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贮玉米不同器官产量贡献率对密度调控的响应 被引量:8
1
作者 孙继颖 高聚林 +6 位作者 王志刚 于晓芳 包海柱 胡树平 刘剑 白云龙 闫东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6-105,共10页
为揭示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各器官产量对于密度调控的响应规律,以粮饲兼用型品种冀承单3号及青贮专用型品种真金青贮31号为供试材料,设5个密度梯度,分别为45000,60000,75000,90000,97500株/hm^2,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了青贮玉米不同... 为揭示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各器官产量对于密度调控的响应规律,以粮饲兼用型品种冀承单3号及青贮专用型品种真金青贮31号为供试材料,设5个密度梯度,分别为45000,60000,75000,90000,97500株/hm^2,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了青贮玉米不同器官对全株饲用产量贡献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冀承单3号全株产量主要贡献器官为籽粒,其次是茎秆和叶片;在45000株/hm^2及97500株/hm^2密度下,真金青贮31号全株产量主要贡献器官为叶片,其次为茎秆,再次为籽粒;而在75000株/hm^2密度下,真金青贮31号全株产量主要贡献器官为籽粒,其次为叶片,再次为茎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茎秆及叶片产量贡献率呈现先降后升变化趋势,苞叶、穗轴及籽粒呈现先升后降变化趋势;而茎秆及叶片含水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变化趋势,苞叶、穗轴及籽粒含水率随着密度增加呈现先降后升变化趋势。全株产量与鲜草器官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籽粒器官产量呈负相关关系,各器官产量均与其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从全株青贮产量最高角度,推荐冀承单3号适宜种植密度90000株/hm^2,推荐真金青贮31号适宜种植密度750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 饲用产品器官 产量贡献率 密度调控
下载PDF
湖北稻茬小麦主茎、分蘖1、分蘖2和分蘖3的成穗率、产量贡献率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佟汉文 彭敏 +6 位作者 朱展望 刘易科 陈泠 邹娟 张宇庆 余辉 高春保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7-184,共8页
合理的茎蘖组合是提升小麦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湖北稻茬小麦主要茎蘖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川麦104和多穗型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于2016-2018年在湖北十堰和武汉两地稻茬麦大田条件下,设置低(1.35... 合理的茎蘖组合是提升小麦绿色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解湖北稻茬小麦主要茎蘖对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川麦104和多穗型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于2016-2018年在湖北十堰和武汉两地稻茬麦大田条件下,设置低(1.35×106~1.65×106株·hm^-2)、中(2.85×106~3.15×106株·hm^-2)、高(4.35×106~4.65×106株·hm^-2)三种种植密度,分析了主茎(S)、分蘖1(T1)、分蘖2(T2)和分蘖3(T3)(按出现先后顺序)的成穗率、产量贡献率及相关农艺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1)湖北稻茬小麦成穗茎蘖农艺性状表现值偏低,除穗长和茎高受品种的影响最大外,其他被测性状受影响程度表现为蘖位>种植密度>品种;(2)在主茎均能成穗的情况下,分蘖成穗率随蘖位和种植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大穗型品种川麦104的降幅大于多穗型品种扬麦15;(3)主茎产量贡献率随种植密度的升高而升高(35.12%~54.50%),分蘖1产量贡献率稳定在23.25%~25.50%,分蘖2和分蘖3的产量贡献率随种植密度升高而降低,分别为14.59%~23.22%和5.42%~16.77%;(4)主茎的穗粒数(35.94~44.13粒)和穗粒重(1.44~1.93 g)显著高于其分蘖,茎高、茎蘖收获指数和穗茎节长只在川麦104中、高种植密度下的分蘖3与其他茎蘖差异显著;穗长、可孕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有随蘖位和种植密度升高而变劣的趋势。