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论 被引量:1
1
作者 金欣欣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2期151-156,共6页
元代戏曲家周德清编撰的《中原音韵》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同时也是研究元代汉语语音的一份重要材料。通过研究《中原音韵》可知,当时的汉语通语是有入声的。文章对《中原音韵》中"入派三声"的论述做了讨论,指出:1.&... 元代戏曲家周德清编撰的《中原音韵》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同时也是研究元代汉语语音的一份重要材料。通过研究《中原音韵》可知,当时的汉语通语是有入声的。文章对《中原音韵》中"入派三声"的论述做了讨论,指出:1."入派三声"不意味着"入变三声",它是北曲的艺术语言或演唱语言里的事,不是当时的生活语言即口语里的事,有一定的人为成分。2.《中原音韵》的"入声作上声"有活语言为基础。3.从流传于12—13世纪的三种诸宫调中的入派三声情况以及对音、韵书等《中原音韵》以外的其他语言材料也可看出,《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通语还有入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音韵》 周德清 入派三声
下载PDF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析疑 被引量:5
2
作者 黎新第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67-78,共12页
在关于《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性质的讨论中,当前在以下两个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一是怎样解释“入派三声”,如杨耐思、李新魁主张《中原音韵》有入声,认为当时入声仍保持一个独立的调位。宁继福、刘俊一则认为《中原音韵》入声已... 在关于《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性质的讨论中,当前在以下两个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一是怎样解释“入派三声”,如杨耐思、李新魁主张《中原音韵》有入声,认为当时入声仍保持一个独立的调位。宁继福、刘俊一则认为《中原音韵》入声已经消失,“派”入是根据实际语言进行的。二是“入派三声”是否符合语言实际。主张《中原音韵》入声已经消失的当然认为符合语言实际,主张有入声的则在不同程度上表示怀疑。李新魁以为“入派三声”只是“‘广其押韵’、‘庶便学者’所采取的权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派三声 《中原音韵》 李新魁 宁继福 杨耐思 读书音 次浊 元杂剧 中原官话
下载PDF
南曲“入派三声”问题初探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竹梅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67-70,54,共5页
南北曲韵均“入派三声”,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了.以南戏为例,《琵琶记》第三十出[红纳袄][前腔]以”在、瑞、台、灾、白”为韵;《荆钗记》第三十五出[步步娇]以“事、起、得、碎、时、礼、得、祭”为韵;《白兔记》(成化本)第十一出[锁甫... 南北曲韵均“入派三声”,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了.以南戏为例,《琵琶记》第三十出[红纳袄][前腔]以”在、瑞、台、灾、白”为韵;《荆钗记》第三十五出[步步娇]以“事、起、得、碎、时、礼、得、祭”为韵;《白兔记》(成化本)第十一出[锁甫枝]以“启、计、体、庇、吉”为韵;《拜月亭》第十出[番鼓儿]以“鄙,敌、避、迟、实”为韵;《杀狗记》第三十五出[秋月夜]以“去、露、妇、福、福”为韵.那么,南北曲韵的“入派三声”是否性质一样,完全相同呢?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派三声 曲韵 《琵琶记》 拜月亭 红纳袄 杀狗记 荆钗记 步步娇 番鼓 南词叙录
下载PDF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即“入变三声”证 被引量:3
4
作者 严振洲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1987年第4期86-90,50,共6页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是否即“入变三声”,近年来颇有些不同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持肯定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双方都以此书作者周德清在书中的原话作为自己持论的依据。甚至周氏同一句话,持不同观点的人都可以用来为说明自己的观点服...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是否即“入变三声”,近年来颇有些不同的见解。值得注意的是,持肯定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双方都以此书作者周德清在书中的原话作为自己持论的依据。甚至周氏同一句话,持不同观点的人都可以用来为说明自己的观点服务,对于不很符合自己观点的周氏原话,也能曲为其说,作出种种解释,使之有利于自己。当然,研究一部著作,作者在这一著作中的原话是很重要的依据。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派三声 《中原音韵》 周德清 否定意见 正末 诗云 关汉卿 上去通押 曲词
下载PDF
入派三声和朝鲜的喉音字母“■” 被引量:1
5
作者 木之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68-72,共5页
