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南藏族人体组成成分分析
1
作者 孙思雨 李咏兰 +1 位作者 郑连斌 宇克莉 《解剖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49-355,共7页
目的揭示甘南藏族人体组成成分特点。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了甘南藏族410例成人(男性221,女性189)人体组成成分。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总肌肉量、推定骨量、躯干肌肉量随年龄增长而减... 目的揭示甘南藏族人体组成成分特点。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了甘南藏族410例成人(男性221,女性189)人体组成成分。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总肌肉量、推定骨量、躯干肌肉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小,水分率、内脏脂肪等级及躯干脂肪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女性身高及躯干肌肉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小,体重、总体脂率、身体质量指数(BMI)、内脏脂肪等级、右上肢脂肪率、右上肢肌肉量、左上肢脂肪率及左上肢肌肉量、右下肢脂肪率、左下肢脂肪率、左下肢肌肉量及躯干脂肪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男性水分率、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及躯干肌肉量4项指标值年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14项指标值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女性体重、身高、总体脂率、总肌肉量、推定骨量、BMI、内脏脂肪等级、右上肢脂肪率、右上肢肌肉量、左上肢脂肪率、左上肢肌肉量、右下肢脂肪率、左下肢脂肪率、左下肢肌肉量、躯干脂肪率及躯干肌肉量16项指标值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2项指标值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检验结果表明,男性体重、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水分率、四肢肌肉量及躯干肌肉量高于女性,女性总体脂率、四肢脂肪率、内脏脂肪率及躯干脂肪率高于男性。根据BMI判定,甘南藏族男性、女性超重;根据体脂肪率,甘南藏族男性属于非肥胖,女性属于肥胖。结论在13个族群中,甘南藏族男性、女性BMI、总体脂率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南藏族 人体组成成分 体脂率 身体质量指数 生物电阻抗法 成人
下载PDF
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人体组成成分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吴超 李咏兰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0-305,共6页
目的探讨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的人体组成成分的现状及特点。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对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403(男161,女242)例成人进行人体组成成分的测量。结果男性躯干脂肪率最高,总体脂率和下肢脂肪率接近,上肢脂肪率最低;女性... 目的探讨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的人体组成成分的现状及特点。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对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403(男161,女242)例成人进行人体组成成分的测量。结果男性躯干脂肪率最高,总体脂率和下肢脂肪率接近,上肢脂肪率最低;女性躯干脂肪率、总体脂率、下肢脂肪率相近,高于上肢脂肪率;男、女性左、右上肢及左、右下肢脂肪率均接近,男、女性均为躯干肌肉量最大,下肢肌肉量中等,上肢肌肉量最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男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正相关,体脂率、左右上肢肌肉量、身高、推定骨量、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肌肉量与年龄成负相关,其余10项指标均与年龄不相关。女性躯干脂肪率与内脏脂肪等级随年龄增长成正相关,身高、总肌肉量、推定骨量、躯干肌肉量成负相关,其余12项指标均与年龄无线性关系。结论从人体组成成分上看,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总体脂率和身体质量指数(BMI)数值处于中等,低于新疆等西部蒙古族,高于东部蒙古族;低于北方西部族群,高于南方族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察哈尔部 人体组成成分 身体质量指数 体脂率 生物电阻抗分析 成人
下载PDF
布依族的人体组成成分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吴超 李咏兰 《解剖学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92-496,共5页
