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鱼腥草共附生细菌组成及其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1
作者 陆秋丹 徐芳 +3 位作者 崔古贞 刘翔 张峥嵘 陈峥宏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8期85-92,共8页
【目的】了解鱼腥草共附生细菌的组成,以及小鼠食用新鲜鱼腥草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为探明鱼腥草的药用价值及其相关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鱼腥草进行共附生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试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分别用鱼腥草(... 【目的】了解鱼腥草共附生细菌的组成,以及小鼠食用新鲜鱼腥草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为探明鱼腥草的药用价值及其相关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鱼腥草进行共附生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试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分别用鱼腥草(试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连续灌胃20 d,在灌胃前和停止灌胃7 d后分别采集试验组与对照组小鼠粪便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鱼腥草共附生细菌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其相对丰度分别为85.45%、10.52%和1.63%。试验组中,灌胃后与灌胃前相比,小鼠粪便菌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并未增加;菌群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显著增高。灌胃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小鼠粪便菌群结构有显著差异,在门分类水平上,试验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irmicutes/Bacteroidetes)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新鲜鱼腥草能增加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以及调节小鼠肠道菌群结构;鱼腥草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irmicutes/Bacteroidetes)的比值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共附生细菌 肠道菌群 高通量测序 厚壁菌门 拟杆菌门
下载PDF
柄海鞘共附生细菌的分离培养与系统发育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苗婷婷 邢翔 +1 位作者 杜宗军 陈冠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118,共8页
通过纯培养和16S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对威海海域柄海鞘共附生细菌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用2216E培养基从柄海鞘样品中分离到78株细菌,通过形态学特征和TCBS培养基选择性筛选后,选取30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进行了16Sr... 通过纯培养和16S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对威海海域柄海鞘共附生细菌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用2216E培养基从柄海鞘样品中分离到78株细菌,通过形态学特征和TCBS培养基选择性筛选后,选取30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进行了16SrRNA基因测序和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0株菌株分别属于细菌域的4个系统发育类群(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Firmicutes,Gro-teobacteria)的11个科,11个属。根据16SrRNA基因序列,大多数菌株与其系统发育关系最密切的模式菌株之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16S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1.82%~98.93%)。其中菌株HQW7,HQYD1,HQWD4,HQE1和HQE2与相关模式菌株的16SrRNA基因最高相似度仅分别为91.82%,92.51%,92.99%,93.52%,93.87%,这5株菌可能代表新的分类单元。威海海域柄海鞘共附生细菌存在着较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并可能存在新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柄海鞘 共附生细菌 16S RRNA基因 系统发育分析 细菌多样性
下载PDF
