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西部地区宿主和媒介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何志海 和仙 +11 位作者 孙毅 蒋宝贵 邵宗体 张云 李玉琼 浦恩念 姚明国 王帆 别双双 高子厚 江佳富 杜春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8-213,共6页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部地区宿主动物和媒介蜱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多样性,为进一步掌握该地区莱姆病菌株的特性奠定基础。方法对采用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筛查阳性的云南西部地区采集的家畜、小型兽类、蜱虫样本,进行伯氏... 目的了解云南省西部地区宿主动物和媒介蜱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多样性,为进一步掌握该地区莱姆病菌株的特性奠定基础。方法对采用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筛查阳性的云南西部地区采集的家畜、小型兽类、蜱虫样本,进行伯氏疏螺旋体鞭毛蛋白基因(FLA基因)和16S rRNA基因的检测,综合分析病原体的基因信息,了解当地流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流行特征。结果共检测301份样本,共检出7种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其中宿主动物共检出5种:B.afzelii(阿弗西尼疏螺旋体)、B.garinii(伽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 s.s.(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japonica(日本疏螺旋体)、B.valaisiana(法雷斯疏螺旋体);媒介蜱检出7种:B.afzelii(阿弗西尼疏螺旋体)、B.garinii(伽氏疏螺旋体)、B.burgdorferi s.s.(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japonica(日本疏螺旋体)、B.valaisiana(法雷斯疏螺旋体)、B.sinica(中华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及未定种Borrelia sp.。B.afzelii、B.garinii和B.burgdorferi s.s.为优势流行株,占总阳性的85.04%(256/301)。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相同基因型株基因序列存在种内差异,同一地区的宿主和媒介中检出的相同基因型螺旋体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结论云南西部地区宿主和媒介感染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特征,存在多种致病基因型,给当地人群的健康造成一定危害,需加强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西部 伯氏疏螺旋体 宿主动物 多样性
下载PDF
伯氏疏螺旋体的特征及其啮齿动物感染情况 被引量:1
2
作者 何萍 尹家祥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218,共5页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感染引起的一种新发蜱传人兽共患传染病,啮齿动物是该病重要宿主动物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人与宿主动物接触机会大大增加,莱姆病发生呈现上升趋势。明确莱...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感染引起的一种新发蜱传人兽共患传染病,啮齿动物是该病重要宿主动物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人与宿主动物接触机会大大增加,莱姆病发生呈现上升趋势。明确莱姆病的病原特征及啮齿动物自然感染伯氏疏螺旋体情况,有助于评估莱姆病在人群中发生的风险和预测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对防控人类莱姆病发生起到关口前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 病原特征 啮齿动物
下载PDF
伯氏疏螺旋体在HMC3细胞感染模型中WDR36和WRN基因的表达分析
3
作者 李贞 董森元 +3 位作者 马碧书 付书雅 宝福凯 柳爱华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9-15,共7页