目的:研究布依族人体组成成分现状与特点。方法:随机抽取贵州黔西南布依族832例(男338例,女494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进行人体组成成分测量。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布依族男性、女性全身脂肪分布特点均为躯干... 目的:研究布依族人体组成成分现状与特点。方法:随机抽取贵州黔西南布依族832例(男338例,女494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进行人体组成成分测量。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布依族男性、女性全身脂肪分布特点均为躯干脂肪率、下肢脂肪率高于上肢脂肪率,男性身高、体质量、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内脏脂肪等级、四肢肌肉量和躯干肌肉量均高于女性,四肢脂肪率、总体脂率及身体质量指数(BMI)女性则明显高于男性。随年龄增长,身高、体质量、四肢脂肪率和肌肉量、总肌肉量、骨量、总能量代谢呈下降趋势,内脏脂肪等级增加。结论:贵州黔西南布依族男性、女性总体脂率、BMI值均在国际规定肥胖判定标准的正常范围,与云南布朗族、河南回族、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昆明汉族相比偏低,与海南黎族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依族 人体组成成分 身体质量指数 总体脂率
下载PDF
人体组成成分的间接测定方法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文鹤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7-49,共3页
本文介绍了间接测定人体组成成分的四种实验方法:一、水下称重法;二、皮褶厚度式皮脂厚度测定法;三、生化方法;四、生物电阻抗法。
关键词 人体组成成分 间接测定法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体检者人体组成成分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珮琳 苏国磊 刘永生 《系统医学》 2016年第12期26-28,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体检者人体组成成分的现状和特点,为促进人体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196名不同年龄段体检者,将其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青年组105名和中年组91名。采用生物电阻抗方法检测,检测指标包...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体检者人体组成成分的现状和特点,为促进人体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196名不同年龄段体检者,将其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青年组105名和中年组91名。采用生物电阻抗方法检测,检测指标包括体重指数、腰臀比、体脂含量、骨骼肌以及基础代谢率等。结果青年组和中年组的男性体检者中体重指数的超标率(63.6%和54.2%)明显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女性体检者(14.0%和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男性体检者体脂含量的超标率(63.6%)明显高于中年组体检者(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女性体检者腰臀比超标率(81.4%)明显高于青年组女性(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导致肥胖且体质指数增高,该研究对于警示体检者要注意均衡饮食和加强自身体育锻炼,以防止肥胖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检 人体组成成分 体重指数
下载PDF
吉林地区老年患者人体组成成分与营养状况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孙明 刘莹 +7 位作者 谭寅凤 李明蔚 祁薇 何抒阳 吕红梅 张迎 孙菲 许潆月 《中国地方病防治》 CAS 2019年第4期440-441,共2页
目的利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检测老年患者人体组成成分相关指标,分析其营养状况变化趋势。方法选取吉林地区60岁以上在医院就诊的老年患者1 55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48例,女性611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3组。利用人体成分分析仪通过生... 目的利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检测老年患者人体组成成分相关指标,分析其营养状况变化趋势。方法选取吉林地区60岁以上在医院就诊的老年患者1 55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48例,女性611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3组。利用人体成分分析仪通过生物电阻抗法检测人体组成成分的相关指标。结果不同年龄段男性的体重、蛋白质含量、骨骼肌、体质指数、骨矿物质含量、基础代谢及体脂百分比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女性的体重、蛋白质含量、骨骼肌、体质指数、骨矿物质含量及基础代谢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患者的体重、蛋白质含量、骨骼肌、骨矿物质含量及基础代谢逐渐降低,提示普遍存在营养状况下降趋势或潜在营养不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组成成分 营养状况 老年患者
原文传递
不同年龄、性别体检人群人体组成成分对比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崔赛赛 孙博 +1 位作者 韩悦容 张岩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676-680,共5页
