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间发热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晨 钱夏丽 +3 位作者 于建海 刘皓昕 李彩娟 崔晓花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6-431,共6页
目的:构建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间发热(ERMF)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7月于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妇产医院产房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780名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诊断为ERMF分为ERMF组(n=148... 目的:构建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间发热(ERMF)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7月于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妇产医院产房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780名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诊断为ERMF分为ERMF组(n=148)与非ERMF组(n=632)。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RMF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与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效能与拟合优度。选取2022年8月—10月住院的170名产妇作为模型的验证组,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建模组ERMF发生率为19.0%,验证组ERMF发生率20.6%。阴道指检次数、缩宫素使用、产程、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罗哌卡因用量、舒芬太尼用量是ERMF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7,灵敏度为0.912,特异度为0.796,约登指数为0.888。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3,灵敏度为0.886,特异度为0.785。结论:该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对于识别高危ERMF产妇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以给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少ERMF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预测模型 护理
下载PDF
规律间断给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45
2
作者 冯善武 徐世琴 +3 位作者 王娴 王楠 雷黎明 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58-861,共4页
目的评价规律间断给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体温≥38℃)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12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规律间断给药组(RIB组),每小时给予单次剂量10ml(0.08%罗哌卡因8mg+0.4μ... 目的评价规律间断给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体温≥38℃)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12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规律间断给药组(RIB组),每小时给予单次剂量10ml(0.08%罗哌卡因8mg+0.4μg/ml舒芬太尼4μg),持续给药组(CI组),按10ml/h速度持续给药。记录硬膜外镇痛前、镇痛后1、2、3、4、5h、分娩时、分娩后1h产妇的鼓膜体温、硬膜外感觉阻滞水平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计算产妇产间发热发生率。结果镇痛后4、5h、分娩时、分娩后1h两组产妇鼓膜体温明显高于镇痛前(P<0.05或P<0.01);镇痛后1、2、3、4、5h、分娩时、分娩后1h时IL-6水平明显高于镇痛前(P<0.01)。镇痛后3、4hRI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I组(P<0.05)两组产间发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规律间断给药与持续给药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产间发热发生率相近,体温升高可能与IL-6水平的升高有关,但镇痛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注射 持续输注 产间发热 硬膜外分娩镇痛
下载PDF
硬膜外分娩镇痛下产间发热临床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薛璇 侯雯雯 +2 位作者 贾瑞喆 董丽 戴春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763-1765,共3页
目的 :分析本院硬膜外镇痛下产间发热的产妇临床资料,探讨产间发热的临床特征、发生原因及对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待产过程中行硬膜外镇痛后体温超过37.5℃产妇213例为研究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期体温正常产妇200例为对照组。结果:... 目的 :分析本院硬膜外镇痛下产间发热的产妇临床资料,探讨产间发热的临床特征、发生原因及对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待产过程中行硬膜外镇痛后体温超过37.5℃产妇213例为研究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期体温正常产妇200例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多为低热,多发生于第一产程活跃期,血象、C反应蛋白异常和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分别为40.38%、26.76%和51.17%;新生儿窒息2例,感染2例,无1例产褥病率发生。研究组胎膜早破距分娩的时间及第一、二产程均较对照组长(P<0.05);头位分娩评分≤10分的比率、人工干预产程率、剖宫产率、羊水污染率、新生儿平均体重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硬膜外镇痛下产间发热的原因可分为感染和非感染两种。对于产间发热,应积极干预、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间发热 硬膜外镇痛 感染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分娩镇痛对产间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36
4
