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腔内ECG定位技术联合体外测量法在PICC中的应用
1
作者 赵连英 沈叶红 +1 位作者 周娟 王齐芳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ECG)定位技术联合体外测量法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阜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行上肢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抛币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ECG)定位技术联合体外测量法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阜宁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行上肢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抛币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进行PICC,对照组PICC应用体外测量法,观察组PICC应用腔内ECG定位技术联合体外测量法。比较两组一次性置管情况、导管相关并发症、置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置管准确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6.00%,置管过深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9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ECG定位技术联合体外测量法可提高一次置管准确率,提高患者满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 体外测量法 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 尖端最佳位置
下载PDF
改良体外测量法在PICC置管深度评估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2
作者 徐义凤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年第12期143-144,共2页
目的:探讨PICC导管末端置于体内最适位置的最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 :将186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等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改良体外测量法,即从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5 cm,B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测量法。... 目的:探讨PICC导管末端置于体内最适位置的最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 :将186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等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改良体外测量法,即从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5 cm,B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测量法。置管到达测量长度后,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末端置入上腔静脉及置于最适位置的成功率。结果:A组置入上腔静脉88例,置入最适位置85例;B组置入上腔静脉67例,置入最适位置50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体外测量法,即从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5 cm的测量方法准确简便,且置管成功及置入最适位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改良体外测量法 置管深度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体外测量法结合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确定上臂式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周浩 张艳 +2 位作者 李兰 钟远科 李雪红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第6期162-164,共3页
目的比较体外测量法结合腔内心电定位技术与传统体外测量法用于确定上臂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率。方法将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导管门诊植入上臂式输液港的患者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5... 目的比较体外测量法结合腔内心电定位技术与传统体外测量法用于确定上臂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率。方法将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导管门诊植入上臂式输液港的患者1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5例,分别采用体外测量法(对照组)和体外测量法结合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植入(试验组),术后均行X射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置入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率。结果试验组植入上臂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一次成功率为98.5%,明显高于对照组90.8%(P<0.05)。对照组6例患者发生导管的体内异位,其中体内导管打折2例,异位于胸壁小静脉1例,异位于对侧头臂静脉2例,异位于颈内静脉1例;试验组未发生导管异位。结论体外测量法结合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植入上臂式输液港,可提高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有效避免反复调整尖端位置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增加感染的风险,减轻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提高患者满意度,节约医务人员时间和医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臂式输液港 体外测量法 腔内心电技术 尖端定位
下载PDF
改良体外测量法在成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
4
作者 刘旭恒 余威勇 《中国乡村医药》 2019年第17期4-5,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体外测量法在成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该院行PICC的各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与对照组各60组,分别采用改良体外测量法、传统横L法置管。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 目的探讨改良体外测量法在成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该院行PICC的各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与对照组各60组,分别采用改良体外测量法、传统横L法置管。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及导管尖端位于最佳位置成功率。结果改良组置管成功率(95.0%)及导管尖端位于最佳位置成功率(91.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0.0%、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体外测量法置管较传统横L法置管,不但成功率高,且导管尖端容易达最佳位置,安全、精确、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体外测量法 成人 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体外测量法经股静脉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5
作者 许敏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0期0100-0103,共4页
探讨在进行肿瘤患者的PICC置管时,将超声引导下体外测量法经股静脉应用于其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并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状况。方法 将2022年11月至2023年12月作为研究时段,将该时段我院数据库内资料登记有效的肿瘤患者40名作... 探讨在进行肿瘤患者的PICC置管时,将超声引导下体外测量法经股静脉应用于其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并记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状况。方法 将2022年11月至2023年12月作为研究时段,将该时段我院数据库内资料登记有效的肿瘤患者40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均选择化疗方案,在治疗期间患者需留置picc置管;对所有患者进行随机两组均分,单组内设置20名患者,按照实验习惯记录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中患者采用常规测量置管方案,实验组患者在接受PICC置管时,由医务人员给予患者超声引导下体外测量法经股静脉PICC置管。在护理完成后记录所有患者的置管时间,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 在本次实验结果中发现,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的置管时间更长,实验组患者的不良情绪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更弱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同时在实验结果中发现两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而实验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结论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尽管采用超声引导下体外测量法经股静脉进行PICC置管的过程中置管时间较长,方法能显著减少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患者在置管期间表现出的不良情绪也较对照组为低,显示出超声引导下的体外测量法在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治疗安全性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因此,建议在肿瘤患者的PICC置管治疗中考虑采用这一新技术,以优化治疗结果,改善患者的整体护理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体外测量法经股静脉PICC置管 肿瘤 疗效
下载PDF
