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骨瓣技术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陶晓刚 陈若琨 +2 位作者 薛亚轲 孙剑瑞 魏新亭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55-58,共4页
目的探索双骨瓣技术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8月—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双骨瓣组和单骨瓣组,每组30例。结合术中术后资料,记录两组... 目的探索双骨瓣技术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8月—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双骨瓣组和单骨瓣组,每组30例。结合术中术后资料,记录两组术中静脉窦损伤情况、术区骨质缺损大小、术后常见并发症情况。结果双骨瓣组术区骨质缺损2.0~4.2 mm,平均(2.78±0.70)mm;单骨瓣组术区骨质缺损4~11 mm,平均(7.78±1.64)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双骨瓣组术中乙状窦损伤1例,单骨瓣组术中乙状窦损伤3例。双骨瓣组1例伤口愈合不良,1例颅内感染;单骨瓣组1例皮下积液,2例颅内感染。结论采取枕下乙状窦后双骨瓣开颅可减少骨质缺损,确保手术安全、高效进行,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骨瓣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开颅 并发症
下载PDF
切口改良乙状窦后入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2
作者 寇小波 周良学 司马秀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347-349,354,共4页
目的探讨切口改良乙状窦后入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采用MVD治疗的419例颅神经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采用传统乙状窦后入路MVD治疗的227例作为对照组;2019年4月至2... 目的探讨切口改良乙状窦后入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采用MVD治疗的419例颅神经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采用传统乙状窦后入路MVD治疗的227例作为对照组;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采用改良切口传统乙状窦后入路MVD治疗的192例作为改良组。术后随访至2022年6月。结果对照组体位摆放时间(15.26±3.17)min,手术时间(103.98±8.63)min,总有效率为97.3%,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5%;改良组体位摆放时间(5.40±2.04)min,手术时间(91.93±7.11)min,总有效率为97.9%,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1%。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改良组体位摆放时间和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切口改良乙状窦后入路MVD治疗颅神经疾病疗效良好,而且节约体位摆放时间,缩短手术时间,术中小脑牵拉轻微、枕动脉保护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神经疾病 显微血管减压术 乙状窦后入路 切口改良 疗效
下载PDF
乙状窦后入路全程与面神经脑干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比较研究
3
作者 袁琦斌 李家亮 杨全喜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5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全程与面神经脑干区(REZ)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9—2023-09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HF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乙状窦后入路全程MVD 62例(观察组),行...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全程与面神经脑干区(REZ)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HFS)的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9—2023-09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HF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乙状窦后入路全程MVD 62例(观察组),行面神经REZ区MVD 54例(对照组)。采用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H-B)分级评估手术前后的面部神经功能,以偏侧面肌痉挛评分量表(HFS-8)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统计脑脊液漏、声音嘶哑、听力减退、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H-B分级和生活质量HFS-8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HFS患者实施乙状窦后入路全程MVD在改善面部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乙状窦后入路 面部神经功能 脑干区
下载PDF
听神经瘤患者乙状窦后入路术后听力保留的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丁聿贤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4期19-21,共3页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患者乙状窦后入路术后听力保留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术的听神经瘤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听力情况分为听力保留组、听力损失组。比较两...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患者乙状窦后入路术后听力保留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术的听神经瘤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听力情况分为听力保留组、听力损失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听神经瘤患者乙状窦后入路术后听力保留的影响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Koos分级3~4级、内听道底部受累、肿瘤发生囊性病变是听神经瘤患者乙状窦后入路术后听力保留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45岁、Koos分级3~4级、内听道底部受累、肿瘤发生囊性病变是听神经瘤患者乙状窦后入路术后听力保留的独立危险因素,实施手术前,医师应对患者做好充分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术 听神经瘤 听力保留 影响因素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定位横窦-乙状窦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朝曦 刘慧勇 +3 位作者 程立冬 王俊文 舒凯 徐钰 《临床外科杂志》 2023年第9期819-821,共3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定位横窦-乙状窦的应用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3年1月行微血管减压手术的病人47例,按照是否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横窦-乙状窦定位分为两组:3D打印组23例,应用3D打印技术指导横窦-乙状窦;对照组24...