作者 李辉 刘昱升 +1 位作者 冯善武 沈晓凤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53-756,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分娩镇痛对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00例,年龄20~35岁,单胎头位,随机分为0.1%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组(H组)和0.08%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组(L...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分娩镇痛对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00例,年龄20~35岁,单胎头位,随机分为0.1%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组(H组)和0.08%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组(L组),每组50例。两组均以每60分钟硬膜外腔注入8 ml上述不同混合药液的方式实施硬膜外镇痛。观察镇痛前、镇痛后1、2、3、4、5 h、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 h的鼓膜体温、VAS疼痛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并记录麻醉药物用量、产程及新生儿1、5 min的Apgar评分。结果与镇痛前比较,两组产妇镇痛后4、5 h、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 h的鼓膜体温明显升高(P〈0.05);H组在镇痛后4、5 h的体温明显高于L组(P〈0.05)。两组产间发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镇痛前比较,镇痛后1、2、3、4、5 h、分娩即刻和分娩后1 h两组产妇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08%罗哌卡因或0.1%罗哌卡因复合0.4μg/ml舒芬太尼规律间断硬膜外给药行分娩镇痛效果满意,而用较低浓度局麻药产妇在分娩镇痛期间体温的上升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罗哌卡因
下载PDF
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对产间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永刚 梁浩 +1 位作者 李红霞 杨亚莉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年第12期2068-2071,共4页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对产间发热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足月、单胎分娩的初产妇9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各45例。观察组产妇硬膜外注射0.1%罗哌卡因与0.5...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对产间发热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足月、单胎分娩的初产妇9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实验组各45例。观察组产妇硬膜外注射0.1%罗哌卡因与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对照组产妇仅给予0.1%罗哌卡因镇痛,比较两组产妇、新生儿各项指标、产间发热发生率、剖宫产率、鼓膜体温、IL-6水平、感觉阻滞平面及Bromage评分。结果两组产妇产程时间、破膜至分娩时间、镇痛时间及镇静药物用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间发热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开始后4h、5h及分娩后1h,观察组产妇鼓膜体温及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romage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应用于分娩镇痛,可有效降低产间发热率,缩短产程,增加自然分娩率,同时还可减轻运动阻滞,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罗哌卡因 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下载PDF
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及护理 被引量:5
6
作者 崔晓花 李彩娟 +2 位作者 王娴 沈晓凤 付东英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5年第11期3952-3954,共3页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在我院产房顺产的初产妇100例,按照其是否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照组自然分娩,不采取任何镇痛措...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在我院产房顺产的初产妇100例,按照其是否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照组自然分娩,不采取任何镇痛措施。观察不同时间点两组产妇的体温、疼痛程度及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结果]试验组产妇分娩镇痛后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妇分娩镇痛后4h、5h、6h的体温均高于对照组,体温>38℃的人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能有效缓解疼痛,但产妇产间发热的发生率会提高,护理人员需加强对发热产妇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疼痛
下载PDF
硬膜外不同麻醉给药方案对足月初产妇产间发热率、疼痛程度及麻醉药物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胡琼 严海雅 《现代实用医学》 2018年第2期159-161,共3页
目的探讨硬膜外不同麻醉给药方案对足月初产妇产间发热率、疼痛程度及麻醉药物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足月初产妇共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50例)和B组(50例),分别采用硬膜外持续给药和规律间断给药进行麻醉,比较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点... 目的探讨硬膜外不同麻醉给药方案对足月初产妇产间发热率、疼痛程度及麻醉药物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足月初产妇共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50例)和B组(50例),分别采用硬膜外持续给药和规律间断给药进行麻醉,比较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点体温、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白介素-6(IL-6)水平、产间发热率、催产素使用率、人工破膜率、器械助娩率、破膜至分娩时间、产程时间、镇痛时间及麻醉药物用量。结果两组产妇镇痛后4 h、镇痛后5 h、分娩时及分娩后1 h体温水平均显著高于镇痛前(均P<0.05);两组产妇其他时间点VAS评分显著低于镇痛前(均P<0.05);两组产妇其他时间点IL-6水平显著高于镇痛前(均P<0.05);B组产妇镇痛后3 h和4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均P<0.05);两组产间发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催产素使用率、人工破膜率及器械助娩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破膜至分娩时间、产程时间及镇痛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麻醉药物用量显著少于A组(均P<0.05)。结论硬膜外规律间断给药用于足月初产妇可有效降低机体疼痛程度,减少麻醉药物用量,且未对产间发热率、产程及产时干预产生不利影响,价值优于持续给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硬膜外 产间发热 疼痛程度 麻醉药物
下载PDF
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产间发热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8
作者 汪琳 王欣 +1 位作者 范裕如 邢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13期75-79,共5页
