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孟子仁礼困境的现代解构
1
作者 罗志祥 《济宁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20-25,共6页
人生活在社会中,面对不同的道德立场、道德价值时,经常不得不做出选择。这种选择能否满足道德情感需求,或者选择一种而必须舍弃另一种时,使人左右为难或痛苦不堪,此种情形称之为伦理困境。孟子论述了多个关于仁与礼两难的伦理困境,又从... 人生活在社会中,面对不同的道德立场、道德价值时,经常不得不做出选择。这种选择能否满足道德情感需求,或者选择一种而必须舍弃另一种时,使人左右为难或痛苦不堪,此种情形称之为伦理困境。孟子论述了多个关于仁与礼两难的伦理困境,又从思、推、权、存等方面对伦理困境进行了解构,这些解构方法也是现代中西方哲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孟子对仁礼困境的解构不仅在百家时代重塑了儒学,而且对后世儒学也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仁礼困境 现代解构
下载PDF
二程仁礼关系辨
2
作者 郭园兰 王诗晴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0-57,共8页
仁礼关系问题是儒学的重要问题,二程对此颇为措意,全面把握他们关于仁礼关系的观点,有助于理解二程思想的开创性。二程思想虽有差异,但对于仁礼关系,二者观点总体上是统一的,即都认为仁与礼具有同根性、异质性、相成性。同根性是指仁与... 仁礼关系问题是儒学的重要问题,二程对此颇为措意,全面把握他们关于仁礼关系的观点,有助于理解二程思想的开创性。二程思想虽有差异,但对于仁礼关系,二者观点总体上是统一的,即都认为仁与礼具有同根性、异质性、相成性。同根性是指仁与礼同是天理的体现,同根于人的至善之性;异质性是说仁与礼在内涵、地位和作用上有实质差异;相成性意味着仁与礼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仁是礼的内在基础,礼是仁的必然要求。但因二程在气质个性、精神气象上的不同,他们在具体论证仁礼关系上也有所区别。二程对仁礼关系的辨析相互补充,促进了理学思想体系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颢 程颐 仁礼关系
下载PDF
当代政治哲学视域下孔子仁礼思想探析——兼论个体自由实现的最大化路径
3
作者 陈世明 《当代儒学》 2023年第1期203-220,共18页
孔子以礼施教,以礼正名,以仁释礼,释礼归仁,塑造儒家仁体礼用的价值设定。“克己复礼为仁”是实现个体内在普遍道德自由的路径,使学礼具备内在道德依据,把仁之善与礼之制相结合,开启了儒家内部“何为正义制度”的思考。基于善优先于正... 孔子以礼施教,以礼正名,以仁释礼,释礼归仁,塑造儒家仁体礼用的价值设定。“克己复礼为仁”是实现个体内在普遍道德自由的路径,使学礼具备内在道德依据,把仁之善与礼之制相结合,开启了儒家内部“何为正义制度”的思考。基于善优先于正当的内在逻辑,孔子追求个体道德的完满,以实质正义优先于程序正义,其长处在于对民众与共同体高度负责,弊端在于极易侵犯私人领域,甚至走向全权主义。自由主义者强调正当优先于善,认为自由首先是政治自由,充分肯定个体的自主意愿,其优长是肯定个人外在自由选择权,但也带来道德冷漠,忽视政治共同体与民族国家发展的连续性。基于孔子与自由主义者,两者互为基础互相批判,取长补短,才能更大限度地实现个体的真正自由,即政治外在自由选择权最大化与内在道德自我实现最大化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政治哲学 自由主义 仁礼 忠恕
下载PDF
先秦儒家仁礼关系的嬗变与当代学校德育观照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洪霖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9年第3期3-8,共6页
儒家提倡的"仁"与"礼"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关系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先秦时期已经呈现出关系变化的趋势:从"仁礼"的统一到"仁"与"礼"各自... 儒家提倡的"仁"与"礼"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关系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先秦时期已经呈现出关系变化的趋势:从"仁礼"的统一到"仁"与"礼"各自异军突起而造成分化。分化一方面适应时代理论发展和个体理论主张的需要而具有认知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存在关系异化导致道德实践的风险。仁礼分化带来的学校德育问题表现为忽视道德现实而盲目追求道德境界和只守道德底线而缺乏超越和个体道德享用的道德庸俗主义。基于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追求,一种适应于时代道德发展要求的仁与礼的内涵及其关系的重构是当代学校德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道德基本范畴的仁与礼,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必须走向互补与整合,并形成一种互为体用、内外并进、多向发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德育 先秦儒家思想 仁礼关系 仁礼分化
下载PDF
儒家“仁礼合一”传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建 傅永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9,共5页
儒学是以"仁礼合一"为基本架构的思想学说。儒学由"仁"而"礼"是从自我人格修养向家庭、社会、国家、自然乃至宇宙天道扩展的过程,这种逐层展开,强化了人的道德自主和社会承担意识,奠定了儒家道德人文主... 儒学是以"仁礼合一"为基本架构的思想学说。儒学由"仁"而"礼"是从自我人格修养向家庭、社会、国家、自然乃至宇宙天道扩展的过程,这种逐层展开,强化了人的道德自主和社会承担意识,奠定了儒家道德人文主义的思想基调。儒家"仁礼合一"的人文传统正是以人格修养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依托的重要文化资源。只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实现儒家传统人文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儒学势必会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仁礼合一 道德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下载PDF
援仁入礼 仁礼互动——对“克己复礼为仁”的再考察 被引量:19
6
作者 白奚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6-128,19,共4页
关键词 克己复礼 仁礼 “礼” “仁” 《论语》 《左传》 下定义 孔子
下载PDF
和谐景况:差序格局与仁礼纲常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健一 陈雪玉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3-86,共14页
差序格局可以从个体中心和社会整体两种视角得到更完整诠释,人格差等构成了古代中国社会"不同"之和的必要前提。"不同"之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落脚点,仁礼纲常以"和为贵"为出发点并以"和而不同&qu... 差序格局可以从个体中心和社会整体两种视角得到更完整诠释,人格差等构成了古代中国社会"不同"之和的必要前提。"不同"之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落脚点,仁礼纲常以"和为贵"为出发点并以"和而不同"为依归,进而在古代中国和谐景况的建构过程获得语境化的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 差序格局 仁礼纲常 和为贵 新仁学
下载PDF
