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元婺州书院文化对丹溪学派的影响
1
作者 李露芳 胡滨 王延隆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1期10-16,共7页
区域文化与医派的发展与嬗变密切相关。婺学是浙学^(①)之源,婺州(金华)是宋元书院文化的高地,质疑问难、经世致用、兼取其长构成婺州书院文化的主要内涵,对朱丹溪学术思想和医学观影响深刻。梳理丹溪医学的发展传承脉络,探讨宋元婺州... 区域文化与医派的发展与嬗变密切相关。婺学是浙学^(①)之源,婺州(金华)是宋元书院文化的高地,质疑问难、经世致用、兼取其长构成婺州书院文化的主要内涵,对朱丹溪学术思想和医学观影响深刻。梳理丹溪医学的发展传承脉络,探讨宋元婺州书院文化的治学特点和学术思想对丹溪医派的深远影响,解码丹溪医学世代流传、广泛传播的基因,为新时代中医创新发展提供借鉴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溪学派 婺州 金华 书院文化 中医药文化
下载PDF
丹溪学派戴思恭论治淋证特色 被引量:1
2
作者 任志鹏 万四妹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2期165-168,共4页
通过中医文献学方法,从淋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三方面,对戴思恭著作《推求师意》《秘传证治要诀》《金匮钩玄》三书中有关淋证内容进行辨析。在病因上,戴思恭提出湿邪致淋,湿由热盛而生的观点。在病机上,戴思恭从五脏一体着眼,以肾与膀... 通过中医文献学方法,从淋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三方面,对戴思恭著作《推求师意》《秘传证治要诀》《金匮钩玄》三书中有关淋证内容进行辨析。在病因上,戴思恭提出湿邪致淋,湿由热盛而生的观点。在病机上,戴思恭从五脏一体着眼,以肾与膀胱为核心病机,认为肺、脾、心三脏失常,致使下焦生理功能紊乱,引发淋证。在治疗上,依六类淋证,辨证施治。据病情轻重缓急之别,提出利气通淋与滋阴补血之法。用药首推牛膝利水通淋,方剂上善用五苓散加减治疗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证 戴思恭 丹溪学派 《推求师意》 《秘传证治要诀》 《金匮钩玄》 五苓散
下载PDF
基于明初医籍征引朱丹溪医论考察丹溪学派早期文本生成史
3
作者 徐晓聪 郑洪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116-1125,共10页
[目的]考察丹溪学派早期文本的生成过程。[方法]明初楼英《医学纲目》、刘纯《玉机微义》等医著中,多有引用丹溪医论。将此部分医论与丹溪著作相比对,辨明异同。并运用“文本生成论”的文学研究方法,分析丹溪著作与明初医籍征引的丹溪... [目的]考察丹溪学派早期文本的生成过程。[方法]明初楼英《医学纲目》、刘纯《玉机微义》等医著中,多有引用丹溪医论。将此部分医论与丹溪著作相比对,辨明异同。并运用“文本生成论”的文学研究方法,分析丹溪著作与明初医籍征引的丹溪医论存在差异的原因,论证丹溪通过“改定”自己的“稿本”,确立为“定本”的可能过程。再考察文本的物质载体与流传途径对文本生成的影响。[结果]《医学纲目》《玉机微义》等明初医籍征引的丹溪医论,与丹溪著作互校,可发现前者存在佚文与异文,显示当时有多种形态的丹溪医学文本流传。“佚文”或为弟子所记丹溪授徒语录,“异文”则是丹溪医论的“草稿”状态。丹溪现存著作或正是由“草稿”经过文本改定所形成的“定稿”。医籍的刊刻与传播也使得丹溪学派相关文本在元末明初基本定型。[结论]丹溪学派早期文本的生成,经历了一个动态且复杂的过程。考察丹溪学派的建构过程、丹溪医学思想的衍变,都应考虑这种文献与文本层面的变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初 《医学纲目》 《玉机微义》 丹溪 丹溪学派 文本生成
下载PDF
从丹溪学派到温补学派阴虚概念嬗变研究
4
作者 宋佳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21期191-197,共7页
阴虚证是丹溪学派与温补学派共同关注及重点探讨的临床证候。通过梳理从丹溪学派到温补学派“阴虚”概念的嬗变,认为这种概念内涵的嬗变凸显了不同时代对“阴”的具体指代以及对“阴虚”的发生机理、变化转归等认识的不同。朱丹溪本人... 阴虚证是丹溪学派与温补学派共同关注及重点探讨的临床证候。通过梳理从丹溪学派到温补学派“阴虚”概念的嬗变,认为这种概念内涵的嬗变凸显了不同时代对“阴”的具体指代以及对“阴虚”的发生机理、变化转归等认识的不同。朱丹溪本人对“阴虚”的认识就有阴血虚、阴精亏、肾虚、肾水不足等多种内涵;其私淑弟子虞抟认为此“阴虚”当分气中之阴虚、血中之阴虚与肾经之真阴虚;汪机则认为此“阴虚”乃“营虚”,包含营气虚与营血虚两方面。而明代温补学派的薛己认为脾土在阴虚发展转归及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提出“阴虚”即“脾虚”以及“足三阴虚”的观点;明末张景岳与赵献可则通过发展命门学说,强调人体“真阴”藏于肾命,关乎人体先天之本,内蕴元精可化生元气,包含水火两端,提出“阴虚有二”。温补学派对“阴虚”内涵的发展一则为纠正丹溪学派所造成的苦寒偏弊,另则推动了阴阳学说及藏象学说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虚 丹溪学派 温补学派 学派研究 真阴
下载PDF
