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拔鸡腿”对三七入药部位氨基酸和三七素含量的表征效应
1
作者 周娅 熊芹 +4 位作者 魏富刚 赵昶灵 张锐 宫晓云 文国松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85-93,共9页
【目的】探明三七地上茎顶部茎段鸡腿状增粗(俗称“拔鸡腿”)对三七传统入药部位氨基酸和三七素含量的影响,为三七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茚三酮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三七“非拔鸡腿”和“拔鸡腿”植株主根、侧根、... 【目的】探明三七地上茎顶部茎段鸡腿状增粗(俗称“拔鸡腿”)对三七传统入药部位氨基酸和三七素含量的影响,为三七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茚三酮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三七“非拔鸡腿”和“拔鸡腿”植株主根、侧根、根状茎和地下部器官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TFAC)和三七素含量(DC);在此基础上采用方差分析法研究“拔鸡腿”对三七传统入药部位氨基酸和三七素含量的表征效应。【结果】与“非拔鸡腿”相比,2年生“拔鸡腿”主根的TFAC不显著偏低18.92%,根状茎和地下部器官的TFAC分别显著偏低31.06%和16.26%,侧根显著偏高14.26%;主根、侧根和地下部器官的DC分别极显著偏低33.87%、26.55%和17.97%,根状茎极显著偏高9.37%;3年生“拔鸡腿”主根的TFAC显著偏高13.90%,侧根、根状茎和地下部器官分别不显著偏低1.13%、14.32%和1.45%,主根和根状茎分别显著偏低9.96%和8.61%,侧根显著偏高18.14%,地下部器官不显著偏高0.37%;从2年生至3年生,“非拔鸡腿”和“拔鸡腿”侧根、根状茎和地下部器官的TFAC均下降,且后者较前者分别下降673.98%、-31.21%和-44.82%,二者主根的DC均上升,且后者较前者增加5.74倍。【结论】“拔鸡腿”表征着2年生侧根和3年生主根的TFAC较高,2年生根状茎和3年生侧根、地下部器官的DC较高,2年生至3年生时主根TFAC、主根、侧根和地下部器官的DC呈上升趋势;但2年生、3年生其余入药部位的TFAC和DC偏低,且2年生至3年生时各部位的TFAC和DC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拔鸡腿” 入药部位 氨基酸 三七素 表征
下载PDF
南瓜不同入药部位的本草考证及现代研究
2
作者 刘珈亦 苗明三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9期2494-2500,共7页
我国南瓜资源丰富,作为药食同源大宗食品,历代本草中记载其诸多部位均可入药。南瓜各部位含有糖类成分、有机酸类、四萜类成分、挥发性成分等有效成分,具有补气、宽胸、安胎、利水、消瘀、解毒等作用。本文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及现代文献,... 我国南瓜资源丰富,作为药食同源大宗食品,历代本草中记载其诸多部位均可入药。南瓜各部位含有糖类成分、有机酸类、四萜类成分、挥发性成分等有效成分,具有补气、宽胸、安胎、利水、消瘀、解毒等作用。本文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及现代文献,对南瓜不同部位的本草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资源利用状况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南瓜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瓜 不同入药部位 本草考证 现代研究
下载PDF
忍冬入药部位考证及现代研究概况 被引量:4
3
作者 何海燕 孟盼盼 +1 位作者 于白音 张红瑞 《韶关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68-72,共5页
忍冬的不同部位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综述前人的忍冬本草考证内容,发现在宋代以前忍冬均以茎、叶入药,明代开始以茎、叶、花同等入药,到清朝时期人们逐渐轻茎、叶而贵花.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忍冬各部位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且均具有不同程度... 忍冬的不同部位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综述前人的忍冬本草考证内容,发现在宋代以前忍冬均以茎、叶入药,明代开始以茎、叶、花同等入药,到清朝时期人们逐渐轻茎、叶而贵花.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忍冬各部位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且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抑菌和抗氧化作用.人工栽培中的忍冬副产物资源丰富.未来可在日用品、畜牧、食品等行业开展忍冬各部位的资源合理化利用研究,构建忍冬资源产业化的模式和体系,实现忍冬资源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忍冬 入药部位
