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打盐碱湿地两种栽培方式下3种水生植物生理生态和养分吸收特征的比较
1
作者 王涛 文波龙 +3 位作者 徐惠风 王恺聪 姜文明 李红明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8-525,共8页
为了提高苏打盐碱地区稻田—苏打盐碱湿地复合系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消减灌区退水的环境影响,针对苏打盐碱生境水、土资源的特点,开展3种水生植物的引种实验研究。通过引种水芹(Oenanthe javanica)、雍菜(Ipomoea aquatic)和茭白(Zizani... 为了提高苏打盐碱地区稻田—苏打盐碱湿地复合系统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消减灌区退水的环境影响,针对苏打盐碱生境水、土资源的特点,开展3种水生植物的引种实验研究。通过引种水芹(Oenanthe javanica)、雍菜(Ipomoea aquatic)和茭白(Zizania caduciflora),观测其在水培和土培方式下的生长指标、光合生理指标和产量,并对氮、磷吸收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培方式下,水芹和雍菜的生长速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生长指标和产量都比土培方式下大,水芹和雍菜平均每亩产量分别比土培方式下多1148.11 kg和863.76 kg;在土培方式下,茭白的生长速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生长指标和产量明显大于水培方式下,茭白平均每亩产量比水培方式下多1043.34 kg;水培方式下3种水生植物的根部全氮含量显著大于土培方式下的含量,水芹、雍菜和茭白根部全氮含量分别比土培方式下大136.26%、106.82%和24.51%;在土培方式下,3种水生植物的全磷含量明显大于水培方式下的含量,水芹地上部和根部全磷含量分别比水培方式下的含量大28.57%和33.33%,雍菜地上部全磷含量比水培方式下大77.78%,茭白地上部和根部全磷含量分别比水培方式下大100.00%和77.78%;在土培方式下,3种水生植物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大于水培方式下的含量,水芹、雍菜和茭白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水培方式下的含量大50.98%、43.21%和22.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打盐碱湿地 栽培方式 水生植物 生理生态 养分吸收特征
原文传递
氮磷钾配比对红芸豆养分吸收规律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晋凡生 韩彦龙 +2 位作者 李晓平 李洁 李海金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13期26-36,共11页
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对红芸豆养分吸收规律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可为红芸豆大田种植和高效生产提供适量与合理施肥的理论依据。本试验是以‘英国红’红芸豆为试材的"3414"大田肥料试验。结果表明:红芸豆整个生育期N、P、K吸收... 研究不同氮磷钾配比对红芸豆养分吸收规律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可为红芸豆大田种植和高效生产提供适量与合理施肥的理论依据。本试验是以‘英国红’红芸豆为试材的"3414"大田肥料试验。结果表明:红芸豆整个生育期N、P、K吸收量呈现出前期快速积累,中期增速趋缓,后期减少的趋势;叶片衰老掉落是养分吸收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处理6(N2P2K2)的施肥配比对红芸豆养分吸收量促进最大,其N、P、K的吸收量分别达到169.31、42.58、135.92 kg/hm^2。红芸豆各器官的养分吸收各不相同,叶片呈现前期快速增长,中期趋向平稳,后期开始下降的趋势;茎的N吸收量呈"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P、K吸收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荚皮P、K前期迅速增加,但后期向籽粒转移而降低;籽粒和其相反,前期较低,后期远远大于荚皮。红芸豆各器官的养分分配动态表现为叶片中养分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降低,茎中养分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荚皮和籽粒中的养分呈增加趋势。红芸豆3种养分吸收是互相影响的,其相互依存度较高;每形成100 kg籽粒,N、P_2O_5、K_2O的吸收量分别为5.49、1.33、4.9 kg;平均养分吸收比例为1:0.24:0.89。N、P、K肥的肥料利用率与施肥量没有明显的规律,N、P、K肥的当季最高肥料利用率分别达到46%、11.04%和66.06%;N、P、K的相对吸收率分别达到100.25%、90.23%和115.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芸豆 氮磷钾配比 养分吸收特征 养分转移率 养分吸收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东北中部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养分管理模式的研究与验证 被引量:5
3
作者 袁静超 刘剑钊 +4 位作者 梁尧 张洪喜 刘松涛 蔡红光 任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69-1680,共12页
【目的】研究如何在肥料总量控制甚至减少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提高种植密度,进一步挖掘东北中部黑土区春玉米的产量和肥料效应潜力,为春玉米超高产条件下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试验于2005—2013年在吉林省农... 【目的】研究如何在肥料总量控制甚至减少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提高种植密度,进一步挖掘东北中部黑土区春玉米的产量和肥料效应潜力,为春玉米超高产条件下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试验于2005—2013年在吉林省农安县靠山镇进行,在大田条件下设置2种模式,分别为普通高产养分管理模式(HYNM)和超高产养分管理模式(SHYNM),以先玉335和郑单958为供试材料,系统监测群体产量构成及养分偏生产力,剖析不同产量群体氮、磷、钾养分吸收、分配和转运特征。【结果】在东北中部黑土雨养区,超高产养分管理模式(SHYNM)下全区测产玉米单产达15017 kg/hm^2(先玉335),其产量构成为收获穗数76154穗/hm^2,穗粒数583,千粒重337.9 g。与普通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对氮、钾肥的相对需求比例明显变大。群体氮素和磷素的吸收高峰在6展叶至12展叶阶段和吐丝期至乳熟期,钾素吸收高峰在6展叶至12展叶阶段。通过大区和生产两个阶段田间实证,超高产养分管理技术显著提高了花后养分累积量和对籽粒养分的贡献率,可以实现在15000 kg/hm^2产量水平下,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分别达50.2、100.5、100.5 kg/kg。品种间比较,先玉335比郑单958具有更好的产量表现,且植株养分向籽粒的转运效率更高,其籽粒中的氮、磷、钾累积量均高于郑单958。【结论】在合理提升密度的基础上,以“减控总肥量、分段供氮、花前重施磷钾”为主要原则的养分管理技术模式,配合化控措施,延缓了玉米生育后期叶片的衰老,保证了后期干物质积累,在显著增加收获穗数的同时,保证千粒重和穗粒数不降低,在生产中稳定实现了14500~15000 kg/hm^2产量水平,同时实现了氮磷钾养分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春玉米 超高产养分管理模式 养分吸收利用特征 肥料偏生产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