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5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志聪三注《伤寒论》编次体例及变化探析
1
作者 蔡梦欣 张丽君 +3 位作者 佟琳 李莎莎 张晶 储戟农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1721-1725,共5页
张志聪是明末清初《伤寒论》“维护旧论派”的代表人物,曾三次对《伤寒论》进行研究注解,包括《伤寒论宗印》《伤寒论纲目》《伤寒论集注》。本文首先梳理了三部著作的编次体例,发现《伤寒论宗印》具备遵循旧序、概括经意、立足条文的特... 张志聪是明末清初《伤寒论》“维护旧论派”的代表人物,曾三次对《伤寒论》进行研究注解,包括《伤寒论宗印》《伤寒论纲目》《伤寒论集注》。本文首先梳理了三部著作的编次体例,发现《伤寒论宗印》具备遵循旧序、概括经意、立足条文的特征,《伤寒论纲目》具有先辨经后辨脉、广集观点、发明经意的特征,《伤寒论集注》具备先证后脉、联系经文、灵活阐发的特征。其次将三部著作与《张卿子伤寒论》进行编次体例上的横向、纵向比较,发现编目顺序、“伤寒例”篇和“可与不可”篇存在编次体例上的动态变化。最后,总结认为张志聪辩证看待伤寒旧论,他在维护旧论的同时,也敢于创新学说新论,表达自身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志聪 伤寒论宗印》 伤寒论纲目》 伤寒论集注》 编次体例
下载PDF
谭次仲《伤寒评注》中医科学化思想探赜
2
作者 李盼飞 刘晨笑 李海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4期584-588,共5页
在近代“中医科学化”浪潮中,中医学家欲以科学方法研究和阐释《伤寒论》作为“中医科学化”的突破口,科学化思想在《伤寒论》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应用。谭次仲的《伤寒评注》是“中医科学化”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本研究以谭次仲《伤寒... 在近代“中医科学化”浪潮中,中医学家欲以科学方法研究和阐释《伤寒论》作为“中医科学化”的突破口,科学化思想在《伤寒论》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应用。谭次仲的《伤寒评注》是“中医科学化”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本研究以谭次仲《伤寒评注》全本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谭氏以《伤寒论》为例阐明科学化思想,对伤寒含义及六经实质的创新性发明,对《伤寒论》术语、病证、方药的科学化阐释,总结《伤寒论》的证治规律为“五定法”以及确立“三脏四变”的急救原则,彰显黜虚崇实、实事求是之医学思想等内容。总结出了谭次仲在《伤寒评注》中贯穿的科学精神以及革新传统《伤寒论》研究范式,开创新的研究道路的科学化实践,以期为当今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丰富的思想与实践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科学化 伤寒论》 谭次仲 伤寒评注》 伤寒评志》
下载PDF
“精诚合一”理念下《伤寒琢》辅助伤寒学课程的实践研究
3
作者 马俊杰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4年第4期21-22,36,共3页
目的:明晰《伤寒琢》在中医学生伤寒学课程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在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两个同年级相同专业中医本科大三班级,分别设为对照组(n=53)及试验组(n=51),每组总课时皆为72学时,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伤寒论教... 目的:明晰《伤寒琢》在中医学生伤寒学课程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在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两个同年级相同专业中医本科大三班级,分别设为对照组(n=53)及试验组(n=51),每组总课时皆为72学时,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伤寒论教学,而试验组则在传统教学基础上,适当压缩教材教学时间,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融入《伤寒琢》相关教学内容。学期末课程结束后,两组分别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临床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考核及统一试卷考试,具体为中医临床诊疗操作、医德考核及SP打分,各占总成绩20%,而试卷考试占总成绩40%;最后将2大考核部分、4个项目成绩按比例计算总成绩。结果:对照组缓考3人,试验组缓考2人。SP考核中,中医临床诊疗操作、医德考核及SP打分成绩两组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卷面成绩无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两组总成绩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伤寒琢》内容融入中医学生伤寒学教学实践中,并不影响学生卷面成绩,且对学生的医德修养、临床诊疗水平及总体学习成绩皆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诚合一 伤寒 伤寒学教学 标准化病人