一株南极大磷虾共附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一氧化氮靶向抑制活性筛选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晓玲 杨桥 +4 位作者 樊成奇 陆亚男 田晓清 黄洪亮 陈雪忠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6-441,共6页
从我国南极磷虾科学探捕项目所采集的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样品中分离纯化到一株共附生细菌,对其进行了细菌多相分类学分析、发酵培养、代谢产物提取及HPLC分析,并对其发酵粗提物进行了针对多种重大疾病药物靶标-一氧化氮(NO)... 从我国南极磷虾科学探捕项目所采集的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样品中分离纯化到一株共附生细菌,对其进行了细菌多相分类学分析、发酵培养、代谢产物提取及HPLC分析,并对其发酵粗提物进行了针对多种重大疾病药物靶标-一氧化氮(NO)抑制活性的靶向筛选。结果表明,该菌株与其进化关系最近的需盐杆菌(Salegentibacter salinus)ISL-6之间的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3.2%(小于确定新种的阈值97%)。综合该菌株的多相分类学指标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需盐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Salegentibacter sp.NJC-06,其发酵代谢产物中主要活性成分为富含双键的萜类物质,发酵液粗提物具有较强的NO靶向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大磷虾 共附生细菌 分离鉴定 一氧化氮 靶向筛选
下载PDF
海水鱼类共附生细菌群落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冯敬宾 胡超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722-2734,共13页
与海水鱼类处于共生、共栖、寄生或附生关系的细菌群落,称之为海水鱼类共附生细菌群落。这类细菌群落生活在海水鱼体表(皮肤、鳃)以及体内(消化道和血液、肌肉、肝脏、肾脏等内部组织器官),它们彼此之间以及与宿主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 与海水鱼类处于共生、共栖、寄生或附生关系的细菌群落,称之为海水鱼类共附生细菌群落。这类细菌群落生活在海水鱼体表(皮肤、鳃)以及体内(消化道和血液、肌肉、肝脏、肾脏等内部组织器官),它们彼此之间以及与宿主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并且对于宿主的健康生长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目前对养殖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中的致病微生物缺乏有效控制措施,处于迅速发展中的养殖产业经受着相当严重的疾病问题。因而,生态健康养殖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且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微生物生态调控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目前相关的基础微生物生态学资料比较缺乏,尤其是在国内作为微生物生态的基本组成部分,与微生物病害发生有着直接关系的大多数海水养殖鱼类的共附生细菌群落研究资料相当缺乏。因此,很有必要开展海水养殖鱼类共附生细菌群落相关研究。在此背景下,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宿主海水鱼类种类、共附生细菌群落类别、共附生细菌群落的影响因素、共附生细菌群落对宿主的作用等方面综述了海水鱼类共附生细菌群落的研究进展,并对此类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附生细菌群落 海水鱼类 鱼卵 仔稚鱼 成鱼
下载PDF
叶片山海绵共附生细菌的防污活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志颖 王祥 +2 位作者 苏培 冯丹青 柯才焕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0-346,共7页
从叶片山海绵(Mycale phyllophila)中分离纯化得到7株共附生细菌,经16SrDNA序列比对,分别归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5株)、假弧菌属(Pseudovibrio,1株)和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1株).菌株经发酵培养后对发酵液进行提取,以翡翠贻贝(Pe... 从叶片山海绵(Mycale phyllophila)中分离纯化得到7株共附生细菌,经16SrDNA序列比对,分别归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5株)、假弧菌属(Pseudovibrio,1株)和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1株).菌株经发酵培养后对发酵液进行提取,以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足丝分泌抑制实验检测提取物的防污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菌株NAP1和NAP7的提取物显著抑制翡翠贻贝足丝分泌,其半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55.26和14.85μg/mL,其余5株菌株的提取物均无防污活性.