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与氨取代基有机硅单体的共聚动力学I聚合机理与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9
1
作者 罗正鸿 詹晓力 +1 位作者 陈丰秋 阳永荣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8-65,共8页
基于质量作用原理 ,实验研究了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与氨取代基有机硅单体的共聚反应动力学规律。提出了共聚机理 。
关键词 八甲基环四硅氧烷 氨取代有机硅单体 共聚机理 动力学模型 织物 改性氨基硅油 整理剂
下载PDF
N-(α-甲基-丁酯基)-马来酰亚胺与苯乙烯的共聚动力学机理探讨
2
作者 艾娇艳 周述璋 刘朋生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8-51,共4页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N-(α-甲基-丁酯基)-马来酰亚胺与苯乙烯交替共聚物,用紫外(UV)、核磁共振(NMR)两种方法验证了电荷转移络 合物(CTC)的形成,确定了其组成,得到了络... 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N-(α-甲基-丁酯基)-马来酰亚胺与苯乙烯交替共聚物,用紫外(UV)、核磁共振(NMR)两种方法验证了电荷转移络 合物(CTC)的形成,确定了其组成,得到了络合平衡常数.通过单体全程配比对共聚速率 的影响及共聚物组成进一步证实了其聚合机理为自由络合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α-甲基-丁酯基)-马来酰亚胺 苯乙烯 共聚机理 电荷转移络合物
下载PDF
稀土三元/TMAF体系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交替共聚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孟庆洋 程瑞华 +3 位作者 侯侨丽 潘星 刘柏平 李佳佳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4-431,共8页
在稀土三元催化体系(三氯乙酸钇-二乙基锌-甘油)中加入相转移剂四甲基氟化铵(TMAF),并用于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交替共聚。采用核磁共振(^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差示扫描量热(DSC)、热重分析(TG)和原位傅里叶转换... 在稀土三元催化体系(三氯乙酸钇-二乙基锌-甘油)中加入相转移剂四甲基氟化铵(TMAF),并用于催化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交替共聚。采用核磁共振(^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差示扫描量热(DSC)、热重分析(TG)和原位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in situ FT-IR)等对聚合过程和产物结构性能进行表征分析。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分子模拟方法对聚合起始步骤链增长机理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稀土三元/TMAF催化体系可以在不改变聚合特征和共聚物结构性能的情况下,得到高达4 740.6g/mol(1mol Zn催化得到聚合物的质量)的催化活性,且将催化剂诱导期从100min缩短至20min。机理研究表明:环氧丙烷的插入步骤为反应的速控步骤,且该步骤所需克服的吉布斯自由能能垒随模型催化剂活性锌中心的自然成键轨道电荷的增加而降低,环状链增长机理中二氧化碳的插入并“返咬”成环所需克服的吉布斯自由能能垒很高,进一步证实了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共聚反应更倾向于遵循链状链增长聚合机理形成聚碳酸亚丙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环氧丙烷 相转移剂 稀土三元催化剂 交替共聚机理
下载PDF
对二氧环己酮与N^ε-苄氧羰基-L-赖氨酸无规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共聚反应机理
4
作者 王冰 董军 +1 位作者 陈栋梁 熊成东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16年第4期333-337,共5页
通过对二氧环己酮与N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本体共聚的方法制备了聚对二氧环己酮-Nε-苄氧羰基-L-赖氨酸的无规共聚物(PPCLAs),其结构1H NMR和GPC表征。考察了聚合反应时间及催化剂用量对PPCLAs平均分子量的影响,并提出了"... 通过对二氧环己酮与Nε-苄氧羰基-L-赖氨酸-N-羧酸酐本体共聚的方法制备了聚对二氧环己酮-Nε-苄氧羰基-L-赖氨酸的无规共聚物(PPCLAs),其结构1H NMR和GPC表征。考察了聚合反应时间及催化剂用量对PPCLAs平均分子量的影响,并提出了"先竞争引发,再大分子间缩聚"的共聚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二氧环己酮 Nε-苄氧羰基-L-赖氨酸 无规共聚 合成 共聚机理
下载PDF
PEB/MMA-AN悬浮接枝共聚反应机理 被引量:2
5
作者 熊凯 朱勇平 +4 位作者 王霞 王炼石 蔡彤旻 张安强 曾祥斌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9-205,共7页
