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亚热带生境下6种紫珠属植物的光响应模型拟合分析
1
作者 邓丽 张旻 冯世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101-106,153,共7页
利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指数模型,对南亚热带生境下的6种紫珠属(Callicarpa)植物进行光合参数分析和光响应曲线拟合。通过对比4种模型计算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 利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指数模型,对南亚热带生境下的6种紫珠属(Callicarpa)植物进行光合参数分析和光响应曲线拟合。通过对比4种模型计算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暗呼吸速率(R_(d))和表观量子效率(AQE)以及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等参数,筛选出6种紫珠属植物最适光响应模型。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是6种紫珠属植物进行光合研究的最适用光响应模型,杜虹花对强光和弱光的利用能力均最高,朝鲜紫珠的光合潜能最大。综上,不同紫珠属植物对光的利用能力既表现出种间差异性,又表现出种间相似性,4种光响应模型在紫珠属植物的光合参数计算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在模型的拟合优度和拟合精度上存在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珠属植物 光响应模型 光合特性 亚热带
下载PDF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力提升的思考——以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为例
2
作者 金轶伟 方鸣 姚坚强 《农业科技管理》 2024年第3期47-50,63,共5页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是推动地方农业科技进步的骨干力量,文章总结了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建所60多年,特别是“十四五”以来科技创新的现状,深入分析了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力提升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党建引领文化传承、深化...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是推动地方农业科技进步的骨干力量,文章总结了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建所60多年,特别是“十四五”以来科技创新的现状,深入分析了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力提升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党建引领文化传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聚焦科技创新和“三农”服务、助力产业提质增效等加快推进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创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提升科技创新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 科技创新力 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下载PDF
浙江省丽水市亚热带森林景观格局对森林碳密度的影响
3
作者 王剑武 季碧勇 +1 位作者 王铮屹 朱程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0,共11页
【目的】定量分析浙江省丽水市亚热带森林景观格局对森林碳密度的影响,为开展森林经营、生态保护修复以提高亚热带森林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省级固定样地数据,使用生物量模型和含碳率测算样地的森林碳密度,再通过普通Krig... 【目的】定量分析浙江省丽水市亚热带森林景观格局对森林碳密度的影响,为开展森林经营、生态保护修复以提高亚热带森林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省级固定样地数据,使用生物量模型和含碳率测算样地的森林碳密度,再通过普通Kriging插值形成区域森林碳密度分布图,并分析森林碳密度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选取5项景观格局指标和3项自然因素,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讨森林景观格局对森林碳密度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结果的空间非平稳性。【结果】2012—2019年,丽水市森林平均碳密度从23.19 t·hm^(−2)上升到31.96 t·hm^(−2),且空间分布呈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森林景观格局显著影响森林碳密度,并表现不同尺度效应,影响程度在空间上也存在差异。景观蔓延度和斑块密度对森林碳密度驱动力较大,而景观最大斑块指数的驱动力较小。【结论】森林景观格局对森林碳密度的影响表现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应地制宜制定森林经营管理政策,实施自然演替和人工干预相结合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格局 森林碳密度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影响因素 亚热带丘陵区 丽水市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
作者 李林 赵毅 +4 位作者 温智峰 刘佳润 魏识广 周景钢 冯嘉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87-4697,共11页
