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末次冰期盛期长江入海流路探讨 被引量:26
1
作者 夏东兴 刘振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7-94,共8页
通过对现代长江口外东海内陆架和外陆架三条地震剖面的地层和埋藏地貌分析 ,并经与相关钻孔和现代长江三角洲第四纪研究资料对比 ,在东海陆架研究区内未发现末次盛冰期时古长江沉积和古河谷 ,前人所称之长江古河谷实际上是现代潮流水道 .
关键词 末次冰期 长江 东海陆架 入海流路 古河谷 沉积相
下载PDF
黄河河口入海流路运用方式研究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7
2
作者 陈雄波 陈松伟 +2 位作者 窦身堂 师长兴 魏剑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15,共6页
介绍了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摆动情况,阐述了长期稳定、轮流行河、同时行河等几种入海流路行河方案及已有推荐成果。根据流路使用约束条件,指出稳定百年的黄河河口入海流路运用方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角洲演变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反馈... 介绍了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摆动情况,阐述了长期稳定、轮流行河、同时行河等几种入海流路行河方案及已有推荐成果。根据流路使用约束条件,指出稳定百年的黄河河口入海流路运用方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角洲演变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反馈机制及效应、治理方案综合效益评估技术、稳定百年的流路运用方案与优化、黄河河口流路稳定百年的综合治理措施及效应,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有:黄河河口三角洲演变对其上游河道的反馈机制、流路运用方案的综合效益评估技术。最后,分析了流路运用方式研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馈机制 刁口河 清水沟 行河方案 入海流路 河口三角洲 黄河
下载PDF
黄河入海流路的不同运用模式及其影响效应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开荣 于守兵 +1 位作者 茹玉英 王万战 《中国水利》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0-12,9,共4页
通过对黄河河口入海流路的不同运用模式的分析,从河口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环境、防洪防凌安全、生态环境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不同入海流路运用模式的影响效应。建议在认真研究、系统筹划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符合黄河河口实际的科学合理的黄河... 通过对黄河河口入海流路的不同运用模式的分析,从河口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环境、防洪防凌安全、生态环境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不同入海流路运用模式的影响效应。建议在认真研究、系统筹划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符合黄河河口实际的科学合理的黄河入海流路运用模式及其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入海流路 运用模式 影响效应 黄河河口
下载PDF
对未来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永久固定问题的商榷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开荣 余欣 于守兵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4-78,82,共6页
围绕当前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未来能否永久固定这一热点问题,系统总结了现行清水沟流路行河历时长达40 a的原因。从河口来水来沙、径流及海洋动力输沙能力、人工干预措施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永久固定的可能性,指出了未来永... 围绕当前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未来能否永久固定这一热点问题,系统总结了现行清水沟流路行河历时长达40 a的原因。从河口来水来沙、径流及海洋动力输沙能力、人工干预措施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永久固定的可能性,指出了未来永久固定河口流路可能给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带来的重大隐患,明确了未来河口综合治理的主要目的仍在于防洪减灾,同时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入海水沙资源的开发利用,而非固定河口流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海流路 固定流 防洪安全 黄河河口
下载PDF
现阶段黄河入海流路输沙动态平衡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于守兵 王万战 +1 位作者 王开荣 茹玉英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12,15,共4页
根据2001—2010年利津站水文资料和利津以下汛前实测大断面资料,从来水来沙条件、主槽断面面积变化、河底平均高程纵剖面和河长变化等方面分析了现阶段黄河入海清水沟流路年际变化特征。水沙条件分析表明: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进入黄河河... 根据2001—2010年利津站水文资料和利津以下汛前实测大断面资料,从来水来沙条件、主槽断面面积变化、河底平均高程纵剖面和河长变化等方面分析了现阶段黄河入海清水沟流路年际变化特征。水沙条件分析表明: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进入黄河河口的年水量基本维持在200亿m3左右,年平均沙量为1.77亿t,平均含沙量为9.3 kg/m3。这些相对稳定和有利的水沙系列为清水沟流路实现输沙动态平衡提供了良好的边界条件。2007—2010年的河道主槽断面面积、河底平均高程纵剖面和利津以下河长相对稳定,表明现阶段黄河入海流路在稳定的来水来沙、河道边界和海洋动力条件下基本实现了输沙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海流路 输沙动态平衡 来水来沙条件 主槽断面面积 纵剖面 黄河