下载PDF
头花蓼不同入药部位总黄酮代谢模式研究进展
4
作者 杨杰 尤伟方 +2 位作者 付世青 陈晓庆 张瑜 《四川中医》 2023年第10期211-215,共5页
头花蓼皆为地上全草入药,富含黄酮类成分,治疗泌尿道感染疗效显著。但是头花蓼茎、花、叶等部位总黄酮含量差异悬殊,其基因组研究资源十分缺乏。课题组经过10余年对转录组、代谢组及其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积累,有助于探索头花蓼不同入药部... 头花蓼皆为地上全草入药,富含黄酮类成分,治疗泌尿道感染疗效显著。但是头花蓼茎、花、叶等部位总黄酮含量差异悬殊,其基因组研究资源十分缺乏。课题组经过10余年对转录组、代谢组及其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积累,有助于探索头花蓼不同入药部位总黄酮代谢模式。本文从头花蓼黄酮类成分药效研究、药效成分、基因表达等研究层次方面进行介绍,为头花蓼黄酮类成分最佳临床入药部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花蓼 入药部位 总黄酮 代谢模式 研究层次
下载PDF
瓜蒌不同入药部位的药用价值及临床应用
5
作者 高俊君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3年第8期13-14,共2页
瓜蒌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其根、果皮、种子皆可入药。瓜蒌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即有记载,始称“果裸”,至战国时的《吕氏春秋》中又名“王菩”,汉代中医药名著《神农本草经》将栝楼列为“中品”,称其为栝楼,又叫地楼。东汉... 瓜蒌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其根、果皮、种子皆可入药。瓜蒌早在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即有记载,始称“果裸”,至战国时的《吕氏春秋》中又名“王菩”,汉代中医药名著《神农本草经》将栝楼列为“中品”,称其为栝楼,又叫地楼。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载:“此物蔓生附木,故得兼名。栝楼即果裸二字音转也。亦作蓃蓅。后人又转为瓜蒌,愈转愈失其真矣。”西晋的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称栝楼为“瓜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甲乙经》 入药部位 《吕氏春秋》 《神农本草经》 瓜蒌 皇甫谧 中医药 春秋时期
下载PDF
柑桔不同入药部位的成分比较与评价 被引量:8
6
作者 钱士辉 朱玲英 袁丽红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632-632,共1页
采用RP-HPLC法分析柑桔不同入药部位的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结果表明:橘核、橘络中无此类成分存在,陈皮药材中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均比青皮高。
关键词 柑桔 入药部位 多甲氧基黄酮类
下载PDF
《中国药典》数种中药入药部位的名称冠以“根茎”的讨论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志国 杨磊 +5 位作者 刘浩 周宜 陈文明 蔡嘉洛 张琴 吴萍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805-815,共11页
目的:对《中国药典》载24种根茎入药部位的名称等进行辨析。方法:考著七类,结合实践分析各著所载根茎概念、入药部位的名称。结果:《药用植物学》根茎=根状茎;《药材学》根茎类药材=根状茎、鳞茎、球茎和块茎;《中药鉴定学》根茎类=根茎... 目的:对《中国药典》载24种根茎入药部位的名称等进行辨析。方法:考著七类,结合实践分析各著所载根茎概念、入药部位的名称。结果:《药用植物学》根茎=根状茎;《药材学》根茎类药材=根状茎、鳞茎、球茎和块茎;《中药鉴定学》根茎类=根茎/芦头+地下茎+少许根部。同一入药部位的名称各异,如香附有根茎/根状茎、块茎;山药有根、块茎/块状茎、根茎;北豆根有根茎/根状茎、根;金荞麦有根茎、根及根茎、块根;菝葜、黄山药有根茎、块根;胡黄连有根茎、根茎及根等多名。入药部位涉及有根茎、根状茎、块根、块茎、块状茎、根茎及根、根7个不同名称。在某些品种的内容中《中国药典》《中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是把同一种药的入药部位作"根茎(根状茎)"(如升麻、白术"根茎。根状茎……");而《中国植物志》与《药用植物学》是把不同药的同一入药部位有的称"根茎"、有的称"根状茎",等等。若根茎与根状茎概念等同,表述应一致。诸如此类就导致中药验收、检验、药监等操作者的诸多迷惑,无所遵从。结论:根茎的概念、入药部位的名称应该加以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药典 中药入药部位的名称 根茎(根状茎) 块茎 块根 茎基
