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传佛教世俗化倾向的反思 被引量:10
1
作者 杜永彬 《战略与管理》 CSSCI 1999年第4期112-114,共3页
关键词 佛教世俗化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 藏传 世俗化倾向 负面影响 现代文明 现代社会 中国宗教 宗教世俗化 生存和发展
下载PDF
佛教世俗化与朝鲜族僧舞的流行 被引量:1
2
作者 毕凤岐 宋歌 《艺术探索》 1997年第S1期31-36,共6页
关键词 佛教世俗化 朝鲜族文化 文化成因 打击乐 佛教信仰 佛教传入 佛教乐舞 唐乐 民间音乐 朝鲜半岛
下载PDF
从文本中道济形象的嬗变看佛教世俗化的向度与边界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雷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55-61,共7页
自南宋至明清,以道济为叙事主题的文本不在少数。从文本的历时变迁中,可以看出道济的形象一直处于建构和嬗变当中。《湖隐方圆叟舍利铭》将道济界定为"颠僧";《济颠语录》中,道济则被视为"神僧";《绣像济公传》中,... 自南宋至明清,以道济为叙事主题的文本不在少数。从文本的历时变迁中,可以看出道济的形象一直处于建构和嬗变当中。《湖隐方圆叟舍利铭》将道济界定为"颠僧";《济颠语录》中,道济则被视为"神僧";《绣像济公传》中,济公又摇身一变,成为"侠僧"。道济形象的建构和嬗变,是文本中佛教世俗化的一个较好的例证。文本中的佛教世俗化表现出了双重向度,即佛教向度与社会向度。不同的世俗化主体,由于其推动佛教世俗化的动因不尽相同,使得各自所认可的佛教世俗化边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文本中佛教世俗化是现实中佛教世俗化的一个缩影,它对现实中的佛教世俗化无疑具有诸多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道济 嬗变 佛教世俗化 向度 边界
下载PDF
藏区现代化与藏传佛教世俗化——马克思·韦伯宗教社会学的启示
4
作者 多杰昂秀 普华 《青藏高原论坛》 2018年第1期37-45,共9页
藏区社会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却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这促使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现代性与宗教变迁之间的多元动态关系。与此同时,在重新把握藏区社会传统结构的基础之上,对"藏传佛教世俗化"这一命题作出符合文化本位... 藏区社会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却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这促使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现代性与宗教变迁之间的多元动态关系。与此同时,在重新把握藏区社会传统结构的基础之上,对"藏传佛教世俗化"这一命题作出符合文化本位的阐释。如果马克思·韦伯过去在定义资本主义精神及其现代性时,肯定新教伦理之重要性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么基于宗教社会学的一般理论,宗教文明秩序下的社会现代化路径,至少其内生性的改变也需要从宗教伦理观当中找寻答案。通过深刻揭示马克思·韦伯的宗教社会学遗产,旨在说明藏区现代化与藏传佛教世俗化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此亦可进一步运用"自我观照"的叙述模式,并就如何化解藏区现代化之困,阐明其神学变革的意义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区现代化 藏传佛教世俗化 宗教文明秩序 新教伦理 佛教神学
下载PDF
论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及对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段塔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6-83,共8页
唐代佛教的世俗化是唐代佛教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佛教世俗化对唐代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是择偶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相信婚姻缔结乃系缘分;二是违背封建家庭伦理,死后不与丈夫合葬;三是出家为尼,不忘... 唐代佛教的世俗化是唐代佛教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佛教世俗化对唐代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是择偶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相信婚姻缔结乃系缘分;二是违背封建家庭伦理,死后不与丈夫合葬;三是出家为尼,不忘家庭责任,且与本家保持密切联系;四是居家事父母,以持戒祈福为行孝方式等。这些影响既含有增强唐代女性自主独立意识的积极方面;同时也存在着以"宿命论"制约女性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能力的消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佛教 佛教世俗化 唐代女性 婚姻家庭观
下载PDF
