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傅伟勋“现代生死学”的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聪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15,48,共4页
"现代生死学"是傅伟勋后期思想中的重要哲学理论之一,这一思想揭示了实存主体探索和超克死亡问题的宗教性实质,肯定了生与死的一体两面性,强调了现代生死学以心性体认为本位的理论前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在科际整合的必... "现代生死学"是傅伟勋后期思想中的重要哲学理论之一,这一思想揭示了实存主体探索和超克死亡问题的宗教性实质,肯定了生与死的一体两面性,强调了现代生死学以心性体认为本位的理论前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在科际整合的必要性与提升个体实存的生命品质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伟勋 现代生死学 死亡学 死亡的尊严
下载PDF
“一心开二门”与“一心开多门”:从康德、牟宗三到傅伟勋 被引量:1
2
作者 胡伟希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21-27,共7页
傅伟勋的哲学是从对康德问题的追索开始的 ,而联系康德哲学与傅伟勋哲学的枢纽则是牟宗三。牟宗三将康德哲学的核心观念理解为“一心开二门” ,但他不满意康德解决问题的思路 ,认为在康德哲学中缺乏“真常心”的观念 ,从而无法解决人如... 傅伟勋的哲学是从对康德问题的追索开始的 ,而联系康德哲学与傅伟勋哲学的枢纽则是牟宗三。牟宗三将康德哲学的核心观念理解为“一心开二门” ,但他不满意康德解决问题的思路 ,认为在康德哲学中缺乏“真常心”的观念 ,从而无法解决人如何会有道德的自由意志的问题。傅伟勋肯定牟宗三用“一心开二门”来理解与笼罩康德的慧识 ,但他又认为“一心开二门”的视野过于狭窄 ,因此提出“一心开多门”。“一心开多门”肯定世俗真理之多元 ,可以对治牟宗三道德理想主义之偏颇及其独断论 ;但其逻辑结论 ,却有最终瓦解与颠复康德哲学的形上性的可能。因此 ,康德问题的最终解决 ,无须遵循“一心开多门”的实证主义路径 ,而仍须从生命本体出发 ,这就是傅伟勋提出的将生命“从十字上打开”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伟勋 康德 牟宗三 一心开二门 一心开多门
下载PDF
浅谈傅伟勋方法论体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冯金朋 《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2期76-81,共6页
傅伟勋方法论体系基本上由“创造的诠释学”“、科际整合的探索理念”“、整全(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构成,它对现在和未来中国的思想文化研究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教益。创造的诠释学缘起并适用于对原典思想的研究和创新,科际整合适用... 傅伟勋方法论体系基本上由“创造的诠释学”“、科际整合的探索理念”“、整全(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构成,它对现在和未来中国的思想文化研究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教益。创造的诠释学缘起并适用于对原典思想的研究和创新,科际整合适用于对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综合研究,整全的多层远近观要求学者所创的思想或理论要具有辩证的开放性和顾及全面的包容性。三个方法论的互融性和“辩证的开放性格”是其方法论体系的两大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伟勋 创造的诠释学 科际整合 多层远近观
下载PDF
傅伟勋对当代新儒家的批判性超越
4
作者 景海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2-36,共5页
在当代的著名学者中 ,傅伟勋是新儒家最为重要的批评者之一。他对当代新儒学所面临困境的一系列分析和论说 ,在学术界有相当大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傅伟勋与新儒家之间的关系 ,对他批评新儒家的主要观点作了梳理 ,从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 ,... 在当代的著名学者中 ,傅伟勋是新儒家最为重要的批评者之一。他对当代新儒学所面临困境的一系列分析和论说 ,在学术界有相当大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傅伟勋与新儒家之间的关系 ,对他批评新儒家的主要观点作了梳理 ,从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 ,提示了这些批判的独创性价值和超越性意义 ,从而使学界能在更深入的层面上来认识和理解这些争辩性问题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伟勋 当代新儒学 大乘佛教 批判性超越
下载PDF
傅伟勋诠释学之思想渊源与哲学背景探要——“创造的诠释学”的构想及其哲学基础与思想脉络
5