聚类分析得出:湖北稻茬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模式,以主茎成穗为主体,低种植密度下增加分蘖1和分蘖2,争取分蘖3成穗为辅;中种植密度下争取分蘖1+分蘖2成穗为辅;而高种植密度下争取分蘖1成穗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稻茬小麦 成穗茎蘖 产量贡献率 农艺性状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降水对春小麦产量贡献率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李宝华 李晓红 +1 位作者 刘亚萍 李德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61-162,共2页
利用黑龙江省国营农场 40余年资料 ,用多元正态回归方法建立了春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降水量、气温间关系的计算机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年降水量对春小麦产量最大贡献率为 2 4kg/hm2 ·mm ,拔节~开花期 (约 50d)降水量 <... 利用黑龙江省国营农场 40余年资料 ,用多元正态回归方法建立了春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降水量、气温间关系的计算机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年降水量对春小麦产量最大贡献率为 2 4kg/hm2 ·mm ,拔节~开花期 (约 50d)降水量 <80mm时对春小麦产量最大贡献率为 45kg/hm2 ·mm ,灌浆期 (约 2 0d)降水量 <10mm时对春小麦产量最大贡献率为 3 6kg/hm2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春小麦 产量贡献率 多元正态回归方法 土壤有机质 含量 降水量 气温
下载PDF
根土空间对黄瓜耗水及产量贡献率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俊波 范凤翠 +2 位作者 李志宏 贾建明 李明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8-21,共4页
以生产上的常规种植方式为对照,采用尼龙网(只允许水分通过)隔根形成不同的根土空间,分析不同根土空间对日光温室黄瓜耗水及产量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结瓜期各处理日最大耗水总量表现一致,均表现为盛瓜期>末瓜期>初瓜期的耗... 以生产上的常规种植方式为对照,采用尼龙网(只允许水分通过)隔根形成不同的根土空间,分析不同根土空间对日光温室黄瓜耗水及产量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结瓜期各处理日最大耗水总量表现一致,均表现为盛瓜期>末瓜期>初瓜期的耗水规律。和对照相比各处理黄瓜产量均高于对照,各处理产量贡献率均达到对照产量的100%以上。处理W20、W30、W40、W10产量分别比对照高出3.49%、2.21%、2.12%、1.95%。因此我们认为黄瓜10cm根土空间就能获得和对照差异不显著的产量。这将为黄瓜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根土空间 产量贡献率 耗水
下载PDF
基于生长类型的棉花不同果枝产量贡献率的模拟模型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溪源 朱淼良 陈金湘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6-332,共7页
在2004-2005年对湖南省华容县、安乡县、大通湖区和澧县的杂交抗虫棉生长状况进行大田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不同生长发育类型棉花果枝产量构成的特点和产量贡献率,构建了基于不同生长发育类型的棉花果枝产量贡献率分布的指数递减曲... 在2004-2005年对湖南省华容县、安乡县、大通湖区和澧县的杂交抗虫棉生长状况进行大田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不同生长发育类型棉花果枝产量构成的特点和产量贡献率,构建了基于不同生长发育类型的棉花果枝产量贡献率分布的指数递减曲线、右偏态、左偏态和正态单峰曲线,以及双峰曲线和波动曲线6个模拟模型。2006-2009年在四县以及湖南农业大学进行了模型校验的小区试验,根据多年多点小区试验数据对不同果枝产量贡献率分布的模拟模型进行了校正和检验,使得模型与生长类型匹配较好,各模型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符合度良好,RMSE值较小,在0.3419~0.7092之间,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准性和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生长发育类型 果枝 产量贡献率 模拟模型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春小麦产量贡献率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克静 刘厚军 李德明 《现代化农业》 2001年第5期23-24,共2页
