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区南稠油注聚过渡带井网调整技术应用研究
1
作者 胥雯雯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4年第1期0080-0083,共4页
中区南馆6稠油单元为低倾角构造边水油藏,其油水过渡带剩余油富集,采出程度低,对该单元油水过渡带井网的完善,明确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相应合适的井网调整技术,促进稠油开发向化学驱的顺利转型,为边底水稠油油水过渡带油藏描述、开发优... 中区南馆6稠油单元为低倾角构造边水油藏,其油水过渡带剩余油富集,采出程度低,对该单元油水过渡带井网的完善,明确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相应合适的井网调整技术,促进稠油开发向化学驱的顺利转型,为边底水稠油油水过渡带油藏描述、开发优化、井网优化,科学高效开发,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指引了新的经济有效途径,对增加阶段产油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以及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井网调整技术 油水过渡带
下载PDF
整装多层油藏井网调整技术研究
2
作者 李晓宁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38-43,共6页
孤东油田七区中馆4-6单元为整装多层油藏,纵向叠合性较差,层间差异明显,处于特高含水期后期,流线长期固定,井网未控制及弱驱区域剩余油较为富集,制约了油藏采收率进一步提高。因此,有必要开展井网调整技术研究,以指导孤东油田等整装多... 孤东油田七区中馆4-6单元为整装多层油藏,纵向叠合性较差,层间差异明显,处于特高含水期后期,流线长期固定,井网未控制及弱驱区域剩余油较为富集,制约了油藏采收率进一步提高。因此,有必要开展井网调整技术研究,以指导孤东油田等整装多层油藏剩余油挖潜。通过建立数值模拟模型,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和取心井及监测资料,研究区平面、层间、层内剩余油分布状况。并在目前生产条件下,设计2套井网调整变流线方案,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进行指标预测,从而优选井网调整方案,预计方案实施后提高采收率1.0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剩余油挖潜 井网调整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储层非均质性评价与井网调整新方法 被引量:16
3
作者 樊兆琪 程林松 +2 位作者 耿昌浩 汤云浦 王晖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3-98,共6页
为了进一步改善低渗透油藏非均质储层的注水开发效果,应用油藏工程方法研究了渗透率非均质性与注水开发井网几何形式的耦合作用,引入了渗流因子及渗流因子变异系数,提出了低渗透油藏非均质储层注水井偏移的井网调整新方法,并应用黑油模... 为了进一步改善低渗透油藏非均质储层的注水开发效果,应用油藏工程方法研究了渗透率非均质性与注水开发井网几何形式的耦合作用,引入了渗流因子及渗流因子变异系数,提出了低渗透油藏非均质储层注水井偏移的井网调整新方法,并应用黑油模型数值模拟技术对其进行了适应性评价。将注水井沿井排方向偏移一定距离,井组内渗流因子变异系数降低,且随着砂体渗透率级差的增大、井网内横切比的减小,注水井向低渗砂体方向的偏移距离逐渐增大。注水井偏移最佳距离后,井组产油能力提高了5.6%,含水率下降了3.7%,明显提高了水驱开发效果。提出的非均质性评价方法及注水井最佳偏移量计算式,为低渗透非均质储层注水开发时的井网调整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非均质油气藏 砂体 注水井 井网调整
下载PDF
聚驱后油藏井网调整与深部调剖三维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14
4
作者 史雪冬 岳湘安 +2 位作者 张俊斌 方伟 赵胜绪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1-404,共4页
针对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了井网调整与深部调驱相结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孤岛油田中一区Ng3注聚区为模型原型,以相似准则为理论基础,设计并制作了平面非均质三维物理模型;研制了具有自组装特性的聚合物微球,优选出由BS与... 针对聚合物驱后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了井网调整与深部调驱相结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孤岛油田中一区Ng3注聚区为模型原型,以相似准则为理论基础,设计并制作了平面非均质三维物理模型;研制了具有自组装特性的聚合物微球,优选出由BS与AES复配而成适用于目标油藏的乳化剂体系;原始一注四采五点法井网注聚后采收率为34.1%,在进行驱替试验的同时,采用电阻率法测量了模型中含水饱和度分布;调整原始井网,对非均质油藏模型分别注入聚合物溶液和聚合物微球与乳化剂复合体系深部调驱2组实验。结果表明,2个方案均可以提高聚驱后油藏采收率,单一聚合物溶液提高6百分点,而聚合物微球与乳化剂复合体系可提高采收率16百分点。分析各驱替阶段剩余油分布情况,聚合物微球与乳化剂复合体系能够封堵高渗层,使后续驱替液转向进入两侧低渗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网调整 聚合物微球 物理模拟 剩余油分布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陆梁油田低幅度中高渗薄层底水油藏井网调整方式 被引量:6
5
作者 曹文江 范希彬 +3 位作者 徐学成 石国新 路建国 谭建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2-556,共5页
