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26篇文章
< 1 2 1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林外史》节译本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群体的译者行为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勤 王琴玲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5,共11页
汉语乡土语言土味浓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意象和异质成分,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本文梳理了《儒林外史》三个典型的华人离散译者节译本中的乡土语言英译文,分析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的异同。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探究这... 汉语乡土语言土味浓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意象和异质成分,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本文梳理了《儒林外史》三个典型的华人离散译者节译本中的乡土语言英译文,分析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的异同。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探究这一群体乡土语言英译的译者行为及其动因,以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大背景下的中国文学外译,尤其是乡土语言的英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节译 乡土语言 华人离散译者群体 译者行为批评
下载PDF
士人治生与《儒林外史》创作的思想表达
2
作者 王春阳 王璇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士人治生是《儒林外史》创作关注的重要思想主题。传统社会的士农工商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和职业属性,但赋予士的社会责任以及“食于官”的制度设计仅是一种“政策合理”。《儒林外史》通过艺术再现士人扭曲的治生观念、塑造典型人物揭... 士人治生是《儒林外史》创作关注的重要思想主题。传统社会的士农工商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和职业属性,但赋予士的社会责任以及“食于官”的制度设计仅是一种“政策合理”。《儒林外史》通过艺术再现士人扭曲的治生观念、塑造典型人物揭示深刻社会现实、文学表达叩问科举制度等手法,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其不但未能有效解决士人本业治生,反而削弱了士人的治生能力,形成了士人治生这一社会问题,而士人治生社会问题又影响了国家治理效能。吴敬梓对士人治生问题的关注,不但有其自身生活经历的原因,也与颜李学派思想影响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士人治生 颜李学派
下载PDF
三个“败家子”茶事比论——《歧路灯》《儒林外史》《红楼梦》例举
3
作者 闫茂华 《阴山学刊》 2024年第5期6-12,共7页
诞生于清中叶的三部小说《歧路灯》《儒林外史》《红楼梦》,其作者李绿园、吴敬梓、曹雪芹在相同的时段、不同的地域描写不同的人群,从不同角度反映着康乾盛世下的社会腐败现象。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主人公谭绍闻、杜少卿、贾宝玉具有“... 诞生于清中叶的三部小说《歧路灯》《儒林外史》《红楼梦》,其作者李绿园、吴敬梓、曹雪芹在相同的时段、不同的地域描写不同的人群,从不同角度反映着康乾盛世下的社会腐败现象。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主人公谭绍闻、杜少卿、贾宝玉具有“败家子”的典型特征,考察主人公的茶事活动亦能体现不同的茶文化内涵。爬梳比较三位作者诗文集中的茶诗词,或多或少能暴露作者创作的斧痕,用茶文化观照三部小说的主人公,无疑为明清小说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路灯》 儒林外史 《红楼梦》 败家子 茶文化
下载PDF
《儒林外史》对立结构论析
4
作者 雷晓斌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4期61-63,共3页
作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的《儒林外史》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小说以士林为中心描写了各色人物的日常生活,通过他们的行为举止、说话谈吐展示出他们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反映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在小说呈现出来的纷繁复... 作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的《儒林外史》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小说以士林为中心描写了各色人物的日常生活,通过他们的行为举止、说话谈吐展示出他们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反映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在小说呈现出来的纷繁复杂的行文中,作者匠心独运地构建了二元对立结构,既相互对立,又互相照应。通过这一对立结构,作者或隐或现地串联起整部小说的叙事与思想,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表现人物、深化主题起到了独特作用。本文从小说总体结构的隐显对立和小说具体意象的对立统一两个维度展开分析,希望通过分析能够使读者加深对《儒林外史》这部不朽名著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吴敬梓 对立 泰伯祠
下载PDF
“伟大也要有人懂”——论《儒林外史》的曲笔艺术
5
作者 沈新林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9,F0002,124,共11页