收集、整理了黑龙江垦区 79个农场春小麦产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气候因子等资料 ,用多元正态回归方法 ,建立了黑龙江垦区春小麦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含量 春小麦 产量贡献率 数学模型 多元正态回归方法
下载PDF
访花昆虫种类及授粉对油菜产量贡献率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汤顺章 唐淑菊 +4 位作者 尹必文 肖圣元 魏安季 蒋欣 姚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1期11-13,共3页
为了解决油菜授粉不足问题,于2016—2017年、2017—2018年连续2年开展了油菜访花昆虫种类的调查及授粉对油菜产量贡献率的研究。结果表明,油菜上除蜜蜂以外,还有40余种访花昆虫;昆虫(蜜蜂)授粉较无昆虫(蜜蜂)授粉油菜产量增加20%左右;... 为了解决油菜授粉不足问题,于2016—2017年、2017—2018年连续2年开展了油菜访花昆虫种类的调查及授粉对油菜产量贡献率的研究。结果表明,油菜上除蜜蜂以外,还有40余种访花昆虫;昆虫(蜜蜂)授粉较无昆虫(蜜蜂)授粉油菜产量增加20%左右;油菜访花昆虫中既有有害昆虫(鞘翅目中的步甲、象甲、叶甲类昆虫等),也有有益昆虫(鞘翅目瓢虫科中的七星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以及膜翅目的寄生蜂等),喷药时必须掌握好不同有害昆虫的防治标准,从而保护有益昆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访花昆虫 授粉 产量贡献率
下载PDF
氮磷钾施肥量对水稻甬优7850肥料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礼华 《福建稻麦科技》 2023年第4期32-36,共5页
为研究氮磷钾施肥量对水稻肥料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选用水稻品种甬优7850开展无氮区(N_(0)P_(2)K_(2))、无磷区(N_(2)P_(0)K_(2))、无钾区(N_(2)P_(2)K_(0))、配方施肥全肥区(N_(2)P_(2)K_(2))、无肥区(N_(0)P_(0)K_(0))5个不同施肥处... 为研究氮磷钾施肥量对水稻肥料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选用水稻品种甬优7850开展无氮区(N_(0)P_(2)K_(2))、无磷区(N_(2)P_(0)K_(2))、无钾区(N_(2)P_(2)K_(0))、配方施肥全肥区(N_(2)P_(2)K_(2))、无肥区(N_(0)P_(0)K_(0))5个不同施肥处理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N_(2)P_(2)K_(2)处理的稻谷和稻草产量均为最高,N_(0)P_(0)K_(0)处理的稻谷和稻草产量均为最低,N_(2)P_(0)K_(2),N_(2)P_(2)K_(0)的产量居中;与N_(2)P_(2)K_(2)处理相比,其余各处理水稻株高、穗长、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千粒重没有显著差异;氮肥、磷肥和钾肥肥料利用率分别为36.23%、2.93%和54.42%;配方施肥、氮肥、磷肥和钾肥的肥料产量贡献率分别为28.88%、22.00%、9.73%和11.40%。显示配方施肥全肥区处理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肥料产量贡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肥料利用率 肥料产量贡献率 产量
下载PDF
水稻生产目标产量确定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被引量:11
9
作者 邹应斌 夏冰 +2 位作者 蒋鹏 谢小兵 黄敏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4021-4032,共12页
【目的】分析探讨水稻生产目标产量确定的理论与方法。【方法】根据2012—2013年在海南澄迈、广东怀集、广西宾阳、湖南长沙和贵州兴义5个地点进行的不同施氮量(不施氮;中氮:161—176 kg·hm-2;高氮:225 kg·hm-2)、不同品种(... 【目的】分析探讨水稻生产目标产量确定的理论与方法。【方法】根据2012—2013年在海南澄迈、广东怀集、广西宾阳、湖南长沙和贵州兴义5个地点进行的不同施氮量(不施氮;中氮:161—176 kg·hm-2;高氮:225 kg·hm-2)、不同品种(杂交稻品种两优培九、Y两优1号和常规稻品种黄华占、玉香油占)大田试验的结果,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大田试验表明,即使同一基因型水稻品种的产量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地点间差异。