针对陆梁油田下白垩统呼图壁河组中高渗、低幅度、薄层底水油藏,充分利用密集的穿层井和2008—2012年位于注采井间的穿层井常规测井水淹层解释资料,建立了精细油藏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较好地处理了泥、钙质薄夹层规模及延伸方向和... 针对陆梁油田下白垩统呼图壁河组中高渗、低幅度、薄层底水油藏,充分利用密集的穿层井和2008—2012年位于注采井间的穿层井常规测井水淹层解释资料,建立了精细油藏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较好地处理了泥、钙质薄夹层规模及延伸方向和油水过渡带问题,获得了满意的生产动态历史拟合,模拟结果与实际水淹位置、厚度较吻合。准确地确定了薄层底水油藏剩余油分布和水驱规律,提出了薄层底水油藏合理优化的井网调整方式,为后续水驱体系改善、提高水驱效果及采收率奠定了基础,对类似油藏开发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梁油田 中高渗储集层 薄层 底水油藏 数值模拟 井网调整
下载PDF
基于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程度的井网调整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谷建伟 刘志文 +2 位作者 于秀玲 张以根 王依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89,共6页
为评价并挖潜高含水油藏的剩余油,开展了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的理论研究。将剩余油可采储量丰度、油相流动系数、流线密度作为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的评价指标,利用隶属函数将3个参数进行归一化,建立了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程度的评价体系。... 为评价并挖潜高含水油藏的剩余油,开展了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的理论研究。将剩余油可采储量丰度、油相流动系数、流线密度作为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的评价指标,利用隶属函数将3个参数进行归一化,建立了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程度的评价体系。分析了高含水期反九点井网的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程度的分布特征,设计了5种井网调整方式,并利用调整后的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程度评价井网调整效果。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程度评价体系能更合理地反映剩余油的分布和流动特征;运用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程度评价的井网调整效果由好到差为九点法、抽稀大五点法、直线排状加密、直线排状、不调整反九点法、五点法,并通过油藏数值模拟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该研究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的评价以及井网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可动潜力控制程度 井网调整 流线 剩余油评价 高含水期 九点法井网
下载PDF
安棚深层系裂缝特征重新认识与井网调整 被引量:8
7
作者 姜建伟 李红茹 +1 位作者 李远光 巩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28,112-113,共3页
安棚深层系是典型的低孔特低渗透砂砾岩油气藏,其天然裂缝发育,影响油藏的井网部署和注水开发效果。根据地表露头、岩心和薄片分析,安棚深层系主要为高角度构造剪切裂缝。根据定向取心和成像测井资料,研究区以近东西向裂缝最发育,其次... 安棚深层系是典型的低孔特低渗透砂砾岩油气藏,其天然裂缝发育,影响油藏的井网部署和注水开发效果。根据地表露头、岩心和薄片分析,安棚深层系主要为高角度构造剪切裂缝。根据定向取心和成像测井资料,研究区以近东西向裂缝最发育,其次是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不同部位不同方向裂缝的发育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水压致裂和校正后的井径崩落资料,研究区现今地应力优势方位为50°~60°。在北东—南西方向现今地应力影响下,研究区北东向裂缝的张开度大,连通性好,渗透率高,为主渗流方向。因此在研究区下一步的井网调整中,可将目前的五点法面积注采井网转化为沿北东向主渗流裂缝的行列式注水开发井网,油藏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表明,调整后第5a采出程度为11.7%,单井累积产油量为1.4×104t,在原油价格(不含税)为2640元/t时,评价期内的内部收益率(税后)为24.68%,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地应力 井网调整 特低渗透油藏 安棚深层系
下载PDF
裂缝型低渗透油藏井网调整方式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高明 宋考平 +2 位作者 张英芝 杨二龙 王卫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9-114,14-15,共6页
