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本质、前序与映射:《科里奥兰纳斯》中共和政体的“双向表演”
1
作者 张建萍 《外文研究》 2023年第2期55-61,108,共8页
《科里奥兰纳斯》中马歇斯生活的罗马共和时期,由元老院、执政官和公民大会组成的政体虽冠名“共和”,本质上却是各方贵族通过与民众之间的“双向表演”维护自我利益的产物。不愿配合表演的马歇斯终成悲剧。莎士比亚以其经历映射詹姆士... 《科里奥兰纳斯》中马歇斯生活的罗马共和时期,由元老院、执政官和公民大会组成的政体虽冠名“共和”,本质上却是各方贵族通过与民众之间的“双向表演”维护自我利益的产物。不愿配合表演的马歇斯终成悲剧。莎士比亚以其经历映射詹姆士一世的王权统治。虽前有伊丽莎白一世等利用“双向表演”与民众互动强化君主统治,詹姆士一世选择跟马歇斯一样,与民众保持距离。这让早就习惯前朝君主“双向表演”的民众极不适应,加之当时市民政治蓬勃兴起,民众纷纷诉求参政权力,最后导致英格兰政体频频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里奥兰纳斯 莎士比亚 双向表演 共和政体
下载PDF
“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剑鸣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26,共24页
在美国革命时期,"共和"这一古老政治词汇的含义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建国者参照各种政治理论和历史经验,结合他们所处社会的特点,不仅成功建立了一种新型政体,而且为它做了全面的辩护和诠释,从而完成了对"共和政体"... 在美国革命时期,"共和"这一古老政治词汇的含义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建国者参照各种政治理论和历史经验,结合他们所处社会的特点,不仅成功建立了一种新型政体,而且为它做了全面的辩护和诠释,从而完成了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这种新型的共和政体,不再是"人民"与贵族分享权力的混合政体,而是完全建立在"人民主权"基础上的代表制政体,它的社会基础、价值取向和适应范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与古典共和理念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差异。与此同时,"民主"的概念也得以扩充,"人民"通过代表制行使政治权力的政府,与"人民"亲自掌握权力的政府一样,都可以叫做"民主"。这两个交错并行的观念转化过程,不仅塑造了现代意义上的"共和"与"民主"的概念,而且使得两个原本含义不同的政体名称,最终变成了同义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革命 共和政体 代表制 民主
下载PDF
罗马共和政体衰亡原因新解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共乐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70,共3页
古代世界各文明转型时期的历史是史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对古希腊、罗马等若干转型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讨论,以进一步深化对历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王大庆分析了希腊城邦向帝国时代转型面临的困境与趋势,指出陷入... 古代世界各文明转型时期的历史是史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对古希腊、罗马等若干转型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讨论,以进一步深化对历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王大庆分析了希腊城邦向帝国时代转型面临的困境与趋势,指出陷入危机的希腊城邦并不具备像共和末期的罗马那样建立帝国的条件和动力。杨共乐分析了经济因素在罗马由共和政体向元首政体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指出政体的变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刘林海分析了罗马帝国后期的"永恒的罗马"的观念,指出虽然"永恒的罗马"的观念并没有随着罗马的衰亡而消失,甚至有所强化,但其具体表现形式却随着现实的变化而有所调整。这种调整是与罗马历史传统的封闭性和开放性特点相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政体 罗马 衰亡原因 政体形式 发祥地 君主制 民主制 贵族制
下载PDF
财产权、共和政体与国家——西塞罗政治哲学剖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乐理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63,共7页
西塞罗根据公元前3至2世纪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形成的政治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是一个法人团体及其保护私有财产的非伦理目的;共和政体反映了各种政治势力的财产分配均势,实质是贵族制;自然法与人为法形成一个法律体系,主张法律的稳... 西塞罗根据公元前3至2世纪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形成的政治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是一个法人团体及其保护私有财产的非伦理目的;共和政体反映了各种政治势力的财产分配均势,实质是贵族制;自然法与人为法形成一个法律体系,主张法律的稳定性与公正性。这些思想影响了近现代西方的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政体 西塞罗 政治哲学 国家 财产权 剖析 保护私有财产 罗马共和 政治思想 政治体制 财产分配 政治势力 法律体系 自由主义 共和主义 现代西方 思想影响 公元前 贵族制 自然法 公正性 稳定性 均势
下载PDF
民国初期民主共和政体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
5
作者 荣宁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96-99,共4页