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和16SrDNA序列比对,将菌株NAP7初步鉴定为脱氮假弧菌(Pseudovibrio denitrificans).另外,进一步对菌株NAP7提取物进行活性部位追踪,以不同极性的溶剂进行萃取,依次获得石油醚相、二氯甲烷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部分,进行防污活性检测,发现除水相部分无防污活性外,其余4个部分均显著抑制翡翠贻贝足丝分泌,其中正丁醇相不仅防污活性高(EC50=4.06μg/mL),对翡翠贻贝的毒性也低(半致死浓度(LC50)=158.11μg/mL),表明其中含有高效低毒的活性成分.研究结果为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获得新型环保海洋防污剂奠定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共附生细菌 防污活性 海洋防污剂 叶片山海绵
下载PDF
浒苔(Ulva prolifera)共附生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的引物优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晓杰 赵瑾 +3 位作者 郭扬 吴春辉 陈华新 姜鹏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5-41,共7页
海藻共附生细菌密切参与宿主的生长发育、营养吸收等重要过程,浒苔(Ulva prolifera)是构成黄海绿潮的唯一优势种,对其共附生细菌开展群落结构分析,有望为成灾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线索。由于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同时具备原核特征和高拷贝数,会... 海藻共附生细菌密切参与宿主的生长发育、营养吸收等重要过程,浒苔(Ulva prolifera)是构成黄海绿潮的唯一优势种,对其共附生细菌开展群落结构分析,有望为成灾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线索。由于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同时具备原核特征和高拷贝数,会严重干扰共附生细菌基于16S rDNA的序列扩增。高等植物中开发了通用引物799F,利用其3′末端与植物同源区的非配对双碱基,可实现对细菌来源序列的特异性扩增。本文针对多个浒苔群体样本,首次评价了引物799F在藻类中的适用性,发现799F的3′末端与浒苔叶绿体同源区仅存在非配对单碱基,其扩增仍会受到浒苔叶绿体严重干扰。在引物799F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引物800F,与通用反向引物1492R配对扩增细菌16S rDNA中具高分辨率的V5-V9可变区,配合使用具热启动功能、同时不具校对功能的DNA聚合酶,可基本完全避免浒苔叶绿体来源序列的扩增,并阐明了方法的原理。优化的引物扩增方案可用于浒苔共附生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S rDNA 共附生细菌 浒苔(Ulva prolifera) 叶绿体 引物
下载PDF
广西涠洲岛3种海参共附生细菌多样性及其延缓衰老活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银江林 李蜜 +3 位作者 易湘茜 刘永宏 于清武 高程海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904-2912,共9页
【目的】明确广西涠洲岛海参共附生细菌多样性,筛选出具有延缓衰老活性的菌株,为挖掘延缓衰老活性的新化合物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选用9种选择性培养基对来源于广西涠洲岛的3种海参[异色哈威参(Havelockia versicolor)、玉足海参(Holo... 【目的】明确广西涠洲岛海参共附生细菌多样性,筛选出具有延缓衰老活性的菌株,为挖掘延缓衰老活性的新化合物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选用9种选择性培养基对来源于广西涠洲岛的3种海参[异色哈威参(Havelockia versicolor)、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和方柱翼手参(Colochirus quadrangularis)]共10份样品进行共附生细菌分离纯化,基于16S rRNA测序分析其多样性,并以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为模型评价共附生细菌发酵粗提物的延缓衰老活性。【结果】从广西涠洲岛3种海参中共分离获得63株共附生菌株,隶属于3门4纲14目25科35属,以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为优势菌群,共有31株(占49.21%);放线菌GXIMD LM0085和GXIMD LM0159有可能为潜在新种,与对应有效发表菌株Kocuria assamensis、K. salsicia的相似性分别为97.38%和97.00%。不同培养基分离获得的海参共附生细菌在属类水平上存在明显的数量差异,以M9培养基分离获得的菌属数量最多(19属28株),P7培养基分离获得的最少(仅6属6株);在筛选确定的35属细菌中,仅Cobetia和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在9种培养基均有生长分布,多达13个属仅在单一的培养基中生长。不同海参分离获得的共附生细菌数量排序为1#异色哈威参>方柱翼手参>2#异色哈威参>玉足海参,除了玉足海参外,其他3只海参体内的共附生放线菌相对丰度明显高于体表共附生放线菌相对丰度。线虫寿命试验发现,有6株共附生细菌的发酵粗提物能显著延长秀丽隐杆线虫寿命(P<0.05),分别是GXIMD LM0037(寡养单胞菌属)、GXIMD LM0005(链霉菌属)、GXIMD LM0071(副球菌属)、GXIMD LM0114(寡养单胞菌属)、GXIMD LM0099(原小单孢菌属)和GXIMD LM0032(短状杆菌属)。【结论】广西涠洲岛海域海参蕴含着多样性丰富的共附生细菌资源,具有潜在的新物种,且部分菌株具有延缓衰老活性,在延缓衰老活性物质挖掘及新型抗衰老药物研发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参 共附生细菌 多样性 延缓衰老 广西涠洲岛