佛教世俗化与宋代职业伦理建构——以俄藏黑水城文献《慈觉禅师劝化集》为中心 被引量:7
6
作者 韦兵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32-139,共8页
在唐宋之际的社会转型中,平民化和世俗化是重要趋势,在此过程中,职业概念凸显,转型社会的成功有赖于职业伦理的建构,从而提供一套行为价值标准以整合社会过程。佛教适应转型社会的要求,通过劝善化俗在职业伦理建构中起到独到作用。在黑... 在唐宋之际的社会转型中,平民化和世俗化是重要趋势,在此过程中,职业概念凸显,转型社会的成功有赖于职业伦理的建构,从而提供一套行为价值标准以整合社会过程。佛教适应转型社会的要求,通过劝善化俗在职业伦理建构中起到独到作用。在黑水城文献《慈觉禅师劝化集》中,北宋高僧宗赜声称修行与世俗生活并不相悖,阐明了恪敬职守的世俗职业伦理价值具有神圣性,是修行成佛的一种途径,把世俗职业伦理提升到超越的高度,赋予它神圣意味,为世俗和神圣搭起一座融合的桥梁。《劝化集》诸篇对包括胥吏、军人、商人在内的各行业职业操守和佛教修证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从理论上阐明宗教修行与世俗职业生活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客观上建构起一套具有超越性的平民职业伦理道德体系,避免转型中的社会生活于道德真空之中,促进了宋代社会与经济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世俗化 职业伦理 唐宋变革
原文传递
试论《花影娇娘》中的因果报应观和佛教世俗化倾向
7
作者 陈辉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25-233,共9页
《花影娇娘》是《金瓶梅》的三种续书之一。通过对南宫吉(即西门庆之化名)死后家庭变故和妻儿遭遇的续写,刻画了许多生动而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呈现出一种乱世的时代氛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小说内容具有鲜明的佛教因果报应观,并... 《花影娇娘》是《金瓶梅》的三种续书之一。通过对南宫吉(即西门庆之化名)死后家庭变故和妻儿遭遇的续写,刻画了许多生动而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呈现出一种乱世的时代氛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小说内容具有鲜明的佛教因果报应观,并体现了强烈的佛教世俗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影娇娘》 因果报应观 佛教世俗化
原文传递
“菩提心”与“忠义心”——从九华山佛教看中国佛教的世俗化 被引量:6
8
作者 余秉颐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14,12,共3页
作者通过赴九华山进行考察 ,并且研读有关学术资料 ,提出如下见解 :九华山佛教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 ,是体现了中国佛教的世俗化趋向。九华山佛教堪称中国佛教世俗化最典型的代表。这种世俗化 ,表现在宗教理论和宗教实践两个方面。本文试... 作者通过赴九华山进行考察 ,并且研读有关学术资料 ,提出如下见解 :九华山佛教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 ,是体现了中国佛教的世俗化趋向。九华山佛教堪称中国佛教世俗化最典型的代表。这种世俗化 ,表现在宗教理论和宗教实践两个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对宋代九华山高僧宗杲禅师“忠君爱国”思想的分析 ,从宗教理论的角度 ,探讨九华山佛教对于中国佛教世俗化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华山佛教 中国佛教世俗化 宗杲 儒释调和论
下载PDF
从佛教的世俗化看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崔海亮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84-88,共5页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了一个中国化、大众化、世俗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吸收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满足了普通群众的精神需求,进入了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改变...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了一个中国化、大众化、世俗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吸收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满足了普通群众的精神需求,进入了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佛教与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片面认识,借鉴佛教世俗化的成功经验,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世俗化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佛教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的佛教