辛亥革命后,中国革命党人进行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大胆尝试。无论是宋教仁的"内阁制",还是孙中山的"总统制",虽未能深入到中国的土壤之中,但中国的民众因此经受了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使追求民主成为中国近代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革命党人进行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大胆尝试。无论是宋教仁的"内阁制",还是孙中山的"总统制",虽未能深入到中国的土壤之中,但中国的民众因此经受了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使追求民主成为中国近代革命的主旋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政体 民主思潮 政党政治 国会
下载PDF
制度成就公民美德:威尼斯共和政体运作的道德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文娟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9-73,共5页
威尼斯共和政体的制度运作具有一定的道德效应。首先,宪政法治这一共和政体的根本制度成就了共和公民爱法律、爱共和国、勇于奉献、投身于公共利益、审慎、节制、简朴等一系列基本美德;其次,混合制衡的基本组织制度成就了作为执政者的... 威尼斯共和政体的制度运作具有一定的道德效应。首先,宪政法治这一共和政体的根本制度成就了共和公民爱法律、爱共和国、勇于奉献、投身于公共利益、审慎、节制、简朴等一系列基本美德;其次,混合制衡的基本组织制度成就了作为执政者的公民在君主气质、贵族气质和平民气质上所具有的特殊美德;最后,选举制度和任期制度则成就了公民在参政过程中防腐拒变的美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尼斯 共和政体 制度 公民美德
下载PDF
民国初期共和政体失败原因及其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金英 《人大研究》 2006年第9期6-9,共4页
关键词 共和政体 民国初期 原因 失败 政治文明建设 近代中国 国家政体 甲午战争
下载PDF
共和政体与政治稳定——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研究
8
作者 常晶 常士訚 《江淮论坛》 CSSCI 2012年第6期97-102,共6页
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关于共和政体的构想试图为实现政治稳定提供一种可行的制度设计方案。其核心要义是通过对不同因素、不同利益团体的承认和合理安排,形成"容蓄多元、和谐统一"的政治秩序,从而实现政治稳定。其中,"... 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关于共和政体的构想试图为实现政治稳定提供一种可行的制度设计方案。其核心要义是通过对不同因素、不同利益团体的承认和合理安排,形成"容蓄多元、和谐统一"的政治秩序,从而实现政治稳定。其中,"至高广涵"的善是本质属性和价值追求,"多元有机"的城邦公民共同体是政治稳定的实践载体,由划清财产界线、中产阶级主导、轮番而治、分权与法治所构成的"多元统一"的共和政体是能够实现政治稳定的合理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共和政体 多元统一 政治稳定
下载PDF
孟德斯鸠论商业精神、商业与共和政体 被引量:1
9
作者 余艳红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66-69,共4页
孟德斯鸠认为品德是共和政体的原则,商业精神能够大力推动商业和贸易的发展,而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最终可能反过来侵蚀商业精神本身,给古典的共和政体及其品德带来危害。他的分权制衡理论可以看作是一种政治上的补救措施。孟德斯鸠关于商... 孟德斯鸠认为品德是共和政体的原则,商业精神能够大力推动商业和贸易的发展,而商业和贸易的发展最终可能反过来侵蚀商业精神本身,给古典的共和政体及其品德带来危害。他的分权制衡理论可以看作是一种政治上的补救措施。孟德斯鸠关于商业、美德与共和政体的论述对于当今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德斯鸠 商业精神 商业 共和政体
下载PDF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首先在美国确立的原因
10
作者 赵文亮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77-77,共1页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是在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的美国首先确立的。其原因要点如下:一,北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共和政体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殖民地时期北美诸州的民主政治为共和政体的确立提供了经验,推动了美国革命向前发展,使共和国...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是在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的美国首先确立的。其原因要点如下:一,北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共和政体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殖民地时期北美诸州的民主政治为共和政体的确立提供了经验,推动了美国革命向前发展,使共和国的发展走向深入。三,潘恩、杰斐逊、华盛顿等开国元勋反对封建专制、坚持捍卫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共和政体的确立作出了极大贡献。四,北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对共和政体的确立起着不可忽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殖民地时期 发展走向 民主政治 社会经济 美国革命 北美 经济基础 杰斐逊 封建专制
下载PDF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首先在美国确立的原因
11