研究了乙烯-1-丁烯共聚物(PEB)弹性体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腈(AN)悬浮接枝共聚反应行为及接枝共聚产物对SAN树脂增韧作用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接枝共聚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了接枝共聚... 研究了乙烯-1-丁烯共聚物(PEB)弹性体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腈(AN)悬浮接枝共聚反应行为及接枝共聚产物对SAN树脂增韧作用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用凝胶渗透色谱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接枝共聚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了接枝共聚反应机理,推算了接枝链分子量.结果表明,体系首先发生链增长自由基向PEB转移终止形成非接枝共聚物(MANL)和PEB大分子自由基引发单体共聚形成接枝链(g-MAN)的反应,接枝反应结束后体系发生明显的非接枝共聚形成非接枝共聚物(MANH)的反应;MANL的分子量低于g-MAN的分子量,而g-MAN的分子量明显低于MANH的分子量;在接枝共聚过程中发生已接枝和未接枝PEB断链并随机再接生成多嵌段共聚物的副反应;在反应初期,接枝链的AN单元含量接近于非接枝共聚物的AN单元含量,在反应中后期前者远低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1-丁烯共聚 接枝共聚反应机理 接枝链分子量 链转移终止 多嵌段共聚
下载PDF
本体共聚合成氨基硅油的反应动力学模型 被引量:1
6
作者 罗正鸿 詹晓力 +1 位作者 陈丰秋 阳永荣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30,共3页
分析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与氨基有机硅单体的共聚机理,将其看作是介于连锁与逐步共聚机制并由此确定了动力学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分析本体共聚过程的动力学特征。
关键词 氨基硅油 八甲基环四硅氧烷 氨基有机硅单体 共聚机理 动力学模型 织物 柔软整理剂
下载PDF
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硫共聚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珍 支云飞 +4 位作者 陕绍云 刘云利 郑荣 贾庆明 苏红莹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4-190,共7页
目前有关二氧化硫(SO2)减排技术的研究成熟且较多,而SO2的高效利用却研究较少。SO2与烯烃、环氧化物及其他单体共聚制备含硫高分子是利用SO2的有效途径。探索和开发新型高效催化剂是提高其共聚反应效率及调控共聚物结构的根本手段和方法... 目前有关二氧化硫(SO2)减排技术的研究成熟且较多,而SO2的高效利用却研究较少。SO2与烯烃、环氧化物及其他单体共聚制备含硫高分子是利用SO2的有效途径。探索和开发新型高效催化剂是提高其共聚反应效率及调控共聚物结构的根本手段和方法,因此,高效催化剂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文中分析比较了有机金属、过氧化物、Lewis酸、Lewis碱等催化剂对SO2与单体共聚制备含硫高分子的影响规律,希望对SO2催化共聚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硫 含硫高分子 催化剂 共聚机理
下载PDF
表面活性单体NaAMC_(14)S的胶束化行为对共聚合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于亚明 王中华 +1 位作者 高保娇 王蕊欣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6-501,共6页
测定了表面活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磺酸钠(NaAMC14S)的Krafft点与不同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使NaAMC14S的浓度分别处于cmc上下,实施了NaAMC14S与丙烯酰胺(AM)的水溶液共聚合.用复合电导滴定法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用差示扫描量... 测定了表面活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十四烷磺酸钠(NaAMC14S)的Krafft点与不同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使NaAMC14S的浓度分别处于cmc上下,实施了NaAMC14S与丙烯酰胺(AM)的水溶液共聚合.用复合电导滴定法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共聚物的热行为,采用荧光探针芘测定了共聚物水溶液的疏水缔合性,重点探索了在临界胶束浓度上下NaAMC14S与AM的共聚合机理.实验结果表明,NaAMC14S的胶束化行为对共聚合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当NaAMC14S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上与AM共聚合时,遵循的是一种微嵌段共聚合的模式,聚合过程中共聚物的组成随转化率大幅度地变化;当NaAMC14S在临界胶束浓度以下与AM共聚合时,进行的是无规共聚合,聚合过程中聚合物的组成随时间变化比较缓慢;DSC的测试与荧光探针法的测定结果证实了上述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单体 胶束化行为 临界胶束浓度 共聚机理 丙烯酰胺
下载PDF
一氧化碳与烯烃共聚及其功能高分子
9
作者 郑荣华 张一烽 沈之荃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4-38,共5页
本文综述了一氧化碳与烯烃共聚合成聚酮的方法、共聚反应机理以及聚酮在合成其他功能高分子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一氧化碳 烯烃 聚酮 共聚反应机理
下载PDF
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法制备VMT/P(AMPS-co-AA)复合高吸水树脂 被引量:3
10
作者 陆泉芳 庞二牛 +2 位作者 俞洁 张海涛 李芸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4-260,共7页