旨在探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了解该区域森林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森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划分优势种和非优势种,... 旨在探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了解该区域森林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0 hm2固定森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划分优势种和非优势种,研究地上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和生物/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获取了以下结果:(1)优势种对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贡献更大(1533.85 Mg,74.72%),尤其是大径级物种(1389.68 Mg,67.69%)。优势种地上碳储量(CV=0.635)的空间分布较非优势种(CV=0.690)更加均匀。(2)物种多样性与优势种和总体地上碳储量负相关,而与非优势种正相关。(3)群落总体、优势种和非优势种的地上碳储量均与结构多样性显著正相关。然而,结构多样性对非优势种地上碳储量的影响程度高于优势种。(4)群落中的土壤营养度、凹凸度与地上碳储量正相关。综上所述,通过提升非优势种的物种多样性可以增加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上碳储量。此外,改善土壤营养条件也有助于提升南亚热带森林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碳储量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物种多样性 结构多样性 地形和土壤
下载PDF
亚热带水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对长期秸秆还田的响应 被引量:2
5
作者 徐海静 柳开楼 +2 位作者 郭长城 娄翼来 王义东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4,共6页
为了探究长期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固碳效率的变化情况,以江西省进贤县稻田红壤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处理和常规+秸秆还田处理,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的碳、氮含量,并通过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 为了探究长期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固碳效率的变化情况,以江西省进贤县稻田红壤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处理和常规+秸秆还田处理,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的碳、氮含量,并通过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固存量和累积碳投入量计算土壤固碳效率.结果表明:①稻田红壤的优势团聚体粒级为[0.250,2.000)mm,质量占比为40.64%~47.04%.与常规处理相比,常规+秸秆还田处理对各级团聚体的质量占比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均无显著影响.②相比于常规处理,常规+秸秆还田处理下全土的SOC和总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3.60%和10.17%,但全土的C/N以及各级团聚体的SOC含量、TN含量和C/N均未发生显著变化.③相比于常规处理,常规+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的SOC固存量和累积碳投入量分别显著增加55.37%和216.76%,但固碳效率显著降低50.85%.综上,在南方亚热带红壤双季稻种植区,秸秆还田有利于SOC的固存,但降低了土壤固碳效率,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水田 秸秆还田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固碳效率
下载PDF
亚热带生态系统5种修复树种的光合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袁媛 徐克芹 +4 位作者 曾平生 姚甲宝 孙洪刚 欧阳琼 肖斌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3,48,共7页
分析不同树种生长状况以及光合特征和不同树种光合能力的差异,为提高低效公益林质量提供依据。以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木荷(Schima superba)、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刨花楠(Machilus pauhoi)和红楠(Machilus thunb... 分析不同树种生长状况以及光合特征和不同树种光合能力的差异,为提高低效公益林质量提供依据。以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木荷(Schima superba)、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刨花楠(Machilus pauhoi)和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等5种亚热带地区生态修复树种幼苗为试验对象,测定其生长指标、叶绿素质量分数、光合指标和叶绿素荧光指标,采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进行光响应曲线拟合以及估算光响应特征参数,并对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生长指标和叶绿素质量分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树种的光响应曲线均呈现出随光合有效辐射增加先直线上升后缓慢增高再有所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光合特征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5种树种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摩尔分数(Ci)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光系统(PS)Ⅱ潜在荧光活性(Fv/Fo)和光系统(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表现为苦槠显著高于木荷、浙江楠和刨花楠;生长特征参数、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因此,不同树种光环境适应情况差异较大,苦槠阳性特征显著,可选择低效公益林改造的林窗中心位置进行栽植;木荷对光环境适应范围广,可以作为林窗近中心位置的补植树种;浙江楠、刨花楠和红楠均属于耐阴性较强的树种,可选择林窗边缘位置或者阴坡、半阴坡林窗进行补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亚热带树种 光合特征 低效公益林 质量提升