内外联合式植入手臂式输液港在老年妇科恶性肿瘤长期静脉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李文 刘景景 巴菲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21期3823-3825,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妇科恶性肿瘤长期静脉化疗患者行内外联合式(腔内心电图术中定位结合体外测量法)植入手臂式输液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129例老年妇科恶性肿瘤长期静脉化疗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两组... 目的:探讨老年妇科恶性肿瘤长期静脉化疗患者行内外联合式(腔内心电图术中定位结合体外测量法)植入手臂式输液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129例老年妇科恶性肿瘤长期静脉化疗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实施胸壁输液港,观察组65例实施腔内心电图术中定位结合体外测量法植入手臂式输液港。观察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癌因性疲乏程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各维度癌因性疲乏程度评分、感染、血栓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动脉误穿、导管堵塞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术中定位结合体外测量法植入手臂式输液港可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减轻疼痛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而改善癌因性疲乏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心电图术 体外测量法 手臂式输液港
下载PDF
两种体表测量法在PICC置管深度评估中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7
7
作者 高玲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年第19期2332-2334,共3页
目的探讨PICC导管末端置于体内最适位置的最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将86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从右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或者从左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的测量法,对照组采用从穿刺点... 目的探讨PICC导管末端置于体内最适位置的最佳体外测量方法。方法将86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从右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或者从左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的测量法,对照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测量法,置管到达测量长度后,摄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两组PICC导管末端置入上腔静脉及置于最适位置的成功率、置管长度。结果观察组置入最适位置36例,成功率92.31%,置入上腔静脉39例,成功率90.70%;对照组置入最适位置12例,成功率38.71%,置入上腔静脉31例,成功率72.09%。观察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及最适深度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785,4.57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测得置管长度分别为(48.43±3.20),(50.46±3.20)cm,与实际置管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024,1.509;P〉0.05)。结论采用从右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从左上肢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4cm的测量方法准确,可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中心静脉置管 体外测量法 置管位置
原文传递
PICC置管体外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8
作者 朱秀梅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简称外周导管,适用于中期或长期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此技术于198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具有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1].但是其穿刺技术,从置管到维护过程都...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简称外周导管,适用于中期或长期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此技术于1986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具有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1].但是其穿刺技术,从置管到维护过程都有严格要求,而适宜的导管位置更是其关键环节之一,尽管临床护理专家根据置管经验制定了多种体外测量方法,但一直存在矛盾和争议,本文就PICC置管体外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体外测量法 研究现状
原文传递
食物铁生物利用率评价方法现状 被引量:6
9
作者 雷激 黄承钰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205-208,共4页
目前食物铁生物利用率的评估方法分为动物实验法、体外测量法、数学模型法与人体试验法四种。本文对这四种评价方法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还分析、总结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劣。
关键词 生物利用率 体外测量法 动物实验法 试验法
下载PDF
Effective Solution Algorithm for Tomographic Inversion of Volume Emission Rate from Satellite-based Limb Measurement
10
作者 WANG Zijun CHEN Shengbo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1年第5期554-562,共9页
The volume emission rate (VER) of airglow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atmospheric processes. Satellite-based limb measurement of atmosphere is able to obtain the VER profile of airglow with high vertical resolution. Ho... The volume emission rate (VER) of airglow can be used to investigate atmospheric processes. Satellite-based limb measurement of atmosphere is able to obtain the VER profile of airglow with high vertical resolution.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one-dimensional retrieval techniques for VER inversion fail to retrieve horizontal structure of VER profile. Thus, the tomographic technique based on the maximum probability is applied to retrieving two-dimensional VER profile of airglow from infrared limb measurement. This technique could process the observed data with low signal-to-noise ratio caused by the observation angle of less than 180° due to the solid nature of the Earth. For saving the processing time and improving the computing speed of VER inversion, serial tables for storing the large sparse matrix for radiance simulation and a large dataset during iterative estimate of VER are presented. The index and weighting factor of line of sight (LOS) through each grid are saved in initial estimate to avoid being computed repeatedly. Furthermore, the product of observed radiance and corresponding weighting factor obtained in initial iteration is stored as weighted observed radiance for the iterative calculation subsequently. Based on the improved algorithm, the VER of airglow is inversed through the tomographic technique. The full width of half maximum (FWHM) of error is 1.78% and the offset of the peak percentage error is 0.22% after 40 iterations for final VER. Comparison of assumed and retrieved VER profiles suggests that VER can be retrieved with a bias of 15% between 10 km and 90 km above the LayerMin (6384 km from the Earth center), and with a bias of 8% for altitude from 30 km to 60 km with vertical resolution of 1 km after 40 iterations. After improvements, the computation speed of VER inversion for once can be improved by 29.6 times for 700 images of 1/3 orbit, and accordingly, the processing time will be reduced from 3 hours and 11 minutes to only 6 minutes. In conclusion, the improvements to tomographic inversion of VER of airglow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re effective and signific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lume emission rate tomographic technique limb measurement RADIANCE AIRGLOW
下载PDF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体内剂量测定方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11
作者 崇维霞 付巍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2年第1期42-46,共5页
根据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不同危险度分层结果,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行(131)^I治疗,但(131)^I可对周围人群产生辐射,因此正确评估患者体内的辐射剂量,对辐射防护个体化及(131)^I治疗流程的优化至关重要。DTC患者术后(131)^I治... 根据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不同危险度分层结果,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行(131)^I治疗,但(131)^I可对周围人群产生辐射,因此正确评估患者体内的辐射剂量,对辐射防护个体化及(131)^I治疗流程的优化至关重要。DTC患者术后(131)^I治疗期间辐射剂量的测量方法主要分为体内和体外测量两大类,体外测量包括尿液测量法和血液剂量测定法;体内测量主要包括局部测量法和全身测量法,笔者就辐射剂量相关测定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放射性同位素 分化型甲状腺癌 测量法 体外测量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