下载PDF
化州柚入药部位的探讨 被引量:7
8
作者 张秋玲 伍柏坚 +2 位作者 黄晓丹 陈康 林励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6年第5期583-587,共5页
目的:对化州柚外果皮、中果皮、果瓤进行研究,探讨其入药部位,为化州柚资源充分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州柚外果皮、中果皮、果瓤的总黄酮含量,采用HPLC测定柚皮苷含量和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结合药效学研究,探讨... 目的:对化州柚外果皮、中果皮、果瓤进行研究,探讨其入药部位,为化州柚资源充分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化州柚外果皮、中果皮、果瓤的总黄酮含量,采用HPLC测定柚皮苷含量和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结合药效学研究,探讨化州柚的入药部位。结果:化州柚果实各部位总黄酮、柚皮苷含量大致相仿,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外果皮、中果皮、果瓤与全果均能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和减少小鼠的咳嗽次数,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化州柚以全果入药存在一定科学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州柚 入药部位 总黄酮 柚皮苷 指纹图谱 镇咳 小鼠
下载PDF
不同采收时间、不同入药部位太子参有效药用成分含量的比较 被引量:17
9
作者 曾丽娜 袁玉虹 +3 位作者 黄淑燕 傅成杰 郑郁善 荣俊冬 《福建林业》 2014年第2期25-26,共2页
不同采收时间,同一基地、同一品种太子参不同部位的多糖、总皂苷和环肽B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且差异较显著,但其块根中各含量的积累均呈现出6月下旬和4月下旬较高的规律性变化。其中,块根中环肽B含量的变化趋势为:6月>4月>5月>3... 不同采收时间,同一基地、同一品种太子参不同部位的多糖、总皂苷和环肽B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且差异较显著,但其块根中各含量的积累均呈现出6月下旬和4月下旬较高的规律性变化。其中,块根中环肽B含量的变化趋势为:6月>4月>5月>3月;而多糖和总皂苷含量的变化趋势则为:6月>4月>3月>5月。茎叶中多糖和环肽B的含量在采收期(6月下旬)均最低,具体表现为:5月27日>5月11日>4月21日>3月24日>6月26日;总皂苷的含量则随着月份的推移而降低,3月24日的采收的茎叶总皂苷平均含量最大,约为0.78%,6月26日最小,仅为3月24日的34.6%。茎叶各有效成分含量所占的比重不小,其皂苷含量明显大于块根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收时间 入药部位 太子参 有效药用成分
下载PDF
草乌及其他入药部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乌日汉 毕力格 +4 位作者 斯日古楞 丽丽 孟香花 韩晓静 白梅荣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3期271-276,共6页
草乌药用价值极高,是中、蒙、藏医药广泛应用的习用植物药。因草乌含有剧毒,需经炮制方可入药。在蒙医药除根部外,其他部位即叶、花、芽等皆可入药,且毒性小亦可生用,有着极大的利用价值。随着对其需求量的加大,愈发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 草乌药用价值极高,是中、蒙、藏医药广泛应用的习用植物药。因草乌含有剧毒,需经炮制方可入药。在蒙医药除根部外,其他部位即叶、花、芽等皆可入药,且毒性小亦可生用,有着极大的利用价值。随着对其需求量的加大,愈发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现通过查阅蒙医药学相关文献,对草乌及其他入药部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应用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行研究比较,以挖掘其新用途和潜在功效,并为其全面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乌 入药部位 草乌芽 草乌花 草乌叶
下载PDF