下载PDF
黄河现行入海流路相对稳定行河近40年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开荣 于守兵 《中国水利》 2015年第17期16-18,共3页
基于对黄河现行入海流路亦即清水沟流路自1976年以来演变过程的分析,提出河口堤防标准的提高、河道频繁断流、人工干预出汊和小浪底水库的拦沙运用是黄河现行入海流路相对稳定行河近40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未来黄河河口流路淤积延伸乃... 基于对黄河现行入海流路亦即清水沟流路自1976年以来演变过程的分析,提出河口堤防标准的提高、河道频繁断流、人工干预出汊和小浪底水库的拦沙运用是黄河现行入海流路相对稳定行河近40年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未来黄河河口流路淤积延伸乃至摆动改道的演变趋势不可避免,应切实做好流路规划及其预备流路的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海流路 相对稳定 原因 发展趋势 黄河河口
下载PDF
稳定黄河入海流路必须进行海上治理 被引量:2
7
作者 修日晨 顾玉荷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92-96,共5页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对黄河的治理历来都是我国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但自古以来,对黄河的治理从未涉及到黄河下游的河口段,因此,黄河的入海流路,呈现出10a的周期性摆动.自1855年黄河改由山东流入渤海以来的100多年时间里,入海流路的改...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对黄河的治理历来都是我国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但自古以来,对黄河的治理从未涉及到黄河下游的河口段,因此,黄河的入海流路,呈现出10a的周期性摆动.自1855年黄河改由山东流入渤海以来的100多年时间里,入海流路的改道大约10a一次.1949后,对黄河的入海流路共进行了3次人工改道,也是平均10a一次.黄河现在的清水沟入海流路是1976年开始行水的,至今已行水17a,按照以往的改道规律,这条流路也该改道了.但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入海流路 海上治理 泥沙
下载PDF
黄河入海流路立即改走北汊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唐梅英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2-53,共2页
为延长清水沟流路的行河年限,降低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针对目前继续走清8流路或立即改走北汊河进行了分析,认为:与继续行河清8汊河相比,立即改走北汊可缩短河道入海距离,较长时间地保持河口段同流量下的较低水位,提高河口地区防洪安... 为延长清水沟流路的行河年限,降低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针对目前继续走清8流路或立即改走北汊河进行了分析,认为:与继续行河清8汊河相比,立即改走北汊可缩短河道入海距离,较长时间地保持河口段同流量下的较低水位,提高河口地区防洪安全程度;立即改走北汊可降低水位,使得入海口门通畅,减小漫滩几率,减少自然决溢以及不利水沙条件对流路的潜在威胁;北汊行河在近期保持较低水位,将使下游产生一定的溯源冲刷;立即改走北汊可多淤出70km2土地,并增大孤东围堤的安全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8汊河 北汊 行河方案 入海流路 黄河口
下载PDF
黄河现行入海流路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亮 王海洋 +2 位作者 陈健斌 李胜阳 卢欣 《中国防汛抗旱》 2022年第S01期40-42,共3页
研究黄河现行入海流路摆动变化对于黄河河口生态保护与治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7-2022年卫星遥感影像监测黄河入海流路清8人工改汊后变化情况,分析河道淤进和蚀退变化,以及分汊摆动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97-2022... 研究黄河现行入海流路摆动变化对于黄河河口生态保护与治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7-2022年卫星遥感影像监测黄河入海流路清8人工改汊后变化情况,分析河道淤进和蚀退变化,以及分汊摆动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97-2022年的25年间黄河现行入海流路岸线呈淤进延伸趋势,河道共淤进12.45 km,平均每年淤进0.5 km;现行入海流路整体向北摆动,当前水流分两汊入海,有进一步摆动趋势,近期需密切关注其变化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入海流路 遥感 演变
下载PDF
基于DSC模型的黄河入海流路稳定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10
作者 王开荣 毕乃双 +3 位作者 杜小康 凡姚申 谢卫明 于守兵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3-93,共11页
历史上的黄河入海流路具有“十年一改道”的演变特征,其流路稳定问题一直是黄河河口综合治理研究和实践进程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本文基于对黄河入海流路失稳驱动因子的分析,以黄河入海流路失稳驱动力响应模型作为构建流路稳定评... 历史上的黄河入海流路具有“十年一改道”的演变特征,其流路稳定问题一直是黄河河口综合治理研究和实践进程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本文基于对黄河入海流路失稳驱动因子的分析,以黄河入海流路失稳驱动力响应模型作为构建流路稳定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以DSC模型(DrivingForce-State-Control,驱动力-状态-控制模型)作为描述框架模型,通过对15个要素、83个具体指标因子的筛选、调整和优化,分别构建了具有不同稳定目标特征值的基本判别指标体系和综合判别指标体系。利用两种判别指标体系对现状黄河入海流路的稳定状态进行了计算判断,结果表明:现状西河口水位(二)站在10000 m^3/s流量时水位为10.52 m,距离12 m改道标准尚有1.48 m的上涨空间,其流路综合稳定状态评价值为0.259,流路稳定状态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评价 指标体系 DSC模型 入海流路 黄河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黄河口入海流路运用方案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雄波 王崇浩 +3 位作者 陈松伟 刘娟 端木灵子 王彤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6-60,共5页