“入派三声”说是《中原音韵》(1324年)的作者周德清提出来的。可是自明、清以来,对此说的看法一直有争议,甚至到现在也未能够取得完全一致的见解。这里,有主张“中原之音”本有入声的,也有坚持当时入声已经消失的。本文想从略析周德清... “入派三声”说是《中原音韵》(1324年)的作者周德清提出来的。可是自明、清以来,对此说的看法一直有争议,甚至到现在也未能够取得完全一致的见解。这里,有主张“中原之音”本有入声的,也有坚持当时入声已经消失的。本文想从略析周德清本人关于“入派三声”说的论述着眼,兼及稍晚于《中原音韵》时代的朝鲜语言学者申叔舟(1417—1475)关于当时中国北方话语音的描述,来表述一下自己对当时有无入声这一问题的粗浅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派三声 周德清 中原音韵 朝鲜语 中国北方 喉音 语言学 语音基础
下载PDF
“入派三声”论 被引量:1
6
作者 董绍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87-91,共5页
“入派三声”论董绍克《中原音韵》一书的“入派三声”问题是音韵学界分歧较大、争论较多的一个老问题。几十年来,许多学者深入研究、探讨这一问题的真谛,但至今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为了有助于这一公案的解决,笔者也谈点个人看法。... “入派三声”论董绍克《中原音韵》一书的“入派三声”问题是音韵学界分歧较大、争论较多的一个老问题。几十年来,许多学者深入研究、探讨这一问题的真谛,但至今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为了有助于这一公案的解决,笔者也谈点个人看法。本文共论述以下三个问题。一、关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音韵》 入派三声 平仄格式 语音系统 语言 “中原”
下载PDF
《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
7
作者 林端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92-98,共7页
1 总说元朝周德清的名著《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北方话的代表。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系统为标准音,普通话形成的方言基础是北方话,普通话形成的历史基础是近代汉语。代表近代汉语北方话的著名韵书《中原音韵》无疑是研究普通话语音... 1 总说元朝周德清的名著《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北方话的代表。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系统为标准音,普通话形成的方言基础是北方话,普通话形成的历史基础是近代汉语。代表近代汉语北方话的著名韵书《中原音韵》无疑是研究普通话语音形成的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音韵 北京音 近代汉语 入派三声 汉语普通话 韵母 普通话语音 切韵 语音系统
下载PDF
关于《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 被引量:3
8
作者 刘俊一 《齐鲁学刊》 1980年第2期72-75,共4页
三假如《中原音韵》时期,北方话的入声已经如同现在的石家庄方言那样,入声没有塞音韵尾而且不太短促,韵母接近阴声各韵,调值仍然自成一类,在这种情况下。
关键词 中原音韵 入派三声 中原之音 周德清 方言 语言政策 全浊 韵母
下载PDF
关于《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
9
作者 刘俊一 《齐鲁学刊》 1980年第1期71-77,共7页
元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是汉语音韵史上一部极有价值的著作。此书反映了十三、四世纪北方话的语音概况,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是,《中原音韵》仅仅是为北曲作家们正语作词而设,不是从音韵学的角度描写当时北方话的语音系... 元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是汉语音韵史上一部极有价值的著作。此书反映了十三、四世纪北方话的语音概况,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是,《中原音韵》仅仅是为北曲作家们正语作词而设,不是从音韵学的角度描写当时北方话的语音系统,所以,有不少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才能看清其真实面貌。所谓“入派三声”便是重要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活运用 中原音韵 汉语音韵 入派三声 韵母 口语 周德清 语音系统 元音
下载PDF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考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俞为民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1-53,共13页
在元代北方中原一带的实际语言中尚有入声,元曲作家为"广其押韵",将当时北方中原一带实际语言中的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而《中原音韵》是"为作词而设",故其"入派三声"是依据元代曲家的曲作语言,而不... 在元代北方中原一带的实际语言中尚有入声,元曲作家为"广其押韵",将当时北方中原一带实际语言中的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而《中原音韵》是"为作词而设",故其"入派三声"是依据元代曲家的曲作语言,而不是实际语言。"入派三声"实是为便于演唱,因入声字急促而不响亮,与悠长响亮的腔格不合。北曲南移后,因南方方言也有入声,故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以前辈曲家的"入派三声",给当时的北曲作家提供借鉴,来规范北曲入声韵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音韵 入派三声 广其押韵 元曲选音释