补益类植物中药的入药部位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辉 李广平 +1 位作者 郭月秋 陈代贤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2-233,共2页
为探讨补益类植物中药入药部位的规律性,对中国药典(一部2000年版)所载428种单味植物类中药录入计算机分析。结果表明补益类中药中以地下部分入药者占60.5%,而在其它类中药中占31.7%,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1);果实和种子入药者在... 为探讨补益类植物中药入药部位的规律性,对中国药典(一部2000年版)所载428种单味植物类中药录入计算机分析。结果表明补益类中药中以地下部分入药者占60.5%,而在其它类中药中占31.7%,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1);果实和种子入药者在补益中药和其它类中药中并无显著差异(P<0.05)。以茎、叶等其它部位入药者在补益类中药中明显少于其它种类中药,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补益类中药与植物入药部位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药部位 免疫调节剂 补益类植物中药
下载PDF
开发利用含挥发油植物药材“非入药部位”的设想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圣 《中医药学报》 CAS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2-24,共3页
《本草纲目》载近900种植物药,约有300多种可多部位入药,如防风,其叶主治“风热汗出”,花治“四肢拘急”,籽“疗风更优”。《中药大辞典》载多部位入药的植物药材更多,但都未得到充分利用。笔者对1934年版《中药学》进行详细统计,筛选... 《本草纲目》载近900种植物药,约有300多种可多部位入药,如防风,其叶主治“风热汗出”,花治“四肢拘急”,籽“疗风更优”。《中药大辞典》载多部位入药的植物药材更多,但都未得到充分利用。笔者对1934年版《中药学》进行详细统计,筛选出含挥发油植物药材96味(包括挥发油药理作用明确而含量少的药材,如麻黄、柴胡等,不包括附药。来源于同一物的如生姜与干姜、桂枝与肉桂等各以一味计之)。其中以地上部分及带根全草入药的只有17味(包括已开发和正在开发利用的人参、麻黄、紫苏等),得到较为合理的利用。其它79味,约80%或根、或茎、或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药 挥发油 入药部位 开发
下载PDF
关于柴胡入药部位、炮制规范及质量控制的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青 秦晓明 +1 位作者 梁雪兰 王化东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0年第5期18-23,共6页
通过文献考查,对柴胡饮片入药部位、炮制规范及质量控制进行探讨。发现关于柴胡饮片的入药部位、炮制规范及质量控制的规定,各省均不一致,极大地限制了柴胡饮片在各省的流通,笔者针对柴胡饮片炮制现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为柴胡饮片的应... 通过文献考查,对柴胡饮片入药部位、炮制规范及质量控制进行探讨。发现关于柴胡饮片的入药部位、炮制规范及质量控制的规定,各省均不一致,极大地限制了柴胡饮片在各省的流通,笔者针对柴胡饮片炮制现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为柴胡饮片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入药部位 炮制规范 质量控制 探讨
下载PDF
小蓟入药部位、采收期及炮制研究(摘要)
14
作者 王文燕 张铁军 +1 位作者 张鲲 龚苏晓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00年第5期359-,共1页
建立小蓟中绿原酸的HPLC测定方法 ,并测定了不同入药部位、采收时期及炮制方法小蓟中绿原酸的含量 ,为小蓟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关键词 小蓟 入药部位 采收时期 炮制方法 绿原酸 含量测定
下载PDF
不同入药部位中药元素含量的比较
15
作者 李前勇 王健 贾仁勇 《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12-16,共5页
用t检,比较了《兽药典》中113味以花果仁入药中药、101味以茎叶入药中药、105味以根须入药中药及48味其它入药中药11种无机元素含量,结果首次表明:茎叶类中药Zn含量显著高于花果仁、根须及其它三类中药;花果仁类中药P含量显著高于... 用t检,比较了《兽药典》中113味以花果仁入药中药、101味以茎叶入药中药、105味以根须入药中药及48味其它入药中药11种无机元素含量,结果首次表明:茎叶类中药Zn含量显著高于花果仁、根须及其它三类中药;花果仁类中药P含量显著高于茎叶、根须二类中药;其它入药中药类Fe、Cu的含量显著高于花果仁、茎叶及根须类三类中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药部位 中药 元素含量 兽药 微量元素 植物药