目的分析硬膜外镇痛分娩产妇发生产间发热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产科行硬膜外镇痛分娩的产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发生产间发热(发热组),106例产时体温正常(正常组)。对两组产... 目的分析硬膜外镇痛分娩产妇发生产间发热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产科行硬膜外镇痛分娩的产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发生产间发热(发热组),106例产时体温正常(正常组)。对两组产妇的基线资料、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等因素进行比较,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产间发热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发热组的初产妇、产前抑郁、产前焦虑占比及体重指数(BMI)高于正常组(P<0.05),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产程、分娩镇痛时间长于正常组(P<0.05),阴道检查次数多于正常组(P<0.05),羊水污染发生率和缩宫素使用率高于正常组(P<0.05),硬膜外镇痛间断给药占比低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胎膜破裂至分娩结束时间[OR=1.014(95%CI:0.924,1.556)]、产程[OR=1.114(95%CI:0.984,1.526)、阴道检查次数[OR=1.547(95%CI:1.140,3.246)]、分娩镇痛时间[OR=1.122(95%CI:1.036,1.769)]、缩宫素使用率[OR=2.160(95%CI:1.774,2.965)]、BMI[OR=2.324(95%CI:1.057,2.965)]、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OR=1.322(95%CI:1.247,3.668)]均是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出现产间发热的危险因素。结论硬膜外镇痛分娩产妇发生产间发热的影响因素众多,如BMI、产程、阴道检查次数、分娩镇痛时间、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等,临床应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及时予以干预或调整镇痛给药方案,以减少产间发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影响因素 剖宫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90
9
作者 曹家刚 李胜华 +2 位作者 冯迪 陈原丽 吕欣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及致热因子的影响。方法适合阴道分娩、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20例,孕37~41周,年龄20~35岁,ASA I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0.075%罗哌卡因组(A组)、0.1%罗...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及致热因子的影响。方法适合阴道分娩、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20例,孕37~41周,年龄20~35岁,ASA I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0.075%罗哌卡因组(A组)、0.1%罗哌卡因组(B组)和0.125%罗哌卡因组(C组),每组40例。宫口扩张至3 cm时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A组0.07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B组0.1%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C组0.12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记录镇痛后1、2、3、4和5 h、胎儿娩出即刻、分娩后2 h产妇鼓膜温度;分别在镇痛前、胎儿娩出即刻及分娩后2 h采集产妇静脉血,测定血清IL-1β、IL-6、TNF-α浓度;记录产程时间;采用改良Bromage法评定三组产妇在镇痛后1 h及胎儿娩出即刻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结果与镇痛前比较,镇痛后5 h及胎儿娩出即刻三组鼓膜温度明显升高,C组发热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与镇痛前比较,胎儿娩出即刻三组血清IL-1β、IL-6、TNF-α浓度明显升高(P<0.05)。C组第二产程和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组和B组,B组第二产程和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三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均能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低浓度罗哌卡因分娩镇痛产妇发热率低,产妇分娩期间发热与致热因子水平升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致热因子 罗哌卡因
下载PDF
产间发热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欣桐 李彩娟 +1 位作者 张媛 沈晓凤 《医学综述》 CAS 2021年第17期3439-3444,共6页
产间发热会增加产妇器械辅助阴道分娩及剖宫产率,对新生儿造成短暂的不良影响,因此备受临床关注。产间发热的影响因素分为感染性因素与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包括产妇自身炎症、慢性疾病或胎膜早破、多次的阴道检查等,可以引起产妇... 产间发热会增加产妇器械辅助阴道分娩及剖宫产率,对新生儿造成短暂的不良影响,因此备受临床关注。产间发热的影响因素分为感染性因素与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包括产妇自身炎症、慢性疾病或胎膜早破、多次的阴道检查等,可以引起产妇发热但没有感染的临床依据的称为非感染性因素,包括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高体质指数及催产素等。其中硬膜外相关的产间发热机制尚不明确。探索产间发热的相关因素,针对病因及时干预或调整镇痛方案,有助于临床推广分娩镇痛,改善母婴结局,保障母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间发热 感染因素 非感染因素
下载PDF
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中规律间断注射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对分娩结局、产间发热及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1
11
作者 徐淑兰 尹军 +1 位作者 于永生 孔慧娟 《广西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1096-1099,共4页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中规律间断注射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对分娩结局、产间发热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16例采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0.1%罗哌卡因规律间断给药,观察组采用...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中规律间断注射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对分娩结局、产间发热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16例采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0.1%罗哌卡因规律间断给药,观察组采用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规律间断给药。