下载PDF
鸡源鼠伤寒沙门菌的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与毒力基因检测 被引量:1
4
作者 郭伟娜 陶晶 +3 位作者 何梦婷 王紫苇 马佰贺 赵磊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294,共11页
鼠伤寒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不仅影响养禽业的健康发展,还对禽类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主要是对鸡源鼠伤寒沙门菌进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和毒力基因的测定。首先采集病死产蛋鸡的脾脏组织进行分离培养和染色镜检,以... 鼠伤寒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不仅影响养禽业的健康发展,还对禽类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主要是对鸡源鼠伤寒沙门菌进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和毒力基因的测定。首先采集病死产蛋鸡的脾脏组织进行分离培养和染色镜检,以及16S rRNA基因的PCR鉴定,然后用圆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株对26种药物的敏感性,用PCR方法检测分离株的28个毒力基因。结果显示,分离株在普通营养琼脂和血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为无色菌落,在BS培养基上为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染色镜检结果显示分离株为革兰阴性的红色短杆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与鼠伤寒沙门菌OLF-FSR1-WB-Sparrow-ST-87的相似性为99.86%,与10个鼠伤寒沙门菌参考菌株的同源性介于99.5%~10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对环丙沙星最为敏感,抑菌圈直径达30 mm;除sseC基因未检测出外,其余27个毒力基因的测序结果与参考菌株对应毒力基因的相似性介于98.58%~100%。本研究成功从病死产蛋鸡分离鉴定出一株鼠伤寒沙门菌菌株FY2021,为深入研究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机理和禽源沙门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沙门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毒力基因 PCR检测
下载PDF
《伤寒论》临证价值刍议 被引量:1
5
作者 马俊杰 周春祥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9-333,共5页
《伤寒论》临证思想研究者众多,已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伤寒学研究体系,然尚存不足之处,如对此书临床价值认识不全面、疫病诊治重温病轻伤寒、经典理论应对当代疾病及经方运用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伤寒论》为百病立法,治伤寒亦治杂病;疫... 《伤寒论》临证思想研究者众多,已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伤寒学研究体系,然尚存不足之处,如对此书临床价值认识不全面、疫病诊治重温病轻伤寒、经典理论应对当代疾病及经方运用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伤寒论》为百病立法,治伤寒亦治杂病;疫病诊治重温病轻伤寒,实则寒温相互羽翼;经典研究可借鉴西医思维,应对疾病须以中为基;目前经方运用重方药略理法,亟待构建规范体系等观点,为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临证价值 经方 理法方药 计算机 人工智能 方证相应
下载PDF
《伤寒论》治痹三方证治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宁 刘增巍 《江苏中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51-53,共3页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出自《伤寒论》,为治疗风寒湿兼阳虚痹证的代表方,均有温阳散寒功效,但主治功效及用法上又有不同: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主治寒湿阻滞肌肉,其中桂枝附子汤偏于散寒,主治身体疼烦,重用桂枝以通...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出自《伤寒论》,为治疗风寒湿兼阳虚痹证的代表方,均有温阳散寒功效,但主治功效及用法上又有不同: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主治寒湿阻滞肌肉,其中桂枝附子汤偏于散寒,主治身体疼烦,重用桂枝以通阳行气;白术附子汤偏于除湿,主治身体烦痛且重,重用白术以燥湿运脾;甘草附子汤桂枝、白术同用,兼顾表里阳虚、寒湿俱盛,主治骨节疼痛,不能屈伸。三方均有附子,起到温肾祛寒、回阳救逆之功,但甘草附子汤中附子用量较另两方少,取缓而行之、徐徐救解之意。《伤寒论》风湿三方对后世医家治疗痹证有着深远影响,为现代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等风湿痹痛提供了宝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痹证 风湿病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下载PDF