下载PDF
巴豆入药部位的商榷
16
作者 裴慧荣 蔡翠芳 堐榜琴 《中国新医药》 2004年第2期92-92,共1页
本文对中药巴豆的入药部位从文献记载、加工炮制、成分及药理作用、性状鉴别等诸方面考查论证,认为巴豆药用的是种仁。种皮完全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建议工具书应将巴豆的入药部位确定为种子为宜。
关键词 巴豆 入药部位 药理作用 大戟科 种仁
下载PDF
对《中国药典》根类中草药入药部位英译问题的商榷
17
作者 闫舒瑶 《中医临床研究》 2013年第5期116-116,118,共2页
从《中国药典》对"块茎"、"根茎"、"块根"、"根及根茎"和"根茎及根"的英译的不统一方面探讨了根类中草药入药部位的英译问题。
关键词 《中国药典》I部 根类中草药 入药部位 英译
下载PDF
对《中国药典》根类中草药入药部位英译问题的商榷
18
作者 闫舒瑶 《中医临床研究》 2013年第4期102-103,118,共2页
从《中国药典》对"块茎"、"根茎"、"块根"、"根及根茎"和"根茎及根"的英译的不统一方面探讨了根类中草药入药部位的英译问题。
关键词 《中国药典》Ⅰ部 根类中草药 入药部位 英译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研究桑不同入药部位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德龙 何韬 +2 位作者 陈冰婷 伊丽则热·艾拜杜拉 马晓丽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2期291-303,共13页
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研究桑不同入药部位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从TCMSP、TCMID等多个中药数据库获得桑不同部位桑叶、桑椹、桑枝中的成分信息,结合OMIM、TTD等疾病数据库获得糖尿病靶点信息,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分别构建不同部... 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研究桑不同入药部位防治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从TCMSP、TCMID等多个中药数据库获得桑不同部位桑叶、桑椹、桑枝中的成分信息,结合OMIM、TTD等疾病数据库获得糖尿病靶点信息,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分别构建不同部位的“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的复杂网络及拓扑分析,应用WebGestalt工具进行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桑各入药部位主要活性成分与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得到桑的不同入药部位主要有11个差异活性成分,调控MAPK8、AKT1、VEGFA、IL6、PPARG等32个核心靶点。靶点主要涉及急性炎症反应、有机氮化合物的反应、细胞增殖调控、对胰岛素刺激反应等生物过程。通过介素-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等来发挥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桑不同入药部位防治糖尿病的活性成分群及作用机制,为桑的不同入药部位防治糖尿病的作用关系给出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不同入药部位 糖尿病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伤寒论》汤方药物古今变异研究(Ⅰ)——木通与通草品种及入药部位历史变异 被引量:5
20
作者 祝之友 牟克祥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9-110,共2页
目的 :对《伤寒论》汤方中木通和通草的品种、入药部位之历史变异进行研究 ,使其明实相符 ,以利后者研读和对“经方”的继承、研究、开发和利用。方法 :对历代中医、药文献 ,从药用植物形态学及该药的实际药性功能 ,所用药物品种与主治... 目的 :对《伤寒论》汤方中木通和通草的品种、入药部位之历史变异进行研究 ,使其明实相符 ,以利后者研读和对“经方”的继承、研究、开发和利用。方法 :对历代中医、药文献 ,从药用植物形态学及该药的实际药性功能 ,所用药物品种与主治疾病相协调 ,不能相互矛盾等进行考证。结果 :《伤寒论》汤方中部分药物古今有别。结论 :《伤寒论》汤方中所用通草 Te-trapanax p apyrif erus (Hook) K.Koch.应是现今木通科藤本植物木通 Akebia quinata (Thun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木通 通草 品种 入药部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