下载PDF
南亚热带果树引种初报
7
作者 卢闻东 《福建热作科技》 2024年第2期42-44,共3页
漳州介于热带与亚热带之间,光热资源丰富,是南亚热带果树引种的理想场所,但冬春季低温和夏秋季台风等因素也为漳州南亚热带果树引种驯化、适应性锻炼及试验推广带来了难题。对在漳州本土自然条件下引种的6种南亚热带果树生长发育状况及... 漳州介于热带与亚热带之间,光热资源丰富,是南亚热带果树引种的理想场所,但冬春季低温和夏秋季台风等因素也为漳州南亚热带果树引种驯化、适应性锻炼及试验推广带来了难题。对在漳州本土自然条件下引种的6种南亚热带果树生长发育状况及栽培技术做初步探讨,为今后引种驯化和经济栽培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果树 引种驯化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增温对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翟淑君 列志旸 +6 位作者 卢嘉华 刘旭军 刘德界 周曙仡聃 刘菊秀 褚国伟 叶茂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508-5518,共11页
全球变暖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现象,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森林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组分的积累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许多研究普遍发现短期增温减少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但尚不清楚这... 全球变暖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现象,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森林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不同组分的积累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许多研究普遍发现短期增温减少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碳组分,但尚不清楚这种负效应在长期增温下是否仍存在和有机碳组分是否变化。以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红外辐射模拟增温,探究长期增温对南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2017—2021年的连续增温观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表层土壤中,增温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4.5%,其中土壤重组有机碳库显著降低9.1%,轻组有机碳库显著增加9.8%,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5.8%,但微生物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和络合态碳含量不变。增温持续时间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库、重组有机碳库、惰性有机碳和络合态碳。增温处理与增温持续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库,但对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络合态碳和轻组有机碳库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长期增温背景下南亚热带季风林的土壤有机碳因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增加而增加,使总有机碳增加的生物调控作用可能比矿物保护作用强,但减少的惰性碳组分和增加的活性碳组分可能会使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下降。本研究结果探讨了南亚热带森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对长期增温的响应,与大多数研究所发现的短期增温使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形成对比,结果可为预测未来该地区土壤碳库的变化特征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亚热带森林
下载PDF
亚热带区玉米和籽粒苋间作对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段佳鑫 臧庆吉 +7 位作者 薛世明 方云霞 蔡明 刘彦培 侯洁琼 黄梅芬 钟绍丽 张美艳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71-1482,共12页
为探究亚热带区青贮玉米(Zea mays)与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间作的最佳比例及间作对饲草农艺性状、产量以及青贮品质的影响,将青贮玉米与籽粒苋以行数比T_(1)(3:1)、T_(2)(3:2)、T_(3)(4:2)3种不同间作方式进行种植,同时... 为探究亚热带区青贮玉米(Zea mays)与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间作的最佳比例及间作对饲草农艺性状、产量以及青贮品质的影响,将青贮玉米与籽粒苋以行数比T_(1)(3:1)、T_(2)(3:2)、T_(3)(4:2)3种不同间作方式进行种植,同时以玉米单作(CK_(1))和籽粒苋单作(CK_(2))作为对照,对青贮玉米和籽粒苋的株高、茎粗等相关农艺性状、产量及青贮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间作方式对青贮玉米的株高和籽粒苋的茎粗存在显著影响(P<0.05);与CK_(1)处理相比,T_(2)和T_(3)处理下的鲜草产量分别提高6.84%和11.33%,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在所有处理中,CK_(1)处理的干草总产量最高,为24.57 t·hm^(-2),显著高于T_(1)处理(P<0.05)。对于混贮品质而言,T_(3)处理的干物质含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间作处理(P<0.01);T_(2)处理的粗蛋白含量和乳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2.1%、4.83%,显著高于籽粒苋单作和其他间作处理(P<0.05)。综合分析表明,在滇中地区青贮玉米和籽粒苋以3:2间作种植可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饲草产量和较好的青贮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地区 间作 农艺性状 饲草产量 混合青贮 草食畜牧业