丹溪学派形成及其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杜松 张玉辉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3,共3页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曾师从刘完素的二传弟子罗知悌,旁参张从正、李东垣两家,为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者,滋阴派创始人。丹溪成名后,弟子众多,通过师徒授受,学派流传,风行全国,历有三百年而不衰,形成了丹溪学说和丹溪学派,其学说思想...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曾师从刘完素的二传弟子罗知悌,旁参张从正、李东垣两家,为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者,滋阴派创始人。丹溪成名后,弟子众多,通过师徒授受,学派流传,风行全国,历有三百年而不衰,形成了丹溪学说和丹溪学派,其学说思想卓然可观,对明代医家乃至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试探讨丹溪学派的形成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进一步明确中医流派对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发展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溪 丹溪学派 学术思想
下载PDF
《东医宝鉴》对丹溪学派医著引用情况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朱建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6-440,450,共6页
丹溪学派通过其医著被《东医宝鉴》引用而对朝鲜医学产生了既深且广的影响。研究发现,《东医宝鉴》引用丹溪学派医著有14种2900多次,遍及内景、外形、杂病、汤液、针灸各篇。具体引用情况包括引文与原文内容相同,多为中医理论;引文与原... 丹溪学派通过其医著被《东医宝鉴》引用而对朝鲜医学产生了既深且广的影响。研究发现,《东医宝鉴》引用丹溪学派医著有14种2900多次,遍及内景、外形、杂病、汤液、针灸各篇。具体引用情况包括引文与原文内容相同,多为中医理论;引文与原文内容基本相同;剪裁编辑,调整次序;删除、补充内容,后三者多为临床诊治;佚文;间接引用朱丹溪或丹溪学派医著。朱丹溪提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创用的大补阴丸、越鞠丸等核心学说和主要经验,已经被17世纪的朝鲜医学所接纳,并呈现出本土化朝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溪学派 医学著作 东医宝鉴 引文 丹溪
下载PDF
“丹溪学派”医学文化内涵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江凌圳 盛增秀 王英 《中医药文化》 2017年第5期32-35,共4页
"丹溪学派"作为一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七百多年,具有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容。从家学、师传、理医转变、人脉环境及师承关系五个方面进行探析,以期发掘丹溪学派的医学文化内涵。
关键词 丹溪 丹溪学派 医学文化
下载PDF
丹溪学派探要(上) 被引量:11
8
作者 盛增秀 《浙江中医杂志》 2012年第11期781-783,共3页
元代浙籍医家朱丹溪,是养阴学派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其学术成就卓著,影响深远。本文从四大方面对该学派作了探讨:一是丹溪学派形成的背景。主要从宋元时期程朱理学、《和剂局方》所产生的流弊、地区方域和金元时期医学界百家争鸣学派纷... 元代浙籍医家朱丹溪,是养阴学派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其学术成就卓著,影响深远。本文从四大方面对该学派作了探讨:一是丹溪学派形成的背景。主要从宋元时期程朱理学、《和剂局方》所产生的流弊、地区方域和金元时期医学界百家争鸣学派纷呈等四点对丹溪学说的影响加以论述;二是丹溪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指出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气血痰郁四伤学说、湿热观和治未病思想是该学派的核心和主旨性的学术观点,并着力予以阐发;三是简介了丹溪学派的主要人物;四是丹溪学派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从丹溪学说在海内外广泛应用和传播的角度,着重评介该学派对国内新安医学,以及日本汉医和朝鲜传统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该文内容精要、重点突出、研讨深刻,对传承和弘扬丹溪学派的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溪 中医流派 丹溪学派 中医学术发掘
下载PDF
丹溪学派探要(下) 被引量:7
9
作者 盛增秀 《浙江中医杂志》 2012年第12期861-863,共3页