试论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春梅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379-384,共6页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 ,仁与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一直是众人注目的重要问题。仁是礼的内在根据 ,仁心外化而成礼 ,依礼而行即成仁 ,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适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 ,各有...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 ,仁与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一直是众人注目的重要问题。仁是礼的内在根据 ,仁心外化而成礼 ,依礼而行即成仁 ,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适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 ,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推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礼相成 动态 人性观
下载PDF
仁礼合一视域下的孔子生死观 被引量:1
9
作者 姚海涛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61-65,共5页
孔子以仁礼合一的理论视域对“死生亦大”这一重大而严肃的人生命题进行了理论观照。一方面以“生生之谓仁”彰显出对生命尊严与价值的显性评价,另一方面将死亡看做人生有意义的事件,在理论上保留着对死亡的超越,面对死亡时采取了“朝... 孔子以仁礼合一的理论视域对“死生亦大”这一重大而严肃的人生命题进行了理论观照。一方面以“生生之谓仁”彰显出对生命尊严与价值的显性评价,另一方面将死亡看做人生有意义的事件,在理论上保留着对死亡的超越,面对死亡时采取了“朝闻夕死”的超然态度。以上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孔子对人的终极人文关怀与理论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礼合一 孔子 生死观
下载PDF
从“仁礼”到“礼法”——荀子之“礼”的再审视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春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23-125,共3页
"礼"作为儒家的思想核心之一,儒家对其的解释,依据社会架构的转变,也经历了一个由孔、孟的"仁礼"向荀子的"礼法"转变的过程。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诠释,将儒家的政治理想主义推向了政治实用主义,将儒家的&qu... "礼"作为儒家的思想核心之一,儒家对其的解释,依据社会架构的转变,也经历了一个由孔、孟的"仁礼"向荀子的"礼法"转变的过程。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诠释,将儒家的政治理想主义推向了政治实用主义,将儒家的"仁"道落到实处,提出了具体的制度、政策,推进了儒学的外王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礼 礼法 荀子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域下仁礼的现代转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炳心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45-51,共7页
当下中国正处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一个重要课题。仁礼之学是儒家思想乃至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实现仁礼现代转化是建构当代中华文化中的应有之义。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以仁礼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 当下中国正处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一个重要课题。仁礼之学是儒家思想乃至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实现仁礼现代转化是建构当代中华文化中的应有之义。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以仁礼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仍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资源与精神动力。仁礼思想对于中华民族有其重要作用与意义,但也存在自身保守落后的局限性?在仁礼思想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元素,从唯物史观的视域分析解决问题是当代中华文化建构的实践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仁礼 传统文化
下载PDF
仁礼并用 执中达和——儒家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新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泽一 《企业研究》 2007年第12期46-49,共4页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仁、礼和中庸,而这三个方面都包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管理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儒家的管理思想是儒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领域.涉足者不多,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而有的学者认...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仁、礼和中庸,而这三个方面都包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管理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儒家的管理思想是儒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领域.涉足者不多,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而有的学者认为儒家没有管理思想,或者认为儒家的管理思想就是政治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管理思想 现代价值 仁礼 儒家思想 儒学研究 政治思想 管理学
下载PDF
《护理礼仪》课程中仁礼教学模式的构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皮慧敏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2年第2期76-79,共4页
孔子仁礼思想所蕴含的人文理念是礼仪教学应该把握的深刻内涵。文章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及综合评价手段,构建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背景的《护理礼仪》教育模式,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 《护理礼仪》 孔子 仁礼思想 教育模式
下载PDF
儒家经典《大学》的德育和仁礼精神
14