在施氮条件下(中氮和高氮),各试验地点的平均产量以兴义点最高(两优培九:13.20—13.54t·hm-2,Y两优1号:13.50—13.78 t·hm-2,黄华占:11.26—11.42 t·hm-2,玉香油占:11.32—11.45 t·hm-2),其次为长沙、澄迈、宾阳,而怀集点最低(两优培九:6.66—6.71 t·hm-2,Y两优1号:6.96—7.20 t·hm-2,黄华占:6.96—7.11 t·hm-2,玉香油占:7.35—6.86 t·hm-2)。同样,各试验地点的平均基础地力产量(不施氮处理)也是以兴义点最高(10.52 t·hm-2),其次为长沙、澄迈、宾阳,怀集点最低(4.53 t·hm-2)。水稻施肥产量(YF)极显著地依赖于基础地力产量(YS),中氮和高氮条件下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F﹦0.814YS+3.337(R2﹦0.824)和YF﹦0.864YS+3.094(R2﹦0.839),5个地点和4个品种基础地力产量贡献率(基础地力产量占施肥产量的百分率)平均为64.8%—85.5%和72.7%—79.3%。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数据(n=315)进行分析也显示,水稻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YF﹦1.031YS+2.421,R2=0.523),基础地力产量贡献率平均达到67.7%。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施肥增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贡献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水稻产量与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施氮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结论】水稻目标产量的制定应因地而异,即"因地定产"。基础地力产量是土壤肥力和气候生产力的综合反映,可作为水稻生产目标产量确定的依据,通过基于基础地力产量的回归方程来确定水稻高产栽培的目标产量。培肥土壤地力是实现水稻目标产量栽培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基础地力产量 基础地力产量贡献率 目标产量
下载PDF
种植及收获因子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茎叶比的影响 被引量:65
10
作者 刘东霞 刘贵河 杨志敏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57,共10页
本文研究了苜蓿品种及播种量、行间距、播种深度、刈割高度等栽培因子对苜蓿干草产量及茎叶比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前三茬及年总干草产量中,行距的产量贡献率均最大。而苜蓿品种及刈割高度对茎叶比的影响较大。不同... 本文研究了苜蓿品种及播种量、行间距、播种深度、刈割高度等栽培因子对苜蓿干草产量及茎叶比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前三茬及年总干草产量中,行距的产量贡献率均最大。而苜蓿品种及刈割高度对茎叶比的影响较大。不同的行距处理中,苜蓿产量以20cm行距最高,显著高于50cm,随着行距的加大,干草产量逐渐下降,但与30cm行距的产量无显著差异。第4茬干草产量在不同品种之间差异较大,新疆大叶和金皇后苜蓿品种产量较高。而播种深度、播种量、刈割高度各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苜蓿的茎叶比在苜蓿品种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中苜1号苜蓿茎叶比最小,金皇后茎叶比最大。茎叶比在行距、播种量和播种深度不同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干草产量 茎叶比 产量贡献率 质量贡献率 回归分析
下载PDF
不同施肥配方对水稻农艺性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礼华 叶和 +2 位作者 张微 叶聪 周有标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7-19,共3页