《重订通俗伤寒论》时疫诊治思路浅析
7
作者 包瑜 李楠 +3 位作者 钱琳琳 何雨轩 祁钰涵 马晓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5期767-769,共3页
《重订通俗伤寒论》为绍派伤寒著作,囊括各种外感时病,包括时疫,是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的六气感证通治之要书。文章重点从病因病机、舌象诊断、辨证论治等方面总结绍派伤寒医家诊治时疫的思路。时疫病因为感受时行秽浊毒邪,证候可见阴毒证... 《重订通俗伤寒论》为绍派伤寒著作,囊括各种外感时病,包括时疫,是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的六气感证通治之要书。文章重点从病因病机、舌象诊断、辨证论治等方面总结绍派伤寒医家诊治时疫的思路。时疫病因为感受时行秽浊毒邪,证候可见阴毒证、阳毒证;时疫分为寒疫、温疫两类,常根据舌象判断时疫病性、病变部位浅深及其传变趋势。主张以三焦辨证指导时疫治疗,治疗总原则为逐邪解毒、内外并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订通俗伤寒论》 时疫 疫病 疫毒 绍派伤寒
下载PDF
绍派伤寒名家俞根初治疫思想探析
8
作者 宋双莹 苏金峰 +3 位作者 李富震 张福利 李文辉 金鑫 《四川中医》 2024年第1期27-30,共4页
俞根初是绍派伤寒奠基人,其所著《通俗伤寒论》论述四时外感疾病,提倡寒温融合,包含治疫思想。俞氏提出“三焦赅疫证”,认为疫病感则迅速传变三焦,治从通调三焦入手。书中内容涉及温疫、寒疫、杂疫,主张舌脉合参预判疫病转归,针对性创... 俞根初是绍派伤寒奠基人,其所著《通俗伤寒论》论述四时外感疾病,提倡寒温融合,包含治疫思想。俞氏提出“三焦赅疫证”,认为疫病感则迅速传变三焦,治从通调三焦入手。书中内容涉及温疫、寒疫、杂疫,主张舌脉合参预判疫病转归,针对性创制新方开达膜原,和解三焦;下法逐毒,通利三焦;寒疫则审时求因,对症立方。同时配合多种外治法以求速功,强调祛邪务尽,善后务细,疫病后期善用鲜药养阴及通风调护。俞氏论治疫病的思想对于现代临床传染病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根初 绍派伤寒 通俗伤寒 治疫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Ec-12上清抑制小鼠的伤寒沙门菌机制的初步分析
9
作者 李兆龙 孔祥瑞 +4 位作者 林锋强 王秀萍 赵冉 彭小莉 陈常颂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9-750,共12页
本研究旨在筛选黑茶中有益的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EC)并揭示该菌上清抑制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初步机制。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冠突散囊菌;通过形态学和IT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其分类地位;采用生长速率法分析... 本研究旨在筛选黑茶中有益的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EC)并揭示该菌上清抑制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的初步机制。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冠突散囊菌;通过形态学和IT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其分类地位;采用生长速率法分析其增殖条件及增殖的稳定性;采用琼脂扩散抑菌试验、耐酸碱、耐热及紫外光稳定性试验、电镜观察及小鼠动物试验等以评估该Ec-12上清抑制鼠伤寒沙门菌的初步机制。结果显示:筛选到一株有较强抑制鼠伤寒沙门菌作用的冠突散囊菌Ec-12,抑菌圈分别为10.4 mm±1.5 mm。根据形态学、生长特征及IT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冠突散囊菌,并命名菌株Ec-12。粗分离的菌株Ec-12上清在pH近中性条件产生较好的抑菌效果,抑菌稳定好。经电镜观察可见粗分离菌株Ec-12上清导致鼠伤寒沙门菌的菌体变形,表层粗糙等抑菌现象。并明显降低小鼠感染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腹泻率和死亡率,提高小鼠绒毛的完整度和增加黏液蛋白的分泌(P<0.05),减少结肠细胞的凋亡(P<0.05),抑制鼠伤寒沙门菌对小鼠的危害。冠突散囊菌Ec-12菌株上清作用于鼠胃肠道内的鼠伤寒沙门菌,破坏了鼠伤寒沙门菌结构完整性,同时又作用于鼠的肠道,提高肠绒毛完整性,促进结肠黏液蛋白的分泌,减少结肠细胞的凋亡,进而降低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腹泻及死亡,它具备一定益生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上清 伤寒沙门菌 抑制
下载PDF
杨璿伤寒瘟疫辨治特色及对辨治流感的启示
10
