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田气二氧化碳脱除工艺优选 被引量:10
1
作者 任晓红 安新明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54-54,共1页
1.脱除工艺简介 目前在石油、天然气开采及下游加工领域内应用比较普遍的CO2脱除技术,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压吸附技术、低温甲醇吸收技术、膜分离技术、醇胺溶液化学吸收技术,以下作简要介绍.
关键词 二氧化碳脱除 工艺优选 油田气 变压吸附技术 吸收技术 天然气开采 膜分离技术 脱除工艺 脱除技术 低温甲醇
下载PDF
二氧化碳脱除原理及工艺 被引量:3
2
作者 朱振玉 刘恩举 +1 位作者 杨杰 宋峰 《广州化工》 CAS 2011年第5期51-53,125,共4页
介绍了脱除空气和烟气中二氧化碳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工艺。根据二氧化碳的脱除原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了二氧化碳的脱除方法和相关工艺,并对各种技术最新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二氧化碳脱除 原理 工艺
下载PDF
反应循环气中二氧化碳脱除技术的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祥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2-57,共6页
介绍了反应循环气脱碳技术研究开发进展及各种最新应用。由于反应后的气体组成复杂,选择脱碳技术也有特殊要求,不仅要求有用气体损耗少、同时溶液不会因与气体成分接触发生降解,而且溶液再生热耗应尽可能降低。南化集团研究院研究开发... 介绍了反应循环气脱碳技术研究开发进展及各种最新应用。由于反应后的气体组成复杂,选择脱碳技术也有特殊要求,不仅要求有用气体损耗少、同时溶液不会因与气体成分接触发生降解,而且溶液再生热耗应尽可能降低。南化集团研究院研究开发的循环气脱碳技术的应用结果表明,其具有"有机组分损失低"、"溶液稳定性好"的优点,溶液再生热耗比常规的碳酸钾脱碳工艺降低3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气 脱除二氧化碳 费托合成 环氧乙烷 乙酸乙烯
下载PDF
天然气脱除二氧化碳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韩伟刚 《辽宁化工》 CAS 2023年第3期420-422,429,共4页
天然气是一种低碳、高效清洁能源,但其所含的二氧化碳会严重影响天然气燃烧热值,同时会对管线设备产生腐蚀。分析了含二氧化碳天然气的危害,阐述了目前天然气产品的各种脱除二氧化碳技术,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 天然气 二氧化碳 清洁能源
下载PDF
超重力法脱除合成氨原料气中二氧化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邢银全 刘有智 +1 位作者 王其仓 尚海茹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9-33,共5页
对应用旋转填料床于脱除合成氨原料气中二氧化碳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在MDEA(N-甲基二乙醇胺)水溶液中加入少量烯胺TETA(三乙烯四胺)或氨基酸盐组成的复合溶液。主要考察了不同类型吸收液、吸收液二氧化碳负荷、超重力因子β、气液比等... 对应用旋转填料床于脱除合成氨原料气中二氧化碳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在MDEA(N-甲基二乙醇胺)水溶液中加入少量烯胺TETA(三乙烯四胺)或氨基酸盐组成的复合溶液。主要考察了不同类型吸收液、吸收液二氧化碳负荷、超重力因子β、气液比等因素对合成氨原料气中二氧化碳脱除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MDEA水溶液中加入TETA或氨基酸盐添加剂,大大提高了脱除效率,改善了传质速率,其中以TETA作为添加剂的混合吸收液的脱除效率在2种混合吸收液中最好,相对于单一的MDEA吸收液,混合吸收液的脱除效率平均提高了101.19%。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脱除效率随着超重力因子β增大而增大,β大于120后对脱除效率的影响不明显;脱除效率随液气比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最佳液气比约为10 L/m3。超重力旋转填料床与传统塔设备相比,具有二氧化碳脱除效率高、低液泛、处理能力大、能耗和运行费用低、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填料床 二氧化碳脱除 超重力法 合成氨 有机氨 MDEA
下载PDF
海油发展天津院新装置助伴生气脱除二氧化碳
6
作者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7-97,共1页