为研究不同施肥配方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设置无氮区、无磷区、无钾区、全肥区和无肥区5个处理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肥区水稻农艺性状表现最好,产量最高。与全肥区相比,无氮区、无磷区、无钾区和无肥区处理... 为研究不同施肥配方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设置无氮区、无磷区、无钾区、全肥区和无肥区5个处理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肥区水稻农艺性状表现最好,产量最高。与全肥区相比,无氮区、无磷区、无钾区和无肥区处理株高、穗总粒数降低幅度分别为5.3%~11.6%、1.6%~20.7%;结实率无氮区、无钾区较全肥区分别高3.9、0.5百分点,无磷区、无肥区较全肥区分别降低7.7、3.6百分点;有效穗数无氮区与全肥区一致,无磷区较全肥区多9万穗/hm^(2),无钾区和无肥区分别较全肥区减少10.5万、21.0万穗/hm^(2)。全肥区稻谷产量为6 418.50 kg/hm^(2),较无肥区、无磷区、无氮区、无钾区分别增产17.51%、17.07%、14.85%和3.44%。全肥区氮肥、磷肥、钾肥肥料利用率分别为6.41%、1.06%、21.92%,氮肥、磷肥、钾肥肥料贡献率分别为12.93%、14.58%和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肥配方 农艺性状 肥料利用率 肥料产量贡献率 产量
下载PDF
玉米/豆科作物间作系统中不同互作因子对群体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奇松 李家俊 +2 位作者 叶江华 罗晓棉 林文雄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2-590,共9页
【目的】明确在间作条件下不同互作因子(地上部互作、根系竞争、土壤环境改良)对不同复合群体的生态效应。【方法】以玉米/大豆和玉米/花生间作组合为研究对象,设置了间作无隔、间作网隔、间作全隔和3种作物的单作处理,比较分析不同间... 【目的】明确在间作条件下不同互作因子(地上部互作、根系竞争、土壤环境改良)对不同复合群体的生态效应。【方法】以玉米/大豆和玉米/花生间作组合为研究对象,设置了间作无隔、间作网隔、间作全隔和3种作物的单作处理,比较分析不同间作处理的种间竞争关系和互作因子的产量贡献率。【结果】玉米/大豆和玉米/花生间作均能提高群体产量,其中玉米增产起到主要作用,不同作物的竞争力排序为玉米>大豆>花生;地上部互作效应主要体现在提高了两种间作组合中玉米的产量,其产量贡献率分别为15.83%(玉米/大豆)和15.98%(玉米/花生),但却显著抑制了花生的产量(-11.42%);根系竞争对玉米/大豆间作组合的单一作物和群体产量均起到负效应(玉米-2.87%、大豆-5.35%、群体-4.52%),而对玉米/花生间作组合的玉米和群体产量起到正效应(5.88%和0.80%);土壤环境改良对两种间作组合中各作物产量均表现出正效应,可显著提高间作系统的产量和稳定性。【结论】不同间作组合之间,由于作物在形态和生理上的差异,各互作因子对间作群体产量的贡献率存在差异,其中土壤环境改良对玉米/豆科间作系统的增产及稳产起到主要作用。通过量化不同互作因子对间作作物产量形成的生态效应,可为优化间作的田间作物配置和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花生 间作 种间竞争 产量贡献率
下载PDF
花枝剪口粗度对桂热杧82号再生花序、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钟勇 陈千付 +6 位作者 韦淑丹 黄杰 王烨熔 黄慧俐 杨谨瑛 蒋强 曹元鑫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第8期1-4,共4页
为探讨花枝剪口粗度对桂热杧82号再生花序开花、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于盛花期对桂热杧82号花枝进行短截,依据剪口粗度(用d表示剪口粗度)不同分为4类:0.30 cm≤d≤0.50 cm、0.50 cm<d≤0.70 cm、0.70 cm<d≤0.90 cm、0.90 cm<... 为探讨花枝剪口粗度对桂热杧82号再生花序开花、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于盛花期对桂热杧82号花枝进行短截,依据剪口粗度(用d表示剪口粗度)不同分为4类:0.30 cm≤d≤0.50 cm、0.50 cm<d≤0.70 cm、0.70 cm<d≤0.90 cm、0.90 cm<d≤1.10 cm。结果表明,盛花期对桂热杧82号花枝进行短截,以0.70 cm<d≤0.90 cm剪口的枝条成花率、平均枝条花序数量、产量贡献率最优,各处理果实品质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口粗度 桂热杧82号 枝条成花率 产量贡献率 果实品质
下载PDF
基于多方法融合的低产低效气井优选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凤娟 孙泽庸 +4 位作者 高占武 孙振 黄海 陈悦 卢学飞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57-663,共7页