依据大庆榆树林油田东16区块扶杨油层裂缝发育特征和注水开发动态特点,结合目前区块剩余油分布,分析裂缝对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效果的影响,为进行注采系统调整提供依据。针对东160和升371两个断块特点,各设计了4套加密方案,并进行开发指标... 依据大庆榆树林油田东16区块扶杨油层裂缝发育特征和注水开发动态特点,结合目前区块剩余油分布,分析裂缝对剩余油分布和开发效果的影响,为进行注采系统调整提供依据。针对东160和升371两个断块特点,各设计了4套加密方案,并进行开发指标预测方案优选。结果表明:东160断块裂缝方向与井排方向一致,油水井排之间不能形成有效驱替,应缩小井距,优选出的方案四,加密后东160断块形成大井距小排距的线状注水;升371断块裂缝方向与井排方向呈12.5°相交,油水井排之间能形成有效驱替,优选出的方案四,采用三角形重心加密,改变流场方向,更加有利于开采剩余油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层 裂缝储集层 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规律 井网调整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井网调整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尹万泉 张吉昌 陈忠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1-23,27,共4页
注采井网调整是提高老油田高合水期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欢50断块低渗透油层地应力和储层裂缝方向的研究,进行渗流场的数值模拟.找出了影响低渗透油层油水运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注采井网调整方案,为低渗透油田... 注采井网调整是提高老油田高合水期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欢50断块低渗透油层地应力和储层裂缝方向的研究,进行渗流场的数值模拟.找出了影响低渗透油层油水运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注采井网调整方案,为低渗透油田中晚期注采井网调整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井网调整 数值模拟 采收率
下载PDF
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田井网调整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17
10
作者 马立文 关云东 韩沛荣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1-14,共4页
吉林油区已开发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田较多 ,如扶余、新立、木头、新民、乾安等。以扶余油田为例 ,对扶余油田调整历程、调整目的、意义及调整效果进行分析 ,提出了适合于该类油藏特点的注采方式。研究认为 ,一是油田开发初期注采方式采... 吉林油区已开发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田较多 ,如扶余、新立、木头、新民、乾安等。以扶余油田为例 ,对扶余油田调整历程、调整目的、意义及调整效果进行分析 ,提出了适合于该类油藏特点的注采方式。研究认为 ,一是油田开发初期注采方式采用反九点法面积注水 ,开发后期调整为线状注水方式 ;二是井排方向与裂缝走向平行 ;三是“重心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低渗透 井网调整 注采方式 油田 砂岩油田
下载PDF
文13北块低渗油藏裂缝分布规律与井网调整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寿平 刘德华 +1 位作者 汤军 刘志森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2-83,共2页
分析了文 13北块的渗流特征、裂缝方向对水驱采收率的影响 ,利用主曲率法对该区块的裂缝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计算 ,并结合油藏构造特点及动态数据分析 ,探讨了不同层的裂缝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井网的适应性 ,并对该区块的井网... 分析了文 13北块的渗流特征、裂缝方向对水驱采收率的影响 ,利用主曲率法对该区块的裂缝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计算 ,并结合油藏构造特点及动态数据分析 ,探讨了不同层的裂缝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井网的适应性 ,并对该区块的井网进行调整 ,使注采系统更符合地下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垂直裂缝 裂缝方位 裂缝延伸 井网调整 文东油田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井网调整与非均相复合驱先导试验方案及矿场应用——以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单元为例 被引量:38
12
作者 孙焕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111,共4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后油藏原油采收率,提出了井网调整与非均相复合驱相结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并在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单元开展了先导试验。根据试验区油藏特点,将原井网调整为变流线强波及的135 m×150m行列式井网;研制了由粘弹... 为了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后油藏原油采收率,提出了井网调整与非均相复合驱相结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并在孤岛油田中一区Ng3单元开展了先导试验。根据试验区油藏特点,将原井网调整为变流线强波及的135 m×150m行列式井网;研制了由粘弹性颗粒驱油剂B-PPG、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配制而成的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2010年7月,试验区新钻油井投产,新水井投注,于2010年10月开始注入前置调剖段塞。矿场应用效果显著:注入井平均注入压力上升了2.6 MPa,启动压力平均上升了2.7 MPa,霍尔阻力系数达2.2;流线分布更均匀,驱替更均衡;试验区总产油量由4.5 t/d上升到81.2 t/d,油井综合含水率下降了18.5%,截至2013年2月,已累积增产原油4.3×104t,提高采收率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网调整 非均相复合驱 变流线强波及 提高采收率 孤岛油田