下载PDF
对爱与真实的皈依——《受戒》中世俗化佛教之人生启示
10
作者 席阿妮 《安康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70-72,共3页
汪曾祺先生在小说《受戒》中向我们展示了世俗化的佛教生活,这种生活态度集中体现为爱与真实的皈依。这表面上看似与佛教的清规戒律相悖,其实是作者在佛教潜在庄严性与现实生活世俗性的对比中构建自己所理解的人生,即在世俗生活中追求... 汪曾祺先生在小说《受戒》中向我们展示了世俗化的佛教生活,这种生活态度集中体现为爱与真实的皈依。这表面上看似与佛教的清规戒律相悖,其实是作者在佛教潜在庄严性与现实生活世俗性的对比中构建自己所理解的人生,即在世俗生活中追求与实践"爱与真实"的信仰。汪曾祺先生所追求的这种人生也给了我们"回返现实、直面人生"的启示,这一点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戒》 世俗化佛教 真实 人生启示
下载PDF
从智慧到信仰:论晚明净土佛教的思想转向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永革 《浙江学刊》 CSSCI 1998年第2期96-102,共7页
晚明佛教丛林承续宋代以来禅净合流的历史趋势,盛行把禅宗参究工夫与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加以圆顿整合的参究念佛禅,并表现出从参究念佛论到摄禅归净的思想转向。这一思想转向,既是明末禅学中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晚明禅净合流的主要... 晚明佛教丛林承续宋代以来禅净合流的历史趋势,盛行把禅宗参究工夫与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加以圆顿整合的参究念佛禅,并表现出从参究念佛论到摄禅归净的思想转向。这一思想转向,既是明末禅学中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晚明禅净合流的主要特色。另外明末佛教丛林同时还存在着从摄教归净到消禅归净的思想转向,从而走向对佛教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并藉此实现禅、教、净的合流。明末佛教丛林对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的二大思想转向,既是中国佛教圆融思想充分展开的理论结果,又是明佛教走向全面复兴的重要表征,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中国佛教世俗化进程的逻辑完成。晚明丛林对净土信仰全面皈依,表明佛教修持方法的有效性不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修行的信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究念佛禅 晚明佛教 净土信仰 佛教世俗化 禅净合流 思想转向 藕益智旭 中国佛教 禅宗 往生
下载PDF
佛教的世俗化与籖占的发展——兼与严耀中先生商榷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国平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9-86,共8页
在中国佛教的世俗化进程中,占卜术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佛教寺院大约在宋代才开始引入籖占来吸引信众,但也远没有达到"寺院内求卜问籖普遍化"的程度。明清时期,随着佛教世俗化进程的加快,佛教寺院普遍备有籖谱,其中《观音灵... 在中国佛教的世俗化进程中,占卜术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佛教寺院大约在宋代才开始引入籖占来吸引信众,但也远没有达到"寺院内求卜问籖普遍化"的程度。明清时期,随着佛教世俗化进程的加快,佛教寺院普遍备有籖谱,其中《观音灵籖》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籖谱。《观音灵籖》与其他籖谱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甚至更加通俗、更加世俗化,因此也更加受到百姓的热烈吹捧和崇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世俗化 占卜术 籖占 观音灵籖
原文传递
经世佛教与出世解脱:论晚明佛学复兴的困境及其反思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永革 《佛学研究》 2002年第0期121-139,共19页
本文结合晚明佛学复兴思潮中圆融与还源的二大思想取向,以中国佛教修证成佛的修行观念为主线,透过救法与救世的互动进程,对晚明佛学复兴思潮所表现的末世佛法与经世佛教、救世人格与出世解脱、即生成佛与即世教化、即法救世与即世护法... 本文结合晚明佛学复兴思潮中圆融与还源的二大思想取向,以中国佛教修证成佛的修行观念为主线,透过救法与救世的互动进程,对晚明佛学复兴思潮所表现的末世佛法与经世佛教、救世人格与出世解脱、即生成佛与即世教化、即法救世与即世护法等四个方面的二难处境进行了理性探讨。本文指出,以佛教经世思潮为导向的晚明佛学复兴的困境,正是佛教中国化与佛教世俗化并进的困境。这种困境,本源于与小农社会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且以儒家观念为本位的弘法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佛学 佛教经世 佛教世俗化
下载PDF
《五台山佛教史》序
14
作者 黄心川 《五台山研究》 1999年第3期8-9,共2页