下载PDF
亚热带江河源头区径流对土地利用及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10
作者 张吉洪 姚正红 +3 位作者 李俊杰 万炜 朱锦奇 郑博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66,73,共13页
[目的]厘清不同情景下亚热带江河源头区的径流量变化,为流域水资源的综合管理调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亚热带江河源头区生态安全保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赣江主要源头区域的桃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2000—2019年的气象... [目的]厘清不同情景下亚热带江河源头区的径流量变化,为流域水资源的综合管理调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并为亚热带江河源头区生态安全保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赣江主要源头区域的桃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2000—2019年的气象及降水数据开展SWAT模型的率定与验证,进而模拟了不同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及其组合情景下的径流响应特征。[结果]SWAT模型对于桃江流域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模拟径流与实测径流拟合效果良好。建设发展情景下的产流能力最强,生态保护情景下的产流能力最弱。不同季节的产流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丰水期各情景产流能力差异较大,而枯水期不同情景地表径流量差异较小。15种气候变化情景中,流域径流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p<0.01),与温度呈负相关。相较于气温变化,降水量的变化对桃江流域的径流量影响更大,是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L_(1)&C_(5)情景(耕地扩张情景,温度不变,降水量增加20%)下的年均径流量最大,达267.15 m^(3)/s。[结论]土地利用对于径流变化影响相对较弱,气候因素在桃江流域径流变化中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江河源头区 径流 土地利用变化 气候变化 SWAT模型 桃江流域
下载PDF
不同年限梅花鹿干扰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11
作者 杜芳芳 童根平 +4 位作者 何影 王旭池 叶正钱 吴家森 傅伟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786-7796,共11页
有蹄类动物的采食、践踏、排泄等行为会影响森林土壤理化特性与植物群落特征。选取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地,设置4个华南梅花鹿干扰处理(禁养,圈养10、15、20 a),以探讨华南梅花鹿圈养对亚热带林地土壤和植被... 有蹄类动物的采食、践踏、排泄等行为会影响森林土壤理化特性与植物群落特征。选取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地,设置4个华南梅花鹿干扰处理(禁养,圈养10、15、20 a),以探讨华南梅花鹿圈养对亚热带林地土壤和植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华南梅花鹿圈养年限的增加,土壤pH、含水率、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呈现降低的趋势,土壤容重、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现升高的趋势。(2)华南梅花鹿圈养对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含水率、毛管孔隙度、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以及0—20 cm土层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影响显著,均为圈养20 a处理与对照处理之间差异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3)华南梅花鹿干扰能显著降低林下植被的地上生物量(P<0.05)。研究结果揭示亚热带森林土壤-植被对梅花鹿干扰的响应特征,为探讨森林蹄类动物栖息地退化机制和优化区域生态恢复模式提供科学的数据与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梅花鹿 圈养年限 土壤理化性质 地上生物量 亚热带针阔混交林
下载PDF
2010-2014年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数据集
12
作者 易艳芸 周文君 +10 位作者 张孝良 武传胜 Zayar Phyo Mohd Zeeshan 鲁志云 温韩东 沙丽清 宋清海 梁乃申 刘玉洪 张一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1期243-254,共12页
亚热带森林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森林类型,在调控全球气候变化和维持大气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壤通过呼吸作用排放的碳是大气CO_(2)的主要来源,土壤碳库的细微变化也会显著影响大气CO_(2)的浓度,因此目前亚热带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大... 亚热带森林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森林类型,在调控全球气候变化和维持大气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土壤通过呼吸作用排放的碳是大气CO_(2)的主要来源,土壤碳库的细微变化也会显著影响大气CO_(2)的浓度,因此目前亚热带森林土壤碳储量的大小及动态变化特征受到广泛关注。云南哀牢山是我国重要的亚热带森林分布区。