中国能源新闻网9月22日讯:近日,海油发展天津院开发的膜法天然气/伴生气脱二氧化碳净化装置完成建造,是国产膜材料在海上油气田的首次应用.该装置还将被用于惠州32-5平台.面对海上天然气/伴生气净化、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过程中难... 中国能源新闻网9月22日讯:近日,海油发展天津院开发的膜法天然气/伴生气脱二氧化碳净化装置完成建造,是国产膜材料在海上油气田的首次应用.该装置还将被用于惠州32-5平台.面对海上天然气/伴生气净化、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过程中难以对二氧化碳高效分离、捕集的问题,海油发展天津院开发了膜法天然气/伴生气脱二氧化碳技术.采用这一技术建造的装置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绿色环保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伴生气 天津院 海上油气田 净化装置 新闻网 高效分离 绿色环保
下载PDF
吸附法脱除乙醛装置尾气乙烯中的二氧化碳以回收乙烯的新吸附剂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雄福 王金渠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70-74,共5页
采用重量法在电子天平上,测定了C2H4和CO2分别在不同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扩散动力学曲线。研究表明,在沸石类(如5A、13X和丝光沸石)吸附剂上,CO2的平衡吸附量均大于C2H4的平衡吸附量,且C2H4的平衡... 采用重量法在电子天平上,测定了C2H4和CO2分别在不同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扩散动力学曲线。研究表明,在沸石类(如5A、13X和丝光沸石)吸附剂上,CO2的平衡吸附量均大于C2H4的平衡吸附量,且C2H4的平衡吸附量也很大;CO2的吸附扩散速率与C2H4的吸附扩散速率接近。在炭分子筛吸附剂上,CO2的平衡吸附量也大于C2H4的平衡吸附量,C2H4的平衡吸附量也较大;但CO2的吸附扩散速率则远大于C2H4的吸附扩散速率。模拟变压吸附评价表明,C2H4-CO2混合物(C2H4为88.43%,CO2为11.57%)通过该炭分子筛吸附剂时,CO2的穿透时间长,可得到100%的纯乙烯。增加吸附压力有利于选择吸附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法 乙烯 二氧化碳脱除 吸附剂 乙醛装置
下载PDF
烷烃二氧化碳氧化脱氢的反应平衡和热匹配工艺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亮 刘辉 +1 位作者 李成岳 季生福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13,共5页
对乙烷、丙烷和乙苯的二氧化碳氧化脱氢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计算表明:三个体系平衡转化率的变化规律上大致相同,都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随压强增大而减小,随进料中CO2浓度增大而增大,进料中水蒸气浓度对平衡转化率影响不大。另外,利用所... 对乙烷、丙烷和乙苯的二氧化碳氧化脱氢反应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计算表明:三个体系平衡转化率的变化规律上大致相同,都随温度升高而升高,随压强增大而减小,随进料中CO2浓度增大而增大,进料中水蒸气浓度对平衡转化率影响不大。另外,利用所得结果讨论了利用结构化催化剂将脱氢反应和甲烷催化燃烧反应的吸、放热耦合工艺中的热匹配和物料匹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转化率 热力学分析 二氧化碳氧化
下载PDF
脱二氧化碳装置对循环水养殖系统pH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巩建华 曹潇 徐善良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4,共5页
为了调节循环水系统中养殖水体的pH,根据气体交换原理,设计一种脱二氧化碳(CO_2)装置。采用该装置去除养殖水体中的CO_2,并对由于CO_2含量累积造成的pH下降进行调节,使养殖鱼类处在一个适宜的pH环境中。试验时水温控制在(25±0.5)℃... 为了调节循环水系统中养殖水体的pH,根据气体交换原理,设计一种脱二氧化碳(CO_2)装置。采用该装置去除养殖水体中的CO_2,并对由于CO_2含量累积造成的pH下降进行调节,使养殖鱼类处在一个适宜的pH环境中。试验时水温控制在(25±0.5)℃,每1 h取水样测1次pH,每4 h测1次碱度。水样取自养鱼桶内的水,检测前先对水样用40μm孔径针头过滤器进行过滤处理,实验周期24 h。结果显示,循环水系统加装脱二氧化碳装置能有效去除CO_2,使水体稳定在一个适宜的pH范围(7.39~7.42);CO_2质量浓度呈降低趋势,24 h后由开始的13.16 mg/L降低到7~8 mg/L,降低近50%,而不加装脱二氧化碳装置的循环水系统CO_2质量浓度持续上升,24 h后增加到37 mg/L左右,pH持续降低,最终降低到6.72~6.81。研究表明,脱二氧化碳装置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CO_2,使水体pH维持在一个适宜鱼类生长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装置 CO2 PH 循环水养殖系统