目的探讨人体组成成分指标在不同年龄性别间的差异,为更精准的个体化营养及运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成年健康体检受检者1 656名,按年龄分为6组:18~29岁组(n=79),30~39岁组(n=346),40~49岁组(n=463),50~59岁组(n=471),60~69岁组(n=236... 目的探讨人体组成成分指标在不同年龄性别间的差异,为更精准的个体化营养及运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成年健康体检受检者1 656名,按年龄分为6组:18~29岁组(n=79),30~39岁组(n=346),40~49岁组(n=463),50~59岁组(n=471),60~69岁组(n=236),70岁以上组(n=61)。采用In Body 720人体成分分析仪生物电阻抗法检测人体组成成分。结果不同性别者腰臀比,身体水分、蛋白质、矿物质含量,体脂百分比,肌肉量,基础代谢率的分布不同(P<0.05),体质量指数、健康评估得分无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比较发现,男性身体水分含量分布无差异(P>0.05),其余各指标分布有差异(P<0.05);而女性各指标分布均有差异(P<0.05)。基础代谢率在18~39岁间随年龄增长而增高,40岁之后开始下降。体质量指数在18~59岁间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后开始降低。蛋白质、肌肉量、健康评估得分均在50岁之后呈现下降趋势。女性矿物质、肌肉量及身体水分含量随年龄增加而减少,且早于男性。体脂百分比及腰臀比值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女性增长速度快于男性。结论不同年龄、性别成年受检者人体成分指标有差异。40岁以前是体质量控制的重要年龄段。40岁以后,应随基础代谢率降低而减少能量摄入。女性较男性应更早重视维持机体蛋白质、矿物质含量,增肌减脂,应特别关注腰部减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组成成分 生物电阻抗 健康评估
下载PDF
中国壮侗语族人群的肌肉分布及其与年龄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于会新 李咏兰 郑连斌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12-1022,共11页
为了解壮侗语族族群肌肉分布特点以及探讨随年龄增长壮侗语族族群各个部位肌肉量变化的基本特点,使用人体脂肪测量仪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在海南、贵州、广西、云南、湖南五个省、自治区测量了壮侗语族13个族群的身体肌肉量。总样本量为5098... 为了解壮侗语族族群肌肉分布特点以及探讨随年龄增长壮侗语族族群各个部位肌肉量变化的基本特点,使用人体脂肪测量仪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在海南、贵州、广西、云南、湖南五个省、自治区测量了壮侗语族13个族群的身体肌肉量。总样本量为5098例(男性为2126例,女性为2972例)。采用握力计测量了2685例男性和3793例女性的左手、右手握力。研究发现,壮侗语族族群男性、女性肌肉量总体评价接近标准,上下肢肌肉量判断属于标准水平。男性、女性均为躯干肌肉量最大,下肢肌肉量次之,上肢肌肉量最小。男性总肌肉量、四肢肌肉量、躯干肌肉量都大于女性。男性3个年龄组间总肌肉量、躯干肌肉量、上肢肌肉量、右下肢肌肉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左下肢肌肉量彼此接近;女性3个年龄组间总肌肉量、四肢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除左下肢肌肉量外,其余5项肌肉量指标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女性总肌肉量、躯干肌肉量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但四肢肌肉量与年龄无显著负相关。壮侗语族族群肌肉量少于北方族群,具有中国南方族群的特点。在南方族群中,壮侗语族族群男性肌肉量中等,女性肌肉量略多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体测量 肌肉量 壮侗语族 人体组成成分
下载PDF
中国壮侗语族族群体脂分布及其与年龄的关系
9
作者 孙思凡 李咏兰 +1 位作者 郑连斌 于会新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5-642,共8页
目的揭示中国壮侗语族族群体脂分布及与年龄的关系。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中国壮侗语族13个族群的身体组成成分;采用u检验,进行性别间身体组成成分差异检验,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身体组成成分各项指标与年龄进行相关分析;采用方... 目的揭示中国壮侗语族族群体脂分布及与年龄的关系。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中国壮侗语族13个族群的身体组成成分;采用u检验,进行性别间身体组成成分差异检验,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对身体组成成分各项指标与年龄进行相关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探讨3个年龄组间身体组成成分的差异。结果壮侗语族族群的体脂率不高,未达到肥胖水平。有约>50%男性和>50%女性脂肪率处于标准范围。侗族、布依族体脂率较高,仫佬族、仡佬族体脂率较低。随年龄增长,男性上肢脂肪率无明显变化,内脏脂肪、躯干脂肪率增高,下肢脂肪率降低,总体脂率与下肢脂肪率变化不大。随年龄增长,女性身体质量指数(BMI)、总体脂率、躯干脂肪率无明显变化,四肢脂肪率下降。女性体内脂肪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男性左、右上肢脂肪率与年龄无显著相关,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左、右下肢脂肪率与年龄成显著负相关。女性左上肢脂肪率、左、右下肢脂肪率均与年龄成显著负相关,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显著正相关。女性总体脂率与年龄无显著相关。结论壮侗语族族群在中国族群中体脂比较菲薄,明显少于北亚类型族群,具有中国南方族群皮脂发育水平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脂率 人体组成成分 壮侗语族 生物电阻抗分析 成人
下载PDF
某院老年住院患者肌肉含量变化趋势的分析
10