目的为探索神经莱姆病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录组学与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发现相关的2个基因WDR36和WRN,以证明其具有靶点治疗的潜力。方法通过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转录组学数据。通过GO富集分析,识别出2个具有研究... 目的为探索神经莱姆病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录组学与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发现相关的2个基因WDR36和WRN,以证明其具有靶点治疗的潜力。方法通过建立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转录组学数据。通过GO富集分析,识别出2个具有研究价值的WDR36和WRN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验证这2个基因在Bb感染神经莱姆病中的作用,采用人脑胶质细胞HMC3细胞株作为模型。实验组细胞接受了不同MOI(1和10)的Bb接种,并在感染后6 h、12 h和24 h收集细胞悬液。使用trizol法提取RNA,并通过qPCR法测定WDR36和WRN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在Bb感染的HMC3细胞中,发现Bb MOI=1为适宜感染浓度。结果表明WDR36的表达量在24 h与12 h对比有显著的上调(P<0.01),且6 h的PBS组与试验组基因表达含量对比上升但不明显(P>0.05),12 h、24 h上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RN的表达量在24 h与12 h对比有显著上调,且6 h、12 h、24 h的实验组分别比其PBS组基因表达含量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WDR36和WRN的上调可能与LNB的神经病理过程相关,这些发现为进一步研究LNB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能为开发针对Bb感染的新型治疗方案提供潜在的分子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WDR36 WRN HMC3细胞株
下载PDF
辽吉两省东部山区鼠类微小巴贝斯虫和伯氏疏螺旋体感染调查
4
作者 黄冠鹏 吴琼 +6 位作者 王卓 马悠馨 冷国双 黄潇扬 毛恩荣 李兵 吴益民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调查辽吉两省东部山区鼠类微小巴贝斯虫和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从辽宁省宽甸地区和吉林省集安林区捕获的野鼠进行微小巴贝斯虫和伯氏疏螺旋体检测。结果对129份集安和宽... 目的调查辽吉两省东部山区鼠类微小巴贝斯虫和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从辽宁省宽甸地区和吉林省集安林区捕获的野鼠进行微小巴贝斯虫和伯氏疏螺旋体检测。结果对129份集安和宽甸两地野鼠脾DNA样本分别进行微小巴贝斯虫和伯氏疏螺旋体检测,检出阳性共15份,阳性率11.63%,微小巴贝斯虫和伯氏疏螺旋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20%(8/129)和5.43%(7/129),二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宽甸、集安两地不同鼠种野鼠检出微小巴贝斯虫和伯氏疏螺旋体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我国辽吉两省东部山区野鼠存在微小巴贝斯虫和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提示该地区存在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巴贝斯虫 伯氏疏螺旋体 鼠类 聚合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伯氏疏螺旋体脂蛋白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黄晓红 孙博文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5期1918-1920,共3页
伯氏疏螺旋体是引起人类莱姆病的病原体,但其免疫致病机制尚未充分阐明,目前缺乏莱姆病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伯氏疏螺旋体是编码丰富的脂蛋白,其中一些脂蛋白位于细菌表面,在细胞粘附或免疫逃避中发挥作用。综述的目的是总结伯氏疏螺... 伯氏疏螺旋体是引起人类莱姆病的病原体,但其免疫致病机制尚未充分阐明,目前缺乏莱姆病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伯氏疏螺旋体是编码丰富的脂蛋白,其中一些脂蛋白位于细菌表面,在细胞粘附或免疫逃避中发挥作用。综述的目的是总结伯氏疏螺旋体脂蛋白在免疫调节机制中的作用,有助于探索新的免疫调节途径和开发新的免疫治疗方法,促进对莱姆病疫苗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脂蛋白 免疫调节
下载PDF
伯氏疏螺旋体膜蛋白BmpA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宝福凯 赖名耀 +4 位作者 张云波 董坚 赵桂萍 陈明清 柳爱华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2-465,共4页
莱姆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成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引起全球关注.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病原体,通过蜱叮咬传播而引起莱姆病,其表面存在的膜蛋白具有免疫性和致病性.BmpA(Borreliaburgdorferi membrance protein A)是伯氏... 莱姆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成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引起全球关注.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病原体,通过蜱叮咬传播而引起莱姆病,其表面存在的膜蛋白具有免疫性和致病性.BmpA(Borreliaburgdorferi membrance protein A)是伯氏疏螺旋体的主要抗原之一,为层粘连蛋白结合蛋白,是莱姆关节炎的重要致病因子,对蛋白功能、诊断应用和莱姆关节炎致病机理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病 莱姆关节炎 伯氏疏螺旋体膜蛋白