在水溶液中,以蛭石(VMT)、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丙烯酸(AA)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用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GDEP)引发制备蛭石/聚(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co-丙烯酸)[VMT/P(AMPS-co-AA)]复合高吸... 在水溶液中,以蛭石(VMT)、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丙烯酸(AA)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用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GDEP)引发制备蛭石/聚(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co-丙烯酸)[VMT/P(AMPS-co-AA)]复合高吸水树脂。考察了放电电压、放电时间、蛭石用量和交联剂用量对复合高吸水树脂吸水溶胀性能的影响,并采用FTIR、XRD、SEM、TG对复合高吸水树脂的结构、形貌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可能的引发聚合机理。结果表明,VMT表面的羟基与AMPS和AA中的CC键发生接枝共聚形成了无机/有机无定形共聚物,该材料表面呈现粗糙、多孔的结构,热稳定性良好,GDEP引发是一个自由基引发的链增长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蛭石(VMT) 高吸水树脂 辉光放电电解等离子体(GDEP) 共聚机理 功能材料
下载PDF
ANI-DPA聚合物膜的合成及其表征
11
作者 李思平 徐伟箭 《材料导报(纳米与新材料专辑)》 EI 2009年第2期394-398,共5页
在较佳工艺条件下,用脉冲电位法合成了苯胺和二苯胺的聚合物膜,采用SEM观察了膜形貌,分别以红外光谱分析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其电化学共聚合机理,采用电导率仪测定了其电导率。结果表明,用脉冲电位法合成的ANI-DPA聚合物膜具有较好的稳... 在较佳工艺条件下,用脉冲电位法合成了苯胺和二苯胺的聚合物膜,采用SEM观察了膜形貌,分别以红外光谱分析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其电化学共聚合机理,采用电导率仪测定了其电导率。结果表明,用脉冲电位法合成的ANI-DPA聚合物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电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聚合物膜 共聚机理
下载PDF
共聚合多分散体系的Monte Carlo仿真算法及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凌君 沈之荃 陈万里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8-315,共8页
在凝胶色谱(GPC)测试高聚物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实验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共聚合多分散体系的 Monte Carlo计算机仿真算法,模拟共聚合过程中每个单体链节的形成,记录每条长度不等的高分子链的链节结构和微观序列分布.应用于2,2-二甲基... 在凝胶色谱(GPC)测试高聚物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实验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共聚合多分散体系的 Monte Carlo计算机仿真算法,模拟共聚合过程中每个单体链节的形成,记录每条长度不等的高分子链的链节结构和微观序列分布.应用于2,2-二甲基三亚甲基环碳酸酯(DTC)和ε-己内酯(ε-CL)开环共聚合的高分子链链节结构研究中,模拟结果较好地重现了实验数据.并提供了三元组分布、均聚链链节长度等难于从实验测定的微观信息.本算法为研究复杂机理的多链共聚合体系提出了仿真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 多分散体系 MONTE Carlo仿真算法 MONTE CARLO模拟 DTC-co-ε-CL共聚 共聚机理 分子量 微观序列分布
原文传递
(a-Diimine)palladium catalyzed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and (co)polymerization with polar comonomers 被引量:14
13
作者 Lihua Guo Changle Chen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1663-1673,共11页
In this review, a recent development of cationic ?-diimine palladium(II) complexes for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and copolymerization with polar functionalized comonomers was briefly described. First, the polymerization... In this review, a recent development of cationic ?-diimine palladium(II) complexes for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and copolymerization with polar functionalized comonomers was briefly described. First, the polymerization mechanism for this type of catalysts was discussed. Next, recent advances in ligand design were provided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 influence of ligand structures on the catalytic polymerization properties. Last, the ethylene homopolymerization and copolymerization with various polar comonomers, especially acrylate and vinyl ethers were summar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LADIUM Α-DIIMINE ethylene polymerization polar comonome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