原文传递
金代诸宫调的半入声和《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俊一 《汉字文化》 2019年第1期14-22,共9页
入声具有双重性质,一是有塞音韵尾,二是调值短促。《董西厢》塞音韵尾消失,短调保留,叫做半入声。《王西厢》半入声初步分化为三种调型。《中原音韵》入派三声,入声消失。入声消失的原因是语言密切接触。
关键词 入派三声 语言接触
原文传递
说“入派三声”之“入”——《入声论》之十
12
作者 夏中易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93-196,共4页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之说,引起后世许多争议。通观专家们的诸多讨论,多以此"入"为四声之一,又兼韵的性质为基础,论其怎样地派入平上去三声。笔者以为,汉语言入声不是一种声调而只有韵类的含义。周德清"入...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之说,引起后世许多争议。通观专家们的诸多讨论,多以此"入"为四声之一,又兼韵的性质为基础,论其怎样地派入平上去三声。笔者以为,汉语言入声不是一种声调而只有韵类的含义。周德清"入派三声"之说,其实质不在说明声调演变,而是详密地归纳整理了元初汉语共同语韵类演变的重大事实:入声韵变为阴声韵,汉语共同语的韵类由中古阴、阳、入鼎立的格局演变为阴、阳对立的格局。周德清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派三声 韵类演变
原文传递
《九宫大成北词宫谱》所反映的“入派三声”问题再论
13
作者 高航 《南开语言学刊》 CSSCI 2009年第1期35-44,181,共11页
"入派三声"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我们通过对《九宫大成北词宫谱》中古人声字音阶走势和相对音高情况的统计分析,结合《〈九宫大成北词宫谱〉各声调乐字调值拟测》一文的研究结果,来判定古入声字的声调。并在此基础上... "入派三声"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我们通过对《九宫大成北词宫谱》中古人声字音阶走势和相对音高情况的统计分析,结合《〈九宫大成北词宫谱〉各声调乐字调值拟测》一文的研究结果,来判定古入声字的声调。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周德清"入派三声"符合元曲用韵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宫大成北词宫谱》 入派三声
原文传递
《盛明杂剧》中入声派入三声情况
14
作者 尹志鹏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154-156,共3页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原音韵》入声是否消失这一问题争议一直很大。王力与宁继福两位先生是主张入声消失说的典型代表。明、清两代的戏曲家有过不少的论述,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通过对《盛明杂剧》进行分析,发现《盛明杂剧》中确...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原音韵》入声是否消失这一问题争议一直很大。王力与宁继福两位先生是主张入声消失说的典型代表。明、清两代的戏曲家有过不少的论述,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通过对《盛明杂剧》进行分析,发现《盛明杂剧》中确实是有入声字是存在的,分布在安徽、浙江的广大地区。在汉语的音韵教学中,对照具体作品进行音韵研究,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汉语语音发展的感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明杂剧 入派三声
下载PDF
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树俨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5-22,共8页
《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是大都音;“入派三声”就是“入变三声”;“平分阴阳”在先,“入派三声”在后;明初发生的多种方言竞争导致的叠置式音变主要影响到北京官话古清入字调类的演化,清初东北官话的入侵导致的方言波浪的扩散主要影响... 《中原音韵》的语音基础是大都音;“入派三声”就是“入变三声”;“平分阴阳”在先,“入派三声”在后;明初发生的多种方言竞争导致的叠置式音变主要影响到北京官话古清入字调类的演化,清初东北官话的入侵导致的方言波浪的扩散主要影响到北京官话四声的调形和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分阴阳 入派三声 <<中原音韵>> 叠置式音变
原文传递
“入派三声”与“逢入必断”——语言音乐学棱镜下的入声字唱腔问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梦雅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6-109,共14页
元代周德清撰写《中原音韵》,定“入派三声”,为后世音韵学争论埋下了伏笔。结合戏曲音乐与音韵学来看,“入派三声”是作曲与行腔手段的体现,入声字由于其收促性,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气息的连续性与口腔共鸣腔的稳定性,难以搭配润腔旋律。... 元代周德清撰写《中原音韵》,定“入派三声”,为后世音韵学争论埋下了伏笔。结合戏曲音乐与音韵学来看,“入派三声”是作曲与行腔手段的体现,入声字由于其收促性,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气息的连续性与口腔共鸣腔的稳定性,难以搭配润腔旋律。“入派三声”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的,它的实际操作方法,可以从活态音乐中获取。昆曲在“入派三声”的同时,使用“逢入必断”;粤剧音乐也用类似的手段为-k韵尾入声字配润腔。“入派三声”是戏曲行腔手段,它不能直接说明语音的原貌,但它极有可能是当时北方语音发展的反映。这也说明《中原音韵》是根据关汉卿等杂剧作家的作曲实践得来的,它不是发明之作,而是发现、总结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音韵》 入派三声 喉塞音韵尾 必断 《单刀会》