为满足黄河口不同入海流路运用方案效益量化评价需要,设计4个流路运用方案,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黄河口入海流路运用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行洪输沙能力、生态保障、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3个方面选取冲淤量、平滩流量、流路稳定性、外海... 为满足黄河口不同入海流路运用方案效益量化评价需要,设计4个流路运用方案,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黄河口入海流路运用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行洪输沙能力、生态保障、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3个方面选取冲淤量、平滩流量、流路稳定性、外海输沙量等指标对流路运用方案进行评价;为消除各指标值量纲差异的影响并统一各指标值的变化范围,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采用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通过计算各方案评价值,选取不同来沙情景下最优的流路运用方案。结果表明:采用现行清水沟流路(现行清8汊、北汊、原河道),以西河口(二)站10000 m^(3)/s流量对应水位达到12 m为改道标准的运用方案最好,可实现黄河口入海流路稳定行河100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模型 入海流路 运用方案 黄河口
下载PDF
综合治理黄河口,稳定黄河现行入海流路工程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玉珍 《海岸工程》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54-60,共7页
黄河尾间摆动改道的主要根源是泥沙。黄河所到之处,泥沙无处不在,并在黄河入海的各个节点造成梗阻,这些节点之间又互相影响,促使河道加快淤积和衰亡。这就是河口的自然改道形态。只有以系统工程方法,统筹设计,重点施工,分别破除各节点... 黄河尾间摆动改道的主要根源是泥沙。黄河所到之处,泥沙无处不在,并在黄河入海的各个节点造成梗阻,这些节点之间又互相影响,促使河道加快淤积和衰亡。这就是河口的自然改道形态。只有以系统工程方法,统筹设计,重点施工,分别破除各节点的梗阻状态,才能使流路稳定、水沙畅顺入海。这就是河口的人工治理形态。本文分别对稳定黄河现行入海流路的八项工程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提出了积极促进黄河尾间由自然改道形态向人工治理形态转化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 入海流路工程 黄河
下载PDF
新水沙条件下稳定黄河口入海流路的对策
13
作者 赵国庆 王荫芝 +1 位作者 赵玉国 马国云 《治黄科技信息》 2007年第6期5-6,共2页
历史上黄河口入海流路是在三角洲的扇形范围内自然变迁的。随着长期的治河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河口流路的变化是可以人为地干预和控制的。1949年以后进行了3次人工改道,特别是1976年改用清水沟流路是成功的。长期稳定清... 历史上黄河口入海流路是在三角洲的扇形范围内自然变迁的。随着长期的治河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河口流路的变化是可以人为地干预和控制的。1949年以后进行了3次人工改道,特别是1976年改用清水沟流路是成功的。长期稳定清水沟流路是河口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关系到黄河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黄河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海流路 黄河口 水沙条件 稳定 清水沟流 河口三角洲 社会经济发展 生命财产安全
下载PDF
稳定黄河现行入海流路的理论思考
14
作者 李殿魁 《求是》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7期41-43,共3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祖国的一大忧患,历史上黄河流路的频繁摆动曾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解放后,人民治黄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因黄河流路不稳,仍严重制约着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和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本文试就稳定黄河流路这个事关国家...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祖国的一大忧患,历史上黄河流路的频繁摆动曾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解放后,人民治黄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因黄河流路不稳,仍严重制约着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和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本文试就稳定黄河流路这个事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课题做一理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海流路 黄河流域 老黄河口 黄河三角洲 稳定 理论思考 大清河 黄河泥沙 东北经济区 拦门沙
原文传递