下载PDF
北部湾海绵(Siphonochalina flexa)共附生细菌多样性及抑甘蔗鞭黑粉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江蕾 李蜜 +3 位作者 李智 易湘茜 高程海 周桂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21-1427,共7页
分离纯化广西怪石滩海域海绵可培养共附生细菌,分析其多样性并研究共附生细菌发酵产物对甘蔗鞭黑粉菌的抑制活性,为研发新型生物农药提供参考依据。采用8种培养基分离纯化海绵共附生细菌,运用16S rDNA测序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分离纯化广西怪石滩海域海绵可培养共附生细菌,分析其多样性并研究共附生细菌发酵产物对甘蔗鞭黑粉菌的抑制活性,为研发新型生物农药提供参考依据。采用8种培养基分离纯化海绵共附生细菌,运用16S rDNA测序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及多样性分析,采用牛津杯法测试细菌发酵产物对甘蔗鞭黑粉菌的抑制效果。经形态学分析及16SrDNA比对,海绵中共获得34株共附生细菌,隶属于18科24属。活性检测结果表示,存在14株对甘蔗鞭黑粉菌有抑制效果的菌株。海绵中可培养共附生细菌物种多样性丰富,部分菌株的发酵产物对甘蔗鞭黑粉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有成为新型生物农药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 共附生细菌 物种多样性 甘蔗鞭黑粉菌 抑菌活性
下载PDF
乳山长牡蛎共附生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和副溶血性弧菌拮抗菌的筛选
9
作者 蒋之琛 刘明坤 +3 位作者 王文岐 吴富村 李莉 张德超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45-51,共7页
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培养2020年6—9月采自山东省威海市乳山牡蛎养殖区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胃和鳃部位共附生可培养细菌,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多样性分析,同时筛选副溶血性弧菌的拮抗菌。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细菌... 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培养2020年6—9月采自山东省威海市乳山牡蛎养殖区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胃和鳃部位共附生可培养细菌,通过形态观察和16S rRNA基因测序进行多样性分析,同时筛选副溶血性弧菌的拮抗菌。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细菌422株,删除重复后共获得不同批次细菌258株,主要包括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4个类群,分别占比72.2%、12.6%、11.8%和3.4%,共囊括了6个纲,63个属和119个种,并分离到1个潜在新种。分离的不同种类弧菌可能与牡蛎夏季高死亡率有关,并筛选出一株杀鱼假交替单胞菌ML-231对副溶血性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乳山长牡蛎共附生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发现多种致病性弧菌,并获得1株副溶血性弧菌拮抗菌,对今后乳山长牡蛎的生产管理及弧菌防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共附生细菌 多样性 弧菌 拮抗菌
下载PDF
微塑料暴露对小棒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microclavata)共附生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敏 车文学 +3 位作者 曾映旭 边伟杰 吕淑果 穆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22-2135,共14页
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分布广泛,对海洋生物(包括珊瑚)健康产生危害,然而,目前有关微塑料对珊瑚影响的研究非常有限,其造成影响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因此,选取海洋环境中常见的微塑料PA,对小棒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microclavata)进行7 d的... 