比较两组孕妇镇痛即刻(T 0)、镇痛后1 h(T 1)、镇痛后2 h(T 2)、镇痛后4 h(T 3)及分娩后1 h(T 4)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与鼓膜体温,以及产间发热发生率、产程时间、分娩方式、镇痛后30 min Bromage评分、新生儿体温、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胎儿窘迫发生率及镇痛后30 min至产程结束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在T 1、T 2、T 3、T 4时的VAS评分及鼓膜体温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产间发热发生率、产程时间、破膜至分娩时间及剖宫产发生率均低于或短于对照组,且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新生儿体温、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胎儿窘迫发生率及镇痛后30 min至产程结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规律间断注射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可提高腰硬联合阻滞分娩产妇的镇痛效果和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并降低产间发热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硬联合阻滞 分娩镇痛 舒芬太尼 罗哌卡因 产间发热 分娩方式 鼓膜体温 疼痛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士民 吴华彬 《海南医学》 CAS 2020年第20期2647-2650,共4页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2019年1~12月期间,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收治的180例产妇根据产妇意愿选择镇痛分娩及正常分娩,其中120例镇痛分娩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给予0.065%罗...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2019年1~12月期间,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收治的180例产妇根据产妇意愿选择镇痛分娩及正常分娩,其中120例镇痛分娩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A组给予0.065%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03μg/mL镇痛分娩,B组给予0.13%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03μg/mL。60例选择未镇痛分娩者纳入C组。比较三组产妇产间发热情况、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致热因子浓度变化、运动阻滞效果、镇痛效果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B组、A组和C组产妇发热率分别为30.0%、20.0%和5.0%,B组产妇发热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A组明显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镇痛前比较,A组、B组产妇镇痛后4 h的鼓膜温度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4 h A组产妇鼓膜温度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时间点两组产妇的鼓膜温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镇痛前比较,A组、B组胎儿娩出即刻的产妇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胎儿娩出即刻产妇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产妇镇痛后0.5 h、胎儿娩出即刻的改良Bromage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组产妇分娩镇痛后10 min、30 min、宫口全开后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高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分娩镇痛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高浓度分娩镇痛可增加产妇产间发热率,分娩期间发热与致热因子水平升高有关,临床需根据产妇病情合理选择麻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致热因子
下载PDF
PIEB对分娩疼痛产间发热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鲍建中 张霞 +4 位作者 王月新 张爱荣 刘铭 袁金红 石松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9期1006-1008,F0003,共4页
目的研究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IEB)对分娩疼痛、产间发热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产妇2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100)与对照组(n=100)。对照组行持续硬膜外输注(CEI... 目的研究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IEB)对分娩疼痛、产间发热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产妇2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100)与对照组(n=100)。对照组行持续硬膜外输注(CEI)镇痛,实验组行PIEB镇痛。记录并比较两组镇痛前(t_(0))、镇痛后1 h(t_(1))、2 h(t_(2))及宫口开全时(t_(3))的疼痛情况;整个产程中两组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用量;镇痛前(t_(0))、胎儿娩出即刻(t_(4))及分娩后2 h(t_(5))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及鼓膜温度;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器械助产、会阴侧切等分娩情况;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结果t_(0)、t_(1)时,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t_(3)时,实验组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用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_(4)、t_(5)时,两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及鼓膜温度均高于t_(0),且实验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及鼓膜温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一产程时间、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产后出血、会阴侧切及器械助产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第二、第三产程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EI镇痛相比较,PIEB镇痛产妇胎儿娩出即刻及分娩后疼痛程度轻,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麻醉药物用量少,分娩结局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控硬膜外歇脉冲式注入 持续硬膜外输注 分娩疼痛 产间发热 分娩结局