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定位横窦-乙状窦的应用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3年1月行微血管减压手术的病人47例,按照是否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横窦-乙状窦定位分为两组:3D打印组23例,应用3D打印技术指导横窦-乙状窦;对照组24例,实施常规开颅手术。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横窦-乙状窦移行处(关键孔)定位准确率。结果3D打印组和对照组横窦-乙状窦移行处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5.7%和71.0%,手术时间分别为(120.8±9.1)分钟和(131.5±19.7)分钟,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8.3±32.4)ml和(67.5±76.0)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乙状窦后入路横窦-乙状窦定位有助于提高定位准确率,减少术中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乙状窦后入路 微血管减压手术
下载PDF
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枕骨附着点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中的作用
6
作者 左大辉 蒋太鹏 +4 位作者 何嘉滨 林恒州 王建中 纪涛 公维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10期617-620,共4页
目的探讨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枕骨附着点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中作为骨窗下界标志的意义。方法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前瞻性收集桥小脑角区病变81例,术前头颅MRI定位横窦、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在枕骨的附着点、椎动脉或周围静脉丛,测... 目的探讨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枕骨附着点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中作为骨窗下界标志的意义。方法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前瞻性收集桥小脑角区病变81例,术前头颅MRI定位横窦、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在枕骨的附着点、椎动脉或周围静脉丛,测量相应距离,以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在枕骨的附着点作为骨窗下界参考。术中解剖暴露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在枕骨的附着点作为乙状窦后入路骨窗下界的参考点。结果术前MRI测量显示,横窦下界与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在枕骨的附着点的距离26.1~40.7 mm,平均(33.4±3.5)mm;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在枕骨的附着点与椎动脉或周围静脉丛的距离11.3~27.2 mm,平均为(18.6±3.6)mm。81例术中骨窗上下界距离(36.8±5.2)mm(上界为横窦下缘),病变均暴露满意,术中无椎动脉/周围静脉丛暴露及损伤。46例听神经瘤、13例脑膜瘤、7例海绵状血管瘤均全切除;15例听神经瘤因肿瘤与面神经关系密切行近全切除。所有病人骨瓣均完整复位,术后1周~1年CT/MRI复查显示无颅骨缺损,无皮下积液。结论以头上斜肌/头后大直肌在枕骨的附着点作为乙状窦后入路骨窗下界的标记点,有利于安全地显露术野,对手术过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小脑角区病变 乙状窦后入路 显微手术 头上斜肌 头后大直肌 椎动脉 下项线
下载PDF
桥小脑角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脑桥出血临床研究
7
作者 吴恒浩 申娟茹 +4 位作者 王景波 张圣旭 宋振 杨文涛 张万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59-664,共6页
目的探索经桥小脑角乙状窦后入路治疗脑桥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开封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脑桥出血患者10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成两组,保守治疗组和开颅手术治疗组(经桥小脑角乙状窦后入路)。其中保守治疗组94例,手术治疗组1... 目的探索经桥小脑角乙状窦后入路治疗脑桥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开封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脑桥出血患者108例,根据治疗方式分成两组,保守治疗组和开颅手术治疗组(经桥小脑角乙状窦后入路)。其中保守治疗组94例,手术治疗组14例,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出血量、合并症和并发症是否存在差异,若无明显差异,随访3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改良Rankin(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情况和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出血量、合并症和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3个月,保守治疗组和开颅手术治疗组死亡患者分别为49例和3例,两组病死率分别52.1%、21.4%,开颅手术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保守组(χ^(2)=4.600,P<0.05)。改良Rankin评分为保守治疗组4(3,5),开颅手术组为3(2,3),发病3个月后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开颅手术组优于保守治疗组(Z=-2.994,P<0.01)。结论桥小脑角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脑桥出血能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 脑桥出血 乙状窦后入路 显微手术 改良Rankin评分 病死率 并发症
下载PDF
不同手术体位对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手术时间的影响
8
作者 翟亚兰 张晴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11期1654-1656,1660,共4页