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分布广泛,对海洋生物(包括珊瑚)健康产生危害,然而,目前有关微塑料对珊瑚影响的研究非常有限,其造成影响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因此,选取海洋环境中常见的微塑料PA,对小棒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microclavata)进行7 d的微塑料暴露模拟实验,利用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塑料暴露不同时间对珊瑚共附生细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α-多样性随微塑料暴露时间的变化先降低后上升,β-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分析皆表明:微塑料暴露引起珊瑚共附生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并且随着暴露时间不同,细菌群落组成也随之变化.共检测到49个门、 152个纲、 363个目、 634个科和1 390个属.在门水平上,Proteobacteria在所有样品中都是优势类群,但在各样品的相对丰度不同;微塑料暴露使Proteobacteria、 Chloroflexi、 Firmicutes、 Actinobacteriota、 Bacteroidota和Acidobacteriota丰度增加;在属水平上,Ralstonia、Acinetobacter和Delftia是微塑料暴露后珊瑚共附生细菌的优势类群.PICRUSt功能预测表明,微塑料暴露使菌群的信号转导、细胞群落-原核生物、外源物质生物降解及代谢和细胞运动功能降低.BugBase表型预测表明,微塑料暴露使珊瑚共附生菌群的3种表型(致病性、厌氧和氧化胁迫耐受)发生变化.FAPROTAX功能预测表明,微塑料暴露导致珊瑚共附生细菌与宿主的共生关系、碳和氮的循环及光合作用等功能发生显著变化.研究可为微塑料对珊瑚影响的机制和微塑料生态毒理学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共附生细菌 群落结构 功能预测 软珊瑚
原文传递
东山湾软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和产酶活性鉴定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阳 赖其良 +4 位作者 陈华 王建宁 余志伟 王丽萍 邵宗泽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3期396-403,共8页
利用稀释10倍的2216E培养基,采用涂布平板法分离软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细菌,然后提取各菌株基因组DNA,扩增其16S rRNA基因并测序,通过比对分析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进而研究东山湾软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同时测定各菌株产淀粉酶、... 利用稀释10倍的2216E培养基,采用涂布平板法分离软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细菌,然后提取各菌株基因组DNA,扩增其16S rRNA基因并测序,通过比对分析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进而研究东山湾软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同时测定各菌株产淀粉酶、蛋白酶和酯酶能力,进而获得具有产酶活性的细菌资源.结果表明:一共分离到244株细菌,剔除重复后共获得128株不同的细菌.128株细菌包括变形菌纲(86株)、放线菌纲(高G+C革兰氏阳性菌,17株)、厚壁菌门(低G+C革兰氏阳性菌,22株)和拟杆菌纲(3株)4大类群,共包含44个属,72个种,多样性十分丰富,其中有9株细菌的16S rRNA基因相似度低于98.0%,为分离到的潜在新种.同时,128株细菌3种酶活检测的结果表明:16株细菌具有淀粉酶活性,73株细菌具有酯酶活性,23株细菌具有蛋白酶活性,其中15株细菌同时具有3种酶活性.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东山湾软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细菌丰富的多样性,同时获得了具有良好的产酶特性菌株资源,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软珊瑚 共附生细菌 多样性 酶活鉴定
下载PDF
四川汉源万顺铅锌矿区蜈蚣草共附生细菌群落结构对重金属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辜运富 江华明 +2 位作者 潘丁键 王蓥燕 张小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535-3542,共8页
为了充分挖掘重金属污染地区植物共附生细菌资源,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效率,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对四川省汉源县万顺铅锌矿区蜈蚣草根状茎中共附生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为了充分挖掘重金属污染地区植物共附生细菌资源,提高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效率,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对四川省汉源县万顺铅锌矿区蜈蚣草根状茎中共附生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共附生细菌群落结构与蜈蚣草根状茎中有效重金属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采样点间的蜈蚣草共附生细菌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尾矿>矿口>弃渣区>选矿区>农田.基于DGGE回收条带序列的系统发育显示,蜈蚣草共附生细菌包括芽孢杆菌属(Bacillus)、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根瘤菌属(Rhizob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ia)和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等细菌类群.