2.4湿热观:中医有关湿热病的理论和实践,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就对湿热病的发病及证候有明确的记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湿热不攘,大筋绠短,小筋弛长,绠短为拘,弛长为痿。”是... 2.4湿热观:中医有关湿热病的理论和实践,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就对湿热病的发病及证候有明确的记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湿热不攘,大筋绠短,小筋弛长,绠短为拘,弛长为痿。”是把筋肉拘痿的原因归咎湿热。《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肘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溪 中医流派 丹溪学派 中医学术发掘
下载PDF
丹溪学派及学术思想评述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素敏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5-6,共2页
关键词 丹溪学派 丹溪学说 中医学 医学学派
下载PDF
基于“丹溪学派”学术传承的中医住院医师规培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潘波 王未寒 +2 位作者 朱近人 傅雅萍 吴敬颖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1040-1042,1054,共4页
[目的]为“丹溪学派”的研究传承与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新途径,提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为中医药人才的现代化培养提供可供借鉴的新方法。[方法]在分析现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以“丹溪学派”情... [目的]为“丹溪学派”的研究传承与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新途径,提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为中医药人才的现代化培养提供可供借鉴的新方法。[方法]在分析现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开展以“丹溪学派”情景模拟教学门诊、“丹溪学派”教学查房、“丹溪学派”理论教学与线上课程、“丹溪学派”学术沙龙活动为主要内容,基于“丹溪学派”师承培养的中医住院医师规培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在研究过程中采用360度迷你临床演练(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评价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等多种方式,对接受“丹溪学派”师承培养的学员和未接受“丹溪学派”师承培养的学员进行考核和评价,根据考试和评价结果,总结基于“丹溪学派”学术传承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优势,进行基于“丹溪学派”学术传承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分析。[结果]形成了基于“丹溪学派”传承培养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该模式明显优于普通规范化培训模式,不仅能够显著提升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才培养效果,培育“丹溪学派”特色明显的高质量师资团队,同时也推动了“丹溪学派”的研究、传承与发展。[结论]将地方医学流派教学融入到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去,不仅可以开辟出地方医学流派传承的新模式,对中医各地方流派学术传承与发展起到借鉴作用,也能为中医药人才的现代化培养提供参考信息和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溪学派 传承 中医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改革 实践
下载PDF
丹溪学派与雷氏医学的交汇融通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宝才 陈伟 邱根祥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7期752-757,共6页