《儒林外史》中有大量的曲笔描写,有些读者觉得莫名其妙,于是,鲁迅发出“伟大也要有人懂”的浩叹。《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病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原本不学无术,意外考中而发疯。学道周进的科举经历使他对范进产生恻隐之心,于是手下留情,使... 《儒林外史》中有大量的曲笔描写,有些读者觉得莫名其妙,于是,鲁迅发出“伟大也要有人懂”的浩叹。《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病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原本不学无术,意外考中而发疯。学道周进的科举经历使他对范进产生恻隐之心,于是手下留情,使范进命运发生了逆转。曲笔手法源于史官的历史记载,后代诗歌等文体也有运用,直接影响到小说创作。曲笔艺术具有丰富的美学意义,加强了小说故事的曲折性和可读性;扩大了想象空间,提升了审美趣味;深化了作品内涵,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性;为后世小说创作开辟了先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曲笔 艺术
下载PDF
从《儒林外史》——窥明清税事
6
作者 漆亮亮 《税收征纳》 2024年第9期52-53,共2页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创作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被誉为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范进中举”“两茎灯草”等经典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儒林外史》成书于清乾隆年间,故事内容假托明代,但因其真实反映了当...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创作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被誉为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范进中举”“两茎灯草”等经典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儒林外史》成书于清乾隆年间,故事内容假托明代,但因其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精准记录了当时的民生百态,其中的税事细节不仅为情节增色添彩,也让今人得以管窥明清时期的税收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讽刺文学 吴敬梓 范进中举 经典故事 现实主义 真实反映 明清
下载PDF
从《金瓶梅》与《儒林外史》看“戏拟”策略的运用
7
作者 范学亮 肖松 《唐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89-93,共5页
“戏拟”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是通过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某件事或某种情境进行戏剧化模仿,使读者在“拟者”与“被拟者”之间建立联系,在对比中产生戏谑化的艺术效果。《金瓶梅》与《儒林外史》通过对传统小说《世说新语》《醒世恒言》《三... “戏拟”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是通过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某件事或某种情境进行戏剧化模仿,使读者在“拟者”与“被拟者”之间建立联系,在对比中产生戏谑化的艺术效果。《金瓶梅》与《儒林外史》通过对传统小说《世说新语》《醒世恒言》《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以及明代杂剧《玉环记》、历史散文《战国策》等在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承袭、翻新和突破,借助消解崇高、反讽、还原市井气、期待效应造成的心理反差等艺术手段,收到了戏谑化的艺术效果,体现了“戏拟”策略的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儒林外史 戏拟 艺术效果
下载PDF
《儒林外史》回目叙事功能略论 被引量:1
8
作者 孙乐宇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9-45,共7页
分回立目是章回小说的主要文体标识。回目的发展演变一定程度上隐藏了章回小说的文体发展线索,体现作者对小说叙事艺术的理解和创新。作为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儒林外史》的回目不仅在外在形态上体现了对偶和诗性这两大中国传统美学理... 分回立目是章回小说的主要文体标识。回目的发展演变一定程度上隐藏了章回小说的文体发展线索,体现作者对小说叙事艺术的理解和创新。作为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儒林外史》的回目不仅在外在形态上体现了对偶和诗性这两大中国传统美学理想,还具备了预叙、讽刺等多种叙事功能。作者通过对回目的安排与组合控制小说叙事节奏,使故事单元之间遥相呼应,传达出孝与礼的核心思想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回目 叙事功能 节奏
下载PDF
中国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儒林外史》为例
9
作者 刘月梅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120-123,共4页
翻译中国文学经典《儒林外史》过程中,该作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有独特之处。不同译本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方式的差异,体现了翻译过程中的难点,这些难点包括如何准确传达文化负载词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情感色彩等,这些都... 翻译中国文学经典《儒林外史》过程中,该作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有独特之处。不同译本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方式的差异,体现了翻译过程中的难点,这些难点包括如何准确传达文化负载词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情感色彩等,这些都是翻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可以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包括直译加注、意译、音译等,旨在更全面地传达原著的文化精髓。这些具体的翻译实践,为类似典籍的翻译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文化负载词 翻译策略 翻译方法