黄河口现行入海流路的摆动规律及其趋势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李冰 窦身堂 +1 位作者 余欣 谢卫明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83,共9页
为研究多沙河流入海流路的摆动规律及其变化趋势,根据1976~2015年黄河口实测地形资料分析黄河口改道清水沟后入海流路的摆动过程。结果表明:行河河道整体上不断淤积延伸,受径流与海洋动力的综合作用;不行河河道呈侵蚀状态,主要受海洋动... 为研究多沙河流入海流路的摆动规律及其变化趋势,根据1976~2015年黄河口实测地形资料分析黄河口改道清水沟后入海流路的摆动过程。结果表明:行河河道整体上不断淤积延伸,受径流与海洋动力的综合作用;不行河河道呈侵蚀状态,主要受海洋动力的影响;行河河道的淤积存在洪枯季变化,年内洪季淤积幅度大于枯季,自然出汊的时机一般发生在汛期。1996年出汊以后,年入海水量较之前减少42%,年入海沙量减少78%,而河道的平均淤积速率降低了81%,入海沙量的变化与河道淤积长度明显相关;预测入海流路的出汊摆动频率及幅度将会降低,未来清水沟流路的出汊摆动延伸在1976年的入海流路与目前的入海流路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入海流路 出汊 摆动 演变规律
原文传递
稳定黄河人海流路是实现河海通航和三角洲开发的关键问题
16
作者 王涛 《海岸工程》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33-37,共5页
本文讨论了稳定黄河入海流路的必要性,可能性,可采用的系统工程治理方法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黄河 入海流路 河道稳定 三角洲
下载PDF
黄河口人海流路规划中泥沙数学模型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陆俭益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30-34,共5页
在黄河口入海流路规划中,曾用不同的泥沙数学模型对河口水位变化和入海流路的行河年限进行计算,在各模型关于清水沟流路行河年限计算成果比较中可见,由于计算条件相同,成果的差异不大。此外,作者根据神仙沟和钓口河实测资料,分别推估一... 在黄河口入海流路规划中,曾用不同的泥沙数学模型对河口水位变化和入海流路的行河年限进行计算,在各模型关于清水沟流路行河年限计算成果比较中可见,由于计算条件相同,成果的差异不大。此外,作者根据神仙沟和钓口河实测资料,分别推估一定防洪水位下的行河年限,结果与各模型计算值相近。总之,应用泥沙数学模型预估入海流路行河年限作为规划依据是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入海流路 规划 泥沙数学模
下载PDF
黄河口现行尾闾流路改道标准及其评价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开荣 陈孝田 赵阳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3-25,共3页
总结了黄河河口尾闾流路改道的定义及概况,全面论述了有计划地进行尾闾流路改道的依据,系统分析了现行尾闾流路改道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完善黄河尾闾流路改道指标的途径是将单一的水位指标调整为水位和尾闾河长相互约束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 改道 入海流路 水位 尾闾河长 黄河口
下载PDF
黄河河道格局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治黄思路的启示 被引量:10
19
作者 左东启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2001年第4期2-13,共12页
在学习、整理有关黄河形成发育过程和黄河下游大改道变迁分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黄河治理中的重大问题 ,对黄河决溢、改道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归类 .按照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成因、影响及其与相邻河系的关系等 ,将黄河发育进化分成 ... 在学习、整理有关黄河形成发育过程和黄河下游大改道变迁分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黄河治理中的重大问题 ,对黄河决溢、改道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归类 .按照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成因、影响及其与相邻河系的关系等 ,将黄河发育进化分成 9个历史阶段 .把黄河改道纳入黄淮海平原发育的整体格局的演变中综合全面研究 ,以弥补只视改道为各个孤立、偶发事件的研究方法局限 .由此认为 ,2 0世纪后期是黄河和黄淮海平原完全发育成熟的阶段 ,而 2 1世纪开始了黄河的新纪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水利史 治黄 河道演变 入海流路 河道冲刷 河道淤积 治河措施 溃堤
下载PDF
黄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与流路安排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雄波 顾列平 +1 位作者 钱裕 王崇浩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7-39,42,共4页
从不同时间尺度分析了黄河入海口的海洋动力输沙能力,阐述了黄河入海流路选择与海洋动力输沙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与流路安排紧密相关,黄河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重特性上去把握,三者是相... 从不同时间尺度分析了黄河入海口的海洋动力输沙能力,阐述了黄河入海流路选择与海洋动力输沙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与流路安排紧密相关,黄河河口海洋动力输沙能力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重特性上去把握,三者是相互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黄河下游改道入海口选择时,应考虑渤海或黄海的近岸输沙能力;进行黄河三角洲的流路规划时,应分析各流路多年平均海洋输沙量;在确定清水沟流路组合方案时,应分析海洋动力的微观输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海流路 海洋动力 输沙能力 时间尺度 黄河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