作者 王兴国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49-60,共12页
傅伟勋是哲学方法论意识最强的海外当代中国哲学家之一。像牟宗三一样 ,他在吸收、比较与融通中西方哲学的过程中逐步构思与创立了“创造的诠释学”。
关键词 傅伟勋 创造的诠释学 思想渊源 哲学基础
下载PDF
濂溪“立人极”的成功尝试及其现代启示——从傅伟勋“生命的十大层面”理论模型说起 被引量:1
6
作者 尹文汉 《船山学刊》 2005年第4期73-76,共4页
儒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在传统中国对治生命问题上超过重要的作用。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生命的各个层面也得已全面展开与落实,内容也更加丰富。濂溪面对佛学之繁荣,通过重述儒家经典,吸纳玄佛宇宙论、本体论思想,重立儒... 儒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在传统中国对治生命问题上超过重要的作用。进入现代社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生命的各个层面也得已全面展开与落实,内容也更加丰富。濂溪面对佛学之繁荣,通过重述儒家经典,吸纳玄佛宇宙论、本体论思想,重立儒家之人极,开辟出宋明新儒学的新局面,实有值得当代学者借鉴之处。本文试图以傅伟勋教授“生命的十大层面”理论模型作为参照,分析新儒学开山濂溪面对外来佛学而从儒学入手“立人极”的成功尝试及其现代启示,为儒学在现代的创造性转化作一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哲学 现代社会 理论模型 傅伟勋 成功 立人 儒家经典 本体论思想 新儒学
下载PDF
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诠释──傅伟勋哲学方法论述评
7
作者 李翔海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3期62-67,共6页
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诠释──傅伟勋哲学方法论述评李翔海一美国费城天普大学傅伟勋教授是我国学术界熟知的著名华裔学者之一。作为一个身迹中西的现代学人,傅伟勋走过了一条“出乎中国哲学之外”而又“入乎中国哲学之内”的学术道路。... 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诠释──傅伟勋哲学方法论述评李翔海一美国费城天普大学傅伟勋教授是我国学术界熟知的著名华裔学者之一。作为一个身迹中西的现代学人,傅伟勋走过了一条“出乎中国哲学之外”而又“入乎中国哲学之内”的学术道路。求学期间,他一直专攻西方哲学特别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伟勋 创造的诠释学 中国哲学 解释学 中西互为体用 哲学方法论 西方哲学 中国文化 文化价值取向 现代重建
下载PDF
生命之旅的加油站——读傅伟勋先生的《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8
作者 段德智 《大学时代(A版)》 2006年第10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傅伟勋 书评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 哲学思想
下载PDF
关于“创造的解释学”——从“哲学的经验”角度重新思考傅伟勋提出的问题
9
作者 何卫平 《新华文摘》 2023年第6期40-45,共6页
我们常会听到一些学者,尤其是那些具有古典学或语文学背景的学者,振振有词地说:康德如何误解了休谟,黑格尔如何误解了柏拉图,海德格尔如何误解了康德,伽达默尔如何误解了海德格尔等等,不一而足。于是理解的“强暴”,甚至解释学的“法西... 我们常会听到一些学者,尤其是那些具有古典学或语文学背景的学者,振振有词地说:康德如何误解了休谟,黑格尔如何误解了柏拉图,海德格尔如何误解了康德,伽达默尔如何误解了海德格尔等等,不一而足。于是理解的“强暴”,甚至解释学的“法西斯主义”之类的指责扑面而来,可是,这些攻击针对那些思想大家往往无效或无济于事,因为与一般的学者不同,他们主要针对的是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别人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傅伟勋 海德格尔 解释学 法西斯主义 柏拉图 语文学 康德
原文传递
科际整合的哲学与方法──评成中英、傅伟勋的跨学科观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仲林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0-74,共5页
关键词 科际整合 交叉研究 傅伟勋 跨学科 成中英 交叉科学研究 形上学 哲学 亚里士多德 身体活动
原文传递
基于开放性的创造性——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的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程志华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8-54,共7页