下载PDF
采用PCR方法对我国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8
7
作者 牛庆丽 关贵全 +7 位作者 杨吉飞 付钰广 马米玲 李有全 刘军龙 郝雪峰 罗建勋 殷宏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84-987,共4页
通过调查我国已有的4种蜱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情况,以进一步阐明莱姆病在中国的分布与流行状况。本研究通过筛选扩增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A(OspA)基因片段的通用引物,获得1对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后建立用于检测蜱体内伯氏疏螺旋体的... 通过调查我国已有的4种蜱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情况,以进一步阐明莱姆病在中国的分布与流行状况。本研究通过筛选扩增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A(OspA)基因片段的通用引物,获得1对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后建立用于检测蜱体内伯氏疏螺旋体的PCR方法,其扩增片段大小为307 bp。该方法可检测出10 pg的阿氏疏螺旋体(Ba)、1 pg的伽氏疏螺旋体(Bg)和0.01 pg的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b)的3种不同基因型的伯氏疏螺旋体的OspA基因组DNA,表明其敏感性较好,适用于蜱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状况的调查。本研究从我国7个省采集到的667只蜱,进行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分类鉴定表明这些蜱分属革蜱属、血蜱属、牛蜱属和扇头蜱属。PCR检测所获数据表明它们的感染率分别为4%(10/264)、6%(11/137)、31.4%(59/185)和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OspA基因 PCR 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PDF
吉林省野鼠家畜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检查 被引量:6
8
作者 杜占森 王春生 +4 位作者 杨修军 万康林 刘冷 冯忠斌 王琦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8-80,共3页
目的 对 1999~ 2 0 0 2年吉林省有代表性的 5个地区野鼠、家畜进行了莱姆病感染调查。方法 采用血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方法 ,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检测动物血清中的IgG抗体 ,对鼠类肾脏和膀胱经研磨接种BSKⅡ培养基 ... 目的 对 1999~ 2 0 0 2年吉林省有代表性的 5个地区野鼠、家畜进行了莱姆病感染调查。方法 采用血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方法 ,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检测动物血清中的IgG抗体 ,对鼠类肾脏和膀胱经研磨接种BSKⅡ培养基 ,常规 33℃培养后镜检 ,同时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法带菌检测。结果 对野鼠、牛、马、狗、羊进行的血清学调查 ,表明其感染率分别为 :2 2 2 4 %、2 7 4 8%、16 6 7%、2 2 0 3%、16 6 6 % ;病原学培养发现 5种鼠类脏器带菌率平均分别为 :黑线姬鼠 16 35 %、黑线仓鼠 6 78%、褐家鼠 7 6 9%、小家鼠 2 2 3%、大仓鼠 6 6 7% ,从黑线姬鼠的鼠胎盘分离出一株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实验证实莱姆病可通过野外鼠类胎盘垂直传播 ,莱姆病疫源地在吉林省广泛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 野鼠 家畜 感染 伯氏疏螺旋体 检查 流行病学
下载PDF
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实验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安京媛 周国萍 +2 位作者 姚桂玲 艾承绪 李全民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82-284,T001,共4页