随着致密气田的深入开发,低产低效井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制约气田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以苏里格气田某区块30口气井为研究对象,引入产量贡献率作为动态分类指标,运用气井产量贡献率累计分布曲线的类分割点将气井划分为4类。以纵向合采砂... 随着致密气田的深入开发,低产低效井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制约气田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以苏里格气田某区块30口气井为研究对象,引入产量贡献率作为动态分类指标,运用气井产量贡献率累计分布曲线的类分割点将气井划分为4类。以纵向合采砂体数、有效砂体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气饱和度等参数作为静态评价指标,采用熵权-理想点法,对气井进行静态分类。基于动态和静态分类结果,引入自相关距离判断异常值点,进行低产低效气井优选。研究表明,Ⅰ、Ⅱ、Ⅲ、Ⅳ类气井的储层质量依次变差,累计产量依次减小;4口气井为低产低效井,优选结果符合生产实际。该研究成果可为气田进一步挖潜的选井、选层提供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分类 产量贡献率 熵权-理想点法 自相关距离 低产低效气井 苏里格气田
下载PDF
中国农业转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基于区域变化和品种调整的粮食产量增量贡献率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杨万江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15,共7页
中国实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政策以来,农业转型向纵深发展,粮食生产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并经历了"V"形变化轨迹。本文构建一个粮食产量增量贡献率分析式,从时间、空间和品种三维角度综合分析粮食产量增量变化,结果表明粮食... 中国实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政策以来,农业转型向纵深发展,粮食生产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并经历了"V"形变化轨迹。本文构建一个粮食产量增量贡献率分析式,从时间、空间和品种三维角度综合分析粮食产量增量变化,结果表明粮食产量持续增长泛力,三种区域布局变化的交集位于沿海地区并出现粮食减产过速,关键是稻谷这种高产品种下降过快,这将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持续性并将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潜在性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转型 粮食安全 粮食产量增量贡献率 区域布局 品种结构
原文传递
播种密度和方式对机插籼稻分蘖成穗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珍珍 周伟 +4 位作者 张培培 钟晓媛 何连华 任万军 胡剑锋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22-736,共15页
为探讨育秧播种密度及方式对机插籼稻分蘖成穗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规籼稻黄华占,杂交籼稻F优498为供试材料,在不同播种方式及密度处理下,研究不同育秧处理机械移栽后水稻的分蘖成穗特性。结果表明,机插移栽后主茎4/0~9/0是一次分蘖发生的... 为探讨育秧播种密度及方式对机插籼稻分蘖成穗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规籼稻黄华占,杂交籼稻F优498为供试材料,在不同播种方式及密度处理下,研究不同育秧处理机械移栽后水稻的分蘖成穗特性。结果表明,机插移栽后主茎4/0~9/0是一次分蘖发生的优势叶位,4/0~8/0是其分蘖成穗的优势叶位,产量贡献率总和达到50%左右;主茎3/0~7/0是二次分蘖发生的优势叶位,4/0~7/0是二次分蘖成穗主体,产量总贡献率为30.20%,其中主茎第5叶位是一、二次分蘖成穗的绝对优势叶位。不同播种方式间,机械条播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均高于机械散播和人工撒播,一次分蘖优势叶位产量贡献表现为机械撒播最大(51.90%),机械条播最小(46.50%),二次分蘖优势叶位产量贡献率以机械条播最大(33.30%);在不同密度间,密播主茎及一次分蘖贡献率均大于稀播,但二次分蘖贡献率稀播较大。机械条播和稀播下主茎、一次分蘖、二次分蘖间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均高于其余处理,其分蘖成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二次分蘖上。生产上可通过机械条播及稀播的协同调控,充分发挥优势蘖位的作用,提高分蘖发生率及成穗率,进而提高产量。本研究结果可为机插育秧筛选较优的播种方法,同时为机插秧合理利用优势叶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稻 播种密度 播种方式 优势叶位 产量贡献率
下载PDF
再生稻头季和中稻肥料利用率的比较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正忠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36期205-209,共5页