下载PDF
水合物法高炉煤气脱除二氧化碳的热力学模型研究
10
作者 林青山 王静松 +2 位作者 薛庆国 原小涛 潘玉柱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8年第5期1-6,共6页
提出了将水合物法应用于高炉煤气的脱碳提质.选择正四丁基溴化铵(TBAB)作为热力学促进剂,并基于Chen-Guo水合物热力学模型,对高炉煤气在TBAB溶液中水合物的生成压力进行计算预测.将模型用于含高炉煤气部分组分+TBAB体系的水合物的生成... 提出了将水合物法应用于高炉煤气的脱碳提质.选择正四丁基溴化铵(TBAB)作为热力学促进剂,并基于Chen-Guo水合物热力学模型,对高炉煤气在TBAB溶液中水合物的生成压力进行计算预测.将模型用于含高炉煤气部分组分+TBAB体系的水合物的生成压力计算,计算结果与文献中实验值进行比较,平均相对误差在3%~16%左右;而对不同浓度组成的CO2+CO+N2+H2+水体系的水合物生成压力的计算结果比较,平均相对误差在7.5%~11.7%左右;用压力探索法测得高炉煤气+TBAB体系水合物的相平衡实验数据,并与计算值进行比较,平均相对误差为16.6%,表明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高炉煤气在TBAB溶液中水合物的相平衡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物 高炉煤气 二氧化碳脱除 TBAB 热力学模型
下载PDF
甲醇制烯烃反应气中脱除二氧化碳气体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金龙 贺杠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50,共2页
甲醇制烯烃过程中,在反应部分反应产物中产生杂质有CO2等酸性气体,目前CO2主要采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脱除并产生废碱液,由于废碱液不能进行再生,且处理费用高,在处理过程中带来的相关环境问题也很大。提出采用固体吸附法代替液相法,固体... 甲醇制烯烃过程中,在反应部分反应产物中产生杂质有CO2等酸性气体,目前CO2主要采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脱除并产生废碱液,由于废碱液不能进行再生,且处理费用高,在处理过程中带来的相关环境问题也很大。提出采用固体吸附法代替液相法,固体吸附法可以再生利用避免了废碱处理的高昂费用和处理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制烯烃 产物 二氧化碳脱除 固体吸附法
下载PDF
二氧化碳大规模脱除与利用技术综述 被引量:7
12
作者 高慧 杨艳 刘知鑫 《世界石油工业》 2021年第6期42-52,共11页
二氧化碳大规模脱除与利用技术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将承担20%~25%的减排贡献率。许多国家开展了二氧化碳脱除与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不同技术的二氧化碳储存持久性有很大差异,减排收益不同。从现在到2050年,二氧化碳制化学品和混凝... 二氧化碳大规模脱除与利用技术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将承担20%~25%的减排贡献率。许多国家开展了二氧化碳脱除与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不同技术的二氧化碳储存持久性有很大差异,减排收益不同。从现在到2050年,二氧化碳制化学品和混凝土建材、提高原油采收率等技术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前景,可最早实现商业化发展、经济效益最好的是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建议在时序、行业、区域三个维度上统筹中国二氧化碳的集成优化利用;尽快健全二氧化碳脱除与利用的行业规范、量化核查技术标准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标准;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和示范工程部署;加强二氧化碳化学利用技术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量 二氧化碳脱除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碳中和 化学利用
下载PDF
基于二氧化碳吸附脱附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燕 何亮 +2 位作者 代玉 王荣杰 贾鑫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2-417,共6页
