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1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教僧侣视野中的游客、旅游和旅游业 被引量:4
1
作者 甘露 陈娜 +1 位作者 刘丽君 刘少林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63,共9页
通过对成都市4座寺院部分僧人的访谈,发现僧人根据佛教认识论对一般世俗意义上的游客和游览活动进行了重新阐释,使得僧侣整体上对游客和游览活动持支持态度,也能积极地应对游客游览对僧人修行所造成的干扰。与此同时,僧人认为佛教和旅... 通过对成都市4座寺院部分僧人的访谈,发现僧人根据佛教认识论对一般世俗意义上的游客和游览活动进行了重新阐释,使得僧侣整体上对游客和游览活动持支持态度,也能积极地应对游客游览对僧人修行所造成的干扰。与此同时,僧人认为佛教和旅游业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即佛教为旅游业提供资源基础,而旅游业的发展为当代佛教传播提供通道和潜在的信众基础。但由于对待经济效益(财富)的观念不同,以及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话语权差异,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通过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机制来明确二者之间的界限和话语权,从而让二者之间能够真正地相互促进,并有效地减少对立和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僧侣 游客 旅游业
下载PDF
民国时期拉卜楞寺僧侣制度与甘南藏区环境初探 被引量:5
2
作者 邹志伟 侯甬坚 《西北人口》 CSSCI 2012年第2期93-97,102,共6页
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探讨人口与环境承载力问题,是历史环境复原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对民国时期拉卜楞寺僧侣制度及甘南藏区部落人口的地理分布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当时甘南地区人口与环境关系有种清晰的认识,而且也可以为我们当今西北... 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探讨人口与环境承载力问题,是历史环境复原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对民国时期拉卜楞寺僧侣制度及甘南藏区部落人口的地理分布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当时甘南地区人口与环境关系有种清晰的认识,而且也可以为我们当今西北民族地区开发提供一份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卜楞寺 僧侣制度 甘南藏区 人口 环境承载力
下载PDF
试论佛教僧侣遗产的继承 被引量:2
3
作者 曹爱静 葛先园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50-155,共6页
佛教僧侣虽属于特殊群体,但其作为自然人,仍享有自然人应有的权利,承担自然人应尽的义务。本文以其遗产继承为例,简单地将其遗产归于寺庙或者家属均有其弊端。首先,按熙财产来源,可以对僧侣的财产进行分类。其次,寺院财团法人寺院共同... 佛教僧侣虽属于特殊群体,但其作为自然人,仍享有自然人应有的权利,承担自然人应尽的义务。本文以其遗产继承为例,简单地将其遗产归于寺庙或者家属均有其弊端。首先,按熙财产来源,可以对僧侣的财产进行分类。其次,寺院财团法人寺院共同共有财产应与僧侣个人财产区分开来。第三,僧侣的家庭关系也应具体分析。据此,僧侣应当拥有个人财产并且以个人财产去履行义务。通过以上三点分析,对于僧侣遗产的处理,应该按照如下方案继承:对于属于僧侣个人收入的财产,完全归僧侣个人所有和支配,僧侣去世后也应当按照僧侣遗愿,有遗嘱按照遗嘱继承,无遗嘱按照法定继承来处理,与寺院没有直接关系;对于归于僧侣个人名下但实质是属于僧侣的职务行为的应当属于寺院共同共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僧侣 僧侣遗产 继承
下载PDF
试论晚唐五代敦煌僧侣免赋特权的进一步丧失──兼论归义军政权的赋税制度 被引量:12
4
作者 苏金花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53-159,共7页
晚唐五代,敦煌寺院僧侣要向世俗政权缴纳基于土地的各类赋税,但仍然享有免除基于人身的各种徭役的优待。作为合法的“百姓僧”,他们既享有乡司百姓的请地纳税和权力与义务,又仍旧保留了僧人免纳身役的经济特权。敦煌僧人交纳地商税... 晚唐五代,敦煌寺院僧侣要向世俗政权缴纳基于土地的各类赋税,但仍然享有免除基于人身的各种徭役的优待。作为合法的“百姓僧”,他们既享有乡司百姓的请地纳税和权力与义务,又仍旧保留了僧人免纳身役的经济特权。敦煌僧人交纳地商税,是唐代两税法后寺院僧人丧失免纳正税特权在敦煌地区的具体表现,同时又具有敦煌当地浓厚的地域色彩。两税法以来僧侣免赋特权的进一步丧失,既是僧人私有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又是整个封建社会历史的折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五代 敦煌僧侣 免赋特权 赋税制度
下载PDF
入唐求法:铸造新罗僧侣佛教人生的辉煌 被引量:12
5
作者 拜根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7-116,共10页
7—9世纪末,新罗与唐佛教交流频繁。7世纪初入唐求法的新罗僧侣,参与玄奘法师领衔的佛经翻译,对佛教宗派的发展、教义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8—9世纪来华的新罗僧侣,有些将唐朝作为中转站,前往印度求法取经,有些跟随中国名僧大德研习经... 7—9世纪末,新罗与唐佛教交流频繁。7世纪初入唐求法的新罗僧侣,参与玄奘法师领衔的佛经翻译,对佛教宗派的发展、教义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8—9世纪来华的新罗僧侣,有些将唐朝作为中转站,前往印度求法取经,有些跟随中国名僧大德研习经论,学成返回新罗,对形成新罗九山禅门奠定了基础。新罗僧侣入唐求法,实现了自己佛教人生的最高理想,为佛教在东亚的传播、唐与新罗佛教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唐求法 新罗僧侣 译经 佛教文化交流