相关性分析表明,共附生细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与有效Cu、Cd、Pb、Zn和As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有效As是影响蜈蚣草共附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对砷含量较高的采样点,砷对蜈蚣草共附生细菌群落有促进作用,在砷含量相对较低的采样点,共附生细菌群落与砷呈负相关.研究表明,蜈蚣草存在丰富的共附生细菌种群,这些种群受蜈蚣草中有效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明显,在修复重金属特别是砷污染土壤方面表现出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区 蜈蚣草 共附生细菌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石磺海牛共附生细菌的分离和活性菌株筛选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锦有 张骏梁 +4 位作者 郑晓丽 陈烁钿 杨鹏 廖孟滨 徐颖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2-874,共13页
【目的】研究深圳大鹏半岛海域石磺海牛中可培养的共附生细菌的数量和种类,并对分离获得菌株的代谢产物进行活性筛选。【方法】通过R2A平板培养、分离纯化和16S rRNA测序,分析鉴定石磺海牛中5个部位可培养细菌;使用分离菌株的菌液及发... 【目的】研究深圳大鹏半岛海域石磺海牛中可培养的共附生细菌的数量和种类,并对分离获得菌株的代谢产物进行活性筛选。【方法】通过R2A平板培养、分离纯化和16S rRNA测序,分析鉴定石磺海牛中5个部位可培养细菌;使用分离菌株的菌液及发酵液上清,测定对群体感应信号分子降解的活性和抗生物膜活性。【结果】从石磺海牛中共分离到215株细菌,归属于87个种,54个属,有16株菌疑似为新菌。分离获得的菌株分布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26株),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4株),厚壁菌门(Firmicutes,34株),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0株)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1株)。石磺海牛卵中的细菌数量和种类最为多样。从分离的菌株中筛选出28株菌能够降解群体感应信号分子,8株菌具有抗生物膜活性。【结论】首次报道了海洋无脊椎动物石磺海牛中具有丰富多样的可培养细菌,包含潜在的新微生物和天然产物资源,为今后研究石磺海牛共附生微生物提供了研究基础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磺海牛 共附生细菌 多样性 活性代谢产物
原文传递
热液贻贝共附生群体感应细菌的筛选及功能初探
14
作者 朱云谨 张彦超 +4 位作者 胡天翼 李响 李倩 高伟 郑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1-80,共10页
为了探究热液贻贝共附生微生物中是否存在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细菌及若存在会拥有的功能,本研究对西南印度洋天成热液区贻贝鳃中可培养共附生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并从中筛选群体感应细菌,对群体感应细菌的信号分子种类,以及成... 为了探究热液贻贝共附生微生物中是否存在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细菌及若存在会拥有的功能,本研究对西南印度洋天成热液区贻贝鳃中可培养共附生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并从中筛选群体感应细菌,对群体感应细菌的信号分子种类,以及成膜和二甲基巯基丙酸(DMSP)利用能力进行探究。结果显示:从热液贻贝鳃中分离共附生细菌96株,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确定了25株不同菌株,它们分属于4个门、5个纲、14个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优势菌群,占比64%;玫瑰杆菌类群占20%。筛选出群体感应细菌3株(Sulfitobacter pontiacus TCYB15、Sulfitobacter pontiacus TCYB21和Roseivivax marinus TCYB24),它们具有产生C8-HSL、C6-HSL两种AHLs信号分子的能力,且都具有成膜和利用DMSP的潜力。本研究证实热液贻贝共附生微生物中存在群体感应细菌,推测它们可在鳃中形成生物膜并在与贻贝共附生过程中参与硫的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热液 贻贝 共附生细菌 群体感应 成膜 二甲基巯基丙酸
下载PDF
南极长城湾海绵共附生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欢 俞勇 +2 位作者 廖丽 刘双 陈波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54-561,共8页
