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斑块成分和体积的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价 被引量:6
1
作者 李金勇 孙宏亮 +2 位作者 叶志东 樊雪强 刘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3-839,共7页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连续行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70%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性患者定义为6个月内出现一过性黑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非致残性脑卒中者,否则定义为无症状性患者。共有78例患者符合条件,其中无症状性患者35例(44.9%),症状性患者43例(55.1%)。所有患者造影前一个月内行MDCTA检查。通过MDCTA利用后处理工作站斑块分析软件并根据不同的HU值将颈动脉斑块分为脂质斑块(富含脂质坏死核心,≤60 HU)、纤维斑块(60~130 HU)和钙化斑块(≥130 HU),计算斑块的总体积,各种斑块的体积及所占的比例,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无症状性患者的钙化斑块比例明显高于症状性患者(t=2.760,P=0.007),而脂质斑块比例低于症状性患者(Z=-2.009,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钙化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OR=0.949,95%CI:0.915~0.985,P=0.005),脂质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负相关(OR=1.068,95%CI:1.021~1.117,P=0.004)。对于症状性患者,当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时,其特异度为94.3%,而敏感度仅为37.2%。两组斑块体积及纤维斑块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斑块相比,无症状斑块钙化比例增加、脂质比例减少,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在临床上可以作为预测症状性斑块一个有用的截点,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可以应用MDCTA斑块分析进行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性 症状性 斑块成分体积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下载PDF
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三维体积因素预测肺腺癌的侵袭性
2
作者 郑皓 项萍 +2 位作者 郭艺帆 王军娜 王世威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第2期172-175,共4页
目的 探讨亚实性结节CT影像组学联合三维体积因素预测浸润性腺癌(IAC)和原位腺癌(AIS)/微浸润性腺癌(MIA)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CT表现为亚实性结节且病理证实为肺腺癌患者242例,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与验证... 目的 探讨亚实性结节CT影像组学联合三维体积因素预测浸润性腺癌(IAC)和原位腺癌(AIS)/微浸润性腺癌(MIA)的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CT表现为亚实性结节且病理证实为肺腺癌患者242例,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使用3D slicer进行整体结节及实性成分三维体积勾画并提取影像特征,标准化处理后通过F检验筛选最优特征并建立影像组学模型.患者一般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U检验,有统计学意义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并联合影像组学建立联合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两种预测模型效能.结果 IAC组的年龄、整体结节体积、实性成分体积、实性成分体积比例均大于AIS/MIA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实性体积比例及影像组学分数是预测肺腺癌侵袭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诊断两个模型中的AUC在训练队列中分别为0.836、0.854,在验证队列中分别为0.883、0.930,在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中,联合诊断模型效能最佳.结论 随着实性成分体积的增加,肺腺癌的侵袭性将增强.基于CT影像组学联合实性成分体积比例对肺腺癌侵袭性的预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实性结节 肺腺癌 三维体积 实性成分体积比例 影像组学
下载PDF
湿热交换的υ-h计算法研究
3
作者 胡景川 《茶叶机械杂志》 1996年第3期2-6,共5页
分析了湿热交换过程湿空气体积成分(υ)与容积热(h)的变化规律,得出了湿热交换的υ-h计算式,绘制了υ-h图。通过与I-d计算法的比较,表明二者的计算结果是相同的。因为υ-h计算法直接以测量参数为计算取用参数(无须作... 分析了湿热交换过程湿空气体积成分(υ)与容积热(h)的变化规律,得出了湿热交换的υ-h计算式,绘制了υ-h图。通过与I-d计算法的比较,表明二者的计算结果是相同的。因为υ-h计算法直接以测量参数为计算取用参数(无须作质量转换),因而计算较为简便,而且容易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判别和实现预定目标的反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成分 容积热 湿热交换 计算
下载PDF
Ultradeep diamonds originate from deep subducted sedimentary carbonates 被引量:2
4
作者 GAO Jing NIU JingJing +1 位作者 QIN Shan WU Xia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207-217,共11页
Diamonds are renowned as the record of Earth's evolution history.Natural diamonds on the Earth can be distinguished in light of genetic types as kimberlitic diamonds(including peridotitic diamonds and eclogitic di... Diamonds are renowned as the record of Earth's evolution history.Natural diamonds on the Earth can be distinguished in light of genetic types as kimberlitic diamonds(including peridotitic diamonds and eclogitic diamonds),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diamonds and ophiolitic diamonds.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mineralogy,most diamonds originated from 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at depths of 140-250 km.Several localities,however,yield ultradeep diamonds with inclusion compositions that require a sublithospheric origin(>~250 km).Ultradeep diamonds exhibit distinctions in terms of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N-concentration,mineral inclusions and so on.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a systematic compilation concerning the features of ultradeep diamonds,based on which to expound their genesis affinity with mantle-carbonate melts.The diamond-parental carbonate melts are proposed to be stemmed from the Earth's crust through subduction of oceanic lithosphere.Ultradeep diamonds are classified into a subgroup attaching to kimberlitic diamonds grounded by formation mechanism,and present connections in respect of carbon origin to eclogitic diamonds,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diamonds and ophiolitic diamo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deep diamond CARBONATES Oceanic subduction Earth carbon cycl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