本研究依托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利用全自动多通道观测系统开展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的连续测定,经过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将2010-2014年的土壤呼吸的监测数据收集与整理,包括土壤5 cm温度(Ts)、土壤10 cm含水量(SWC)和土壤呼吸(Rs),并形成日、月和年尺度三类数据集。本数据集对于揭示气候变化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正确评估土壤有机碳排放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对土壤呼吸组分尤其是土壤有机碳排放的影响提供经验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多通道观测系统 土壤呼吸 气候变化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哀牢山
下载PDF
亚热带山地景区不同类型景观小气候特征——以贵阳市花溪公园为例
13
作者 苏远周 金鹏 +4 位作者 唐淼 黄密密 何省蓓 徐明 张健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5,共8页
以山地景区——贵阳市花溪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了5种典型近自然类型景观,以其附近的人工硬化地表为对照,对小气候相关指标进行日变化情况的监测。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景观均对区域内小气候有降温增湿作用,灌丛对风速影响最为明显;植... 以山地景区——贵阳市花溪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了5种典型近自然类型景观,以其附近的人工硬化地表为对照,对小气候相关指标进行日变化情况的监测。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景观均对区域内小气候有降温增湿作用,灌丛对风速影响最为明显;植被类型与水体均会对小气候效应具有改善作用;光照强度、紫外线强度、土壤温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小气候的变化。山地景区建设时需注重不同植被类型的景观搭配及对植被类型-水体的复合效应的综合考虑,以期营造更为舒适的景观小气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气候 景观类型 舒适度 日变化 亚热带 山地景区
下载PDF
基于多特征融合和知识蒸馏的亚热带常见乔木识别方法
14
作者 丁鋆 徐爱俊 +1 位作者 吴小芬 周素茵 《电子技术应用》 2024年第8期1-9,共9页
乔木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调节气候和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复杂背景下乔木识别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树木多特征融合和知识蒸馏的亚热带常见乔木识别模型MFFMN-KD-TA。该模型采用3个... 乔木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调节气候和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复杂背景下乔木识别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树木多特征融合和知识蒸馏的亚热带常见乔木识别模型MFFMN-KD-TA。该模型采用3个并行的MobileNetV3_Small主干网络分别提取树叶、树干和树木整体特征;并通过知识蒸馏和嵌入Triplet Attention模块的方法优化训练。试验结果表明,MFFMN-KD-TA模型在自建树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精确率和F1分数分别为0.9609、0.9621和0.9608,较MFFMN模型分别提升了3.05%、2.83%和3.07%。与三分支融合模型3-ShuffleNetV2和3-MobileNetV2相比,提出的多特征融合模型MFFMN-KD-TA参数量较小且能够较准确地识别乔木种类,为亚热带和其他地区的树种识别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识别 亚热带地区 MobileNetV3 多特征融合 知识蒸馏
下载PDF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种壳斗科植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15
作者 骆金初 杨诗敏 +4 位作者 罗焓毓 李旭 李保铨 郭微 王龙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18-5327,共10页
壳斗科(Fagaceae)植物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最重要的组成之一,研究其不同树种和器官间碳(C)、氮(N)、磷(P)含量及计量学特征,对于理解和预测树木生态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以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同一森林群落中5种壳斗科植物为研究对象,... 壳斗科(Fagaceae)植物是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最重要的组成之一,研究其不同树种和器官间碳(C)、氮(N)、磷(P)含量及计量学特征,对于理解和预测树木生态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以阴那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同一森林群落中5种壳斗科植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树种及器官间C、N、P含量、化学计量及其相关关系特征。结果表明:(1)器官、树种对植物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会产生一定影响,二者交互作用显著(除C含量),限制程度为器官>树种。(2)从含量上看,5种壳斗科植物凋落物N普遍高于茎、根,而凋落物P则普遍低于茎、根,幼苗叶片N、P含量均低于成熟乔木叶片;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根N、N∶P高于其他树种,而根P则低于其他树种。(3)从种间变异系数上看,根系N、C∶N、N∶P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器官;从器官间变异系数上看,黧蒴锥N、C∶N变异系数显著低于其他树种。(4)从树种间和器官间的养分相关关系上看,5种植物绝大部分器官元素间两两相关关系不显著,表明单一器官的养分计量关系不能直接反映其他器官或整树水平的计量关系;器官间C和N、C和P相关关系因树种而异,但N和P关系各树种高度一致。综上,从器官上看,根系N含量、C∶N、N∶P的种间变异系数最大,可能是不同树种对N、P的吸收存在差异,从而有利于物种共存。从树种上看,黧蒴锥具有更合理的养分分配模式,有利于在群落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斗科 亚热带 种间差异 器官间差异 生态化学计量