目的 :实验观察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形态结构。方法 :1994~ 1996年在北京西山地区采集长角血蜱 180只。标本应用蜱整体封片法、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HE染色和硝酸银染色法分别检测和光镜观察。结果 :蜱整体封片法直接镜检... 目的 :实验观察长角血蜱及其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形态结构。方法 :1994~ 1996年在北京西山地区采集长角血蜱 180只。标本应用蜱整体封片法、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HE染色和硝酸银染色法分别检测和光镜观察。结果 :蜱整体封片法直接镜检即可观察到蜱外部基本形态结构。HE染色观察蜱内部器官细微形态结构。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合硝酸银染色 ,检出北京西山地区长角血蜱 (包括幼蜱、若蜱、成蜱和饱血蜱 )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 2 3 % ,显微镜下可清晰观察到蜱体伯氏疏螺旋体多种不同的形态。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西山地区 长角血蜱 实验观察 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
下载PDF
重组伯氏疏螺旋体鞭毛抗原用于莱姆病血清学诊断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新军 张启恩 +5 位作者 张泮河 张习坦 刘雪林 刘京梅 张伶 庄英杰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13-1014,共2页
以重组伯氏疏螺旋体鞭毛抗原的特异性区段为诊断抗原 ,选取从疫区采集的 30份阳性血清为实验标本 ,并选择相关的对照 ,建立起间接法ELISA和双抗夹心ELISA。结果显示 ,两种方法均显示出了高特异性 ,而双抗夹心ELISA敏感性达 6 0 % ,优于... 以重组伯氏疏螺旋体鞭毛抗原的特异性区段为诊断抗原 ,选取从疫区采集的 30份阳性血清为实验标本 ,并选择相关的对照 ,建立起间接法ELISA和双抗夹心ELISA。结果显示 ,两种方法均显示出了高特异性 ,而双抗夹心ELISA敏感性达 6 0 % ,优于间接法ELISA。证明该“平截性蛋白”作为诊断抗原的优越性及其应用的可行性 ,尤其是作为早期莱姆病的筛检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重组蛋白 ELISA 莱姆病 诊断
下载PDF
伯氏疏螺旋体在全沟硬蜱体内的分布与经卵传递 被引量:6
11
作者 杜勇 唐士元 +1 位作者 吴晓明 张启恩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6期367-369,共3页
本实验首次证实全沟硬蜱可经卵传递伯氏疏螺旋体,2只卵巢感染螺旋体的雌蜱的子代感染率分别为59%和29%。伯氏疏螺旋体主要分布于全沟硬蜱的中肠内,饥饿和饱血蜱的中肠感染率相近,分别为30.9%和29.0%:而两者的全身感染与中肠感染之比则... 本实验首次证实全沟硬蜱可经卵传递伯氏疏螺旋体,2只卵巢感染螺旋体的雌蜱的子代感染率分别为59%和29%。伯氏疏螺旋体主要分布于全沟硬蜱的中肠内,饥饿和饱血蜱的中肠感染率相近,分别为30.9%和29.0%:而两者的全身感染与中肠感染之比则分别为2.9%和1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全沟硬蜱 莱姆病
下载PDF
牡丹江镜泊湖区蜱中伯氏疏螺旋体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韩华 石华 +5 位作者 王玥 史慧勤 张亚明 张文佳 高晓丽 杨振洲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2015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了解牡丹江镜泊湖区伯氏疏螺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情况。方法运用聚合酶链方法(PCR)对牡丹江镜泊湖区采集的蜱标本,进行伯氏疏螺旋体5S^23S基因间隔区基因片段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柠檬酸盐合成酶基因(glt A)片段的检测。结果... 目的了解牡丹江镜泊湖区伯氏疏螺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情况。方法运用聚合酶链方法(PCR)对牡丹江镜泊湖区采集的蜱标本,进行伯氏疏螺旋体5S^23S基因间隔区基因片段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柠檬酸盐合成酶基因(glt A)片段的检测。结果 2013年5月,在牡丹江镜泊湖北湖区附近共采集嗜群血蜱和全沟硬蜱643只,其中嗜群血蜱573只,占89.11%;全沟硬蜱70只,占10.89%。嗜群血蜱和全沟硬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分别为0.17%和15.71%,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分别为0和2.86%;全沟硬蜱中伯氏疏螺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复合感染率为1.43%。结论牡丹江镜泊湖区采集的蜱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并在全沟硬蜱中检测到复合感染情况,但复合感染的感染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感染 序列分析
下载PDF
伯氏疏螺旋体的致病性及免疫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吴琼 周祖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88,共6页