作为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其实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回收、固定、利用及其资源化不仅可以减少大气污染,还是"变废为宝"的一种有效途径。金属有机框架(MOFs)因其具有超高比表面积和巨大孔容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二氧化碳吸附脱... 作为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其实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回收、固定、利用及其资源化不仅可以减少大气污染,还是"变废为宝"的一种有效途径。金属有机框架(MOFs)因其具有超高比表面积和巨大孔容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二氧化碳吸附脱附,但是因其脱附时需要很多额外能量,因此启发人们在合成MOFs材料时掺杂功能有机材料、引入混合配体或者直接用特定基团修饰,从而制备出拥有特定功能的MOFs材料。本文研究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掺杂聚多巴胺支撑银(PDA@Ag)于金属有机框架(Ui O-66)中的纳米晶体材料(PDA@Ag/Ui O-66);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元素面扫描分析等证实了成功制备出十四面体的纳米晶体材料(PDA@Ag/Ui O-66);热重分析(TGA)表明当引入PDA@Ag后,复合材料(PDA@Ag/Ui O-66)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通过CO2等温吸附/脱附试验发现,引入PDA@Ag后,复合材料的CO2吸附量反而下降,归因于PDA@Ag覆盖了Ui O-66的吸附位点,但脱附量相对增加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UiO-66 多巴胺 二氧化碳吸附/
下载PDF
剥脱性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在烧烫伤瘢痕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晨颖 张高飞 +4 位作者 娄涵潇 王迪 李佳美 曾跃勤 刘文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2554-2558,共5页
研究如何治疗烧伤后瘢痕,改善烧伤后瘢痕的颜色、厚度、柔韧性是众多研究者面临的难题。同时,对于烫伤后适当的激光参数的设置还没有很好地定义,激光治疗的总体疗效尚未明确。本文将针对剥脱性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在烧烫伤瘢痕中的临床应... 研究如何治疗烧伤后瘢痕,改善烧伤后瘢痕的颜色、厚度、柔韧性是众多研究者面临的难题。同时,对于烫伤后适当的激光参数的设置还没有很好地定义,激光治疗的总体疗效尚未明确。本文将针对剥脱性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在烧烫伤瘢痕中的临床应用现状、治疗后瘢痕状态的改善、治疗时间、激光相关参数设置、联合治疗和不良反应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烧烫伤创面,减少瘢痕和改善瘢痕状态提供更好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瘢痕 肥厚性瘢痕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 激光辅助给药
下载PDF
二氧化碳脱氢技术在大型尿素装置上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石瑜 吴德礼 郭群兵 《大氮肥》 CAS 2006年第5期339-341,共3页
介绍二氧化碳脱氢技术在贵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1620t/d尿素装置上的应用情况,讨论脱氢装置对尿素装置的具体影响以及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爆炸 利弊
下载PDF
美容缝合联合剥脱性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颌面部增生性瘢痕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大鹏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8期85-87,共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美容缝合联合剥脱性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对于颌面部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笔者科室接受治疗的158例颌面部增生性瘢痕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美容缝合联合剥脱性二氧化碳点阵激...