作者 贾伟楠 苏颖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287-1289,共3页
杨璿为清代著名医家,其伤寒与瘟疫辨治经验集中体现在《伤寒瘟疫条辨》当中,杨璿主要从病因病机、行邪伏邪、脉证、治法及方药等方面明辨伤寒与温病,集诸家之说,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创立以升降散为首的辨治温病十五方。《伤寒瘟疫条辨》... 杨璿为清代著名医家,其伤寒与瘟疫辨治经验集中体现在《伤寒瘟疫条辨》当中,杨璿主要从病因病机、行邪伏邪、脉证、治法及方药等方面明辨伤寒与温病,集诸家之说,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创立以升降散为首的辨治温病十五方。《伤寒瘟疫条辨》集杨璿辨治伤寒与瘟疫的学术特点,著中杨璿博采金元刘完素、明代王履,及明清吴又可、喻嘉言、张璐等辨治之长,强调伤寒与温病根源异、脉证异、治法异,其思想对辨别治疗伤寒与瘟疫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以《伤寒瘟疫条辨》为基,从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辨别、脉证辨别、治法辨别及辨治流感与瘟疫的启示四方面,对杨璿辨治瘟疫特色予以阐述,对于传承古代医家辨治瘟疫精华及指导临床运用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璿 伤寒瘟疫条辨》 伤寒 瘟疫 辨治 流感
下载PDF
栀子在《伤寒杂病论》中配伍应用规律探讨
11
作者 李天骄 张沁园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78-182,共5页
栀子在《伤寒杂病论》中共涉及经方10首,根据对其相关原文以及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对其配伍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仲景对栀子的用量较为稳定,为14~15枚不等,约12.6~19.5 g,皆取生品入汤剂。(2)所伍经方主治症状多以烦、热为主,病位多在上... 栀子在《伤寒杂病论》中共涉及经方10首,根据对其相关原文以及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对其配伍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仲景对栀子的用量较为稳定,为14~15枚不等,约12.6~19.5 g,皆取生品入汤剂。(2)所伍经方主治症状多以烦、热为主,病位多在上焦,涉及中下二焦,原文提示六经多在太阳、阳明及厥阴,病机皆突出郁热内结的特点。(3)栀子的配伍甚为灵活,基于中医治疗八法分析,其配伍组方规律体现在:①以清法为主,如代表方栀子豉汤,栀子配豆豉而成清宣里热基本药对;②清中兼下-栀子配厚朴、枳实或大黄以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有栀子大黄汤、枳实栀子豉汤等;③清中兼消——栀子配茵陈、黄柏以清消湿热,解毒退黄,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④清中兼温——即栀子干姜汤中配入干姜,寒温并用,清热温中;⑤清中兼补——即栀子甘草豉汤中配入甘草,补益中气,标本兼顾;⑥清中兼和——即栀子生姜豉汤中配入生姜以调理气机,降逆和中。仲景运用栀子灵活巧妙,药简力宏,探析其配伍规律对现代用药组方思路颇具指导性及启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 配伍规律 经方
下载PDF
鼠伤寒沙门氏菌细菌铁蛋白(Bfr)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12
作者 张伟 史超 +6 位作者 于海涛 霍明凯 魏春燕 黄炜涵 周霞 王震 张辉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89,共9页
为了获得高纯度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细菌铁蛋白(Bfr),试验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Bfr的结构、翻译后修饰和抗原表位等进行预测分析;通过PCR扩增鼠伤寒沙门氏菌Bfr基因,将其与pET-32a(+)载体连接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通过SD... 为了获得高纯度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细菌铁蛋白(Bfr),试验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Bfr的结构、翻译后修饰和抗原表位等进行预测分析;通过PCR扩增鼠伤寒沙门氏菌Bfr基因,将其与pET-32a(+)载体连接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通过SDS-PAGE分析和Western-blot检测表达及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结果表明:Bfr由47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式为C_(1440)H_(2406)N_(476)O_(606)S_(85),相对分子质量为38808.87,理论等电点为5.25;无信号肽和跨膜区,二级结构包含α-螺旋(81.01%)、无规则卷曲(13.19%)、β-折叠(3.16%)和延伸链(1.90%);含有9个线性B淋巴细胞抗原表位和5个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以及10个磷酸化位点和10个互作蛋白,Bfr和Bfrd蛋白表面匹配良好、结合稳定。试验成功克隆出Bfr基因,其大小约为476 bp,获得大小约为35 ku的高纯度重组蛋白Bfr。说明Bfr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有可能成为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疫苗开发和疾病诊断的候选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沙门氏菌 细菌铁蛋白(Bfr) 生物信息学 原核表达 SDS-PAGE