下载PDF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晓英 修玉芳 许琦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7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进行持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硬膜外分娩镇痛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进行持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照组采用高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进行持续硬膜外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干预前、干预4 h后、进入第二产程时和分娩完成时)鼻咽温及总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分娩镇痛治疗过程中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鼻咽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 h后、进入第二产程时以及分娩完成时,观察组鼻咽温基本正常,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产程时间(5.3±0.2)h短于对照组的(8.9±0.8)h,新生儿Apgar评分(9.1±0.3)分高于对照组(8.9±0.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分娩镇痛治疗过程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7.5%(3/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1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体温影响小,在显著缩短总产程时间、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同时,可减少分娩相关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硬膜外 分娩镇痛 不同浓度 产间发热
下载PDF
不同分娩镇痛方式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燕芬 周梅芝 翟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第7期126-127,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镇痛方式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 150例分娩且要求分娩镇痛的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50例。A组产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镇痛, B组产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舒芬太尼)进行镇痛, C组产...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镇痛方式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 150例分娩且要求分娩镇痛的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50例。A组产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行镇痛, B组产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舒芬太尼)进行镇痛, C组产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罗哌卡因)进行镇痛。比较三组产妇的镇痛效果及产间发热情况。结果 B组和C组的镇痛显效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的镇痛显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均明显长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的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前, A组、B组、C组患者发热率分别为18.00%(9/50)、8.00%(4/50)、6.00%(3/50);分娩时, A组、B组、C组患者发热率分别为10.00%(5/50)、6.00%(3/50)、6.00%(3/50);分娩1 h后, A组、B组、C组患者发热率分别为10.00%(5/50)、2.00%(1/50)、6.00%(3/50)。A组、B组、C组产妇的产间总发热率分别为38.00%(19/50)、16.00%(8/50)和18.00%(9/50);B组和C组产妇的产间总发热率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的产间总发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且产妇的产间发热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镇痛 硬膜外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产间发热
下载PDF
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邱凤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8年第33期81-82,共2页
目的对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在产妇产间发热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8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600例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随机分组法,对产妇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产妇接受自然分娩,不进行任何镇痛治疗;研究组产... 目的对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在产妇产间发热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8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600例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随机分组法,对产妇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产妇接受自然分娩,不进行任何镇痛治疗;研究组产妇则接受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分娩结束后,对两组产妇的发热情况、疼痛程度评分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妇的疼痛情况明显轻于对照组产妇,而研究组产妇的体温则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目前研究显示,对产妇采取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在有效减轻产妇的疼痛程度时,也会导致产妇的体温出现增高,因此在产妇的生产工作中,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护理 疼痛
下载PDF
硬膜外分娩镇痛下产间发热产妇血清IL-6、IL-10水平的变化与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郑燕敏 吴丛山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0年第24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下产间发热产妇血清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80例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的临床资料,产妇体温>37.5℃共40例,作... 目的探讨硬膜外分娩镇痛下产间发热产妇血清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80例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的临床资料,产妇体温>37.5℃共40例,作为发热组,体温≤37.5℃共40例,作为为未发热组。