下载PDF
论《三言二拍》《儒林外史》《红楼梦》中的寡母形象
10
作者 吴茜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7期13-15,共3页
《三言二拍》《儒林外史》《红楼梦》同为明清时期的文学名著,其重要地位众所周知,三部作品涉及人物众多,内容庞杂,但在三部作品中同样出现了一种与主人公关系密切,身份特殊的人物类型——寡母。本文将分析三部作品中寡母形象的不同之处... 《三言二拍》《儒林外史》《红楼梦》同为明清时期的文学名著,其重要地位众所周知,三部作品涉及人物众多,内容庞杂,但在三部作品中同样出现了一种与主人公关系密切,身份特殊的人物类型——寡母。本文将分析三部作品中寡母形象的不同之处,从而分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最后探究寡母形象多而不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母形象 《三言二拍》 儒林外史 《红楼梦》
下载PDF
未完成的“谢幕”:“晚期张爱玲”与《儒林外史》
11
作者 马泰祥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98,共8页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受到中国古典小说的滋养,这是公认的事实。《红楼梦》与《金瓶梅》二书对于张爱玲而言“是一切的泉源”①,意义不言而喻。在20世纪40年代,时人已发现张爱玲的小说与《红楼梦》“在句法上很有一些类似的地方”②,创作“...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受到中国古典小说的滋养,这是公认的事实。《红楼梦》与《金瓶梅》二书对于张爱玲而言“是一切的泉源”①,意义不言而喻。在20世纪40年代,时人已发现张爱玲的小说与《红楼梦》“在句法上很有一些类似的地方”②,创作“始终不能自拔于《红楼梦》型窠臼之外”③。张爱玲亦从《金瓶梅》小说情节中“夺胎换骨”,塑造出经典形象:白流苏“善于低头”的小动作源自“绣像本”中潘金莲初会西门庆时“妖情欲绝”的“三次低头”;曹七巧对待亲哥嫂的“冷热交织”,同潘金莲对待母亲潘姥姥的态度亦形成参差对照。这两部小说作为张爱玲“一切的泉源”,绝非作者自谦的客套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中国古典小说 小说情节 《金瓶梅》 白流苏 曹七巧 参差对照 夺胎换骨
下载PDF
《儒林外史》中科举荣身之儒生群像研究
12
作者 班云雷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6-41,53,共7页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生动刻画了八股取士制度下,处于未第与及第不同阶段的儒生群像,批判了本应为天下培养贤才的科举制度,却培养出大批腐儒、丑儒的怪现象。对此,吴敬梓以儒家思想为文化底色,通过个人探索与实践,提出应培养克己复礼...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生动刻画了八股取士制度下,处于未第与及第不同阶段的儒生群像,批判了本应为天下培养贤才的科举制度,却培养出大批腐儒、丑儒的怪现象。对此,吴敬梓以儒家思想为文化底色,通过个人探索与实践,提出应培养克己复礼、讲究文行出处的真儒贤人,以拯救儒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儒生 科举 荣身
下载PDF
《儒林外史》中“船”物象的叙事功能
13
作者 李景霄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6-90,共5页
“船”是明清小说中常见的交通物象,在小说中承担着特定的叙事功能。但相比于其他小说,《儒林外史》中“船”物象的叙事功能尤为突出。“船”不仅仅是承载人物的交通工具,更深入小说叙事肌理,调节文本叙事节奏、成为叙事线索。同时“船... “船”是明清小说中常见的交通物象,在小说中承担着特定的叙事功能。但相比于其他小说,《儒林外史》中“船”物象的叙事功能尤为突出。“船”不仅仅是承载人物的交通工具,更深入小说叙事肌理,调节文本叙事节奏、成为叙事线索。同时“船”作为一种半封闭的叙事空间,在展现人物的相会、人物的进退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物象 叙事功能
下载PDF
阳明心学与吴敬梓及其《儒林外史》的创作
14
作者 吕贤平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2-80,共9页
王阳明心学思想与吴敬梓的思想及其《儒林外史》的创作有许多相通处。吴敬梓并非全盘接受心学思想,但是阳明心学思想所表现的精神自主、所体现的个人道德意志尤其为吴敬梓所推崇。《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及思想表达、吴敬梓对精英文化... 王阳明心学思想与吴敬梓的思想及其《儒林外史》的创作有许多相通处。吴敬梓并非全盘接受心学思想,但是阳明心学思想所表现的精神自主、所体现的个人道德意志尤其为吴敬梓所推崇。《儒林外史》的人物塑造及思想表达、吴敬梓对精英文化的认识与反思皆由此而深入展开,小说不断重述心学的命题,包括对士人群体精英意识与社会精英文化的留恋。小说描述的三代之治的理想社会,蕴含从复古转向思想、学术和政治的革新意识,是吴敬梓的理想国蓝图,亦与阳明心学思想有相通之处,并一直召唤起无数知识分子投身于社会改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心学 精英文化 道德意志
下载PDF
论《儒林外史》中的另类侠客形象
15
作者 杨婷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4-109,共6页
《儒林外史》中萧云仙由侠而官之变,沈琼枝反抗强暴之逃及凤鸣岐仅凭个人喜好之救历来备受争议。他们是吴敬梓对传统侠客形象的解构和重塑,是难以归置的另类侠客形象。这组另类侠客形象实际承担着独特的叙事功能,不仅有助于深化叙事主题... 《儒林外史》中萧云仙由侠而官之变,沈琼枝反抗强暴之逃及凤鸣岐仅凭个人喜好之救历来备受争议。他们是吴敬梓对传统侠客形象的解构和重塑,是难以归置的另类侠客形象。这组另类侠客形象实际承担着独特的叙事功能,不仅有助于深化叙事主题,还形成了作品的对称叙事结构,且调整着整体与局部两个层面的叙事节奏。他们作为涉及公案情节的中心人物,使小说中的公案因素增加;他们对待官吏的态度以配合为主,从而呈现出“侠”与“官”的组合现象,可视作近代侠义公案小说合流的前驱。在《儒林外史》的次要人物群体中,这组另类侠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另类侠客 叙事功能 侠义公案小说
下载PDF
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下《儒林外史》英译本中民俗礼制翻译研究
16