[目的]探索挖掘雷氏医学与丹溪学派之间的渊源以及雷氏医学对丹溪学说的传承发挥。[方法]采用传统医史文献整理研究方法和现代数据库挖掘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雷氏医学与丹溪学派之间的渊源以及雷氏医学对丹溪学说的传承发挥进行系... [目的]探索挖掘雷氏医学与丹溪学派之间的渊源以及雷氏医学对丹溪学说的传承发挥。[方法]采用传统医史文献整理研究方法和现代数据库挖掘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雷氏医学与丹溪学派之间的渊源以及雷氏医学对丹溪学说的传承发挥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结果]位于金华义乌的丹溪学派和与之邻近的衢州雷氏医学多有交融互鉴,雷氏医学深受丹溪学说的影响,在融通提高中泛化,促进了雷氏医学兼收并蓄且独具特色的学术特色及体系形成。丹溪学派与雷氏医学均源远流长,两者地域邻近、环境相似、文化融合、交流频繁,而且学派传人均素养精良。雷氏医学充分地继承发挥了丹溪学说,对中医经典提倡继承与创新并重,辨证论治以“气、血、痰、郁”为纲,临证处方注意审因制宜,用药主张养阴调胃扶正气,将治未病思想贯穿治疗始终。[结论]丹溪学派促进了雷氏医学学术思想的形成,而雷氏医学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创新,扩大了丹溪学派的影响,促进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创新及临床实践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氏医学 丹溪学派 渊源 传承发展 雷丰 衢州 浙派中医
下载PDF
明代温补学派对丹溪学派滋阴治法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宋佳 汤巧玲 《新中医》 CAS 2019年第3期42-44,共3页
滋阴治法自古有之,然丹溪学派与温补学派尤为侧重,丹溪学派基于"阳有余阴不足"之论,提出滋阴降火大法,形成以四物汤加知母、黄柏为核心方剂的治疗思路;温补学派在命门学说的探讨中,在"阴阳一体"思想的指导下,阴中求... 滋阴治法自古有之,然丹溪学派与温补学派尤为侧重,丹溪学派基于"阳有余阴不足"之论,提出滋阴降火大法,形成以四物汤加知母、黄柏为核心方剂的治疗思路;温补学派在命门学说的探讨中,在"阴阳一体"思想的指导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临床尤为重视真阴不足之证,并形成了以六味丸为核心方剂的治疗思路。无论是阴虚的内涵、病机,还是滋阴的治法,温补学派在丹溪学派的基础上均有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阴 温补学派 丹溪学派
下载PDF
吴宽《家藏集》医学人物阐介与丹溪学派传承脉络探析
14
作者 丁旭晖 高宴梓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2期1445-1450,共6页
[目的]探析《家藏集》所载医学人物的概况与特点,考证明代中期吴中地区丹溪学派的传承关系。[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整理分析《家藏集》所记载的医学人物的家族背景、医事活动、交游情况等,梳理丹溪学派在吴中地区的传承脉络。[结果]《... [目的]探析《家藏集》所载医学人物的概况与特点,考证明代中期吴中地区丹溪学派的传承关系。[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整理分析《家藏集》所记载的医学人物的家族背景、医事活动、交游情况等,梳理丹溪学派在吴中地区的传承脉络。[结果]《家藏集》中的医学人物大多出自世医家族,彼此间交流频繁,且部分医学人物与丹溪学派关系密切。王宾为丹溪学派第三代传人,王宽、盛寅、韩存为丹溪学派第四代传人,王敏、刘毓、盛暟为丹溪学派第五代传人,王观为丹溪学派第六代传人。[结论]《家藏集》对医学人物的记载,对厘清吴中地区丹溪学派的传承脉络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别集类文献在医学史料的挖掘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藏集 医学人物 世医家族 丹溪学派 传承关系 别集类文献
下载PDF
浅谈丹溪学派传承悠久之因 被引量:4
15
作者 程霜 邹丽珺 +2 位作者 陈滨海 高文仓 陈卫建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第11期844-845,共2页
丹溪学派始于元代,是以朱丹溪、戴思恭、王履、虞抟、王伦、汪机、孙一奎等为代表人物,通过师承、私塾的方式,形成的一支具有理论延续性及创新性的医学学派,朱丹溪为创始人。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金华义乌人,因居于丹溪... 丹溪学派始于元代,是以朱丹溪、戴思恭、王履、虞抟、王伦、汪机、孙一奎等为代表人物,通过师承、私塾的方式,形成的一支具有理论延续性及创新性的医学学派,朱丹溪为创始人。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金华义乌人,因居于丹溪河旁,后人尊称为“丹溪先生”。历代医家中能力突出者不在少数,但能兴盛如丹溪学派的却并不多见。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丹溪学派兴盛延绵的原因,以飨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溪学派 传承 中医学术发掘
下载PDF
丹溪学派中风病诊治规律文献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维 郭蓉娟 +5 位作者 王建伟 王嘉麟 朱晓晨 李阳 刘向哲 王建华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23-526,529,共5页