下载PDF
海上聚合物驱油田水动力学法井网调整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谢晓庆 曾杨 +2 位作者 石爻 王全 康晓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4-60,共7页
为了探索海上聚合物驱油田调整技术,通过室内物理模拟研究水动力学法井网调整技术的开发效果。采用微电极测定聚合物驱前缘位置,根据阿尔奇原理反算模型上不同位置、不同时刻的含油饱和度,利用软件绘制平面含油饱和度分布图。通过采出... 为了探索海上聚合物驱油田调整技术,通过室内物理模拟研究水动力学法井网调整技术的开发效果。采用微电极测定聚合物驱前缘位置,根据阿尔奇原理反算模型上不同位置、不同时刻的含油饱和度,利用软件绘制平面含油饱和度分布图。通过采出程度和含油饱和度的变化,对比分析了水动力学法井网调整前后的开发效果。结果表明,通过转注改变井网系统的水动力学,有利于聚合物前缘均匀推进,扩大波及体积,有效驱替出调整前未波及到的反九点井网边部生产井之间的剩余油。排状井网减小了注采井距,增大了驱替压差,在总注入PV数减少的条件下采出更多的剩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网调整 水动力学法 聚合物驱 海上油田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孤东二区Ng^5细分变流线井网调整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高聚同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2-128,共7页
针对孤东二区开发单元2011年转入后续水驱后存在的套损事故井多造成局部井网不完善、储量失控大;合采合注井多,层间矛盾突出;一套井网开发,井网形式相对固定,平面层间剩余油得不到有效动用,单元目前采收率低(35.5%)等问题,开展了孤东二... 针对孤东二区开发单元2011年转入后续水驱后存在的套损事故井多造成局部井网不完善、储量失控大;合采合注井多,层间矛盾突出;一套井网开发,井网形式相对固定,平面层间剩余油得不到有效动用,单元目前采收率低(35.5%)等问题,开展了孤东二区Ng^5细分变流线井网调整技术研究,通过层系细分、老井改层以及新井调整井网、转变流线,利用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表明目前排间分流线、油井之间剩余油仍较富集,具备进一步提高粟收率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矛盾 剩余油 变流线 井网调整 建模数模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注采井网调整对策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曲瑛新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4-89,共6页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后,注采井网难以满足后续开发需求。应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预测等方法,对低渗透油藏合理油水井数比、注采井网调整方式、调整时机以及调整后新、老井合理注水调整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低渗透油田井网调整技术。...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后,注采井网难以满足后续开发需求。应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预测等方法,对低渗透油藏合理油水井数比、注采井网调整方式、调整时机以及调整后新、老井合理注水调整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低渗透油田井网调整技术。考虑低渗透储集层的渗流特性、启动压力梯度导致油水井地层压力的差异,推导了适应低渗透油藏的油水井数比计算公式。根据储层裂缝发育状况以及剩余油分布特征,选择水驱面积波及系数较高的井网进行调整。敖南油田合理的调整方式是将裂缝不发育井区反九点法井网调整为五点法井网,裂缝发育井区转线性注水。对不同调整时机下的开发效果预测表明,调整越早,效果越好。井网调整后要适当控制老井注水,加强新井注水,使地层压力分布更加合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上述调整对策对低渗透油藏实施注采井网调整是可行的,可以为低渗透油田井网调整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砂岩油藏 合理油水井数量 井网调整
下载PDF
复杂断块油藏不同开采阶段井网调整与挖潜措施 被引量:9
16
作者 马洪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1年第5期56-57,共2页
文中油田是中原油区中部的一个典型复杂断块油田。针对其特点 ,在不同的开采阶段采取了不同的井网调整和挖潜措施。阐述了开发初期基础井网部署与实施 ,开发中期细分层系与加密调整 ,开发后期井网重组与局部调整及现阶段三次采油试验的... 文中油田是中原油区中部的一个典型复杂断块油田。针对其特点 ,在不同的开采阶段采取了不同的井网调整和挖潜措施。阐述了开发初期基础井网部署与实施 ,开发中期细分层系与加密调整 ,开发后期井网重组与局部调整及现阶段三次采油试验的具体做法 ,成功地提高了采收率 ,且实施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网调整 挖潜 复杂断块油藏 文中油田 东濮凹陷
下载PDF
特高含水期水驱油藏井网调整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姜振海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9期2087-2089,共3页