研究了南极长城湾潮间带海绵共附生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疑似新种应用有利于放线菌生长的选择性培养基ISP2从长城湾海绵动物组织中分离出120株细菌,基于这些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开展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所分离菌株隶属于三个细... 研究了南极长城湾潮间带海绵共附生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疑似新种应用有利于放线菌生长的选择性培养基ISP2从长城湾海绵动物组织中分离出120株细菌,基于这些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开展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所分离菌株隶属于三个细菌门五大类群的11个目、22个属,表明长城湾海绵共附生细菌的种属分布较广、多样性非常高。其中红球菌Rhodococcus属占优势,另外包含α-变形菌纲Puniceibacterium属、放线菌门Aeromicrobium属、β-变形菌纲Limnobacter属等罕见种属。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表明,菌株HM145与Rhodococcus属模式种Rhodococcus qingshengii具有最高序列相似性97.0%,菌株HQ09与Puniceibacterium antarcticum有96.9%的最高相似性,为2株疑似新种,其分类地位和种水平上的分类学研究有待开展多相分类进行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长城湾 潮间带 海绵附生可培养细菌 多样性
下载PDF
海绵Pseudoceratina sp.共栖细菌多样性及其抑制甘蔗鞭黑粉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菲 黄庶识 +3 位作者 王伟 江蕾 米顺利 余炼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1期87-93,99,共8页
【目的】探讨广西斜阳岛附近海域海绵共附生细菌的多样性,并筛选对甘蔗鞭黑粉菌有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为发现潜在的细菌新物种及开发农用生防菌肥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稀释涂布法,通过6种复合营养分离培养基,从海绵Pseudoceratina sp... 【目的】探讨广西斜阳岛附近海域海绵共附生细菌的多样性,并筛选对甘蔗鞭黑粉菌有抑制作用的活性物质,为发现潜在的细菌新物种及开发农用生防菌肥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稀释涂布法,通过6种复合营养分离培养基,从海绵Pseudoceratina sp.中分离可培养的共附生细菌。采取细菌形态学观察去除冗余,通过PCR扩增菌株的16SrRNA基因序列,并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物种多样性。采用牛津杯法进行抑制甘蔗鞭黑粉菌活性筛选实验。【结果】从海绵Pseudoceratina sp.中共分离到可培养细菌54株,经16SrRNA基因序列对比后,获得24株细菌,隶属于13科14属。其中,菌株BGMRC 2118与已发表有效菌株的16SrRNA基因序列的最高相似率为96.46%,可能为潜在新种。抑菌筛选实验结果显示,有8株细菌的发酵粗提物对甘蔗鞭黑粉菌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结论】广西斜阳岛附近海域中海绵共附生细菌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蕴藏着丰富的新物种资源,富含生物活性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 共附生细菌 物种多样性 甘蔗鞭黑粉菌 抑菌活性
下载PDF
涠洲岛2种造礁珊瑚共附生可培养潜在耐热细菌多样性
17
作者 陈金妮 梁甲元 +4 位作者 余克服 俞小鹏 葛瑞琪 覃良云 许勇前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9-923,共15页
【背景】珊瑚适应环境的能力与机体内共附生细菌有关,然而,这些细菌在珊瑚宿主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尚不清楚。对珊瑚共附生细菌进行纯培养,探究其生物功能和生态作用,是解析珊瑚宿主环境适应机理的重要途径。【目的】研究热耐... 【背景】珊瑚适应环境的能力与机体内共附生细菌有关,然而,这些细菌在珊瑚宿主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尚不清楚。对珊瑚共附生细菌进行纯培养,探究其生物功能和生态作用,是解析珊瑚宿主环境适应机理的重要途径。【目的】研究热耐受性不同的2种造礁珊瑚共附生可培养潜在耐热细菌多样性和功能,为理解珊瑚适应环境的能力提供新的认识。【方法】从涠洲岛选取2种热耐受性差异显著的霜鹿角珊瑚(Acropora pruinosa)和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为研究对象,采用2216E、海水R2A和海水GYP这3种琼脂培养基,于32℃(珊瑚热耐受阈值)培养条件下对珊瑚共附生潜在耐热细菌进行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和序列相似性分析。选取代表菌株进行热耐受性检验,并利用平板对峙法进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2种造礁珊瑚共附生可培养潜在耐热细菌的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从热敏型的霜鹿角珊瑚中获得44株细菌,隶属于4个门22个属,其中弧菌属(Vibrio)、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和Tenacibaculum为优势属;从热耐受性强的丛生盔形珊瑚中获得28株细菌,隶属于3个门11个属,其中弧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和鲁杰氏菌属(Rugeria)为优势属。