下载PDF
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动态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学鹏 幺中元 张乃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584-8594,共11页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存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其凋落物分解机制对理解和预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碳储存具有重要意义。以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区域,以两种亚热带树种马尾松(...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存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其凋落物分解机制对理解和预测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碳储存具有重要意义。以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区域,以两种亚热带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石栎(Lithocarpus glaber)凋落叶作为分解基质,通过对凋落物分解速率、凋落物养分释放速率、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胞外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从凋落物质量、分解者和分解环境三个层面探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分解的主场效应、养分释放模式以及土壤微生物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马尾松凋落叶主场效应不明显,而石栎凋落叶在分解过程中表现出一定主场效应,并具有时间依赖性,在分解后期主场效应较为强烈,说明具有较低初始有机碳含量的凋落物可能存在相对明显的正主场效应;(2)马尾松和石栎凋落叶的有机碳均呈净富集状态,马尾松凋落叶氮在分解后期呈释放模式,而石栎凋落叶氮则表现为净富集模式;(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内凋落物分解主要受养分残留率、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真菌/细菌比和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比)和土壤pH的影响。综上,揭示了马尾松和石栎凋落物分解主场效应的差异性表现和时间依赖性,有助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的凋落物分解机制的深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凋落物分解 微生物群落结构 主场效应 胞外酶活性
下载PDF
南亚热带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树种叶性状的比较分析
17
作者 黄昶吟 张峰 朱师丹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是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拔300~600 m;简称季风林),在中山地带则分布为山地常绿阔叶林(海拔1000~1500 m;简称山地林)。山地林的生态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对其树种的环境适应性仍缺乏足够了解。该研究基于南亚热带典型山... 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是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拔300~600 m;简称季风林),在中山地带则分布为山地常绿阔叶林(海拔1000~1500 m;简称山地林)。山地林的生态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对其树种的环境适应性仍缺乏足够了解。该研究基于南亚热带典型山地林(广西大明山)和季风林(广东鼎湖山)的固定样地,共测定57种代表性树种的叶形态解剖特征、机械强度和水力学性状,比较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树种叶性状以及多类性状关联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季风林树种相比,山地林树种叶较厚、比叶面积较小、机械强度较高,有利于提高对较高海拔山区冬季冰冻的适应能力。在2022年夏季持续高温干旱时期,季风林树种的叶水势和水力安全边界均低于山地林。但是大部分树种水力安全边界为正值且种间变异较大,表明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的水力风险较低。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的叶性状网络不同,山地林树种叶水力安全性和效率性无权衡关系,而季风林树种叶经济学性状(如比叶面积)与其他指标的关联性较弱。基于叶性状的研究揭示了南亚热带不同海拔常绿阔叶林树种适应策略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海拔梯度 常绿阔叶林 功能性状 水力学 性状网络
下载PDF
亚热带六种常见榕属植物日间呼吸特征
18
作者 陈小芳 李雪琴 +2 位作者 覃宜慧 程栋梁 胡丹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3-1622,共10页