作者 赵文亮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6期116-120,共5页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首先在美国确立,其原因是北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共和政体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殖民地时期北美诸州的民主政治为共和政体的确立提供了经验;潘恩、杰斐逊、华盛顿等开国元勋反对封建专制、坚持捍卫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首先在美国确立,其原因是北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共和政体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殖民地时期北美诸州的民主政治为共和政体的确立提供了经验;潘恩、杰斐逊、华盛顿等开国元勋反对封建专制、坚持捍卫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理论和实践的巨大影响作用;北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当时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对共和政体的确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北美殖民地 美国独立战争 潘恩 杰斐逊 华盛顿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的明智德性与共和政体的生成
12
作者 马明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450-455,共6页
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中,明智是城邦生活的主德。君主制和贵族制下的统治者拥有明智德性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多数人统治而又轮流执政的共和政体,统治者是否具有明智德性?答案是肯定的。实现的途径是"教化中产阶级",先教化中... 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中,明智是城邦生活的主德。君主制和贵族制下的统治者拥有明智德性是毋庸置疑的。作为多数人统治而又轮流执政的共和政体,统治者是否具有明智德性?答案是肯定的。实现的途径是"教化中产阶级",先教化中产阶级中天赋优异者使其成为立法者,然后借助良法的教化作用,达到对中产阶级的教化。而具备明智德性的共和政体也就是贵族政体的一型,亚里士多德的共和政体既是现实可行的政体,也是向理想政体开放的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政体 中产阶级 明智 教化 法律
下载PDF
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力倡共和政体及其历史抉择之评析
13
作者 季云飞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2-76,共5页
辛亥革命前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力倡共和政体 ,基于三方面认识 :清政府是满族建立的政府 ,革命成功之后 ,不能再建立由满族人作为君主的君主立宪政体 ,必须建立共和政体 ;采取共和政体 ,可抑制“豪杰”争雄之“野心” ,达到“一劳永逸... 辛亥革命前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力倡共和政体 ,基于三方面认识 :清政府是满族建立的政府 ,革命成功之后 ,不能再建立由满族人作为君主的君主立宪政体 ,必须建立共和政体 ;采取共和政体 ,可抑制“豪杰”争雄之“野心” ,达到“一劳永逸”之目的 ;中国社会已具备了实现“共和政体”的基本条件。辛亥革命烈火中诞生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虽是进步的、革命的抉择 ,但却无法与中国社会机体有机地结合。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是不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尴尬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前 资产阶级革命派 共和政体主张 历史性抉择 名存实亡
下载PDF
论孙中山所设想的民主共和政体
14
作者 周宇清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16,共2页
在孙中山向西方国家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途程中,美国曾是他关注的要点之一,美国给了他很多的启发,美国是“世界最文明、最富强之国”旧。美国独立后,除南北战争外,没有发生大的变乱,国家“长治久安,文明进步,经济发达,为世界之... 在孙中山向西方国家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途程中,美国曾是他关注的要点之一,美国给了他很多的启发,美国是“世界最文明、最富强之国”旧。美国独立后,除南北战争外,没有发生大的变乱,国家“长治久安,文明进步,经济发达,为世界之冠”聊。在孙中山的理念中,中国要以美国为榜样,仿造美国的政府而缔造中国的新政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共和政体 孙中山 西方国家 文明进步 救国救民 南北战争 长治久安 经济发达
下载PDF
试析共和政体的由来及演变
15
作者 袁兆霆 《沧桑》 2008年第4期157-158,179,共3页
"共和"是个意译词,其含义来源于英文republic一词。republic又来源于柏拉图的名著《理想国》的拉丁文译名《res public》。其含义有两层:一是这个美好的词所描绘的美好目标;二是为达到这个美好目标所做的特殊政制安排。古典... "共和"是个意译词,其含义来源于英文republic一词。republic又来源于柏拉图的名著《理想国》的拉丁文译名《res public》。其含义有两层:一是这个美好的词所描绘的美好目标;二是为达到这个美好目标所做的特殊政制安排。古典共和国以阶级的划分和参与为基础,而现代共和国以政府职能的划分为基础。前者必然要求代表某个阶级的那个政府部门参与政府的一切职能,后者则强烈主张将各个政府部门限制在其适当的职能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政体 混合均衡 分权均衡
下载PDF
古罗马的共和政体及其制衡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晓辉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48-52,共5页