此外,分离菌株中有17株菌与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低于98.65%,可能代表潜在的新分类单元。细菌热耐受性试验研究中,在26-37℃温度范围内,细菌生长速率均在34℃时最大,温度高于大多数海洋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和珊瑚白化阈值,表明分离获得的细菌具有一定的耐热性。来源于丛生盔形珊瑚的2株鲁杰氏菌对珊瑚潜在病原弧菌具有抑制作用,而来自霜鹿角珊瑚Tenacibaculum的3株细菌对弧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结论】2种造礁珊瑚共附生可培养潜在耐热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而且蕴含着不少潜在新类群。另外,条件致病菌弧菌作为优势类群,但来源于热耐受性强的珊瑚共附生细菌对其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因此,本研究推测珊瑚的耐热特性与体内共生细菌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共附生细菌 纯培养 热胁迫 弧菌
原文传递
螠蛏共附枯草芽孢杆菌110次级代谢产物的抑菌抗肿瘤活性研究
18
作者 张付云 王玟苏 +3 位作者 钟键 孙秋颖 赵宇 祁艳霞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20,共6页
目的检测螠蛏共附枯草芽孢杆菌110次级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组分,并探讨抑菌活性组分的抗肿瘤作用。方法用0.22μm滤膜过滤将螠蛏共附枯草芽孢杆菌110的菌体和发酵液分开,用硫酸铵沉淀发酵液的蛋白组分并用SDS-PAGE检测,用滤纸片法分别检... 目的检测螠蛏共附枯草芽孢杆菌110次级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组分,并探讨抑菌活性组分的抗肿瘤作用。方法用0.22μm滤膜过滤将螠蛏共附枯草芽孢杆菌110的菌体和发酵液分开,用硫酸铵沉淀发酵液的蛋白组分并用SDS-PAGE检测,用滤纸片法分别检测菌株发酵液、菌体及胞外蛋白的抑菌活性,琼脂块法检测抑菌活性组分的抑真菌活性,用海虾毒性法和MTT法检测抑菌活性组分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螠蛏共附枯草芽孢杆菌110的发酵液抑菌活性远远高于菌体的抑菌活性,发酵液的硫酸铵沉淀物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硫酸铵沉淀的110活性粗蛋白主要由分子量约为60、45和25kDa的3条带组成。110活性粗蛋白对8种真菌指示菌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对辣椒青枯、番茄灰霉和瓜类枯萎的抑菌圈直径超过20mm。该活性粗蛋白还对白血病细胞K562、肝癌细胞HepG-2和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具有抑制作用,其中200μg/mL的蛋白对人肝癌细胞HepG-2抑制率达74.01%。结论螠蛏共附枯草芽孢杆菌110胞外蛋白有抗肿瘤活性和广谱抑菌活性,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螠蛏 共附生细菌 次级代谢产物 抑菌活性 抗肿瘤活性
原文传递
荧光标记珊瑚组织来源细菌及其与虫黄藻相互作用的显微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琚慧敏 杨键 +1 位作者 张偲 李洁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1-361,共11页
【背景】研究珊瑚-细菌、虫黄藻-细菌的相互作用是解析珊瑚健康机理的关键。对珊瑚共附生细菌进行稳定荧光标记有助于原位观察细菌与虫黄藻或珊瑚的相互作用。当前,对于野生型珊瑚共附生细菌遗传操作体系的研究有限,限制了对细菌与珊瑚... 【背景】研究珊瑚-细菌、虫黄藻-细菌的相互作用是解析珊瑚健康机理的关键。对珊瑚共附生细菌进行稳定荧光标记有助于原位观察细菌与虫黄藻或珊瑚的相互作用。当前,对于野生型珊瑚共附生细菌遗传操作体系的研究有限,限制了对细菌与珊瑚、虫黄藻原位互作模式的揭示。【目的】建立一种适合专性海洋细菌的遗传操作体系,利用其对珊瑚组织来源细菌进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用于研究标记菌株与虫黄藻的相互作用。【方法】通过电穿孔的方式将构建好的广宿主重组质粒转入供体菌(Escherichia coli WM3064),然后将供体菌与添加海水才可以生长的受体菌SCSIO 12696(港口球菌科,Porticoccaceae;分离自鹿角杯形珊瑚组织)按供、受体菌细胞数比分别为4:1、2:1、1:1比例混合,在25℃和30℃下于改良LB培养基上接合转移。显微观察标记细菌与虫黄藻相互作用。【结果】改良的LB培养基适用于需海水才可生长的专性海洋细菌的接合转移实验。接合转移的效率与供、受体菌的比例及温度有关。确定优化的接合转移条件为:供、受体菌的比例为1:1,温度为30℃。利用建立的接合转移体系,构建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菌株SCSIO 12696。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能清晰观察到标记菌株SCSIO 12696和虫黄藻在共培养时的相互作用。【结论】建立了适合专性海洋细菌的遗传操作体系,利用其构建荧光蛋白标记菌株可用于虫黄藻-细菌、珊瑚-细菌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珊瑚共附生细菌的生态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共附生细菌 接合转移 荧光标记 虫黄藻 菌-藻互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