植物呼吸作用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关键过程。陆地植被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有一半被呼吸作用释放,而释放的这部分又有大约一半来自叶片呼吸。植物不仅在夜晚进行呼吸作用(R_(d),Dark respiration),白天也在呼吸,即日间呼吸(R_(L)... 植物呼吸作用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关键过程。陆地植被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有一半被呼吸作用释放,而释放的这部分又有大约一半来自叶片呼吸。植物不仅在夜晚进行呼吸作用(R_(d),Dark respiration),白天也在呼吸,即日间呼吸(R_(L),Light respiration)。有研究表明光照条件下植物叶片呼吸低于黑暗环境下叶片呼吸速率,通常受到的光照抑制程度为30%-40%左右。但在实际研究中,经常忽视植物叶片日间呼吸的光抑制,进而大幅高估生态系统呼吸,从而使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被高估,因此有必要对植物的日间呼吸特性进行研究。以中国南方亚热带六种常见榕属植物(垂叶榕、高山榕、黄金榕、菩提树、细叶榕、小叶榕)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叶片的日间呼吸速率(R_(L),Kok方法)、暗呼吸速率(R_(d))、比叶重(LMA)、叶片氮含量(N)、磷含量(P)、最大光合速率(A)、1800及80μmol m^(-2)s^(-1)光强下Rubisco酶氧化速率(V_(o80),V_(o1800))及Rubisco酶羧化速率(V_(c80),V_(c1800))。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R_(L)与叶片其他性状间的关系,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RL相关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六种榕属植物R_(L)均低于R_(d),存在光抑制现象,光抑制率为24.1%-61.2%,平均为38.4%,其R_(L)及光抑制率均存在种间差异;R_(L)与_(Rd、N)、A、V_(o80)、V_(c80)、V_(o1800)及V_(c1800)成显著正相关,与LMA成显著负相关,与P无统计学相关关系。R_(L)可以用逐步线性回归方程来解释,R_(d)、N和Rubisco酶羧化速率(V_(c80))的可以解释96.5%的RL变异,而V_(c80)与N可以共同解释74.5%的R_(L)/R_(d)。叶片日间呼吸及其光抑制受到N和Rubisco酶羧化速率的影响,这可能是由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耦合引起的。本研究建立了亚热带榕属植物叶片日间呼吸相关预测模型,为揭示日间呼吸光抑制机制提供依据,对准确评估叶片碳循环及GPP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榕属植物 日间呼吸 呼吸的光抑制
下载PDF
氮添加和干旱对亚热带4种幼树生长的影响
19
作者 王涓 边妍妍 +2 位作者 朱玉璘 杨清培 方熊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482,共8页
为探究氮沉降和干旱交互作用对亚热带森林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了亚热带4典型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和木荷(Schima superba)幼树生长对不同氮添加量和干旱程度的响应... 为探究氮沉降和干旱交互作用对亚热带森林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了亚热带4典型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海南红豆(Ormosia pinnata)和木荷(Schima superba)幼树生长对不同氮添加量和干旱程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干旱和氮添加处理2.5 a对不同树种生长的影响不同。氮添加显著促进了对照和轻度干旱下木荷与杉木的总生物量、株高和基径生长,抑制了轻度干旱下马尾松的根茎生物量和基径生长,对重度干旱下4种幼树的生长均没有显著影响。氮添加和干旱处理降低了海南红豆、马尾松和杉木的株高和总生物量,且随干旱程度的加重抑制作用更明显。不施氮和干旱对木荷总生物量和株高无显著影响;氮添加和重度干旱显著降低木荷的基径和总生物量。干旱显著增加杉木根冠比,但对其他树种根冠比无显著影响。干旱和氮添加对非豆科植物(木荷)生长的促进作用均比豆科植物(海南红豆)明显,这表明氮沉降可能加剧极端干旱对亚热带部分树种生长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干旱 生物量 豆科植物 亚热带森林
下载PDF
紫茎泽兰在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入侵格局和生境分析
20
作者 刘宪斌 杨楠茜 +3 位作者 李涛 赵星硕 杨亚丽 胡先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9,共12页
【目的】调查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的个体生长情况和种群分布规律,分析其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显著性,为保护森林物种多样性和防止外来入侵种的繁殖扩散提供科学建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云... 【目的】调查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的个体生长情况和种群分布规律,分析其与各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显著性,为保护森林物种多样性和防止外来入侵种的繁殖扩散提供科学建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沿林缘随机挑选9个紫茎泽兰种群集中分布区域作为起点,垂直进入森林内部,以10 m为间隔等距离定点调查样方,分别调查紫茎泽兰植株外部形态指标和环境因子。【结果】株高、丰富度、单株最多绿色叶片数、单叶最大面积、单位面积生物量、存在度和重要值在林缘0~10 m的范围内达到最大值,且随着进入森林内部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或减少,呈衰减指数模型分布;在距林缘超过60 m的森林内部很少有紫茎泽兰植株出现。土壤温度、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和林冠郁闭度均能明显控制紫茎泽兰种群的分布和生长。土壤温度、光照强度和空气温度与紫茎泽兰种群外部形态指标呈正相关关系;空气湿度和林冠郁闭度则与其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由森林分布斑块化和物种生境碎片化产生的大面积林缘区域给紫茎泽兰种群的入侵和繁殖提供了理想栖息地,而森林内部相对较低的土壤和空气温度、较弱的光照强度、较高的空气湿度和林冠郁闭度则明显抑制了紫茎泽兰种群的入侵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植株丰富度 生物量 植物种群存在度 植物种群重要值 环境因子 衰减指数模型 云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