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傅伟勋“现代生死学”的意义 |
李聪
|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2
|
“一心开二门”与“一心开多门”:从康德、牟宗三到傅伟勋 |
胡伟希
|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1
|
|
3
|
浅谈傅伟勋方法论体系 |
冯金朋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7 |
1
|
|
4
|
傅伟勋对当代新儒家的批判性超越 |
景海峰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0 |
|
5
|
傅伟勋诠释学之思想渊源与哲学背景探要——“创造的诠释学”的构想及其哲学基础与思想脉络 |
王兴国
|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0 |
|
6
|
濂溪“立人极”的成功尝试及其现代启示——从傅伟勋“生命的十大层面”理论模型说起 |
尹文汉
|
《船山学刊》
|
2005 |
1
|
|
7
|
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诠释──傅伟勋哲学方法论述评 |
李翔海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
1995 |
0 |
|
8
|
生命之旅的加油站——读傅伟勋先生的《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
段德智
|
《大学时代(A版)》
|
2006 |
0 |
|
9
|
关于“创造的解释学”——从“哲学的经验”角度重新思考傅伟勋提出的问题 |
何卫平
|
《新华文摘》
|
2023 |
0 |
|
10
|
科际整合的哲学与方法──评成中英、傅伟勋的跨学科观 |
刘仲林
|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6
|
|
11
|
基于开放性的创造性——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的价值 |
程志华
|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12
|
关于“创造的解释学”——从“哲学的经验”角度重新思考傅伟勋提出的问题 |
何卫平
|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3
|
傅伟勋:一个飘泊不安的灵魂 |
韦政通
|
《开放时代》
|
2000 |
1
|
|
14
|
景海峰荣获第十七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傅伟勋基金最佳论文奖 |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5
|
生命的真谛与生命的意义——关于“生命的一次性”的若干思考 |
陈文忠
|
《高校辅导员学刊》
|
2012 |
1
|
|
16
|
道德理想主义的浑沌——一种悖论状态 |
孟泽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7 |
0 |
|
17
|
知及仁守的儒学家——追忆刘述先先生 |
罗义俊
|
《哲学分析》
|
2016 |
0 |
|
18
|
生死两极之教育的相互诠释——谈现代生死学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
李聪
|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
2009 |
0 |
|
19
|
生命意义的困惑与生命意义的安顿——从“生命十大层面及其价值取向”模型理论谈起 |
李聪
|
《长白学刊》
|
2014 |
0 |
|
20
|
“随类赋彩”小析 |
冯慧芬
|
《艺苑(美术版)》
|
199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