作者 谭寅凤 刘莹 +4 位作者 高松子 何抒阳 周艳秋 李明蔚 吕红梅 《中外医疗》 2021年第9期18-20,27,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老年住院患者机体中肌肉含量的变化趋势。方法方便选取2016年9月—2019年5月在吉林市人民医院住院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1430例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60~70岁(n=438)、70~80岁(n=416)、>80岁(n=576)3组。分析3组患者...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老年住院患者机体中肌肉含量的变化趋势。方法方便选取2016年9月—2019年5月在吉林市人民医院住院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1430例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60~70岁(n=438)、70~80岁(n=416)、>80岁(n=576)3组。分析3组患者的肌肉组成成分相关指标与肌肉质量减少发生情况。结果随年龄增长,60~70岁、70~80岁、>80岁患者中,男性的蛋白质(10.42±2.91)kg、(9.67±1.86)kg、(8.52±1.86)kg,骨骼肌(28.45±6.32)kg、(27.37±5.39)kg、(23.70±5.59)kg,双下肢肌肉[右下肢肌肉:(9.26±3.11)kg、(8.78±2.42)kg、(7.98±2.52)kg;左下肢肌肉:(9.42±4.18 k)g、(8.86±2.50)kg、(7.87±2.34)kg],双上肢肌肉[右上肢肌肉:(2.82±1.15)kg、(2.62±0.78)kg、(2.33±0.88)kg;左上肢肌肉:(3.25±2.57)kg、(2.61±0.99)kg、(2.23±0.74)kg]及躯干肌肉含量(22.47±6.55)kg、(21.22±4.79)kg、(19.53±4.47)kg均逐渐降低;女性蛋白质(8.15±1.31)kg、(7.58±1.63)kg、(6.82±1.60)kg,骨骼肌(22.57±3.90)kg、(20.88±4.91)kg、(18.56±4.82)kg,双下肢肌肉[右下肢肌肉(7.26±2.07)kg、(6.39±1.98)kg、(5.77±1.81)kg;左下肢肌肉:(6.96±1.72)kg、(6.35±1.81)kg、(5.62±1.59)kg]含量逐渐降低;女性双上肢[右上肢肌肉:(2.11±1.57)kg、(1.94±1.17)kg、(1.86±1.14)kg;左上肢肌肉:(1.94±0.91)kg、(1.85±0.75)kg、(1.84±1.07)kg]及躯干肌肉(17.42±3.61)kg、(16.86±4.25)kg、(16.66±5.89)kg含量逐渐降低。随年龄增长,男性、女性的肌肉质量减少发生率逐渐升高。结论随年龄增长,老年患者的蛋白质、骨骼肌、四肢及躯干肌肉含量逐渐降低,肌肉质量减少发生率接近成倍升高,通过适当的营养治疗和运动干预,以期降低肌肉减少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并延缓或者改变其造成的不良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组成成分 肌肉含量 老年住院患者
下载PDF
多频生物电阻抗技术评估重度营养不良患者营养状态: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强 李雪霓 +2 位作者 冷玉鑫 朱曦 么改琦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应用多频生物电阻抗技术评估神经性厌食症合并重度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状态,为营养支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6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综合科三病房收治的... 目的应用多频生物电阻抗技术评估神经性厌食症合并重度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状态,为营养支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6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综合科三病房收治的神经性厌食症合并重度营养不良〔体重指数(BMI)≤16 kg/m2〕患者26例,使用多频生物电阻抗测量仪检测人体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细胞外水量(ECW)、细胞内水量(ICW)、细胞外水量/细胞内水量(ECW/ICW)、脂肪组织质量(ATM)、瘦体组织质量(LTM)、人体总水量/体重(TBW/WT)、脂肪组织质量/体重(ATM/WT)、瘦体组织质量/体重(LTM/WT)。以性别、身高相匹配的营养状况正常(23.0 kg/m2〉BMI〉18.5 kg/m2)的3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人体主要组成成分对患者营养状况的评估价值。结果受试者均为女性。两组受试者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重度营养不良组体重和BMI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体重(kg):38.1±4.9比54.2±3.3,BMI(kg/m2):13.6±2.5比21.2±1.1,均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重度营养不良组ECW、ICW、ATM、LTM、ATM/WT、LTM/WT均明显降低〔ECW(L):9.02±0.42比10.19±0.77,ICW(L):12.6±0.9比19.1±1.3,ATM(kg):9.3±1.1比16.6±1.9,LTM(kg):16.5±1.5比26.1±1.7,ATM/WT:0.26±0.02比0.30±0.02,LTM/WT:0.22±0.02比0.26±0.01,均P〈0.01〕,ECW/ICW、TBW/WT均明显增高(ECW/ICW:0.72±0.06比0.54±0.06,TBW/WT:0.58±0.02比0.52±0.02,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TBW/WT、ATM/WT、LTM/WT预测患者发生重度营养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99、0.919、0.954,当截断值分别为0.58、0.28、0.24时,敏感度分别为100%、85%、80%,特异度分别为95%、80%、91%。结论神经性厌食症合并重度营养不良患者的人体主要组成成分明显改变,用多频生物电阻抗技术可对其营养状态进行有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厌食症 营养不良 重度 多频生物电阻抗 人体组成成分 营养状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