下载PDF
僧侣、士人与胡则信仰 被引量:5
6
作者 朱海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4-52,共9页
胡则是活跃于北宋初期攻治舞台的有才干的官员,其人格与传统的儒教价值观并不太吻合。尽管如此,早在北宋时期胡则信仰便在浙江地区产生并传播。本文旨在考察推动和促使胡则信仰得以产生、繁盛的社会阶层。在建立、修理胡则庙,编造胡则... 胡则是活跃于北宋初期攻治舞台的有才干的官员,其人格与传统的儒教价值观并不太吻合。尽管如此,早在北宋时期胡则信仰便在浙江地区产生并传播。本文旨在考察推动和促使胡则信仰得以产生、繁盛的社会阶层。在建立、修理胡则庙,编造胡则神传说并使之在民间普及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僧侣阶层起了关键的作用。同时,胡则是宋代婺州第一位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士大夫,因而除庶民阶层外,其信仰还获得了士人层的支持。通过士人层向朝廷申请封号、赐额,并主张胡则神是儒教正神等活动,该信仰得到了朝廷的许可、支持,由此胡则信仰得以长盛不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则 僧侣 士人 地方神 婺州
下载PDF
僧侣的流动:西双版纳傣族布朗族的族际关系重构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振伟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5期76-83,共8页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和布朗族在社会文化与族际互动中保持着审慎的区隔和联系,南传佛教是两个民族社会文化中最大的公约数。在傣族地区僧侣缺乏的情况下,部分布朗族僧侣为谋求更好的经济利益从布朗族寺院流动到傣族寺院,成为傣族地区僧...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和布朗族在社会文化与族际互动中保持着审慎的区隔和联系,南传佛教是两个民族社会文化中最大的公约数。在傣族地区僧侣缺乏的情况下,部分布朗族僧侣为谋求更好的经济利益从布朗族寺院流动到傣族寺院,成为傣族地区僧侣的重要补充,也成为傣族村寨接纳布朗族的重要形式。外来资本的大量介入,重构了当地的茶叶生产与价值体系。古树茶价格的高企,使得从中获益的布朗族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僧侣外流的情况明显减少。傣族与布朗族的僧侣流动乃至族际关系,都在资本介入导致普洱茶市场转变的背景之下得到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 布朗族 僧侣流动 资本 茶叶
下载PDF
扎什伦布寺现有僧侣及其经济状况 被引量:4
8
作者 边巴拉姆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5-117,共3页
位于日喀则市区的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 ,自第四世班禅起该寺成为历代班禅的驻锡地。
关键词 扎什伦布寺 藏传佛教 格鲁派 僧侣 经济状况 日喀则市区
下载PDF
民国僧侣在东南亚的抗日宣传研究——以“佛教访问团”和“步行宣传队”为中心 被引量:4
9
作者 明成满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74-83,共10页
抗战时期爱国僧人们为了打破日本的欺骗宣传并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外援,在东南亚积极进行抗日宣传。他们采取发表演讲和公开信、会晤各界人士、创办刊物等形式,揭露日军侵华的暴行,揭露日本企图吞并中国、侵略东南亚的野心,向东南亚人民介... 抗战时期爱国僧人们为了打破日本的欺骗宣传并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外援,在东南亚积极进行抗日宣传。他们采取发表演讲和公开信、会晤各界人士、创办刊物等形式,揭露日军侵华的暴行,揭露日本企图吞并中国、侵略东南亚的野心,向东南亚人民介绍中国抗战的状况,号召全世界佛教徒联合起来共同努力还世界以和平。他们的宣传使东南亚国家同情并支持中国的抗战,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交流,也为中国的抗战募集了资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僧侣 东南亚 抗日宣传
下载PDF
当代藏区僧侣与宗教职业生活 被引量:3
10
作者 尕藏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68-74,共7页
藏族僧侣之宗教职业生活是在寺院、家庭和社区三大层面逐步建立、完善并不断演进的,这是僧侣作为寺院职工、家庭成员和社会公民等多种身份的特征所决定的,亦是宗教与不断变迁的社会相适应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 僧侣 寺院 家庭 社区
下载PDF
缅甸僧侣剃度仪式的乐队走街及其音乐历史溯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民康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6期19-26,共8页
在缅甸信仰南传佛教的各民族地区,古代曾经盛行男女儿童幼年入寺为僧(尼),接受佛教早期宗教和文化教育的传统习俗。近年来,有关缅甸沙弥剃度仪式的报道也时有所见。本文述及的两种相关仪式活动,分别是缅甸景栋傣族升沙弥仪式和蒲甘城区... 在缅甸信仰南传佛教的各民族地区,古代曾经盛行男女儿童幼年入寺为僧(尼),接受佛教早期宗教和文化教育的传统习俗。近年来,有关缅甸沙弥剃度仪式的报道也时有所见。本文述及的两种相关仪式活动,分别是缅甸景栋傣族升沙弥仪式和蒲甘城区缅族送儿童入寺做沙弥的巡游仪式,其中包含四种不同类型的民间礼仪乐队:景栋地区的傣族小型民族管弦乐队和象脚鼓乐队以及蒲甘地区的缅族"多拔"乐队和小型吹打乐队。本文分别从仪式习俗及乐队组合、音乐特征等不同角度,对这几种当代民间乐队与云南-东南亚古代及近当代乐舞、乐队的发展历史和存在现况略做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 僧侣剃度仪式 乐队走街 景栋 蒲甘