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的病原体,它是由蜱叮咬传播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莱姆病在很多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由于不同基因型甚至是同一基因型不同分离株引起的主要临床症状及致病性都有所不同,而其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的病原体,它是由蜱叮咬传播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莱姆病在很多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由于不同基因型甚至是同一基因型不同分离株引起的主要临床症状及致病性都有所不同,而其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原因可能是不同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之间存在传播媒介、致病性、组织嗜性、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差异。本文主要就伯氏疏螺旋体从蜱到宿主动物的感染致病以及免疫防御的机制进行了阐述,包括伯氏疏螺旋体的整体分类情况、感染循环、致病机制及疫苗和展望等方面来论述伯氏疏螺旋体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均可为莱姆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预防及治疗提供很好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致病性 组织嗜性 免疫反应
下载PDF
从全沟硬蜱分离的伯氏疏螺旋体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杜勇 吴晓明 +2 位作者 张泮河 张启恩 唐士元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2-4,共3页
本文报道了从全沟硬蜱分离的一株伯氏疏螺旋体(VL株)实验研究的结果。该株螺旋体同莱姆病螺旋体标准株在超微结构上相近,可以和高稀释度的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发生间接免疫荧光反应。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其蛋白组成和标准株的蛋白图谱... 本文报道了从全沟硬蜱分离的一株伯氏疏螺旋体(VL株)实验研究的结果。该株螺旋体同莱姆病螺旋体标准株在超微结构上相近,可以和高稀释度的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发生间接免疫荧光反应。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其蛋白组成和标准株的蛋白图谱相同。热变性温度法测定其DNA的G+Cmol%含量为28.1%,和标准株的含量无明显区别,试验结果证实此株螺旋体属伯氏疏螺旋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姆病 伯氏疏螺旋体 SDS-PAGE
下载PDF
伯氏疏螺旋体鞭毛蛋白特异性区段的基因克隆和表达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新军 张启恩 +2 位作者 张泮河 戴小红 张习坦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4-27,共4页
目的表达伯氏疏螺旋体鞭毛蛋白特异性区段,探讨其作为诊断抗原的可行性。方法用PCR方法获取与其它种属螺旋体编码鞭毛蛋白的基因序列同源性较低的第409-786bp区段,经DNA序列测定证实后,经克隆、转化,在大肠杆菌BL... 目的表达伯氏疏螺旋体鞭毛蛋白特异性区段,探讨其作为诊断抗原的可行性。方法用PCR方法获取与其它种属螺旋体编码鞭毛蛋白的基因序列同源性较低的第409-786bp区段,经DNA序列测定证实后,经克隆、转化,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并做Western-bolt分析。结果重组蛋白在宿主菌内表达高效、稳定,Western-blot示与抗鞭毛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结论以重组鞭毛蛋白的特异性区段作为诊断抗原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病 鞭毛蛋白 基因克隆
下载PDF
微波免疫组化SP法在长角血蜱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形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安京媛 姚桂玲 +4 位作者 周国萍 吴霞 林涛 艾承绪 李全民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22-123,T001,共3页
目的 观察长角血蜱体内伯氏疏螺旋体的免疫形态特征。方法  1996年 5月 ,对北京西山采集的羊体表长角血蜱寄生蜱标本行微波免疫组化SP法检测和伯氏疏螺旋体形态观察。结果 光镜下 ,寄生蜱中肠内显示伯氏疏螺旋体菌体数量多且形态多... 目的 观察长角血蜱体内伯氏疏螺旋体的免疫形态特征。方法  1996年 5月 ,对北京西山采集的羊体表长角血蜱寄生蜱标本行微波免疫组化SP法检测和伯氏疏螺旋体形态观察。结果 光镜下 ,寄生蜱中肠内显示伯氏疏螺旋体菌体数量多且形态多样。螺旋体螺旋波纹呈不规则锯齿形 ,或呈纤细疏螺旋形。短形螺旋体有 3~ 10个疏螺旋 ,而长形螺旋体达 30个以上的疏螺旋。结论 微波抗原修复免疫组化SP法染色 ,蜱中肠标本中伯氏疏螺旋体显示强阳性 ,易于伯氏疏螺旋体的检出和形态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角血蜱 伯氏疏螺旋体 免疫形态特征 微波免疫组化SP法 莱姆病 媒介
下载PDF
伯氏疏螺旋体与莱姆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宝福凯 柳爱华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1期1125-1127,共3页