原文传递
南宋《九经直音》俗读“入注三声”问题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无未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156-162,共7页
南宋《九经直音》俗读“入注三声”问题李无未一《九经直音》是南宋宁宗时出现的一种主要采用直音方式为九部儒家经典著作注音的文献。它的作者为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孙奕。因为“取便童蒙”,其音注渗入了许多俗读成分,由此,它成... 南宋《九经直音》俗读“入注三声”问题李无未一《九经直音》是南宋宁宗时出现的一种主要采用直音方式为九部儒家经典著作注音的文献。它的作者为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孙奕。因为“取便童蒙”,其音注渗入了许多俗读成分,由此,它成为今人所关注的研究宋代语音的宝贵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经直音 《中原音韵》 齐微韵 吉安话 浊音清化 《广韵》 入派三声 平分阴阳 周德清
下载PDF
金诸宫调曲句的平仄与入声分派 被引量:2
18
作者 黎新第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49-75,共27页
借助于判定金诸宫调曲句特定位置的平仄,考察其中两种入声字的实际分派。全文共分三个部分:一、问题与方法,二、统计,三、分析与结论。从金诸宫调到早中期元杂剧,全浊入声至少尚有19%不作平声,清入声至少已有19%用作平声。这主要应是新... 借助于判定金诸宫调曲句特定位置的平仄,考察其中两种入声字的实际分派。全文共分三个部分:一、问题与方法,二、统计,三、分析与结论。从金诸宫调到早中期元杂剧,全浊入声至少尚有19%不作平声,清入声至少已有19%用作平声。这主要应是新、旧读并存的表现。《中原音韵》"入派三声"具_有规范性质。本文的考察还有助于解释《辍耕录》"入声似平声,又作去声"与《中原音韵》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宫调 董西厢 中原音韵 平作 入派三声 元杂剧
下载PDF
略论《中原音韵》入声的数量和韵尾特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金欣欣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73,共8页
《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关于北曲创作的著作,由著名戏曲家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对于研究元代汉语语音情况,比如元代的汉语共同语是否有入声等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曾撰文指出,《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是有入声的。本文... 《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关于北曲创作的著作,由著名戏曲家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对于研究元代汉语语音情况,比如元代的汉语共同语是否有入声等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曾撰文指出,《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是有入声的。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共同语中入声的数量和韵尾问题,指出:第一,《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至少有三类入声,很可能有四类入声。第二,在《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共同语的入声韵没有-p、-t、-k尾,只有-?尾。这个-?尾也已大为弱化,只剩下一种轻微的"唯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音韵》 周德清 入派三声 韵尾
下载PDF
三声通协与词曲之辨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玉琪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6-10,109,共6页
三声通协即平上去三声通押(含入派三声)是北曲的基本特征,也是词曲分别的关键。现存元散曲曲牌绝大部分用韵是三声通协,仅有的非三声通协数调多本为词调。而现存宋词中三声通押之调历来被视为词者多可以曲牌视之,或近于曲体。三声通协... 三声通协即平上去三声通押(含入派三声)是北曲的基本特征,也是词曲分别的关键。现存元散曲曲牌绝大部分用韵是三声通协,仅有的非三声通协数调多本为词调。而现存宋词中三声通押之调历来被视为词者多可以曲牌视之,或近于曲体。三声通协不始于古体诗,《康熙词谱》谈及宋词三声通协往往援引古例、古韵是不恰当的。今存三声通协者最早见于唐五代以民间词为主的敦煌曲子词,此正为后世曲体之源。不过,唐五代传统文人词创作罕用三声通协,依然十分严格地遵守平声押平声、上去声押上去声、入声押入声的用韵传统,这也是宋代包括后代词人所遵循的用韵传统。三声通协用韵宋代文人创作渐显渐多,应看做是受曲体用韵的影响,其形式有大曲、只曲,现存大曲歌词皆属曲体,只曲也多为曲体或近于曲体。从宋人曲体的创作环境来看,宋代产生曲韵之书并不奇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协 入派三声 敦煌曲子词 大曲歌词 词林要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