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美容缝合联合剥脱性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对于颌面部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笔者科室接受治疗的158例颌面部增生性瘢痕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美容缝合联合剥脱性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北卡罗来纳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UNC)瘢痕量表、患者满意度来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VSS评分为(9.35±1.82)分高于治疗后6个月的(3.12±1.04)分,治疗前UNC瘢痕量表评分为(8.03±1.45)分高于治疗后6个月的(1.62±0.7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总体满意率为100%,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长期并发症。结论:美容缝合联合剥脱性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能够有效地治疗颌面部增生性瘢痕,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二氧化碳点阵激光 美容缝合 瘢痕量表 满意度
下载PDF
二氧化碳脱氢系统管道腐蚀原因分析与对策
17
作者 宋文明 《大氮肥》 CAS 2014年第5期293-295,共3页
介绍尿素装置二氧化碳脱氢系统碳钢管道的腐蚀情况,分析腐蚀产生的原因,针对腐蚀原因合理设计管道、优化工艺指标、选用耐腐蚀材料等防护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尿素装置 二氧化碳氢系统 管道 耐腐蚀材料
下载PDF
烃类蒸汽转化制氢装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青川 袁成志 《石油化工设计》 CAS 2020年第3期47-52,I0004,I0005,共8页
采用ASPEN PLUS及REFORM-3PC软件,对烃类蒸汽转化制氢装置二氧化碳减排进行了工艺流程及顶烧式转化炉燃烧、传热的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对现有顶烧炉制氢装置,优化的二氧化碳脱除比例不高于60%,但可以通过降低装置操作负荷来提高二... 采用ASPEN PLUS及REFORM-3PC软件,对烃类蒸汽转化制氢装置二氧化碳减排进行了工艺流程及顶烧式转化炉燃烧、传热的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对现有顶烧炉制氢装置,优化的二氧化碳脱除比例不高于60%,但可以通过降低装置操作负荷来提高二氧化碳的脱除比例到100%;脱除二氧化碳后可提高装置氢提纯部分氢气回收率,减少原料和补充燃料消耗;针对转化炉管壁温升高、燃烧温度升高及火焰长度变短这3个脱除二氧化碳后的主要风险因素,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减排 制氢装置 转化炉 燃烧 传热 烃类蒸汽转化 二氧化碳脱除
下载PDF
基于时序控制算法的二氧化碳洗涤器的研究与应用
19
作者 潘阿伟 潘超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10年第2期96-99,共4页
针对市场需求,在时序控制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活性炭为洗涤媒体的二氧化碳洗涤器的设计原理。以TXF-125型二氧化碳洗涤器为实例,阐述了其系统架构、关键技术。已有公司将该二氧化碳洗涤器批量生产,且产生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 智能仪器 二氧化碳脱除 时序控制算法
下载PDF
煤层气变压吸附脱二氧化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昊乾 李小亮 李雪飞 《煤质技术》 2020年第4期20-24,共5页
利用变压吸附法分离煤层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促进中高浓度煤层气直接用于发电,从而提高煤层气的利用率。为验证自制分子筛吸附剂在煤层气脱碳实验中的效果,采用六塔变压吸附工艺,对含有二氧化碳的煤层气进行脱碳实验,并研究吸附压力和吸... 利用变压吸附法分离煤层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促进中高浓度煤层气直接用于发电,从而提高煤层气的利用率。为验证自制分子筛吸附剂在煤层气脱碳实验中的效果,采用六塔变压吸附工艺,对含有二氧化碳的煤层气进行脱碳实验,并研究吸附压力和吸附时间对煤层气脱碳实验的影响,通过长周期连续实验验证自制吸附剂的工业应用前景。结果表明:在自制吸附剂的煤层气脱碳工艺中,增加吸附时间,吸附剂的脱碳性能先提高后下降,最佳吸附时间为180 s;提高吸附压力,吸附剂脱碳性能先提高后下降,最佳吸附压力为600 kPa。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自制分子式吸附剂通过一次变压吸附过程可将煤层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至0.3%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二氧化碳 变压吸附 工艺参数 碳性能 吸附压力 吸附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