通过对试验区水淹解释数据分析和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试验区的历史拟合。研究了目前试验区开发状况。给出了层系重组方案。在层系重组基础上进行了开发井网调整,并对调整后的开发井网进行了不同开发方案的数值模拟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在... 通过对试验区水淹解释数据分析和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试验区的历史拟合。研究了目前试验区开发状况。给出了层系重组方案。在层系重组基础上进行了开发井网调整,并对调整后的开发井网进行了不同开发方案的数值模拟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在注采比为1时,生产到含水98%时的最终采收率为47.85%,阶段采出程度7.22%,调整效果最好,比继续应用目前井网开发的阶段采出程度提高了2.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 水驱 井网调整 层系重组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孤东七区中后续水驱井网调整方式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佟颖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上旬)》 CAS 2008年第4期167-169,共3页
针对孤东油田七区中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挖潜难度增加的情况,应用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注采井网调整的可行性以及调整方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孤东油田七区中后续水驱阶段通过水井抽稀、油井局部加密的方式进行井网调整... 针对孤东油田七区中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挖潜难度增加的情况,应用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注采井网调整的可行性以及调整方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孤东油田七区中后续水驱阶段通过水井抽稀、油井局部加密的方式进行井网调整,可提高采收率1.68%,有效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续水驱 剩余油 井网调整 采收率
下载PDF
B区块主力油层聚驱后变流线井网调整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文武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54-59,共6页
B区块主力油层经过水驱和聚合物驱开发以后,仍有一定程度的剩余油未采出,需要进一步挖潜。通过数值模拟、密闭取心井资料及水淹层测井解释资料分析,对区块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状况及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聚集在分流... B区块主力油层经过水驱和聚合物驱开发以后,仍有一定程度的剩余油未采出,需要进一步挖潜。通过数值模拟、密闭取心井资料及水淹层测井解释资料分析,对区块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状况及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聚集在分流线附近,其含油饱和度高于主流线2.35%;纵向上主要分布在葡Ⅰ2和葡Ⅰ3单元。为此,开展了变流线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分析了不同变流线方式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认为分流线加密为最佳调整方式。在此基础上,根据B区块地质特征和井网现状,设计了3个井网调整方案。经过对比分析,优选加密调整转变流线方案。数值模拟预测表明,调整可提高采收率1.26%,结合高浓度聚驱可提高5.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驱后 变流线 井网调整 剩余油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非均质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注采井网调整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四1区克下组油藏为例
20
作者 张旺青 殷红 +1 位作者 唐彬 张景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13-116,176,共4页
在充分认识到油藏开发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法、油藏数值模拟2种方法综合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明确了克拉玛依油田四1区克下组剩余油纵向上以主力油层为主、平面上沿断裂附近分布。应用剩余油研究结果,有效地指导了油田挖... 在充分认识到油藏开发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采用动态法、油藏数值模拟2种方法综合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明确了克拉玛依油田四1区克下组剩余油纵向上以主力油层为主、平面上沿断裂附近分布。应用剩余油研究结果,有效地指导了油田挖潜工作,采用全面重建井网的方式进行注采井网调整,投产实施新井平均单井产油4.1t/d,超过设计产能1.6t/d,反映生产效果好。这一结果表明在定量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进行注采井网调整能够有效地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油田 非均质 砂岩油藏 剩余油分布 注采井网 井网调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