目的挖掘丹溪学派治疗中风病的学术思想及诊治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文献来源,纳入朱丹溪及其嫡传弟子、私淑弟子等著作中内服方剂治疗中风病的医案,建立中医症状及方药信息条文数据库,分别统计中医症状、药物及药物种类频数,并对... 目的挖掘丹溪学派治疗中风病的学术思想及诊治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文献来源,纳入朱丹溪及其嫡传弟子、私淑弟子等著作中内服方剂治疗中风病的医案,建立中医症状及方药信息条文数据库,分别统计中医症状、药物及药物种类频数,并对药物与药物及症状与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医家7位,著作11部,有效记录101条。涉及中医症状共计57种,总频数363,出现频数前3位的症状分别为半身不遂(40)、口舌喎斜(35)、痰涎(29);中药171味,用药总频数1235,使用频数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甘草(66)、当归(49)、茯苓(46);使用药物共22种,使用频数前3位的药物种类分别为解表药(231)、补气药(188)、清热药(127)。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白芍-当归、白芍-甘草、陈皮-甘草为常用药对,情志不畅-白术、发热-茯苓、肥胖-陈皮为常见症-药关系。结论气血亏虚、痰热郁滞是丹溪学派对中风病的基本认识,其中气虚、痰热占有重要的地位,临证治疗以脾胃为基础,同时注重情志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病 丹溪学派 气虚证 痰热证 诊治规律 关联规则
原文传递
明代丹溪学派考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玉玮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65-170,共6页
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 ,他创立滋阴说 ,以养阴派彪炳于世 ;临床上长于杂病 ,以“四伤学说”作为辨证理论。丹溪医学思想独树一帜 ,对明代的学术与临床影响最为卓著 ,崇尚丹溪之学并投其门下者众多。考其源流 ,嫡传的... 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 ,他创立滋阴说 ,以养阴派彪炳于世 ;临床上长于杂病 ,以“四伤学说”作为辨证理论。丹溪医学思想独树一帜 ,对明代的学术与临床影响最为卓著 ,崇尚丹溪之学并投其门下者众多。考其源流 ,嫡传的丹溪学派如戴思恭、王履、刘纯等 ,不仅完整地继承了丹溪医学思想 ,又成为其学术经验的传人。私淑的丹溪学派在明代为鼎盛期 ,众多私淑者与丹溪学术经验互相发明 ,且有补阐。其他兼取丹溪学术的医家多能运用丹溪之学 ,与其医学理论融汇贯通。明代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丹溪学派 四伤学说 朱震亨
原文传递
元明之际江南地域丹溪学派的文化生态与脉络传承 被引量:1
18
作者 盛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850-4852,共3页
元明之际江南地域中的丹溪学派是中国医学学术史发展历程的基石之一,丹溪学派所提出的医学主张不断地被后代医者所推崇,丹溪学派的价值理念也随之迸发新的火花,元明之际江南地域的中医文脉承传也由此更加夯实绚丽。文章致力于探解朱丹... 元明之际江南地域中的丹溪学派是中国医学学术史发展历程的基石之一,丹溪学派所提出的医学主张不断地被后代医者所推崇,丹溪学派的价值理念也随之迸发新的火花,元明之际江南地域的中医文脉承传也由此更加夯实绚丽。文章致力于探解朱丹溪在江南地域彰显的儒医角色,同时考察作为丹溪传人的医学群体从师承关系、隐性知识构建江南儒医体系的文脉基础,以此显现前代的医者模糊网络在丹溪学派中所产生的知识文本重构,重构后的鲜明流派风格则提升促动了明清医学的文脉承传与知识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地域 丹溪学派 文化生态 脉络传承 丹溪
原文传递
学派特点:阵营、素质、地位──丹溪与河间、易水、学派比较研究之一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时觉 刘尚平 《医古文知识》 1998年第2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河间 素质 易水学派 丹溪学派
下载PDF
明代江南地域丹溪学派的方药观与文化承传
20
作者 盛红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5-167,共3页
丹溪学派是中国传统医学源流中的优秀因子,其中的身体医疗价值观念亦促动了江南地域中医学派的提升与发扬。文章从身体医疗史的方药观出发,首先分析方药理念与丹溪学派"阳有余而阴不足"观念的契合,其次考探丹溪学派医者对方... 丹溪学派是中国传统医学源流中的优秀因子,其中的身体医疗价值观念亦促动了江南地域中医学派的提升与发扬。文章从身体医疗史的方药观出发,首先分析方药理念与丹溪学派"阳有余而阴不足"观念的契合,其次考探丹溪学派医者对方药观的推崇方式,再次阐释明代江南士人的身体阴虚生命观念。力求探索出本草方药医疗与天地思维和合的转向旨趣,同时也期冀探解丹溪学派"阳有余而阴不足"及其相关疗法实质是向《黄帝内经》"阴阳同体"身体理念的回归,由此彰显丹溪学派身体医疗史的核心理念在于疾病观、方药观、生命观的和合汇融与文化承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溪学派 方药观 疾病观 生命观 文化承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