关键词 五台山佛教 中国佛教宗派 佛教信仰 佛教传入 佛教世俗化 文化交流 五台山研究 历代帝王 清凉山 儒道文化
下载PDF
汉传佛教圈的信仰特征及其衍生规律
15
作者 李尚全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03-108,共6页
汉传佛教圈包括中国、越南、韩国和日本的佛教。但就汉传佛教自身的演变规律而言,在中国大陆乃至中国台湾、越南、韩国是朝着神圣化的方向发展,而在日本海岛却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汉传佛教的世俗化,夹杂着不利于构建和谐东北亚的政... 汉传佛教圈包括中国、越南、韩国和日本的佛教。但就汉传佛教自身的演变规律而言,在中国大陆乃至中国台湾、越南、韩国是朝着神圣化的方向发展,而在日本海岛却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汉传佛教的世俗化,夹杂着不利于构建和谐东北亚的政治因素,当前中日韩三国佛教黄金纽带的形成,要吸取世俗化了的日本佛教为军国主义服务的教训,回归神圣化的信仰层面,维护东北亚和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传佛教 大陆汉传佛教 佛教世俗化
下载PDF
仇池政权民间文化与佛教探微 被引量:1
16
作者 樊翔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5-82,共8页
仇池杨氏政权于南北朝纷乱时期建立并自存绵延长达百年,其政权结构及其特点多为史学者所关注,但若仅从政治层面论述仇池国生存状态,则所得结果将无法完整还原仇池国人精神领域的诸项建设活动。从石窟考古线索入手,以仇池地区至今仍具生... 仇池杨氏政权于南北朝纷乱时期建立并自存绵延长达百年,其政权结构及其特点多为史学者所关注,但若仅从政治层面论述仇池国生存状态,则所得结果将无法完整还原仇池国人精神领域的诸项建设活动。从石窟考古线索入手,以仇池地区至今仍具生命力的民间巫傩文化积淀为背景,追溯仇池国人思维意识的渐进形成和发展过程,逐层揭示仇池国人思维意识与佛教行为发生的并性关系,进而对仇池国佛教世俗化做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仇池国 民间文化 石窟考古 民间巫傩文化 佛教 佛教世俗化
下载PDF
藏传佛教伦理世俗化的典型——《卡其帕鲁》的汉译及其伦理思想
17
作者 高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9-108,共10页
《卡其帕鲁》是在西藏流传甚广的一部九言格律体诗歌,是藏传佛教伦理世俗化的典型代表。全文以11章篇幅从做人、治国、持家三个方面说明处世之道,其出发点是藏传佛教的无常观和业力因果观,其实践路径则是在不同的角色中克制自我的私欲,... 《卡其帕鲁》是在西藏流传甚广的一部九言格律体诗歌,是藏传佛教伦理世俗化的典型代表。全文以11章篇幅从做人、治国、持家三个方面说明处世之道,其出发点是藏传佛教的无常观和业力因果观,其实践路径则是在不同的角色中克制自我的私欲,清醒地觉察和遵循因果发展的规律,善巧地完成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藏传佛教的轮回观、因果观、业力观、善恶观、身心观、修行观等在《卡其帕鲁》中有不同的变形和表现,体现出了藏传佛教思想由简朴到精致、由世俗到胜义、由文化到践行的层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其帕鲁》 治国 业力因果 自律 女性 藏传佛教世俗化
原文传递
唐风论纲——从莫高窟看唐代艺术风格 被引量:3
18
作者 郎绍君 《敦煌研究》 1988年第2期77-78,81,共3页
唐风是7——10世纪中国文化奇迹的表征,其最大而可靠的遗存,当属莫高窟。作为时代风格,唐风超越于地域、派别与个人风格之上,亦超越于初、盛、中、晚各期风格之上。但其典型风貌,则在初唐后期和盛唐。莫高窟艺术如分为早、中、晚三期,... 唐风是7——10世纪中国文化奇迹的表征,其最大而可靠的遗存,当属莫高窟。作为时代风格,唐风超越于地域、派别与个人风格之上,亦超越于初、盛、中、晚各期风格之上。但其典型风貌,则在初唐后期和盛唐。莫高窟艺术如分为早、中、晚三期,恰可以北朝风、唐风、守风三种风格样态概括,这三种时代风格起落的曲线,又恰与佛教在中国的兴衰、传统人物画的发展变异过程相一致。这里试从比较中略述唐风的特色及其成因与式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世俗化 南北朝 壁画 莫高窟 派别 唐风 艺术风格 时代风格 塑像 菩萨
下载PDF
俚语与禅趣:“远观”诗的传播与僧俗两界的话语互动
19
作者 卢翠琬 李小荣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远观"诗,今人多认为它是王维的作品。后经学者考辨,它实际出自禅林。从禅籍的语料来源再往前追溯,此诗又可能源自唐代俚语。禅林素有以俗语证禅的传统,"远观"诗从民间进入禅林后广为传播,并衍生出丰富的禅趣;禅趣... "远观"诗,今人多认为它是王维的作品。后经学者考辨,它实际出自禅林。从禅籍的语料来源再往前追溯,此诗又可能源自唐代俚语。禅林素有以俗语证禅的传统,"远观"诗从民间进入禅林后广为传播,并衍生出丰富的禅趣;禅趣化后,它又从禅林反哺民间,对世俗生活及文学创作产生影响,并体现出俚语、禅趣、诗性三线并进或交融的情况。这一生动具体的个案,展示了古代僧俗两界话语互动的良性关系,反映出宋元以来佛教的世俗化、平民化及禅宗话语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观”诗 俚语 禅趣 僧俗互动 佛教世俗化
下载PDF
江西古塔门外谈 被引量:2
20
作者 詹开逊 《南方文物》 1998年第1期101-104,107,共5页
关键词 江西 塔门 堪舆学 地方特色 佛教世俗化 塔身 风水术 佛塔 舍利塔 水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