莱姆病是一种新发虫媒传染病,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流行范围广,发病率较高,对人类,特别是林区工作者、野外作业人员、旅游者的健康危害大。本文对近年伯氏疏螺旋体与莱姆病研究的某些进展进行简要... 莱姆病是一种新发虫媒传染病,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流行范围广,发病率较高,对人类,特别是林区工作者、野外作业人员、旅游者的健康危害大。本文对近年伯氏疏螺旋体与莱姆病研究的某些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莱姆病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浙江省在鼠形动物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 被引量:2
18
作者 姜理平 郑寿贵 +3 位作者 莫世华 叶晓东 占利 王志刚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61-463,共3页
目的了解鼠形动物中自然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状况。方法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鼠中的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结果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捕获鼠形动物128只,在黄毛鼠、姬鼠、臭(鼠青)中共检测到阳性12... 目的了解鼠形动物中自然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状况。方法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鼠中的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结果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捕获鼠形动物128只,在黄毛鼠、姬鼠、臭(鼠青)中共检测到阳性12份,阳性率分别为9.68%、14.28%和25.00%,并对其中2份进行测序分析,与伯氏疏螺旋体的法雷斯疏螺旋体相同,基因区间序列号分别为AB091447BvalaiOS115和DQ188933BvalaiQX13P25,相似率达100%。结论初步认为浙江省存在伯氏疏螺旋体病原。黄毛鼠、姬鼠、臭(鼠青)可能为伯氏疏螺旋体的法雷斯疏螺旋体宿主,尚需进一步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类 伯氏疏螺旋体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应用rrf(5s)-(23s)间隔区扩增子的RFLP对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鉴定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春生 隋达伟 +8 位作者 宁涛 万康林 益明珠 辛生 王哲坤 张国芳 陈得贵 葛延辉 王平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473-474,共2页
作者对吉林省9个地区,分离的12株伯氏疏螺旋体菌株,利用rrf(5s) -rrl(23s)间隔区扩增(RFLP)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应用特异性单抗对菌株进行菌株鉴定。结果表明: 12株菌株PCR检测都为B. garinii基因型,菌株鉴定同国内分离株M7相同。(B. gar... 作者对吉林省9个地区,分离的12株伯氏疏螺旋体菌株,利用rrf(5s) -rrl(23s)间隔区扩增(RFLP)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应用特异性单抗对菌株进行菌株鉴定。结果表明: 12株菌株PCR检测都为B. garinii基因型,菌株鉴定同国内分离株M7相同。(B. garinii基因型常从脑脊液分离出来,损伤神经系统,引起皮肤游走性红斑。该基因型菌株是北方疫苗研制的最佳选择。)该结果为吉林省莱姆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免疫诊断及疫苗制备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技术性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氏疏螺旋体 间隔区 基因鉴定 RFLP 扩增子 菌株鉴定 PCR检测 游走性红斑 基因型 基因分型 神经系统 疫苗研制 发病机理 临床症状 诊断治疗 参考依据 疫苗制备 免疫诊断 吉林省 特异性 分离株 脑脊液 莱姆病
下载PDF
上海地区野鸟中伯氏疏螺旋体和西尼罗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泉云 袁明龙 +2 位作者 薛霞 李凯航 鞠龚讷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6年第11期90-91,共2页
于2005年从飞抵上海的12种候鸟和4种留鸟中采集208份血清样品,采用酶联荧光测定(ELFA)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对伯氏疏螺旋体和西尼罗病毒的感染状况进行了血清抗体调查,结果受检野鸟样品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关键词 野鸟 伯氏疏螺旋体 西尼罗病毒 酶联荧光测定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