文、库柏等的浪漫之作,精神与物质互为协调,客观写实因素随之加强;中国浪漫之作如《女神》,主体性无限扩大,精神溢出了物质。在理想问题上,西方浪漫之作常展现出理想化的社会图景,而中国屈原、李白所希望的是圣君贤相施以仁政,20世纪革命加恋爱的浪漫模式,其理想蓝图亦是抽象朦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学比较 浪漫主义 主体性 理想问题
下载PDF
关于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思考——《管锥编》《攻玉集》读后偶记 被引量:6
19
作者 孙景尧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48-52,共5页
比较文学在其漫长的百多年发展史上,主要而又大量的研究课题与成果,都囿于西方文学的领域之内。对此,只需浏览一下那些权威的比较文学论著索引就可知道。如在下列的索引中:巴当斯旦易和佛立特克合编的《比较文学书目》(发表于1950年)、... 比较文学在其漫长的百多年发展史上,主要而又大量的研究课题与成果,都囿于西方文学的领域之内。对此,只需浏览一下那些权威的比较文学论著索引就可知道。如在下列的索引中:巴当斯旦易和佛立特克合编的《比较文学书目》(发表于1950年)、雷马克的《比较文学参考书目选注》(发表于1971年)、维斯坦因的《1968——1977年比较文学论著索引》,以及费歇耳的1977年到1982年的同样索引等,中西文学方面的比较研究论著不是一无所有,就是绝无仅有。显然,这同我们这门学科所具的广泛国际性,是极不相称的。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是通常的比较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由于其产生于西方文学间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故而对彼此差异极大的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并非就能天然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锥编》 比较文学研究 读后 钱钟书 《闲情赋》 中西文学比较 论著索引 弥尔顿 平行研究 维斯坦
下载PDF
会简而文,人壮而诚──记闽粤港比较文学学术研讨会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万钧 《东南学术》 CSSCI 1994年第6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学术研讨会 中国比较文学 中西诗学 福建省 跨文化 厦门大学 闽粤 副会长 中西文学比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