为研究再生稻头季、中稻的施肥效应,比较二者的异同点,探讨通过栽培措施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技术途径,进行再生稻头季和中稻肥料利用率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再生稻头季比中稻氮磷钾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15.1、6.1、27.9个百分点;氮磷钾农... 为研究再生稻头季、中稻的施肥效应,比较二者的异同点,探讨通过栽培措施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技术途径,进行再生稻头季和中稻肥料利用率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再生稻头季比中稻氮磷钾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15.1、6.1、27.9个百分点;氮磷钾农学效率分别提高80.4%、163.2%、60%;不同配组肥料产量贡献率比较,二者均以三元素配方最优,二元素配组以有氮配组显著高于无氮配组,表现为N+K>N+P>P+K;用二者配方施肥处理的产量进行比较,再生稻头季比中稻增719 kg/hm2,产值增1537元/hm2。再生稻栽培施肥效应提高,又增加一季收成,发展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季稻 中稻 肥料利用率 产量贡献率
下载PDF
低孔低渗气藏多层合采开发模式下的产出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冰毅 李晓慧 汪洁 《油气井测试》 2017年第2期20-22,32,共4页
低孔低渗气藏产能低,以单一层位开采时稳产基础差,不能保证平稳供气。大牛地气田合采井区生产规律表现复杂,摸清层间产出特征是气田合采模式规模化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试验区丰富的地质及动态监测资料,应用数值模拟、室内实验及现场实... 低孔低渗气藏产能低,以单一层位开采时稳产基础差,不能保证平稳供气。大牛地气田合采井区生产规律表现复杂,摸清层间产出特征是气田合采模式规模化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试验区丰富的地质及动态监测资料,应用数值模拟、室内实验及现场实施方法,分析多层合采气井产量压力变化规律及产量贡献率等。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合采井单层产量贡献的主要因素有压差、有效渗透率、有效厚度、含气饱和度;试验初期低压高渗层的产量贡献率高于高压低渗层,试验后期高压低渗层由次产气层变为主产气层,高压高渗层产量贡献率始终较高;低渗层接替生产优于高渗层接替,可较好地回避层间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孔低渗气藏 多层合采 产量贡献率 影响因素 产出特征
下载PDF
咸宁市水稻肥料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亚超 张洁 马坤伟 《耕作与栽培》 2018年第5期29-30,共2页
为研究水稻氮、磷、钾的肥料利用率,在咸宁市向阳湖农场开展了肥料利用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利用率为33. 54%,磷肥利用率为14. 10%,钾肥利用率为37. 49%。氮肥产量贡献率为27. 92%,磷肥产量贡献率为16. 66%,钾肥产量贡献率为22. 2... 为研究水稻氮、磷、钾的肥料利用率,在咸宁市向阳湖农场开展了肥料利用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利用率为33. 54%,磷肥利用率为14. 10%,钾肥利用率为37. 49%。氮肥产量贡献率为27. 92%,磷肥产量贡献率为16. 66%,钾肥产量贡献率为22. 21%,配方肥产量贡献率为40. 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利用率 水稻 产量 产量贡献率
下载PDF
福建省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结果初报 被引量:10
20
作者 吴凌云 《农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10期119-123,共5页
为研究掌握福建省主要农作物氮、磷、钾的肥料利用率现状,2019年在闽侯等13个县开展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利用率为39.42%,磷肥利用率为14.83%,钾肥利用率为42.24%;氮肥产量贡献率为17.8%,磷肥产量贡献率为6.4%,钾肥产... 为研究掌握福建省主要农作物氮、磷、钾的肥料利用率现状,2019年在闽侯等13个县开展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利用率为39.42%,磷肥利用率为14.83%,钾肥利用率为42.24%;氮肥产量贡献率为17.8%,磷肥产量贡献率为6.4%,钾肥产量贡献率为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利用率 水稻 肥料产量贡献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