共和政体是罗马共和国实行的一种独特的国家形式,它对罗马共和国的崛起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罗马的共和政体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元老院、公民大会及行政长官系统。罗马的共和政体较早地体现了权力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相互制衡原则。它的相... 共和政体是罗马共和国实行的一种独特的国家形式,它对罗马共和国的崛起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罗马的共和政体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元老院、公民大会及行政长官系统。罗马的共和政体较早地体现了权力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相互制衡原则。它的相互制衡不仅体现在元老院、公民大会和行政长官这三大政治组织之间横向的制衡上,而且还体现在权力体系的纵向关系,即平民与享有特权的贵族阶层之间的相互制衡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罗马 共和政体 制衡机制
下载PDF
辛亥革命前的共和政体思想
17
作者 季云飞 《晋阳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15-18,共4页
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在中国实行美国式的“共和政体”国家政治制度,曾进行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为挫败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君主立宪”主张,在1905年至1907年间进行过激烈的论战。革命派艰苦卓绝的奋斗,并非... 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在中国实行美国式的“共和政体”国家政治制度,曾进行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为挫败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君主立宪”主张,在1905年至1907年间进行过激烈的论战。革命派艰苦卓绝的奋斗,并非一事无成。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在中国试行。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辛亥年间历史性的抉择。然而,没多久,政体转移到袁世凯手中,共和政体日趋名存实亡,昔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喜剧终成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共和政体思想 孙中山 资产阶级 革命派 立宪派 民主立宪 君立立宪 五宪制政体
全文增补中
试谈鲁国宗法贵族共和政体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启谦 《齐鲁学刊》 1987年第1期33-40,共8页
目前学术界对西周、春秋时代的国家政体,以及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等问题,均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讨论。在此时刻,对春秋时代鲁国政权的体制情况,进行一些解剖,会有助子上述问题的解决。下面试从几方面作些剖析。一、血统家族组织和有... 目前学术界对西周、春秋时代的国家政体,以及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等问题,均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讨论。在此时刻,对春秋时代鲁国政权的体制情况,进行一些解剖,会有助子上述问题的解决。下面试从几方面作些剖析。一、血统家族组织和有关的制度问题周族在灭商前的社会形态虽然已进入“文明”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时代 春秋左传 鲁国 共和政体 家族势力 季氏 国君 大夫 君主专制主义 贵族
下载PDF
孟德斯鸠论共和政体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轶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4-154,共11页
共和主义思潮在17—18世纪的欧洲影响甚广,所以孟德斯鸠把共和政体纳入其政体考察的范围,评测它是否是宽和政体的恰当形态。然而无论是在政体性质上,还是在政体原则上,共和政体都不符合宽和政体的核心特征:由于绝对主权机制的特殊性,它... 共和主义思潮在17—18世纪的欧洲影响甚广,所以孟德斯鸠把共和政体纳入其政体考察的范围,评测它是否是宽和政体的恰当形态。然而无论是在政体性质上,还是在政体原则上,共和政体都不符合宽和政体的核心特征:由于绝对主权机制的特殊性,它难以建立稳定的权力制衡机制,因此必须强迫人民始终恪守德性,而且以自我舍弃为核心的德性在根本上背离了政治的终极目的。此外,在现实中,共和政体很容易衰败崩溃,一方面是因为它的性质与原则之间存在结构性冲突,另一方面是因为无论是对外敌恐惧的需要,还是德性教育本身的成功,又或者共和国的生存要求,都使它具有强烈的战争倾向。最后,在现代民族国家与商业社会中,共和政体完全不合时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德斯鸠 共和政体 人民主权 德性 宽和政体
下载PDF
19世纪晚期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的原因
20
作者 施成 《历史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9-51,共3页
近代法国,政体形式频繁更迭,经历了长期的反复与演变.它即不像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一度建立共和制被君主立宪制取而代之后,再也没有反复;也不美国那样,在独立战争之后建立了总统共和制就稳定下来.法国自1789年大革命推翻了长达一千多... 近代法国,政体形式频繁更迭,经历了长期的反复与演变.它即不像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中一度建立共和制被君主立宪制取而代之后,再也没有反复;也不美国那样,在独立战争之后建立了总统共和制就稳定下来.法国自1789年大革命推翻了长达一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之后,政体一直不稳固,先后出现了君主立宪制(1789-1792年)、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第一帝国(1804-1814,1815年)、波旁复辟王朝(1814,1815-1830年)、七月王朝(1830-1848年)、第二共和国(1848-1852年)、第二帝国(1852-1870年),直至第三共和国期间,共和政体才最终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晚期 法国 共和政体 工业资产阶级 共和宪法 政治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