下载PDF
宋金元时期伤寒类医著对《诸病源候论》引用研究
13
作者 李彤迪 王育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963-967,共5页
本文以“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收录的古代医籍为研究范围,探析宋金元时期“伤寒类”医籍对《诸病源候论》的引用情况,发现《诸病源候论》之成书对后世医学理论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且“伤寒类”医籍发展的历程为《诸病源... 本文以“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收录的古代医籍为研究范围,探析宋金元时期“伤寒类”医籍对《诸病源候论》的引用情况,发现《诸病源候论》之成书对后世医学理论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且“伤寒类”医籍发展的历程为《诸病源候论》在后世的流传保留了珍贵有效的史料与语料,给后人探寻古籍原貌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伤寒 伤寒类医籍 宋金元时期
下载PDF
标准化病人联合情景模拟模式下伤寒琢课程教考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俊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7期7-10,共4页
目的明晰标准化病人(SP)联合情景模拟对伤寒琢课程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2022—2023学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本科大三班级A班(61人)、B班(61人)授课,每班总课时皆为36学时;其中A班采用36课时的伤寒琢理论教学,B班在A班基础上将36课时... 目的明晰标准化病人(SP)联合情景模拟对伤寒琢课程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2022—2023学年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本科大三班级A班(61人)、B班(61人)授课,每班总课时皆为36学时;其中A班采用36课时的伤寒琢理论教学,B班在A班基础上将36课时的伤寒琢课程拆分为24课时的理论教学及12课时的SP情景模拟教学。课程结束后分别考核两班中医临床诊疗操作、医德考核、SP打分(分别占20%)以及试卷考核(占40%)。此外,对两班学生进行杰弗逊共情量表学生版(JSE-S)的问卷调查,测试其共情能力。结果两班各有2人缓考,B班中医临床诊疗操作成绩、医德考核成绩、SP打分、试卷成绩、总成绩及JSE-S评分均优于A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SP联合情景模拟可提高伤寒琢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琢》 标准化病人 情景模拟
下载PDF
《伤寒论》英译问题研究
15
作者 张存玉 陈锋 +1 位作者 胡丽萍 王珊珊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6期103-107,共5页
基于《伤寒论》6个全译本,从语言、文化、译法三个方面探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中医典籍翻译工作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语言方面,译本存在因译者对原文术语理解不准确、编辑排版不细致等原因导致的疏漏;在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漏... 基于《伤寒论》6个全译本,从语言、文化、译法三个方面探讨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中医典籍翻译工作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语言方面,译本存在因译者对原文术语理解不准确、编辑排版不细致等原因导致的疏漏;在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漏译一些术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在译法方面,主要涉及音译依赖和文化过滤不足。建议今后组建跨学科翻译团队和平台克服以上问题,使中医典籍英译真正起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英译本 误译 音译 文化过滤 中医药文化 文化传播
下载PDF
朱肱《南阳活人书》伤寒辨治体系研究
16
作者 汤尔群 黄玉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5期756-759,共4页