下载PDF
佛教僧侣财产权探析——宗教财产权研究之一 被引量:8
12
作者 丁菁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45-49,共5页
实证分析表明:佛教僧侣具有双重主体身份,他们既是宗教界的出家人,又是市民法上的自然人。依佛教教规,僧侣通常不应蓄财;但依民法,僧侣应享有其私人财产所有权。此文探讨了我国现有法律与宗教在僧侣财产权问题上的冲突,分析了僧侣财产... 实证分析表明:佛教僧侣具有双重主体身份,他们既是宗教界的出家人,又是市民法上的自然人。依佛教教规,僧侣通常不应蓄财;但依民法,僧侣应享有其私人财产所有权。此文探讨了我国现有法律与宗教在僧侣财产权问题上的冲突,分析了僧侣财产权的特殊性,建议设立民法上的宗教财产所有权,解决法律与宗教的冲突,为司法审判提供适法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侣 财产权 立法建议
下载PDF
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僧侣的占田及税役负担——敦煌世俗政权对佛教教团经济管理研究之二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祥伟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27,共15页
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僧侣可以通过博换、买卖、请田、继承祖业等方式占有土地,而吐蕃和归义军政权在认可僧侣占田的同时,还通过对僧侣据地征税课役、控制僧侣土地所有权的变更等方式对僧人的私有土地经济进行管理,从而构成吐蕃和归义军... 吐蕃归义军时期,敦煌僧侣可以通过博换、买卖、请田、继承祖业等方式占有土地,而吐蕃和归义军政权在认可僧侣占田的同时,还通过对僧侣据地征税课役、控制僧侣土地所有权的变更等方式对僧人的私有土地经济进行管理,从而构成吐蕃和归义军政权对敦煌佛教教团经济管制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僧侣 土地 税役 管理
下载PDF
中缅边境勐龙镇缅甸籍僧侣的策略性生存与地方性管理调适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振伟 高景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8-63,共6页
中国南传佛教地区缅甸籍僧侣的非法跨境流动及居留,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现有的边境管理政策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还有待完善。根源于传统宗教文化内容的拜义父义母这一拟制亲属关系,被信众与缅甸籍僧侣重新运用,为缅甸籍僧侣的... 中国南传佛教地区缅甸籍僧侣的非法跨境流动及居留,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现有的边境管理政策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还有待完善。根源于传统宗教文化内容的拜义父义母这一拟制亲属关系,被信众与缅甸籍僧侣重新运用,为缅甸籍僧侣的社会融入及针对他们的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进而为边境地区境外人员的管理制度调适提供了地方性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籍僧侣 策略性生存 管理调适
下载PDF
南北朝佛教僧侣的诗学成就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华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94-98,共5页
南北朝中国佛教僧侣的诗学成就,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方面,它领导着当时绮靡浓艳的诗风,而且实际上还是当时诗歌声律理论的最早的一批发明者与实践者;另一方面,南北朝中国佛僧侣的诗歌创作,扩展了中国诗歌的固有领域,丰富和发展了中... 南北朝中国佛教僧侣的诗学成就,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方面,它领导着当时绮靡浓艳的诗风,而且实际上还是当时诗歌声律理论的最早的一批发明者与实践者;另一方面,南北朝中国佛僧侣的诗歌创作,扩展了中国诗歌的固有领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诗歌的表现技法,在中国诗歌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僧侣 诗学
下载PDF
明末清初中国僧侣的东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晓燕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80-82,共3页
在明末清初的朝代更替当中 ,有不少僧侣 ,或由于明末战乱 ,或由于日本德川幕府的支持 ,或由于中日之间民间贸易创造的条件 ,纷纷东渡扶桑 ,在形成一次移民浪潮的同时也掀起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中国向日本进行文化传播的又一次高潮。在这... 在明末清初的朝代更替当中 ,有不少僧侣 ,或由于明末战乱 ,或由于日本德川幕府的支持 ,或由于中日之间民间贸易创造的条件 ,纷纷东渡扶桑 ,在形成一次移民浪潮的同时也掀起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中国向日本进行文化传播的又一次高潮。在这次文化传播的高潮中 ,东渡扶桑的中国僧侣在宗教、哲学、医学、建筑、书法、绘画、雕刻、音乐等方面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中国僧侣 东渡扶桑 原因 影响