诠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问,最初是由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完成的。二人的贡献在于:施莱尔马赫提出了关于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解”的理论,狄尔泰则将这一理论推广于所有精神科学,使之成为一种普遍的方法论。
关键词 诠释学 傅伟勋 创造性 施莱尔马赫 价值 开放 精神科学 狄尔泰
原文传递
关于“创造的解释学”——从“哲学的经验”角度重新思考傅伟勋提出的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卫平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8-36,共9页
几十年前,著名学者傅伟勋率先提出了“创造的解释学”的概念,这个概念主要以西方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人的观点和中国传统的儒道释的解经经验的总结为根据,具有许多深刻与独到之处,至今不失为一种卓见或一家之言。然而,毋庸讳言,他的“创... 几十年前,著名学者傅伟勋率先提出了“创造的解释学”的概念,这个概念主要以西方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人的观点和中国传统的儒道释的解经经验的总结为根据,具有许多深刻与独到之处,至今不失为一种卓见或一家之言。然而,毋庸讳言,他的“创造的解释学”用现在的眼光看是有明显局限性的,由于更多受英美哲学的影响,他主要立足于方法论的角度来论述这个概念。傅伟勋对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现象学解释学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这导致他的“创造的解释学”不够周全,很难在创造和任意或随心所欲之间划清界线。作为改进,我们应保留傅伟勋的“创造的解释学”这个提法,但需要补充本体论—目的论的内容,因为如果缺乏这些内容,“创造的解释学”就得不到根本的奠基和最终的保证。本文从“哲学的经验”出发,突出分析了傅伟勋提到、但未展开的胡塞尔的例子,并将其与他所提到的黑格尔的例子相关联,力图站在哲学解释学的高度来反思“创造的解释学”应有的内涵,并将它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思想相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的解释学 傅伟勋 黑格尔 胡塞尔 目的论—历史的反思 伽达默尔 海德格尔
原文传递
傅伟勋:一个飘泊不安的灵魂 被引量:1
13
作者 韦政通 《开放时代》 2000年第9期63-68,共6页
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像伟勋那样具有丰厚学养的并不多见。但使他博通古今中外的真正原因,应是他对知识的追求。对问题的探索,有永无止境的欲望,这种欲望,越到晚年也越强,这也是很少见的。   在哲学上是否有原创性的表现,在他... 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像伟勋那样具有丰厚学养的并不多见。但使他博通古今中外的真正原因,应是他对知识的追求。对问题的探索,有永无止境的欲望,这种欲望,越到晚年也越强,这也是很少见的。   在哲学上是否有原创性的表现,在他心中都不是最重要的,惟有在知识上的无穷追逐的和永无定向、定性、定位的飘泊中,才是他的最大满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人物介绍 傅伟勋
原文传递
景海峰荣获第十七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傅伟勋基金最佳论文奖
14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0-50,共1页
第十七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日前在法国巴黎举行。大会期间,傅伟勋基金会颁发了2011年最佳论文奖,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获此殊荣,他的获奖论文是《从诠释学看儒家哲学的教化观念》。
关键词 获奖论文 中国哲学 傅伟勋 基金会 国际 海峰 法国巴黎 深圳大学
原文传递
生命的真谛与生命的意义——关于“生命的一次性”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文忠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2年第6期91-96,共6页
缘起:一个哲学家的生与死 生命自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生死同行的旅程。但真正促使我思考“生命的一次性”的问题,是在阅读《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一书之时,深切体验了我所崇敬的一位哲学家的“生”与“死”。这位哲学家,就是... 缘起:一个哲学家的生与死 生命自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生死同行的旅程。但真正促使我思考“生命的一次性”的问题,是在阅读《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一书之时,深切体验了我所崇敬的一位哲学家的“生”与“死”。这位哲学家,就是已故著名海外华人学者傅伟勋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的意义 一次性 海外华人学者 哲学家 生与死 “死” “生” 傅伟勋