目的比较听神经瘤患者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传统侧俯卧摆体位、改良侧俯卧摆体位对手术时间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住院的接受乙状窦后入路术治疗的100例听神经瘤患者,以随机法将其分组,对照组50例患者术中采... 目的比较听神经瘤患者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术中传统侧俯卧摆体位、改良侧俯卧摆体位对手术时间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住院的接受乙状窦后入路术治疗的100例听神经瘤患者,以随机法将其分组,对照组50例患者术中采取体位以传统侧俯卧摆体位为主,观察组50例患者术中采取体位以改良侧俯卧摆体位为主,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面部神经功能分级(HB分级)、小脑外1/3切除率、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HB分级Ⅰ级(30.00%)、Ⅱ级(50.00%)、Ⅲ级(18.00%)、Ⅳ级率(2.00%)与对照组(26.00%、48.00%、24.00%、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小脑外1/3切除率观察组(12.00%)高于对照组(0),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听神经瘤患者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采取改良侧俯卧摆体位,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改善面部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会增加小脑切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切除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手术体位 手术时间
下载PDF
全显微镜下开关颅在个体化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中的应用
9
作者 甘武 詹升全 郭文龙 《广东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1395-1398,共4页
目的 探讨全显微镜下开关颅在个体化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中的应用效果及显微培训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由同一术者连续完成的全显微镜下个体化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开关颅病例资料,采集患者... 目的 探讨全显微镜下开关颅在个体化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中的应用效果及显微培训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由同一术者连续完成的全显微镜下个体化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开关颅病例资料,采集患者基本信息、诊断、切口长度、开关颅时间及出血量、术后复查情况、切口相关并发症等信息,随访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共纳入患者43例,男13例,女30例,年龄25~72岁,个体化切口长度3~7 cm。结果 所有43例均按术前计划顺利完成手术,无暴露不足情况,无术中延长切口,无扩大骨瓣,未使用头皮夹,术后均未留置引流管,均采取无需拆线缝合技术。开颅时间17~42 min,平均(25.2±3.8)min,关颅时间14~50 min,平均(25.6±8.3)min。所有患者随访1~19个月,1例听神经瘤患者于术后1个月出现颅内感染并伤口脑脊液漏,予手术修补并抗感染治疗后恢复,未发现伤口红肿、流脓等感染病例,未发现伤口裂开病例。结论 全显微镜下个体化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开关颅安全有效,符合精准微创的手术理念和快速康复的趋势,是年轻医生开展显微培训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 开关颅技术 小切口 乙状窦后入路
下载PDF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虚拟现实模拟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汤可 周敬安 +2 位作者 周青 赵亚群 刘策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359-2362,共4页
目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人体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局部解剖特征。方法 5例成人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依次灌注混合造影剂乳胶。分别于2次灌注后再次行头颅CT扫描。按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解剖两侧... 目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人体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局部解剖特征。方法 5例成人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依次灌注混合造影剂乳胶。分别于2次灌注后再次行头颅CT扫描。按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解剖两侧尸体头颅,切除部分小脑半球显露脑干和颅神经,再次行头颅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Vitrea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并且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分别于尸体头颅和计算机模型中选择内听道入口上缘,颈静脉孔前缘,颈静脉孔后缘为骨性标志点测量距离,采用Bland-Altman方法进行测量结果一致性检验。结果虚拟现实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中神经、血管和骨性结构的空间关系清晰显示,尸体头颅标本和计算机模型中测量内听道入口上缘-颈静脉孔前缘、内听道入口上缘-颈静脉孔后缘以及颈静脉孔前后缘之间连线距离,经BlandAltman检验,偏倚分别为0.060、0.062和0.017,95%可信区间分别为-0.255~0.375、-0.357~0.481和-0.265~0.299,绘制散点图显示一致性良好。结论颈静脉孔区的三维解剖模型数据测量经尸体头颅解剖验证其准确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虚拟现实 三维解剖 乙状窦后入路
下载PDF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孔区的虚拟现实解剖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汤可 周敬安 +2 位作者 赵亚群 周青 刘策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496-1499,共4页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枕下乙状窦后...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不同微创路径,观察测量和比较伴随微创手术路径改变后解剖结构显露情况。结果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颈静脉孔区的路径均由横窦下方穿过,路径中清晰显示所包含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的空间层叠顺序,均不包含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路径a中不包含后组颅神经。路径b均不显露面听神经复合体,3例路径b中不显露小脑前下动脉。路径c不显露面听神经复合体、小脑前下动脉和后组颅神经。测量和比较显示手术路径体积和路径中小脑半球体积:路径b>路径a>路径c,路径中显露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路径a>路径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不同微创化手术路径能够有效显露颈静脉孔区的不同靶点,联合使用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 虚拟现实 三维解剖 乙状窦后入路 微创