下载PDF
《清人别集总目》僧侣资料补正 被引量:1
17
作者 鲁小俊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9-151,共3页
近五年来,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 近五年来,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内蒙古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一批中青年学者共同编撰12卷25册《中国宗教文学史》。这是国内第一部叙述中国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创作的文学的通史性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兼顾汉语、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傣语等多个语种的大中华宗教文学通史性著作。课题组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达成了如下共识:宗教文学史就是宗教徒创作的文学的历史,就是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学的历史。《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在文学史观上倡导三种理念:一是提倡文笔并举,二是倡导信行兼顾,三是倡导辨体研究。《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应该包含四个观照维度:一是教派史的体认,一是创作史的梳理,一是精神史的把握,一是诗学史的建构。围绕着《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编撰,课题组先后发表了系列笔谈,就《中国宗教文学史》的总体构思和具体构想展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人别集总目》 僧侣 目录学 作者 著作 主编 著录
下载PDF
中古时期沿丝绸之路入华佛教僧侣译经活动考述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敏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4-180,共7页
3—6世纪,大量西域、中亚、印度佛教僧侣沿丝绸之路入华,他们沿途译经护法、传播佛教,形成一股潮流。丝绸之路是求法之路,"法"从"丝路"来;丝绸之路也是传法的路,经丝绸之路入华传法、译经、护法的高僧们"游历... 3—6世纪,大量西域、中亚、印度佛教僧侣沿丝绸之路入华,他们沿途译经护法、传播佛教,形成一股潮流。丝绸之路是求法之路,"法"从"丝路"来;丝绸之路也是传法的路,经丝绸之路入华传法、译经、护法的高僧们"游历诸国",沿途传译,驻留授经,对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佛教在中国站稳了脚跟,佛教作为一股文化势力开始有力地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进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的思想世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佛教 僧侣 译经
下载PDF
宗教僧侣与世界文化——梁实秋在汉藏教理院演讲佚文考释 被引量:1
19
作者 金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2-145,共4页
20世纪40年代初,梁实秋曾在重庆北碚的汉藏教理院作过一次演讲。这次演讲由该院学僧弘悲记录,后以《宗教僧侣与世界文化》为题发表在1944年出版的《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特刊》。《宗教僧侣与世界文化》这篇演讲佚文,是梁实秋研究资料... 20世纪40年代初,梁实秋曾在重庆北碚的汉藏教理院作过一次演讲。这次演讲由该院学僧弘悲记录,后以《宗教僧侣与世界文化》为题发表在1944年出版的《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特刊》。《宗教僧侣与世界文化》这篇演讲佚文,是梁实秋研究资料中的一则重要史料,它不仅反映了梁实秋对宗教与文化二者关系的独特见解,同时也为我们理解梁实秋"雅舍"期间的文学生活提供了新的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宗教僧侣 世界文化
下载PDF
五代时期僧侣的政治与公益文化活动 被引量:2
20
作者 曾国富 《五台山研究》 2011年第3期30-34,共5页
五代时期,佛教在藩镇割据政权中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僧侣来源广泛,队伍庞大。僧侣之中,有不为名利所诱,潜心修道,老死于寺院中者;然而亦有不少僧侣不甘心局限于寺院之中,他们身在寺院、心系世俗,积极参与了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 五代时期,佛教在藩镇割据政权中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僧侣来源广泛,队伍庞大。僧侣之中,有不为名利所诱,潜心修道,老死于寺院中者;然而亦有不少僧侣不甘心局限于寺院之中,他们身在寺院、心系世俗,积极参与了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活动。不少僧侣受到各地统治者的崇高礼遇,被尊为国师、谋主;不少僧侣对社会、对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该隐遁山林,消极避世的僧侣,却在政治舞台上表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或许是唐末五代战乱时期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也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 僧侣 佛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