作者 苗凤华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20期19-22,共4页
民俗礼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基于纽马克翻译理论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在《儒林外史》英译本中对中华民俗礼制的翻译处理,分析如何在保证译文可读性的同时,保障文化信息的传递效果。
关键词 纽马克翻译理论 儒林外史 民俗礼制 杨宪益 戴乃迭
下载PDF
《儒林外史》的艺术手法及内在意蕴探究
17
作者 王纪元 金雪钰 《艺术科技》 2024年第2期34-36,共3页
目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吴敬梓在小说中巧妙地融入他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入思考,描绘了科举体系下儒林士子们的生活轨迹,通过捕捉这些人物可笑又可悲的瞬间来进行委婉却尖锐的讽刺。方法:这部小说广泛地描绘了中国... 目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吴敬梓在小说中巧妙地融入他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入思考,描绘了科举体系下儒林士子们的生活轨迹,通过捕捉这些人物可笑又可悲的瞬间来进行委婉却尖锐的讽刺。方法:这部小说广泛地描绘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末期八股考试制度下儒林士子们的各种面貌。它凭借独特的诠释方式,彰显主题的多样化特征,同时客观描述了作者对未来探索的心路历程,于儒林外的贫民社会中寻找知识分子及社会的出路。结果:这部小说在讽刺艺术方面,采取了精湛的白话表达,围绕真实的艺术主题,通过细节描绘来塑造角色;巧妙地融入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悲喜元素,将其与历史上的其他讽刺作品区别开来,并且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小说成功地塑造出一系列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的角色,并通过细腻的描绘来重新呈现当时的社会状况。然而,它的价值远超于此,特别是在叙事视角上,它融合了零视角、内视角、外视角等多种叙事视角,赋予了文本丰富的艺术含义,增强了作品的叙事张力,使作品不仅具有现代意义,还在很大程度上为现代讽刺文学的创作带来了启发。结论:《儒林外史》在小说形式和内在意蕴上超越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革新了中国小说的基本诉求,具有极大的文化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主题 讽刺 叙事方式
下载PDF
从数理语言学看《儒林外史》原貌问题
18
作者 童辉 《湘南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2-97,共6页
《儒林外史》的原貌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而数理语言学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计算机将代表吴敬梓写作习惯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出了整本小说中不符合吴敬梓写作特征的章节。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儒林外史》中虞博士、郭孝子... 《儒林外史》的原貌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而数理语言学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计算机将代表吴敬梓写作习惯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出了整本小说中不符合吴敬梓写作特征的章节。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儒林外史》中虞博士、郭孝子、萧云仙、凤鸣岐及陈木南故事的文字数据存在异常,这几回目的内容应有伪作混入,且伪作者并非一人。所以说,《儒林外史》的原貌绝非五十六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原貌 语言学 数据统计分析
下载PDF
论《醒世姻缘传》对《儒林外史》的影响
19
作者 周擎昊 陈国学 《蒲松龄研究》 2024年第2期125-138,共14页
《醒世姻缘传》和《儒林外史》两部名著之间存在着多重联系,有学者认为,前者在创作内容和创作思想上对后者具有一定的先声作用。诚然,不论是在士人百态的刻画上,还是在社会风貌的表现上,《儒林外史》都与《醒世姻缘传》表现出了或多或... 《醒世姻缘传》和《儒林外史》两部名著之间存在着多重联系,有学者认为,前者在创作内容和创作思想上对后者具有一定的先声作用。诚然,不论是在士人百态的刻画上,还是在社会风貌的表现上,《儒林外史》都与《醒世姻缘传》表现出了或多或少的相似性。同时,《儒林外史》在创作思想中批判意识的表达和社会理想的阐发,也表现了对《醒世姻缘传》遵礼复古思想的反思与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儒林外史 创作思想 影响
下载PDF
专题引领,方法指路——《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
20
作者 赵婷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24年第7期83-87,共5页
《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可以专题为引领,借助相应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科举制度下的文人群像”专题,引导学生采用归类法把握人物的主要经历和性格特征,进而探明小说的思想主旨;“《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可以专题为引领,借助相应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科举制度下的文人群像”专题,引导学生采用归类法把握人物的主要经历和性格特征,进而探明小说的思想主旨;“《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这一专题,引导学生逐步迁移,深入理解讽刺艺术;“实地游览中的文化传承”这一专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六朝烟水气”,开启一次启智润心的文化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整本书阅读 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