下载PDF
乙状窦后入路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53
12
作者 庄进学 陈登奎 +1 位作者 梁昕 刘冬生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00年第6期354-355,共2页
原发三叉神经痛病因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治疗也比较困难。我科从1991年以来采用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18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乙状窦后入路 血管压迫
下载PDF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政刚 齐洪武 +5 位作者 张旭东 樊丰势 张卫宁 程建业 王帅 赵亚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7期653-655,共3页
目的 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 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49例大型(≥4 cm)听神经瘤行显微手术切除,单侧枕下乳突后“S”形皮肤切口,铣刀骨瓣成形,显微镜下行肿瘤囊内逐步切除,最后分离... 目的 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 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49例大型(≥4 cm)听神经瘤行显微手术切除,单侧枕下乳突后“S”形皮肤切口,铣刀骨瓣成形,显微镜下行肿瘤囊内逐步切除,最后分离内听道部分,锐性剥离面神经上残存肿瘤。术前及术后分别进行面神经和听神经的功能评估。结果 肿瘤全切除45例(92%),次全切除4例(8%),全组无死亡病例。面神经解剖保留42例(86%),术后2周功能保留36例(73%);听神经解剖保留7例(14%),术后2周功能保留3例(6%)。1例手术区血肿再手术清除。37例随访0.5~5年,平均2.8年,肿瘤无复发,均参加正常工作和学习。结论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较好方法,肿瘤的全切率高,死亡率和病残率低,并能有效地保留面、听神经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听神经瘤 显微手术
下载PDF
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探查方向选择 被引量:7
14
作者 闫志勇 窦以河 +1 位作者 张黎 于炎冰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探查方向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月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8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探查方向,将其分为两组,2000年1月~2005年3月期间治疗49例为A...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探查方向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月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8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探查方向,将其分为两组,2000年1月~2005年3月期间治疗49例为A组,手术开始即行乙状窦后紧邻天幕下探查,其中46例(93.9%)需切断至少1支岩静脉属支;2005年4月~2008年1月期间治疗37例为B组,手术开始即行乙状窦后紧邻听神经根上方探查,其中7例(18.9%)需切断至少1支岩静脉属支。结果A组平均随访62个月,随访期间总有效率87.8%(43例);术后并发病侧听力障碍、复视各1例,随访期间好转;小脑出血1例,急诊行颅后窝减压小脑血肿清除后3d死亡。B组平均随访21个月,总有效率89.2%(33例);术后并发病侧听力障碍1例,随访期间好转;病侧听力丧失1例,随访8个月无好转。结论采用乙状窦后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时,手术开始即选用紧邻听神经根上方探查,多数情况下不需处理岩静脉即可获得对三叉神经根区的良好显露,避免了岩静脉属支切断可能带来的严重并发症,但术后发生听力障碍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 三叉神经痛 乙状窦后入路 岩静脉
下载PDF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的技巧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周全 谭源福 肖绍文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419-420,共2页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对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手术的22例桥小脑角区病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瓣开颅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损伤乙状窦和横窦,均获得满意的术野显露。骨瓣形成平均用时55m...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对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手术的22例桥小脑角区病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瓣开颅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损伤乙状窦和横窦,均获得满意的术野显露。骨瓣形成平均用时55min,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术安全、可行,骨瓣复位后保持了原有的解剖结构。术中关键点是根据颅骨表面解剖标志定位,以良好地显露及避免损伤乙状窦和横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切开术 颅底 脑桥小脑角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下载PDF
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单独内镜手术切除听神经鞘瘤(附10例报告) 被引量:10
16
作者 朱兴宝 罗俊力 +5 位作者 刘云 刘松 李敏 杨云华 李栋平 王典春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年第7期401-404,共4页
目的总结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单独内镜手术切除听神经鞘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内窥镜视屏图像引导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术后MRI显示肿瘤完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2例。... 目的总结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单独内镜手术切除听神经鞘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内窥镜视屏图像引导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术后MRI显示肿瘤完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随访6个月,发生单侧轻微面瘫2例、单侧面部麻木1例。结论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单独内窥镜手术切除听神经鞘瘤具有微创、简便、舒适和疗效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鞘瘤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神经内镜手术 疗效