作者 陈立影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12期117-118,共2页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一直以"礼邦大国"的形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依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位置和不断完善的社会政治体系,形成了特有的文明道德礼仪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代表...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一直以"礼邦大国"的形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依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位置和不断完善的社会政治体系,形成了特有的文明道德礼仪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代表为《大学》,《大学》主要论述的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等思想,三纲八目作为《大学》的两条基本道德修养原则对我国封建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继承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儒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学》作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其中的德育教育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大学 德育理念 仁礼
下载PDF
仁礼之辨——孔子之道的再释与重估 被引量:2
15
作者 梁家荣 苏哲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200-200,共1页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什么?"仁"与"礼"在其中如何定位?以现代社会的状况来看,孔子之道是否还有值得学习之处?这些都是近代以来关心中国文化的学者不断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孔子之道 仁礼 孔子学说 现代社会 中国文化 近代以来
下载PDF
自主德育 仁礼合一 被引量:1
16
作者 丛滋芬 《现代中小学教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17,共2页
为打造高雅的群体形象,以礼仪教育为主线,以爱心教育为核心,以人的自主发展为基点,借助分层培养策略,以教师、学生、家长为三大主体,深入推行群体成长工程。通过校本培训、课堂实践研究策略,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自主管理、礼... 为打造高雅的群体形象,以礼仪教育为主线,以爱心教育为核心,以人的自主发展为基点,借助分层培养策略,以教师、学生、家长为三大主体,深入推行群体成长工程。通过校本培训、课堂实践研究策略,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自主管理、礼仪学习、爱心浸染策略,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攀升;通过家校合作助推策略,提升了家长的现代教育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发展 分层发展 仁礼合一 小学 德育
下载PDF
儒学“仁礼一体”之特质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宗让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65-70,共6页
"仁礼一体"的特质体现于"仁内礼外""仁始礼终""仁礼互摄",对"仁"与"礼"的不同侧重导向了"亲亲"与"尊尊"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二者都为治道服务,但历来... "仁礼一体"的特质体现于"仁内礼外""仁始礼终""仁礼互摄",对"仁"与"礼"的不同侧重导向了"亲亲"与"尊尊"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二者都为治道服务,但历来对儒家"亲亲"为先的价值取向多有误解。"仁礼之和"是最高的价值,需要"中庸"的智慧来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儒学 仁礼一体 亲亲 尊尊 爱有差等 有机整体
下载PDF
由“父子相隐”揭示的仁礼关系再论中西伦理之别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凝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5-23,共9页
把“容隐制”视为中西法律发展史中的共同现象,并与现代法治建设中对“私权”的保护相关联的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在当前也有积极意义,但实际上恰恰遮蔽了孔子的智慧,并忽视了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在核心理念上的差异。对孔子而言,道德... 把“容隐制”视为中西法律发展史中的共同现象,并与现代法治建设中对“私权”的保护相关联的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在当前也有积极意义,但实际上恰恰遮蔽了孔子的智慧,并忽视了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在核心理念上的差异。对孔子而言,道德实践的情境化和具体性是一个必然。在父亲偷羊这件事情中,儿子到底选择哪一种处理方式,要看具体的情况,最终目的都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仁”。每个人要根据自己对仁的体认决定此刻的行为,根据仁来决定如何执行“礼”、如何调整“礼”、如何把互相冲突的“礼”在现实中落实。而西方基于理性和信仰的法律具有神圣性和稳定性。中西方是两种不同的文明模式,西方文明实现的是空间维度价值,中国文明实现的是时间维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道德 父子相隐 直躬攘羊 仁礼关系 中西比较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仁礼”之辩
19
作者 杜知足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07年第03S期59-60,共2页
中国传统儒学,从整体上看,属伦理型文化;从形成看,儒学即“人学”。“儒家人类是指关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学说。孔子很重视人际关系,这与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动有关。当时的社会变动引起人和人之间,如君臣,诸侯卿大夫,父子等方面... 中国传统儒学,从整体上看,属伦理型文化;从形成看,儒学即“人学”。“儒家人类是指关于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学说。孔子很重视人际关系,这与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动有关。当时的社会变动引起人和人之间,如君臣,诸侯卿大夫,父子等方面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儒家伦理 中国 仁礼 传统儒学 社会变动 伦理型文化 “人学” 人际关系
下载PDF
孔子“仁礼合一”视域下的军事哲学思想探析
20
作者 王维 《武警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40-43,共4页
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之时弊,孔子以"仁礼合一"的儒家哲学视野,审视战争和军事问题,同时"仁礼合一"说亦为其构建军事思想的哲学价值根基。在现实社会领域,孔子展开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军事践履。其军事哲学思想与军... 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之时弊,孔子以"仁礼合一"的儒家哲学视野,审视战争和军事问题,同时"仁礼合一"说亦为其构建军事思想的哲学价值根基。在现实社会领域,孔子展开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军事践履。其军事哲学思想与军事践履彰显了孔子追求和平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自觉,体现了其对人的生命之价值与意义的深切关怀和对礼乐文明的守望与践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礼合一 军事 战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