比较两组产妇分娩镇痛前30 min、分娩镇痛后2 h及分娩后24、48、72 h的血清IL-6与IL-10水平;分析发热组产妇血清IL-6、IL-10水平与硬膜外镇痛产生产间发热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分娩镇痛前30 min比,两组产妇分娩镇痛后2 h至分娩后48 h血清IL-6、IL-10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未发热组产妇血清IL-6水平低于发热组,未发热组产妇血清IL-10水平高于发热组;发热组硬膜外持续给药、镇痛时间>6 h、产程>8 h、阴道检查次数>7次的产妇血清IL-6水平较高,而血清IL-10水平较低(均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产妇产间发热与血清IL-6升高、血清IL-10水平降低有关,对产妇进行硬膜外镇痛时,降低产妇的产间发热,需要考虑使用合理的给药方式,对产间发热高危人群应加强体温监控、缩短产程、减少阴道检查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分娩 白介素-6 白介素-10 镇痛 产间发热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程倩 邹惠亮 +2 位作者 黄新华 刘静 姚华琪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0年第7期614-618,共5页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分娩镇痛的单胎头位足月妊娠产妇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均接受硬膜外自控镇痛,研究组在硬膜外麻醉平面测试完成后给予右美托咪定静脉...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选择分娩镇痛的单胎头位足月妊娠产妇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均接受硬膜外自控镇痛,研究组在硬膜外麻醉平面测试完成后给予右美托咪定静脉持续泵注,对照组泵入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至宫口开全时停止泵注。记录两组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前(即宫口开至3 cm时)、分娩镇痛后2 h、4 h、6 h、分娩后2 h产妇左侧红外鼓膜温度和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比较两组在分娩镇痛前、镇痛后4 h、分娩后2 h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记录硬膜外药物用量、总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研究组产妇在分娩镇痛后4 h、6 h体温、产间发热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t分别=10.29、12.26,χ2=4.18,P均<0.05);研究组产妇分娩镇痛后4 h、分娩后2 h血清IL-1β、IL-6、TNF-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分别=10.91、4.83、24.18、14.38、6.34、3.47,P均<0.05);研究组硬膜外用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t=8.22,P<0.05)。研究组产妇在镇痛后2 h、4 h、6 h及分娩后2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分别=5.29、4.40、5.16、8.10,P均<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10 min Apgar评分和产妇产程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56、0.19、0.44,P均>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时能降低硬膜外分娩镇痛时产间发热的发生率,减轻产妇IL-1β、IL-6、TNF-α的释放,减少硬膜外药物用量,维持循环的稳定,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炎症因子
下载PDF
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
19
作者 邬胜杰 《世界复合医学》 2022年第1期128-130,共3页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8月于该院分娩的68名健康产妇,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名。研究组予以0.075%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镇痛,... 目的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8月于该院分娩的68名健康产妇,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名。研究组予以0.075%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镇痛,对照组予以0.125%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镇痛。比较两组产妇镇痛前后的发热率和镇痛前(T0)、镇痛后1、3、5 h(T1~T3)、胎儿娩出时(T4)、分娩后2 h(T5)的体温和镇痛前、胎儿娩出时、分娩后2 h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研究组产妇镇痛后发热率(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3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1,P<0.05)。研究组T2、T3时的体温(36.5±0.36)℃、(36.6±0.33)℃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9、3.153,P<0.05);胎儿娩出时,研究组产妇血清IL-6、IL-1、TNF-α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产妇分娩镇痛可降低镇痛后发热率并改善产间发热情况,这与致热因子的浓度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低浓度 舒芬太尼 产间发热 硬膜外注射
下载PDF
椎管内分娩镇痛对产间发热的影响
20
作者 张伯文 欧连春 零文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0年第12期368-369,共2页
观察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对经阴道分娩过程中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足月单胎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80例,麻醉ASA分级Ⅰ~Ⅱ级,宫口扩张2-3cm后,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法将其分为2组,各90例,未给与任何镇痛干预的... 观察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对经阴道分娩过程中产间发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足月单胎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80例,麻醉ASA分级Ⅰ~Ⅱ级,宫口扩张2-3cm后,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法将其分为2组,各90例,未给与任何镇痛干预的为对照组,采用椎管内分娩镇痛的为观察组。记录并分析比较两组产妇不同时间点的体温、疼痛程度VSA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评估窒息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经椎管内分娩镇痛后VAS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产妇椎管内镇痛后不同时间点的体温均明显升高,差异明显,体温>37.5℃的人数增多(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 1min Apgar评分和5min Apgar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椎管内分娩镇痛导致孕妇产间非感染性发热(增加),但能有效缓解疼痛,加强对产妇发热的干预治疗,使其更有效的运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分娩镇痛 产间发热 VAS评分 新生儿 APGAR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