下载PDF
乙状窦后入路小骨窗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及面听神经功能保护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义云 李美华 +4 位作者 江志群 徐庚生 洪涛 李东海 曾而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3672-3673,共2页
听神经瘤是颅内常见良性肿瘤.但因其毗邻重要的神经结构,术后并发症特别是面神经损伤的防治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如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其预后。我科2009—2011年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小骨窗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86例。治疗效果良好,现... 听神经瘤是颅内常见良性肿瘤.但因其毗邻重要的神经结构,术后并发症特别是面神经损伤的防治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如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其预后。我科2009—2011年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小骨窗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86例。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手术切除 乙状窦后入路 听神经瘤 神经功能保护 小骨窗 面神经损伤 术后并发症 神经结构
下载PDF
3DSlicer软件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吉鹏 邱翔 +6 位作者 李晓瞳 李琛 李朝晖 胡红超 陈晓雷 徐兴华 孙晓枫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评价3DSlicer软件在乙状窦后入路术中的应用价值,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开颅辅助方法。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患者45例,听神经瘤33例,脑膜瘤9例,表皮样囊肿3例。随机... 目的评价3DSlicer软件在乙状窦后入路术中的应用价值,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开颅辅助方法。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患者45例,听神经瘤33例,脑膜瘤9例,表皮样囊肿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5例),术前完善颞骨CT、MRV等影像学检查,观察组利用3DSlicer软件建立颅骨与静脉窦3D模型,于颅骨表面标记关键孔位置并测量关键孔与星点与二腹肌沟上末端的距离,根据两组距离确定术中关键孔的位置。为对照组中患者开颅时术者根据影像学结果经验性的定位关键孔。结果观察组20例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患者关键孔均可显露横窦-乙状窦结合处的内侧缘,定位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0例手术均实现单骨孔骨瓣形成,无1例损伤静脉窦,开颅时间缩短,颅骨缺损减少,骨瓣复位良好,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结论应用3DSlicer软件可有效辅助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时关键孔的精准定位,有利于保护静脉窦与减少颅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后入路 桥小脑角区病变 颅骨切开术
下载PDF
乙状窦后入路两种骨性标志定位与静脉窦关系的比较 被引量:8
19
作者 蔡青 张斌 冯达云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两种骨性标志(乳突根部后缘及星点)定位与静脉窦的准确性比较。方法 30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星点)和B组(乳突根部后缘),分别测量关键孔中心与横窦下缘(垂直距离)和乙状窦内侧缘的距离(水平距离),比较两组的水平及垂...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两种骨性标志(乳突根部后缘及星点)定位与静脉窦的准确性比较。方法 30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星点)和B组(乳突根部后缘),分别测量关键孔中心与横窦下缘(垂直距离)和乙状窦内侧缘的距离(水平距离),比较两组的水平及垂直距离。结果 B组患者关键孔与横窦之间平均垂直距离为(4.6±1.2)mm,明显小于A组的(8.3±2.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B组患者的水平距离[(2.8±1.1)mm]亦明显小于A组[(5.6±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乳突根部后缘比星点骨性定位关键孔准确,对乙状窦后入路横窦及乙状窦交角暴露更具指导意义,对临床手术过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状窦后入路 星点 乳突根部后缘 横窦乙状窦移行处
下载PDF
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被引量:4
20
作者 鲍刚 贺慧兰 +1 位作者 韩玉梁 宋锦宁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8年第9期1478-1480,共3页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的手术技巧。方法:对29例桥小脑角脑膜瘤患者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观察切除程度、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及主要并发症。结果:肿瘤全切(SimpsonⅠ、Ⅱ...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的手术技巧。方法:对29例桥小脑角脑膜瘤患者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观察切除程度、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及主要并发症。结果:肿瘤全切(SimpsonⅠ、Ⅱ级)16例,大部分切除10例,部分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或部分切除者术后均行γ刀治疗。术后临床症状改善者20例,症状基本同术前及加重者9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肺部感染4例,后组颅神经损伤3例,颅内感染1例,昏迷伴偏瘫1例,死亡1例。结论:对于桥小脑角脑膜瘤可选择经枕下乙状窦后的手术入路,术中妥善处理大血管,注意神经和脑干的保护,提高肿瘤切除的技巧,针对性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是保证手术疗效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小脑角 脑膜瘤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显微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