《南阳活人书》是宋代医家朱肱研究伤寒的专著。该书在阐发张仲景之学,发展伤寒辨治体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颇受后世推崇。笔者对其进行了系统梳理,从辨病位、辨证候、辨主症、辨变证坏病、鉴别他病他证、论治法、类方证、辨妇人小儿... 《南阳活人书》是宋代医家朱肱研究伤寒的专著。该书在阐发张仲景之学,发展伤寒辨治体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颇受后世推崇。笔者对其进行了系统梳理,从辨病位、辨证候、辨主症、辨变证坏病、鉴别他病他证、论治法、类方证、辨妇人小儿伤寒等方面阐述其伤寒辨治体系。对于伤寒病,朱肱通过问诊识经络,通过经络辨病位;结合症状、脉诊识表里,辨析证候识阴阳;临床重视抓主症,鉴别他病与他证;治法重视汗、下与和解;提出药(方)证之说,重视类方;遣方用药注意妇人、小儿的特殊体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肱 《南阳活人书》 伤寒 方证 六经
下载PDF
基于伤寒、温病学理论探析“辛甘化阳法”在冠心病中应用
17
作者 王雪 张明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407-1410,共4页
受现代社会多因素的影响,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越发复杂多样,在临床治疗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辛甘化阳法起于内经,奠基于伤寒,发展于温病,从单一的辛甘温剂到辛甘凉剂的产生,可谓温凉之变理论的具体体现。此法在冠心病应用鲜有论述... 受现代社会多因素的影响,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越发复杂多样,在临床治疗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辛甘化阳法起于内经,奠基于伤寒,发展于温病,从单一的辛甘温剂到辛甘凉剂的产生,可谓温凉之变理论的具体体现。此法在冠心病应用鲜有论述,本文从伤寒、温病学角度探析辛甘化阳法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辨析二者之间的区别,意在实现精准辨证、有效施治,以期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甘化阳法 伤寒 温病 冠心病 张仲景
下载PDF
基于《伤寒论》针药联用治疗肾性水肿探讨
18
作者 田振涛 何振 +3 位作者 于明杰 金珊 郭雨昕 刘宏岳 《国医论坛》 2024年第3期3-5,共3页
文章对《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关于水肿药物治疗与针灸疗法相结合的条文进行归纳分析,并结合现代研究及临床,探讨经方联合针灸辨治肾性水肿的临床路径,为临床上针药并用治疗肾性水肿提供参考。
关键词 肾性水肿 伤寒论》 中药 针灸 张仲景学术学说研究
下载PDF
《伤寒总病论》新发现刻本发微
19
作者 何俊朋 程钢 +1 位作者 卢建秋 杨东方 《中医文献杂志》 2024年第2期7-9,14,共4页
《伤寒总病论》是北宋名医庞安时编纂的一部伤寒类著作,版本众多,《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多有著录,但仍有遗漏。暂存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难经经室藏本就是未被著录的重要版本。作为新发现的版本,该本与通行的“士礼居丛书”影宋刻本... 《伤寒总病论》是北宋名医庞安时编纂的一部伤寒类著作,版本众多,《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多有著录,但仍有遗漏。暂存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难经经室藏本就是未被著录的重要版本。作为新发现的版本,该本与通行的“士礼居丛书”影宋刻本多有不同,体现在方药增补、序文差异等方面,这些相异之处更加符合庞安时本人的医学思想,具有一定的文献及临床价值,值得学术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总病论 版本 伤寒 内容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视角下《伤寒论》“六经病篇”提要
20
作者 陈腾飞 汤阳 刘清泉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4期713-716,720,共5页
“六经病篇”构成了《伤寒论》之主体内容,笔者结合ICU中西医结合救治重症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等的临床经验体会,认为“六经病篇”是多种感染性疾病诊疗经验之整合。太阳病篇论述了各类外感病初期发汗法及禁忌证,以及发汗后基础... “六经病篇”构成了《伤寒论》之主体内容,笔者结合ICU中西医结合救治重症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等的临床经验体会,认为“六经病篇”是多种感染性疾病诊疗经验之整合。太阳病篇论述了各类外感病初期发汗法及禁忌证,以及发汗后基础病种加重等变证之应对;阳明病篇论述了外感病中“发热、汗出、恶热”为主之病症,并详论了下法之应用时机、力度、禁忌等,旁及阳明中寒病、谷疸病等;少阳病篇之意义在于后世医家之发挥和推广;太阴病篇主要叙述了具有自限性的急性胃肠炎;少阴病篇主要论述了表现为中医“寒邪直中”和“伏气温病”之重症感染,亦涉及了较多之“下利”;厥阴病篇论述了表现为“热深厥深”之感染性休克,亦涉及病情危重之“下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病 重症感染 中西医结合 伤寒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