下载PDF
道德理想主义的浑沌——一种悖论状态
16
作者 孟泽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31-32,共2页
道德理想主义的浑沌———一种悖论状态孟泽中国历史上,社会危机首先表述为单纯的意识形态危机,意识形态危机又每每指对着“天理”“人欲”关系的分解破裂,所谓“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欲净尽,天理流行”。挽救这种危机的努力... 道德理想主义的浑沌———一种悖论状态孟泽中国历史上,社会危机首先表述为单纯的意识形态危机,意识形态危机又每每指对着“天理”“人欲”关系的分解破裂,所谓“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欲净尽,天理流行”。挽救这种危机的努力常常在“半神学半哲学的领域里做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理想主义 悖论 伦理道德 制度与文化 意识形态 最高限度 话语立场 价值判断 “主义” 傅伟勋
下载PDF
知及仁守的儒学家——追忆刘述先先生
17
作者 罗义俊 《哲学分析》 2016年第6期128-136,共9页
—、知及仁守,尤可尊敬 刚刚去逝的哲学家刘述先先生,是当代哲学儒学大宗师牟宗三先生那一代之后,与已故多年的佛学家哲学家傅伟勋先生、还健在的史学家余英时先生,处于同样重要地位的中文学界的重要学者。刘述先先生还是当代新儒家的... —、知及仁守,尤可尊敬 刚刚去逝的哲学家刘述先先生,是当代哲学儒学大宗师牟宗三先生那一代之后,与已故多年的佛学家哲学家傅伟勋先生、还健在的史学家余英时先生,处于同样重要地位的中文学界的重要学者。刘述先先生还是当代新儒家的第三代中处年资最长一辈的著名儒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述先 儒学研究 当代新儒家 第三期儒学 傅伟勋 新儒学 当代哲学 徐复观 第三代 唐君毅
下载PDF
生死两极之教育的相互诠释——谈现代生死学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18
作者 李聪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3期28-31,共4页
现代生死学与生命教育的发展脉络是相似的。由于各自理论侧重点存在以下诸多的不同,二者构成了相互诠释的逻辑关系:生命教育是各学科教育的基础,而现代生死学则是建立在科际整合基础上的高层次反思;生命教育是教育之始,而现代生死学则... 现代生死学与生命教育的发展脉络是相似的。由于各自理论侧重点存在以下诸多的不同,二者构成了相互诠释的逻辑关系:生命教育是各学科教育的基础,而现代生死学则是建立在科际整合基础上的高层次反思;生命教育是教育之始,而现代生死学则偏重于教育之成;生命教育偏重的是对生命之"生"的一面的理解,而现代生死学则偏重于从生命之"死"的一面来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偏重于对教育对象的外在性规范,而现代生死学则偏重于教育对象的内在性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生死学 生命教育 傅伟勋
下载PDF
生命意义的困惑与生命意义的安顿——从“生命十大层面及其价值取向”模型理论谈起
19
作者 李聪 《长白学刊》 2014年第2期10-14,共5页
现代科技的负面影响和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危机导致了现代人生命意义的困惑,美国当代著名华裔哲学家傅伟勋的"生命十大层面及其价值取向"模型理论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借鉴,使每一实存主体重新发掘并获取生命的整全意义,... 现代科技的负面影响和人类精神文化领域的危机导致了现代人生命意义的困惑,美国当代著名华裔哲学家傅伟勋的"生命十大层面及其价值取向"模型理论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借鉴,使每一实存主体重新发掘并获取生命的整全意义,从非本然的现实存在回归本然的真实存在,让人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获得生命意义的安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意义 困惑 傅伟勋 “生命十大层面及其价值取向”模型
下载PDF
“随类赋彩”小析
20
作者 冯慧芬 《艺苑(美术版)》 1991年第2期24-28,14,共6页
傅伟勋先生曾如此描述剖析了"创造思维"的五个层次:①实谓,即作者实际上说了什么,属考古问题,如真伪;②意谓,即作者意味什么,涉及逻辑分析语意推索,哲理分析,脉路澄清;③蕴谓,即作者所说,可能蕴含着什么思路,开放的心态;④当... 傅伟勋先生曾如此描述剖析了"创造思维"的五个层次:①实谓,即作者实际上说了什么,属考古问题,如真伪;②意谓,即作者意味什么,涉及逻辑分析语意推索,哲理分析,脉路澄清;③蕴谓,即作者所说,可能蕴含着什么思路,开放的心态;④当谓,即作者应该表示什么;⑤必谓,即作为研究者,对作者所开创的应该说些什么。据此思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类赋彩 色彩学 浅绛山水 画论 傅伟勋 创造思维 逻辑分析 谢赫 中国画色彩 青绿山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